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有多少叫金忠立的

中國有多少叫金忠立的

發布時間:2025-07-24 14:49:01

① 關於金姓的歷史和現狀

金姓是佔中國大陸第六十八位姓氏,在中原和皖蘇浙地區有一定的影響。當今金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3%,總人口大約有380萬。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金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

金姓的姓源較多,最早的一支源於上古時的少昊帝,另一支較早的金氏出自西漢時的金日磾(「日磾」讀作「密滴」)。除上述兩支金氏外,十六國前秦時,羌族首領有金氏。朝鮮歷史上的新羅國王姓金。五代十國之一的吳越的開國之王叫錢鏐,因鏐與劉同音,認為犯諱,該國的劉姓之人,皆去劉字的卯頭刀旁,改為金氏,甚至連石榴也改叫金櫻。今浙江地區的金姓人家,仍然存在「活金死劉」的傳統,生前使用金姓,死後墓碑則作劉姓。金姓的郡望是彭城、京兆。

主要源流

源流一

出自少昊金天氏。相傳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死後被尊為西方大帝;即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所雲:金姓是「少昊金天氏之後」。相傳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按照古人的五行學說,土生金,他以金德王,故號為金天氏。《帝王世紀》上說:少昊自窮桑登帝,後徙曲阜。窮桑在今山東曲阜市北。少昊的子孫中,有一支簡化他的號「金天氏」而為姓氏,就是金氏。

源流二

源於匈奴族,出自西漢時期匈奴休屠王之子金日磾,屬於帝王賜姓為氏。金日磾,公元前134~前86年,字翁叔,初為匈奴休屠部太子,兵敗為霍去病所俘,漢武帝因獲休屠王祭天金人故賜其姓為「金」。

源流三

源於改姓,出自五代時期吳越國劉氏一族,屬於因謚改姓為氏。唐朝末期至五代時期,吳越大豪錢鏐創建了吳越國,他成為開國第一任君主。由於錢鏐的「鏐」與「劉」為同音字,為了令轄下皆避自己的名諱,錢鏐便下詔將吳越國中所有的劉氏族人皆改為金氏,世代相傳至今。

元朝時期有個金覆祥,原先本為劉氏,後改為金氏,其後裔子孫遂皆為金氏,世代相傳至今。

清朝初期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金聖嘆,本名張采,字若采;明朝滅亡後,他改名為張人瑞,字聖嘆;後又改姓為金氏,目的就是為了在衡文評書中響亮其筆名,因此在金聖嘆的後裔子孫中,便有人乾脆以先祖筆名為姓氏者,稱金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相傳古有金國,國人以金為氏,伏羲臣金堤為其後(見《姓考》)。

源流五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金城郡,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在《前漢·地理志》中記載有金城郡。金城郡,是漢昭帝劉弗陵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開始設置的。後在農歷7月,以邊塞闊遠,取天水、隴西、張掖郡各二縣置金城郡。傳說當初築城得金,故稱金城。而且稱「金」,取其堅固之意。金城郡轄今甘肅省蘭州以西和青海省的一部分,即皋蘭縣西北黃河北岸一帶地區,治所在允吾(今甘肅永靖),漢朝時期的金城即指今蘭州,但不在金城郡轄區之內。西晉朝時期初治榆中(今甘肅榆中),東晉時期移治金城(今甘肅皋蘭),北魏時期金城郡初治榆中,後徙金城(今陝西漢陰)。隋朝時期廢郡,改置蘭州,移治皋蘭。唐朝時期先稱蘭州,後改金城郡,再後又改稱塵州。宋朝時期乾脆稱蘭州金城郡,南齊因之,治所在今陝西南鄭。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執金吾,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史籍《前漢·百官公卿表》中,記載有官吏執金吾。金吾,是古代的一種祥鳥的名稱,專避不祥之兆。後在帝王國君出行時,「執金吾先導,以御非常,故執此鳥之象,因以名官。」實際上,在侍衛一類官中,金吾,就是一種武器,為金屬棒,多以銅棒製造,以黃金塗抹在兩端,上刻有「金吾」,樣子好似孫悟空的金箍棒,職位到了校尉之屬者方能執有,謂之「金吾御史大夫」,為武職,護君懲佞,簡稱「執金吾」。執金吾多是帝王的親信,對君主忠心不二,受封「執金吾」者,一直是門庭榮耀之極的美事。在唐朝時期,分為左、右金吾衛,負責掌管宮廷河京畿的護衛,為禁衛軍之一。在金吾衛中設有上將軍、大將軍、將軍等官職,官秩衛正二品,屬大員。這種官制一直沿用到明朝時期。

在執金吾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金吾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金氏。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三國後期曹魏時期官吏金曹,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金曹,為曹魏、晉朝以後,在丞相、三公府中設置的一種官職。曹魏時期,在丞相府專門設有金曹官署,長官稱金曹掾,官秩三百石,下設金曹屬一人,官秩二百石,官位七品。金曹官署主要負責掌管貨幣、鹽鐵之事。到了晉朝、南北朝時期,丞相府內均將相應官職改稱參軍,但南朝劉宋政權在太尉府中仍設為金曹。

在金曹掾、金曹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金曹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金氏。

源流八

源於少數民族改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景頗族金劈氏、恆滾氏,達斡爾族索曲氏、德力根氏等;南北朝時羌族,唐時新羅國,金時女真族,回、蒙、土等族均有改漢姓金氏。

源流九

朝鮮族中源自「王」姓。公元1392年,高麗王朝大將李成桂廢黜高麗王自立為國王,改國號為「朝鮮」。朝鮮王欲將蒙古血統很濃的原高麗王朝王室家族(王姓)斬盡殺絕,於是朝鮮王姓之人紛紛改姓金、全、玉,現多分布於東北三省。

根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65年脫解尼師今聽到慶州西部的樹林傳出公雞的鳴叫。於是派宰相瓠公前去看個究竟。瓠公在林中發現一個掛在樹上的金盒子。還有一隻公雞在金盒子下不停地鳴叫。脫解尼師今令人將金盒子取下。打開盒子後,竟然發現盒子中有一個小孩。脫解尼師今於是將這個小孩收養。由於小孩來自金盒子,故而被脫解尼師今定為金姓。發現金盒子的樹林因此也被改名為雞林(公雞鳴叫的樹林)。《三國史記》記載:「改始林名雞林, 因以為國號」。

