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文艺复兴后,西方音乐大致分为几个时期说出每个时期作品的特点,举出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从14世纪开始,中世纪的封建主义社会政治制度,骑士制度,教皇统治的权威都逐渐地衰落,哥特艺术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新的文明的时代被称为文艺复兴(西方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约指1430年——1600年的时期)。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为再生,通常是指14世纪人们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重新发生兴趣,或是指漫长的中世纪之后的文化繁荣运动。1393年君士坦丁堡的一位着名学者曼纽尔.克莱索洛拉斯出使威尼斯,请求西方支援拜占庭帝国对土�淙说恼秸�W魑�@肮糯�幕�氖拐撸��⒓词艿揭獯罄�说某扑蹋�煌炝粼诜鹇蘼兹�笱Ы淌诠诺湮幕�?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占后,大批希腊学者逃往意大利。然而文艺复兴人的对古典文化的热情并非突然产生,早在中世纪后期,西塞罗、维吉尔、塞内加和亚里士多德就已是文学家,甚至大教堂寺院学校中的崇敬的对象。文艺复兴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典文化长期向往而达到的高潮。
古典着作中对人的重视,古典雕塑对人各部分比例和面貌的忠实表现,古典悲剧中人与命运的斗争,这些都启发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者不接受专门研究神学和逻辑学的经院哲学,他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艺术中以优美流畅的风格表现人性中的美感。
然而宗教的统治并不是很快消退的,文艺复兴的大量艺术作品仍然是宗教题材。但是艺术家们在宗教作品中融入了世俗的形象和情感。他们同时也创作出许多世俗内容的作品。在他们看来,人生与来世同样是吸引人的,表达情感享受欢乐不再被认为是邪恶。他们力图使作品为人所理解,也为上帝所接受。
文艺复兴精神在音乐中的表现,与直接受到古典作品启发的文学、绘画和雕塑相比,要来得迟缓。音乐家仍然要在教堂中受到训练,并服务于教会或宫廷。但是世俗音乐的价值已为人们所认识。音乐不再仅仅作为宗教仪式的附属品,它同时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一、 勃艮弟乐派和法国佛兰芒乐派
从15世纪早期到16世纪中叶,欧洲大陆北部的低地区形成了一个对欧洲文艺复兴音乐风格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音乐流派。他们由勃艮第乐派和两代法国——佛兰芒乐派延续发展而成。
勃艮弟乐派在包括比利时、荷兰和法国东北部的勃艮第公爵领地内兴起,位于第戍的宫廷是当时西欧的文化中心,这一乐派的主要音乐家是杜费(Guillanme Dufay,1400—1474)和班舒瓦(Gilles Binchois,1400—1460)。
勃艮第乐派抛弃了中世纪后期巴黎音乐家刻板僵硬的复调音乐风格。他们吸取了英国邓斯泰伯尔和意大利音乐的因素,与法国复调传统结合起来,创作出一种自然、柔和、明亮的音乐。三度音程成为主要的旋律音程,作品有明确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而不是过去那种漫无中心的状态。弥撒曲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大型的复调声乐套曲,它既具有宗教仪式的功能,又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智慧。玛受是对弥撒曲早期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作曲家。他有的弥撒曲以世俗歌曲为主旋律,并以世俗歌名命名。杜费的经文歌各声部不再是各唱各的词,而是上两声部统一的拉丁语词,下声部为乐器而不再用定旋律。班舒瓦创作的世俗歌谣曲旋律优美清晰、色彩明亮。
继勃艮第乐派之后,15世纪下半叶活跃于欧洲的是法国佛兰芒乐派。他们活动的地区是当时尼德兰南部的省份佛兰芒和法国北部。
奥克冈(Johannes Ockeghem, 1430—1495)是男低音歌唱家、作曲家和着名音乐教师。他的弥撒曲和经文歌重视低音声部,音响丰满而各声部连绵不断,使音乐气质更接近格里高利圣咏。同一代人的奥布雷赫特(Jacob Obrecht, 1452—1505)的音乐却是不同的另一种风格。他的创作明显受到意大利和西班牙世俗音乐的影响,音乐主题较鲜明,乐曲结构较清晰。
奥克冈的学生若斯坎(Josquin des Pres,1450—1521)是第二代佛兰芒乐派的代表。他的音乐中明显地表现出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创作有18首弥撒曲、87首经文歌、72首世俗歌曲。马丁.路德称“他是音符的主人。他能随心所欲地运用音符;而别的作曲家只能听凭音符指使”。他的前辈们多关注解决对位法的技巧问题,而若斯埃则在歌词内容表现的更高层次上运用技巧。以一种自由的连续不断的主题模仿的手法,使乐思得到富于想象力的发展。他被认为是“在迷蒙的历史中显现出来的第一位个性完满的作曲家”。
二、 宗教改革与音乐
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后期发生的一场宗教运动。1517年发生的新教革命,结果使欧洲北部大多数国家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与前者相对应的是大约于1560年达到高峰的天主教改革。由于新旧双方对于教仪音乐的重视,改革推动了欧洲宗教音乐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天主教会腐败的日益严重,教皇利奥十世竟出售两千多个教会职务,教会还出售宗教特许和赦罪券,因而激起人民的不满。此外欧洲民族精神的增长和对中世纪后期形成的神学体系的反叛都促成这场改革运动。1517年德国维腾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起草的95条论纲,张贴在城堡教堂的大门上,并印送其他城市,攻击贩卖赦罪券的行为,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路德1520年被罗马教廷逐出教会。但是他被日耳曼人拥戴为领袖,致力于建立一个独立的日耳曼教会。
路德是一个十分有修养的音乐爱好者,能歌唱,懂得些作曲技巧。他还是若斯坎音乐的崇拜者。他深信音乐的教育和道德作用。他把《圣经》译成德文,认为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同样,他认为教仪音乐应感染信徒,或由信徒直接参与。他在新教音乐中部分地保留了天主教的音乐和其中的拉丁词,同时他又主持创造出有时代特点和民族气息的德语词的众赞歌(又译新教圣咏),新教众赞歌最初只是单声部的,被作曲家按文艺复兴的流行方式写成复调音乐。16世纪下半叶,演变旋律置于高声部的四部和声的众赞歌,它符合了路德的音乐要易于被人们理解的原则。路德打破音乐在宗教与世俗之间的绝对界限,将大量优秀的世俗曲调融入宗教音乐,使新教音乐在以后很长时间的发展中,保持着与民众的联系,因而具有生命力。他的所提倡的普遍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德意志后几个世纪音乐文化的繁荣打下了牢固的基石。
新教改革时期,天主教为了纯洁教会,遏止新教的发展,也进行了改革,这一运动也称为“反宗教改革”。罗马天主教会整顿教廷,铲除弊端,恢复早已废弃的宗教裁判所,制定“禁书索引”,检查书籍,防止异端思想侵蚀。1545年至1563年间教皇保罗三世于特兰托城召开过几次会议,重申天主教信仰的教义。会上批评了许多音乐家对宗教音乐采取不虔诚的态度,过多采用了世俗音乐,破坏了教堂音乐的纯洁性。复杂的复调对位使歌词难以听清,弥撒曲达不到真正的宗教目的。极端的意见甚至要废除复调,恢复格里高利圣咏式的单声音乐。
三、 帕莱斯特里纳和拉絮斯
帕莱斯特里纳(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1594)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位重要的音乐家。他在罗马天主教音乐原则的限制下,继承吸收佛兰德乐派的复调技巧,创作出一种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复调合唱风格。作为一位宗教音乐作曲家,他一生服务于教堂,写了大量弥撒曲和经文歌,其中的《马赛路斯弥撒》等作品得到教会的承认,成为罗马天主教音乐的典范。作品多为四至六个声部的无伴奏合唱。其中清晰的声部缓缓而动,主调与复调相结合。听来和谐、庄重、虔诚,成为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的典范。帕莱斯特里纳的学生和他的音乐风格的追随者,后来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
拉絮斯(Orlande de Lassus,1532—1594)是16世纪后半叶与帕勒斯特里纳齐名的另一位重要作曲家,法国——佛兰芒乐派的传统在他的音乐中达到了顶峰。他生于佛兰芒的蒙斯城,足迹遍及意大利、法国、英国,1556年后的大部分生涯服务于慕尼黑巴伐利亚公爵的宫廷。他的两千多首作品广泛包容了欧洲各国、各地区的音乐体裁风格。宗教体裁的作品中,大量的经文歌内容丰富,《忏悔诗篇》也是名作。世俗作品中,法国歌谣、德国歌曲和意大利的维拉内拉为各国音乐家所叹服。与帕莱斯特里纳音乐的静穆和超脱相比,拉絮斯的音乐更为生动和富于情感,更带有动态的气质。
四、法国歌谣和意大利牧歌
16世纪法国——佛兰芒作曲家遍布欧洲各地的教堂和宫廷,他们的音乐风格在欧洲广泛流行。与此同时,各国独具民族风格的音乐也获得了发展。
作者: 黑丝带 2006-5-31 17:02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西方音乐简史:文艺复兴时期
法国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歌谣曲(France Chanson)。这是一种四或五个声部的无伴奏世俗合唱,音乐轻快、节奏鲜明。它不仅受到新兴市民的喜爱,在贵族中也很流行。雅内坎(Clement Janequin,1485—1560)以创作描绘性的歌谣闻名。模仿鸟鸣的,如《云雀》、《鸟之歌》;描绘街头景象的,如:《巴黎的闹市》;《马里尼战役》则是战争题材作品的先驱。
意大利牧歌(madrigal)是16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世俗音乐形式。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作曲家,无论是佛兰芒、意大利还是法国的作曲家几乎都要涉猎这一体裁。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与14世纪牧歌没有直接的联系。它的歌词多是感伤或爱情内容的田园诗,室内复调音乐的风格。意大利牧歌早期发展受意大利民间抒情歌弗罗托拉的影响,16世纪中叶以后,音乐与诗歌贴近,描绘性和情感表达有所发展,半音化的风格在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1561—1613)的牧歌中达到顶点。 16世纪后期蒙泰韦尔迪(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的创作使牧歌从多声部模仿转为独唱、重唱加伴奏的形式,运用宣叙性的旋律,追求戏剧性的表现,为17世纪歌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五、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是意大利半岛上仅次于罗马的一个重要城市,是西欧与东方贸易的主要口岸。威尼斯在16世纪初以音乐出版着名,16世纪中叶,以圣.马可大教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威尼斯乐派,给欧洲音乐发展注入了活力。
