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比萨斜塔的详细资料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语:Leaning Tower of Pisa)建造于1173年8月,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
奇迹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
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
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对地面的平均压强为497千帕。倾斜角度3.99度,偏离地基外沿2.5米,顶层突出4.5米。1174年首次发现倾斜。
(1)意大利比萨城的标志是什么扩展阅读
建筑风格:
比萨斜塔毫无疑问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
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
比如,钟楼的圆形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筑形成反射而相对应,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圆形后殿的曲线设计。
更重要的是,钟楼与广场上对圆形结构的强调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伟的、同样是圆形的洗礼堂奠基以后,整个广场更像是有意设计成耶路撒冷复活教堂(Anastasis)的现代版本。这种的设计正来源于经典的古代建筑。
钟楼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
‘贰’ 比萨城的象征是什么
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位于比萨主教堂圣坛东南二十余米处,属于比萨大教堂的一座侧楼。它于1174年开始建造,是作为主教堂钟楼而设计的。原设计为八层,塔高54.5米,全部采用大理石,重达142万吨。造型古朴而秀巧,为罗马建筑的典范之作。但由于设计者忽略了当地的地质特点,结果在塔砌到第三层时,开始出现倾斜现象,虽采取了补救措施,如加大基础,分散重力,增大张力,但仍无济于事。1350年,塔建好时,塔顶已与地面垂线偏离21厘米。数百年来,60多米的塔身持续而缓慢地向外倾斜,故称“斜塔”。
1590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着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不同重量的物体,落地的速度也是不同的定律。从此,比萨斜塔闻名全球,成为比萨城的象征,也是比萨人的骄傲与光荣。现在的斜塔被采取有效措施改建地基,塔身已停止倾斜。
‘叁’ 位于意大利罗马式大教堂后右侧,由着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修建,是比萨城的标志
比萨斜塔
这座堪称世界建筑史奇迹的斜塔,不仅以它“斜而不倒”闻名天下,还因为1590年,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伽俐略,曾在斜塔的顶层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让两个重量相差10倍的铁球,同时从塔顶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因而,雄辩地一举推翻了束缚人们思想近2000年的希腊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重量不同的物体,其下落的速度也不相同的“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伽俐略开创了实验物理的新时代,被人们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伽俐略用来做实验的斜塔也因而更加遐迩闻名。
我们到达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再驱车约1小时多,便抵达古城比萨的旅游区。远远看见比萨斜塔像一支巨大的石笔,直刺蓝天。朝着斜塔的方向,穿过一条售卖旅游纪念品的小街,眼前突然一亮,只见一组华丽精美的白色大理石建筑群矗立在宽阔的草坪上,有大教堂、洗礼堂和墓园,斜塔原来是大教堂的钟楼。
12世纪初,比萨大教堂建成。按建筑群的总体规划,需要建造一座配套的钟楼。可是,1350年钟楼建成后,建筑师测量发现,塔身向南倾斜,塔顶中心线偏离垂直中心线竟达2.1米,但该塔却仍屹立不倒,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斜而不倒”的奇迹,成为旷世之谜。可是,这个“谜”很快便被人们解开。因为比萨斜塔从1173年动工,直至1350年才建成,前后177年间经历过两次停工、续建,可见绝不是建筑师立意要建造那么一座斜塔,而是建筑师对塔基的勘测、设计失误,以致塔基下沉不均匀的结果。
当比萨斜塔建到第三层时,负责这项工程的建筑师博南诺·皮萨诺发现塔身倾斜,被迫停工。近一个世纪后,才由另一位着名建筑师迪·西摩内接手续建,建至第七层时,他曾经设法修正塔身倾斜度,但没有成功。1284年,西摩内去世,又一位建筑师托马索·皮萨诺,经过再次测量计算,认为该塔虽然倾斜度大,但尚无倒塌危险,于是接手续建,加盖了塔的最高一层,并对这一层做了矫正,让它向塔的中心线歪过去了一点,终于在1350年把比萨斜塔建成了。
我们走近比萨斜塔,细细欣赏。这座高54.5米的8层斜塔,全部以白色大理石砌成,每层被12—31根圆柱环绕,每根柱的顶部都装饰着兽头像;顶层更是精雕细刻,如同一顶皇冠盖在塔顶上,使斜塔更加显得古朴而隽秀,成为罗马式建筑艺术之典范。但是,走近斜塔的南面底层向上仰望,则感到好像一座巨大的石塔,即将向你倒来似的,令人胆颤心惊,不敢久留。
1972年10月,比萨发生地震,斜塔大幅度摇摆达22分钟之久,但仍巍然屹立。可是,意大利有关当局对斜塔进行科学测量,发现塔顶偏离中心,已从500多年前斜塔刚建成时的偏离2.1米增加至5.2米,而且还以每年倾斜1厘米的速度继续增加,岌岌可危,世界奇迹比萨斜塔有倒塌之虞!为了游客的安全和延长斜塔的寿命,意大利有关当局宣布,从1990年1月起关闭斜塔,进行维修纠偏。当今科学昌明,要把斜塔变为直塔并非难事,但是若把“斜而不倒”的奇塔,完全变成了直塔,那么,它的“世界奇迹”的桂冠也要被摘除了。因此,如何抢救斜塔,使它继续“斜”但却“不倒”,便成为众多科学家和广大游客关心的“谜”。
负责给斜塔维修纠偏的科技人员,首先在该塔第二层,用两条钢缆缠绕,加固塔身;在斜塔的底座加上水泥套,其中,还使用了670吨铅,希望以此来抑制该塔继续倾斜。后来,意大利政府邀请英国理工学院教授约翰·比兰负责斜塔的矫正工程。比兰教授提出的方案是用特殊设计的大型钻头,在斜塔基础的北面打下每个6米深的洞,让周围的淤泥把空洞填满,使斜塔的北面基础“人工沉降”,减少该塔向南面倾斜。去年初,这个矫正方案实施以来,斜塔中心线逐渐朝正确的方向移动,目前,斜塔已恢复到100多年前的位置,但是,却刻意不让它完全垂直。这就是今日比萨斜塔仍然“斜而不倒”的“谜底”。
吊灯有故事
比萨大教堂的拱顶下垂着一盏青铜古灯,那是有名的“伽俐略吊灯”。相传,着名的物理学家伽俐略做礼拜时,观察到该吊灯的来回摆动有周期性,后来提出了物体摆动原理。今天,我们使用的钟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造的
‘肆’ 意大利建筑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意大利建筑标志性建筑是:
1、罗马竞技场:
圣马尔谷圣殿宗主教座堂,简称圣马可大教堂,矗立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上,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
‘伍’ 意大利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意大利标志性建筑是米兰大教堂、斗兽场、万神殿等。
斗兽场是意大利最着名的地标之一,建于公元80年,有20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角斗士们决斗的竞技场。中间的圆形剧场足以容纳一个足球场,座位可容纳5万名观众,有80个入口。
