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伊朗资讯 > 苏联为什么进攻伊朗

苏联为什么进攻伊朗

发布时间:2025-08-08 04:41:35

① 二战期间,为何苏联和英国要瓜分伊朗

伊朗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在传统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协议后也被两国视为禁脔,不容第三国染指。 二战爆发后,礼萨汗宣布伊朗中立,但并未限制德国在伊朗的活动。即使苏德战争爆发后,仍不接受一些有远见的臣属关于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边的意见。苏联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缔德国特务的活动,而礼萨汗也并未采取必要的措施 。英国想要伊朗的石油资源,苏联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为苏联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没有出海口。

二战结束之后,1946年3月2日,当初英苏和伊朗三国同盟条约规定的占领时限到来。英国军队按照协议撤出了伊朗。在二战结束之后,英帝国已经自在崩溃边缘,占领伊朗对英国确实没有太多的价值了。但苏联这时已经看到了冷战即将来临,而自己撤出之后,巴列维政权肯定会被美国控制。所以苏联尽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却显得非常不情愿。他们以伊朗境内存在对苏联的安全威胁为由,撤军行动进行的非常缓慢。而伊朗这时当然也得理不让人,在美国的支持下,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抗议。但很明显联合国安理会是没法对苏联这个常任理事国采取任何惩罚措施的,不过苏联还是感到了压力,在3月24日答复会尽快撤出。当年4月,苏联和伊朗达成协议,伊朗许诺将其北部油田的开采权长期租借给苏联,5月苏军完全撤出了伊朗领土。

② 两伊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两伊战争中国支持谁
呃这个怎么说呢?
总的来说最开始美还是支持伊拉克的
而苏最开始支持伊朗
但是有意思的是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战争中均向双方出售了武器。
苏联出于削弱美国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目的,支持反美的伊朗;
同时伊拉克也是苏联武器的老主顾,苏联向双方出售的武器包括坦克、飞机、轻兵器。
在战争后期,双方在袭城战中使用的地对地战术导弹,都是由第三国转运自苏联。苏联是两国最大的武器供货商。
除了直接出售武器外,苏联还帮助训练伊拉克飞行员。
并派遣一批顾问团驻扎在伊拉克,
在战争初期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5战机基本全部由苏联顾问驾驶。
美国在初期表现出明显支持伊拉克的姿态,
甚至可能纵容乃至援助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
但是到了战争后期,由于担心伊拉克力量膨胀和其他诸多原因,
美国暗中向伊朗出售武器,并爆发了与之相关的伊朗门事件。
中国则同时向伊朗和伊拉克出售了包括坦克、反舰导弹、战斗机在内的许多武器装备。立场基本不明确,呵呵
法国为了保证能从伊拉克获取石油和同海湾地区维持良好的关系,
向其出售了反舰导弹、战机、武装直升机。
英国也通过第三方国家如新加坡、南非等向战争双方输出了武器弹药。
至于战争结果,应该算是两败俱伤吧
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
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
伊拉克和伊朗分别同意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
但直至1988年8月20日双方才正式停止战斗。
两伊战争的地面战争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80年9月战争爆发后开始到81年9月伊朗展开阿巴丹反击战为止,这一阶段伊拉克陆军入侵伊朗,战争多在伊朗境内进行。
第二阶段,从81年9月到84年3月伊朗数次攻击结束为止,这一阶段伊朗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完成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变,将战役从伊朗境内转移到伊拉克境内,一度威胁到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第三阶段从84年4月直到战争结束,双方互有攻守,地面战场基本保持僵持,战争成为了消耗战。
两伊战争中国赚了多少钱
美国人赢了,两个国家谁都没赢!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全面爆发。
自从战争爆发后,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密切关注。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所以说美国在两伊战争中倒卖军火,大发杀人的血腥财。
在战争中,伊拉克为了尽快获胜,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却没有受到指责。
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是3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而美国凭借此次战争,利用伊拉克一举击溃了伊朗,使伊朗的国力大减。随后,美国翻回头收拾伊拉克,在1990年指使科威特挑起了海湾战争,制裁了萨达姆。2003年,美国最终以它卖给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成功剿灭了伊拉克。由此观之,美国人不费一兵一卒使两伊沦为手下败将,手段不可谓不高!