源流十

源於蒙古族,出自明朝時期蒙古皇室,成吉思汗十七世孫俺答汗名阿勒坦意為金,後人取漢姓金,居土默川。

另屬於帝王賜姓為氏,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率二十萬大軍伐漠北,元世祖孛爾只斤·忽必烈的後裔、蒙古王子孛爾只斤·也先土干率妻子及其部族眾人歸降,明成祖大喜,特賜其漢姓為金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阿勒特氏,源於元朝時期蒙古阿兒剌部,以部為氏,世居塔巴克努圖克哈喇。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lte Hala。後多冠漢姓為金氏。

⑵.蒙古族阿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ute Hala。所冠漢姓即為金氏。

⑶.蒙古族阿蘇克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以地為氏。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suke Hala。後多冠漢姓為金氏。

⑷.蒙古族阿蘇特氏,以部為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sute Hala。後多冠漢姓為金氏。

⑸.蒙古族阿嚕羅特氏,源於元朝時期蒙古阿魯剌惕部,世居察哈爾。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urote Hala。所冠漢姓即為金氏。

⑹.蒙古族阿穆尼布塔斯氏,世居蓀尼喀扎哩。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munibutas Hala。後多冠漢姓為金氏。

蒙古族博爾濟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世居東城(今吉林梨樹葉赫鄉)。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gi Hala。後多冠漢姓為金氏、邊氏、季氏、李氏等。

⑺.蒙古族博羅特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世居察哈爾。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lot Hala。後多冠漢姓為金氏、包氏等。

⑻.蒙古族博爾吉津氏,亦稱白爾濟吉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世居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gigin Hala。後多冠漢姓為金氏、包氏、陸氏、王氏、梁氏等。

⑼.蒙古族博爾齊特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kit Hala。所冠漢姓即為金氏。

⑽.蒙古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博爾機錦氏、包結慮駝氏,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史集》誤傳突厥語「藍眼睛的人」實際突厥語藍眼晴不讀孛兒只斤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錫喇木楞(今內蒙古東部克什克騰旗西喇木倫河流域)、烏魯特(今內蒙古興安盟)、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克魯倫(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巴岳特(今山西天鎮、陽高)等地。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orjigit Hala。後多冠漢姓為金氏、包氏、鮑氏、博氏、李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氏、奇氏、波氏等。

⑾.蒙古族特濟氏,亦稱台吉氏、唐基氏,漢義「太子」,源出元太祖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後裔,世居扎庫塔。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egi Hala。後多冠漢姓為金氏8、雲氏、鄂氏、趙氏、敖氏等。

源流十一

源於滿族,出自清朝時期滿族諸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在清興祖佟·福滿、清景祖佟·覺昌安的清朝滿族皇室後裔愛新覺羅氏族人中,皆取意為漢姓金氏,時代相傳。

⑵.滿族楚庫勒氏,亦稱車勒庫勒氏、褚庫爾氏、車克里氏,滿語為Cukule Hala,世居楚庫勒(今黑龍江黑河江北俄羅斯境內褚庫爾村),以地為氏,後多冠漢姓為金氏、楚氏等。

⑶.滿族金佳氏,滿語為Gin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海岸則自俄羅斯濱海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金氏。

⑷.滿族精吉氏,滿語為Ginggi Hala,世居烏拉(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冠漢姓為金氏、精氏等。

⑸.滿族精格哩氏,亦稱精厄禮氏,滿語為Ginggeri Hala,漢義「潔凈」,世居烏拉(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冠漢姓為金氏、精氏、孫氏、景氏等。

⑹.滿族索爾濟氏,滿語為Sorgi Hala,以地為氏,世居烏拉(烏喇,今吉林永吉),後多冠漢姓為金氏、索氏、鎖氏、關氏等。

⑺.滿族錫爾馨氏,亦稱謝京氏,滿語為Sirhin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以姓為氏,世居和托阿拉(今遼寧新賓),後多冠漢姓為金氏、謝氏等。

⑻.今遼寧丹東東溝大孤山鎮滿族金氏的始祖為佟·猛特木,他曾在後金時期督師南關,連戰連捷,深受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所器重。後因為恃權私收降女為妻,被佟·努爾哈赤定罪處斬。經諸位大臣力保其征戰之功,方予免死,卻被貶配至遼東。其後裔愛新覺羅·塔石後來乘船過海,隱居在遼寧丹東的大孤山下,後代子孫散居在東溝金大嶺、三道窪等地。滿族金氏顯祖愛新覺羅·塔石的後裔皆為宗室金氏。

遷徙傳播

金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舊百家姓排名29,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十九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六十八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左右。金氏姓源較多,發源地主要有山東和陝西及浙江、江蘇間地。

先秦時金姓的活動僅有點滴資料,秦漢以後,金姓活動地區很快擴展到西北、東北、中原和江浙閩地區,河南一直是金姓的活動中心。到唐宋時期,由於中國人口重心的南迂,金姓的重心向東南移動,最終形成今天的以河南和江浙為主要聚集地的分布格局。

宋朝時期,金姓大約有13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3%,排在宋朝姓氏第九十五位。金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佔全國金姓總人口的22%,占安徽總人口的0.6%。金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湖南、河南、浙江、江西等省,集中全國金姓人口的九成。全國形成了以皖南為中心的皖、湘、豫、浙、贛金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金姓大約有4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5%,為明朝第五十三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金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快得多。金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二省,大約占金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布於安徽、江西,這二省的金姓又集中了14%。浙江為金姓第一大省,大約占金姓總人口的47%。宋元明時期,金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全國的金姓聚集區仍在江南地區,但金姓的人口重心向東漂移。

