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四大发明的作者
虽然司南、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术是赤县神州的炎黄子孙们尽人皆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但是这种观念却并不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且不说对磁石之定向功能的认识并非古代中国人的专利,活字印刷术更难说是北宋人毕升的独特贡献。毕升的泥活字只是作为沈括《梦溪笔谈》里的一则“轶闻趣事” 聊备谈资而已,并未转化为任何实用技术,其存在甚至需要近代人去“发现” 。而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的铜活字印刷术却迅速得到广泛应用,为《圣经》从教士的秘笈变做大众的普及读物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近代文明的产生也因此成为可能。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谷登堡发明铜活字印刷术,是受到了什么可能来自中国的启发——当时的中国甚至早已遗忘了毕升的成果。
退一步说,司南、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术即便全是我们祖先的原创,它们也只能被称作“四大技术发明”而不是“四大发明”,因为,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毕竟是制度,而不是技术。因此,从制度方面寻找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比缘着技术这根独木桥求鱼要有意义得多。恰好,在古代中国众多独特的制度之中,有四项如今在世界范围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我把它们叫做中国古代制度上的四大发明。
这四大发明里第一项,就是考试制度。
虽然广泛意义上对人的考察、考核可能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但是真正把命题考试作为一项国家的制度安排,并且作为人才的选拔标准,却是中国人的发明。
在考试制度产生之前,政府官员如何产生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春秋时期之前上层贵族基本上世袭地垄断了政治权力,这对于下层的人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战国时期下层知识分子“士”登上政治舞台,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怎样进行制度设计以“选贤任能” 的问题。当时为了使自己的才能可以被统治者发现,“士”需要周游列国,对各国君主进行游说。但是这种自荐方式并不能保证大面积地发现潜在的高人,更无法保证被提拔上来的人是适合任事的。
因此,汉代发明了“察举”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察举”的方式是:由地方官员每年把当地的优秀人才“察”出来,再“举”到朝廷去。朝廷对察举出来的人才进行培训之后再委任到地方。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减少人才的“遗漏”情况,但是这种制度实行一久,负面效应就变得很严重。主要问题在于:士人一旦通过察举登上官场,有了选才的权力之后,往往倾向于选拔“自己人” ,这样就导致了世代垄断文化权力和做官资格的“士族”的产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对于官职权力的垄断已经非常严重,以至于不但士族与“寒门”之间在权力地位上产生了世代相沿的分层,在血缘上,士族也拒绝与寒门通婚。曹魏虽然发明了“九品中正制”对人才进行评级任用,但是评定的人才等级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士族与寒门之间发生了断裂,这样不公平的社会结构是难以保持长治久安的。
士族控制政府的各路要津,形成门阀,不但左右了朝政,像王导、桓温这样的大权贵还掌握了军权,皇帝也不得不看门阀的眼色行事,这种情况持续了三百多年时间。到了隋朝,由于皇帝自己也是大贵族篡位当上的,便思量如何削弱门阀士族的权势,这样,科举制就被发明出来了。
这种全新的制度的特点是:录取人才只凭考试成绩,而不问出身;并且把读书、考试与做官、为皇帝服务结合在了一起。使得所有读书人获得了形式上平等的政治参与机会,并且官僚队伍的构成,也由原来主要来自世袭贵族变成了多种来源共存,政权合法性基础得以扩大。
唐代,由于进士出身的人日益受到重视,士族的势力便显得日渐式微。越来越多的庶族人士通过科举进入了政权的核心,打破了少数权贵家族对上层权位的垄断,使得社会流动显得相当公平。
唐代是科举制度的初创期,很多制度仍然不是很成型。比如,唐代进士的录取就并不以考场上的答卷为全部依据,而是要参照考生的“平时成绩” 。考生在士林中的名望往往成为能否登科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心进取的考生便需要在平时做大量的“场外功夫” ,把时文作品提交给达官贵人,请他们向考官推荐自己。这在当时叫“行卷” 。
