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宣称原因和实际原因各是什么
来自“天然盟友”的灾难
“如果剑已出鞘,你就投入战斗吧,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凯旋回家 !”这是一首 古老的阿富汗民谣,在刚刚过去的一段历史中,这首民谣像是战斗的号角,激励着无 数阿富汗人民投入反抗苏联入侵者的斗争中去,谱写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1979年12月27日晚上,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中心的高级国际旅馆里,正在举行 着一次盛大的招待宴会,宾主频频举杯,为他们的“友谊和合作”一醉方休,好一派 “友谊合作”的动人场景。酒过数巡,突然,一声巨响震耳欲聋,整个大楼都在摇晃。 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席宴会的阿明政府军政要员无不惊慌失措,倒是出席宴会的客人 们一个个显得镇定自若,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或者说他们知道要发生什么事,他 们是苏联农业代表团的成员们。 原来,喀布尔市中心广场附近的中央电讯大楼被炸,与此同时,市内几处油库也 火光冲天。阿富汗的军政要员预感大事不好,急忙拿起电话机询问情况,无奈,通讯 联络早已被切断,人们唯一可以听到的是大炮的轰鸣、机枪的吼叫和坦克碾过街道发 出的隆隆巨响。电台中断了播音,可是片刻之后又恢复播送阿富汗的民族音乐,而电 视中断以后没有再播映。喀布尔市内到处漆黑一片,政府首脑机关、交通要道周围, 到处是一群群身穿臃肿棕色外衣、头戴皮帽的人,他们手持自动步枪四处扫射。坦克 和装甲车一辆接着一辆开进来,一路肆无忌惮地吐出长长的火舌。人们借着火光,终 于看清了坦克上的标记,原来制造这场灾难的不是别人,正是阿富汗的“天然盟友” 苏联。 细心的国际时政分析家可能还记得,早在几个月之前,美国《新闻周刊》驻莫斯 科的记者科尔曼曾有报道,他在苏联土库曼共和国看到了令人不解的一幕,已是盛夏 的阿什哈马德大街上,有两种装束完全不同的士兵,一种身着单衣,另一种头戴皮帽、 身穿大衣。显然,后者是刚从寒冷的北方调来的。那时,估计没有多少人会料到,这 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前奏。但是科尔曼以其记者所特有的敏锐的政治眼光意识到,这 是苏联军队在其南部集结的一个明显迹象。也许,除了定位于苏联领空之上的美国军 用侦察卫星之外,科尔曼是第一个察觉到苏联军队在南部的这次重要的军事集结的外 国人,他就此作出的有关推测也相当有道理。
莫斯科向南望
科尔曼将1979年 4月初在土库曼看到的那一幕以“莫斯科向南望”为题在美国《 新闻周刊》发了一篇报道。人们不禁要问,阿富汗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内陆国家,人口 仅1500万,身为超级大国的苏联为什么要和这样一个国家过不去,竟要闹到大军压境 的地步 ?如果人们分析一下前因后果,就不难找到答案了。据说俄国最着名的沙皇彼 得大帝曾经有一份一直保存在保险柜中的遗嘱,直到他死后50年,即1775年才公布于 世。彼得大帝在这份遗嘱中说,不论谁继承他的王位,都应该向南推进到君士坦丁堡 和印度。因为在他看来,“不管谁在那里统治,谁就将统治世界。”他扬言:“当俄 国可以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时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彼得 为他的后代设想了俄国南下的 3条路线:一条是从黑海经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到 地中海;第二条是从南高加索经伊朗到波斯湾;第三条是从中亚经阿富汗到阿拉伯海。 人们翻开地图就会发现,在这三条路线中,经阿富汗这条通道为最近。 彼得大帝的后继者们可以说是不负先皇使命,拼命向印度洋方向扩张。在19世纪 下半叶和20世纪初,老沙皇们曾与老牌殖民帝国英国为争夺阿富汗险些大战一场。本 世纪初,由于新生的德国像一只饿狼对英俄都虎视眈眈,英俄才在1907年达成了着名 的《英俄协约》,形成协约国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抗衡。然而,沙皇妄图夺取阿富 汗的野心并未泯灭。1907年 3月,沙皇政府的参谋长毫不掩饰地说,对于沙俄来说, 在中亚具有最大战略意义的不是阿富汗,而是伊朗和巴基斯坦。沙俄的意图昭然若揭, 他们要以阿富汗为跳板,然后直指伊朗和巴基斯坦,进而南下印度洋。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基本上一直和阿富汗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随着苏联逐步成 为超级大国,在世界各地都和美国展开争夺,阿富汗也成了苏联与美国争霸的一个棋 子。50年代,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围绕着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发生了严重的争执,两国火 并一触即发。苏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表示坚决支持阿富汗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趁 机打击亲美的巴基斯坦,一下子把阿富汗拉入了苏联的怀抱。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 加强了对阿富汗的渗透和控制,向阿富汗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使阿富汗的军队基本 上苏式化。苏联还加强对阿富汗政权的干预和控制,要求阿富汗政权听任苏联的摆布, 当阿富汗领导人稍微表现出某些独立倾向或向美国暗送秋波时,克里姆林宫会立即支 持更加忠实的走狗发动政变,确保阿富汗政权掌握在亲苏派手中。但是,阿富汗的局 势并不总是顺遂克里姆林宫的意愿。到70年代末,苏阿关系闹到了要刀兵相见的地步。 那么,阿富汗对于苏联究竟有多么重要的战略地位呢 ?如果苏联处于守势,阿富 汗是苏联南部的一道屏障,是一个缓冲区;如果苏联处于攻势,阿富汗则是南下的一 个前进基地。在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棋局。苏联继承老沙皇南下战略 的衣钵,企图以阿富汗为南下的基地,进而打通陆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胁中东产油 区和迂回包围欧洲,并与其太平洋战略互相呼应,最终实现其世界称霸的目的。可见, 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决不是偶然和局部的行动,而是它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Ⅱ 伊朗民航客机惨案是意外吗
时间:1988年7月3日
地点:霍尔木兹海峡附近
难情:274名乘客和1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民航客机被侦察机击落造成空难已经不是一两起了,只是我们都不明白,他们的牺牲到底是政治军事的必然结果,还是只是一场简单的意外?
