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从1979年美伊人质危机事件出发分析分析危机决策的特点
伊朗人质事件起与1979年11月4日,美国随即在11月14日冻结了80亿伊朗在美资产。解救人质为
1980年11月,1981年1月结束。
要看此事的处置对策,首先先看看当时国际环境:
1978年,越南与苏联签订《越苏友好合作条约》,而中国中断对越南的援助。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埃及与以色列签订戴维营协议,但遭阿盟逐出。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月17日中越开战。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租借越南金兰湾基地,租期25年。北约部长理事会宣布于1983年在西欧部署572枚中程导弹。
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
简单地说就是中美靠近。在中东,埃以缓和,阿盟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引起伊斯兰世界反苏。而伊朗此时反美情绪高涨。伊斯兰世界因两伊战争分裂。
在当时美苏争霸的大局下,美国首先会考虑苏联对美伊关系变化后的反应:
1)苏联应该是最喜欢伊朗自动加入自己一派,如果伊朗选择投入苏联一方,则苏联势力可以直达波斯湾,直接掐断美国的中东油路。由于苏联和伊朗在陆地上是紧邻的,所以苏联要对伊朗实施支援非常容易。
2)中间的可能是伊朗在美苏间保持中立。伊朗选择的以伊斯兰革命的大旗自立门户,和苏联的共产主义不是一个阵营,两者并无非联手不可的因素。如果这样,则苏联就算控制了阿富汗也无法直接走进印度,除非再攻下巴基斯坦或者伊朗。
3)如果伊朗与苏联敌对,那苏联是最不喜欢的,但当时伊朗与苏联并无大的外交问题。从当时情况看,苏联控制阿富汗后,最大的可能是联手它早已培养的印度朋友,攻入巴基斯坦,而非取道伊朗来进入印度洋。
4)另外,伊朗离苏联实在太近了,以至于苏联不能允许美国再控制伊朗,所以苏联干涉美国入侵伊朗是完全可能的。
由于历史上俄国对波斯一直都有野心,相应地伊朗对苏联也有防范之心,只要不逼得伊朗太急,伊朗应该不会彻底投入苏联。如果美国亲自对伊朗动手,伊朗没有别的选择,就会被逼入苏联一派,苏联这样进入伊朗,将不但能控制伊朗,还能获得大义上的支持。而美国也不希望冒与苏联直接开战的风险,所以美国对伊朗并没有急切地去亲自下手,他采取的是打代理人战争的方法,让伊拉克去打伊朗。而自己的行动仅仅限于对伊拉克的幕后支持。
但是事情也并不顺利,新生的伊斯兰伊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脆弱,反倒是使用当年美国支援给伊朗的武器顶住了伊拉克的进攻,两伊陷入僵持,速胜的可能没有了。这样要捞回人质,就只能靠自己了。美国之后选择了自己用特种作战去营救,可是也失败了。但最后还是因为伊朗急于结束实际上由美国挑动的两伊战争,使美国得以通过谈判以解冻冻结的80亿在美伊朗资产为条件结束了人质危机。
由于美国对伊朗没有过度逼迫,伊朗最后也没有彻底投入苏联一方。应该说,从战略角度,美国这样的处置还是不错的。在全球博弈中,为保障大目标的实现,并非什么事都该用蛮力解决。
② “ 1988年8月有什么历史事件吗”
1988年8月20日 两伊战争结束
两伊战争是20世纪80年代伊拉克与伊朗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战争。
长期以来,伊拉克与伊朗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第一是边界争端。阿拉伯河全长204公里,是两国的边界线,伊拉克和伊朗都称对阿拉伯河拥有主权。第二是民族矛盾。伊拉克的主要民族阿拉伯人和伊朗的主要民族波斯人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积怨很深。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三岛阿布穆萨、大通布、小通布的归属问题上,两个民族争执不休,伊朗在1971年占领了三岛。伊朗的胡齐斯坦省99%的居民是阿拉伯人,伊拉克长期态消支持该地区阿拉伯人争取自治的运动。两国还都支持对方的库尔德人与本国政府对立。第三是宗教分歧。伊拉克和伊朗都是穆斯林国家,但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在伊拉克掌权,而什叶派则掌握着伊朗政权。
1975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的斡旋下,两伊曾为解决双方之间的冲突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伊拉克同意将阿拉伯河南段102公里的中心线定为两国水上边界,伊朗则答应停止支持伊拉克库尔德反政府武装。但在1979年2月之后,两伊矛盾又趋于激化。1980年4月起两伊边境冲突频起。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废除《阿尔及尔协议》,收回阿拉伯河的主权。9月22日伊拉克飞机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伊拉克发动全面进攻,到1980年10月已攻占伊朗10个城镇,控制了伊朗2万多平方公里土地。1982年4月起伊朗大举反攻,在历时25天的圣城战役中获胜,夺回霍升饥拉姆沙赫尔等地,6日伊拉克军队撤至边界。7月起伊朗军队多次进入伊拉克境内发动攻势,但进展不大。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两伊停火谈判的598号决议,伊拉克在7月22日表示赞成,伊朗拒绝接受。1988年春天,伊拉克开始大反攻,7月已收复1982年以来被伊朗占领的全部领土。帆笑知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正式停火。伊拉克和伊朗战争结束。
