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战意大利为何中途改变立场
总的来说是利益导致的。
意大利一直认为自己在同盟中获利太少,在它进攻阿比西尼亚的战争中,德奥也没有给予援助,在巴尔干的扩张则遭到奥匈的抵制,与法国的经济和关税战也无利可言,再上英德关系的恶化(意高层有相当强的亲英情绪),法国承认了意大利对的黎波里的“权利”等,使意大利与法国最终在1902年签订了中立协议(此前还有经济和殖民地协议等),极大地软化了三国同盟。由于1908年奥匈合并波、黑两省的刺激,1909年,俄皇和意王又签订《拉匡尼基协定》,由于该协定实际上表明两国决心共同抵制奥匈在巴尔干的扩张,这等于意进一步向协约国靠拢。
一战爆发后,意大利骑墙两端,两头要价,一方面表示愿意支援“盟友”;另一方面又与协约国谈判进攻奥匈。在协约国“边境作战”失利后,意曾暂停与协约国的谈判,马恩河会战后恢复。由于奥匈不肯过多让步,而协约国承诺取胜后把原属奥匈的大片土地和巴尔干、东地中海一些地区给予意大利,因此促成了《伦敦密约》的签订,在得到英国的贷款援助后,意大利于1915年5月23日向奥匈宣战,而到1916年8月才对德国宣战,可见还是留了“后手”。
综合来看,如果协约国迅速战败,那意大利必然站在同盟国一边,但正因为当时相持的局势,才给了意如此表演的机会,当然意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英国会胜利,这也起了作用。如果说意耍两面派,其实也有点冤枉它,毕竟追求国家利益是不能被指责的,只不过它的手段比较不光明正大而已。
⑵ 一战初同盟国成员意大利为什么加入协约国作战
1,意大利当初参加同盟国也是三心两意的。一战爆发后,意大利首鼠两端,待价而沽。奥匈帝国在决定对塞尔维亚宣战前正式征询过德意两个盟国。相对于德国毫无保留地对盟友的支持。意大利的回答则显得投机而且怯懦:意大利援引使它免于军事行动的防御条款而让自己置身事外,保持“中立”。当奥匈帝国在东线遭到沙俄的重创,博士德国不得不从激烈鏖战中的西线抽调宝贵的兵力去支援奥军,以免沙俄冲过喀尔巴阡山隘口去扫荡匈牙利平原。几乎就在同时,奥匈帝国在巴尔战场对塞尔维亚的又一次轻率的战役也遭到彻头彻尾的失败。面对外强中干,屡战屡败的布头帝国。意大利开始蠢蠢欲动,不再想保持中立了。
2,意大利要求得到奥匈帝国领土中的的里雅斯特,整个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的亚得里亚海沿海区域。德国主张部分满足意大利的要求,哪怕是把的里雅斯特割让给它,以换取意大利至少保持“中立”。但奥匈帝国即使在德国的压力下也拒绝了意大利的领土要求。而协约国为了争取意大利,在给予意大利奥匈帝国领土问题要“慷慨”得多:不仅明确答应意大利可以取得的里雅斯特,阜姆,伊斯特拉和达尔马提亚,还把主要是希腊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岛也许给意大利。还同意意大利战后可以扩大其非洲殖民地并可以参与瓜分土耳其的领土。而意大利为了重温把地中海变成内湖的罗马帝国迷梦,居然相信了协约国的空头支票,把人家的这一碗米汤高高兴兴地喝了下去。于是在1915年4月意大利在罗马和协约国签署了《伦敦条约》,规定意大利在签约后1个月对同盟国宣战。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出于对德国的惧怕,意大利没有对德国宣战。只有在1916年8月28日,在意大利觉得更加安全的,不怕德国报复了,它才对德国宣战。
当然意大利参战后变现很水:忙没帮上,乱倒没少添。财政枯竭,使它成为协约国的的经济负担。尚未从1912年利比亚战争中恢复过来的意大利军队装备低劣,缺乏训练。阿尔卑斯山和波河前线一败涂地:宣战时意大利陆军总兵力不过87万。而仅到1916年底,意军就伤亡70万。海军依靠英国千里迢迢运来的宝贵燃料,才勉强应付。后来要不是日本派来海军特遣舰队到地中海接手护航任务,再加上法国海军帮忙,才把奥匈帝国那支小规模海军封闭在亚得里亚海湾中。
据说当年威廉二世通报佛兰肯豪森和鲁登道夫意大利终于背盟的时候,鲁登道夫说了那句名言:陛下,如果意大利作为我们的盟国参战,我需要您给我80个师保护它,如果作为敌人和我们作战,我只需要40个师就可以打垮它。
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为什么要转投协约国,又是以什么为借口背离同盟国的
意大利原本是同盟国成员,开始观望,后见战争对同盟国不利,转而加入协约国作战.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西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一战爆发后,协约国全部满足了意大利领土方面的要求。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没有同意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图以参战为条件,与交战双方讨价还价,以便获得更多的好处。后来,协约国满足了意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别是答应给意大利的土地比德国许诺给意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国还借给意大利一大笔债款,于是,1915年5月,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意大利的倒戈,打破了力量的平衡,导致了同盟国的战败。
