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两伊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两伊战争是因为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才发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战争爆发。战争初期,伊拉克得势,占领伊朗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双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发动反攻,基本上收复全部失地。7月,伊朗军队越过边界,占领伊拉克境内的一些城镇和据点。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势,双方进入相持阶段。1984年4月起,战争向海峡水域和城市区扩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通过结束两伊战争的598号决议。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则坚持应惩办战争祸首,要求萨达姆下台,拒绝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连续发动进攻,收复失地后于7月又进入伊朗境内。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变以往强硬态度,宣布接受安理会的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双方开始直接谈判。至此,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
关于两伊战争的后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了化学武器。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式米格-25战机、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导弹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
但同发达国家主导的战争相比,这场战争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别。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一战中的堑壕战、人海攻击却颇为常见,甚至还出现了没有武装的平民在狂热的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踩爆地雷的场面。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
⑵ 两伊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两伊战争中国支持谁
呃这个怎么说呢?
总的来说最开始美还是支持伊拉克的
而苏最开始支持伊朗
但是有意思的是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战争中均向双方出售了武器。
苏联出于削弱美国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目的,支持反美的伊朗;
同时伊拉克也是苏联武器的老主顾,苏联向双方出售的武器包括坦克、飞机、轻兵器。
在战争后期,双方在袭城战中使用的地对地战术导弹,都是由第三国转运自苏联。苏联是两国最大的武器供货商。
除了直接出售武器外,苏联还帮助训练伊拉克飞行员。
并派遣一批顾问团驻扎在伊拉克,
在战争初期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5战机基本全部由苏联顾问驾驶。
美国在初期表现出明显支持伊拉克的姿态,
甚至可能纵容乃至援助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
但是到了战争后期,由于担心伊拉克力量膨胀和其他诸多原因,
美国暗中向伊朗出售武器,并爆发了与之相关的伊朗门事件。
中国则同时向伊朗和伊拉克出售了包括坦克、反舰导弹、战斗机在内的许多武器装备。立场基本不明确,呵呵
法国为了保证能从伊拉克获取石油和同海湾地区维持良好的关系,
向其出售了反舰导弹、战机、武装直升机。
英国也通过第三方国家如新加坡、南非等向战争双方输出了武器弹药。
至于战争结果,应该算是两败俱伤吧
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
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
伊拉克和伊朗分别同意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
但直至1988年8月20日双方才正式停止战斗。
两伊战争的地面战争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80年9月战争爆发后开始到81年9月伊朗展开阿巴丹反击战为止,这一阶段伊拉克陆军入侵伊朗,战争多在伊朗境内进行。
第二阶段,从81年9月到84年3月伊朗数次攻击结束为止,这一阶段伊朗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完成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变,将战役从伊朗境内转移到伊拉克境内,一度威胁到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第三阶段从84年4月直到战争结束,双方互有攻守,地面战场基本保持僵持,战争成为了消耗战。
两伊战争中国赚了多少钱
美国人赢了,两个国家谁都没赢!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全面爆发。
自从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所以说美国在两伊战争中倒卖军火,大发杀人的血腥财。
在战争中,伊拉克为了尽快获胜,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却没有受到指责。
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是3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而美国凭借此次战争,利用伊拉克一举击溃了伊朗,使伊朗的国力大减。随后,美国翻回头收拾伊拉克,在1990年指使科威特挑起了海湾战争,制裁了萨达姆。2003年,美国最终以它卖给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成功剿灭了伊拉克。由此观之,美国人不费一兵一卒使两伊沦为手下败将,手段不可谓不高!
