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为什么反美
伊朗并不反美,而是存在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分歧,导致伊朗与美国之间的关系紧张。
一、历史遗留问题
美国和伊朗的历史关系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历史上,两国之间存在的遗留问题,如领土争端、文化及宗教差异等,至今仍然是双方难以解开的死结。这些问题使两国难以建立友好关系。
二、政治利益冲突
美国在全球事务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伊朗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在地区政治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双方在地区事务上的立场和利益往往发生冲突,尤其是在石油资源、地缘政治影响力等方面存在直接竞争。此外,两国在中东地区的民主和宗教议题上也有明显分歧。
三、美国政策的影响
美国对伊朗的政策常被视为干涉和压制。过去几十年,美国对伊朗实施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严重阻碍了伊朗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这些政策往往让伊朗民众对美国产生反感情绪。同时,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如支持盟友、干预地区局势等,也常被视为对伊朗的威胁。
四、民众认知的影响
由于政府和媒体的宣传,伊朗民众对美国往往存在误解和偏见。在长期的对抗和紧张局势下,伊朗民众可能更容易接受反美的观点和信息,从而强化了对美国的负面看法。这种情绪在社交媒体和网络上也得到了传播和放大。
综上所述,伊朗并不反美,两国关系的紧张源于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政治利益冲突、美国政策的影响以及民众认知的偏差等因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通过对话和合作来缓和紧张局势,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
⑵ 伊朗为什么反美
伊朗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地理上北邻俄罗斯,南扼波斯湾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东连南亚次大陆,西接阿拉伯世界,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储量122亿吨,占世界第五位)。从19世纪起,伊朗就沦为英、俄两大帝国角逐的场所。而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伊朗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波斯湾产油国财富陡增。巴列维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买一个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膨胀,伊朗社会各种潜在矛盾空前激化,经济高速发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倒巴列维群众运动。
1979年1月26日,巴列维被迫出走。首都德黑兰万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齐涌上街头载歌载舞,马路上行驶的汽车打开大灯,不断鸣笛以示庆祝。街道、广场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维父子的塑像和画像,几小时内就被群众推倒砸碎和焚烧。这次规模空前的社会动荡后来被称为“伊斯兰革命”。
这场“伊斯兰革命”运动结束了巴列维家族对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执掌政权的“伊斯兰共和国”。新政权希望借助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意识形态改造伊朗:神权统治,均衡贫富,扶持弱势群体,禁止西方文化,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原教旨推行社会伊斯兰化,美国和以色列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
“伊斯兰革命”带来的另一方面的压力与影响是,大批旧政权的高级军政官员遭到囚禁或处决,王室财产被没收,富人们纷纷出逃,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连同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红灯区、赌场被一扫而光。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昔日一向时尚的德黑兰妇女蒙上了黑纱和长袍,街头巷尾挂满和涂满了“打倒美国”的口号。但是当人们走过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桥旁,却不能不想起美国。
体制的改变,再加上与美国的势不两立,伊朗一时间几乎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25年来,曾经石油滚滚,梦想做世界第五大强国的伊朗,经济发展速度骤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与此同时,美国的势力范围从伊苏边界退到了波斯湾南岸,失去了对波斯湾石油运输线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的控制权;美国在中东波斯湾失去了一个盟友和宪兵,相反增添了一个敌人;美国的石油财团被迫退出伊朗,从此失去了一个极富潜力的大市场。这就是美国视伊朗为“邪恶”国家的深层次原因。
人质事件导致美伊交恶
