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两伊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两伊战争从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入侵伊朗开始,至1990年伊拉克因侵略科威特面临严重的海湾危机,于8月15日宣布从伊朗撤军,历时10年,给两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1980年9月22日午夜,伊拉克突然出动大批飞机空袭伊朗,随后以5个师又2个旅近7万人和1200辆坦克的地面部队,分北、中、南3路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约690公里的边界上,先北后南向伊朗境内推进,占领席林堡、梅赫兰、富凯和博斯坦等10个城镇;10月24日又夺取霍拉姆沙赫尔西区,包围苏桑盖尔德、阿巴丹,控制近2万平方公里的伊朗领土。伊朗仓促应战,驻边境地区的4个师退守重要城市,并急调增援部队阻滞对方进攻,同时出动大批飞机轰炸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与石油设施。
11月,伊拉克因阿巴丹等城镇久攻不克,进攻势头锐减;伊朗乘机开始局部反攻。1981年9月27日,伊朗转入全面反攻,先后组织阿巴丹、博斯坦、胡齐斯坦和“圣城”等战役,逐步收复失地,取得战场主动权。1982年6月,伊拉克单方面宣布停火,并从伊朗撤军。
为推翻或动摇萨达姆政权,伊朗出动10万兵力发起“斋月”战役,首次进入伊拉克境内作战,占领巴士拉地区约100平方公里土地。至1984年2月,又先后发动“穆斯林·本·阿格勒”、“回历一月”、“曙光”和“曙光”1~6号等9次战役,占领伊拉克北部和南部共约300多平方公里领土。2月22日,伊朗发起“海巴尔”战役,攻占伊拉克南部盛产石油的马季农岛及其周围地区共约10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消极防御,被动挨打,多次要求停战,均遭拒绝。
1988年3月,伊朗又先后发动“巴德尔”、“曙光”8~9号、“圣城”1~9号和“佐法尔”1~6号等50多次战役。在1986年2月的“曙光”8号战役中,攻占伊拉克南部主要出海口法奥地区;在1988年1月的“圣城”2号战役中,夺取伊拉克北部约110平方公里土地;在1988年3月的“曙光”10号战役中,占领伊拉克北部重镇哈莱卜杰,夺地1000多平方公里。其他战役则多数受挫,占地得而复失。
伊拉克守中有攻,先后在中线和南线多次组织进攻战役,并利用伊朗反政府武装配合作战。为改变战场态势,阻止伊朗进攻并削弱其战争潜力,伊拉克除在地面战斗中使用化学武器外,还先后于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率先进行“袭船战”和“袭城战”,攻击对方石油输出终端和军事、经济目标。伊朗针锋相对予以还击,在空军力量不足情况下率先使用地地弹道导弹,引起双方“导弹战”。
由于伊朗使用导弹袭击科威特并威胁海湾其他国家的石油输出,美、苏、英、法等国自1987年7月起先后出动80多艘军舰在海湾为油轮护航。美海军曾多次同伊朗发生冲突,战火由两伊边境蔓延到海湾地区。
1988年上半年,伊朗经济危机加剧,国际压力增大,战场形势恶化。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继续对伊朗纵深目标实施导弹袭击。
⑵ 为什么国际上有两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6日是犹太人的赎罪日,阿拉伯人利用这个时机发动了打击以色列、收复失地的新的中东战争。与此同时,阿拉伯产油国同外国石油公司集团进行提高石油标价的谈判。10月14日谈判破裂。10月16日,海湾五个阿拉伯产油国和伊朗的代表在科威特开会,决定单方面把每桶石油的标价提高70%。几十年来国际石油资本寡头垄断集团控制石油市场价格的局面宣告终结。10月17日,阿拉伯产油国的石油部长决定逐步削减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石油供应量。美国没有重视这一举措,10月19日宣布对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这一举动激怒了主要产油国。当天,利比亚首先宣布对美国禁运石油。10月20日,沙特等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停止向美国供应石油。到12月,世界市场每天的石油供应量减少了500万桶。12月下旬,欧佩克德黑兰会议决定再次提高石油价格。
