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想去伊朗旅游,哪些古城被称为诗人的故乡
在伊朗的旅行中,我和当地伊朗人聊起,当地人说不少伊朗人的家里都会藏有哈菲兹的一本诗集,想来这位诗人的地位堪比中国李白和杜甫的地位,甚至影响力会更高一些。
哈菲兹的故乡就是伊朗的设拉子,如此看来这确实也算是一座诗人的城市。不过显然伊朗的设拉子不仅仅只是诗人的故里,它也是一座极具波斯传统特色的古城。
显然设拉子不仅仅只是诗人的城市,它更是曾经波斯文明的象征和发源地之一,而对我而言,设拉子古老的建筑,对于日日常见的水泥森林来说,既新鲜又不免感概他的与众不同。
㈡ 伊朗最后一任王后,为何晚年要靠写回忆录赚钱
作为伊朗最后一任王后,法拉赫·巴列维的名字并不响亮,因为她的丈夫,巴列维国王的政权被推翻,她们一家只能四处流亡。但作为女性,法拉赫的一生却又是一部励志史,她前半生与后半生分外鲜明的对比,任何人听了都会唏嘘不已。
法拉赫在自己的书里这样说:
我,法拉赫·狄巴,不是婚前的女孩,也不是婚后的王后,我是名叫法拉赫的女人,嫁给了一个叫做礼萨·巴列维的男人,现在,我是姓那个男人姓的寡妇,因此,我的真正姓名是法拉赫·巴列维。这就是法拉赫,一个经历了云端生活之后,重新脚踏实地的女性。
㈢ 伊朗戏剧高潮到低谷
1919年,伊朗的戏剧界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歌剧团在德黑兰的出现为这一文化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中,礼查·沙赫尔扎德组建的歌剧团以及1922年阿里·纳季·瓦泽里组建的歌剧俱乐部,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团体。这些剧团的演出剧目不仅包括了翻译自国外的经典作品,更不乏根据古典文学名着改编的原创作品。其中,诸如《纳迪尔国王出征印度》、《纳迪尔国王的最后业绩》等新编剧目以及根据史诗《王书》(菲尔多西)改编的近40种剧本,展现了伊朗戏剧创作的深厚底蕴。
此外,基于12世纪大诗人J.I.内扎米的两部爱情叙事诗《霍斯陆和西琳》和《莱伊丽和马季农》也改编为同名歌剧上演,进一步丰富了伊朗戏剧的题材和形式。这一时期的伊朗戏剧创作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好景不长。1925年,礼查国王推行了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这一举措不仅对文学创作造成了严重的压制,也殃及了当时较为活跃的戏剧事业。戏剧创作再次陷入低潮,曾经的繁荣景象逐渐消失,戏剧界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公元前550~前331),人们每年举行仪式,把一个名叫古玛塔的篡位者的模拟人投入火中,表示对他的愤恨,这是伊朗戏剧的萌芽。在萨珊王朝时期(224~651),流行着一种“哭祭”仪式,也可视为一种早期的戏剧。相传古代国王霍斯陆之子夏瓦什因拒绝王妃苏达贝向他求爱,为躲避王妃陷害,请国王准予领兵抗拒来犯之敌,后被敌方杀害。人们憎恨王妃苏达贝,缅怀王子夏瓦什,每年在王子殉难日演出这段悲惨故事的片段。这种哭祭仪式一直持续至1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