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待英國

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待英國

發布時間:2024-04-12 16:09:57

Ⅰ 英美兩國從盡量多的方面對比

政治制度比較:

政治制度(Political Regime)屬於上層建築范疇,一般是指與本國的社會性質相適應的國家權利機構和基本制度。「政治制度與人類社會的各種制度一樣,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帶有時間與空間的烙印。」1300多年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建立和實踐了民主政治,頒布了憲法並逐步實行憲政,使資本主義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英國創立了第一套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體系,一向被譽為西方政治制度的源泉與典範;美國則在吸收、借鑒英國政治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國情加以調整,使本國的政治制度體系趨於完善。英國作為歐洲民族國家是在君主制的基礎上形成的,當時利用公法來限制君主的權力,並依據公法設立政府機構,公法比較發達,因此一般把政府機構和憲法看作政治制度的核心;與具有明確國家觀念的英國不同,美國的公法主要是用於處理政府與個人的關系,並由司法機構進行法律監督,因此有時把政治制度等同於政府形式。

英美兩國政治制度具有相同的理論基礎:「天賦人權」學說和「三權分立」原則;政治制度的具體內容都包括議會制度、選舉制度、司法制度、政府制度、公務員制度和政黨制度等;都標榜「人民民主」,以代議制為民主的主要形式;政權體制都實行分權制衡和「法治」原則的特點。而最根本的是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兩個典型代表,英美兩國在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維護資主義私有制度、實行資產階級專政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本質。但在具體政治制度層面兩國又各自呈現不同的特點,本文僅從憲法、政黨制度、選舉制度三個角度探討比較英美兩國的政治制度。

一、英美憲法之比較

——英國的成文與不成文法與美國的成文法

英國憲法是長期政治歷史發展的產物,它沒有統一、完整的書面形式,而是由成文的法律和不成文的習慣、慣例構成。主要包括:第一、歷史上帶有規約性質的憲法文件。如1215年的《自由大憲章》(the Great Chastes),1628年的《權利請願書》(the Retition of Rights),和1689年的《權利法案》(the Biu of Rights) 等。第二、由議會制定的具有憲法性質的法律。如1679年的《人身保護法》(the Habeas Corpus Act),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the Act ofSettlement)等。第三、憲法性的法院判例。如1678年確立法官特權的賀威爾案(Howll'sCose)。第四、普通法中的某些原則和規定,如關於國王特權的制度。第五、憲法慣例。慣例雖然不能為法院適用,但在英國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議會每年至少舉行一次,王權由大臣實際行使等。

英國憲法既不能以一道或數道公文列舉,也不能以過去和現在的時間來嚴格區別,它缺乏謹嚴明確的內容,也缺乏首尾完整的體系。與美國憲法有所區別。英憲的所有規則按照有無實效為標准分為英憲的法律和英憲的典則兩部分。前者包括英憲的法理、法規,後者包括典俗、成訓、慣例等。英國憲法就是以法律和典則兩類規則構成的體系,按照這一體系的規則,英格蘭的主權得以合法運用並分配於政府和人民之間。典則部分一般為非成文的,法律部分既有非成文的要素,又具有成文的要素。

英國憲法具有與美國憲法不同的一些自身特點。首先,英憲具有柔性憲法的特點,它隨時可以被議會變易或修改,與美國憲法的剛性形成了對比;第二,英國憲法具有保守性。英格蘭具有從事改良事業的傳統,歷代制度既因襲前代制度而又有所改革。這種遵守成規的特點成為英國憲法的一大特色。由此得出第三,英國憲法具有連續性。這種連續性取決於英格蘭民族生活的連續性。最後,英國憲法還具有名實不符的性質,就是說理論與實際往往不能一致。因為英國政治是從獨裁政治漸漸發展成為立憲政治的,政治體制已變,而某些法律、典則卻遺留下來,使理論與事實往往不能一致。