威尼斯优美的水城景色,色彩鲜艳的宫殿,五光十色的仪式和威尼斯人较少禁欲主义的宗教观念,使威尼斯的绘画和音乐艺术充满着丰富的色彩性。
佛兰德音乐家维拉尔特(A.Willaert,1490—1562)担任圣马可教堂乐长后,采用了两组合唱分立教堂两侧的复合唱形式,配以两架管风琴产生出宏大的立体音响,场面也十分堂皇。意大利音乐家安德烈亚•;加布里埃利(AndreaGabrieli,1510—1586)和乔瓦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Gabrieli,1553—1612)进一步探索了合唱高低声部之间,声乐与器乐之间的音响对比和色彩变化。并将复合唱的原则用于器乐合奏的创作。乔瓦尼.加布里埃利的《弱—强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个使用力度标记的音乐作品。
六、器乐的发展
文艺复兴的16世纪器乐音乐开始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器乐逐渐从单纯为声乐伴奏的从属地位中摆脱出来。当然,早期的器乐曲多数是从声乐曲移植过来的,然而它们逐渐培养起人们不依附任何歌词的纯音乐的想象。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器乐音乐仍然是即兴的,也开始有一些器乐音乐被记录成乐谱保存下来。
文艺复兴,一些乐器已形成由低音至高音的乐器族,管乐器的种类已比较丰富。主要乐器如:竖笛(recorder)、肖姆双簧管(shawm)、克鲁姆双簧管(Drumhorn)、横笛、木管号(cornett)、维奥尔琴(Viol),小号(trumpet)和古长号(sackbut)等。运用最广泛的乐器是琉特琴(lute),它已形成较丰富的演奏技法,采用品位记谱的方法。
欧洲键盘乐器的前身是中世纪的拨弦扬琴(psaltery)。产生于14世纪的两种古钢琴,在文世复兴时期已发展成熟。一种是以金属槌击弦的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虽声音纤细,但演奏可用触键的力度控制音量。另一种是以羽管拨弦的拨弦古钢琴(Harpsichord),声音比前者大但指触无法控制声音的变化。
当时主要的器乐体裁有从经文歌和歌谣曲改编过来的“利切卡尔”(ricercar,意大利语寻求或探索之意),采用连续模仿手法的复调乐曲,后发展成为赋曲(Fugue)。另一种是受法国歌谣曲风格影响的坎佐纳(canzona),合奏的坎佐纳后来发展为教堂奏鸣曲。
16世纪社交的舞蹈已很流行,出现了一些成对的舞曲。帕凡舞曲(pavane,2/2拍)与加亚尔德舞曲(galliard,3/4),它们在德国被称为舞曲(Tanz)和后续舞曲(Nachtanz),在意大利称为帕萨梅佐(passamezzo)和萨尔塔雷洛(saltarello)。后来又出现了与此相似的一对舞曲,阿勒芒德舞曲(allemande)和库朗舞曲(courante)。这些成对的舞曲之间一般有节拍和速度的对比,前者为慢速,后者快而跳跃。
变奏曲(variation)是另一种重要器乐体裁。16世纪末,英国的维吉那古钢琴乐派(Virginal School)的伯德(WilliamByrd,1543—1623)、布尔(John Bull, 1562—1628)和吉本斯(Orlando Gibbons,1583—1625)写了大量这种体裁的作品。
㈡ 有关于音乐家 圣·桑 的资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着名的德国 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 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 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 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 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 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 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 剧都曾有过贡献。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 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 并未被艰难困苦的适遇所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 他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 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他虽然没有莫扎 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他那孜孜不倦 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 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 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 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 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 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 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 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 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 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 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 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 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 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 ,而长期隐 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 脱开海顿和莫 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 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 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 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 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 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 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 歌上。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 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 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 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 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 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 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 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 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 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 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 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 期。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 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主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变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数百部奏鸣曲、室内 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 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 一。在交响乐领域,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音乐史写 下了最光辉的一页。莫扎特还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他对 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另外,他的 《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 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 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 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性,然而,其中 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金色的童年和少年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莱奥波尔德·莫扎特是一个提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所着的小提琴演奏教程,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而且在欧洲其他国家都享有盛名。
莫扎特从三岁时就显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他时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年方四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父亲问他在干什么,他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当他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看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这里写的一切是多么正确而且是有含义的啊!”
