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首相是選舉產生的嗎
首先,英國的首相是由選舉產生的。英國採用君主立憲制,首相由在下議院選舉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擔任。贏得選舉的政黨領袖會被國王或女王召見,邀請他組建政府並擔任首相。
英國的下議院選舉是通過普選進行的。所有年滿18周歲的英國及愛爾蘭公民,只要不在法律上失去選舉權,並居住在指定的選區內,都可以投票。選民需要在選區登記,並在選舉名冊上列出。
下議院由659名議員組成,他們分別代表整個英國劃分的659個選區。每個選區大約有五萬名選民,選舉產生的議員即為下議院成員。根據2000年的相關法案,選舉委員會負責監督選區劃分和選民登記等事務。
選區劃分和選民登記會定期審核和調整,以確保每個選區的選民人數大致相等,每個選民都有平等的投票權。英國下議院的選舉原則是「一人一票」,即簡單多數票當選制度,獲得最多選票的候選人當選。
在下議院選舉期間,各政黨會在全國各選區競選議席。政黨地方組織負責挑選候選人,並在競選期間宣傳本黨政策和攻擊對手。競選活動包括與選民互動、舉辦集會、使用宣傳車和媒體廣告等方式。
選舉結束後,多數黨領袖會被國王或女王召見,邀請他成為首相並組建內閣。在野黨則成為反對黨,並組建「影子內閣」。
2. 英國大選有多少人參與投票
據有關報道,當地時間6月8日早上7時(北京時間14時),2017年英國大選正式拉開帷幕。
本次大選主要候選人包括:保守黨候選人特蕾莎·梅、工黨候選人科爾賓、自由民主黨候選人法隆、蘇格蘭民族黨候選人斯特金、英國獨立黨候選人納托爾、綠黨候選人班尼特以及其他黨派候選人。
3. 英國大選的介紹
英國大選(General electi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指英國選舉最高立法機構英國國會議員的選舉,英國的國會議員(Members of Parliament,MP)通常指下議院議員。國會議員最長任期為5年,但可因為解散國會而提前結束。2015年5月,英國國會下議院將舉行第56次選舉,這將是英國數十年來懸念最大的一次選舉,選舉結果將決定著英國的未來。此次大選將於當地時間7日7時到22時舉行,大部分投票結果於5月8日3時到5時出爐。具有投票資格的選民約為4800萬人,預估投票率65%到70%。
4. 1832年議會改革使英國的選民數從48.8萬增加到80.8萬,從人口總數的大約2%增到3.3%。這些新獲得選舉權的
應該是B.工業資產階級
129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又召集了一屆議會,史稱「模範議會」, 國王、貴族、騎士和城市富裕市民形成政治聯合,除了大貴族和教士外,這屆議會還固定地由每郡派兩名騎士代表,每個大城市派兩名市民代表參加,因而較「大會議」前進了一步。由於騎士代表和市民代表在根本利益上息息相關,也有比較多的共同話題,因而每當這種議會召開時,他們往往集聚在一起,互通信息,共商對策。從1343年起,他們開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單獨聚會,逐漸形成了平民院(下議院)。貴族和教會長老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組成了貴族院(上議院)。英國兩院制便發源於此。但是,不管是模範議會,還是1343年由兩院組成的議會,都還不同於近現代意義上由全民普選產生的議會。
1297年,議會獲得了批准賦稅的權力。到了14世紀,議會又獲得了頒布法律(法令和條例)的權利。議會又是各種政治事物尤其是國王大臣所犯的瀆職罪的最高裁判所。議會的形成,使國王的封建諮議機關逐漸成為國家的代議機關。城市代表的參加和下議院的形成,對以後英國歷史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正在興起的市民階層與下層貴族聯合,利用議會批准賦稅和通過法案的權力,對王權起了限製作用。
1. 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選區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
2. 更改選舉資格,降低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擴大選民范圍,大大增加選民人數,工業資產階級和富農得到選舉權
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貴族保守勢力,工業資產階級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權,但是廣大工人,雇農,婦女仍被排斥於政治之外。