“行卷”的弊端是容易想见的:获得推荐的多数是上层名流,而且也比较容易舞弊。为了改进行卷的不足,宋代开始,考试采取密封糊名、锁闭考场、派人监考等等一些列严厉手段防止作弊。一套严密的考试制度初现轮廓。宋代官员全部通过考试从读书人中产生,士族的势力不复存在。由此社会文化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从汉、唐的追求武功、开拓疆土、对外开放心态变做皓首穷经、拘泥故态、讲求内省。这种内向化的追求,成了后来中国闭关自守心态的开端。从宋真宗赵恒鼓励士人考试做官的《劝学诗》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向窗下求富贵”心理的出现。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明清是考试制度的全盛期,考试成了国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每逢子午卯酉年的各省乡试(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都由皇帝拣派中央官员到各省出任主考官,十几个省要同时开考,考完要同日发榜,每省的考生,少则几千,多则一两万,如此大规模的社会动员,若非强大的中央集权,怎能实现?考试本身则已经成为了一种统治仪式,国家成了一部不断考试的机器。
明清时期社会上流行一种叫“神童诗”的儿童启蒙歌谣,可以看出社会风气的尚文:
白马金紫鞍,骑出万人看。借问谁家子?读书人做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岂有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延续千年的考试立国制度,在给创造了世界上最稳固的文化传承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华帝国意识形态和制度结构的停滞性。在经济学家林毅夫看来,中国之所以难以产生近代科学,主要原因就在于科举制吸引了读书人的全部注意力,使他们研究指定教材之外学问的机会成本太高,从而无暇旁顾。
当英吉利军舰的炮火敲开了老大帝国沉重的大门,给这个古老文明带来严重的挑战,也带来机遇的时候,考试制度也面临着死亡和涅盘。
考试制度的死亡因素是:与“自强”的时代主旋律格格不入。
在列强环伺的环境中,清末的中国读书人普遍有一种对于“亡国灭种” 的恐惧。出于“保国” 、“保种”的需要,自强求富的呼声成了那个时代的强音。学习能够制造洋枪、军舰的西式知识似乎比科举考试的道德文章更为急迫。为了传授西来的近代文明成果,从1861年恭亲王奕欣奏请设立同文馆开始,各种名目的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炎黄故国涌现出来。然而,这些代表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生事物却并不怎么受到时人欢迎,因为科举、入仕作为传统的“士人正途”仍然对“王道乐土”上的莘莘学子们有着最为重要意义。在科举制度与新式学校共存的时间里,新式学校在与培养科举考试技巧的书院进行“生源争夺”时总是落在下风。科举考试制度一时间成了阻碍新式学校发展,进而也就是阻碍强国富民进程的元兇祸首。
一旦一项制度成为了传统,它就具有理所当然的合法性,其它的制度只有在这种传统中得到承认,才能够获得生存的空间。为了使新式学校能够获得存在的理由,清政府先后进行了两项制度实验:
一是1898年设立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的时候,规定大学堂的毕业生可以获得“赐同进士出身”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享受国家正式学历——进士的待遇。
二是试图逐步把西学引进到科举考试中来。1903年是变革的一年,先是在这一年三月的癸卯科会试中不再以传统的八股文和试贴诗命题,而是改为以考查“经济”知识为主的“经史时务策”五道,其中涉及了西方历史、政治,甚至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在会试的三个月之后(闰五月),又举行了旨在实验全面改革考试的内容和程序的“经济特科”考试,录取了二十七名经济特科进士。
然而,这两项制度实验最终都没有成功,使得猴急的清廷在没有认真考虑的情况下,便于1905年急刹车似的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一项延续千余年的传统就这样顷刻间灰飞烟灭了。许多年之后,当后人回首科举考试制度的猝死及其“后遗症”时发现,退一万步说,废科举都是一个遗患无穷的鲁莽决定……当然,这是后话。
科举考试制度死亡的深层原因在于,用政府统一组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与近代科学的知识体系是难以相容的,因为,兴起于西方的实验科学体系,是需要在大学体制的土壤中生长的,而欧洲人发明的大学与中国人发明的考试,原本是相互冲突的两种人才培养制度。
西方的大学精神发轫于古希腊。哲学先师柏拉图于公元前393年,在雅典附近的阿卡得米(Academus)开办了学园(Akademie)。他的学园里教学方式是辩论式的,没有标准的教科书和一成不变的答案。学园的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是数学、几何、天文、音乐这些看上去“没用”的形而上的学问,与同时期中国圣人孔子答疑式的、侧重政治伦理的教学方式大异其趣。柏拉图学园的大门上刻着“不懂几何者莫入”,因为柏拉图所追求的,不是“为帝王师”的实用政治技能,而是永恒真理的基础。
现代类型的大学肇端于中世纪的意大利博洛尼亚。约1080年,在意大利北部发现了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于534年编纂的法典的抄本,由此掀起了研究古代罗马法的热潮。1087年,许多学生聚集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博洛尼亚,他们合伙聘用着名学者Guarnerius讲授查士丁尼法典,他们的团体拉丁文叫做Universitas,本意是“联合会”。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大学宣告诞生。
早期的大学里只有四个学院:神学、哲学、法学、医学;主干课程是古希腊的“七艺”:语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显然,这些课程与治国平天下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纯粹的知识。当时的大学也没有教材,上课是两个教师一起上,互相激辩,在论战中得到思想的提升。尤需特别提出的是,当时大学的组织方式是学生出钱聘用教师,而不是先有了教师再招学生。