两伊战争历时8年,双方死亡约100万人,伤亡约170万人,其伤亡人数占两国总人口的4.5%。战争期间两伊双方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战争给双方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战争对海湾、中东乃至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 两伊战争 原因经过结果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
原因
长期以来,两伊存在领土纠纷、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双方发生边境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两伊签订《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伊拉克。两国矛盾有所缓和,但未真正解决。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诺。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两伊关系急剧恶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称要废除边界协定,双方边境冲突逐步升级。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自从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战争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 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双方都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 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朗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停战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影响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④ 伊朗门事件处理结果
11月25日,美国司法部的调查揭示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违规行为,他们违反国会禁令,将销售给伊朗武器的部分收益秘密用于支持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诺斯上校,他在听证会上证实了资金流向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装。里根总统最初否认了解此事,这一事件导致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波因德克斯特辞职,并将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高级官员、政治军事处副处长诺思中校解职。随后,总统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了三个月的深入调查,参众两院也进行了联合听证会。里根的态度逐渐转变,承认这是一个错误,并不再坚持不知情,还更换了白宫办公厅主任,撤销了与事件有关的中央情报局副局长盖茨的任命。尽管危机得以缓解,但11月18日,国会特别调查委员会的“伊朗门事件”报告认定总统应对该事件负最终责任。
1989年3月16日,独立调查员在历经15个月的调查后,对诺思提出了12项罪名的起诉,包括私自篡改、转移和销毁文件,以及妨碍国会调查。审判过程于2月21日启动,经过证人证词和证据展示,于4月21日结束。随后,由12名公民组成的陪审团审议了12天,最终于5月4日宣布,诺思被判定犯有阻挠国会调查、私自销毁文件和接受贿赂三项罪名,其他九项指控则被认定无罪。
1989年7月5日,华盛顿联邦地区法院宣布判决,判处诺思三年徒刑,缓期执行,并罚款15万美元。诺斯还需完成1200小时的无偿公共服务,参与青少年吸毒预防计划,并被禁止担任公职。同年6月,波因德克斯特也因相关罪名被判有罪。
伊朗门事件是,美国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从而造成里根政府严重政治危机的事件,因人们把它与尼克松水门事件相比,故名伊朗门事件。
⑤ 伊朗和伊拉克的历史有何关联,何时分裂