人口分布

當代金姓的人口已近380萬,排在全國第六十八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金姓人口由45萬增加到380萬,增長了8倍多,金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平均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金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浙江、河南二省,大約占金姓總人口的31%,其次分布於山東、遼寧、安徽、江蘇、湖北、上海,這六省市的金姓大約占金姓總人口的33%。浙江為當代金姓第一大省,大約居住了金姓總人口的20%。全國形成了東南皖蘇滬浙、中原豫鄂、東北三省三塊金姓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金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別,主要的流動是向西和向北的強勁回遷。

金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金姓是屬於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的姓氏。在浙蘇滬皖、贛閩北部、湖北大部、河南南部、貴州大部、雲南東部、廣西西部、寧夏、甘肅中部、黑吉、遼寧大部、內蒙古東北部,金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4%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2.9%,居住了大約65%的金姓人群。在河南中部、山東南部和東部、陝西南部、甘肅大部、青海東部、川渝、湖北西南、湖南大部、貴州東北、雲南大部、廣西中部、贛閩南部、台灣北部、河北東北、遼寧西南、內蒙古東部,金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2%一0.3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6.3%,居住了大約23%的金姓人群。

南北朝時,金氏有遷至今甘肅省境者,如北齊大都督金祚,就是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人。唐朝貞觀年間所定益州蜀郡(治所在四川成都)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今山西臨汾)四姓之一有金氏。宋、明時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蘇一帶發展外,還分布於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遼寧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點。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閩、粵金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此後,有的再遷海外,僑居於新加坡等國家。

金姓早期名人已如上述。唐代有金忠儀,新羅人,德宗朝官將軍。宋代有金文剛,休寧今屬安徽)人,官龍圖閣直學士;金彥,邵陽(今屬湖南)人,奉詔舉孝廉,為天下第一,郡人號「義門金氏」。元代有學者金履祥,書法家金元舉。明代有學者金問,散曲家金鑾。明末清初有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嘆,曾對《水滸》與《西廂》進行批改。清代有書畫家金農,隸書樸厚,楷書自創一格,其畫造意新奇,為「揚州八怪」之一;還有中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太傅金之俊,畫家金侃,學者金榜,詩人金和,史學家金門詔。金姓英才輩出,代不乏人。

金姓的郡望是彭城、京兆。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金姓排在第68位。

郡望

彭城郡、京兆郡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麗澤堂:宋朝的時候金履祥最長濂洛之學,進入元朝,元帝召他任國史館編修,沒到任就死了。他曾在麗澤書院講學,所以稱「麗澤堂」。

② 姓金的歷史是什麼

相關歷史

出自西漢時的金日磾(音密滴)。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武帝派將軍霍去病率騎兵出隴西,擊匈奴,收得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金人」即金佛像,是匈奴王族立以祭天的。

這年秋天,休屠王的太子日磾隨渾邪王歸漢,因日瞅篤實忠誠,為漢武帝所信愛,武帝以其父作金人祭天,賜姓金氏,稱金日磾。

從此,其子孫世代姓金。

金日磾家族自武帝始,七世皆為內侍,與大臣張湯後世並稱「金張」,成為功臣世族的代稱。

除上述外,十六國前秦時,羌族首領有金氏。

唐時新羅國王姓金。

五代十國之一的吳越的開國之王錢鏐,因瑕與劉同音,為避其名諱,該國的劉姓人,皆去劉字的卯頭刀旁,改為金氏。

南北朝時,金氏有遷至今甘肅省境者,如北齊大都督金祚,就是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人。

唐朝貞觀年間所定益州蜀郡(治所在四川成都)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今山西臨汾)四姓之一有金氏。

宋、明時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蘇一帶發展外,還分布於今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等省;北方的河北、河南、遼寧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點。

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閩、粵金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此後,有的再遷海外,僑居於新加坡等國家。

金姓早期名人已如上述。

唐代有金忠儀,新羅人,德宗朝官將軍。

宋代有金文剛,休寧今屬安徽)人,官龍圖閣直學士;金彥,邵陽(今屬湖南)人,奉詔舉孝廉,為天下第一,郡人號「義門金氏」。

元代有學者金履祥,書法家金元舉。

明代有學者金問,散曲家金鑾。

明末清初有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嘆,曾對《水滸》與《西廂》進行批改。

清代有書畫家金農,隸書樸厚,楷書自創一格,其畫造意新奇,為「揚州八怪」之一;還有中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太傅金之俊,畫家金侃,學者金榜,詩人金和,史學家金門詔。

金姓英才輩出,代不乏人。

台灣的金姓,不算很多,在台灣諸姓中排列為第九十位。

人數雖然不多,但卻是遍布台灣各地。

大陸的金氏遷台,是始於清代。

據有關史料記錄,隨著時代的變遷,金氏由源地山東逐漸向南移遷,先後遷居安徽、江蘇、浙江、以至福建、廣東等。

爾後,又由福建遷居台灣。

目前可知最早遷台的金氏,是清康熙三十三年武秀才的金首聲,其抵台後使台灣有了金姓,他也被金人後世奉為台灣金氏的開基始祖。

(2)中國有多少叫金忠立的擴展閱讀:

金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六十九位姓氏,在中原和皖蘇浙地區有一定的影響。

當今金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3%,總人口大約近380萬。

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金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一。

得姓始祖

少昊氏、熊卓、金日磾、孛爾只斤·也先土干、易卜拉欣·先錫、胡達哩、金聖嘆(張采、張人瑞)、愛新覺羅·塔石。

③ 明代蒙古族將領有哪些人

納哈出(?-1388年),蒙古札剌亦兒氏。成吉思汗四傑之一木華黎裔孫。元時為太平路萬戶(正三品),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克太平將其俘獲,勸降不從,後放歸元朝。元亡後,納哈出為北元太尉,遼陽行省丞相(正一品),屢擾明邊。洪武二十年(1387)明以重兵壓境,力屈窮窘,遂降明。封海西侯。明年從傅友德征雲南,道卒於武昌。子察罕,改封沈陽侯,坐藍玉黨死。

