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叫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英文:Gulf War,阿拉伯文:حرب الخليج ,波斯文:جنگ خلیج فارس),是美国领导的联盟军队于1990年8月~1991年2月,为恢复科威特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并恢复其合法政权而对伊拉克进行的一场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
(1)伊朗和美军战争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海湾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反伊联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现出其处理国际事务的“领袖”作用;它把苏联撇在一边,无视许多国家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建议和呼声,执意发动战争,充分暴露其支配、领导全球的野心。
它仅以死亡286人的代价换来了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军事上重新恢复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多年来一直影响自己的“越南战争综合症”,使其干预国际事务的信心大增。
海湾战争后美国对全球和地区事务的干涉和介入程度大大提高,如对波黑、索马里、海地等地区事务的干涉,以及实施北约东扩、制裁和武力打击伊拉克、发动科索沃战争等等,都是其推行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的具体步骤,不仅给地区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也损害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海湾战争给 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二千亿美元。在美国对伊拉克的空袭中,重点轰炸了一些石油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一些重要的军事目标,给日后伊拉克的经济建设带来沉重的打击。
军事上,伊拉克军队在海湾战争中整体作战能力损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四十多个师被摧垮。伤亡人数达八点五万至十万人。伊拉克海军在这次战争中完全被摧毁。
在海湾战争爆发前,伊拉克凭借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使其经济发展在中东地区处于中上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四千美元。而在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国内生产总值仅达到战前的三分之一,人均收入降至不足四百美元。
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区投下了约三百吨的贫铀炸弹,导致这一地区患白血病 、恶性肿瘤和其它疑难病症发病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三点六倍,孕妇流产的比例是过去的十倍多。
Ⅱ 美国伊朗战争是哪一年
概述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
起因
长期以来,两伊存在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双方发生边境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两伊签订《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未真正解决。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诺。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界协定,双方边境冲突逐步升级。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自从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战争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 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双方都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 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朗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停战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影响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战争结果
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双方经济损失惨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8,000亿美元,两国的经济均倒退了20年。
Ⅲ 2012年1月24日这天美国对伊朗开战的原因是什么不要以前的粘贴的,要真实细致的分析,分析好的多加分
