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多少國人投奔英國

多少國人投奔英國

發布時間:2025-07-03 12:41:16

❶ 為能打入國際市場,1996年任正非致電李嘉誠:香港業務需要仰仗您

1996年,任正非52歲,李嘉誠68歲,任正非在李嘉誠面前還是「小任」。

李嘉誠是曾蟬聯15年的「華人首富」,任正非則是中國最具代表的高 科技 企業華為的創始人。一個在香港,一個在深圳;一個做房地產,一個做電信設備,似乎並無什麼交集。

1991年12月,華為自主研發的首批3台BH-03交換機順利完成交付,奠定了華為在國內小型局域交換機的地位。到了1992年,華為年收入已經突破1.2億元,凈利潤突破1000萬。

此時,任正非敏銳地發現,胡局國內的電信市場基本被瓜分殆盡,不僅有中興、大唐、巨龍等本土通信設備製造商盤踞,再如:阿爾卡特、諾基亞、愛立信、北電等國際巨頭也是虎視眈眈。財務上的營收雖創新高,但市場潛力已經頂到了「天花板」。

為了有更多的資金「補給」研發團隊,為了與國際巨頭正面競爭更有底氣,任正非決定開拓海外市場。當時正值改革開放的初期,很多跨國業務無法開展,於是任正非把目標看向了和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

上世紀90年代,香港是世界上電話普及率最高的地區,電話普及率達到66%。而香港電信相關的產業發展得非常完善,已然成為香港重要的支柱產業,蘊含著巨大的商機。領略到香港的地理優勢和市場潛力後,任正非決定以香港為「跳板」,再圖進軍歐美市場。

1995年,香港解除電信行業的壟斷限制,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電老拆訊褲含讓獲得了一張電信經營牌照,與德國西門子公司的合作也已經到了簽訂合同階段。而華為的到來,讓李嘉誠改變了主意。

1996年,經人引薦,任正非親自打電話給李嘉誠:「李嘉誠先生,您好,我是華為的小任,我們公司想進入香港市場,需要仰仗您的幫助。」

可以說李嘉誠幫助華為「落地」香港,既有商人出於利益的考量,更有民族向心力的驅使。

同時李嘉誠也提示任正非,華為是第一次進入國際市場,一定會碰到一些沒有遇到的問題,要將能力最強的華為員工都派到香港。

任正非非常重視這次合作,「少壯派」副總裁李一男親自帶隊坐鎮,華為研發、測試精英工程師全數出動,以對待客戶的最高的標准和規格來香港完成任務。

初到香港,華為產品還是出現了「水土不服」,在安裝和調試的過程中,設備運行頻頻出現問題。如果驗收不合格,華為國際化首戰只能以失敗告終。

時間越來越急迫,李一男倡導團隊發揚華為的「床墊文化」,每個人購買睡袋,直接在機房裡打地鋪,也自願放棄周末的休息時間,全力攻克難題。

幾經磨難,終於由華為、和記電訊合作開發的通信設備通過了香港電信部門的驗收。同時,李嘉誠也幫助華為拿下了香港電信通信設備的許可經營權。

這次華為與和記電訊的合作,不僅讓李嘉誠和任正非成了「忘年交」,更讓華為邁向國際化的道路初步站穩腳跟。自此之後,華為以香港作為跳板,逐步打入歐洲市場。

2010年,華為擊敗了諾基亞、愛立信等老牌電信巨頭,成功登頂全球最大電信設備製造商。

同樣是2010年,李嘉誠斥資91億美元收購了英國電網公司,隨後開始陸續打包出售中國的業務和資產,套現千億現金繼續加大英國投資。李嘉誠也成為英國最大的單一海外投資者,一度控制了英國30%的天然氣市場,25%的電力市場和約5%的水務市場,有人戲稱:李嘉誠買下了半個英國。但也因此李嘉誠頻頻遭到很多國人的質疑,斥責李嘉誠「掏空中國,投奔英國」。無奈的李嘉誠只得公開回應:我只是一個商人。

但2019年,華為突遭風波,很多華為長期合作老客戶處於觀望,不敢與華為繼續開展業務之際,李嘉誠出手幫助了華為。

李嘉誠叫停在加拿大價值389億元對油砂公司MEG的收購項目,還讓旗下的英國電信公司Three UK同華為簽訂了20億英鎊的5G訂單。隨後英國的電信運營商O2也宣布和華為開展合作,在倫敦簽署了200個地點的測試設備合同。

在李嘉誠的「牽線」力挺下,英國的電信商沃達豐和EE也「鬆口」表示,不會排除華為的5G通訊設備,已經對華為的設備進行測試。而這四家企業就佔了英國電信市場87%的份額,可以說在李嘉誠的助力下,英國的電信運營商正在向華為張開懷抱。