火真(1349年-1409年),蒙古人,初名火里火真。洪武時歸附,為燕山中護衛千戶(正五品)。靖難之役隨成祖起兵,後累遷都督僉事(正二品),封同安侯。永樂七年(1409)征虜大將軍邱福總兵十萬北征韃靼,隨同出塞,於臚朐河全軍戰歿。爵除。子孫世襲浙江寧波觀海衛千戶(正五品)。

夏貴(?-1420年),初名曲倫台,應昌人,為燕山左護衛指揮僉事(正四品),永樂年間升中軍右都督同知(從一品),永樂十八年(1420)卒,賜祭賻恤。

王哈剌把都兒(?-1420年),宛平人,初為百戶(正六品),累功至中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永樂十八年(1420)與夏貴同月卒,賜祭賻恤。

吳允誠(?-1417年),蒙古人。名把都帖木兒,居甘肅塞外塔溝地,官至平章(從一品)。永樂三年(1405)率眾降明,成祖賜姓。後進左都督(正一品),封恭順伯,卒,贈國公,謚忠壯。子吳克忠(初名答蘭,成祖賜名)、吳管者(另述),吳克勤(初名也兒克台,英宗賜名),孫吳瑾(吳克忠子),皆有名。吳克忠襲爵後,洪熙元年進封恭順候,土木之變(1449)與弟吳克勤戰死,克忠贈邠國公,謚忠勇。克勤贈遵化伯,謚僖敏。吳瑾襲爵恭順侯,曹欽之亂(1461)中戰死,贈涼國公,謚忠壯,子孫世襲恭順侯至明亡。

吳管者(?-?),吳允誠次子,洪熙元年(1425)積功至都指揮同知(從二品),以戚里恩,封廣義伯,世襲。管者卒,子襲爵,早卒,無後。以管者弟克勤子琮嗣,成化年間因罪爵除。

柴秉誠(?-1407年),韃靼人,舊名倫都兒灰,永樂三年(1405)隨吳允誠來歸,成祖賜姓名,授右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居涼州,永樂五年(1407)卒。子柴別力哥官至都督同知(從一品),孫柴合里哥衛指揮使(正三品)。

柴永正,韃靼人,原名苦木帖木兒,一作苫木帖木兒。永樂四年(1406)「率家屬百餘口來寧夏歸附。」成祖賜今名,授陝西都督僉事【誤,應為都指揮僉事,正三品】,九年積功至都督僉事(正二品)。洪熙元年(1425)升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約宣德十年(1435)卒,子林襲為保定左衛指揮同知(從三品)。

梁銘(?-1427年),河南汝陽人,靖難之役,以燕山前衛百戶(正六品),跟從成祖起兵,積功至後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洪熙元年晉後軍都督同知(從一品),封保定伯,俸祿千石,予世券。宣德二年(1427)隨柳升征討交趾,病亡。子梁珤,天順時,進世侯,子孫世襲保定侯爵至明亡。梁銘出自汝陽梁氏,家譜自敘為元宗室也先帖木兒之後。民國儒學大師梁簌溟亦出自汝陽梁氏。

嚴宣(?-1429年),本遼陽胡人,初名火里歹,及貴,始改今姓名。洪武中襲父職為新安衛千戶(正五品),以功升指揮同知(從三品),永樂中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仁宗洪熙元年(1425)升右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宣德年間卒。

吳守義(?-1429年),初名把敦,杭海山人,永樂年間自涼州歸附,賜今姓名,升涼州衛指揮同知(從三品),令居定州,仁宗時升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宣宗四年(1429)卒,追封西和伯,謚僖順,子信襲父原職涼州衛指揮使(正三品)。

吳英,吳守義孫,父省吉,又名吳信,定州衛帶俸指揮使(正三品),土木之變陣亡。吳英襲職,旋升都指揮僉事(正三品),天順元年(1457)追錄父功,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成化九年(1473)「以延綏等處斬獲虜賊功」升前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十二年「以兩廣軍功」升署都督同知(從一品),弘治年間為帶俸都督同知。
【附:吳政,原名阿寅台,定州衛帶俸達官都指揮同知,土木之變後擊敗來犯瓦剌軍,升都指揮使(正二品),成化年間曾隨吳英征兩廣。】

蘇火耳灰(1352年-1442年),洪武中率眾二千餘人歸明,初為燕王麾下胡騎指揮,後征入京。靖難渦河之戰,「持矛直趨王前,相距十餘步。」 馬倒被擒,降。成祖時為右軍都督僉事(正二品)。仁宗即位,升為左都督(正一品),卒年九十。孫蘇五十,改名英,襲為金吾左衛指揮僉事(正四品)。

林帖木兒,山後撫寧人,洪武年間慕義來歸,靖難時為南軍驍將,渦河之戰為成祖生擒留用【《皇明世法錄》載,與婁鬼里被擒殺,應誤】,初授都指揮僉事(正三品),靖難功成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永樂六年(1408),以平定安南賞功,進前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正二品),次年回京。卒後有子瑄,於永樂九年(1411)襲職指揮使(正三品),調沅州衛帶俸。

婁鬼里(?-1434年),其先永平人,洪武中歸附,除燕山中護衛鎮撫(從五品),靖難渦河之戰為成祖生擒留用【《皇明世法錄》載,與林帖木兒被擒殺,應誤】,永樂中以軍功累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仁宗即位升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宣德時進都督同知(從一品),數年後卒,命賻贈如例。

薛斌(?-1421年),蒙古人,本名脫歡。父薛台,洪武中歸附,賜姓薛。薛斌永樂間封永順伯。子薛綬(1416年-1449年),本名壽童,五歲謁見仁宗,賜名。土木之變(1449)領軍殿後,與瓦剌軍戰,「弦斷矢盡,猶持空弓擊敵。敵怒,支解之。既而知其本蒙古人也,曰:「此吾同類,宜勇健若此。」相與哭之。謚武毅。」子孫世襲永順伯爵。

薛貴(?-1430年),薛斌弟,本名脫火赤,永樂間進都督僉事(正二品),封安順伯,宣德元年(1426)進侯,予世券世襲安順伯爵。卒,贈濱國公,謚忠勇。子孫承襲,弘治年間,改襲指揮使(正三品)。

