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能打入國際市場,1996年任正非致電李嘉誠:香港業務需要仰仗您
1996年,任正非52歲,李嘉誠68歲,任正非在李嘉誠面前還是「小任」。
李嘉誠是曾蟬聯15年的「華人首富」,任正非則是中國最具代表的高 科技 企業華為的創始人。一個在香港,一個在深圳;一個做房地產,一個做電信設備,似乎並無什麼交集。
1991年12月,華為自主研發的首批3台BH-03交換機順利完成交付,奠定了華為在國內小型局域交換機的地位。到了1992年,華為年收入已經突破1.2億元,凈利潤突破1000萬。
此時,任正非敏銳地發現,胡局國內的電信市場基本被瓜分殆盡,不僅有中興、大唐、巨龍等本土通信設備製造商盤踞,再如:阿爾卡特、諾基亞、愛立信、北電等國際巨頭也是虎視眈眈。財務上的營收雖創新高,但市場潛力已經頂到了「天花板」。
為了有更多的資金「補給」研發團隊,為了與國際巨頭正面競爭更有底氣,任正非決定開拓海外市場。當時正值改革開放的初期,很多跨國業務無法開展,於是任正非把目標看向了和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
上世紀90年代,香港是世界上電話普及率最高的地區,電話普及率達到66%。而香港電信相關的產業發展得非常完善,已然成為香港重要的支柱產業,蘊含著巨大的商機。領略到香港的地理優勢和市場潛力後,任正非決定以香港為「跳板」,再圖進軍歐美市場。
1995年,香港解除電信行業的壟斷限制,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電老拆訊褲含讓獲得了一張電信經營牌照,與德國西門子公司的合作也已經到了簽訂合同階段。而華為的到來,讓李嘉誠改變了主意。
1996年,經人引薦,任正非親自打電話給李嘉誠:「李嘉誠先生,您好,我是華為的小任,我們公司想進入香港市場,需要仰仗您的幫助。」
可以說李嘉誠幫助華為「落地」香港,既有商人出於利益的考量,更有民族向心力的驅使。
同時李嘉誠也提示任正非,華為是第一次進入國際市場,一定會碰到一些沒有遇到的問題,要將能力最強的華為員工都派到香港。
任正非非常重視這次合作,「少壯派」副總裁李一男親自帶隊坐鎮,華為研發、測試精英工程師全數出動,以對待客戶的最高的標准和規格來香港完成任務。
初到香港,華為產品還是出現了「水土不服」,在安裝和調試的過程中,設備運行頻頻出現問題。如果驗收不合格,華為國際化首戰只能以失敗告終。
時間越來越急迫,李一男倡導團隊發揚華為的「床墊文化」,每個人購買睡袋,直接在機房裡打地鋪,也自願放棄周末的休息時間,全力攻克難題。
幾經磨難,終於由華為、和記電訊合作開發的通信設備通過了香港電信部門的驗收。同時,李嘉誠也幫助華為拿下了香港電信通信設備的許可經營權。
這次華為與和記電訊的合作,不僅讓李嘉誠和任正非成了「忘年交」,更讓華為邁向國際化的道路初步站穩腳跟。自此之後,華為以香港作為跳板,逐步打入歐洲市場。
2010年,華為擊敗了諾基亞、愛立信等老牌電信巨頭,成功登頂全球最大電信設備製造商。
同樣是2010年,李嘉誠斥資91億美元收購了英國電網公司,隨後開始陸續打包出售中國的業務和資產,套現千億現金繼續加大英國投資。李嘉誠也成為英國最大的單一海外投資者,一度控制了英國30%的天然氣市場,25%的電力市場和約5%的水務市場,有人戲稱:李嘉誠買下了半個英國。但也因此李嘉誠頻頻遭到很多國人的質疑,斥責李嘉誠「掏空中國,投奔英國」。無奈的李嘉誠只得公開回應:我只是一個商人。
但2019年,華為突遭風波,很多華為長期合作老客戶處於觀望,不敢與華為繼續開展業務之際,李嘉誠出手幫助了華為。
李嘉誠叫停在加拿大價值389億元對油砂公司MEG的收購項目,還讓旗下的英國電信公司Three UK同華為簽訂了20億英鎊的5G訂單。隨後英國的電信運營商O2也宣布和華為開展合作,在倫敦簽署了200個地點的測試設備合同。
在李嘉誠的「牽線」力挺下,英國的電信商沃達豐和EE也「鬆口」表示,不會排除華為的5G通訊設備,已經對華為的設備進行測試。而這四家企業就佔了英國電信市場87%的份額,可以說在李嘉誠的助力下,英國的電信運營商正在向華為張開懷抱。
李嘉誠的雪中送炭,給危機之下的華為撕開了一道通往光明的裂縫,讓任正非多了一支強有力的友軍。
作為商人,李嘉誠無疑是極為成功的,他曾連續15年蟬聯華人首富,2020年,李嘉誠投資5000萬美元成立的「李嘉誠生物醫學和 健康 科學中心」,並走出了兩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李嘉誠的眼光獨到、嗅覺敏銳、並擁有全球化的格局。對於李嘉誠,我們用世俗的眼光、或者意氣用事地去看待他難免會有些偏頗,如任正非一樣卓越的企業家都虛心向李嘉誠討教,我們又何必「用鼻孔看人」呢?
