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些国家的农业比较典型或有名
根据农牧业结构、栽培或饲养方法、农业投入、技术水平、商品率、专业化程度等,全世界可划分为四大类型,细分为12个类型。
自给传统农业类型 有以下五个:
游牧型 天然牧场为主要饲料基地,以饲养绵羊、山羊、牛为主,还有马、骆驼、驴等。以放牧为中心,逐水草而居,随季节更换牧场。经营粗放,单位面积的载畜量与单位面积产量低,且产量不稳定。投入少,设备简陋,属自给自足牧业,商品率低。多居住移动式房屋,如蒙古包等。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带:①干燥半干燥草原地带,包括蒙古高原、中亚、西亚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区。②高山、高原地带,如中国青藏高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等;③北极寒冷地带,如爱斯基摩人的狩猎、采集、渔业属之。
绿州农业型 多以种植业为主,多种植小麦、杂粮、棉花和果菜等(如枣椰)。利用地下水或泉水发展的灌溉农业,以坎儿井为典型代表。传统的经营方式,但较为集约化。主要分布在干燥、半干燥地区内的绿洲地带,西亚的两河流域,中国的新疆与甘肃的西北部,伊朗高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的上、中游,撒哈拉沙漠地区等。
迁移农业型 (亦称“补钉农业”)放火烧山,辟为旱田。以种植杂粮等粮食作物为主。原始经营方式,不施肥,以木棒、刀为工具,俗称“刀耕火种”,十分粗放,过两年土地肥力消耗殆尽则迁移他处,易地再焚烧林木后再耕种。单位面积产量极低,且严重破坏生态平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东南亚各国的山区,非洲中部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区等。
亚洲传统农业型 亚洲分为水田农业与旱田农业两种类型。水田农业是亚洲农业最典型的代表类型。以种植水稻为主,轮作较少,多水稻专业化生产。一般经营规模较小,小农个体经营为主。从发展水平又可分两个类型区:①集约型。主要指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精耕细作,劳动力与物力投入多,现代化水平较高,一年可两熟,多则三熟,平均每公顷水稻产量高达6~7吨;②粗放型。主要指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现代化水平较低,经营较粗放,每公顷产量只有2~3吨。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季风区。这里高温多雨,雨热同季,水田率高,开发历史悠久,是世界稻谷的主要生产区与出口区。
旱田农业型 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有玉米、小麦、高粱、粟等,经济作物种类多,如棉花、麻类、烟草、甘蔗、花生和大豆等。多以种植业为主,农牧结合,饲养牛、马、猪及家禽等。经营较粗放,多为小农个体经营,产量不够稳定,商品率低。多分布在水田区的边缘或外围地区,以中国的华北、东北地区,印度的德干高原,恒河中上游及日本的北海道地区为代表。
商品化农业类型 有以下四个:
混合农业型 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种植谷物(以麦类为主)、薯类、甜菜和饲料作物。广泛实行轮作,并多饲养肉牛、猪等。农业投入多,集约化经营,单位规模大,商品率高。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洲的温带、寒温带地区,气候冷凉湿润。现代化水平较高的西欧、南欧(意大利波河流域)和北美洲,相对水平较低的巴尔干半岛各国。
酪农型 (或称产奶区)即乳用畜牧业区。种植业与畜牧业紧密结合,以种植饲料作物和养奶牛为主。发展成饲料牧草型奶牛业。农业投入多,经营规模大,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发达。近年饲养品种有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增加猪、禽),是世界农业发达地区之一。主要分布在温带湿润地区。以北欧丹麦,西欧的荷兰、瑞士,北美洲五大湖沿岸,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北岛最为集中。在大城市近郊多以鲜乳为主,远离消费中心的以乳制品为主。与混合农业相比,一是乳用畜牧业专业率高;二是集约化水平高。
地中海式农业型 以栽培桔柑、葡萄、油橄榄、柠檬等地中海水果驰名。夏干季节发展灌溉,利用冬雨种植小麦。一般农业投入较多,专业化率与商品率较高。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区,以南欧最为发达,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
园艺农业型 以种植蔬菜、水果和花卉观赏植物为主。精耕细作,经营规模不大,属多劳、多肥、多设施、多投入、多收益农业。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大城市与城市带的近郊区,以及运输条件方便的远郊区,与输送园艺、空运农业相结合,如荷兰花卉园艺世界闻名,日本 高冷地农业(属远郊区)等。
企业化大农业类型 有以下三个:
企业谷物农业型 以种植谷物为主,冬、春小麦为中心,有与玉米或其他麦类轮作的。经营规模较大,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大。二次大战后初期,一般每户平均拥有耕地90公顷,80年代以来,其规模扩大一倍。属现代化水平、专业化程度、商品率、劳动生产率与收益都高的农业地域类型。产业革命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为解决食粮问题,而以大量生产小麦的企业化谷物大农场迅速发展起来。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的湿润地区,以北美洲(西经100°以西)的中西部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区、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为代表。
企业畜牧业型 饲养肉牛与绵羊为主,并有少量麦类与牧草种植。经营规模大,草场放牧,在屠宰前进行饲料育肥。商品率高,效益高。在产业革命后,随着世界肉、毛、皮市场需要量猛增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西部,拉丁美洲的巴西高原东部,阿根廷的潘帕斯和巴塔尼亚地区,澳大利亚的内陆地区、新西兰,以及南非等半干燥地区,是世界牛肉、羊毛的重要生产区和出口基地。
