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為什麼英國總喜歡侵佔殖民地

為什麼英國總喜歡侵佔殖民地

發布時間:2024-04-10 22:57:12

Ⅰ 英國為什麼要到處殖民有了殖民就能發財嗎

兄弟,你問這個問題那是因為你不明白殖民的這個原理。

你的意思是說殖民地也算是英國領土,英國是在賺自己的錢。

其實不是這樣的,殖民者是不把殖民地的人民當作自己的國民的,就像小鬼子佔領中國不把中國人當自己人對待一樣,實行三光政策。
殖民地的任務就是:為殖民者提供廉價的原材料,因為殖民地的政權在殖民者手裡,你必須虧本、甚至白送殖民者工業原料和各種資源,你不送人家拿槍突突你。這樣英國的工業品幾乎是在0成本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
這就是刺刀下、亡國奴的生活,人家侵略這讓你幹啥你就要幹啥。英國開發殖民地就是為了榨取財富、控制海上要道、榨取廉價的工業原料還有掠奪廉價勞動力。因為英國不可能拿自己本國公民做奴隸,所以就用殖民地的人做奴隸。
傾銷商品只是為了將殖民地土著民眾,也即是被征服的民族手裡最後一點錢、最後一點隱藏的財富榨取出來。
呵呵,全是手寫的

Ⅱ 為什麼西方國家喜歡搞殖民統治呢

這句話屬於歪理邪說,殖民是為了擴大領土和勢力范圍,其根本目的還是掠奪和佔有。

殖民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簡潔的傳播了先進的技術給殖民地。歷史上的侵略者為了掩蓋自己在侵略別國時對別國造成的災難和對別國人民所犯的罪行,反而把自己的侵略說成是一種歷史進步的說法。



殖是繁殖,孳生之意。殖民則指強國向它所征服的地區移民,並掠奪原當地人民的利益。現指資本主義國家把經濟政治勢力擴張到不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掠奪和奴役當地的人民(即殖民主義)。

殖民是一個大國在國外尋求並獲得對經濟上、政治上和文化上不發達地區的佔有權的過程。從15世紀開始,在重商主義原則的刺激下,以英國葡萄牙西班牙為首歐洲國家在南、北美洲、亞洲以及各大洋的島嶼上獲得了大片殖民地。

1870年以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引起的帝國主義擴張又使得這些帝國主義國家在非洲、澳大利亞以及亞洲尚未淪為殖民地的地區取得了大片殖民地。1898年美西戰爭以後,美國廣泛地參加了殖民活動。

殖民的最基本的意思是通過各種手段,把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像養牲畜一樣養起來,然後獲得他們的勞動財富。

Ⅲ 英國🇬🇧那麼小的一個國家,為何在近代的時候能侵佔那麼多的國家和地區

英國面積那麼小,在近代的時候能侵佔那麼多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英國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建立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制度。

Ⅳ 英國為什麼老是殖民擴張

英國是出了名的殖民帝國,世界許多國家都被英國侵犯過。下面是我分享的英國為什麼老是殖民擴張,一起來看看吧。
英國殖民擴張的原因簡介
在亞歐大陸的西部終端,跨過一道海峽,有一個島國,國家名為“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合眾國”。一般簡稱為“英國”。因為海的隔絕,這個國家長期以來徘徊在“文明世界”的邊緣,同時一望無際的大海也給予這個國家以開闊的視野,使她的人民不斷向外眺望,從海上走出孤立、封閉和停滯。這個小小島國,在十七世紀抓住了 歷史 的機遇,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在之後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里稱霸世界。但我們不禁會產生好奇:這個偏僻島國,為何不安於現狀而走向擴張的道路,本文謹以探討英國殖民擴張的原因為論題,揭示有哪些因素促使英國走向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

一、 資本主義 發展需要資金的原始積累(英國殖民擴張的根本原因)