法学对于西方人而言,并不只是“法律”的含义,更多地是形而上的意义。英国历史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法学专业只研究法理学和法哲学,以培养爱德华·柯克这样有着哲学头脑的大法官和威廉·布莱克斯通这样的法理学家为己任,而法律应用人才则来自四所专门的律师学校——中殿学院、内殿学院、林肯学院和格雷学院。
不仅仅研究“没用”学问的理科教育是1597进入大学的,以英国的格雷山姆学院成立为标志;工程的高等教育更是迟至1794年,才在血雨腥风中的巴黎为了战争的需要而被设立,着名的巴黎综合理工学校是第一所工科大学,他最初的口号是“不要学者,要工程师”。
正是由于有了自由、开放,以探求纯粹知识为志向的大学环境,近代思想和学术才有了萌发的土壤。试问:以政府钳制读书人的头脑为初衷,把学问和做官结合成一体的考试制度,岂能在清末的危局中担起播洒西方近代文明火种的时代使命?岂能不走向死亡?
科举覆灭了,但是考试制度却获得了涅盘。
考试制度新生的契机是19世纪英国的文官体制改革。
由于西方的学问和政治在历史上一直两股道上的车,所以官员的产生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英国的光荣革命虽然使立法和财政大权归了国会,但是行政却仍由国王和贵族控制。结果,英国政府各级官职为贵族所垄断,庸碌无能的膏粱子弟窃踞高位,盘踞要津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
1853年,英国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屈威廉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提出仿照中国的科举制度举行考试以选拔行政官员,由此,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得以建立,并且在后来为各国所普遍效仿。考试因此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中国发明之一。
而中国土生土长的考试制度,后来与西方人发明的大学制度相结合,演变成立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
对比考试制度和大学制度两种不同人才培养-选拔方式,可以看到,大学的好处在于注重研究和创新,而创新就要尊重人的个性创造;其坏处则是对于人才难以用统一的尺度评判。而考试制度恰恰有选拔标准硬的好处,但为了尺度过硬,也必然有因袭教条,抹煞个人创新的坏处。
如何结合两套制度的好处呢?从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精神中,可以看到,考试应该因事制宜,为了专门的目的,组织专门的考试,选拔专门的人才;而不应该为了统一的考试,去培养千人一面的考生,进行同类放大的选拔。
由政府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考试有标准答案和统一的评分标准的高考和考研,可以说是兼有考试和大学两套制度的全部坏处,而没有其好处的最坏制度。
2. 1351年到1400年都有什么 重要发明啊
14世纪欧洲发明钟表
传统的以黑桃、红心、梅花、方块为花色的牌是由法国人在14世纪发明的
14世纪的“步兵革命”,步兵代替顶盔贯甲的重骑兵成为战场上的主角
14世纪后期火铳齐射才开始在突击中.
14世纪滑膛武器出现
14世纪,我国已有人将火药装在陶罐中点燃,掷出后使其发挥爆炸作用,这便是手榴弹的雏形
14世纪,火铳的使用量加大,全身甲已有雏形
欧洲14世纪中叶,意大利制成金属管形射击武器“火门枪”,以后又发明了火绳枪
约在14世纪中叶,发明了枪托或称枪柄,用来支持手枪的枪管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且世界上第一个试图乘火箭上天的“航天员”就出现在中国。相传14世纪末期,中国有位叫做“万户”的人两手各持一大风筝,请他人把他自己绑在一把特制的座椅上,座椅背后装有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又称“起火”)。他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气动升力来实现“升空”的理想。其结果人们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万户”的勇敢尝试最终失败了,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但他仍是世界上想利用火箭的力量进行飞行的第一人……
欧洲人14世纪发明船尾舵
到14世纪,欧洲才开始正式使用生铁铸造,比我国则落后了足足有1700年之久
中国在14世纪即已发明用焦炭炼铁的技术
奏鸣报时钟是在14世纪被发明出来的
使用轴叶擒纵器的重力传动机械时钟是14世纪在欧洲发明的
14世纪,德国人发明了蒸馏技术
皮蛋大约发明于14世纪,也就是明代初,发明人已不可考
大约在14世纪前后,中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之手而传到欧洲
透明或白色的玻璃直到14世纪才开始出现
在世界上保险起源海上保险,于14世纪就已经有了
至迟在公元14世纪,我国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彩色套印
欧洲直到14世纪末,才开始有雕版印刷品
大约在14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在多弦乐器上加键而成的击弦古钢琴
意大利人大约在14世纪选用上好的烟叶、掺入薄荷、冰片等药材碾成粉,密封入窖陈化,经数年而生产商业化的鼻烟
14世纪,第一批现代香水被创造出来
14世纪中,网球由法国传入英国,球由布面改为皮面
“高尔夫”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4世纪苏格兰会议的文件中
欧洲的风筝,拒人们所知,最早出14世纪
14世纪时,欧洲出现类似现代的铅笔,用以绘画.