种植园农业型 仲植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生产天然橡胶、甘蔗、咖啡、可可、椰子、油粽、茶、香蕉、棉花、烟草、西撒尔麻等。为近代出现的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产业革命后,对工业原料、饮料、食品需要量与品种增加,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亚非拉地区后,他们利用各地区、各国自然条件的优势,廉价的劳动力强迫形成的。多为单一经营,以资本主义大农场为主。生产技术较高,产品基本上供出口,商品率高。还有些当地居民或华侨经营的小农场。主要分布在世界热带雨林区,全年高温多雨,年均温在20~28℃,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排水良好的山麓缓坡地带。南北半球的20°以内区域,以东南亚、南亚、中美洲和西非洲最为集中。
合作化(集团化)农业类型 从土地占有关系和经营组织系统划分为独立地域类型区。指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土地改革后,土地收归国有,大的农业基础设施由国家投资建设。小的由集体或个人备置。建有国营农场和各种形式的合作单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了农业生产承包制度、效益显着
2. 世界上农业最好的国家
美国、法国、荷兰列前三
此外还有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以色列……
3. 台湾岛的农业有哪些产业比较发达
台湾的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烟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叶所占比重最大,素有“东方甜岛”之美誉,盛产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誉海内外。园艺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在台湾种植业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此外,畜牧业、渔业、林业也很发达。 台湾现代农业的几个特点:1、农会组织功能齐全且运行规范台湾的农会组织网络健全,在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有农会人的身影和足迹。其主要功能有:一是农业推广,业务主要包括推广优质品种、生产资料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二是供销经营,即办理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业务,办理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兴办农业金融业务,涉及农业存贷款、农业和农民保险等等。2、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能力较强技术改进、品种改良、结构调整、效益提高是台湾现代农业的特征,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目前,在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3、农产品的食品加工业较为发达 食品工业是台湾的传统产业,对带动台湾农业发展具有很大作用。近年来,一些食品工业企业正在实施改造,逐步扩大农业经营和加工企业规模,推行共同作业及专业化经营,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增加附加值,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4、农产品运销体系健全且运行高效台湾农产品的运销体系十分发达健全,且运行高效快捷,主要形式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帮助农业生产者解决市场方面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顺利发展。5、精致农业颇具特色并日益发达随着台湾农业高度市场化,发展高经济价值作物并与休闲、生态、美化等功能相结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精致农业的精髓。6、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正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台湾的休闲农业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经营困境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能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兼之有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
4. 台湾农业的分布特点,原因
台湾省岛内农业合作社指农民基于共同需要与合作意愿,用合作经营的方式,分别办理农业资材的供给,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销,农业机械设备的利用,以及农务劳动等合作业务,达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以增进全体社员经济利益的农民团体。据岛内合作事业协会的统计资料,到2000年底,台湾省的农业合作社及合作农场数量达538个单位,其中专业性农业合作社有343个,综合性合作农场有195个。台湾省农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农业生产相对重要的县份,从南投、彰化县以南到屏东县以北的地区,参加农业合作社的社员人数高达23万人,如以每1农户1人参加农业合作社为原则,则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约占总数78万户的29%。 农业合作社的运作及现状 台湾省农业合作社的主要业务,随着岛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其经营范围和能力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农产品销售扩展到土地耕作、水果、蔬菜和牛奶的采集、储存、销售以及牲畜的饲养、销售方面,农业物质和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主要有以下5种:①果菜共同运销业务。1979年起,台湾省农业合作社联合社与台湾省青果运销合作社和台湾省农会就承担了传统果菜的共同运销业务,农联社和青果社的运销量增长迅速,占台湾果菜运输较大的比重。②军队蔬菜副食品供应业务。