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其他相关
伊朗石油日产量不是一开始就骤降到100万桶以下。1978~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运动期间,伊朗的石油产量只是略有下降,仍然保持在日产400万桶左右。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朗的石油产量确实再次受到影响而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在双方经过一系列的“袭城战”、“袭船战”、“袭油战”,直到1986年两国石油设施遭毁灭性破坏之后,伊朗的石油日产量才骤降到100万桶以下。
1981年的每桶34美元的原油价格并不是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的巅峰价。1978年伊朗国内爆发了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又称伊斯兰革命运动),迫使巴列维国王于1979年1月16日流亡国外。1979年2月,宗教领袖霍梅尼结束14年流亡生活从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权,1979年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至此,伊朗内政趋于稳定,各项生产也很快得到恢复,其中包括石油生产。1980年4~7月间,正当伊朗石油生产已恢复到接近历史上最好记录的日产600万桶时,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家却意外地将原油价格陡增至每桶39.5美元。1979年9月22日两伊朗战争开始后,伊朗的石油生产再次受挫,产量下降。奇怪的是,随着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下降,美国石油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却开始回落,到1981年每桶原油价格已降至34美元,整整降了5.5美元。到1986年,两伊差不多无油可卖时,美国石油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反而跌至每桶8美元的底谷。
相关问题
为什么在1986年伊朗和伊拉克两大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几乎减至零了,世界原油价格反而降到1973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呢?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关键的一点是非OPEC产油国家的迅速崛起,削弱了美国控制世界石油价格和供应的能力。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世界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石油勘探热潮,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探明的石油储量遍及五大洲四大洋。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为摆脱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更是不断扩大在石油领域的投入。1980年的高油价好比是世界石油大开发的导火索,五大洲四大洋顿时遍地开花,眨眼间还冒出了一大批新油田。非OPEC国家的新老油田都在全力扩大石油生产规模,提高石油产量,其中一些国家不仅实现了石油的自给自足,而且还跻身石油出口国家的行列。苏联和中国因为幅员辽阔,很快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中苏两国的石油出口对平抑油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中两国常常以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大哥、二哥自居,一心想帮助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小国家尽快摆脱贫困,所以供给这些国家的石油价格远远低于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价格。受其影响,一些曾经由美国供应石油的西方国家也极力争取从中苏两国进口廉价石油。可以说,在石油的价格和供应方面,东欧以及亚洲许多国家当时已不再受制于美国及OPEC。早在1969年,北海就发现了埃克菲斯克大油田,1970年又发现了福帝斯特油田,到1980年1月,北海油田每天的石油产量已超过200万桶。英国和挪威的北海油田无疑成了完全不受制于美国及OPEC的西欧石油供应基地。而富含石油的非洲一直以来都是西欧的势力范围,西欧国家也在致力于将非洲发展成为其另一不受制于美国及OPEC的石油供应基地。北非的利比亚虽然是OPEC成员,却一直跟美国作对,其石油政策从不屈从于美国的利益。第二次石油危机中,非洲石油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欧各国,相应地冲减了西欧国家从美国和OPEC国家进口石油的数量。1976年~1979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储量增加了6倍,到1980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储量已达到300多亿桶,1979年墨西哥的平均日产水平已达150万桶。自1980年以来,墨西哥已经成为非OPEC国家中另一重要的石油出口国。而加拿大很早就是世界上的石油出口大国,再加上拉美其他一些非OPEC产油小国,这些都是独立于美国和OPEC之外的石油出口国家。