历史上,两国间一直存在着民族矛盾、教派冲突、领土纠纷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争端。1980年9月,两伊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共造成100多万人死亡,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1987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伊拉克和伊朗先后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8月20日,长达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两国仍然处于敌对状态。1990年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拉克于当年8月17日正式宣布从伊朗领土撤军,10月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尽管此后两国为改善关系作出积极努力,但双方在一些领域的分歧依然存在。
2000年以后,伊朗和伊拉克关系明显改善,特别是“9·11”事件后,因被美国列入“邪恶轴心”国名单,双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强烈反对美国的武力行动以及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呼吁联合国在伊拉克重建和未来政府组建上发挥主导作用。伊拉克战争后,伊朗积极支持伊拉克重建,向对方提供援助,并加强与其的经济合作。两伊政治经济关系逐渐升温。
2005年,两伊关系发展步伐加快。当年5月,伊拉克过渡政府成立。亲伊朗的什叶派达瓦党领导人贾法里执掌政府。为表示对贾法里政府的支持,伊朗外长哈拉齐5月中旬访问伊拉克,成为萨达姆政权垮台后访问伊拉克的伊朗最高级别官员。7月,伊拉克过渡政府总理贾法里访问伊朗。11月,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访问伊朗,成为近40年来首位访问伊朗的伊拉克国家元首。
2006年以后,两伊关系持续升温。伊拉克总理马利基于2006年9月和2007年8月先后两度访问伊朗。2006年11月,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时隔一年之后再度访问伊朗,寻求扩大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两国高层互访进一步促进了双边关系的发展。
历史上,两国间一直存在着民族矛盾、教派冲突、领土纠纷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争端。最主要原因。
⑥ 两伊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持续了8年,从1980年9月22日开始,到1988年8月20日结束。伊朗和伊拉克相邻,共享1200公里的边界,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分界。长期的边界争议和宗教差异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伊朗90%的居民信仰什叶派伊斯兰教,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如此。
原因
两国长期存在领土、民族和宗教派别争议。1971年,双方发生冲突。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调解下,两国签订了《国界和睦邻条约》(即《阿尔及尔协定》),规定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伊朗同意将克尔曼沙赫省的约300平方公里土地划给伊拉克。尽管如此,伊朗并未履行承诺。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两国关系恶化。伊拉克宣布废除边界协定,边境冲突升级。
伊拉克担心伊朗革命的影响,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人的独立要求。同时,伊拉克试图控制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河是两国的石油出口通道。美国支持伊拉克,提供武器并鼓励其进攻伊朗。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对阿拉伯河的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担心伊朗革命的影响,两国的领导人也都有各自的野心。
战争爆发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以伊朗支持的刺杀行动为借口,全面进攻伊朗,战争由此爆发。伊拉克获得了苏联的外交和军事支持,而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提供了经济援助。美国也偏袒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1985年起,美国同时向两国出售武器,引发了伊朗门事件。
战争非常残酷,双方都使用了人海战术和化学武器。1982年6月,伊朗反攻,夺回了初期被占领的土地。伊拉克提出休战,但伊朗试图推翻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建议,战争又持续了六年。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保护海湾航道畅通,导致了伊朗导弹攻击美国舰艇和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客机的事件。
停战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无条件停战。同年7月23日,伊拉克接受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也接受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调解下,两伊于1988年8月20日全面停战。战争结束时,两国边界恢复到了战前状态。