目前成立了3个主供应站和32个次供应站。③果菜直销业务。台湾农业合作社出于减少运销成本的考虑,引进了果菜直销业务,将农产品直接供应到超市、大户买家手中。④青果外销业务。台湾的青果运销合作历史悠久,目前,设有8个青果运销合作社分社及一个总社,是台湾岛内规模最大的农业合作社组织。1990年办理外销香蕉299万箱、柑橘1693箱,内销青果6.3万吨。⑤禽畜生产及运销业务。主要业务包括家禽、家畜及其副产品生产、加工、运销,以及饲料、种禽、种畜等生产资料的供应。 台湾省农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台湾省农业合作社结合当地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引入企业运行机制,组建了具有较高运行效率的组织机构。合作社的内部组织主要包括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及社务会。其中,社员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每个社员或代表只有一票表决权。理事会是合作社的执行机构,由理事会聘请经理负责合作社事务。监事会代表社员监督,理事和监事共同组成社务会,作为合作社的协商机构,商讨合作社重大事项。合作社的组织体系由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之联合社组成。建立联合社是为了增强合作社的力量,发挥其经营规模化的功效,联合社也可以按业务或区域建立更加专业化的联合社之联合社。这种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引入企业的运行方式,能极大地提高经营效率和劳动生产力。 台湾省农业合作社的特点。农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在促进农业发展,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上,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合作社在自己发展过程中形成别具一格的特点:①形成全面化、系统化的服务体系。农业合作社分为专营性合作社和兼营性合作社,其中专营性合作社包括农业生产、运销、供给、利用、信用、保险等合作社,几乎涵盖了与农业生产关联的所有领域,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全面化、系统化的服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②多种合作方式,扩大了经营规模。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变以往以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单位的形式,它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如“共同栽培”、“共同经营”等,使十几户甚至几十户的农户联合起来,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农户之间团结协作,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生产效率。③农业合作社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农业经济合作社有自身一整套运行机制,如采取公平的分配形式,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约束社员的行为等。同时它又发挥了中介组织的作用,一方面由上而下地向农民推行政府的政策意图;另一方面又向政府提供农民的意见和看法。④农业经济合作社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效率方面体现在采取公司运行机制,引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效,公平主要体现在对社员的分配上,以及明确规定社员的权利和义务。 台湾农业合作社的运营绩效 岛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克服农户产销失衡的经营困难,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及竞争能力的目标,在推动台湾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台湾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根据各个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资源的分布状况,台湾省的各类专业性合作社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如彰化县的花卉生产合作社,高雄县的路竹蔬菜生产合作社,嘉南羊乳运输合作社等。这些地区所形成专业合作社有明显的区域性,有利于集中资源和精力促进本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优势和竞争力。而对于全省性的产业,则成立大规模的合作社,有效避免分散经营的低效率和相互之间的竞争。统一的经营还能有效的降低经营成本,避免资源浪费。合作社还对社员进行各方面的指导,增强共同经营的效用,提高了专业化的协作程度。 促进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合作经营是克服小农经营思想的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台湾农业生产产值中名列前茅的果树业和养猪业是属于全省性的行业,因此这类合作社规模较大,拥有社员多,在各地设立了分社,在生产中进行统筹安排,从生产资料的供给、技术指导、市场拓展、运销等具体业务上都由合作社进行办理。有的合作社还成立研究机构,如青果合作社就为台湾的主要出口水果香蕉设立了香蕉研究所。这类组织能够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完善的服务,逐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经营。一些区域性的合作社也可以通过不断地完善和资源整合发展成大规模的经营体系。 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合作社以前,农户的农产品主要通过中间商进行销售,产销脱节现象严重,有的中间商只注重眼前利益,尽量获取差价方面的利润,一般没有市场开拓方面的想法,导致农产品销售量小,竞争力弱。而合作社通过专业化的生产和一定规模的经营,能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运销成本,并且能使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与购买者进行面对面的谈判,农民可以商议出有效维护自己利益的购买价格,减少中间商的环节,降低营运费用,同时加上大规模的运销也能极大降低运销成本。