没开战呢,美国只是威胁说不允许任何封锁国际航道的行为并把3艘航空母舰开到了波斯湾海域火药味很浓,其实还是对伊朗的不满对伊朗进行威胁,之前相信大家都知道伊朗的核设施和技术的发展一直是在美国这大佬的阻止之下发展的,美国一直宣称要对伊朗实施制裁,但到最后也没个像样的结果,伊朗总是平安无事,这应该让美国很伤面子,美国其实是忍了好长时间了,这次只是发难了而已,谈到原因我也不是专家,但我认为应该有这1条:众所周知伊朗是一个强硬的反美国家,他不惧怕美国,敢于反对美国霸权主义,伊朗在中东的实力其实已经很厉害了,他还拉拢其他国家一起反美,而这影响了美国的称霸世界的进程,在中东这个资源丰富的地域非常紧张,美国当然想拿他开刀了。至于在这个时机我感觉是因为伊朗在核还有导弹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和进展。但我认为美国只是想威胁吓唬伊朗,不可能再和伊朗开战。第一,美军刚从伊拉克战场上撤下,看背后的原因是美国的经济不允许再继续这场无休止的战争了。第二,美军当初在伊拉克的打算可不是7年零5个月这么个漫长的时间,到最后奥巴马大总统才从伊拉克撤军,想想,伊朗的疆域可是比伊拉克大不少啊,再一个伊朗的武器装备也要比伊拉克好。如果战争打起来绝对比伊拉克战争要费劲。第三,白宫想要对伊朗宣战,那么首先要通过外交手段摆平北京和莫斯科方面。想想,我们中国在伊朗拥有三座大型油气田,每年从伊朗进口石油占到总量的百分之十!所以北京方面肯定会反对这场战争阻止这场战争,再看莫斯科方面,如果看地图的话会发现,中东对于俄罗斯的战略意义还是很重要的,自古就是俄罗斯的“后院”,在冷战时代,前苏联就曾经出兵占领伊拉克,可见中东对于俄方的重要性,所以俄罗斯也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后院起火的。根据这两点,美国如果发动了战争,中俄出兵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给伊朗提供武器的话,那就非常可能了。美国对付有了武器支持的伊朗,势必将更加艰难。所以综合上述三点我认为美国发动“伊朗战争”的可能性不大。虽然不专业,但望采纳。
Ⅳ 美伊战争简介
背景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时间),美国以伊拉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伊拉克战争是一场引发争议,遭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民众质疑和反对的战争。这场战争在整个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产生2003年3月遭遇空袭的巴格达被烟雾笼罩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和思考,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和文化等许多方面。研究这场战争,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看待当今世界的视角,而且,也会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现实的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战争威胁,这对于我们解决纷纭复杂的各种问题和谋求发展不无意义。推动美国对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政府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事件”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政府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事件”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伊斯兰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同盟;还可以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控制了伊拉克,还可以摆脱严重依赖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应的主动权都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基于地缘政治的战略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政
治学博士乔治·理博伊等人写的一篇文章:“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这是对的。但是,由于美国的资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确定标准来决定哪些资源应该投入到哪些地方。”这实际是为美国政府构划了确定下一个目标的标准,即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