莫扎特有着惊人的听觉和音乐记忆力。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用父亲的朋友沙赫特涅尔的小提琴演奏,两天后莫扎特又在自己的提琴上练习。当沙赫特涅尔再次上门时,莫扎特对他说,我现在用的小提琴比前两天奏的那把小提琴低八分之一个音。沙赫特涅尔以为他在开玩笑,但莫扎特的父亲完全了解自己儿子,他请朋友把小提琴从家里取来,经校对后,发现莫扎特的判断完全正确。
1762年,将近六岁的莫扎特就掌握了古钢琴的弹奏技术,与此同时,他又开始学习拉小提琴。这年秋天,父亲从大主教那里为自己挣得了休假,他带着莫扎特和姐姐南涅尔到维也纳去。莫扎特一家的到来,使维也纳大为轰动。在别人的建议下,父亲把莫扎特姐弟俩带进了宫廷,皇族让孩子们单独地演奏或四手联弹,并根据别人所给的主题作即兴演奏;人们还用布蒙上琴键,让莫扎特演奏复杂的曲子。谅人的技奥地利萨尔茨堡城的一个杰出的音乐家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巧同儿童的纯朴天真结合在一起,音乐使周围的人们感动不已。在宫廷里,他们表演了两个星期之久才离开。
父亲的休假结束了,1763年初,他们回到萨尔茨堡。同年夏天,莫扎特的父亲又向大主教请假,带着孩子们做更长的音乐会旅行。在去巴黎的旅途中,他们先后去了德国的许多城市,如募尼黑、海德堡、法兰克福、波恩.科隆等地。每到一处,莫扎持姐弟俩都举行一次音乐会,每次音乐会都轰动了当地的贵族和居民。在法兰克福有这样一张海报:“今天8月31 日,星期三晚六时将举行最后一次音乐会,十二岁的女孩和七岁的男孩进行古钢琴演奏,除了这个女孩演奏伟大大师们最难的作品以外,男孩将演奏小提琴协奏曲。在演奏交响曲时,男孩还将以古钢琴伴奏,并将在盖上布的琴键上自如地演奏。人们如果在古钢琴或其他任何乐器上弹一个音或一个和弦,或者用其他东西,如小铃、玻璃杯等发出声音,他都能准确地说出这些音的音名。最后他将用钢琴和管风琴作即兴演奏,并用听众向他要求的任何调性作即兴演奏。”从海报上看,可见音乐会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1763年11月,莫扎特和家人一起终于到了巴黎,法国首都的音乐生活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在巴黎,他听了许多名演奏家的演奏,还听了不少交响音乐会、教会合唱及管风琴音乐会。巴黎复杂的社会生活、激烈的文艺论战以及自由和广阔的思想观点是德国和奥地利那种闭塞的生活所不能比的。面对着一个崭新的文化环境,莫扎特在巴黎尽情地活动着,他非常成功地举行了两次公开音乐会,并且成为巴黎上流社会最引人注目的形象,尤其是受到宫廷的百般宠爱,甚至在新年的时候准许他站在国王的桌子边,这对当时的音乐家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誉。在巴黎期间,莫扎特还创作了不少音乐作品,并在那里出版了最初的四首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这时候,他才七岁。
结束了巴黎的旅行生活后,莫扎特一家又于1764年4月来到了英国,他们在英国逗留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莫扎特一方面赢得了英国听众的赞赏,另一方面也开阔了他自己的眼界。英国的听众对他抱有极大的兴趣,他们让他视谱演奏当时最难的新作品,并且根据固定的低音即兴创作曲调;还安排他给歌唱家和演奏家作即兴伴奏。此外,莫扎特还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内接受别人登门采访,每次都使这些试探者大为惊叹。在英国,他第一次听到了亨德尔宏伟的清唱剧,这殿堂一般的音乐使他惊奇万分。在那里他还认识了伟大的 J·S·巴赫的第二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这位当时已经闻名于欧洲的作曲家给莫扎特以深刻影响,他音乐中的乐观情绪和明朗色彩深深打动了这位音乐神童的心。由于受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的影响,莫扎特逐渐把作曲看作生活中最快活的事情,除了开音乐会和接待客人外,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倾注在音乐创作上。他不但创作古钢琴、小提琴等室内乐,而且还着手交响乐的创作。在他父亲卧床生病的时候,莫扎特竟连续创作了三部交响乐。在伦敦,他出版了六首古钢琴和小提琴奏鸣曲、三部交响乐及一部包括四十三首小型作品的曲集。当他离开英国的时候,己经成为一名作曲神童了。
由于荷兰大使的邀请,莫扎特一家离开伦敦去荷兰海牙、阿姆斯特丹举行音乐会。在荷兰为期十个月的巡回演出中,演奏的作品几乎都是莫扎特自己创作的。以后,他们踏上了归途,并继续沿途演出,先后在巴黎、日内瓦、伯尔尼、慕尼黑等地举行音乐会。最后,于1766年11月从慕尼黑回到了阔别三年的故乡——萨尔茨堡。
差不多三年的旅行演出,使莫扎特成熟了不少。虽然他才十岁,但却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孩童,强烈的创作欲望使他一味地朝着作曲的方向发展。三年前,当他离开萨尔茨堡的时侯,只是一位演奏神童,如今,当他重返故乡的时候,却已经显露出非凡的作曲才能。回到萨尔茨堡不久,当地的大主教就邀请莫扎待与其他一些成年作曲家一起为教会创作一部大型清唱剧,年仅十岁的莫扎特为这部清唱剧写了完整的第一乐章。第二年,他又为萨尔茨堡大学的戏剧节与了一部小型的歌剧《阿波洛恩和吉阿倩特》。同年9月,为了参加公主玛丽亚同那波里国王的婚礼,莫扎特的父亲带领儿子前往维也纳。他们在维也纳差不多逗留了一年多,由于当时维也纳的贵族阶层已经把社交的兴趣从音乐会转向舞会,所以,莫扎特在那里并没有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尽管如此,维也纳之行仍然给他带来一些收获。在那儿,他接受了两部歌剧的创作并全部完成。第一部歌剧《假傻姑娘》选自意大利戏剧家柯尔切里尼的剧作,莫扎特希望自己的这部歌剧能得到当时在维也纳演出的意大利喜剧团的支持和排演,但由于经济问题,剧院领导放弃了上演的计划。第二部歌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是受当时维也纳着名的催眠术家美斯麦尔大夫的委托而写的。美斯麦尔是一位音乐迷,他拥有一个家庭剧院,由于他的支持,莫扎特的这部小歌剧得到了上演的机会,当时维也纳的许多报刊都这样报导了这次演出:“这个庆祝会的全部音乐是着名的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在萨尔茨堡公爵教堂里任职的莱奥波尔德·莫扎特先生的12岁的儿子,以他绝无仅有的天才新写的,使大家惊奇和赞赏的是作者自己非常精确地指挥演奏了这些音乐,同时自己还唱了经文歌。”维也纳之行使莫扎特变得更为成熟了。
意大利是欧洲歌剧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音乐的中心,对于一心想成为音乐大家的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必去之地。 1769年年底,父亲带着莫扎特前往意大利。这之前,对于莫扎特的传闻早已在意大利音乐爱好者中间流传,当莫扎特父子到达罗威列托城时,就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准备在教堂演奏管风琴的消息一经传出,听众纷至沓来,人数之多,以致堵住了通往教堂的道路。之后,莫扎特又相继在维罗纳和曼图亚等城市举行音乐会。意大利人几乎把他们对音乐的崇拜心情都倾注到了这位十三岁的神童身上,当地的报纸这样吹捧他:“莫扎特的诞生是为了压倒所有被公认的音乐大师。”
莫扎特音乐会的曲目非常丰富,形式也多样,他既是作曲家,又是演奏家和指挥家,更令人吃惊的是,他还以歌唱家的身分自弹自唱了歌剧咏叹调。莫扎特在音乐方面表现出的天才,引起了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米兰歌剧院的注意,歌剧院约请莫扎特为他们写一部歌剧。在意大利的文化中心鲍伦亚城,莫扎特还结识了当时在欧洲负有盛名的作曲家、理论家和教育家鲍伦亚音乐学院院士马尔齐尼神甫,这位宗教音乐大师给莫扎转在赋格曲的写作上以深刻的影响。这以后,莫扎特又相继在罗马和那不勒斯等城市举行了音乐会。在意大利整个演出期间,莫扎特同时也吮吸着意大利歌剧的精华,意大利的音乐文化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里。有一次,他在教堂内听了作曲家格里戈里奥·阿利格利着名的多声部合唱《赞美歌》后,竟凭记忆写出了全部多声合唱的总谱。莫扎特的天才使罗马教皇深受感动,并授予他“金距轮”奖章,1770年8月,鲍伦亚音乐学院又授予这位14岁少年院士的称号。
同年12月,莫扎特的歌剧《米特利达特·黑海王》在米兰歌剧院上演,演出获得意外的成功。意大利听众无论如何也没有预料到一位年仅14岁的外国作曲家竟能如此成功地创作出一部正统的意大利歌剧。歌剧一连上演20场,观众场场座满。在从意大利返回萨尔茨堡的途中,莫扎特又先后在都灵、威尼斯、帕达亚举行音乐会。当他归途中又一次来到米兰时,再次应约为1773年狂欢节与了第二部歌剧。
1772年10月,莫扎特回到萨尔茨堡,四个月之后,当那不勒斯的费尔丁安德公爵的邀请,再次赴意大利米兰。莫扎特为公爵的婚礼创作了一部题为《阿尔巴的呵斯卡尼奥》的戏剧小夜曲,这部作品采用当时意大利牧歌的形式,并且还伴有芭蕾舞场面,音乐非常迷人。小夜曲在数天的婚礼庆典活动中反复上演,使同时参加演出的其他作品黯然失色,费尔丁安德公爵的母亲、奥地利女皇玛利亚·切列济亚十分高兴地送给莫扎特一只带有她自己肖象的金表,这是当时贵族阶层对人最宠爱的一种表示。但是,正当少年莫扎特才气横溢的时候,一连串的不幸降临了。费尔丁安德公爵改变了留用莫扎特的主意;莫扎特父亲的保护人萨尔茨堡大主教西吉茨蒙德突然逝世,新主人伊耶罗尼姆·柯洛列多伯爵对他们百般苛刻;同时,莫扎特想在米兰和维也纳宫廷任职的梦想又相继落空。于是,他不得不回到萨尔茨堡。虽然,当时着名的音乐评论家舒巴尔特在《德国新闻》杂志上热情地赞扬莫扎特将成为 “古往今来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作为一名乐师,莫扎特被困在萨尔茨堡的宫廷中,完全失去了自由,成为一名音乐仆人,这对于少年莫扎特的成长和发展,无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坎坷的青年时代
莫扎特在阳光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然而,正当他开始真正认识人生的时候,却被禁锢在大主教阴森的目光下。他没有自由,没有欢乐,更听不到观众热烈的喝彩声。大主教经常阻止莫扎特的父亲参加宫廷的音乐生活,企图隔绝莫扎特父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对莫扎特施加种种压力,只要一发现他稍有抵触情绪,就采取粗暴方式加以屈辱。大主教只容忍别人迎合他的艺术趣味,对于莫扎特的天才以及他获得的荣誉,嫉恨万分,企图摧毁这位天才的意志,使他变成一名驯服的仆人。