此外还可以依靠协会的力量,与海外市场建立较好的联系,有效的促进农产品的出口,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供较好的条件。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合作社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农业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生产效率低,且无力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成立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业机械的普及和推广,社员可以通过合作社进行租借或共同利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合作社里,农业科技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建立农产品品牌,检验农药残留等,这些做法都推动台湾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靠近。 此外,合作社对转化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乡村城镇化、降低农村居民过渡中两极分化的可能性、增强社会的团结和合作、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培育农民企业家精神等方面都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农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合作意识薄弱。随着岛内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有的社员的合作意识淡薄,功利心强。有些社员的自私心太重,不关心合作社经营的好坏。有的甚至把合作社当作是自己低价倾销的场所,因此合作社中往往会出现当价格较高时,合作社没有货源;当价格较低时,货源又蜂拥而至,破坏了合作社良好的营运秩序。 资金不足。农业合作社不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只是一个服务性的机构。因此,它的资金来源是有限的,且不具有稳定性。目前,台湾省农业合作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金、各级政府补助款、特种资金、合作社自存积存、向金融机构的贷款、捐赠款、周转资金和社员款等8个方面,合作社少有自己的不动产。因此,它无法取得需要有不动产进行抵押的长期大额贷款,只能通过支付高额的利息为条件取得一些短期的贷款,由于农业生产报酬低,高额利息是不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的。有的合作社只能通过借款还贷,很容易便陷入资金恶性循环之中。 经营合作社的专业人才缺乏。由于资金不足,台湾岛内农业合作社没有高的薪金引进人才,在吸引人才方面比不上一些私有企业和农会,因此合作社很难聘请到一些擅长合作社经营、主动拓展业务的人才。一些本在合作社的专业人才,由于薪资水平低也纷纷跳槽,另谋高就。 经营规模较小。岛内的农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还是偏小的,由于受私有观念的影响,社员们对于土地和其他财货视为自己所有,即使加入合作社,也不愿将自己的土地与其他社员进行合耕,再加上土地面积不一,贫富情况有别,要实行合营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因此,他们多选择分耕合营的方式。合作社本身没有强制性的法令和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社员进行合耕合营,有关部门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社员们进行经营的成本还是较高的,规模经济还没有真正形成。 农业合作社本身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的落后。岛内对设立合作社有明确的法规规定,农业合作社的成立是在合作法令的规范下,自行依法向主管机关申请,经有关部门核准登记而设立。成立农业合作社的一些条件诸如土地面积50公顷以上,股金50万元以上等对于落后一些的地区显得有些要求过高。这种规定没有真正从实际出发,缺乏弹性,使得一些落后地区建立的合作社基础过于薄弱。 台湾省农业合作社的成功运营对祖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的。祖国大陆“三农”问题始终是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扩大的“剪刀差”使农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农产品价格的低廉,城乡差距的扩大,这些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虽然祖国大陆也组建了一批各种类型的、形式各异的农业合作组织,但是这些农业合作组织没有相应的有关合作法规的保障,没有政府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它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是不正规的。因此,如何建立起真正适合祖国大陆国情的农业合作社,是值得每一位经济学工作者深入研究的。
5. 意大利国内多是山地和丘陵,为何意大利农业技术世界一流
因为意大利在土地稀少的情况下,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深化挖掘农业的二次开发,丰富了农业的产业链,所以意大利依然是一流的农业国家。
相比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意大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国,就拿意大利与我国相比,它的领土面积不及我国云南省一个省的面积。其次,意大利人口大约有6000多万人,所以人均用地上来看,意大利的人口稠密。于此同时意大利是一个多丘陵国家,它的耕地面积只有900万公顷左右,并且要注意的是这些耕地面积非常分散,无法形成统一的大农场管理。
三,借助着自己的农业品牌特色,意大利政府开发了农业旅游项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这不光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宣传方式。