❷ 只重逐利的李嘉誠:攜巨款回國投資,愛國人設崩塌後還能否賺錢-
文 |明煜
編輯 |明煜論點
2013年前後,香港富商李嘉誠在內地大肆拋售產業,據不完全統計共回籠資金超 2500 億元,給國內經濟市場造成了不小的動盪。
錢一進腰包他便轉身投資 海外市場 ,斥資 4000 億 買下了 「半個」英國 ,還曾兩次被英國女王封賞爵位。
將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置於不顧的李嘉誠,在國外的投資也並非一帆風順,多個項目都出現虧損狀況,許多人都為他感到不值,畢竟他曾經是 中國人心中的「超人」 。
曾幾何時, 李嘉誠在國人心目中也是「神」一般的存在 ,不僅僅是驚嘆於他的商業天賦和投資眼光,更是敬佩他的愛國情懷。
他注重教育,1981年他斥巨資創辦汕頭大學 ,直至2013年,他持續為其輸入資金約 45 億 港元,與國家攜手共同建造了一所廣東省重點大學。
他還多次出席汕頭大學組織的活動,給莘莘學子們加油打氣,鼓勵他們努力學習,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
不光自己創辦大學, 他還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時捐款 1000 萬美元 ,用於新建圖書館,給學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除了注重教育以外,他還多次出資建設公共設施 ,在香港有許多家敬老院、兒童醫院和殘疾人基金會等等,都能看到李嘉誠援助的身影。
他還贊助過許多提高國家地位的大型活動, 1989年,他就曾捐贈 1000 萬,用於支持北京舉辦亞運會。
以前李嘉誠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是: 特別能掙錢,也捨得為國家和百姓花錢,是「愛國商人」的典範。
作為商人李嘉誠無疑是成功的,他有商場敏銳的覺察能力,對於商人的本質追逐利益也是發揮到了極致。
相信我們中國人對「 公攤面積 」這個詞都很熟悉,它的定義就是:由整棟樓的產權人共同分攤所有的整棟樓公攤部分的建築面積。
簡而言之就是:整棟樓的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等等,只要是能計算在內的公共設施全都要平攤在業主身上。
因為有了「公攤面積」,我們買的房子房產證上寫的是100平,實際面積才70平左右,更難接受的是你還要按100平來交物業費、供暖費等等。
這個 神一般的概念 就是 李嘉誠提出的 ,起源於香港,適用於我國各個地區,而其他國家卻沒有此項規定,他對此作出解釋說: 這樣可以拉低平均房價,讓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
對於房地產行業的操控,李嘉誠的手段還不止於此。
上世紀60年代,李嘉誠的塑膠花產業興盛,但他卻沒有固步自封,而是將投資眼光放得更長遠,意識到 香港的經濟飛速發展,人口也越來越多,房地產行業日後必然火爆 。
敏銳地嗅到了商機,李嘉誠開始投入大量資金 囤地 ,正趕上當時房地產行業處於低谷,他用極低的價格購買了許多有發展前景的地皮。
此後幾十年的發展前景也正如他所料,房地產行業飛速發展,香港的房價更是讓普通老百姓覺得高不可攀,動輒幾十萬一平的住宅讓人望而卻步。
許多人覺得房價高是因為人多地少,市場上供不應求,所以才導致房價飛漲。事實上, 人多不可否認,但地皮不一定少。
房地產大鱷手中都握有許多尚未開發的地皮,他們用「 飢餓營銷 」來抬高房價,獲取更多的利潤, 李嘉誠就是玩「飢餓營銷」的高手 。
從上世紀 80年代 開始,李嘉誠將他在香港玩得爐火純青的套路帶到了內地,用發展的眼光審視著國內有潛力的城市,尋找最佳的出手時機。
截止到90年代末,李嘉誠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幾十個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囤地,總面積超過 1000 萬平方米 。