李賢(1345年-1425年),初名丑驢,韃靼人。元工部尚書(正三品)。洪武二十一年(1388)來歸,通譯書。太祖賜姓名,授燕府紀善(正七品,後改正八品),仁宗為世子時,旦暮侍左右。靖難之役,隨成祖征戰,累遷都指揮同知(從二品)。仁宗洪熙元年(1425),官至右都督(正一品),封忠勤伯,旋卒。

吳成(?-1433年),遼陽胡人,初名買驢。父阿通伯,元遼陽行省右丞(從二品)。洪武二十一年(1388)挈家歸附,初為永平衛總旗,靖難師起,買驢歸附燕王,授百戶(正六品),從戰皆有功,三遷都指揮僉事(正三品),成祖即位,授都指揮使(正二品)。永樂年間以功累升至都督僉事(正二品),賜今名。仁宗時官後軍都督府左都督(正一品)。宣宗初,封清平伯,予世券。後因功進侯,卒贈渠國公,謚壯勇。子孫襲伯爵至明亡。

康旺,韃靼人,洪武年間以父蔭為三萬衛千戶(正五品),永樂年間多次奉使奴兒干之地,累升至奴兒干都司都指揮使(正二品)。宣德六年(1431)致仕,以其子康福代為本司都指揮同知(從二品),仕至遼東鐵嶺衛帶俸達官都指揮使(正二品)。

滕定(?-1441年),父瓚住,元樞密知院(從一品)。洪武中來降。授會州衛指揮僉事(從三品),賜姓滕。永樂間,滕定進至右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宣德四年(1429)封奉化伯,正統初年卒,追封侯爵。子福,襲永清右衛指揮使(正三品)。

金順(?-1433年),瓦剌人,本名阿魯哥失里。永樂七年(1409)來歸,授大寧都司都指揮僉事(正三品),積功累進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宣德四年(1429)封順義伯,宣德八年卒。

金忠(?-1431年),蒙古名也先土干。元世祖時太子真金的師傅、太保恆陽王也先不花後裔,家世為前元望族,元亡後,也先土干在韃靼、瓦剌之間,自成勢力。永樂二十一年(1423),成祖親征漠北,率妻子部屬來降。時六師深入蒙古,韃靼軍遠避不戰,明軍了無戰果,成祖方恥無功,見其來歸,大喜。賜姓名,封忠勇王,賜冠帶織金襲衣,命坐列侯下。仁宗嗣位,加太子太保,食雙倍王俸。宣德時加太保,不久卒。

蔣信(?-1454年),初名把台罕,一作把台,宣宗賜今名。金忠之甥,從忠來降,授都督僉事(正二品)。正統中,封忠勇伯。土木之變被俘後,也先使隸其弟賽罕王帳下,在瓦剌軍中對英宗多有照顧。後從英宗返明。景泰五年(1454)卒。贈侯,謚僖順。子也兒索忽襲伯爵【《明史》。《明英宗實錄》做「也兒孛忽」】。天順初,更名善。弘治十三年(1500)卒。無子,爵絕。

於忠(?-1460年),本名伯顏答里,父乃兒卜花,忠勇王金忠部屬,隨金忠降明,授副千戶(從五品),錦衣衛帶俸。宣德初年伯顏答里襲父職,土木之變時為忠勇伯蔣信部下達官,被俘留用。曾隨瓦剌使臣皮兒馬黑麻【後降明,賜名馬克順,官至左都督(正一品)】赴京,助蔣信與明廷傳遞消息。後從英宗返明,累升至錦衣衛帶俸都指揮僉事(正三品)。天順元年(1457)升後軍都督同知(從一品),賜名於忠,四年卒,子剛襲為指揮僉事(正四品),錦衣衛帶俸。

王斌,山後人,初以龍驤衛指揮使(正三品)從陽武侯薛祿征迤北,還,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正統六年(1441)從征麓川,累功升都指揮使(正二品),八年升署都督僉事(正二品),守備延綏。景泰元年(1450)充左參將,協同靖遠伯王驥征湖廣、貴州。四年升後軍都督同知(從一品),天順元年(1457)掌後府事,四年致仕,以其孫皞代為龍驤衛指揮使。

劉得新(?-1453年),山後人,由指揮使(正三品)從征麓川,累功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至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守備雲南十二年,正統十四年(1449)還京,升都督同知(從一品),景泰四年卒。

高禮(?-1450年),本名額里孛羅,正統九年(1444),以錦衣衛帶俸都指揮使(正二品)升都督僉事(正二品),賜今名。土木之變後升都督同知(從一品),參與北京保衛戰。景泰元年(1450)受命統達官軍平定福建民變,不久病故於當地。

毛勝(?-1458年),字用欽,初名福壽,元右丞相(正一品)伯卜花之孫【伯卜花,即元文宗時中書左丞相別不花,明人失考記為右丞相。別不花家族初為畏兀兒人後裔,元代入居大都。別不花父祖因子孫顯貴,都被追封為居延王(又毛勝夫人墓誌銘自述毛氏先祖,別不花父教化,封冀寧王,與元人記載有異。元人所載別不花父名卜花術)。別不花長兄蠻子,順帝時太尉,元亡堅持抗明,捕魚兒海之役戰死。隨同伯父蠻子入仕北元的別不花之子那海、安太兄弟被俘降明】,家族為「迤北和寧王阿魯台族人。」【有人認為毛勝父安太,又名阿力台,為阿魯台同母異父弟】 伯父那海,一作卯那海,洪武中歸附,以「靖難」功至都指揮同知(從二品),無子。毛勝父安太嗣為羽林指揮使,後傳至毛勝,為都指揮使(正二品)。他曾經逃往塞北投奔北元政權,不久又自行返回,明廷並未加罪。明景帝時,升毛勝為左都督(正一品),督三千營操練。北京保衛戰(1449)於瓦剌軍作戰,後南下討平民變,封南寧伯,予世券。天順二年(1458)卒。贈侯,謚庄毅。傳爵至明亡。
【據《明宣宗實錄》,宣德六年(1432),「迤北和寧王阿魯台使臣福受來朝,奏願居京師,命為都指揮使,賜冠帶、金織襲衣、彩幣、銀鈔、綿布、鞍馬,仍命有司給房屋、器物如例。先是,福受有子毛榮留京任指揮使。至是,福受願留,乞一職自效。兵部奏:宜罷其子之職,而升賞福受,故命為都指揮使。」 按毛勝子名毛榮,毛勝北走時官職亦為都指揮使,如此此「福受」應即毛勝。】