所以,第二次石油危机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当美国石油公司疯狂提高石油价格时,一直依赖美国及OPEC供应石油的国家开始另辟蹊径,纷纷寻求更加实惠的石油供应商。这样就在美国操纵的石油市场之外逐渐形成了另一个巨大的石油交易市场,而且该市场的石油价格比美国操纵的石油市场价格要低得多。如此一来,欧洲一些石油商跟美国的中小石油商勾结起来,将美国之外的廉价石油反向打入美国市场,低价抛售。结果是美国大石油商的高价石油无人问津,而美国中小石油商的廉价石油却大行其道。美国大石油商原以为跟第一次石油危机那样,通过制造油荒和哄抬油价再大发一次横财,谁知给中小石油商一搅和,大石油商们的石油销量下降,利润锐减,最后还不得不将手中囤积的大量石油低价脱手。美国大石油商在导演的这场石油危机中彻底失算了,甚至可以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美国石油业经过新一轮的集中和垄断之后,几大石油公司控制的石油数量占美国国内石油总量的比例虽然大大提高了,但占世界石油总量的比例却明显下降了,失去了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垄断地位。美国石油商之所以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失算,原因就在这里。
❷ 美国制裁伊朗了吗
5月10日报道德媒称,随着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伊朗协议,一些亚洲炼油商正在寻求替代伊朗的其他石油出口国,为美国政府恢复对伊制裁做准备。中国目前是伊朗原油的最大买家。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5月9日报道,美国计划在退出伊核协议后对伊朗进行单方面制裁。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OPEC)第三大石油国。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东北非地区研究负责人霍曼说,新的制裁可能也包括伊朗的石油和航运部门。这些领域的公司有180天的时间调整战略:“美国宣布对伊朗恢复最高等级制裁,并且补充说任何为伊朗发展核武器提供帮助的国家也将同样受到美国的制裁。特朗普此举显然是明确地表明,他不愿在伊核问题上寻找其他替代选项。”
上一轮制裁期间,伊朗的石油供应下降到大约100万桶/日,但2016年1月制裁解除后,德黑兰重新成为主要石油出口国。伊朗也加紧了对石油的生产和出口。2018年3月产量约为380万桶/日,占全球供给的4%左右。今年第一季度,其原油出口平均超过200万桶/日。
分析人士预测,美国再次实施制裁后,伊朗的石油供应量将下降至100万桶/日。一家能源咨询公司的主管贾亚卡尔表示:“伊朗的石油出口到亚洲和欧洲的石油量在今年下半年肯定会下降。到明年华盛顿开启制裁采取行动,一些国家为了避免招惹美国,会寻求其他的石油出口国。”
报道称,美国的大多数盟友都劝特朗普不要做出退出伊核协议的决定。《经济学人》杂志部首席能源分析师彼得·基尔南说:“特朗普总统决定撤出伊朗核协议……让外界看到,美国官方的伊朗政策明显地与其欧洲盟友不同,《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是防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最佳途径。”
法国、德国和英国政府8日均表示将继续维护这份协议。亚洲地区也持类似观点。霍曼说:“俄罗斯、中国、土耳其和印度可能都会反对制裁,并保持其目前对伊朗原油的购买数量。”
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9日表示,日本支持伊核协议,这有助于“中东的稳定”。日本将“仔细分析特朗普这个决定产生的影响”。
根据路透社的船舶跟踪数据,伊朗原油的最大买家是中国,中国进口量在2016年中期达到90万桶/日左右,但到2018年已经下降到约60万桶/日。另外,印度的炼油商希望能够继续进口伊朗油。在上一轮制裁期间,印度享受到了豁免,可继续进口有限数量的伊朗石油,但有一定的财政限制,包括要以印度卢比、而不能用美元向伊朗支付。
报道称,为了缓解市场担忧,沙特阿拉伯9日表示将与其他生产商合作,减少石油或出现供应短缺造成的影响。
❸ 伊朗生产大米吗
伊朗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尽管如此,政府依然投入大量资源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包括小麦、大麦、水稻和玉米,而油料作物则有向日葵、大豆和油菜籽。然而,由于单产水平较低,伊朗的农业产量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大部分粮食如小麦、大米、菜籽油和食糖等需要依赖进口。据资料,1999年度(1999年3月到2000年3月),伊朗进口了约600万吨小麦和100多万吨大米。此外,进口的菜籽油和食糖分别占40%和97%。小麦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和法国,大麦则主要从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进口,而稻米则主要从泰国、印度和越南购入,玉米主要进口自中国、阿根廷和加拿大,食用油则主要从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巴西采购。
尽管农业面临诸多挑战,伊朗也拥有几种具有出口潜力的产品,例如开心果、石榴、猕猴桃、柑桔、枣和苹果等干鲜果类。蔬菜和花卉也有一定的出口量,主要出口市场为西亚各国。1998年,伊朗农产品出口创汇额超过5亿美元,显示了其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伊朗的农业体系主要依赖市场机制,政府仅对小麦实行统购统销,其他农产品则完全由市场调节。这种政策框架鼓励了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种植作物,同时也促进了农产品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