在當時那個年代,李嘉誠在內地買地皮可謂是「 白菜價 」,而且他拿到後也不著急開發,只選擇一些獲利周期短的項目進行施工, 20年的時間里開發完成的地皮只佔總面積的 1/3 。
從2012年開始,商業嗅覺敏銳的李嘉誠,開始大量拋售在內地的產業,短短兩年的時間里他瘋狂套現 2500 億,此舉無疑給國內的投資市場帶來了不小的波動。
不光套現手段令人不齒,有些錢掙得也著實「 昧良心 」,李嘉誠早年在成都大量囤地,卻遲遲不肯開發,一處樓盤建設了16年, 在房價達到巔峰時才開始拋售 ,單單一塊地皮就掙了 38 億 ,他的這一舉動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
李嘉誠在國內實現大批資金套現後,轉身就將錢投到了海外市場,豪擲 4000 億 用於英國投資, 當時還有媒體調侃說:李嘉誠買下了「半個」英國。
雖然買下「半個」英國的說法有些誇張,但也反映出了他此次的投資力度之大。
李嘉誠在英國涉足的商業領域很多,包括 港口、地產、水利、電信、鐵路等等暴利行業 ,其中超 40% 的電信市場份額更是讓他成為了行業龍頭。
他的這種行為也讓國內許多富商紛紛效仿 ,其中不乏 潘石屹、柳傳志 之流,給國內的經濟市場帶來了接連不斷的「 餘震 」。
對於此等行為,李嘉誠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哪怕面對國內外多重指責,他坦然回應說: 「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 我只是一個商人 ,哪裡有回報,我就去哪投資,哪裡有風險,我就在哪清倉。 」
此言一出,李嘉誠在國人心中地位崇高的形象瞬間崩塌。
對於李嘉誠自毀形象的迷之操作讓人不能理解,有的人說他骨子裡就是個商人,商人逐利所言非虛,也有人推測說與他 早年的經歷 脫不開干係。
1928年7月 ,李嘉誠出身在 廣東潮州 ,原本他的家庭稱得上是書香門第,父親 李雲經 是當地受人尊重的教師,後來還升任至學校校長。
李雲經的本心是讓兒子好好念書,長大後成為一名學者,奈何趕上了 兵荒馬亂 的年代,日軍侵華戰爭爆發後,許多地方都遭受了炮火的侵襲,他們的家鄉也沒能倖免。
1939年6月 ,為了躲避戰亂,李嘉誠跟隨家人前往 香港 ,投奔他久未蒙面的舅舅 庄靜庵 ,為了學一門養家糊口的手藝,李嘉誠在舅舅的鍾錶行里當起了學徒工。
尚未成年的李嘉誠年齡雖小,但心智卻很成熟,天資也比較聰慧,許多東西在老師傅的指點下他一學就會,為人也勤勉,店裡掃地、燒水的雜活他都會搶著做。
就這樣過了幾年,李嘉誠認為自己應該出門鍛煉一下,便應聘了一家五金廠的銷售職位,後來又轉職到塑料花廠, 由於他出色的表現,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升任了總經理 。
年僅 20歲 就當上了一個工廠的總經理,李嘉誠也算得上是年少有為,但他的野心仍沒有止步於此, 他想為自己掙錢,而不是給別人打工 。
在經營了兩年塑料花廠後,他把這個行業所需要的技能全部吃透了,果斷辭職出去單干,他拿出了這幾年省吃儉用攢下的全部積蓄,再加上舅舅的資助,創辦了 長江塑膠廠 。
縱然是李嘉誠天資過人,但創業初期的路總是坎坷的,廠子剛開起來就出現了質量事故,面臨著事關存亡的危機局面。
面對難關,在母親的諄諄教導和表妹 庄月明 的鼓勵下,李嘉誠有條不紊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麻煩,之中 將瀕臨倒閉的工廠拉了回來 。
1955年 ,李嘉誠在雜志上了解到了義大利生產的一種 塑膠花 ,此產品在歐洲市場風靡一時,他從中嗅到了商機,便立即前往發源地學習工藝。
有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李嘉誠的創業思路更加開闊, 他不拘泥於自己所做的行業,而是不斷地搜尋著有發展前景的產業。