正是由于意大利在农业上的创新意识。使得意大利在土地稀少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很高的农业地位。
6. 台湾农业分布特点及原因
农业在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劳动力与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60年代末期后,农业“功成身退”,逐步进入停滞期,成为三大产业中最小的部门,在整体经济中已处于相当次要的地位。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台湾农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编辑本段]发展过程
战后,台湾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停滞-转型”四个阶段,也反映了台湾农业的兴衰史。 1945-1952年,是台湾农业的恢复阶段。农业在日据时代曾获得较大发展,尤其是20-30年代,在日本所谓“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政策下,出现了台湾农业发展的一段“黄金时代”,也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1951年,台湾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稻米产量达到148.5万吨,甘蔗产量为202.2万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率约为6.3%,每年土地生产力约增长9.2%。
1953-1968年,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953年开始,台湾当局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战略。1953年1月,台湾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农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期间,台湾连续实施了四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其中,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农业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拓展农产品外销,向工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料。在增加粮食生产方面,台湾还采取了“肥料换谷”(以化肥配销交换稻谷)、“田赋征实”(以粮食实物上缴农业税)、“随赋收购”(以较市价为低的官定价格,按田赋赋额另外再加征部分稻米)等方式掌握粮源,维持低廉米价。这一期间,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农业生产产值从1953年的103.9亿新台币增至1968年的488.8亿新台币,增长3.7倍;最重要谷物稻米产量从164.2万吨增到251.8万吨;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5.5%,土地生产力年平均增长4.6%。农业发展不仅保证了粮食的充分供应,维持较低的物价,而且农业部分剩余资金、农产品外销取得的外汇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工商业,支撑了非农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1969年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此后农业逐渐进入停滞阶段。6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结构开始转型,逐渐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农业开始走向衰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与工商业。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不仅继续下降(1969年第一次降至40%以下),而且农村劳动力的绝对数也于1970年开始下降,耕地废耕现象日趋明显,土地利用走向粗放经营,农作物复种指数下降,传统出口农产品因工资成本上涨逐渐失去海外市场。农业生产于1969年出现50年代中期以来第一次负增长,农业发展进入停滞阶段。农村专业农户减少,专业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从1970年的30.2%降为1980年的8.9%;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下降,农家所得来自农业净收入的比重从48.7%降至26.4%;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4.1%,其中有3年为负增长。
自60年代末农业进入停滞阶段后,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过去注重农业生产与增加粮食自给转为农业、农村与农民生活的全面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但未改变农业与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80年代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其重要政策措施包括:1980年修正公布《农业发展条例》;1982年公布“第二阶段农业改革方案”与“第三期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召开第一次“农业会议”;1983年提出“培养农业八万大军”口号;1984年制订“加速基层建设,增进农民福利方案”,提出发展“精致农业”构想,并实行“稻田转作六年计划方案”;1985年提出“加速农业升级重要措施,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1988年召开第二次“农业会议”;1990年更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及制订“农业综合调整方案”等。这些方案与措施都是将农业从“量”的发展转向“质”的提高。