直接导致美伊交恶的导火索是发生于1979年11月4日的美国驻伊使馆人质案。当天,伊朗学生冲入并占领了美国大使馆,50多名美国外交官被作为人质扣押长达444天。
人质事件被认为是美国自越战后在国际上遭遇的最大挫折。为此,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导演了一场空中入境奇袭围困使馆的伊朗学生,并营救被扣使馆人员回国的“蓝光”行动。因行动失败,卡特付出了落选的沉重代价。最终,当52名美国人质获释返回美国,这件事在美国公众心目中至今仍是个挥之不去的梦魇。1987年,里根任总统期间发生的“伊朗门”事件,使得此后的美国历届总统对伊朗采取强硬政策时在国内极少遇到阻力。
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从一开始就是外向型的。新政权热衷于输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意识形态,并将周围一大批阿拉伯国家的政府称为“反动腐朽政权”,引起邻国的一片恐慌。
埃及、沙特、约旦、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先后与伊朗断绝了外交关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第二年就与邻国伊拉克开战,打了一场耗时8年的战争。这场战争耗尽了伊朗的国力,它的国际处境也十分孤立。
改革风潮的兴起
世界在变,伊朗也在变。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伊朗作为位居要冲的产油大国已经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库姆神学院用上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长起来,强烈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温和、开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总统选举中以压倒优势当选,支持哈塔米总统的改革派议员又占据了多数席位。伊朗国内的政治气氛逐渐宽松。
伊朗与许多阿拉伯国家恢复了正常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伊朗曾对创作《撒旦诗篇》的英国作家拉什迪发出追杀令。为此,欧盟冻结与伊朗关系达10年之久,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一关系终于解冻。
1997年12月,伊朗作为东道主成功举办了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会上哈塔米总统提出了“文明对话”的倡议,主张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建立的是一个神权高于一切,十分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会。25年后,伊朗不得不在革命与发展、大炮与黄油、一元化与多元化、“输出革命”与“文明对话”之间做出抉择。
⑶ 伊朗和美国的矛盾起因是什么
伊朗和美国的矛盾起因如下:
1、石油霸权。伊朗作为中东的石油大国,对石油是有一定影响的,不过,尚在美国的控制之内。但是,伊朗想要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就会对美国的石油霸权造成较大影响。
2、以色列。以色列能在中东硬生生活下来,是因为有美国这个大哥罩着。而伊朗,对以色列很不感兴趣。曾经伊朗就放话,如果美国胆敢对伊朗不敬,伊朗就会对以色列下手。以色列绝对是横在伊朗和美国之间的一道坎。
3、地理位置。中东大地连接欧亚大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美国想要控制中东大地,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看中了中东连接欧亚大陆独特的地理位置。
4、核武器。伊朗一直想拥有核武器,但是美国不让。伊朗一旦拥有了核武器,不仅仅以色列的危险大增,美国在中东称霸的概率也会降低。
伊朗和美国的直接冲突
1979年,伊朗民众冲进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并控制了52位美国人当人质,目的就是要美国交出巴列维。后来,因为巴列维去世,美国总统更迭,两伊战争爆发,就此签署释放人质的协议,人质在1981年1月回到美国。
1980年以来,美国间断性地、用各种名目对伊朗进行了长期的制裁。这种长期的制裁,早期就是美国一家制裁,后来就是带领各种伙伴一起制裁。这一轮又一轮的制裁,让伊朗人对美国非常愤怒。
2020年,美国人谋杀了伊朗革命卫队的少将苏莱曼将军,引起伊朗人强烈的反美情绪。伊朗人用导弹袭击了美国驻伊拉克领事馆。
⑷ 伊朗为什么要反美
1. 伊朗与美国的深厚矛盾源远流长,起始于伊朗巴列维王朝时期,当时美国对其提供了大力支持。
2. 随后,伊朗发生政权更迭,美国大使馆人质事件进一步加剧了两国间的紧张关系。
3. 伊朗与以色列的敌对关系,以及美国与以色列的盟友关系,也是伊朗反美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的霸权主义及其对西方民主和价值观的推广,与伊朗的历史文化自尊和自豪感产生了冲突。
5. 伊朗不愿成为美国的附庸,且美国在中东支持伊朗的敌对国家,加深了伊朗对美国的反感。
6. 伊朗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美国的石油政策对伊朗经济构成了威胁,这也加剧了两国的紧张关系。
7. 美国的石油政策导致全球石油价格下跌,这对于以能源出口为主的伊朗来说,无疑是一种经济威胁。
8. 双方价值观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两国间的矛盾。伊朗是一个保守派国家,而美国则是一个世俗化国家。
9. 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力量扩张,使得伊朗感受到了危机。在叙利亚战争中,美伊两国的角色都十分显着,进一步凸显了双方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