毛忠(1394年-1468年),涼州人,高祖名哈剌歹,洪武中歸附,升為千戶(正四品),戰歿。祖拜都從征哈密,亦戰歿。父寶以驍勇充總旗,至永昌衛百戶(正六品)。忠初名哈剌,襲職百戶,正統年間累功至陝西行都司都指揮同知(從二品),始賜毛姓,又以功升都督僉事(正二品),賜今名。天順初年,以征福建反賊功,升都督同知(從一品),充左副總兵鎮守甘肅,復以剿虜寇功,特進左都督(正一品)。天順七年(1463)殺敗番賊,論功封伏羌伯,仍守甘肅,後於滿四之亂戰死。孫銳,以忠死事功,得世襲伯爵,先後鎮守湖廣、兩廣等地,多有戰功,加封至太子太傅,卒贈太傅。子孫世襲伯爵至明亡。

茹鑒(?-1462年),大寧昌州營人。宣德八年(1433)襲父速哥職,為金吾左衛指揮僉事(正四品)。從征麓川,累升至都指揮同知(從二品)。正統十四年(1449)升都指揮使(正二品),景泰元年(1450)以剿平亂虜,升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天順五年(1461)曹欽之亂參與平叛,升都督同知(從一品)。卒,從弟榮襲為金吾左衛指揮使(正三品)。

施聚(?-1462年),其先沙漠人。父忠為金吾右衛指揮使(正三品),從北征,陣歿,聚嗣職,官至左都督(正一品)。值英宗推恩,得封伯,世襲。卒贈侯,謚威靖。傳爵至明亡。

焦禮(1377年?-1463年),字尚節,山後廣寧人。父把思台,洪武中歸附,為通州衛指揮僉事。禮襲職備御遼東。後官至左都督(正一品)。英宗天順時年近八十,封東寧伯,世襲。天順七年(1463)卒於鎮。贈侯,謚襄毅。傳爵至明亡乃絕。

詹忠(?-1465年),山後人,襲父任忠義前衛指揮僉事(正四品),征進麓川累功升都督僉事(正二品),尋調南京掌右府事。成化元年(1465)卒,賜葬如例,子升襲為南京錦衣衛指揮僉事(正四品)。

王順(?-1467年),山後人,初仕金吾右衛指揮使,景泰初以紫荊關功,升都指揮使,曹欽之亂(1461)後以功升後府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三年(1467)卒,子欽襲順原職指揮使(正三品)。

季鐸(?-1467年),山後人,初襲父職,升金吾右衛千戶(正五品),因蒙古語熟練,譯字四夷館,出使罕東、瓦剌,歷升指揮使(正三品)。土木之變後出使瓦剌,回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未幾升都指揮使(正二品),因事降福建千戶。天順元年(1457)召還,升都督僉事(正二品),仍供職四夷館,五年升都督同知(從一品)。成化三年(1467)卒,為人「直戇恣肆,無所忌憚。」 常恃寵求索,曾在福建勒索有司,賂遺盈橐。

吳玉,本山後虜人,景泰年間為鎮守定州署都指揮僉事(正三品),成化年間以錦衣衛帶俸都指揮同知(從二品),於遼東都司管事。後升錦衣衛帶俸都指揮使(正二品),協守寧夏西路,又充甘肅游擊將軍。弘治初年罷職,子琦襲原職指揮使(正三品)。

孫鏜(1391年-1471年),字鎮遠,其先東勝州人。永樂中襲父孫林職,官濟陽衛指揮同知(從三品)。正統中為都指揮僉事(正三品),充左參將鎮壓浙江處州葉宗留礦工起義,升都督僉事(正二品),分統京營兵馬帶刀侍衛。北京保衛戰(1449)升右都督(正一品),將兵於瓦剌軍激戰於北京黑山、西直門外,既而追戰於涿州。英宗復辟,以「奪門」功封懷寧伯,尋予世券。曹欽之亂(1461)中,孫鏜領兵力戰,其子孫軏被敵斫死,事後論功第一,進爵世侯,仍典三千營。贈軏百戶,世襲。卒年八十。

戚斌(?-1472年),初名北斗,其先金山人,伯父察罕台,洪武時歸附,永樂初為金吾衛正千戶(正五品),卒無嗣,以弟完者禿子戚斌襲。景泰初以紫荊關等處功,升中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八年(1472)卒。

白玉(?-1474年),寧夏塔塔里人,祖忠,洪武中內附,以靖難功由護衛卒累官至指揮使(正三品)。白玉嗣父職,累功升都督同知(從一品),成化年間升後軍右都督(正一品)守陝西。《明憲宗實錄》贊譽白玉:「生長邊地,深達虜情,其鎮陝西適多事之秋,區畫有方,而又廉謹不肆,共事者多譽之。」成化十年(1474)卒,子鑒襲原職騰驤左衛指揮使(正三品)。

白玉(?-1482年),山後人,襲父職指揮同知(從三品),正統十四年(1449)北京保衛戰,守西直門有功,升指揮使(正三品)。成化年間獲功進中軍都督僉事(正二品),後鎮守廣西,卒於任上。子璽嗣原職金吾右衛指揮使(正三品)。

白玉(?-1495年),韃靼人,初襲為騰驤左衛指揮使(正三品)、御馬監管事【統領著名的騰驤、武驤四衛勇士、旗軍】,成化九年(1473)升至都督同知(從一品)。孝宗即位之初被劾致仕,子祥代原職騰驤左衛指揮使(正三品)。弘治八年(1495)卒,賜祭葬如例。

