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这个国家为何要放弃波斯文化而改信伊斯兰教呢
波斯是公元前这个时期的一个大帝国,但是它仅仅留下了一个建筑文明,幸运的是这个建筑物里包含了许多当时的文化,工艺等等,保留在了伊朗这个国家。所以,当“波斯文化”让这个词被提起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它就是'伊朗'。
就是因为上述的这一些原因,导致了伊朗这个国家从此改信伊斯兰教。
❷ 伊朗原来信奉的是明教,为何后来改信了伊斯兰教
因为当时伊朗的很多教徒发现,信仰明教并不能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快乐,因此就换了自己的宗教信仰
❸ 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美国,英国,巴西等国家中,哪些是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
伊朗:伊斯兰教什叶派90%,伊斯兰教逊尼派9%,其他1%
印度:印度教80.5%,伊斯兰教13.4%,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耆那教0.4%
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76.5%,基督教13.1%(新教5.7%,独立教会4.0%,天主教2.7%),印度教3.4%,传统信仰2.5%,无宗教1.9%,其他2.6%
巴基斯坦:伊斯兰教97%,印度教1.5%,基督教1.3%,琐罗亚斯德教(祆教)0.2%
美国:新教52%,天主教24.5%,犹太教1.3%,伊斯兰教0.3%,佛教0.3%,不可知论0.3%,无神论0.3%,印度教0.3%,唯一神论0.3%,无宗教13.2%,其他0.3%
英国:基督教71.6%,伊斯兰教2.7%,印度教1.0%
巴西:基督教89%(天主教73%,新教15.4%),无宗教7.3%
❹ 哪些国家有逊尼派和什叶派
伊朗,伊拉克等地有这两派。什叶派原意是党人;全世界大约有15%25的穆斯林属于这个教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等地逊尼派原意是遵循圣训(Hadiths)者;其余85%25属于此派;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国家及土耳其印度等地,中国大部分的穆斯林也属此派。
(4)伊朗有什么教会扩展阅读:
什叶派(阿拉伯语:شيعى)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教派。 “什叶”,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党人”、“派别”。又译作“十叶派”。什叶派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教的四大政治派别,是伊斯兰教中除逊尼派外人数最多的一个教派。
什叶派(英文:Shi'ites)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故又称作阿里派。与逊尼派对立。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并尊奉阿里与其后代为“伊玛目”,认为他们是“受安拉保护,永不犯错误”的贤人,且认为末代伊玛目已隐遁,将以救世主(马赫迪)身份再现。后因内部主张分歧,又相继分化出凯萨尼派、十二伊玛目派、栽德派、伊斯玛仪派等支派和许多支系。
参考资料:网络-什叶派
❺ 伊朗首都德黑兰城市简介
德黑兰(波斯语:تهران、Tehrān)是伊朗的首都,同时也是德黑兰省省会,总人口达8,429,807人,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20世纪,伊朗各地有大批民众涌入德黑兰定居,有认为德黑兰的市区人口应要减少至少5,000,000人,德黑兰有许多历史上着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犹太会堂及琐罗亚斯德教的火庙,德黑兰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当中的阿扎迪塔及默德塔(Milad Tower)是德黑兰的标志性建筑,伊朗历史悠久,首都也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变迁,德黑兰是第32个伊朗首都。
德黑兰的母语是带有德黑兰方言的波斯语,98%人口都使用母语,德黑兰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波斯人,在前伊斯兰及伊斯兰时代早期,德黑兰在祆教里被称为“拉伊”(Ray),即波斯古经里的剌伽。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127名。
德黑兰人口
在2006年,德黑兰的人口总数约为780万人。由于受到各国文化影响,德黑兰的居民包括了全国各个民族及语族,他们代表了伊朗的各个民族(百分率不一)。德黑兰的母语是带有德黑兰方言特点的波斯语,大部分的居民都是波斯人。居住在德黑兰的少数民族包括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俾路支人、亚美尼亚人、巴赫蒂亚里人(Bakhtiari)、亚述人、塔利什人(Talysh)等。
根据德黑兰大学社会学系在2010年的调查发现,在德黑兰各个地区的所有社会经济阶层当中,63%的德黑兰人在德黑兰出生、98%的德黑兰人懂波斯语、67%的德黑兰人在民族上自认为波斯人、13%的德黑兰人略懂欧洲语言。
德黑兰的民族社会状况在1980年代发生了急剧的转变。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导致了政治、社会及经济的改变,许多伊朗人承受的政治、社会及宗教压力增加而离开伊朗,当中不少是德黑兰人,他们大多出走到加拿大、美国、法国、瑞典及其他欧洲国家,当中最多人移居到美国、加拿大及法国。
随后的两伊战争爆发,伊拉克入侵伊朗,又有一批德黑兰居民为了逃避战难而离开,特别是在伊拉克空袭德黑兰期间。当时伊拉克得到世界强权的支持,经济上的孤立成为了德黑兰居民离开的更重要原因,战争结束后,他们在习惯了外国的生活后大多没有再回国。在战争期间,大量伊朗西部及伊朗西南接壤伊拉克地区的居民涌入了德黑兰。
不稳的局势加上邻国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战事使上百万名难民涌入伊朗,德黑兰如同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劳工来到帮助城市进行战后的修复工作,他们所要求的工资较本地劳工廉宜。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协助下,许多难民得以被遣送回国,但德黑兰仍有可观数量的阿富汗和伊拉克难民不愿意离开,他们对祖国的前景感到悲观。许多阿富汗难民是通晓波斯语的哈扎拉族及塔吉克斯坦族,他们会说波斯语的方言,而伊拉克难民主要是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什叶派穆斯林,通晓阿拉伯语。
德黑兰宗教
伊斯兰教十二伊玛目派(什叶派中最大的支派)是伊朗的国教,大部分德黑兰人都被认为是十二伊玛目派的温和信徒,但是由于缺乏独立的统计,这个说法仍未得到证实。
德黑兰的少数宗教族群包括伊斯兰教逊尼派,伊斯兰教苏菲派,琐罗亚斯德教,巴哈伊教,犹太教,基督教(包括东方亚述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迦勒底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伊朗基督新教教会、亚美尼亚福音教会、伊朗神召会、亚美尼亚天主教会、俄罗斯正教会及长老宗教会的信徒),以及不可知论者和无神论者。基督教各教派在德黑兰仍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