資本的原始積累的手段是掠奪,資本積累的手段是剝削。經濟基礎 決定 上層建築,不管哪個時代,這條定律都是成立的。15世界義大利的佛羅倫薩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義大利並因此此掀起多大的波瀾,反倒是在海外貿易頻繁的英國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英國由於先天的 地理 環境,多從事海外貿易,而資本主義正好契合了英國的發展需求,發展資本主義成為英國走向強大的捷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①出現了大批有人身自由但沒有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他們必須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英國從14世紀起,伴隨著毛紡織業的發展,地主就開始強行用籬笆、濠溝圈佔農民的公有地。對此不公平的行為,政府不但沒有出手制止,反而表示支持。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政府頒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使這一暴行徹底的合法化, 導致大量農民失去自己的土地,成為沒有勞動生產資料的勞動者。)由於圈地運動,英國已經滿足了資本發展的第一點,擁有了大量的沒有資本的自有勞動力;②積累起大量貨幣財富。在封建社會內部,通過 自然 經濟的瓦解和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已經逐漸形成了這兩個條件,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是,如果單靠這樣來發展資本主義,那將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不能適應15世紀以來地理大發現所造成的市場需求。因此英國資本主義發展需要原始的資金積累,英國需要快速獲得大量財富,

這點客觀上促使了英國人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同時也是英國走向殖民擴張的根本原因。

二、新君主制的推動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新君主制是英國人跨出歐洲,走向海外,從事殖民擴張的 政治 保障。

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重商主義已經成為專制君主推行其政治的指導性原則,這個原則奠定了英國從弱小走向強大的基礎。新君主制具有兩個最基本的特點,一方面“主權在王”,用神權君主代替神化上帝,將民族願望和君主權欲結合在一起,是專治國王超然於國家之上,君主權利增大,有利於推行經濟政策,實施政策的阻力也大大削減。1558年,25歲的伊麗莎白登上了王位,史稱伊麗莎白一世。伊麗莎白一世自己就是是英國海外貿易以及殖民擴張的支持者和直接參與者,她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殖民擴張的步伐。“伊麗莎白不僅授權商人組織貿易公司,發展海外貿易,還親自出資入股,向他們頒發皇家特許狀,授予這些商人和冒險家種種在海外傷天害理的特權,以從中獲取紅利,著名的東印度公司就是這是的產物。”1進行海外貿易的商人,隨著貿易的深入,以及政策的不斷支持,貿易變得更加貪婪,奴隸貿易成為了普遍現象。1560—1570年代,約翰﹒霍金斯不顧西班牙政府的禁令,先後三次從事英國、非洲和西印度間的販奴“三角貿易”。霍金斯的海盜活動由於受到伊麗莎白的支持,已經超出純粹的私人冒險的范圍,具有官方認可的性質。正是因為官方認可,海外貿易才會進行的如此順利,殖民擴張的順利進行才擁有可能性。

三、 科技 進步以及對東方財富的貪欲

1487年,迪亞士率船隊經非洲西海岸南下,後到達印度洋,首先發現了現在的好望角,當時命名為“風暴角”,後葡萄牙國王命名為“好望角”,希望帶給葡萄牙好運.1497-1498年,葡萄牙 航海 家達伽馬沿此航道,到達印度等地 ,1519年,葡萄牙貴族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麥哲倫的船隊橫渡大西洋並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這也標志著新航路 成功 開辟。天文學和航海技術的發展以及新航線的開拓給英國人走 出國 門帶來技術支持,使得對外殖民擴張不再僅僅是空想,而是真正可以實行的一項計劃。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奔向海外冒險的最初動機 ,幾乎完全是為了探尋新航路 ,試圖從海路到達遙遠的中國 ,繼而發展與東方的貿易關系 ,獲取歐洲人迫切需要的香料、寶石和貴金屬 ;或者兼有尋找 傳說 中“ 長老普雷斯特· 約翰王國”、“ 極樂群島”、“ 幸福群島”、 “ 七座城島”和“黃金國”的目的。”2然而16世紀70年代,馬丁·弗羅比歇爵士從北美巴芬島帶回一種黑色而又閃閃發光的石頭,立刻在國內掀起一股黃金熱,英國國民都無比堅信東方遍地是黃金的謬論。當時倫敦甚至還成立了一個中國股份公司 ,准備開發弗羅比歇發現的“金礦”。伊麗莎白女王賜予他 “國家和地區的總司令”的頭銜。雖然沒有一個人能從弗羅比歇爵士帶回的礦石中發現一粒金子,弗羅比歇也沒有真的再次發現,特別是在中國發現的一切海洋、湖泊、陸地、海島,他並未發現通往中國的新航路。但是,許多冒險家們依然像著了魔似的,在瘋狂黃金欲的驅使下,毅然決然踏上了殖民 探險 之路。科技進步既是英國殖民擴張的原因也是英國殖民擴張的條件,由於對於傳說的盲目相信,也使得東方成為英國日後進行殖民擴張的主要對象。