然而,8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虽迅速下降,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1980年到1998年间,台湾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1%,其中有7年为负增长。2000年,农业生产更大幅衰退16%。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专业农户比例上升。在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1980年的9%回升至1990年的12%,1999年达到15.6%;在非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7.4%上升为1990年27.5%;农民收入中,农业净收入所占比重也开始回升,从1980年的29.6%上升为1990年的35.2%。
总体观察,台湾农业曾经有过相当成功的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贡献甚大。80年代以后,台湾农业发展则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与困难,尽管台湾当局采取许多措施进行改善,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老化,农地闲置严重,农业经营日趋粗放。依2000年的最新普查,农业就业人口中,超过50岁的占70%以上,主要负责人的平均年龄达58岁。二是农场面积零碎狭小,阻碍现代化农业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末,平均每户耕地面积为1.1公顷,每人耕地面积为0.2公顷。这样的农场结构严重阻碍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与生产力的提高,大型农业机械使用率偏低。三是粮食生产结构失调,稻米过剩,杂粮生产不足,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四是农田污染严重。据调查,台湾土壤污染以铜、镍、锌、锰、砷等较为严重。另外,养殖渔业的发展,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海水倒灌,土壤碱化等。五是农业面临贸易自由化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开放的冲击。
面对整体经济的转型与农业发展的困局,台湾当局大幅调整农业政策,改变过去重视“量”的增加,而转向“质”的提升,将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相结合,试图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一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1984年,台湾就提出了发展“精致农业”的口号,即发展以“经营方式的细腻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以及产品品质的高级化”为特征的农业生产。1990年,台湾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农业发展重点转向发展新的优良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如开发与推广优质米,开发多产期与高价值水果等。二是推动农业生产企业化、自动化与科技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升级。三是发展森林、海洋游乐与休闲农业。四是培养核心农民,增加农民福利。五是将部分不具竞争力或污染性的农牧业生产移向海外与祖国大陆。
[编辑本段]农业生产结构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门。50余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的传统农业,逐渐转变为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80年代到90年代末,种植业产值比重保持在41-47%之间;渔业产值比重从过去的不足20%上升到80年代的28%上下,90年代保持在25%左右;畜牧业产值比重持续保持上升趋势,1996年达到35.5%的高峰,1997年猪口蹄疫事件发生后,其产值比重下降,1999年为33.2%。林业产值比重一直很小,1995年之后一直维持在0.2%左右。
在整个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每一个农业部门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逐步下降,水果、蔬菜与花卉等园艺作物比重迅速提高;在渔业内部,已由沿岸和养殖渔业为主向近海与远洋渔业发展;在畜牧业中,在养猪、养鸡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乳牛与肉牛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比重逐渐增大。
7. 大陆对台湾的农业技术优势有哪些
完全赞同ming126126的说法
大陆农业真要说优势,大概就是大规模生产、较少/没有台风灾害,造成大陆农产品就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不用什么特别的农业技术,大陆光是价格,就把台湾农业打得非常凄惨。
至于你说的互惠互利,是站在大路和短期上来看的。从台湾和长期来看,完全不同。
台湾的技术经过大陆大量生产,低廉回头倾销台湾,然后台湾农民只能选择休耕,台湾农业走向凋零,倚赖进口的下场就是哪天全球粮价格飙高,台湾人就等着饿肚子。所以说...互惠互利...是呀...大陆和短视的台商的互惠互利。
8. 欧洲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有哪些
德国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
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和农业食品出口国。
荷兰农业高度集约化,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6%,从业人员17.3万,常年位居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意大利基本农业总产值超过300亿欧元(不包括食品加工,物流销售等相关产业)位居欧洲第三仅次德法两国,占国内生产总值份额约2%。
9. 意大利农业发达的优势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中海气候区,光照和热量充足。灌溉条件好。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条件好,市场广阔,劳动素质高,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