然而,柯洛列多主教的梦想并没有实现,天才的莫扎特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勇敢的精神,依然在心中建造自已的音乐世界。另外,和睦的家庭气氛、友好的朋友关系以及大自然的美梦景象,也使他产生了从精神上摆脱大主教禁锢的力量。当然,最强大的力量莫过于他的创作欲望,一旦他埋头作曲,周围的一切丑恶似乎都悄然离去。此时的莫扎特已不象他当初还没有出去旅行演出的时候了,欧洲各地的音乐文化、各家名流的音乐创作都已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中,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使他的创作开始走向成熟。莫扎特先后创作了富有戏剧性的《g小调交响乐》、富有幻想性的《G大调钢琴奏鸣曲》以及富有诗意的《D大调小步舞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在1775年仅仅一年的时间里,莫扎特连续创作了五部小提琴协奏曲。这些作品无论在表现力方面,还是在结构的精美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深刻地体现出莫扎特音乐感情奔放、欢乐以及蕴含在这欢乐歌唱中的深遂的悲哀。
在柯洛利多主教手下工作的这几年,莫扎特虽然受到主教的种种限制,但他还是利用自己温和的性格、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十分吸引人的才华,和周围的贵族阶层广泛交往。莫扎特经常为贵族家庭的庆典活动写一些室内乐作品,也为他们演奏,为他们教课。但这些愉快的往来并不能改变莫扎特真正的生活环境,他几乎按捺不住内心炽热的烈火,热恋着歌剧艺术,渴望着自己能创作戏剧音乐。由于莫扎特的才华得不到发挥,他只能在萨尔茨堡渡过他青年时代最为痛苦的时光。莫扎特忍受着痛苦,因为他深知万一与主教决裂,其结果便是父亲的解雇和家人的挨饿。莫扎特曾经怀着痛苦的心情给尊敬的老师玛尔丁尼神甫写信,向他吐露积压在心头的苦水。信中说:“敬爱的大师,我常常想就在您身旁和您谈话,和您交换我的看法。我住在一个音乐不走运的国家里,虽然除去从这里走掉的音乐家们之外,我们还有很有修养和很有天才的真正的艺术家和卓越的作曲家。剧院的情况很不好…… 我离您多么远啊,我有多少话要向您说啊!”就在莫扎特深感痛苦之时,生活似乎出现了新的转机,大主教终于同意莫扎特休假,并准许他暂时离开萨尔茨堡。
1777年9月,莫扎特在母亲的陪同下终于再次踏上旅行演出的道路。他们首先到达慕尼黑城。少年时的莫扎特曾经在这里举办过音乐会,也曾经在这里结识过不少贵族朋友,此时,这些人却无力帮助他,只能为这位昔日的神童安排一些小型的家庭音乐会,以表示他们的诚意。随后,他们离开慕尼黑,来到阿乌拉斯堡和曼海姆。曼海姆是当时德国音乐的中心,它还拥有一个很好的歌剧院,莫扎特在这里受到当地音乐家热烈的欢迎。他为长笛家温德林加创作了两首长笛协奏曲,为双簧管家拉玛也写了一部协奏曲,同时,还为曼海姆交响乐队的小提琴家写了几首小提琴奏鸣曲。莫扎特在曼海姆结识了着名歌剧作曲家戈尔茨包耶尔,并观看了他的歌剧《居恩切尔·封·史瓦尔茨堡》;他还与着名的文学家维兰德交上朋友,这位文学家给予莫扎特以后的歌剧创作许多启示。
曼海姆的一切使莫扎特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他似乎觉得自己充满了创作灵感,尤其是歌剧创作。他决定要从意大利风格中摆脱出来,着手创作德奥民族歌剧。正当他雄心勃勃之际,恰恰遇上了平生第一位恋人——年轻的女歌唱家阿罗伊齐亚·韦伯尔,强烈的爱情冲垮了他创作歌剧的欲望。他为她创作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咏叹调,还写了一首《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倾注了对她的感情。爱情生活完全打乱了莫扎特在曼海姆的计划,他甚至想带着阿罗伊齐亚去意大利旅行。这一切终于遭到他父亲的反对,再加上他和母亲的旅费差不多已在曼海姆耗尽,莫扎特不得不含泪告别自己的情人,去巴黎寻找新的机会。
1778年,莫扎特和母亲一起来到巴黎,他们住在一个破烂的小旅社里,生活十分艰苦。当年的神童似乎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他到处寻找往日的朋友,但都以冷淡的态度对待他。莫扎特感到灰心丧气,此时他也真正意识到上层人对艺术只不过抱着一种娱乐的态度,他们当初对他的热情,给予他欢呼声,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消遣的欲望。如今,他长大成人了,尽管在艺术上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但不能再把儿时的神秘感带给那些达官贵族们。另外,巴黎当时正在进行一场轰动一时的艺术争论,这就是着名的歌剧改革家格鲁克与意大利正统派皮契尼之间的论战。因此,人们的注意力根本不会投向这个来自小地方的青年。最后,幸亏父亲的几个老朋友介绍他到一些贵族家庭当音乐教师,才勉强维持生活。
在巴黎期间,莫扎特为居英公爵和他的女儿创作了一部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为着名的舞蹈家诺威尔写了一部小型舞剧;还写了一部交响乐,并得到上演的机会。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莫扎特在巴黎的地位。最不幸的是,由于天气闷热和营养不良,他母亲得了重病,一直卧床不起,莫扎持四处求医仍无济于事,终于在7月3日深夜离开了人世,剩下莫扎持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这以后,莫扎特既得不到朋友的帮助,又找不到能摆脱困境的其它方式,于是他埋头创作,在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完成了《a小调钢琴奏鸣曲》、《C大调钢琴奏鸣曲》、《F大调钢琴奏鸣曲》和《A大调钢琴奏鸣曲》,这四部作品显示出莫扎特的创作趋于成熟。面对着冷酷的现实,莫扎特终于在父亲的逼迫下离开了巴黎。在回家的途中,他念念不忘阿罗伊齐亚,但是,当他在慕尼黑剧院重新见到她时,却遭到了冷眼相待,莫扎特怀着痛苦的心情回到了萨尔茨堡。
在萨尔茨堡,莫扎特又重新过着类似于被监禁的生活。主教规定他不能私自演出,不能随便离开本地,也不能随便为他人创作音乐,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这期间,父亲因为年迈而变得孤辟而固执,他完全投身于宗教,不能再给莫扎特任何精神上的安慰,这更加深了莫扎特内心的痛苦。使他唯一感到安慰的是,1780年秋天,他获得了一次准许写歌剧的机会。慕尼黑剧院说服了大主教同意莫扎特为慕尼黑宫廷的庆典活动写一部歌剧,并给了两个月的创作假。歌剧脚本选自希腊神话《伊多梅纽,克利特之王》的故事,这对莫扎特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题材,但出于对歌剧创作的强烈欲望,他仍然很快就完成了初稿。两个月后,这部歌剧在宫廷的一个大厅里开始排练,莫扎特与众不同的音乐手法虽然使一些演员难以接受,但也同样使人们感到震惊。选候听完第一幕的排练后,十分热情地召见了莫扎特。1781年1月29日,当歌剧正式上演后,音乐行家们赞不绝口,而普通的慕尼黑观众却冷言对之。不管别人怎样说,莫扎特从这部歌剧的音乐中看到了自己新的发展,他对创作歌剧充满了信心。
这种新的追求必然使莫扎特对自己所处的奴仆生活越来越厌烦,他憎恨大主教,厌倦宫廷乐师的工作,终于有一次在倍受侮辱后与大主教彻底决裂,他辞去乐长职务,决定离离开宫廷。(待续)
㈢ 谁有莫扎特的生平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 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主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变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数百部奏鸣曲、室内 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 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 一。在交响乐领域,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音乐史写 下了最光辉的一页。莫扎特还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他对 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另外,他的 《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 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 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 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性,然而,其中 又深合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金色的童年和少年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莱奥波尔德·莫扎特是一个提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所着的小提琴演奏教程,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而且在欧洲其他国家都享有盛名。
莫扎特从三岁时就显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他时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有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年方四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父亲问他在干什么,他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当他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看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这里写的一切是多么正确而且是有含义的啊!”