李嘉誠的雪中送炭,給危機之下的華為撕開了一道通往光明的裂縫,讓任正非多了一支強有力的友軍。

作為商人,李嘉誠無疑是極為成功的,他曾連續15年蟬聯華人首富,2020年,李嘉誠投資5000萬美元成立的「李嘉誠生物醫學和 健康 科學中心」,並走出了兩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李嘉誠的眼光獨到、嗅覺敏銳、並擁有全球化的格局。對於李嘉誠,我們用世俗的眼光、或者意氣用事地去看待他難免會有些偏頗,如任正非一樣卓越的企業家都虛心向李嘉誠討教,我們又何必「用鼻孔看人」呢?

❷ 只重逐利的李嘉誠:攜巨款回國投資,愛國人設崩塌後還能否賺錢-

|明煜

編輯 |明煜論點

2013年前後,香港富商李嘉誠在內地大肆拋售產業,據不完全統計共回籠資金超 2500 億元,給國內經濟市場造成了不小的動盪。

錢一進腰包他便轉身投資 海外市場 ,斥資 4000 億 買下了 「半個」英國 ,還曾兩次被英國女王封賞爵位。

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置於不顧的李嘉誠,在國外的投資也並非一帆風順,多個項目都出現虧損狀況,許多人都為他感到不值,畢竟他曾經是 中國人心中的「超人」

曾幾何時, 李嘉誠在國人心目中也是「神」一般的存在 ,不僅僅是驚嘆於他的商業天賦和投資眼光,更是敬佩他的愛國情懷。

他注重教育,1981年他斥巨資創辦汕頭大學 ,直至2013年,他持續為其輸入資金約 45 億 港元,與國家攜手共同建造了一所廣東省重點大學。

他還多次出席汕頭大學組織的活動,給莘莘學子們加油打氣,鼓勵他們努力學習,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

不光自己創辦大學, 他還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捐款 1000 萬美元 ,用於新建圖書館,給學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除了注重教育以外,他還多次出資建設公共設施 ,在香港有許多家敬老院、兒童醫院和殘疾人基金會等等,都能看到李嘉誠援助的身影。

他還贊助過許多提高國家地位的大型活動, 1989年,他就曾捐贈 1000 萬,用於支持北京舉辦亞運會。

以前李嘉誠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是: 特別能掙錢,也捨得為國家和百姓花錢,是「愛國商人」的典範。

作為商人李嘉誠無疑是成功的,他有商場敏銳的覺察能力,對於商人的本質追逐利益也是發揮到了極致。

相信我們中國人對「 公攤面積 」這個詞都很熟悉,它的定義就是:由整棟樓的產權人共同分攤所有的整棟樓公攤部分的建築面積。

簡而言之就是:整棟樓的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等等,只要是能計算在內的公共設施全都要平攤在業主身上。

因為有了「公攤面積」,我們買的房子房產證上寫的是100平,實際面積才70平左右,更難接受的是你還要按100平來交物業費、供暖費等等。

這個 神一般的概念 就是 李嘉誠提出的 ,起源於香港,適用於我國各個地區,而其他國家卻沒有此項規定,他對此作出解釋說: 這樣可以拉低平均房價,讓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對於房地產行業的操控,李嘉誠的手段還不止於此。

上世紀60年代,李嘉誠的塑膠花產業興盛,但他卻沒有固步自封,而是將投資眼光放得更長遠,意識到 香港的經濟飛速發展,人口也越來越多,房地產行業日後必然火爆

敏銳地嗅到了商機,李嘉誠開始投入大量資金 囤地 ,正趕上當時房地產行業處於低谷,他用極低的價格購買了許多有發展前景的地皮。

此後幾十年的發展前景也正如他所料,房地產行業飛速發展,香港的房價更是讓普通老百姓覺得高不可攀,動輒幾十萬一平的住宅讓人望而卻步。

許多人覺得房價高是因為人多地少,市場上供不應求,所以才導致房價飛漲。事實上, 人多不可否認,但地皮不一定少。

房地產大鱷手中都握有許多尚未開發的地皮,他們用「 飢餓營銷 」來抬高房價,獲取更多的利潤, 李嘉誠就是玩「飢餓營銷」的高手

從上世紀 80年代 開始,李嘉誠將他在香港玩得爐火純青的套路帶到了內地,用發展的眼光審視著國內有潛力的城市,尋找最佳的出手時機。

截止到90年代末,李嘉誠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幾十個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囤地,總面積超過 1000 萬平方米