1832年議會改革主要包括兩項重要內容:(1)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具體規定:人口不足2000人的56個城市被取消了下院議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間的32個城市只能保留一個議席。空餘下來的席位給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興工業城市,新興工業城市得到65個席位。(2)更改選舉資格,擴大選民范圍。降低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工業資產階級和農村中的富裕農民得到選舉權,選民人數大大增加。到1832年英國大約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選舉權。這次議會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貴族保守勢力。工業資產階級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權。但是廣大工人、雇農和婦女仍被排斥於政治之外。
5. 英國大選選的是什麼
英國大選選的是議員。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英國大選的主要目標是選舉產生英國議會下議院的議員。英國議會由下議院和上議院組成,其中下議院是主要的立法機構,議員的選舉結果直接決定了下議院的構成和力量分布。因此,英國大選的結果對於英國政治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英國大選通常遵循「單一選區制」,選民在每個選區選舉一名代表該選區的議員候選人。英國議會總共有約650個席位,選舉時這些席位在多個選區之間分布。每屆大選的選民投票選舉出他們認為最能代表其利益並具備最佳領導能力的候選人。每個選區的投票結果決定了該選區的議員歸屬和具體人數分布到不同政黨的優勢大小與參與執政的權利比例等情況也隨之明確下來。對於政客和政黨而言成功在大選中贏得足夠多的議席意味著他們有機會參與制定國家政策並可能獲得執政權。因此英國大選是關乎國家政治走向的重要事件。
簡而言之,英國大選是對英國議會下議院議員進行的選舉過程通過這種機制公民參與到國家治理的過程中體現了英國的民主制度也是重要的政治活動和決策機制在英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擁有深遠的影響力與重要意義。
6. 英國下議院議員是間接選舉還是直接選舉產生
英國議員選舉制度
英國議會實行兩院制,由下議院(又稱平民院)和上議院 (又稱貴族院)組成。下議院的659名議員是從全國659個選區選舉產生的。每一位議員都代表一個選區,平均來說,每一個選區大約擁有5萬居民。根據規定,最多5年必須舉行一次議會大選,但經常是不到5年的時間就會舉行大選。例如,英國上屆的議會大選是在1997年5月,而今年,剛剛過了4年時間就再度舉行大選。上議院的669名議員並不是選舉產生的,一部分是執政黨政府建議英女王授封的終身貴族;另一部分是世襲貴族,也就是說,上議院議席是由這些世襲貴族議員的祖先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根據目前工黨政府的改革計劃,上議院中世襲貴族議員的數目已經大大減少
7. 能否解釋一下英國大選的相關規定以及所謂的無多數議會是怎麼回事
小試著說一下,不知道對不對。
1,英國國會分上(house of lords)下(house of commons)議院。
2,權利主要集中在下議院 (立法,監督政府只能等等)
3,下議院共650個議席由選舉產生,每個議席代表一個選區Constituency,每個選區會有不同政黨的參選人參選,由具有英國公民身份的民眾選出當地的議員(MP:membership of parliment)
4,這650個議員組成下議院,而新一屆的政府就要由在這個下議院中佔有絕對議席的政黨組建(超過650個的一半,即326個議席),一般由該黨黨魁(chief executive)出任首相-由女王任命(形式上的),然後組建內閣(cabinet),即政府的主要部分
5,如果每個參選政黨的議席數少於此,那就成為懸浮議會,無多數議會(Hang parliment),這樣局面的問題在於,不管哪個政黨組建政府,他在議會的議案都不會保證100%通過,這樣就會造成無休止的爭論,以致政府無法運作(英國歷史上有這樣夭折的政府,請另行查看)
6,今年5月6日的選舉結果即成為懸浮議會,因此沒有單獨的一個政黨能夠組建政府,這樣7日保守黨黨魁卡梅倫和自民黨黨魁開始接觸商談,研究組建聯合政府,這樣兩個政黨的議席數量就超過半數,不過兩個政黨的執政綱領的沖突,以及組建政府後的安排,權利的分配,都需要兩個政黨在商談中達成協議,如果談不攏,就無法組建聯合政府,如果沒有任何政黨(們)能夠完成這一過程,那就要重新大選。
個人觀點:估計自民黨和保守黨肯定會聯婚了,只希望在移民政策上給中國人一些優待!
保佑我們!All the 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