莫扎特有着惊人的听觉和音乐记忆力。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用父亲的朋友沙赫特涅尔的小提琴演奏,两天后莫扎特又在自己的提琴上练习。当沙赫特涅尔再次上门时,莫扎特对他说,我现在用的小提琴比前两天奏的那把小提琴低八分之一个音。沙赫特涅尔以为他在开玩笑,但莫扎特的父亲完全了解自己儿子,他请朋友把小提琴从家里取来,经校对后,发现莫扎特的判断完全正确。
1762年,将近六岁的莫扎特就掌握了古钢琴的弹奏技术,与此同时,他又开始学习拉小提琴。这年秋天,父亲从大主教那里为自己挣得了休假,他带着莫扎特和姐姐南涅尔到维也纳去。莫扎特一家的到来,使维也纳大为轰动。在别人的建议下,父亲把莫扎特姐弟俩带进了宫廷,皇族让孩子们单独地演奏或四手联弹,并根据别人所给的主题作即兴演奏;人们还用布蒙上琴键,让莫扎特演奏复杂的曲子。谅人的技奥地利萨尔茨堡城的一个杰出的音乐家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巧同儿童的纯朴天真结合在一起,音乐使周围的人们感动不已。在宫廷里,他们表演了两个星期之久才离开。
父亲的休假结束了,1763年初,他们回到萨尔茨堡。同年夏天,莫扎特的父亲又向大主教请假,带着孩子们做更长的音乐会旅行。在去巴黎的旅途中,他们先后去了德国的许多城市,如募尼黑、海德堡、法兰克福、波恩.科隆等地。每到一处,莫扎持姐弟俩都举行一次音乐会,每次音乐会都轰动了当地的贵族和居民。在法兰克福有这样一张海报:“今天8月31 日,星期三晚六时将举行最后一次音乐会,十二岁的女孩和七岁的男孩进行古钢琴演奏,除了这个女孩演奏伟大大师们最难的作品以外,男孩将演奏小提琴协奏曲。在演奏交响曲时,男孩还将以古钢琴伴奏,并将在盖上布的琴键上自如地演奏。人们如果在古钢琴或其他任何乐器上弹一个音或一个和弦,或者用其他东西,如小铃、玻璃杯等发出声音,他都能准确地说出这些音的音名。最后他将用钢琴和管风琴作即兴演奏,并用听众向他要求的任何调性作即兴演奏。”从海报上看,可见音乐会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1763年11月,莫扎特和家人一起终于到了巴黎,法国首都的音乐生活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在巴黎,他听了许多名演奏家的演奏,还听了不少交响音乐会、教会合唱及管风琴音乐会。巴黎复杂的社会生活、激烈的文艺论战以及自由和广阔的思想观点是德国和奥地利那种闭塞的生活所不能比的。面对着一个崭新的文化环境,莫扎特在巴黎尽情地活动着,他非常成功地举行了两次公开音乐会,并且成为巴黎上流社会最引人注目的形象,尤其是受到宫廷的百般宠爱,甚至在新年的时候准许他站在国王的桌子边,这对当时的音乐家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誉。在巴黎期间,莫扎特还创作了不少音乐作品,并在那里出版了最初的四首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这时候,他才七岁。
结束了巴黎的旅行生活后,莫扎特一家又于1764年4月来到了英国,他们在英国逗留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莫扎特一方面赢得了英国听众的赞赏,另一方面也开阔了他自己的眼界。英国的听众对他抱有极大的兴趣,他们让他视谱演奏当时最难的新作品,并且根据固定的低音即兴创作曲调;还安排他给歌唱家和演奏家作即兴伴奏。此外,莫扎特还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内接受别人登门采访,每次都使这些试探者大为惊叹。在英国,他第一次听到了亨德尔宏伟的清唱剧,这殿堂一般的音乐使他惊奇万分。在那里他还认识了伟大的 J·S·巴赫的第二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这位当时已经闻名于欧洲的作曲家给莫扎特以深刻影响,他音乐中的乐观情绪和明朗色彩深深打动了这位音乐神童的心。由于受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的影响,莫扎特逐渐把作曲看作生活中最快活的事情,除了开音乐会和接待客人外,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倾注在音乐创作上。他不但创作古钢琴、小提琴等室内乐,而且还着手交响乐的创作。在他父亲卧床生病的时候,莫扎特竟连续创作了三部交响乐。在伦敦,他出版了六首古钢琴和小提琴奏鸣曲、三部交响乐及一部包括四十三首小型作品的曲集。当他离开英国的时候,己经成为一名作曲神童了。
由于荷兰大使的邀请,莫扎特一家离开伦敦去荷兰海牙、阿姆斯特丹举行音乐会。在荷兰为期十个月的巡回演出中,演奏的作品几乎都是莫扎特自己创作的。以后,他们踏上了归途,并继续沿途演出,先后在巴黎、日内瓦、伯尔尼、慕尼黑等地举行音乐会。最后,于1766年11月从慕尼黑回到了阔别三年的故乡——萨尔茨堡。
差不多三年的旅行演出,使莫扎特成熟了不少。虽然他才十岁,但却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孩童,强烈的创作欲望使他一味地朝着作曲的方向发展。三年前,当他离开萨尔茨堡的时侯,只是一位演奏神童,如今,当他重返故乡的时候,却已经显露出非凡的作曲才能。回到萨尔茨堡不久,当地的大主教就邀请莫扎待与其他一些成年作曲家一起为教会创作一部大型清唱剧,年仅十岁的莫扎特为这部清唱剧写了完整的第一乐章。第二年,他又为萨尔茨堡大学的戏剧节与了一部小型的歌剧《阿波洛恩和吉阿倩特》。同年9月,为了参加公主玛丽亚同那波里国王的婚礼,莫扎特的父亲带领儿子前往维也纳。他们在维也纳差不多逗留了一年多,由于当时维也纳的贵族阶层已经把社交的兴趣从音乐会转向舞会,所以,莫扎特在那里并没有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尽管如此,维也纳之行仍然给他带来一些收获。在那儿,他接受了两部歌剧的创作并全部完成。第一部歌剧《假傻姑娘》选自意大利戏剧家柯尔切里尼的剧作,莫扎特希望自己的这部歌剧能得到当时在维也纳演出的意大利喜剧团的支持和排演,但由于经济问题,剧院领导放弃了上演的计划。第二部歌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是受当时维也纳着名的催眠术家美斯麦尔大夫的委托而写的。美斯麦尔是一位音乐迷,他拥有一个家庭剧院,由于他的支持,莫扎特的这部小歌剧得到了上演的机会,当时维也纳的许多报刊都这样报导了这次演出:“这个庆祝会的全部音乐是着名的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在萨尔茨堡公爵教堂里任职的莱奥波尔德·莫扎特先生的12岁的儿子,以他绝无仅有的天才新写的,使大家惊奇和赞赏的是作者自己非常精确地指挥演奏了这些音乐,同时自己还唱了经文歌。”维也纳之行使莫扎特变得更为成熟了。
意大利是欧洲歌剧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音乐的中心,对于一心想成为音乐大家的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必去之地。 1769年年底,父亲带着莫扎特前往意大利。这之前,对于莫扎特的传闻早已在意大利音乐爱好者中间流传,当莫扎特父子到达罗威列托城时,就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准备在教堂演奏管风琴的消息一经传出,听众纷至沓来,人数之多,以致堵住了通往教堂的道路。之后,莫扎特又相继在维罗纳和曼图亚等城市举行音乐会。意大利人几乎把他们对音乐的崇拜心情都倾注到了这位十三岁的神童身上,当地的报纸这样吹捧他:“莫扎特的诞生是为了压倒所有被公认的音乐大师。”