⑷ 一战的时候,意大利为什么要叛变
意大利是个投机主义者,一直在观望是倒向英法,还是投靠德国.在英法挡住德国最初的进攻后,认定德国与奥匈无法赢得战争,而意大利同奥匈又有边界纠纷,这时法国又与意大利达成密约,许诺战后割让领土给意大利,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参战.只不过后来巴黎和会的时候,与法国的密约成了一纸空文,意大利没有从一战得到多少好处.
⑸ 一战问题
1914年,“一战”爆发,交战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然而,三国同盟之一的意大利却于1915年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原因何在?
首先,这是由意大利的孱弱和对外扩张政策所决定的。1871年,长期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实现了统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统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又严重阻碍了意大利经济进一步发展,造成意大利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业落后,粮食产量极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粮食靠进口。第二、重工业不发达,远远落后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第三、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大量贫民逃往外国谋生。因此,意大利有“贫穷的帝国主义”之称。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一样,意大利也积极对外殖民扩张,但由于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扩张企图只能利用大国争霸来实现,这就注定了意大利外交政策的动摇不定,谁对它争霸扩张有利,它就靠向谁。
其次,这也是由意大利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意大利和英、法、俄三国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现在:意大利对英国得罪不起,因为其漫长的海岸线经不起英国强大海军的攻击,所以一开始就表示不参加任何对抗英国的行动。意大利这个“贫穷的帝国主义”在财政上对“高利贷帝国主义”的法国有所依赖,特别是1887年和1895年两次对埃塞俄比亚的都以失败而告终,被迫无条件承认其独立,并赔款1000万里拉,这使意大利财政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这时,法国乘机以贷款为条件,并施展灵活的外交手腕,使意大利与法国签定条约,双方对各自在非洲扩张范围和已取得的利益达成一致。意大利为了顺利地在非洲扩张,也与俄国达成协议,双方签约表示,共同抵抗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扩张,意对俄在黑海海峡的扩张持“善意态度”,俄对意在北非的扩张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一战爆发前,意大利由于利害关系,实际上已经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靠向了协约国一方。
第三、一战爆发后,协约国全部满足了意大利领土方面的要求。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没有同意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图以参战为条件,与交战双方讨价还价,以便获得更多的好处。后来,协约国满足了意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别是答应给意大利的土地比德国许诺给意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国还借给意大利一大笔债款,于是,1915年5月,意大利向奥匈帝国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⑹ 德国和奥匈帝国都不好惹,一战中意大利为何敢毁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战争席卷全球。由于双方实力相当,因此打的难解难分,战争日趋白热化,但就在双方决战的关键时刻,同盟国核心成员之一的意大利却突然叛变,公然投靠了协约国,成为可耻的叛徒。众所周知,德国和奥匈帝国都不好惹,那么意大利为何敢毁约?
