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朝鲜为什么不从伊朗和委内瑞拉获取石油
1 运输问题无法解决
因为有联合国制裁决议,所以美国等坚定制裁派可以在海上拦截前往朝鲜的油轮。而只要中国俄罗斯不提供陆地通道,朝鲜无法将石油运进国内。
2 朝鲜没钱
朝鲜这个国家非常落后,他的外汇来源完全依赖于出口各种基础矿产(煤矿、铁矿等),这也是生产力极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特色。
问题是,伊朗和委内瑞拉也是落后的、依赖出口资源的国家,伊朗和委内瑞拉要朝鲜的煤矿铁矿有个鬼的用处。
世界上,但凡强硬反美的国家,在出口资源时都希望用美元来结账。
㈡ 伊朗的矿产资源
伊朗拥有非常丰富的铜矿资源,目前已探明储量约为30亿吨,平均品位0.8%,占世界总储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2004年,年产8万吨的哈通阿巴德铜冶炼厂投产后,伊朗铜年产量增加到28万吨,其中阳极铜20万吨。 锌矿已探明储量为2.3亿吨,平均品位20%,居世界第一位;铬矿已探明储量约2000万吨,伊朗每年消费铬铁4000—5000吨,靠进口。今年,年产2.5万吨萨布兹瓦铬铁厂投产后,不仅满足了本国的需要,还有2万吨铬铁可供出口。 伊朗铁矿储量约为47亿吨,其中四个大型铁矿的总储量就达30亿吨。 伊朗煤炭储量约为76亿吨,因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动力煤基本不用,只将部分焦煤开采用于炼焦。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伊朗冶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去年,伊矿产品总产量实现了10%的增长,钢产量900万吨,增长了12%,铝21.1万吨,增长了16%,铜15.2万吨,增长了4%。伊计划在“四五计划”期间对14个矿产项目投资160—170亿美元,进一步加速冶金工业的发展。 今年,伊朗宪法第44条出台,政府立即着手大型矿山的私有化工作,首批矿山转让给合作社公司经营,其中包括萨尔切什迈铜矿、安古朗锌矿、克尔曼省的大型铁矿和煤矿。 2004年,伊朗钢的消费量为1220万吨,进口810万吨,伊计划“四五计划”钢产量达到2800万吨。 为了保护本国钢铁工业,伊提高了钢铁进口税10%。 有色金属主要产品和钢铁年产量 单位名称:万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铜12.85 12.6 14.29 14.57 15.25 铅1.44 1.46 1.52 1.60 1.76 锌6.00 6.28 6.44 6.92 7.60 电解铝 13.10 13.30 15.83 18.09 21.22 钢铁690 750 800 900 伊朗各类矿产资源已探明的储量 单位名称:百万吨 矿物名称 储量 矿物名称 储量 石棉70 锌 50 重晶石 4.4 菱镁矿 3.6 铝土矿 116 锰矿 9.7 粘土14.6 云母 0.2 硼土矿 0.024 钼 0.05 铬矿20 霞石 147 煤7600 磷岩 16.5 铜3000 盐 158 长石2600 硅 77 氟石2.7 白银 0.4 黄金0.5 滑石 0.38 石膏2400 绿松石 500(吨) 铁矿4700 石灰石 7200 高岭土 100 明矾 1000 各类矿产品的年产量 单位名称:万吨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煤128.4 138.0 255.7 铜精矿 41.5 45.3 41.8 铅、锌 58.3 57.9 60.8 金矿12.8 35.2 12.0 铁矿863.4 1144.1 1459.1 铬14.1 17.4 22.3 硅石154.6 167.8 222.2 镁11.4 11.5 7.0 铝矾土 5.4 6.5 2.1 锰9.7 14.0 55.5 重晶石 20.0 23.8 19.4 盐141.8 153.8 151.1
㈢ 伊朗问题:为什么白色革命会失败
土地改革计划得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绝大多数人的赞同,它对封建地主和贵族产生了政治影响,多少世纪以来破天荒第一次使他们处于崩溃边缘。当时,拥有2000个村庄的封建大地主家族就有27个。巴列维在几年内把占伊朗可耕地四分之一的125万英亩土地,分配给了3万多户农民。但是,农民们发现,由于国王下令实行“农商”组织形式,他们必须把刚领到的地契换成有名无实的股票,然后在这种新的集约农业企业中成为领薪水的职工。他们的幻想破灭了。对他们来说,土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股票仅仅是一张纸片。一下子被拉进政府办的合作社的农民,同样灰心丧气。
他们纷纷离开村庄,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国王的计划遇到了麻烦,农业产量并没有如他预期的那样取得长足进展。
在促进现代化方面,油轮码头、大型贮油库和石油化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1976年伊朗原油产量达1.9亿吨,占中东第一位,世界第四位。1976年石油产量为2.948亿吨,出口2.722亿吨,当年出口石油收入达234亿美元。铅矿、铜矿、铁矿和煤矿,都进行了大力开采。钢铁厂以及其它金属冶炼厂,产量也都在不断增长。从1971年到1973年,伊朗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百分之十四点三;974年猛增至百分之四十。伊朗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到1977年人均收入已达2200美元。此外,在交通、电信、电力、社会福利、卫生、教育等领域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60年伊朗小学入学人数为27万,到1977年超过1000万人。文盲也从百分之八十五下降到百分之五十五。1977年,有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人有了自己的住房。
经济的繁荣使腐化之风迅速蔓延。王室成员靠充当中间人捞取巨额合同佣金,他们常常是通过他们掌握多数股票的公司进行的。一些政府官员和军官也利用职权,收受大笔贿赂。赌博机构和娱乐场所到处出现,吸毒者日益增多。由于进口先进技术,外国技术人员随之大批流入,加速了伊朗都市生活的“西方化”。西方影响几乎渗透到每一个领域。
尽管伊朗的经济发展了,但贫富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更加扩大了。对于一小撮富有冒险精神的买卖人来说,“白色革命”就好比是一个聚宝盆,简直堆满黄金似的。他们发了大财,拥有豪华的西式别墅,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占人口半数以上的居民,依然处于最低生活水平之下,他们赤贫如洗,百病成灾。
巴列维笃信他的“白色革命”能使伊朗一天天地富裕起来,从而使他的经济坚如磐石。但是他根本没有想到他的现代化计划速度大快,从而破坏了国家整个经济的平衡。他美妙的梦想超越了国家的现实,因此他也就忽视了群众的愿望,看不起教士,既敌视世界,又敌视自己的人民。特别在他当权的最后两年多中,即1976年到1979年之间,他的军备政策,他的家属及随从的腐化,他的独裁统治,就象癌细胞一样吞噬着整个国家和社会制度。所以,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并推动了伊朗社会的发展,但这一切都未能使他最终免于垮台,未能使他终生并永久地保住孔雀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