莫扎特音乐会的曲目非常丰富,形式也多样,他既是作曲家,又是演奏家和指挥家,更令人吃惊的是,他还以歌唱家的身分自弹自唱了歌剧咏叹调。莫扎特在音乐方面表现出的天才,引起了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米兰歌剧院的注意,歌剧院约请莫扎特为他们写一部歌剧。在意大利的文化中心鲍伦亚城,莫扎特还结识了当时在欧洲负有盛名的作曲家、理论家和教育家鲍伦亚音乐学院院士马尔齐尼神甫,这位宗教音乐大师给莫扎转在赋格曲的写作上以深刻的影响。这以后,莫扎特又相继在罗马和那不勒斯等城市举行了音乐会。在意大利整个演出期间,莫扎特同时也吮吸着意大利歌剧的精华,意大利的音乐文化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里。有一次,他在教堂内听了作曲家格里戈里奥·阿利格利着名的多声部合唱《赞美歌》后,竟凭记忆写出了全部多声合唱的总谱。莫扎特的天才使罗马教皇深受感动,并授予他“金距轮”奖章,1770年8月,鲍伦亚音乐学院又授予这位14岁少年院士的称号。
同年12月,莫扎特的歌剧《米特利达特·黑海王》在米兰歌剧院上演,演出获得意外的成功。意大利听众无论如何也没有预料到一位年仅14岁的外国作曲家竟能如此成功地创作出一部正统的意大利歌剧。歌剧一连上演20场,观众场场座满。在从意大利返回萨尔茨堡的途中,莫扎特又先后在都灵、威尼斯、帕达亚举行音乐会。当他归途中又一次来到米兰时,再次应约为1773年狂欢节与了第二部歌剧。
1772年10月,莫扎特回到萨尔茨堡,四个月之后,当那不勒斯的费尔丁安德公爵的邀请,再次赴意大利米兰。莫扎特为公爵的婚礼创作了一部题为《阿尔巴的呵斯卡尼奥》的戏剧小夜曲,这部作品采用当时意大利牧歌的形式,并且还伴有芭蕾舞场面,音乐非常迷人。小夜曲在数天的婚礼庆典活动中反复上演,使同时参加演出的其他作品黯然失色,费尔丁安德公爵的母亲、奥地利女皇玛利亚·切列济亚十分高兴地送给莫扎特一只带有她自己肖象的金表,这是当时贵族阶层对人最宠爱的一种表示。但是,正当少年莫扎特才气横溢的时候,一连串的不幸降临了。费尔丁安德公爵改变了留用莫扎特的主意;莫扎特父亲的保护人萨尔茨堡大主教西吉茨蒙德突然逝世,新主人伊耶罗尼姆·柯洛列多伯爵对他们百般苛刻;同时,莫扎特想在米兰和维也纳宫廷任职的梦想又相继落空。于是,他不得不回到萨尔茨堡。虽然,当时着名的音乐评论家舒巴尔特在《德国新闻》杂志上热情地赞扬莫扎特将成为 “古往今来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但是,作为一名乐师,莫扎特被困在萨尔茨堡的宫廷中,完全失去了自由,成为一名音乐仆人,这对于少年莫扎特的成长和发展,无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坎坷的青年时代
莫扎特在阳光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然而,正当他开始真正认识人生的时候,却被禁锢在大主教阴森的目光下。他没有自由,没有欢乐,更听不到观众热烈的喝彩声。大主教经常阻止莫扎特的父亲参加宫廷的音乐生活,企图隔绝莫扎特父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对莫扎特施加种种压力,只要一发现他稍有抵触情绪,就采取粗暴方式加以屈辱。大主教只容忍别人迎合他的艺术趣味,对于莫扎特的天才以及他获得的荣誉,嫉恨万分,企图摧毁这位天才的意志,使他变成一名驯服的仆人。
然而,柯洛列多主教的梦想并没有实现,天才的莫扎特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勇敢的精神,依然在心中建造自已的音乐世界。另外,和睦的家庭气氛、友好的朋友关系以及大自然的美梦景象,也使他产生了从精神上摆脱大主教禁锢的力量。当然,最强大的力量莫过于他的创作欲望,一旦他埋头作曲,周围的一切丑恶似乎都悄然离去。此时的莫扎特已不象他当初还没有出去旅行演出的时候了,欧洲各地的音乐文化、各家名流的音乐创作都已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中,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使他的创作开始走向成熟。莫扎特先后创作了富有戏剧性的《g小调交响乐》、富有幻想性的《G大调钢琴奏鸣曲》以及富有诗意的《D大调小步舞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在1775年仅仅一年的时间里,莫扎特连续创作了五部小提琴协奏曲。这些作品无论在表现力方面,还是在结构的精美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深刻地体现出莫扎特音乐感情奔放、欢乐以及蕴含在这欢乐歌唱中的深遂的悲哀。
在柯洛利多主教手下工作的这几年,莫扎特虽然受到主教的种种限制,但他还是利用自己温和的性格、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十分吸引人的才华,和周围的贵族阶层广泛交往。莫扎特经常为贵族家庭的庆典活动写一些室内乐作品,也为他们演奏,为他们教课。但这些愉快的往来并不能改变莫扎特真正的生活环境,他几乎按捺不住内心炽热的烈火,热恋着歌剧艺术,渴望着自己能创作戏剧音乐。由于莫扎特的才华得不到发挥,他只能在萨尔茨堡渡过他青年时代最为痛苦的时光。莫扎特忍受着痛苦,因为他深知万一与主教决裂,其结果便是父亲的解雇和家人的挨饿。莫扎特曾经怀着痛苦的心情给尊敬的老师玛尔丁尼神甫写信,向他吐露积压在心头的苦水。信中说:“敬爱的大师,我常常想就在您身旁和您谈话,和您交换我的看法。我住在一个音乐不走运的国家里,虽然除去从这里走掉的音乐家们之外,我们还有很有修养和很有天才的真正的艺术家和卓越的作曲家。剧院的情况很不好…… 我离您多么远啊,我有多少话要向您说啊!”就在莫扎特深感痛苦之时,生活似乎出现了新的转机,大主教终于同意莫扎特休假,并准许他暂时离开萨尔茨堡。
1777年9月,莫扎特在母亲的陪同下终于再次踏上旅行演出的道路。他们首先到达慕尼黑城。少年时的莫扎特曾经在这里举办过音乐会,也曾经在这里结识过不少贵族朋友,此时,这些人却无力帮助他,只能为这位昔日的神童安排一些小型的家庭音乐会,以表示他们的诚意。随后,他们离开慕尼黑,来到阿乌拉斯堡和曼海姆。曼海姆是当时德国音乐的中心,它还拥有一个很好的歌剧院,莫扎特在这里受到当地音乐家热烈的欢迎。他为长笛家温德林加创作了两首长笛协奏曲,为双簧管家拉玛也写了一部协奏曲,同时,还为曼海姆交响乐队的小提琴家写了几首小提琴奏鸣曲。莫扎特在曼海姆结识了着名歌剧作曲家戈尔茨包耶尔,并观看了他的歌剧《居恩切尔·封·史瓦尔茨堡》;他还与着名的文学家维兰德交上朋友,这位文学家给予莫扎特以后的歌剧创作许多启示。