掌这个地区(国家)的政权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全球地缘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区域,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列入美国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9·11"事件后,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随着布什政府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战略的确立,中东地区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的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基本上失去了控制世界石油市场供应的主动权。西方国家主要通过国际能源组织和节能技术消极地应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波动,反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配额生产机制。而此次“倒萨”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控制了世界石油市场主动权。伊拉克石油资源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于世界第二,是世界石油市场举足轻重的供应者。20世纪60年代末(1968年7月革命后)至70年代初,伊拉克对该国石油资源进行国有化,西方石油公司基本上退出了对伊拉克的石油资源的控制与开发。伊拉克在此后积极参与“制造”了阿拉伯国家“石油武器”,多次通过对石油的限产、提价和禁运企图实现政治目的。直至2002年还通过停止石油出口一个月声援巴勒斯坦人反对以色列的斗争。此次美国“倒萨”战争的胜利无疑使伊拉克的石油资源重新回到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控制之下。掌握伊拉克的石油权必将对控制整个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甚至对OPEC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也将产生重要抑制作用。
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3,出口量约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44.5%。而这一地区的石油生产国占了OPEC成员的2/3,是OPEC最主要的石油输出国,OPEC控制着世界石油出口的80%,而沙特阿拉伯一国就占OPEC日产量的1/2左右。海湾地区最重要的产油国伊拉克、伊朗是美国指控的“邪恶轴心”成员(还包括反美的利比亚),沙特阿拉伯在“9·11”事件后与美国的关系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美国担心自己与整个世界严重依赖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将是相当脆弱的。因此,控制了伊拉克,对于摆脱严重依赖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应的主动权有极大的战略意义。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伍尔西(此人被美国国防部推为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上担任重要角色)不久前对德国《明镜》杂志发表的谈话充分地反映了美国的这一战略意图。伍尔西说:“……但是这(指对伊战争)不仅仅关系到美国对石油的依赖,而且还关系到全世界对石油的依赖。从短期看,我们的最根本的薄弱之处在于沙特人有可能很快削减或提高石油的开采量……沙特人对油价的升降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必须把石油武器从中东抢过来。”(注:[美]詹姆斯·伍尔西:《我们必须把石油武器从中东抢过来》)伊拉克战争对美国从中东人手中抢过“石油武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了亲美的新伊拉克政权,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利比亚将失去决定世界石油价格的重要能力。美国如果能进一步遏制伊朗(这将是美国在这次“倒萨”战争后要解决的问题),世界石油将重新回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控制的时代,但不同的是此次美国具有单独的控制权。这对另外的世界产油大国如委内瑞拉、俄罗斯也将产生重要的经济制约,这种制约对这些国家的政治和外交走向也可能产生制衡作用。委内瑞拉的查韦斯被认为是拉美的第二个卡斯特罗,有着强烈的反美和平民主义的倾向,美国能控制世界石油市场,至少查韦斯政权的作用将被进一步削弱;而俄罗斯尽管在近年来与美国拉近了关系,但美国如能在石油上有效地制约俄罗斯,这对今后迫使俄在重要国际问题上支持美国将增加了筹码。最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油价对世界其他经济体仍具有重要影响,其他经济体不稳定也会波及美国经济。如果美国能控制世界原油的供应,不仅可以减少美国经济受石油影响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在这种控制下从世界政治经济中获得巨大的权力与租金,有助于控制未来的竞争者。2002年下半年,美国以伊拉克支持恐怖主义作为理由,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在中东的利益构成了“潜在威胁”,称美国掌握了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确凿证据,对伊政权一再隐瞒事实、欺骗国际社会的行为已经失去了耐心,公开表示将以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鼓吹的建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并随之大量陈兵海湾。2003年3月20日上午,北京时间10:35,美英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开始侵略伊拉克,4月9日,美军入侵巴格达,萨达姆政权垮台。战后的伊拉克虽然满目疮痍,暴力袭击事件不断,安全局势动荡不安,美军鼓吹的建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已经初见雏形。