1958年 ,李嘉誠用他敏銳的商業嗅覺發現房地產業有利可圖,便將大批資金用於囤地建樓,位於 港島北角 的一座工業大廈拔地而起。
此後的幾年裡,他又在 新界、元朗 等地區加大投資,名下的產業也飛速擴展,一位剛剛 而立之年的年輕商人 逐漸在香港嶄露頭角。
1963年 ,李嘉誠的表妹 庄月明 從日本留學回國,兩人的感情得到進一步升華,舉辦婚禮結為夫妻, 他的舅舅庄靜庵也成了自己的岳父,可謂是親上加親 。
1967年 ,由於一些因素的影響,香港出現了經濟低迷的頹勢,房價、地價也隨之跌落,許多商人紛紛拋售手中的產業, 李嘉誠卻反其道而行之,籌備大量資金低價收地,這也為他後來的暴富埋下了伏筆。
上世紀70年代末,李嘉誠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收購了老牌英資商行「 和記黃埔 」,成為了第一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一時間名聲大噪,外界還賦予他「 李超人 」的綽號,旗下產業也隨之水漲船高。
此後的20年裡, 李嘉誠開啟了一邊賺錢一邊買買買的經營模式 ,只要是他認為有發展前景的產業,都會嘗試著去涉足,憑借著多年的經商經驗和雄厚的財力,他的投資大多都會賺的盆滿缽滿。
1999年 ,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集團稅後盈利達到了驚人的 1850 億 港元,他的身價也隨之暴漲,根據 福布斯 的綜合評價排名,李嘉誠在千禧年之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 華人首富 。
不同於現如今的首富輪流做,李嘉誠在華人首富的位置上一坐就是 15年 ,在此期間,他成為了無數創業者和成功商人仰慕的對象,在許多中國人的心中更是神一般的存在。
李嘉誠認為自己的成功取決於自己對未來市場的把握,還有就是每時每刻不敢放鬆的危機意識,想要成功就要學會未雨綢繆。
2012年前後,他嗅到內地市場存在投資風險,便開始大量拋售在各大城市的產業和地皮,哪怕是一些常年帶來巨額利潤的產業也被忍痛割捨掉,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就套現2500億。
作為一名逐利的商人, 他將家族的資金投入到了自己比較看好的英國市場 ,陸陸續續收購了英國許多產業,港口、地產、水利、電信、鐵路等都有涉足。
人算不如天算, 哪怕精明如李嘉誠,近幾年在英國的投資也並不順心 ,先是英國高舉脫歐旗幟,對自身經濟有一定影響。再是疫情席捲全球,英國自身的防疫工作也有所欠缺,許多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李嘉誠的產業自然也是遭受波及。
也許是體會過了國外投資的坎坷,相比之下,李嘉誠覺得還是 國內市場比較穩定 ,最近兩年又開始出現了吃 回頭草 的跡象。
2019年年底,李嘉誠斥資 7.16億 在香港買地,隨後又用 40億 的高價拍下 成都晶融匯 ,同時收購的還有 上海三林印象城 。
❸ 已背叛祖國的明星都有誰
有李連傑、吳亦凡、劉亦菲等人。
早前劉亦菲在電影《花木蘭》中飾演花木蘭引起熱議,一些網友直指劉亦菲雖然是中國人,但是她早就入美國籍了,並不是中國演員怎麼可以演中國的英雄人物?
甚至某官方網警賬號在短視頻平台上直接點名批評了李連傑、吳亦凡、劉亦菲三個人,並且科普呼籲:「中國不承認雙國籍!」對此很多網友表達出了內心的不滿,甚至延伸到了要抵制外籍華人明星的地步。
中國人加入外國國籍這並沒有什麼,選擇國籍是個人人身自由。但是入了外國國籍就不是中國人,還來中國撈金賺錢這就不對的。尤其是吳亦凡,在疫情嚴重的時候跑去了國外。疫情緩解國外開始爆發性疫情的時候,從加拿大回來了。這就很令人反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