曼海姆的一切使莫扎特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他似乎觉得自己充满了创作灵感,尤其是歌剧创作。他决定要从意大利风格中摆脱出来,着手创作德奥民族歌剧。正当他雄心勃勃之际,恰恰遇上了平生第一位恋人——年轻的女歌唱家阿罗伊齐亚·韦伯尔,强烈的爱情冲垮了他创作歌剧的欲望。他为她创作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咏叹调,还写了一首《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倾注了对她的感情。爱情生活完全打乱了莫扎特在曼海姆的计划,他甚至想带着阿罗伊齐亚去意大利旅行。这一切终于遭到他父亲的反对,再加上他和母亲的旅费差不多已在曼海姆耗尽,莫扎特不得不含泪告别自己的情人,去巴黎寻找新的机会。
1778年,莫扎特和母亲一起来到巴黎,他们住在一个破烂的小旅社里,生活十分艰苦。当年的神童似乎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他到处寻找往日的朋友,但都以冷淡的态度对待他。莫扎特感到灰心丧气,此时他也真正意识到上层人对艺术只不过抱着一种娱乐的态度,他们当初对他的热情,给予他欢呼声,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消遣的欲望。如今,他长大成人了,尽管在艺术上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但不能再把儿时的神秘感带给那些达官贵族们。另外,巴黎当时正在进行一场轰动一时的艺术争论,这就是着名的歌剧改革家格鲁克与意大利正统派皮契尼之间的论战。因此,人们的注意力根本不会投向这个来自小地方的青年。最后,幸亏父亲的几个老朋友介绍他到一些贵族家庭当音乐教师,才勉强维持生活。
在巴黎期间,莫扎特为居英公爵和他的女儿创作了一部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为着名的舞蹈家诺威尔写了一部小型舞剧;还写了一部交响乐,并得到上演的机会。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莫扎特在巴黎的地位。最不幸的是,由于天气闷热和营养不良,他母亲得了重病,一直卧床不起,莫扎持四处求医仍无济于事,终于在7月3日深夜离开了人世,剩下莫扎持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这以后,莫扎特既得不到朋友的帮助,又找不到能摆脱困境的其它方式,于是他埋头创作,在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完成了《a小调钢琴奏鸣曲》、《C大调钢琴奏鸣曲》、《F大调钢琴奏鸣曲》和《A大调钢琴奏鸣曲》,这四部作品显示出莫扎特的创作趋于成熟。面对着冷酷的现实,莫扎特终于在父亲的逼迫下离开了巴黎。在回家的途中,他念念不忘阿罗伊齐亚,但是,当他在慕尼黑剧院重新见到她时,却遭到了冷眼相待,莫扎特怀着痛苦的心情回到了萨尔茨堡。
在萨尔茨堡,莫扎特又重新过着类似于被监禁的生活。主教规定他不能私自演出,不能随便离开本地,也不能随便为他人创作音乐,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这期间,父亲因为年迈而变得孤辟而固执,他完全投身于宗教,不能再给莫扎特任何精神上的安慰,这更加深了莫扎特内心的痛苦。使他唯一感到安慰的是,1780年秋天,他获得了一次准许写歌剧的机会。慕尼黑剧院说服了大主教同意莫扎特为慕尼黑宫廷的庆典活动写一部歌剧,并给了两个月的创作假。歌剧脚本选自希腊神话《伊多梅纽,克利特之王》的故事,这对莫扎特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题材,但出于对歌剧创作的强烈欲望,他仍然很快就完成了初稿。两个月后,这部歌剧在宫廷的一个大厅里开始排练,莫扎特与众不同的音乐手法虽然使一些演员难以接受,但也同样使人们感到震惊。选候听完第一幕的排练后,十分热情地召见了莫扎特。1781年1月29日,当歌剧正式上演后,音乐行家们赞不绝口,而普通的慕尼黑观众却冷言对之。不管别人怎样说,莫扎特从这部歌剧的音乐中看到了自己新的发展,他对创作歌剧充满了信心。
这种新的追求必然使莫扎特对自己所处的奴仆生活越来越厌烦,他憎恨大主教,厌倦宫廷乐师的工作,终于有一次在倍受侮辱后与大主教彻底决裂,他辞去乐长职务,决定离开宫廷。怀着愤怒的心情他给父亲写信说:“粗暴无礼和残酷地对待我,强迫我扫地、收拾房间,只付给很可怜的一点钱。我不能再忍受这一切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当父亲劝他回心转意时,他却说:“我的幸福到现在才开始!”莫扎特毅然摆脱了大主教的束缚,虽然等待着他的将是贫困和饥饿,但他情愿忍受这一切也不愿意失掉自己的自由。从此,他走上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这也正是他的创作走向新的阶段的开始。
成年以后的成就和余年均悲哀
1782年,莫扎特只身来到维也纳,平生第一次孤身生活。在以往的日子里,他从未离开过家庭,即使是旅行演出,也总是由父亲和母亲陪伴着他。在维也纳最初的日子里,他过着极无规律的生活,同时,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干极繁重的工作。他上午写作,下午教课,晚上演出,演出回来后继续写作到深夜。从早到晚没有一点空闲时间。如此卖命地工作,仅仅换来勉强能维持生活的报酬。尽管这样,莫扎特的精力仍然非常充沛,尤其是精神上的自由感,使他完全忘却贫穷与困苦。莫扎特的真诚、和善以及他的天才,使周围的人都愿意与他接近,在维也纳他很快建立了自己的交际圈,一些他曾经敬慕过的文学家、音乐家、戏剧演员和学者,如今都成了与他经常往来的朋友。
在维也纳,莫扎特意外地与韦伯尔一家相遇。当年他热恋的阿罗伊齐亚,现在已是大名鼎鼎的歌剧演员,几年前已经嫁给宫廷艺术家朗格。老韦伯尔已去世,韦伯尔夫人带着三个女儿和阿罗伊齐亚住在一起。凭着当年的友情,莫扎特被请到韦伯尔家居住,有她们帮助自然减轻了不少家务烦恼,更重要的是,韦伯尔姐妹对他的温情完全弥补了他远离家庭的痛苦,由于频繁的感情交流,莫扎特对阿罗伊齐亚的妹妹、18 岁的康斯坦齐亚产生了爱情,康斯坦齐亚也非常爱他,莫扎特不顾父亲的反对,于1782年8月4日与她给了婚。
结婚使莫扎特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他的创作事业也出现了新的转机。由于奥地利各界人士掀起的一场弘扬民族精神的浪潮,约瑟夫二世被迫顺应民意,在维也纳成立了一个民族剧院,该剧院专门上演富有民族内容的歌剧与话剧。剧院委托莫扎特写一部民族歌剧,这正是莫扎特渴望已久的愿望。歌剧取材于当时奥地利最受欢迎的戏剧主题,剧名为《后宫诱逃》,脚本由莫扎特的朋友、一位很有才华的戏剧演员斯特凡尼撰写。这位天才的舞台实践家从观众趣味出发,创作了这部形象鲜明、情节感人的歌剧脚本。莫扎特对脚本的质量非常满意,很快就把全部热情投入到该剧音乐的构思和创作中。在这部歌剧中,作曲家融合了多种创作手法,象当年创作《伊多梅纽》一样,莫扎特把喜歌剧、正歌剧以及浪漫曲和民间抒情歌曲的写法融为一体,围绕着朴实、真情的内容,力求使歌剧语言摆脱意大利正歌剧过于外在的程式化。在这部歌剧的咏叹调中看不到任何装腔作势的地方,它们都好象是语言的自然流露,旋律的发展和节奏律动也都与唱词的结构十分一致,甚至连花腔也不带有任何做作和装饰性,而是有机地融合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之中。莫扎特在《后宫诱逃》中所取得的成就,对他后来几部歌剧代表作的出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后宫诱逃》在维也纳上演后,引起音乐界的关注。着名歌剧作曲家格鲁克对这部歌剧非常赏识,遗憾的是,这位当年颇有威望的作曲家如今已年老体衰,不能再给这位年轻的天才任何帮助,莫扎特还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才华,赢得了维也纳听众的欢迎。在1783—1785年间,他几乎每天都演奏,有时一天要演奏两次。此时,莫扎特已成为维也纳最受欢迎和受尊敬的音乐家,童年时代的光辉似乎又在莫扎特身上闪现。