战争代价美方
■4471名军
2010.8.29部分驻伊美军战斗部队返回华盛顿
人死亡
■3.2万名军人受伤
■7630亿美元战争开支
■500亿美元重建伊方■8000名士兵死亡
■10-100万平民死亡
■480万难民
Ⅳ 回顾两伊战争:美伊波斯湾初次交手 一舰五艇被击沉
回顾历史,1980年代末的“两伊战争”期间,美伊海军的初次交手便在波斯湾展开。伊朗海军与美国海军实力的巨大悬殊,最终导致伊朗以失败告终。两伊战争的爆发,源于两国长期的边境纠纷和冲突,使地区局势长期紧张。1984年年初,伊拉克率先发动“袭船战”,攻击波斯湾内的中立国油轮和货船,意图削弱伊朗的经济实力。伊朗随后也加入了“袭船战”,导致大量船只遭到袭击。面对伊朗的威胁,美国政府于1987年5月派出舰队,为来往商船护航。5月17日夜,美国海军“斯塔克”号护卫舰被伊拉克战机发射的“飞鱼”反舰导弹击伤。为了应对美军的干涉,萨达姆政府立即停止了“袭船战”,但伊朗的行动并未停止。1987年9月,美国海军与伊朗海军的第一次接触在波斯湾展开,一艘伊朗布雷艇被美军护卫舰摧毁,随后美军驱逐舰又炮击了伊朗海上钻井平台,迫使伊朗暂时放缓对商船的攻击。然而,战争并未因此结束。
1988年4月14日,美国海军“塞缪尔·罗伯茨”号护卫舰在巴林群岛以东触发水雷,舰底被炸开一个直径约4.5米的大洞,全舰燃起大火,瘫痪在海面上。后火势得到控制,拖往迪拜修理。第二天,美军扫雷舰倾巢而出,对该片水域进行拉网式排查,最终找到6枚水雷。经比对,认为这些水雷是伊朗布设的。这成为美军正式打击伊朗的绝佳借口,当天晚上,里根总统签署命令,批准对伊朗海军实施军事打击,行动代号“祈祷螳螂”。1988年4月18日清晨,9艘美军战舰赶赴波斯湾以南海域,并由“企业”号核航母提供空中支援。它们兵分两路攻击“锡里”和“萨桑”两座石油钻井平台。在这次行动中,美军摧毁了伊朗的两个钻井平台,并在霍尔木兹海峡建立警戒,实行戒严。面对美军的攻势,伊朗海军决定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展开反击。伊朗海军战舰以小型快艇为主,最大的“萨巴兰”号和“萨汉德”号护卫舰的排水量也只有1450吨。
在反击战中,伊朗海军的6艘武装快艇袭击了中立国货船和石油钻井平台,但最终被赶来支援的美军A-6E舰载攻击机用集束炸弹击沉三艘,其余则逃回了基地。在另一边,伊朗海军的“女勇士Ⅱ”型导弹艇“约尚”号试图冲击美军驱逐舰“温莱特”号,并抢先射出一枚美制“鱼叉”反舰导弹,但被美军轻松躲过。随后,美军发射5枚“标准1”对空/舰两用导弹,全部命中“约尚”号上层建筑,全艇燃起大火瘫在海面上,而后被美舰舰炮击沉。另一艘伊朗护卫舰“萨汉德”号也被美军A-6E巡逻机发现,并被投下四枚激光制导炸弹,导致战舰起火,很快沉没。另一艘伊朗护卫舰“萨巴兰”号也被发现并被美军A-6E巡逻机投放的一枚MK-82激光制导炸弹命中,导致战舰起火,失去战斗力。此时美军接到了五角大楼命令,要求不要击沉第三艘伊朗军舰,以防战事进一步扩大。美军舰队因此快速撤离战场,伊朗海军此时也已无力再次发动海上攻击,“螳螂行动”就此结束。
在这场海战中,伊朗海军始终处于被动,一艘护卫舰、四艘快艇被击沉,一艘护卫舰重伤,一架F-4战斗机被击伤,还损失了两个钻井平台,元气大伤。反观美军仅坠毁了一架直升机,两名乘员阵亡。这场海战成为伊朗海上战略和战术的重要转折点,伊朗开始全力发展以小型快艇、岸基导弹、小型潜艇、水雷、高速鱼雷为代表的“非对称”海上作战力量,以图在强大的美国海军面前为自己扳回一分。此次美伊在波斯湾的剑拔弩张之态,是重塑中东地区平衡的一个重要节点。考虑到本地区极为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对双方而言,互相妥协而非战争恐怕才是最好的选择。
Ⅵ 美国和伊朗已经处在战争状态了吗
美国与伊朗紧张局势升级:战争边缘的试探
2024年2月1日,一场代理人之间的较量在中东地带悄然升温,美国与伊朗的紧张关系在暗中激化,引发了全球关注。当天,美军在多个地点遭遇袭击,导致5名军人的牺牲,这一事件无疑将两国推向了战争边缘的临界点。冲突的升级让人们质疑,这是否意味着两国之间已经正式进入了战争状态,以及政府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能否合法反击。
拜登政府尽管强调他们正在谨慎地控制冲突的规模,但频繁的袭击事件显示出局势的紧张程度非比寻常。驻约旦美军的袭击事件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国际社会呼吁双方采取更为积极的和平解决措施。尽管美国已经加强了安全防护,但民兵组织的袭击活动依然难以完全遏制,伊朗对此坚决否认责任,但冲突风险的提升却无从否认。
外交途径受阻,和平谈判停滞不前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交谈判陷入停滞,寻求通过对话解决中东问题的难度陡增。停火被视为缓解局势的关键,但双方立场坚定,互不让步。美国政府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特别是关于授权打击民兵组织的争论,宪法赋予总统在自卫情况下动用军事力量的权力。然而,依据《战争权力法》,总统必须在60天内向国会寻求正式批准,但这一期限在现实中往往被视为灵活处理,除非冲突持续时间过长。
议员们对于美国在也门的军事行动表达了担忧,他们呼吁总统在采取任何重大军事行动前,必须获得国会的明确授权。五角大楼正在深入研究联合国宪章中关于自卫权的条款,以寻找合法的行动依据。一些专家指出,打击胡塞武装的行动可能依据反海盗法展开,但参议员克里斯·墨菲认为,最终的授权取决于具体情境和国际法的复杂考量。
战争边缘的微光
尽管战争的阴霾笼罩,但在这场微妙的较量中,和平的微光依然存在。国际社会期待双方能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博弈中找到妥协的可能,重启对话,共同寻求中东地区的持久和平。然而,这需要勇气和决心,以及对未来的明智抉择。在当前的紧张局势下,每一刻都显得尤为重要,世界都在屏息以待,看美国和伊朗能否在这条危险的道路上悬崖勒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