白玉,弘治初年為萬全都司都指揮同知(從二品),歷任萬全左參將,宣府副總兵、總兵,累積邊功,正德初年升後軍署都督同知(從一品),轉實授。不久因邊塞失事,革職閑住。後又起用為副總兵、總兵,征剿內地民變,投靠武宗身旁武臣、佞幸,累功至右都督(正一品),後因罪降都督僉事,又升都督同知。世宗即位,此人不在見於記錄,可能貶回原衛或被清洗。

李榮(?-1474年),山後人,洪熙元年(1425)內附,授錦衣衛指揮同知(從三品),正統末,用薦超升署都督僉事(正二品),景泰年間充副總兵鎮守甘肅,天順二年(1458)進右都督(正一品),以老疾致仕,成化年間卒,子俊嗣原職義勇衛指揮使(正三品)。

阿卜只奄,和寧王阿魯檯子。阿魯台既為瓦剌脫歡所殺,宣德間,阿卜只奄率眾來歸,宣宗授以左都督(正一品),賜第京師。約卒於宣德十年(1435)。正統十年(1445),明人勸降其弟,阿魯台次子火兒忽答孫,敕書曾言「與爾親福壽、脫脫孛羅等,共享富貴於長久。」 因其家與南寧伯毛勝家有親緣關系,有人認為毛勝父親安太,又名阿力台,為阿魯台同母異父弟。

和勇(?-1474年),初名脫脫孛羅,和寧王阿魯台孫。父阿卜只俺歸明,卒,勇襲指揮使(正三品),帶俸錦衣衛。景泰年間南下鎮壓貴州民變,積功至前軍都督僉事(正二品),賜名脫順。天順元年(1457)詔加都督同知(從一品),改名和勇。憲宗時從征兩廣,以戰功特封靖安伯。卒謚武敏,世襲指揮使。勇性廉謹。《明憲宗實錄》載:「從征兩廣充游擊將軍,一時總兵督戰文武大臣多縱情肆欲,勇獨循理尚儉,眾視之有愧焉。」

芮成(?-1476年),其先大同金山人,父孛羅初事成祖,為燕山護衛正千戶(正五品),成以遺腹子嗣官。成化初出鎮四川,升右都督(正一品),後因事左遷都督同知(從一品),卒賜祭葬如例,子昂襲為金吾左衛指揮使(正三品)。

昌英(?-1476年),山後人,初名謹六十,景泰中賜今姓名。父謹只,以靖難功升小旗,歷升至副千戶(從五品),英代之,歷升至都督僉事(正二品)。卒賜葬祭如例,子榮騰驤右衛指揮使(正三品)。【同時代有回鶻人昌英。因翻譯出使而至後軍都督僉事】

鮑政(?-1476年),山後人,祖父完者不花,洪武時內附,以靖難功任燕山右衛正千戶(正五品)。鮑政天順初有功累升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初年升都督同知(從一品),充總兵官鎮守甘肅,卒,子鏞襲騰驤右衛指揮使(正三品)。

葉春(?-1479年),山後人,伯父葉不陶閭兒,洪武年間歸明,為隆慶右衛千戶(正五品),成祖賜姓葉。葉春天順元年(1457)以出使瓦剌功,升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十五年(1479)卒,賜祭葬如例,子盛襲大同前衛指揮使(正三品)。

楊麟(?-1479年),山後人,初襲世職,歷升至都指揮使(正二品),天順年間從征大藤峽,獲功升都督僉事(正二品),尋改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成化十五年卒(1479),賜祭葬如例。

羅秉忠(?-1480年),初名克羅俄領占,成吉思汗第三子察合台後裔,沙州衛都督僉事(正二品)困即來子。困即來卒,其兄喃哥襲父職都督僉事,英宗復命秉忠為指揮使(正三品),協理衛事。既而喃哥率部一千二百人內徙,詔居之東昌、平山二衛,給田廬什器,所以撫恤甚厚。喃哥卒,秉忠繼為都指揮使(正二品),代領其眾。曾領兵南下鎮壓辰沅等處苗民起義,積功至左都督(正一品),天順初賜今姓名。成化年間充游擊將軍,鎮壓貴州苗民起義,論功,封順義伯。卒謚榮壯,子孫世襲指揮使(正三品)。

王義(?-1485年),本名阿的納,其先應里州賀蘭山人,祖脫脫不花,永樂時隨忠勇王金忠至北京,授指揮僉事(正四品),食祿錦衣衛,賜姓王。父俺克帖木兒,正統間討兀良哈有功,進指揮使(正三品)。王義曹欽之亂(1461)中平亂有功,升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二十一年(1485)卒,子琮嗣其原職指揮使(正三品)。

此外,成祖時,北元宗室把禿王以及都督伯克帖木兒、都督揮哈剌你敦等人在甘肅降明,其中把禿被封為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僉事,伯克帖木兒、哈剌你敦皆為右軍都督僉事,把禿被賜名趙忠美,伯克帖木兒為宋一誠,哈剌你敦為張隆善。宣德時,中軍都督府有都督僉事孛玉(白玉、白瑜,疑即伯顏)、孛英,應為達官。英宗、憲宗兩朝官至二品以上的還有:後軍左都督馬克順(本名皮兒馬黑麻,瓦剌人,信回教),都督同知盧深,都督同知陳守忠(本名恰恰,曹欽之亂附曹起事被誅),都督同知丁順(本名頂住驢,曹欽之亂附曹被誅),都督同知白忠(本名北斗奴,曹欽之亂附曹被誅),都督僉事吳順(本名胡朵兒哈),都督僉事宋桑哥失里,都督僉事高通,都督僉事莫清(本名那罕赤),都督僉事滕鬼力赤,都督僉事失連台,都督僉事米朵朵來等多人。武宗時有達官都督僉事盧鏜,疑即達官都督同知盧深之後,盧深則為永樂年間來降達官指揮使盧耳里嵬之子。
【從亂達官例子:也先帖木兒,天順元年(1457)率其部屬九十餘人來歸,英宗命為指揮僉事(正四品),於錦衣衛帶俸,不久升後軍都督府帶俸都督同知(從一品)。頗受英宗看顧,又是安插其歸附親屬又是在京畿賜田。結果曹欽之亂(1461)隨同謀反,事敗後越城逃至通州,餓窘偷瓜為百姓所擒。有司論當凌遲處死,英宗只命於錦衣衛禁錮,不知後事如何。】