在當時那個年代,李嘉誠在內地買地皮可謂是「 白菜價 」,而且他拿到後也不著急開發,只選擇一些獲利周期短的項目進行施工, 20年的時間里開發完成的地皮只佔總面積的 1/3

從2012年開始,商業嗅覺敏銳的李嘉誠,開始大量拋售在內地的產業,短短兩年的時間里他瘋狂套現 2500 億,此舉無疑給國內的投資市場帶來了不小的波動。

不光套現手段令人不齒,有些錢掙得也著實「 昧良心 」,李嘉誠早年在成都大量囤地,卻遲遲不肯開發,一處樓盤建設了16年, 在房價達到巔峰時才開始拋售 ,單單一塊地皮就掙了 38 億 ,他的這一舉動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

李嘉誠在國內實現大批資金套現後,轉身就將錢投到了海外市場,豪擲 4000 億 用於英國投資, 當時還有媒體調侃說:李嘉誠買下了「半個」英國。

雖然買下「半個」英國的說法有些誇張,但也反映出了他此次的投資力度之大。

李嘉誠在英國涉足的商業領域很多,包括 港口、地產、水利、電信、鐵路等等暴利行業 ,其中超 40% 的電信市場份額更是讓他成為了行業龍頭。

他的這種行為也讓國內許多富商紛紛效仿 ,其中不乏 潘石屹、柳傳志 之流,給國內的經濟市場帶來了接連不斷的「 餘震 」。

對於此等行為,李嘉誠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哪怕面對國內外多重指責,他坦然回應說: 「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 我只是一個商人 ,哪裡有回報,我就去哪投資,哪裡有風險,我就在哪清倉。

此言一出,李嘉誠在國人心中地位崇高的形象瞬間崩塌。

對於李嘉誠自毀形象的迷之操作讓人不能理解,有的人說他骨子裡就是個商人,商人逐利所言非虛,也有人推測說與他 早年的經歷 脫不開干係。

1928年7月 ,李嘉誠出身在 廣東潮州 ,原本他的家庭稱得上是書香門第,父親 李雲經 是當地受人尊重的教師,後來還升任至學校校長。

李雲經的本心是讓兒子好好念書,長大後成為一名學者,奈何趕上了 兵荒馬亂 的年代,日軍侵華戰爭爆發後,許多地方都遭受了炮火的侵襲,他們的家鄉也沒能倖免。

1939年6月 ,為了躲避戰亂,李嘉誠跟隨家人前往 香港 ,投奔他久未蒙面的舅舅 庄靜庵 ,為了學一門養家糊口的手藝,李嘉誠在舅舅的鍾錶行里當起了學徒工。

尚未成年的李嘉誠年齡雖小,但心智卻很成熟,天資也比較聰慧,許多東西在老師傅的指點下他一學就會,為人也勤勉,店裡掃地、燒水的雜活他都會搶著做。

就這樣過了幾年,李嘉誠認為自己應該出門鍛煉一下,便應聘了一家五金廠的銷售職位,後來又轉職到塑料花廠, 由於他出色的表現,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升任了總經理

年僅 20歲 就當上了一個工廠的總經理,李嘉誠也算得上是年少有為,但他的野心仍沒有止步於此, 他想為自己掙錢,而不是給別人打工

在經營了兩年塑料花廠後,他把這個行業所需要的技能全部吃透了,果斷辭職出去單干,他拿出了這幾年省吃儉用攢下的全部積蓄,再加上舅舅的資助,創辦了 長江塑膠廠

縱然是李嘉誠天資過人,但創業初期的路總是坎坷的,廠子剛開起來就出現了質量事故,面臨著事關存亡的危機局面。

面對難關,在母親的諄諄教導和表妹 庄月明 的鼓勵下,李嘉誠有條不紊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麻煩,之中 將瀕臨倒閉的工廠拉了回來

1955年 ,李嘉誠在雜志上了解到了義大利生產的一種 塑膠花 ,此產品在歐洲市場風靡一時,他從中嗅到了商機,便立即前往發源地學習工藝。

有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李嘉誠的創業思路更加開闊, 他不拘泥於自己所做的行業,而是不斷地搜尋著有發展前景的產業。

1958年 ,李嘉誠用他敏銳的商業嗅覺發現房地產業有利可圖,便將大批資金用於囤地建樓,位於 港島北角 的一座工業大廈拔地而起。

此後的幾年裡,他又在 新界、元朗 等地區加大投資,名下的產業也飛速擴展,一位剛剛 而立之年的年輕商人 逐漸在香港嶄露頭角。

1963年 ,李嘉誠的表妹 庄月明 從日本留學回國,兩人的感情得到進一步升華,舉辦婚禮結為夫妻, 他的舅舅庄靜庵也成了自己的岳父,可謂是親上加親

1967年 ,由於一些因素的影響,香港出現了經濟低迷的頹勢,房價、地價也隨之跌落,許多商人紛紛拋售手中的產業, 李嘉誠卻反其道而行之,籌備大量資金低價收地,這也為他後來的暴富埋下了伏筆。