第一,意大利虽然和德国、奥匈帝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但该条约属于防御性条约。条约规定三国如果有一国遭到其他国家的攻击,其他两国就有参战的义务。不过一战的起因是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而非奥匈帝国遭到他国入侵。德国同样是主动向协约国宣战,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行为不在三国同盟保证范围之内。此外,条约中还规定如果德奥遭到英国攻击,意大利不负有援助的义务;奥匈帝国遭到俄国攻击,意大利将保持善意的中立。所以严格来讲,意大利并没有毁约,意大利有权力不履行三国条约。不过既然三国说好一起干,意大利中途退出没什么,公然投敌叛变就有点不地道了。
第二,意大利是在协约国的利诱下叛变的,有英法俄撑腰,意大利所以才敢叛变。英法给了意大利巨大的援助,大大加强了意大利的军事力量。《亮剑》中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就是一战时期法国援助给意大利的。此外,意大利和德国中间隔着法国和瑞士,唯一的威胁来自奥匈帝国,不过两国边境线很短,而且地形复杂,奥匈帝国本就自顾不暇,所以意大利根本不怕奥匈帝国的报复。
第三,意大利虽然加入了同盟国,但并不是真心的。一战爆发后,意大利认为自己获利太少,尤其是奥匈帝国本就占着意大利的不少土地。所以,意大利想趁机要挟奥匈帝国,虽然奥匈帝国虽然做出让步,但仍然无法满足意大利人的胃口,所以意大利恼羞成怒。而此时,协约国开出诱人价码,英法答应战后把阜姆和达尔马西亚交给意大利,还承认了意大利在利比亚的殖民权力,意大利对英法的条件非常满意,所以很快就加入了协约国。意大利的举动充分反映了意大利墙头草的本性。事实上,虽然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但推迟了好几个月才对同盟国宣战,协约国失利的时候意大利还和奥匈帝国私下停战,意大利的两面派特性在一战中暴露无疑。
⑺ 一战前后的意大利为何经常“左右横跳”啥因素
很多人喜欢说二战中的意大利拖了德国的后腿,是“猪队友”,不过实际上这种说法已经被证明是不靠谱的,二战的意大利虽然很菜,但是绝对称不上猪队友,更不是那种“一触即溃”的菜鸟。不过一战中的意大利,那可不是“猪队友”能形容的了。准确来说,是彻头彻尾的“二五仔”,开战之前意大利是“三头同盟”,开战之后直接加入协约国对着昔日盟友猛捅。
那么这到底为什么呢?为何意大利会直接倒戈相向背叛盟友呢?
上图_ 一战中的意军
1915年4月26日协约国集团与意大利在伦敦签署了《伦敦秘密条约》,这条约虽然规定意大利是对奥匈一国宣战,但是这种文字游戏根本没有意义。
当时意大利不论是对奥匈一国,还是对整个同盟国集团,都是一模一样的。早在1906年3月,德皇威廉二世早就预测过意大利的倾向,他的结论是:“如果英国和我们还是朋友,意大利和我们就是一边的,如果英国和我们开战,那它一定不在我们这边。”
德皇陛下一生愚蠢,这一点上还真的是一针见血啊。
⑻ 意大利,在一战时为何背叛同盟国而投向协约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加入了三国同盟, 本来意大利在欧洲大陆最主要的敌人是法国和奥地利帝国———与前者在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海外殖民地上存在着尖锐对立; 与后者在领土问题( 如特伦提诺和的里雅斯特) 、在争夺势力范围如巴尔干地区、亚得里亚海等方面也存在严重对抗。
意大利身份的转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就意大利国内而言,民众一直不满政府与宿敌奥匈结盟的政策,资产阶级也因没有从与奥结盟中得到何种好处而对奥匈反感至极,因此一旦两大集团开战,意大利民众很难接受意大利站在德奥一方作战的主张,意大利最终必然倒向“协约国”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