万神殿是至今唯一一座完保存整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是意大利所有地标建筑中最着名的一个。万神殿建于哈德良统治时期(约公元125年),里面供奉着罗马的所有神袛,它的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穹顶。
意大利十大建筑介绍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的地标之一,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这座12世纪的塔,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在建到第4层时就开始发生倾斜,因此工程不得不暂停,后面建造者采取了各种措施修正这一错误,现在的塔已经不那么倾斜了。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最美的城市之一,拥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地标,花之圣母大教堂是天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建筑地标。大教堂是在7世纪的一个教堂的遗址上建造的,从13世纪开始,花了两个世纪才建造完成,而着名的圆顶则是15世纪加建的。
圣马可广场始建于9世纪,是威尼斯最着名的广场,也是总督府场地的一部分。在广场周围的所有古迹中,圣马可大教堂是出镜率最高的,这座拜占庭式建筑曾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杂志和图片上。
‘陆’ 请问为什么这座塔叫作比萨斜塔
意大利比萨斜塔由着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位于罗马式大教堂后面右侧,是比萨城的标志。加上之后塔建成,塔顶中心偏离了垂直中心线2.1米,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塔身还在不断倾斜。因此被后人称作“比萨”斜塔。
‘柒’ 欧洲各国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什么
欧洲各国主要的标志性建筑物如下:
1、自由女神像
德国,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墙的一道城门,因通往勃兰登堡而得名。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砂岩建筑,由朗汉斯设计,仿照了希腊雅典卫城的柱廊建筑风格。
‘捌’ the pisa tower 什么意思 在什么地方
The Pisa Tower
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语:Leaning Tower of Pisa)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
双语例句
1.
The Pisa Tower is the landmark of Pisa.
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
2.
Soon after building started in 1173, the foundation of the Pisa tower settled unevenly.
比萨斜塔自1173年开始建造,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地基不平的问题。
3.
Soon after building started in 1173, the foundation of the Pisa tower settled unevenly.
比萨斜塔自1173年开始建造,不久之后就了地基不平的问题。
‘玖’ 比萨斜塔的介绍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语:Leaning Tower of Pisa)建造于1173年8月,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
奇迹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
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对地面的平均压强为497千帕。倾斜角度3.99度,偏离地基外沿2.5米,顶层突出4.5米。1174年首次发现倾斜。
建筑风格:
比萨斜塔毫无疑问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
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
比如,钟楼的圆形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筑形成反射而相对应,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圆形后殿的曲线设计。更重要的是,钟楼与广场上对圆形结构的强调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伟的、同样是圆形的洗礼堂奠基以后,整个广场更像是有意设计成耶路撒冷复活教堂(Anastasis)的现代版本。这种的设计正来源于经典的古代建筑。
钟楼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
大教堂、洗礼堂和钟楼之间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续性。
历史文化: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传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几乎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但是,伽利略的两个球体并非像传说中的一样一起落下,即使重力加速度不变,两个球体受到空气阻力影响,是不会一起落下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鹅毛和铅球不会一起降落的原因。由于受到空气阻力,两个球体不能看作自由落体。但是伽利略的实验理论是正确的,在真空中,无论多重的物体,都遵循自由落体定律。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的故事,记载在他的学生维维安尼(Vincenzo Viviani,1622年—1703年)在1654年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1717年出版)一书中,但伽利略、比萨大学和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关于这次实验的的记载。对于伽利略是否在比萨斜塔做过自由落体实验,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不同的看法。
另据记载,1612年有一个人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这样的实验,但他是为了反驳伽利略而作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两球并没有同时到达地面。
网络-比萨斜塔
‘拾’ 世界各国十大标志性建筑
1、美国——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像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位于美国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
是雕像所在的自由岛的重要观光景点。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200多吨,是金属铸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台基上。
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已成为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永远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