提价、减产和禁运同时发生,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1美元,两个月后,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第二次危机(1979—1980年):1978年底,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国王统治的“伊斯兰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世界石油供应突然减少了500万桶/日,再加上西方各国政府和石油公司竞相在现货市场上抢购石油,造成石油供应短缺,石油价格飞涨,从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紧接着,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袭伊朗。两伊战争的爆发使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度完全中断,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度暴涨到每桶42美元。但由于1979年以来持续一年多的抢购,使西方国家有了较充足的石油储备,加上沙特阿拉伯迅速提高了本国石油产量,所以到1981年油价终于稳定在每桶34~36美元的欧佩克标价范围内。
这两次油价暴涨给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推动了发达国家在非欧佩克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因此,1982年以后,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了石油供大于求。
⑶ 两伊战争是如何结束的
1. 1988年上半年,伊朗面临经济危机加剧和国际压力,战场形势对伊朗不利。伊拉克决定以军事行动迫使和平,继续对伊朗实施导弹袭击。
2. 1988年4月,伊拉克发起全面反攻,通过“斋月行动”和“信赖真主”等战役,收复了南部失地,包括法奥地区,以及北部山区,并攻占了伊朗的代赫洛兰及其周边地区。在占领约2000平方公里的伊朗土地后,伊拉克主动撤离。
3. 1988年7月14日,伊朗政府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第598号决议,该决议旨在和平解决两国争端。
4. 1988年8月20日,在联合国军事观察团的监督下,双方实现停火。
5. 1990年,伊拉克因侵占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于8月15日宣布将在五天内从伊朗撤军,并接受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同时开始释放战俘。
6. 至此,两伊战争正式结束。
⑷ 1953年伊朗政变1950年代
1951年,伊朗因英伊石油公司的专利权争议和拒绝提高费用,引发了民众对国有化英伊石油公司的支持。亲西方的阿里·拉兹马拉总理遇刺后,伊朗国会通过了石油产业国有化决议,成立了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穆罕默德·摩萨台,一位受过西方教育的领导人,推动了这一进程,他被沙阿任命为总理。摩萨台试图与英伊石油公司协商,但其折衷方案被英国拒绝,英方在没有美国支持的情况下,策划推翻伊朗政府。
那年夏天,美国外交官埃夫里尔·哈里曼访问伊朗,试图调解,但面对沸腾的民意,沙阿表示无法反对国有化。哈里曼的呼吁未能改变局势,英国采取了封锁伊朗石油出口和制裁等手段,加剧了阿巴丹危机。然而,石油收入的增加使伊朗财政状况有所改善,这成为反对势力难以忽视的事实。
在国际法庭上,英国的申诉失败,摩萨台坚称这是帝国主义的行径。摩萨台试图与美国合作,但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此表示不满。1952年,英国的抵制行动导致摩萨台政府内部出现裂痕,尤其是在国会选举中,英国特工试图操控选举结果。尽管民族阵线在大城市取得胜利,但乡郊地区的问题引发暴力事件,选举被推迟。
随着国会议员辞职潮和议会解散,摩萨台面临内政挑战,英国封锁港口导致经济危机,炼油厂工人失业。英国利用冷战思维,称伊朗将被苏联控制,说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参与针对摩萨台的政变计划。这一时期,摩萨台既要应对内部问题,又需解决民众对经济复苏的期待,而英国的行动使伊朗局势日益紧张。
⑸ 两伊战争是如何结束的
1988年上半年,伊朗经济危机加剧,国际压力增大,战场形势恶化。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继续对伊朗纵深目标实施导弹袭击。
1988年4月,伊拉克开始全面反攻,先后通过”斋月行动”、”信赖真主”等战役,收复法奥等南部失地和北部山区,并攻占伊朗的代赫洛兰及其周围地区,随后主动撤离;在其他地区共占领伊朗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1988年7月14日,伊朗政府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和平解决争端的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在联合国军事观察团监督下实现停火。1990年伊拉克因侵占科威特面临严重的海湾危机,于8月15日宣布5天内从伊朗撤军,接受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并开始释放战俘。至此,两伊结束战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