四、宗教的傳播

16世紀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成為英國人反對舊世界秩序和普世主義教會權威的旗幟,宗教改革導致不服從國教的新教徒紛紛移居國外,客觀上推動了海外殖民冒險活動的展開。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通常來說都伴隨著宗教的變遷。 宗教因素也對於本質是掠奪的殖民擴張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有的早期殖民探險者不免帶著幾分虔誠 ,試圖把上帝福音和宗教理想傳播到新的土地上。 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 ,當世俗精神終於把商業擴張和宗教熱情結合在一起時 ,歐洲人的殖民冒險活動被罩上了神聖的光環 ,英國殖民擴張活動也不例外。 雖然不能認為宗教是促使他們踏上殖民冒險之路的最主要動力 ,但他們仍然給追求物質利益的殖民擴張行動塗上了一層宗教色彩,使其在宗教的幌子下,增加殖民擴張的合理性。 著名殖民擴張鼓動家哈克盧伊特在其 《 向西殖民論》一文中詳盡列舉了殖民擴張的種種好處 ,例如有利於英國工業生產的原料供應和擴大商品銷售市場,進一步促進國內 工商 業發展 ;有利於擴張他們的宗教和傳播上帝福音 ;有利於反對西班牙殖民壟斷權提高英國的 國際 地位 ,增強英國的綜合國力 ;有利於轉移國內的過剩人口可以轉移部分人口到殖民地區,為“大量無所事事的人”提供就業機會有利於促進英國國內社會和平安定;殖民擴張也有利於推動發現到達亞洲的新航路 ,以便於英國尋求新的貿易機會。

英國走向殖民擴張主要有四個方面原因,一、由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要求,經濟原因一向都是根本原因,這也是英國殖民擴張的根本原因;二、新君主制的推動,主權在王,便於實施對外擴張的各項方針,有力的統治大大減少了殖民擴張過程中的阻力;三、科技進步以及對東方財富的嚮往,這一點與其說是原因也可以說成是條件,正是由於新航路的開辟為英國殖民擴張帶來了曙光;四、宗教的傳播,即是原因也是英國殖民擴張的幌子,藉以宗教之名實施殖民擴張。四個原因促使英國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英國也因為殖民擴張迅速發展成為當時世界的第一強國,並且率先進入現代化,在殖民擴張之後長達兩個世紀的世界,都穩坐世界強國的位置。

猜你感 興趣 :