脫孫,韃靼人,永樂初年來歸,授百戶(正六品),正統年間升至達官都指揮使(正二品),調征雲南、貴州等處蠻賊。天順初年,敘功升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初年以老疾致仕,子脫興,代父原職羽林前衛指揮使(正三品)。

穆義,本名阿剌帖木兒,山後人,父孛羅,永樂年間來降。阿剌帖木兒正統年間累功至指揮使(正三品),天順元年(1457)以迎駕功,由錦衣衛帶俸都指揮僉事(從二品)升都督僉事(正二品),於後軍都督府帶俸,旋賜今名。曹欽之亂,穆義令其弟完者禿先報賊情,原職得保,完者禿亦升都指揮使(正二品)。成化初年隨軍討四川都掌蠻,升後軍都督同知(從一品),成化末年卒,孫高,襲原職指揮使(正三品),錦衣衛帶俸。
【穆義侄帖木兒赤,成化初年來降,被稱為迤北來降達子,授副千戶(從五品),於錦衣衛鎮撫司帶俸。累功至指揮僉事(正四品),世襲】

白全,初以舍人報效,正統十四年(1449)隨侍英宗於瓦剌軍中,往來傳信,奉駕回京,論功升指揮使(正三品)。不久出使土魯番,升都指揮僉事(正三品),景泰、天順年間累功升都督僉事(正二品),注左府帶俸。成化四年(1468)充參將,鎮守甘肅十五年。後充游擊將軍征遼東、建州等處,以功升左軍都督同知(從一品),分領京營戎務十九年。弘治九年(1496)卒,賜祭葬如例。

柯忠(?-1491年),山後人,宣德初襲父職為羽林衛指揮同知(從三品),以功累升後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正統十四年(1449)守備偏頭關,成化間調南京前軍都督府管事,弘治初致仕,子勇代原職羽林前衛指揮使(正三品),忠旋卒。

馮升(?-1493年),寧夏人,本番將,累有戰功,積官至後軍都督府同知(從一品),弘治初南京左軍都督府僉書管事兼大教場管操。

楊玉(1435年-1506年),先世為北虜人,國初歸附從軍,積功授指揮同知(從三品),世襲。楊玉襲職,累立戰功,歷遷都指揮使(正二品)、中軍都督僉事(正二品)。成化、弘治年間,常充游擊、參將,征討諸邊,尋佩印充總兵,鎮守遼東。致仕後又改注右軍都督府僉書管事。卒。賜祭葬如制。

張晟(?-1500年),其先山後金山人,高祖伯顏帖木兒,洪武時率眾來歸,官之賜姓張氏。祖父張能襲大興左衛指揮使(正三品),後戰死,其孫張晟因祖父戰功,升襲都指揮同知(從二品),弘治年間為左軍都督僉事(正二品),統兵守居庸關。卒,子賢襲指揮使(正三品),帶俸錦衣衛。

魯鑒(?-1502年),其先西大通人。祖阿失都鞏卜失加,成吉思汗第六子闊列堅後裔,元安定王脫歡子,明初率部落歸附,太祖授為百戶(正六品),使統領所部居庄浪。傳子失加,累官莊浪衛指揮同知(從三品)。正統末,鑒嗣父職。成化四年(1468),從征固原滿四有功,升署都督同知(從一品),充任左參將,分守庄浪。旋任左總兵,協守甘肅。不久充任總兵官,鎮守延綏。自講以往功,實授都督同知。孝宗立,以病致仕。魯鑒有材勇,遇敵輒冒矢石,數被傷不為沮,故能積功至大將。卒贈右都督(正一品),賜恤如制。子麟,孫經,皆有名於時。

馬孔英,宣府塞外降丁,積戰功為寧夏參將。萬曆二十八年(1600)從征播州楊應龍,錄功,進都督同知(從一品),世蔭千戶。後以總兵官鎮貴州。

滿桂(?-1630年),蒙古人,幼入中國,家宣府。作戰遼東,累官至總兵官,左都督(正一品)。崇禎二年(1630)馳援北京,與清軍鏖戰城下,戰敗身死。後贈少師,世蔭錦衣僉事(正四品),襲升三級,賜祭葬,有司建祠。

猛如虎(?-1641年),本塞外降人,家榆林,積功至游擊。崇禎年間擢薊鎮中協總兵官,署都督僉事(正二品),與張獻忠、李自成起義軍作戰,後在河南南陽戰死。

虎大威(?-1642年),榆林人。本塞外降卒,勇敢嫻將略,從軍有功,累官山西參將。崇禎年間為副總兵,署都督僉事(正二品),率軍鎮壓農民起義軍,後在河南汝寧戰死。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多少叫金忠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6人男團有哪些 瀏覽:110
越南戰爭中國參加了哪些部隊 瀏覽:826
印尼護發精油多少錢 瀏覽:987
伊朗的軍事力量有多大怎麼樣 瀏覽:536
250000越南盾約多少人民幣 瀏覽:212
中國被加征關稅的企業有哪些 瀏覽:379
和平精英國際服還有多久更新 瀏覽:688
深圳哪裡有好吃的義大利菜 瀏覽:561
伊朗什麼時候恢復核原料 瀏覽:781
英國愛他美1段以吃多久 瀏覽:733
怎麼樣煮義大利面口感會軟一點 瀏覽:927
伊朗花多少錢買特朗普人頭 瀏覽:322
印度的邏輯學專業怎麼樣 瀏覽:442
印度人怎麼賣小吃 瀏覽:339
印度工作需要哪些條件 瀏覽:755
配牛排的義大利面長什麼樣 瀏覽:471
印尼哪裡產的最好 瀏覽:965
沙特以色列伊朗哪個國家有錢 瀏覽:582
中國有多少叫肖天然的 瀏覽:931
越南服打折什麼時候能出來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