3. 钟是谁发明的
钟表,也是由中国人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明的。近日,笔者在上海遇见世界着名的钟表大师、香港钟表历史学家矫大羽时,他激动地对记者说,经过数年的努力和求证,他提出的“中国人开创了钟表史”这一观点,已被世界钟表界认可。 矫大羽说,中国古代有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这只能算是古人的计时器。没有嘀嗒嘀嗒的钟表声,都不能称作钟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而且,它有擒纵器,正是擒纵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这就是钟表与计时器的区别。国际钟表界都把擒纵器视为钟表的心脏。在瑞士,他找到了一本世界钟表界的权威书刊上写到:“现代机械钟表中使用的擒纵器源自中国古代苏颂的发明。”之后,他又在英国着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的一本书中,找到了他的一段话:“苏颂把钟表机械和天文观察仪器结合以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斐 与胡克同被西方认为是天文钟表的发明人 先行七个半世纪。”由于矫大羽知道擒纵器在钟表发明中所占的决定性作用,他在实地考察和查找了大量有关水运仪象台的资料后,翻阅了苏颂所着的《新仪象法要》一书,并找到了西方权威人士的话作为旁证,大胆断言是中国人开创了人类钟表史,并影响了后来西方钟表的进展。
4. 西方古代的发明有哪些
神 父 科 学 家
圣大亚尔伯(St.Albert,1193—1280):中世纪最大的化学家,元素分类首创者,发现化学爱力。
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创日心说。
吕肋(R.Lulle,1235—1315):方济各会士,“天才之实验家”,在非洲殉道。
顾撒(Cusa,1401—1464):红衣主教,意大利天文学家,数学机械学之祖。
布里丹(Bridan,死于1358年):索尔本校长,于1327年宣布“力”之概念。
奥来斯姆(Oresme,1330—1382):里修主教,解析几何首创人之一。
萨克索尼亚的亚伯特(Albert of Saxonia):研究重力。
李味也尔(Livieres):首制几何学之正弦表。
巴嘉里(Pacciali di Borgo):于1494年首先发学代数学概论。
卡斯德里(Castelli,1577—1647):创立水学之一门。
卡瓦列利(Cavaleri,1588—1647):发明数学上不可分之方法。
迈塞内(Mersenne,1588—1648):发表一种关于听学之论文。
马利约特(Mariotte,1620—1648):创物理学之“马力约特定律”。
顾尔丹(Guldin):耶稣会士。约当1600年曾创多种几何学定理。
伽冬(Mouton):曾判定太阳与月亮之直径。
伽生第(Gascendi,1592—1655):索尔本大学教授,曾测量水星之直径。
鲍斯高味琪(Boscovich,1711—1787):米兰天文台台长,研究一方济会士戴来达所发现之日斑。
毕卡(Picard,1620—1680):方济各会神父、法国科学院主席,首先测量子午线。
戴拉卡依(Dela Caille,1713—1762):发现许多星体。
汉特福依(Hantefeuille):首创燃爆发动机。
格利玛第(Grimaldi):首先示人光线通过三棱镜而生之分光。
霍依(Hauy,1743—1822):大科学家,曾创立又改进结晶学,奠定无机体分类之原理矿物学创始人之一。
布里弥耶(Plumier):在美洲及安底斯群岛发现六千种新植物。
戴乌落(De Ulloa):于1748年发现白金。