可以說,英國是世界資產階級憲政之母。

美國憲法貫徹了徹底的三權分立,規定了立法,司法和行政的分立。國會、聯邦法院和總統各司其職,乃至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分工也十分明確。 從國會來看,美國的國會不可否認受到英國議會制度「藍本」的影響,但是從根本講是由於北美大陸的土壤適合這種制度的成長。國會的權力並非僅僅是「掌管錢包的手」(管理錢財),國會首先是立法機構。除非聯邦法院宣布法律違憲,否則,國會通過的法律對於任何人都有約束力。這使得國會在許多方面能夠對於國家的社會生活表示態度。可以通過法律形式授權給某個部門或個人,也可以通過法律形式限制其權力。其次才是財政權,還有對外宣戰權、對政府官員和總統實施彈劾、復選總統和副總統。同意總統有關任命、通過本國與外國的條約等重要權力和就制定和執行立法以及其他事項進行調查的廣泛權力。 聯邦法院是美國三權分立與制衡中的一個重要砝碼,除了行政方面功能和立法功能外,最重要的是監督性功能和司法性功能.法官享有憲法地位,被任命為維護憲法的衛士;最高法院是執法機關,法官在解釋憲法和法律方面有最後發言權。 總統是國家元首,一切重大儀式和代表國家的活動都要出席;作為最高行政長官,負責制定國家的日常政策,有權任命各部部長、駐外大使和聯邦法院的法官;作為最高統帥,有權指揮整個軍隊,管理「核按鈕」及至在關鍵時刻啟動之;還擁有否決立法權、外交決策權以及影響本黨的能力;總統的實際權力遠遠超過憲法中的簡單條文。

美國憲法還規定了三權之間的制衡。⑴從立法與行政的關系看:國會擁有相當權力,總統對於官員的任命,須經過國會參議院同意才能生效;總統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只有當參議院2/3票數通過才能生效; 國會甚至擁有復選總統、彈劫總統等等權力。同時,總統擁有更大的權力,總統有權介入立法領域,可以向國會提出咨文,成文國會立法的依據;可以向國會提出法案,可以在特別情況下以行政特權為理由建議兩院召開立法會議;可以通過本黨議員和本黨議會黨團的領袖來影響某一法案的命運等等。國會雖然能夠制定法律,以法律形式對於總統進行約束,但國會的法律只有總統簽署後才能生效;總統雖然能夠否決國會所制定法律,但當國會兩院都以2/3票數重新通過該法律,則可推翻總統否決的權力。 ⑵從總統與聯邦法院的關系看,總統可以任命法官,有權赦免一切罪犯,控制著警察,監獄等機構,有行政裁判權。同時,法官一經任命可以終身任職,可以作出對總統不利的裁定;法院掌握司法審查權,可以宣布總統的行政立法違憲等等。 此外,國會同法院的關系也是相互制衡的。

美國憲法規定了分權制衡關系,但是沒有否定在這一基礎上的合作。在和平時期,三方面的制衡多於合作;在動亂或者緊急事件中,三方面的合作多於制衡。由於以總統為首的行政部門所維護的利益從根本上與國會一致,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國會對總統採取忍讓默許甚至支持的態度。不僅在國內事務上,國會往往與總統採取合作態度;在戰爭和外交問題上,法院遵循「司法依從」和「政治問題迴避」等原則,也常常與總統合作,放任總統的行為。這種時而分權,時而合作,具體什麼時候怎樣表現,主要取決於美國統治集團的利益和民族國家的利益。

二、英美政黨制度之比較

——英美的兩黨制

英國是現代政黨政治的發源地,是實行兩黨制的典型國家。主宰英國政壇100多年以本上是兩個重要政黨,先是托利黨和輝格黨,繼而是保守黨和自由黨,後來為保守黨和工黨。英國政黨制度具有以下特點: ⑴同議會內閣制相結合,執政黨和反對黨在形式上界限分明。英國實行的是議會內閣制,有上下兩議院。上議院議員不由選舉產生,而是由貴族世襲或國王任命,與政黨無關。下議院由選舉產生。兩大政黨靠競選爭奪下議院議席,有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該黨的領袖擔任內閣首相,掌握政府權力。組閣的政黨便是執政黨。執政黨既掌握內閣的實權,又掌握下議院的實權。選舉中未獲得多數的政黨便是在野黨或反對黨。反對黨負有監督政府的責任,可以組成有各部大臣的「影子內閣」。執政黨和反對黨在形式上界限分明。英國法律規定,下議院每5年改選一次,但實際上改選是不定期的,因為議會有權自行決定延長任期,同時首相也可以隨時呈請英王解散議會,提前大選。 ⑵兩大政黨均採取集中制。主要表現在:無論中央或地方,每個政黨都有健全的組織;有嚴格的組織紀律;特別是黨內對議會投票有嚴格的規定。在議會的重要投票中,各政黨都要求其黨員作為一個集團,按照領導人的意圖投票。否則,會受到嚴厲處罰。