⑶ 二战中的伊朗,为何会被苏联与英国联合夹击
1. 伊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其北部与苏联接壤,南部则邻接英国殖民地,这使得伊朗长期受到苏联和英国的影响。
2. 尽管伊朗在战争期间试图保持中立,但其内部政策却引起了英国和苏联的担忧。伊朗国王礼萨·汗对德国表现出了友好的态度,这让英国和苏联感到不安,担心伊朗可能成为德国的南部战线。
3. 1941年8月,英国和苏联向伊朗提出要求,要求其驱逐所有德国公民并关闭德国大使馆。礼萨·汗拒绝了这个要求,他认为盟国不会因为道德考虑而侵犯一个中立国家的领土完整。
4. 英国和苏联随后选择了不宣而战,对伊朗发动了突然进攻。1941年8月25日,苏联军队越过边界,迅速占领了伊朗北部地区。苏联的进攻是突然的,伊朗军队大多数时候都未能有效抵抗。
5. 在苏联的进攻中,苏联空军对伊朗城市进行了轰炸,以威吓伊朗军队和平民。轰炸造成了伊朗平民的伤亡,其中包括在大不里士、拉什特和德黑兰郊区的空袭中丧生的人数。这些行动显示了苏联对伊朗的军事行动不仅迅速而且具有破坏性。
⑷ 英苏入侵伊朗的战争背景
伊朗在传统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协议后也被两国视为禁脔,不容第三国染指。但是由于饱受英俄干涉之苦,伊朗的亲德情绪甚为强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5年4月,德国驻波斯布什尔城的领事,有“波斯的劳伦斯”之称的瓦思穆斯(Wilhelm Wassmuss,1880—1931)将波斯南部的游牧部落争取到自己一边,在亲德的波斯宪兵队的帮助下建立游击队,扫荡了法尔斯省的英军,攻占设拉子城。在德国和土耳其间谍的煽动下,波斯西南部的阿拉伯游牧部落还切断了马斯杰德·苏莱曼和阿巴丹之间的几处主要输油管道,致使英波石油公司的石油运输停顿了4个月。为了对抗德国和土耳其的威胁英国和俄国则共同出兵波斯,两国军队1917年4月2日在波斯的克尔曼沙赫会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斯的哥萨克旅副指挥官礼萨汗在1921年发动政变,推翻恺加王朝,在1924年建立了巴列维王朝。巴列维王朝建立后,礼萨汗国王与德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1925年,伊朗皇家空军向德国的容克公司采购了第一批3架Ju F-13型飞机。1927年,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取得了在伊朗全国专营邮政运输的特许权。1928年,德国公司承包了伊朗北方铁路的修建工程。1930年,德国人受聘为伊朗国家银行的经理。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纳粹宣传部门此后大力渲染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属雅利安民族,两国都要反对英国的奴役,都要反对共产主义的扩张。德国利用伊朗来威胁英属印度和苏联的南部腹地,伊朗则用德国来防备宿敌英苏,更想利用德国的先进技术和专家来推进伊朗的现代化。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因此德伊关系越来越密切。到1936年,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专家已经超过5000人。伊朗军队的火炮、步枪、手枪等武器装备全由德国制造,德黑兰大学和其他一些高等院校也由德国人管理。汉莎航空公司开辟了从柏林到德黑兰的直达航线,数以千计的伊朗学生去德国留学。德国使馆向伊朗国家图书馆捐赠了大量宣传印刷品和图书,并在德黑兰设立了宣传中心。
除此之外,德国和伊朗的经济合作也增长迅速。1937年,德国在伊朗的对外贸易中仅次于苏联,居于第二位,次年即跃升为第一。伊朗向德国出口羊毛、棉花、铅矿、锡矿、水果和优质的皮货,进口各种机器、电讯器材、汽车、铁轨和铁路设备、化工产品和药品。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伊朗随即宣布中立。此后英国对德国展开海上封锁,伊朗与德国的贸易往来一度中断,后来两国转经苏联进行贸易。
到1941年春天,德国已经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当年4月1日,伊拉克亲德的“金方阵”军官集团发动政变,废黜首相和摄政,由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拉希德·阿里掌握政权。新政府得到苏、意、日、沙特的承认,与德国复交,并要求英军撤出伊拉克。5月,德军攻占克里特岛,并从维希法国手中接管了叙利亚的机场。一时间,英国在近东和中东的利益岌岌可危。
为了保护中东和苏伊士运河的安全,以及确保英波石油公司对伊朗西南部油田的控制,英国对伊拉克政变做出了激烈的反应。4月18日,正要调往远东的第10印度师一个旅和一个炮兵团在巴士拉登陆,此外约旦的“阿拉伯军团”也开入伊拉克。5月2日,英国飞机开始轰炸包围哈巴尼亚基地的伊拉克军队。此后两个星期中,后续的英印联军部队源源不断地在巴士拉登陆,5月29日,英军占领巴格达,拉希德·阿里和“金方阵”军官集团成员逃往伊朗、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