1988年一架由伊朗阿巴斯港飞往阿联酋迪拜港的A-300型伊朗客机飞至霍尔木兹海峡附近时,被美国海军“文森斯”号巡洋舰击中,机上274名乘客和1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1988年7月3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当地时间上午10时47分,伊朗民航公司的655次航班从阿巴斯港机场起飞,准备飞往阿联酋的迪拜机场。这架民航客机是欧洲空中客车的A-300,飞机上除了16名机组人员外,还有274名乘客。当地时间上午10时55分,A-300正飞行在海湾南部地区上空,其航线正好与美国海军“文森斯”号导弹巡弹舰的航线相交叉。就在此时,悲剧发生了,在伊朗客机距“文森斯”号约14公里时,“文森斯”号突然发射两枚“标准”防空导弹,其中一枚直接命中A-300,客机随即起火,坠落于大海之中,机上290人全部遇难,无一生还,其中还包括六十几名12岁以下的儿童。消息一经传开,举世皆惊。
A-300客机是由法国制造的大型客机,它是要进行伊朗655次班机航行,于伊朗时间上午10点10分离开阿巴斯港,到达阿联酋海港城市迪拜只需20分钟。10点17分,飞机飞临亨加姆岛上空时,机体忽然严重地抖动了一下,还没等机上的人员反应过来,只听一声巨响,飞机随着爆炸声直坠大海。飞机坠毁后,在霍尔木兹海峡,伊朗普什姆岛东南海域,漂浮的尸体、行李以及飞机残骸碎片足有三四英里长。经过艰辛的打捞,救援人员共从大海中捞出150具尸体,包括38名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人。面对这一惨案,伊朗通讯社第一个向全世界播发了这条信息。面对这样的事实,华盛顿起初不承认,白宫发言人称这种说法“不真实”、“美国不会卷入这样的事情”,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华盛顿终于承认击落伊朗飞机。
7月4日美国军界首脑人物称7月3日,美国巡洋舰“文森斯”号和护卫舰“蒙哥马利”号在霍尔木兹海峡巡逻。当地时间10点10分,“文森斯”号军舰上的一架直升机起飞后不久,突然遭到炮击。正在这时,“文森斯”号发现头顶不远处,还有一飞机正向它飞来。“文森斯”号不敢怠慢,连续几次发出警告,让它离开。但这架飞机并没有作出反应,也不改变航向,眼看对美舰已构成威胁,于是“文森斯”号发射两枚导弹,其中一枚击中目标,酿成大祸。但是对于此说法,有人表示异议。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客机使用的“宙斯盾”的对空导弹系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上作战系统。这一系统能在400公里的范围内跟踪200个以上的目标,并能同时袭击15到20个目标。因此,对于拥有最先进的雷达和电子探测设备的美国现代化导弹巡洋舰“文森斯”号来说,“误认为”的说法显然不能令人信服。伊朗驻联合国代表也对此予以反驳:655号班机根本未离开正常航道。
另外,这架巨型飞机上配备一个自动询问器,它会向“文森斯”号发出信号,说明自己是民航机,而不是战斗机。众所周知,当时正处于两伊战争期间,海外的局势异常紧张。美军于1987年7月决定派军舰去海湾护航后,多次与伊朗发生军事冲突,军事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袭击客机事发生前,双方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有消息说,在客机被击落前,美海湾部队曾得到情报称,伊空军F-14战斗机正在海湾地区加强活动,可能要对美军采取行动。由此看来,美国虽然不是存心故意,但也不能说是完全无意。然而,不管事实真相如何,有意还是误伤,美国击落民航客机,造成290名无辜者丧命的责任是推脱不了的,理当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
空中的客机
Ⅲ 两伊战争中,伊朗军队是如何采用摩托车作为反坦克武器的
我国古代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兄弟俩因夺田产、家财、王位而互相残杀的,在历史上的确不胜枚举。
伊拉克装甲部队对伊朗这支出没无常的摩托车轻骑队很伤脑筋,不得不把对付摩托车队的袭击和有关注意事项写在各级指挥员的作战日记里,下达在各项作战命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