美國也是實行兩黨制的典型國家,美國政黨制度具有以下特點:⑴同民主共和體相聯系,黨的主要活動是進行總統競選。美國是總統制國家。美國政黨的主要活動是進行總統競選。競選獲勝的政黨為執政黨,失敗者為反對黨。美國國會議員雖然也是有選舉產生,但兩大政黨在議會中席位的多少與執政地位無關。在美國,一個政黨只要在總統競選中獲勝,即使它在國會選舉中失敗,也不會影響它的執政地位。 ⑵政黨組織鬆散,沒有嚴密的組織和紀律。。 ⑶兩黨制比較穩定。美國的兩黨制萌芽於聯邦黨和反聯邦黨的對立,後來形成了共和黨與民主黨的競爭。在美國歷史上,也常常出現第三黨運動,但從未獲得成功。兩大政黨輪流執政的格局一直比較穩定。

英美政黨制度比較。兩國盡管都實行兩黨制,但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現在: ⑴從屬的政體不同。 英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英國國王是世襲的國家元首。從憲法規定上看,英王獨攬大權。實際上是英王的一切活動要服從與內閣的安排。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上台組閣並掌握政府權力,執政黨領袖擔任內閣首相,從而使政黨與內閣緊密交織在一起。美國是民主共和制國家,實行的是總統制。總統是國家元首,掌握國家大權。兩大政黨的活動主要表現在總統選舉上。獲勝的執政黨在國會選舉中失利並不影響其執政黨的地位。 ⑵組織結構和活動方式不同。英國兩大政黨採取集中制,黨有比較統一的政治主張、組織機構和社會基礎。黨對議會投票有嚴格的紀律。美國兩大政黨組織鬆散,沒有嚴密的組織系統,沒有嚴格的紀律,甚至沒有固定的基層黨員。兩大政黨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只有競選綱領。黨的主要活動主要是搞競選,人們形象地稱美國的政黨是「選舉組織」,美國的競選是「象驢之戰」。5 兩國的政黨制度相比之下,最突出的是,美國不存在執政黨與在野黨問題,議會中多數黨與少數黨的權力差別不大;且執政黨力量遠遠大於反對黨,反對黨不易向執政黨挑戰;同時政黨組織鬆散,議會中黨員的凝聚力更弱。

三、英美選舉制度之比較

——英美的普選制

英美兩國的選舉制度是以普選制實現權力委託的,實行普選制是兩國政治制度的共同特徵,但由於兩國的政治經濟條件和歷史傳統不同,兩國實行的普選制也有所區別。

英國的普選制實際上只是公民選舉下院議員的制度,代議機關中的國王和上院都是非選舉產生的。根據憲法慣例,內閣政府由議會的多數黨組成。正是採取這樣的選舉辦法,選民選舉下院,下院多數黨組成政府,使得英國的代議制政府成為典型的內閣責任制政府。它產生於議會,並對議會負有直接的政治責任,對選民負間接的政治責任,前者表現為議會的倒戈權,後者表現為首相有權請求國王解散議會,重新大選;若選舉失敗,則由反對黨上台;若勝利,則繼續執政。加上兩黨輪流執政的原則,他們可直接影響公民的普選,這就保證了英國代議制政府的穩定性。

美國普選制實行的范圍,與英國明顯不同,不僅國會兩院的議員,而且作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總統及副總統,都是由公民直接產生的。美國總統及其領導的行政機關,對國會不存在任何關系。它們只有到選舉的時候才各自向選民負責。平時都只對聯邦憲法負責。因此,它們之間,僅僅是憲法上規定的相互「制衡」關系。

英美兩國的選舉制度盡管不同,但都操縱在資產階級政黨的手中。因此,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政黨制度和議會制度的基礎和重要內容。

總之,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英美兩國的政治制度可說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既包含著現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和當今時代特徵所產生的共同性,也具有因各國的現實國情(主要是政體和社會經濟基礎)不同和民族特點、歷史傳統不同而形成的差異性。英美兩國的政治制度都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同封建主義政治制度相比具有歷史進步性。不但為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提供了新鮮的血液,而且為社會生產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經濟體制對比:

英國經濟的特徵:

今年第二季度英國的實際GDP增長較前兩個季度弱勢增長後出現了略好的0.6%增長,但是,近期仍有很多指數表明,英國經濟仍未回復到健康增長的水平。但鑒於布萊爾積極配合美國主張對伊拉克動武,影響了整體商業信心指數再次趨弱。國內零售業市場在第二季度出現增長減緩的情況下,第三季度僅僅有小幅增長,但目前房地產市場仍然強勁火爆。
預計今年全年GDP增長為1.5%,明年國內居民消費支出不會出現強勁增長,但是,依照政府目前加大公共投資力度預算計劃,2003年英國GDP可能出現2.5-3%增長。
預計今、明兩年英國通貨膨脹率仍將會央行鎖定不超2.5%的目標之內。因此,央行將會保持目前4%的利率至明年第三季度前不變,明年第四季度,伴隨英國經濟變熱,屆時英央行會果斷上調借貸利率。國內房地產市場未來走勢中可能會修正連續8年過熱局面,但由於整體供求關系緊張局面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緩解,不太可能出現房地產市場崩潰嚴重局面。
盡管英國經濟增長放緩,由於政府為解決失業而採取的就業措施較為得力,當前英國的失業率處於26年來最低水平,按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方法計算,英國的失業率為5%;這也是歐盟國家中目前失業率最低的水平。預計隨著未來英國經濟好轉,英國勞工失業率會穩定在該水平或有所下降。分析英國較低失業率的原因有兩個:(1)政府加大對失業人員培訓力度,鼓勵失業再就業;(2)改革社會福利、領取失業津貼和養老金制度,刺激有就業機會和有就業能力的人員充分就業。
據最新英國財政部預測,由於當前加大政府對公共部門的開支和投資大於稅收增長速度,將會使2001至2002年度英國財政預算赤字佔英國 GDP 的0.1%,上漲到2003至2004年度的1.3%左右。另據英國一些經濟預測部門表示,到2004年,英國財政赤字將會佔GDP的1.6%。即使到 2004年英國的財政赤字占其GDP的1.6%,但英國的財政赤字肯定不會超過歐盟規定3%財政赤字比率(目前德國的財政赤字占其GDP的4%,法國為 3.4%)。因此說英國較小的財政赤字不會影響到英國宏觀經濟運行態勢。

美國的「新經濟」具有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新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經濟持續增長

從1991年4月開始復甦至今,美國經濟已持續增長了120多個月,遠遠超出戰後美國經濟平均連續增長50個月的期限,成為戰後美國第3個最長的經濟增長期人自美國經濟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日本、德國等主要競爭對手,從而扭轉了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後於日本、德國的局面,使美國在全球經濟的實力相對有所回升。

(2)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失業率穩步下降

伴隨著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以裁員為其主要內容之一的「企業重組」,美國結構性失業日益突出,就業形勢急劇惡化。美國失業率在 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業形勢仍繼續惡化,全年失業率高達7.4%,失業人數多達900多萬人。從1993年開始,美國就業狀況開始改善,失業率穩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這是美國30年來的最低水平。

(3)物價增幅保持在較低水平,政府過去長期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得以消除

消費物價指數從1992年降至3O後, 至今未見反彈,1998年僅為1%。國內生產總值的緊縮價格指數從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來的2%,1997年第4季度,該指數僅增長了1.5%,全年則為1.8%,是1965年以來的最低點。

(4)出口貿易增長勢頭強勁

近10年來,美國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高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增強了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1991一1994年間,美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一共增長了近12個百分點,超過了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增幅。在美國勞動生產率較快提高的同時,其單位勞動成本在90年代卻增長緩慢,結果,美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從而使美國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繼在半導體和小汽車等領域重新奪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聯邦財政赤字逐年減少

由於柯林頓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增稅減支政策,美國聯邦財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億美元逐步減少到1996年的1168億美元,聯邦財政赤字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國實際聯邦財政赤字僅為226億美元。1998年2 月,美國國會最終通過了柯林頓政府提出的財政預算平衡方案,力爭到1999年消除聯邦財政赤字,而實際上,美國聯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實現了728億美元的財政盈餘。

英美兩國的密切聯系使它們的經濟增長呈同一曲線。美國經濟形勢不妙,勢必對英國經濟產生影響.