诺雷(Nollet):法国神父,曾发出第一个电火花,并于1768年发觉光在眼球网膜上之存留,因而发明今日照像术之原理。
巴西勒(Valentin Basile):化学始祖之一。
多尼(Dony):比国神父,发明制锌新法。
高台(Gauthey):法国神父,1782年发明金属管传话器。
沙波(Chappe,1763—1805):法国神父,研究电报与传话器,1793年在巴黎至里尔架设世界第一条电话线。
代佛日(Desforges,1772):借一飞行机作世界第一次试飞。
塞奇(Augelo Secchi,1818—1878):意大利天文学家,于1867年发表以星辰之光谱而分类之新理论。
但萨(F.Denza,1834—1894):创立意大利全国气象学会。(1820年以前,欧洲天文台皆为神父所创办)。
斯德帕尼(A.Steppani,1 824—1891):世界着名地质学家之一。
博尼索尼(Bonyssonie):二兄弟与Bardon神父三位古生物学家于1908年发现内安塔尔人。
德日进(1880—1955):地质、占生物学家。着《北京原人》。
桑志华(Licent):法耶稣会士,地质学家。在天津创建“北疆博物院”。
穆洛克(Mullock):纽芬兰主教,首倡敷设联络欧洲与美洲的海底电缆。
勒培(L'Epee,1712—1789):法国人类学家,发明教育聋哑法。
拉沙白尔(Lachapelle):十八世界法国神父,发明潜水衣。
阿勒索(Guidod Arezzo,995—1050):本笃会士,1020年发明音阶七音符。
斯皮纳(A.d.Spina,1313):多明我会士,发明眼镜。
罗杰·培根(Roger Bacon,1214—1294):英国方济各会士,被称为实验科学之祖,已知制造望远镜、火药、抽气机之理。
保林(Paulin de Nole,353—431):主教,发明钟。
南怀仁(F.Verbiest,1623—1687):来华比国耶稣会士,于1668年发明用蒸汽驱动的机车。(据1982年的《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台西(Lano Terzi,1631—1687):意大利耶稣会士,发明播种机,发现人体衰败规律。设计飞艇。
孟德尔(Mendel,1822—1884):遗传学家,被誉为“遗传学之父”。
拉特来依(P.Latreille,1772—1833):现代昆虫学始祖。
赖麦特(Georges Lemaitre,1894—):比利时天文学家,首创“宇宙扩张论”。
5. 造纸术是我国发明的,那么西方是什么时候开始有造纸术的
西方是从10世纪开始有造纸术。
中国造纸术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最早接触到纸和造纸术的欧洲国家可能是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纸张出现在西班牙不迟于10世纪。在圣多明各城发现的手写本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西班牙纸本文物,由亚麻纤维制成,又经淀粉糊施胶,与阿拉伯纸类似。这应该是逃到西班牙的前倭马亚朝王子拉赫曼等从阿拉伯帝国带来的。
后倭马亚王朝建立后,用纸量骤增,西班牙便于12世纪自行造纸。最早的纸场建在萨狄区,该地盛产亚麻且临近水源。这是欧洲本土造纸的开端,但大多掌控在阿拉伯人手中。1157年,在靠近法国边境的维达隆城才建立了一个由西班牙人经营的纸场,而该国的犹太人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技术。
由于邻近西班牙,法国人很快便引进了造纸技术,于1189年在埃罗建造了第一家法国纸场,随后又在特鲁瓦、埃松、圣皮埃尔、圣克劳德和特瓦勒等地建造了新的纸场,以满足国内的需求,所造纸均为麻纸,与阿拉伯纸基本相似。造纸术通过另一商路传入意大利。