上世紀70年代末,李嘉誠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收購了老牌英資商行「 和記黃埔 」,成為了第一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一時間名聲大噪,外界還賦予他「 李超人 」的綽號,旗下產業也隨之水漲船高。

此後的20年裡, 李嘉誠開啟了一邊賺錢一邊買買買的經營模式 ,只要是他認為有發展前景的產業,都會嘗試著去涉足,憑借著多年的經商經驗和雄厚的財力,他的投資大多都會賺的盆滿缽滿。

1999年 ,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集團稅後盈利達到了驚人的 1850 億 港元,他的身價也隨之暴漲,根據 福布斯 的綜合評價排名,李嘉誠在千禧年之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 華人首富

不同於現如今的首富輪流做,李嘉誠在華人首富的位置上一坐就是 15年 ,在此期間,他成為了無數創業者和成功商人仰慕的對象,在許多中國人的心中更是神一般的存在。

李嘉誠認為自己的成功取決於自己對未來市場的把握,還有就是每時每刻不敢放鬆的危機意識,想要成功就要學會未雨綢繆。

2012年前後,他嗅到內地市場存在投資風險,便開始大量拋售在各大城市的產業和地皮,哪怕是一些常年帶來巨額利潤的產業也被忍痛割捨掉,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就套現2500億。

作為一名逐利的商人, 他將家族的資金投入到了自己比較看好的英國市場 ,陸陸續續收購了英國許多產業,港口、地產、水利、電信、鐵路等都有涉足。

人算不如天算, 哪怕精明如李嘉誠,近幾年在英國的投資也並不順心 ,先是英國高舉脫歐旗幟,對自身經濟有一定影響。再是疫情席捲全球,英國自身的防疫工作也有所欠缺,許多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李嘉誠的產業自然也是遭受波及。

也許是體會過了國外投資的坎坷,相比之下,李嘉誠覺得還是 國內市場比較穩定 ,最近兩年又開始出現了吃 回頭草 的跡象。

2019年年底,李嘉誠斥資 7.16億 在香港買地,隨後又用 40億 的高價拍下 成都晶融匯 ,同時收購的還有 上海三林印象城

❸ 已背叛祖國的明星都有誰

有李連傑、吳亦凡、劉亦菲等人。

早前劉亦菲在電影《花木蘭》中飾演花木蘭引起熱議,一些網友直指劉亦菲雖然是中國人,但是她早就入美國籍了,並不是中國演員怎麼可以演中國的英雄人物?

甚至某官方網警賬號在短視頻平台上直接點名批評了李連傑、吳亦凡、劉亦菲三個人,並且科普呼籲:「中國不承認雙國籍!」對此很多網友表達出了內心的不滿,甚至延伸到了要抵制外籍華人明星的地步。

中國人加入外國國籍這並沒有什麼,選擇國籍是個人人身自由。但是入了外國國籍就不是中國人,還來中國撈金賺錢這就不對的。尤其是吳亦凡,在疫情嚴重的時候跑去了國外。疫情緩解國外開始爆發性疫情的時候,從加拿大回來了。這就很令人反感了。

閱讀全文

與多少國人投奔英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石材貿易公司怎麼樣 瀏覽:631
毛竹在越南哪裡 瀏覽:433
100元能兌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713
法國坐船到英國多久 瀏覽:154
藏區的藏紅花怎麼是伊朗的 瀏覽:187
義大利怎麼說謝謝 瀏覽:588
義大利跳傘哪裡有 瀏覽:226
北京西站到伊朗大使館怎麼走 瀏覽:795
英國是否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405
英國復興時代是什麼時候 瀏覽:913
中國如何改革行政體制 瀏覽:345
中國特種部隊如何 瀏覽:777
印尼入關對現金有什麼要求 瀏覽:471
春節去印度有什麼好玩的 瀏覽:327
伊朗去長期出差帶什麼 瀏覽:47
義大利面條為什麼是綠色的 瀏覽:232
英國人建煤礦現在怎麼樣了 瀏覽:20
雲南旅遊跟團去越南怎麼報團 瀏覽:243
伊朗的老人有什麼優惠政策 瀏覽:199
為什麼銀行不收伊朗 瀏覽: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