影响
两伊战争持续了7年11个月,是20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消耗巨大的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损失惨重的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战争前,伊拉克外汇储备达400亿美元,战争结束后,外债高达800亿美元,其中军火债务超过400亿美元,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超过300亿美元。战争中,伊拉克死亡人数达30万,伊朗死亡人数超过70万。两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发展计划至少推迟了20至30年。
⑦ 为什么米国当年在伊 朗人质危机的时候没有直接对伊宣战,而是在人质解救行动失败后同意了伊 朗的条件
伊朗人质危机是1979年
首先一个认识错误:米国当时还是一极称霸
其实英国早就衰落 从二战开始就已经衰落 沦为2流国家 可以说二战后整个欧洲都沦为2流国家 从三年后的1982年的马岛战争就能看出来一个曾经世界的霸主已经内外交困 经济上陷入“滞胀”被迫大幅削减军费 裁撤军舰
另外:英国从未作为一极在政治多极化的世界中存在过。首先 政治多极化是在冷战结束之后才出现的 1979年冷战没有结束 世界政治格局还是“两极世界”只有美国和苏联称得上是“一极称霸”
还有 西方民主国家对战争和人员的伤亡 尤其是平民的伤亡是非常敏感的 政府的权力由人民授予 除非当时英国的执政党想直接放弃下一届竞选。另外:宣战有用么?你去打谁?怎么打?作为英国,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第一目的是营救人质。我宣战就是把人质至于危险之中 我与我的目的相违背啊!!政治上 逻辑上完全讲不通
记住:人质是人命!!是平民的人命!!!你懂么?生命的价值你懂么?学历史 不要老是想着打打打。打解决不了问题。而且战争的话费是最高的 产生的后果是最深远和持久的 是最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⑧ 伊朗人质危机是怎么一回事,美国为何没因此攻击
1980年发生的伊朗人质危机事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起事件一度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直到现在都还有影响,也是引发两伊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和伊朗断交又40年了,直到现在两国的分歧还是非常严重。美国的目标就是推翻伊朗政府,而伊朗也将美国视作为敌人。
在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革命,霍梅尼推翻亲美世俗政权巴列维王朝政府,建立政教和合一政府,由于美国卡特政府支持巴列维政府,引发伊朗民众不满,随即伊朗民众占领美国大使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这就是伊朗人质危机。(应该说,伊朗的行为违反日内瓦公约)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历时444天才结束。当时正值美国大选之际。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十分焦急,如果不能迅速解决人质问题,势必影响自己的连任势头。所以迅速而即时地解决人质危机成为卡特政府的第一要务。
在人质发生以后,美国与伊朗数次谈判未果,迫于国内的巨大压力,以及连任的迫切性,卡特不顾国务卿万斯的强烈反对,决定采取军事行动解救人质。在中央情报局的策划下。代号为鹰爪行动的跨军种联合军事行动就此展开,进行军事行动是蓝光军事小组。这个军事行动从一开始就意味失败,由于行动仓促,军事小组连行动地图都是错误的,再就是行动期间根本没有详细地计划和预备策划,在4月24日晚十点。180名士兵和乘8架8架直升机。前往伊朗,但由于地图的错误,飞机降落在沙漠地区,就此导致3架飞机发生故障。这样根本无法完成任务,卡特得知情况以后,只好下令停止军事行动。第二天、美国政府向外界公布了美国在伊朗进行武装营救计划行动、并且承认军事行动失败。而伊朗得知情况以后,立即将所有人质分散关押,美国就此失去二次武装营救的机会。
伊朗政府出于报复,公开声明,只要卡特当总统一天,就不释放人质,而卡特之所有未能连任总统,伊朗人质危机是最大原因,而伊朗人也是说话算数,在美国新总统里根总统当总统第二天就将人质释放,就此历时444天的伊朗人质危机就此结束。也由于此,美国政府把伊朗当做了头号敌人,恐怖国家,邪恶分子,等一系列称号纷纷送给了伊朗,开始了对伊朗进行最严厉的经济和军事制裁,随后开始全力支持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而从引发历时八年的两伊战争。
而之所以没有进行直接武力干预,一是如果武力侵犯伊朗,势必引发全球油价暴涨,这样让欧洲盟国不满,而且也会让苏联从中收益,二是已有情报显示,伊朗以做出决定,一旦美国出兵,伊朗将全力进攻以色列。如果以色列介入伊朗危机,整个中东将爆发全面战争,这将是美国无法承受的代价,所以美国才扶持萨达姆。进行代理人战争,但以后的海湾战争是美国没有预料到的,乃至以后的基地组织和阿富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