12世纪写成的几份意大利纸本文书被保留下来。整个13世纪,大马士革纸源源不断流入意大利。后来意大利人于1276年在蒙地法诺建立了第一家纸场,生产麻纸。随后他们在技术上做了较大改进,用金属制成打浆器,又向纸内施加动物胶以代替淀粉糊,并生产出水纹纸,使得造纸业飞速发展,至14世纪便成为欧洲重要的纸张供应地。
德国最早开始生产纸是纽伦堡的纸场(1391年),随后荷兰于1428年、瑞士于1433年、波兰于1491年、英国于1494年、奥地利于1498年、俄国于1576年、丹麦于1635年、挪威于1690年先后开始自己生产纸张,至17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均有了自己的造纸业。
18世纪以后,随着文化、教育与科学事业的发展,欧洲各国的耗纸量与日俱增。由于单一生产麻纸,已使原料供应出现严重短缺,人们在不断寻找替代物。与此同时,他们再一次将目光投向造纸术的发明地——中国,寻求中国造纸技术发展的新信息,使得中国造纸新术直接传入欧洲。
后来担任过法国财政大臣的经济学家杜尔阁为了使法国的造纸业走出困境,于1765年请在法学习的华人高类思和杨德望趁回国之机帮助解决52项与中国有关的问题,其中4项与造纸有关。
这两位华人回国后购买了杜尔阁希望得到的中国纸帘、各种造纸原料标本及纸样,连同技术说明材料,通过商船从海路寄给杜尔阁,使得法国的造纸技术得到重大改进,极大地促进了法国乃至欧洲造纸业的发展。
(5)1450年意大利发明什么扩展阅读:
造纸术的传播过程和途径
中国造纸术最早是在汉字文化圈内传播。朝鲜半岛造纸是在魏晋南北朝之际,生产的主要是麻纸,后来才有楮皮纸和桑皮纸。现存最早的纸写本是韩国湖岩博物馆馆藏754年新罗的楮皮纸写本《华严经》。朝鲜造有皮纸,其特点是纸质较厚重、强韧而又洁白。
明屠隆在《考槃馀事》中谈到高丽纸时说:“以绵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朝鲜制皮纸时,基本上沿用中国技术,但工具和技法略有不同。
中国纸与书卷早在2世纪便已传到越南。在汉末、魏晋时期,越南北部地区已能造纸。据德国汉学家夏德研究,当时大秦不会自行造纸,所献纸为其在越南所采购,“东罗马使臣或亚历山大城商人来中国广东通商,途经越南时,将当地所造沉香、皮纸充作本国物品向中国朝廷作为进贡礼物”。
越南南方的纸是由北方输入。宋元以后,南方也可以造纸。陈朝艺宗绍庆元年(1370年),曾派遣使臣将所产纸扇送给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年间,越南曾回赠清帝金龙黄纸二百张。晚期越南版书籍多以竹纸印刷,而此纸也与中国纸类似。
日本的造纸术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据《日本书纪》记载,中国纸和造纸术是通过朝鲜传入日本的,“(推古天皇十八年,即公元610年)春三月,高丽王贡上僧昙征、法定,昙征知《五经》,且能作彩色及纸墨,兼造碾硙,盖造碾硙始于是时软”。
实际上,日本造纸早于此时,传授造纸技术的是450年从百济来日本的汉人五经博士王仁及其随行的汉人工匠。根据对日本法隆寺、东大寺所藏飞鸟与奈良时代的用纸化验结果,当时造纸原料多是破麻布、楮皮和雁皮。其纸制浆技术同中国一样,用植物灰水对原料蒸煮,更在浆液中加淀粉糊。
日本典籍《延喜式》(905年成书)、《令义解》(833年成书)和《源氏物语》(1007年)等中均有关于日本官方造纸机构、材料与类型的论述。镰仓时代以后,日本麻纸渐少,皮纸占主要地位。江户时代手漉和纸得到较大发展。和纸文化在今天的日本仍受到高度重视。
陆上丝绸之路造纸术的外传。中原地区有两条陆上通道可达西域:一是从西藏经喜马拉雅山口南下,一是从今新疆经克什米尔至印度西北部。两条通道的中国一侧,新疆在十六国时期(304—439年)已于当地造纸,而西藏从唐初(7世纪前半叶)起就有了造纸作坊。
印度造纸法及纸的型制与新疆、西藏类似,印度现存最早的纸写本年代为1231年或1241年,因此在12—13世纪印度已有自己的造纸业。