1. 為什麼英國能殖民印度卻沒能殖民中國

2. 印度被英國殖民近100年為什麼還感激英國

3. 印度人不吃牛的原因是什麼

4. 英國的崛起和衰落原因

5. 印度殖民從什麼時候開始

6. 英國殖民者在印度有哪些暴行

Ⅳ 英國那麼小的國家,為什麼在近代的時候能侵佔和殖民統治那麼多的國家

基本上就是掌握了當時最新進的科技和武器,所以武力值爆表基本就是降維打擊,所以能殖民這么多地方。

Ⅵ 英國為什麼能成為殖民地最多的國家

作為老牌帝國主義,英國和西班牙在世界上都曾有過大量殖民地。不過,他們的結局卻不太一樣。就英國而言,英國的殖民地最多時曾是其本土面積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數是本土人口的8倍。到一戰前夕,英國控制的勢力范圍達到全世界面積的1/4。二戰以後,這些殖民地紛紛獨立,目前,英國的「原殖民地」主要有三大類:王室領土、海外領地和英聯邦國家。雖然獨立者眾多,但留在英聯邦內的國家,許多都還赫赫有名。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是英國的三大孝子,養育了大量的英國後裔。是英國最成功的殖民地。這三個國家與英國相對最具有類似性,人口組成類似,(加拿大有大量法國後裔,以英國後裔為主。)文化類似,社會制度類似,等等還有其它的眾多類似。比如,都是沿海或島嶼國家,擁有便利的海運。英國,面積24 .42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5850萬。人口密度為240人每平方公里。 2004年人均GDP 2835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9。加拿大,面積997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2973萬。人口密度為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2393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8。澳大利亞,面積768 .2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1810萬。人口密度為2 .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2165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19。紐西蘭,面積27萬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364萬。人口密度為13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 15870美圓。2004年人均GDP世界排名25。可以說,英國殖民地相當成功——即使它放棄殖民地也是因為投入和產出的利益計算而主動採取的措施,而不是逼迫放棄。

再看看西班牙。西班牙的殖民地主要是美洲殖民地(西屬美洲),指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西班牙在美洲擁有的殖民地的統稱。從1492年哥倫布登陸美洲開始的三個世紀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地區就不斷地進行著征服和殖民,先後佔領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島嶼(西印度群島)、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區、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達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內陸。在19世紀初期,西屬美洲陸續爆發了獨立運動,西班牙因此丟失了在美洲大陸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的失利,更使其丟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並最終結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統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轉化而成的新國家基本上都繼承了西班牙的語言和宗教,並成為了現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還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屬地區)。可以說,英國和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一個大獲全勝,一個潰不成軍,那麼,都是殖民統治,為什麼會有這天懸地隔的差距呢?這原因首先當然是英國採取「間接統治」的方式,設法令殖民地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達到自立。在非洲和印度,英國仍保留了許多原有的土邦國(如印度的海得拉巴國、克什米爾國,非洲的布干達王國、巴蘇陀王國、桑給巴爾蘇丹國,中東及東南亞的一些酋長國和蘇丹國)。在被劃為英皇直轄殖民地的地區,也保留了原有的部落、鄉村等行政機構(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英國征服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之後,保留了兩國原來實行的種族隔離制度,以作為對兩國原來的布爾人統治集團的讓步),並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當地的語言和文化也得以保留和傳授。與西班牙的統治方式相比,英國的統治方法無疑更加有利於長久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並使其在獨立之後仍願意與英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聯系。而西班採取的則是直接統治的方式,盡力將殖民地在政治和經濟上與宗主國結為一體,大力灌輸宗主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以便同化盡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統治民族對統治民族緊密產生密切的認同感。當地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幾乎得不到保存,當地語言在教育系統中很少應用。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國家的受教育階層(通常是當地的上等富有階層)感到自己的命運與宗主國休戚相關,並擯棄土著生活方式。這種做法導致殖民地人民出現分化,獨立後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穩定。

當然,二者殖民地所以有這樣的不同結果,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政策是決策的自主性和交易的自願性的完全市場經濟政策;而西班牙對其統治的殖民地則是採取政府指導下的所謂重商主義經濟政策——換言之:英國殖民政策是完全市場經濟,而西班牙則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後者與前者的不同在於:一是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強力干預和全面控制,二是把盡量多地積累貨幣財富作為國家目標。

我們可以看到: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是放手讓商人去操作,政府極少插手,經營方式也是公司制——譬如東印度公司。這里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早在1215年的《大憲章》中,英國已經開始對國王的征稅權作出限制。1688年「光榮革命」以後,國王的壟斷特權被國會立法所終止,作為市場經濟基礎的私有產權制度得以確立,英國政府逐漸減弱了對經濟的控制和干預。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國富論》,可以說是對重商主義最後的致命一擊。《國富論》弘揚「看不見的手」(即市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的作用,同時指出: 「一個國家的經濟只有在最自由和寬松的狀態下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一切國家干預都有可能對經濟造成破壞。」 由斯密《國富論》開創的古典經濟學理論正是改變了整個世界的18世紀產業革命的先聲。因此,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的叔父、老阿諾德·湯因比在1884年出版的《產業革命》一書中就已指出,產業革命的實質,既不是發生在煤炭、鋼鐵、紡織工業中引人注目的變革,也不是蒸氣機的發展,而是「用競爭取代了先前主宰著財富的生產和分配的中世紀規則」。