語言對比:

英語和美語的區別和用法
英語和美語的區分:對於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的區別,大多數中國人將二者混淆,其實他們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在單詞拼法、習慣用語、數字表達、應用文寫作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差異,甚至同一個詞在英、美語中會表示不同的概念或是同一概念在英美語中會用不同的詞來表達,比如「地鐵」一詞在英國和美國就分別用Underground和Subway來表示,類似的詞彙還有很多,像Football在英國表示「足球」,在美國則表示「橄欖球」,美國人往往習慣用Soccer來表示「足球」。我國的傳統英語教育一般採用的是英式英語教材,無論從單詞拼法還是音標發音上都在傳授英國英語的習慣。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美國英語在中國潛移默化的影響要遠遠超出英國英語,美語伴隨美國文化在全球的傳播而風靡。同時,由於美語本身具有的強烈的現代感、語法要求和詞彙使用上靈活隨意、注重口語化的語言思維習慣,所以更容易被中國年輕人接受,被語言學家稱為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語言種類。
母音:
英語和美語的發音最大的區別之一在它們對渾母音(schwa,音標中的倒寫e,)的處理。英語中,渾母音在單母音中常通發生在一些非重讀的短音a(如 about)和短音er(如computer)上。美語中的er很少為渾母音,並有時對短音i(如sentimental,actuality)和u(如 wuss),甚至短音的oo(如:hooker)採用了渾母音。
英語和美語的發音最具代表性的區別是對er的發音的不同。英語中,短音的er是如上所述的渾母音,但長音的er也不過是個拉長了的渾母音,聽起來是一個很誇張的介於「俄」和「啊」的聲音。而美語中,er聽起來怎麼都是個「兒」音(例外是一些俗語中發成渾母音)。

ar:除了輕讀短音(如singular)和者後連母音(如clarity),英語的ar全部清一色的長音[a:],而美語中,是「阿爾」。事實上,凡是有r在一個音節尾部的時候,美英發音通常都是不一樣的,如tour(英:吐啊,美:吐兒),tear(英:踢啊,美:踢兒),pair(英:pe啊,美: pe兒)。甚至在剛才提到的clarity中,英語['kleriti],美語['kle兒r(er)ti]

母音的發音中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區別。一是[o]音:短音的o(如often),英語中發音僅僅為一個縮短了的長音o(如or),而美式的短音o聽起來和英語的短音[/\]很像,同時長音o後面如果有r都通常像上一段里說的那樣兒化了,沒有的話(如plausible, applause)就自動變成了一個短音的o的發音。

另外對u,i和其他母音組合的渾母音化,前面提到了一些,其他就靠大家自己體會了。

輔音:
英語的輔音和美語的輔音是基本一樣的,但在使用習慣上有些差別。比較重要的也只有以下兩個:

r:字母r簡直是代表了英美兩國的所有差別,到處都是它。在做輔音時,其實差別也就是當r在第一個詞的詞尾,而第二個詞以母音開頭,英語把r完全當作母音處理,而美語會把r連讀當作後面一個詞的開頭母音的輔音,如片語clear animosity,英語會讀成clear|animosity,而美語會讀成clear-ranimosity。

另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別是d和t。在一部分非重讀音節中(如paddle,rattle, actuality),英語會清楚地發音這兩個字母,但在美語中d和t常常會被模糊成一個很難解釋的音,跟其它的語言比較,如果你知道西班牙語或者義大利語,它跟短彈音r很接近;如果你懂日語,那麼らりるれろ行的輔音很像。如果你都不知道,那麼最接近的解釋就是邊音l了,但是差了那麼一節,就看你自己體會了。

還有一點,history, factory這些詞,大家可能都發現o的發音(是一個渾母音)在很多音標標注中都是打了括弧的。在英國,英語受文言文的影響喜歡省略這個o,而在美國,這個o常常是發了音的。(如果大家對文言文或者詩歌感興趣,會發現很多渾母音的字母是用一個單引號'表示的,表示省略)

拼寫:
英語和美語的拼寫無非有以下幾種區別:

-re和-er:部分以re結尾的詞在美語中以er結尾,如:
metre/meter, centimetre/centimeter, theatre/theater, centre/center等等
背景:這些詞全部都是從法語中來的(分別是:mètre, centimètre, théa^tre, centre)。其它大部分的re詞都是,如genre, hors-d'oeuvre等,不過這些的拼寫都沒有變化了。

our和or:英語部分our在美語中的拼寫為or,如:
colour/color, favourite/favorite等等。
背景:這些詞大部分也都是從法語中來的,不過沒那麼明顯,很多都因為時間原因變化了。如colour是couleur,favorite是favorit。

-ise和ize:英語中的-ise動詞在美語中拼寫為-ize,如:
organise/organize, actualise/actualize, realise/realize
這些詞的衍生也因此而異:
organisation/organization
背景:這些詞還是從法語中來的,分別為organiser, actualiser, réaliser(但因為語言的演變,法文里這些詞現在的意思和英文里這些詞現在的意思不完全一樣了,如actualise現在的意思是「實現」,而 actualiser是「升級,使不過時」;realise現在的意思是「意識到」,而réaliser就變成了「實現」)。