然而,莫扎特的成就丝毫没有得到宫廷官方的承认。约瑟夫二世从未打算让莫扎特进入宫廷音乐生活,更无给他任职的想法。这除了官方的偏见以外,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奥地利的宫廷音乐生活被一些接近皇室的音乐家所把持,他们害怕莫扎特的天才会冲击他们的地位,于是千方百计阻止莫扎特进入宫廷。在这些人中,对莫扎特危害最大的要数作曲家萨尔耶利。萨尔耶利继格鲁克之后担任宫廷乐长,出于小才对大才的嫉妒,他对莫扎特一直抱有敌意,并施展各种手段不让莫扎特进入宫廷音乐的圈子。虽然莫扎特并不在乎这位卑鄙者的所作所为,但后来他还是痛苦地称萨尔耶利是他一生中的恶魔。
这一时期,最使莫扎特感到欣慰的是他与海顿所建立的深厚友谊。海顿比莫扎特年长25岁,当时他正处在创作鼎盛时期,他以天才的洞察力断言莫扎特是当代最伟大的作曲家。得到海顿的承认,对莫扎特来说是最大的荣幸,在他看来,整个宫廷集团对他的评价比起海顿对他的赏识,意义要小得多。海顿的创作对莫扎特有重要的影响,莫扎特也深深感激这位年长者对他的帮助。为了答谢海顿,他写了六部四重奏献给这位受人尊敬的音乐大师。
频繁的演出活动,促使莫扎特不断创作出新的钢琴作品。从1782年开始,莫扎特的钢琴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海顿的基础上他为钢琴奏鸣曲奠定了四个乐章的形式,并且赋予各乐章的主题材料以鲜明的个性和惊人的表现力;他的《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K.466)、《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K.488)等作品都是欧洲古典协奏曲的典范。此外,他还创作了一些即兴性的钢琴作品,其中《c小调幻想曲》最为着名,作曲家赋予这部作品崭新的织体与和声,使它在体现音乐戏剧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从1782到1786年间,莫扎特的创作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在维也纳已所向无敌,最好钢琴家的名声和友善的为人,使维也纳整个艺术界都与他十分友好,他的寒舍始终坐满了艺术界的客人。在这些客人中,有一位名叫L·达·庞特的宫廷诗人 (原名叫艾曼奴爱罗·康涅尔扬诺),他对莫扎特歌剧创作方面的成功起了关键作用。他是犹太人的后代,从小被一个僧侣学者收养,后来当了神学院的院长,他对宗教活动并不感兴趣,凭借自己的文学天才当上了维也纳宫廷诗人,并负责为皇帝选定的歌剧写脚本。达·庞特在遇到莫扎特以前丝毫没有显露出他的才华,只是当他与这位音乐大师相遇之后,才横溢出他的灵气。1785年,当莫扎特再次获得为维也纳剧院写歌剧的时候,毅然找了这位合作者。两位情投意合的艺术家决定采用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剧本《费加罗的婚礼》作为歌剧脚本的素材。由于该剧本含有某种进步的革命思想和社会意义,致使包括奥地利在内的欧洲不少国家的统治者把它拒之于门外,禁止上演这部剧作。然而,达·庞特对它作了巧妙的改编,在回避鲜明的政治倾向的前提下,保留了剧中最精彩的情节。莫扎特对脚本的初稿并不满意,几经修改后才开始构思音乐。1786年5月1日,这部划时代的歌剧终
㈣ 英国和意大利牧歌是什么
牧歌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民族化世俗音乐兴起的一种体裁,一般使用通谱体,歌词因为使用着名诗人诗作,所以歌词的文学水准比较高。牧歌的织体是主复调相结合的。具体如下:
1、意大利是牧歌的发源地,也正是因为牧歌的繁荣意大利音乐在欧洲地位也逐渐凸显。因此您的问题应该从意大利的牧歌谈起。意大利牧歌的前身是弗罗托拉,就是一种世俗音乐体裁,早期牧歌作曲家一般也是创作这种体裁的高手,后来转而创作牧歌。牧歌产生和彼特拉克有关。
早期意大利牧歌,代表人物是维拉尔特,中期是罗勒,晚期作曲家则更有名些,例如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作品比较特殊的一位,个人很喜欢,极端半音运用的倾向已经非常明显,节奏有点怪异,不过充满矛盾感和吸引人的戏剧性)、蒙特威尔第等人。
ps:注意维拉尔特和罗勒,这二位是日后威尼斯乐派的创始人,法-佛兰德乐派的代表作曲家,并且,该乐派的晚期代表作曲家如拉索的牧歌也是受到这两位的的影响。
2、英国此时盛行的世俗音乐体裁是琉特琴歌曲和埃尔曲,不过琉特琴歌曲中也包括了牧歌部分。英国牧歌并不典型,相比意大利等国,它的音乐发展算滞后的。
16世纪末,尼古拉斯•杨出版了意大利牧歌的英译本才标志着牧歌这一形式在英国逐渐流行,后来又有了英国牧歌运动。作曲家Byrd,也就是伯德,和他的学生莫利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风格还是受到了意大利牧歌的非常大影响而创作的。
相关介绍
十六世纪,一批全新的世俗音乐如暖风一般,从意大利吹遍欧洲。尽管教会与富人们依然青睐严肃的教会音乐,但它正在失去在当时音乐界的统治地位,而被这种全新的音乐所替代:它们似乎蕴含某种特质,使那些所谓的上流社会的艺术音乐,即将被普罗大众的流行音乐拯救。
在这世俗音乐浪潮中,意大利“牧歌(madrigal)”是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意大利牧歌以较高水准的诗歌为词谱写的歌曲。歌曲的旋律自由,歌词多为单段,采用描绘性词汇和象征手法为主,有些作品具有戏剧性效果。
早期的牧歌多为四声部,主调风格(指由一条主旋律加和声衬托声部构成的织体),融入少量的模仿复调风格(指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中先后出现,形成了前起后应,层次分明的模仿关系)。
其中佛莱芒乐派(Franco-Flemish)对意大利牧歌的成形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个乐派的音乐家大都来自尼德兰的佛莱芒地区(今法国北部、荷兰与比利时南部),并由此命名。
1533年发行的第一本牧歌集中,包含了许多佛莱芒乐派的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他们在保持着意大利民间抒情歌弗罗托拉(Frottola)的特色的同时与佛莱芒传统结合的作曲方式创造出了“牧歌”这一体裁。
来自佛莱芒乐派的菲利普·韦尔德洛(Philippe Verdelot,1480-1532)是意大利牧歌的主要创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