占领伊拉克的英军由奎南中将(E.P.Quinan)指挥。他们的任务是确保盟国在伊拉克的交通线,并保障石油的供应。1941年5月底,印度武装部队总司令奥金莱克爵士和中东英军总司令韦维尔将军在巴士拉会见,并磋商进一步占领中东的行动计划。6月初,英军和自由法国部队联手占领了叙利亚和黎巴嫩。
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在德国的猛烈攻击下,7月12日,英苏达成协议,两国在对德战争中给予对方必要的帮助,不得到另一方的同意,绝不单独媾和。英国还同意立即向苏联提供其急需的第一批军火武器和药品。
当时苏联远东的港口皆处于日本海军的严密监视之下,日本事实上已在1940年9月与德国结盟,只是尚未直接参战。而且这些港口远离苏联西部的战线,漫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存在运力不足的问题。盟国若通过北冰洋向摩尔曼斯克运送援助则更加危险,因为满载军火的船只很容易受到以挪威为基地的德国潜艇和飞机的攻击。再者,当时摩尔曼斯克港口条件甚差,铁路运输不便,若要从速扩建港口,则是临渴掘井。从地中海和黑海向乌克兰运送援助的通道同样危险,而且土耳其关闭了达达尼尔海峡,盟国护航队若要强行通过,势必遭到土军的激烈抵抗,很可能还由此召来已经占领希腊和保加利亚的德军干涉。
因此,盟国在1941年夏天能马上使用的唯一一条援助苏联的路线,就是从波斯湾港口出发,经纵贯伊朗的铁路,抵达巴库和里海。显而易见,伊朗成为联结苏联与英国的战略通道,而当年4月发生在伊拉克的亲德政变意味着两国今后决不能容许德国人在这条战略通道附近存在。礼萨汗国王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最后终于铸成大错。
⑸ 两伊战争一边导弹狂袭,伊朗究竟有多死硬
近日伊朗和美国的纷争让全世界瞩目,美国发射导弹炸死了伊朗高级将领,导致伊朗清真寺挂上了“血旗”开始复仇行动。不过很多人其实对伊朗这个国家并不了解,也并不知道伊朗到底有何实力敢和美国人叫板。不过有一点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伊朗绝对是这个星球上,最死硬顽强的国家之一。
任何与伊朗为敌的国家,都很容易回忆起3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伤亡超过百万的两伊战争。
上图_ 飞毛腿导弹
这场闹剧一般的战争被称为“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一战”。一边是疯狂人海战术,另一边是袭城炸船(伊拉克为了阻拦伊朗出口石油用空军炸游轮)。两边对打不亦乐乎。然而当这场闹剧结束,双方发现留下的不仅仅是巨额债务,还有人民生活水平的空前倒退,无论是德黑兰还是巴格达,除了上百万具尸体和数百亿美金的债务。什么也没有得到。
希望历史永远不会重演,希望人民不要再顶着炮火 地雷和导弹,在战场上成为炮灰。
⑹ 伊朗与奥斯曼帝国,伊朗与俄国之间有过哪些战争
伊朗与奥斯曼帝国: 在苏丹塞里姆一世(1512—1520年)统治时期,开始了与伊朗的长期战争。但是对伊朗的战争并不顺利。土耳其人主要是为
了夺取伊朗占据的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和南高加索。只是在1514年打败过伊朗,并夺取了查尔兰高地。此后进展不大。
伊朗与俄国:伊朗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在十九世纪沙皇俄国时期便已开始。1804俄罗斯的版图已推进至南高加索地区,在拿破仑的鼓动下俄罗斯与当时的波斯爆发了战争。战争直至1813年,波斯在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与俄国签定《古里斯坦和约》才告于结束。波斯承认俄国对已占土地的主权,其中包括格鲁吉亚、达格斯坦等北部领土。之后的俄罗斯又开始蚕食当时东亚美尼亚,引起波斯的强烈不安,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波斯在1826与俄进行了第二场战争。经过两年的战争再以波斯的失败而告终,波斯被迫与俄罗斯签定《土库曼切条约》被迫割让亚美尼亚等地。
二战时期在纳粹德国进攻苏联之后伊朗的在苏联的地缘战略上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当时苏联在德国的进攻下处境极为困难,急需美英物质的支援。在黑海被当时土耳其政府封锁之后,盟国发现把波斯湾西北端向高加索和黑海连接起来的横贯伊朗的铁路是一条通向苏联输送物质最安全的途径。但当时的伊朗国王更倾向于借助德国的力量打败苏联,从而夺回被沙皇俄国所抢占的高加索地区。而如果当时的伊朗国王一旦投入轴心国的怀抱,那么苏联在的高加索与中亚地区将直接暴露在敌人面前。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当时的英国与苏联政府派兵直接占领伊朗。
二战结束不到一年,苏联便因在伊朗的撤军问题上爆发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直接对抗。冲突期间,苏联先后支持伊朗北部境内的阿塞拜僵和库尔德人从事分裂活动对抗伊朗中央政府,并直接派兵阻挠伊朗政府军队的平叛行动。此次冲突的后果是将伊朗直接推入西方的怀抱。并被视为冷战爆发的起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