其他還有些特殊變法。我一時間想不起來所有的常規變法,如果有遺漏,歡迎補充。

用詞:
英語和美語中有些同樣的詞語的常用意思是不同的,或者同樣的東西用不同的詞語來說,而且絕大部分這種詞語是和文化風俗有關的,但並不對交流產生實質性影響。如jumper一詞在英國可指毛衣,而美國人很少用這個詞當衣服講(是個過時的詞),而用sweater來做毛衣。另外有如jersey, slacks, trousers等等。有很多例子,一時想不起來,大家歡迎補充。
語氣:
英國人的語氣抑揚頓挫,語調高亢,和法語頗有幾分類似(不過他們是不會承認的),並且英國人嘲笑美國人說話有氣無力,鬆散無韻律。
美國人說話相對比較穩重低沉,句勢通常呈降調,並且速度慢一些。美國人則愛嘲笑英國人的語氣的輕微的歇斯底里,女里女氣的說法。

Ⅱ 從歷史文化角度看英國文化特徵是怎麼樣的

文化作為國家歷史的載體,體現民族特徵,彰顯本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英國國家主流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由貴族階級主導的,騎士精神和貴族精神發展而來的紳士精神合體。紳士精神不僅影響上流社會,對於平民百姓和英國民族性格的塑造也有著極大的作用。

Ⅲ 你都怎麼評價英國

英國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國家,那裡有很多很好的大學,比如說,牛津和劍橋大學,也曾經是我想留學的地方。但是現在國家發展的可能不是那麼好,開始在走下坡路線了,並且也脫歐了。

Ⅳ 英國的實力並不強,為什麼有時候在國際上很「狂妄」

英國是近代文明的發源地,直到如今也是英聯邦的宗主國,再加上和美國親密聯系,可以說英國是最不可被輕視的國家。

在以前,英國恨不得當美國的祖宗,畢竟以前美國也算是英國的殖民地,而現在英國則是美國的小弟,經常在美國身邊蹭來蹭去。雖然是形勢不一樣了,但是想必這個小弟當得也是心不甘情不願的,所以有時候英國就會跳出來刷一下存在感。現在,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被它曾經的殖民地印度超越,整體趨勢是下行的,英國現在就算狂也只是局部的小狂妄,在世界已經掀不起太大浪花了。

就是最落後的國家,他也可以狂妄,何況英國!每種狂妄的言論,通常來自於政客之口,都有各種利益在里頭,雖然他也知道不可能,但也得說!

Ⅳ 你怎樣看待英國

我們來說說英國的崛起吧,先說內因:我們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英國在其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農業對自己的貢獻度逐漸在降低。因為英國的面積相對於法國這種大陸性國家比較少,而且適宜的也不是大規模的耕種,這就導致商業在英國的逐漸流行。

此外,英國地處大西洋中心,在這個文明中心逐漸向西歐轉移的時代,這樣的中心又四面環海的位置可謂四通八達又有天然屏障。還有此前西葡和荷蘭的前車之鑒以及新航路的逐漸開辟,都給了英國很好的對照。

Ⅵ 從政治和經濟兩個角度分析英國大規模向全球殖民擴張的原因


閱讀全文

與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待英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果敦刻爾克滅了多少英國 瀏覽:531
獨家記憶里去了印尼什麼地方 瀏覽:967
中國民國三年五角袁大頭值多少錢 瀏覽:165
伊朗公仔多少錢一隻 瀏覽:474
英國uk榜什麼時候更新 瀏覽:505
在印度怎麼買小葉紫檀 瀏覽:592
英國游牧項目是什麼意思 瀏覽:30
中國能源加油怎麼那麼便宜 瀏覽:31
伊朗人為什麼下跪 瀏覽:510
印尼國家時間與中國時差多少 瀏覽:820
越南定製傢具多少錢 瀏覽:161
越南人如何購物 瀏覽:951
伊朗直飛中國為什麼到蘭州 瀏覽:889
網路電視如何看印度電視劇 瀏覽:114
如何委婉的越南朋友 瀏覽:366
義大利超級杯怎麼是ac米蘭 瀏覽:65
跟伊朗人說聖誕節快到了會怎麼樣 瀏覽:419
義大利麗多可哪個好 瀏覽:848
去英國的士要多少錢 瀏覽:254
速凍的印度餅怎麼吃 瀏覽: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