陆上丝绸之路所经之处都有古纸出土。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新疆楼兰发掘出嘉平四年(252年)、泰始二年(266年)、咸熙三年(265年)和永嘉四年(310年)等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说明内地的纸早已传到西域地区。
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发现九封用中亚粟特文写成的书信,这是客居凉州的中亚商人南秦·万达在311-313年间写给撒马尔罕友人的信件,可见粟特人早在4世纪已使用中国纸。
6. 意大利发明的食物有哪些
意大利民族是一个美食家的民族,他们在饮食方面有着悠久历史,如同他们的艺术、时装和汽车,总是喜欢精心制作。意大利美食典雅高贵,且浓重朴实,讲究原汁原味。意大利菜系非常丰富,菜品成千上万,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比萨饼和意大利
粉,它的海鲜和甜品都闻名遐迩。源远流长的意大利餐,对欧美国家的餐饮产生了深厚影响,并发展出包括法餐、美国餐在内的多种派系,故有“西餐之母”之美称。
意大利菜特色
意大利菜肴最为注重原料的本质、本色,成品力求保持原汁原味。在烹煮过程中非常喜欢用蒜、葱、西红柿酱、干酪,讲究制作沙司。烹调方法以炒、煎、烤、红
烩、红焖等居多。通常将主要材料或裹或腌,或煎或烤,再与配料一起烹煮,从而使菜肴的口味异常出色,缔造出层次分明的多重口感。意大利菜肴对火候极为讲
究,很多菜肴要求烹制成六、七成熟,而有的则要求鲜嫩带血,例如:罗马式炸鸡、安格斯嫩牛扒。米饭、面条和通心粉则要求有一定硬度。
意大利面:也叫意大利粉,名声很响。它分为线状、颗粒状、中空状和空心花式状四个大类,用面粉加鸡蛋、番茄、菠菜或其它辅料经机器加工制成。其中最着名的是通心粉、蚬壳粉、蝴蝶结粉、鱼茸螺丝粉、青豆汤粉和番茄酱粉,有白、红、黄、绿诸种颜
色。这些粉大都煮熟后有咬劲,佐以火腿、腊肉、哈蜊、肉末、鱼丝、奶酪、蘑菇、鲜笋、辣椒、洋葱、虾仁、青豆和各色作料,馨香可口。意大利年产各种面条多达200万吨,每年人均食用30公斤。
比萨饼:将油蘸面胚置于碧莎铁盘中添加多种馅料(如猪肉、牛肉、火腿、黄瓜、茄子、洋葱)烘烙面成,内有干酷番茄酱提味,上面还要点缀橄榄丝和鸡蛋丁。意大利有2400余家专门出售这种薄饼的快餐店,获利甚丰。
意大利米饭:也叫“沙利托”。这是将洋葱丁、牛油与大米同炒,边炒边下葡萄酒使之吸干入味;或者是用豌豆、青菜、肉汤和大米同焖,口感香柔。沙利托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的抓饭异曲同工,都是世界上着名的食物。
意大利肠: 雅称“莎乐美”,形似粗长滚圆的擀面杖。外面有一层粉状的白霉,切开后嫣红欲滴,香气四溢。它与德国的灌肠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意大利饮料:包括软饮料、低度酒、兴奋饮料、营养饮料几大类型,制作都很考究。像有“最佳使节”之称的香槟酒,价廉物美的“维诺”葡萄酒,都系酒中名品。意大利是个嗜酒的民族。无论男女都爱饮酒,甚至喝咖啡时也要掺酒以增加其香味。因为饮酒,一餐饭的时间往往托得很长,所以意大利人有一句口头禅:“不愿花时间就别喝酒”。
意大利厨师提醒,吃意大利菜一定要佐以葡萄酒(Vino),否则就像是美中不足了。基本上,口味重的牛、羊、猪肉类配红酒,口味清淡的鸡肉、海鲜类则配白酒。
7. 古代的西方发明
古代西方的发明主要有以下:
中国的火药西传后,十四世纪,欧洲人发明了发射铅弹、铁弹和铁器的火炮,十五世纪出现了带炮耳的火炮(可使火炮俯仰)。
1450年,欧洲人发明了油漆和火绳枪。
圆规和卡钳是古罗马人发明的。
冰鞋是北欧人发明的。
放大镜是英国人发明的。
眼镜是意大利人发明的。
印刷机和螺丝钉是德国人发明的。
8. 意大利发明的东西有哪些(我要全部的!)