反觀西班牙,16世紀初,它憑借從事航海活動的先發優勢和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和海軍,一度成為海上霸主和歐洲最大的殖民國家,並且在查理第五的統治下建立了橫跨歐洲大陸的哈布斯堡王朝。但是重商主義政策並沒有給西班牙帶來持久的經濟繁榮和海上霸權。這是因為:第一,雖然西班牙政府在殖民活動中攫取了大量財富(據歷史記載,1503~1660年間西班牙從美洲殖民地取得的財富多達白銀18600噸和黃金200噸)。然而這些財富並沒有被投入生產活動,相反,為了維持歐洲最龐大的軍事力量,財政卻經常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從1575年到1647年,西班牙皇室六次宣布破產(諾斯和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第二,大量貴金屬的流入一方面造成了物價飛漲,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助長了窮奢極欲的社會風氣和好逸惡勞的懶惰習氣,而農業生產一直停滯不前,製造業也沒有能夠發展起來。第三,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廣泛干預,造成了普遍的尋租條件。由於「看得見的腳踩住了看不見的手」,「重商主義時代乃是一種腐敗的尋租社會」(布坎南等編:《關於尋租社會的理論》)。這樣,西班牙經濟在16世紀後期「馬爾薩斯災禍」再次襲來和經濟衰退重現時一蹶不振。1588年「無敵艦隊」大敗於英國海軍,更標志著西班牙海上霸權的喪失。1596年菲利普二世去世以後,西班牙淪落為二流國家。它重新走上發展的道路,已是1975年獨裁者弗朗哥去世以後的事情。14~18世紀的法國歷史,也向我們講述了相同的故事。

英國和西班牙殖民地不同結果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那就是:一些所謂「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以及它們所實行的「出口導向」政策,是無法長久的,這種體制和政策安排在發展初期是有效的,但是到了更高的發展階段上,就必須及時進行制度改革和政策調整,減少政府幹預,實行進一步市場化,否則會引來種種惡果。

Ⅶ 英國為什麼敢侵略印度

因為當時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日不落帝國)需要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為本國帶來跟多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順利闖入印度。英國殖民者佔領印度後,便充分利用了印度國內的各種矛盾,讓「印度人列印度人」,從而坐收漁利。如18世紀末,東印度公司唆使印度教封建王公攻打伊斯蘭教的邁索爾,後又唆使海德拉巴王公進攻馬拉特,並挑撥馬拉特王公之間的關系,造成極度混亂局面後,東印度公司才出面收拾殘局,進而確立自己的殖民統治權。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英國總喜歡侵佔殖民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面配合什麼菜品 瀏覽:290
歐文5中國產和越南產有什麼不同 瀏覽:851
義大利醬哪個更好 瀏覽:459
英國注冊商標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748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多少年 瀏覽:361
伊朗為什麼一直被打 瀏覽:49
印度3900億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186
首域投資管理英國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
義大利米蘭八月份什麼季節 瀏覽:847
中國代表隊有多少 瀏覽:823
帝國時代2伊朗和美國哪個好 瀏覽:930
如何跟團去越南 瀏覽:209
鍾祥越南語培訓班機構收費多少 瀏覽:1000
中國給印尼捐款多少 瀏覽:919
印度翻譯一天要多少錢 瀏覽:642
矽谷和印度哪個發達 瀏覽:412
越南菜板什麼樣的好 瀏覽:269
義大利礦場怎麼去 瀏覽:717
印度內部有多少民族 瀏覽:881
哪個台轉播了排球中國對美國 瀏覽: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