公元前400到800年,意大利人发明了假牙技术,用金,象牙和骨做成假牙。
公元前1世纪, 意大利人发明了 熨斗,当时的熨斗是用铜制的
公元10世纪,意大利发明了 披萨,批萨现在已经是风靡全球的食物
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发明了 眼镜
公元13世纪,欧洲第一所大学出现在博罗利亚BOLOGNA, 1222
公元15世纪, 1472年3月4日,世界第一所现代意义的银行在锡耶纳诞生,许多直至近日仍然被使用的金融术语,比如财会,账户,预算等等来自意大利语。
公元16世纪 Galileo Galilei 伽利略 发明了第一只 水温计
公元17世纪 Santorio 发明了 温度计
1710年 Battolomeo Cristofri发明了第一架 钢琴
公元19世纪 Meucci发明了 电话 1871, 但是他的专利申请并没有在佛罗伦萨得到批准,而贝尔得到了他的专利
1880年 世界第一部 缆车
1800年 CONTE ALESSANDRO VOLTA 发明了 电池
1877年 ENRICO FORLANI 发明了 直升飞机
1901年 GUGLIELMO MARCONI 发明了电报
1905年 第一艘 气垫船 由 ENRICO FORLANINI 发明
1964年 MICHELE FERRERO 发明了欧洲畅销的食品 NUTELLA
9. 报纸是谁发明的
报纸的发明要上溯到16世纪……
《威尼斯公报》
是现代报纸的鼻祖
16世纪中叶,是人类历史上航海大发现的时代。地中海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基础,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城颇为流行的威尼斯小报(Venice Gazette)在报纸的发展里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意大利威尼斯城当时居地中海贸易中心,与地中海沿岸诸港及德国商业都市联络频繁,成为集中世界各地新闻的都市。在这所城市里有个叫 Manant的组织者,收集有关法庭、城市动态以及贸易信息等新闻,专为王公贵族以及商人服务,这就是 Venice Gazette。后来Venice Gazette 改手抄为印刷,加大了发行力度,被后人称为《威尼斯公报》。
Gazette(格塞塔)本意是一枚威尼斯硬币,一个Gazette 买一份小报,所以人们就称威尼斯小报为Venice Gazette,以至于这个词后来成为西欧“报纸”的代名词。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具备现代印刷三大性质的报纸。同时,由于威尼斯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着名的海港之一,来往于此的四方过客众多,Venice Gazette 随着这些往来的商贾、水手、游客、教士被更大面积的在欧亚非进行传播,影响了各个地方报纸业的发展。
发行这个 Gazette 的手抄新闻,在当时非常流行,从某中意义上说:Venice Gazette 是现代报纸的鼻祖。
中国的《邸报》
是世界最古老的报纸
自德国人谷登堡使用熔化的混合金属铸造铅字,随后他又发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和印刷机,实现了印刷术的机械化。报纸的发展也随之迎来了春天。报纸的发展:自意大利,沿欧洲西海岸北上:北非、利比利亚、英法、神圣罗马、维京……很短的时间内,报纸在欧洲取得了流行。并且在其后的几百年时间里,伴随着殖民者的军舰游弋了世界。
中国的《邸报》是世界最古老的报纸。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却是舶来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诸多机构出于方便传教的目的,在中国建立报馆,发行报印贸通商情。但当时的报纸多为宗教性质的,并无太多新闻性质。直到19世纪末,中国官办、民办的报纸才逐渐多了起来。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着名的维新变法派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强学会,并出版报纸《中外纪闻》(又名《万国公报》),这是早期的中国人所办报纸中影响力较大的。当时仅北京就已经有几十种各类报纸,销售量过千。
20世纪一二十年代
仅北京就有报馆上百家
1900年后,随着报纸的陆续创办, 北京出现了六大报房,字号是:聚兴,聚恒,合成,信义,集文等。这些报房控制着京城各报业的发行权,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报房。各报房都雇有报夫,一律穿蓝布长衫,肩上搭一条蓝布长袋,内装日报,健步如飞,分送各衙门、官员府第、大商号、钱庄等订户。1911年北京各报社在琉璃厂南柳巷永兴寺,联合开办了一个报刊发行处,负责各类报纸的销售发行,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民间报刊发行及物流机构。
由于联合报刊发行处的建立,在北洋时期,北京的报业中心也随发行处而集中在了南城菜市口附近,《民国报》、《觉报》、《晨钟报》、《中国公报》等百余种报纸的聚集,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规模产业。
20世纪一二十年代,是中国报业的鼎盛时期,仅北京就有报馆一百多家,发行报纸三百多种。那时正处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时期,民主思想,人文精神通过大大小小的报纸被人们深入理解,渐入人心。共产主义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以传播,其中报纸功不可没。《新青年》、《国民》、《每周评论》、《京报》、《新生活》等报刊为中国的革命点燃了最初的星火。《晨报》每期的发行量更是创记录的达到了一万份。
10. 公元前2500年中国发明的东西 公园610年意大利发明的东西 公园640年在波斯发明的东西 1450年在德国发明的东
公元前2500年中国发明的东西 kites
公园610年意大利发明的东西 pretzels
公园640年在波斯发明的东西 windmill
1450年在德国发明的东 printing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