③ 英苏入侵伊朗入侵的背景

英苏入侵伊朗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伊朗的中立立场

    •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伊朗宣布保持中立。
  2. 英国对德海上封锁与伊朗贸易受阻

    • 英国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导致伊朗与德国的贸易受阻。尽管双方通过苏联仍有有限的贸易往来,但这对伊朗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
  3. 德国在欧洲势力的增强与伊拉克政变

    • 到1941年春天,德国在欧洲的势力空前强大。
    • 4月1日,伊拉克发生亲德军官政变,新政权要求英军撤离伊拉克,并对英国在近东和中东的权益构成威胁。
  4. 英国对伊拉克政变的反应与占领

    • 英国为确保中东安全和英波石油公司的利益,对伊拉克政变作出激烈反应,占领伊拉克以保护盟国交通线和石油供应。
  5. 英苏协议的达成与伊朗战略价值的凸显

    • 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后,英苏达成协议,承诺在对德战争中互相支持。
    • 伊朗的战略价值凸显,成为盟国援助苏联的唯一可行路线的重要节点。
  6. 伊朗国王对局势认识不足

    • 伊朗国王礼萨汗对局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这为英苏入侵伊朗埋下了伏笔。

综上所述,英苏入侵伊朗的背景是复杂的,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伊朗的中立立场、贸易受阻、德国势力的增强、伊拉克政变、英国的反应、英苏协议的达成以及伊朗国王对局势的认识不足等多个方面。

④ 英苏入侵伊朗的战争背景

伊朗在传统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协议后也被两国视为禁脔,不容第三国染指。但是由于饱受英俄干涉之苦,伊朗的亲德情绪甚为强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5年4月,德国驻波斯布什尔城的领事,有“波斯的劳伦斯”之称的瓦思穆斯(Wilhelm Wassmuss,1880—1931)将波斯南部的游牧部落争取到自己一边,在亲德的波斯宪兵队的帮助下建立游击队,扫荡了法尔斯省的英军,攻占设拉子城。在德国和土耳其间谍的煽动下,波斯西南部的阿拉伯游牧部落还切断了马斯杰德·苏莱曼和阿巴丹之间的几处主要输油管道,致使英波石油公司的石油运输停顿了4个月。为了对抗德国和土耳其的威胁英国和俄国则共同出兵波斯,两国军队1917年4月2日在波斯的克尔曼沙赫会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斯的哥萨克旅副指挥官礼萨汗在1921年发动政变,推翻恺加王朝,在1924年建立了巴列维王朝。巴列维王朝建立后,礼萨汗国王与德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1925年,伊朗皇家空军向德国的容克公司采购了第一批3架Ju F-13型飞机。1927年,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取得了在伊朗全国专营邮政运输的特许权。1928年,德国公司承包了伊朗北方铁路的修建工程。1930年,德国人受聘为伊朗国家银行的经理。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纳粹宣传部门此后大力渲染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属雅利安民族,两国都要反对英国的奴役,都要反对共产主义的扩张。德国利用伊朗来威胁英属印度和苏联的南部腹地,伊朗则用德国来防备宿敌英苏,更想利用德国的先进技术和专家来推进伊朗的现代化。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因此德伊关系越来越密切。到1936年,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专家已经超过5000人。伊朗军队的火炮、步枪、手枪等武器装备全由德国制造,德黑兰大学和其他一些高等院校也由德国人管理。汉莎航空公司开辟了从柏林到德黑兰的直达航线,数以千计的伊朗学生去德国留学。德国使馆向伊朗国家图书馆捐赠了大量宣传印刷品和图书,并在德黑兰设立了宣传中心。
除此之外,德国和伊朗的经济合作也增长迅速。1937年,德国在伊朗的对外贸易中仅次于苏联,居于第二位,次年即跃升为第一。伊朗向德国出口羊毛、棉花、铅矿、锡矿、水果和优质的皮货,进口各种机器、电讯器材、汽车、铁轨和铁路设备、化工产品和药品。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伊朗随即宣布中立。此后英国对德国展开海上封锁,伊朗与德国的贸易往来一度中断,后来两国转经苏联进行贸易。
到1941年春天,德国已经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当年4月1日,伊拉克亲德的“金方阵”军官集团发动政变,废黜首相和摄政,由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拉希德·阿里掌握政权。新政府得到苏、意、日、沙特的承认,与德国复交,并要求英军撤出伊拉克。5月,德军攻占克里特岛,并从维希法国手中接管了叙利亚的机场。一时间,英国在近东和中东的利益岌岌可危。
为了保护中东和苏伊士运河的安全,以及确保英波石油公司对伊朗西南部油田的控制,英国对伊拉克政变做出了激烈的反应。4月18日,正要调往远东的第10印度师一个旅和一个炮兵团在巴士拉登陆,此外约旦的“阿拉伯军团”也开入伊拉克。5月2日,英国飞机开始轰炸包围哈巴尼亚基地的伊拉克军队。此后两个星期中,后续的英印联军部队源源不断地在巴士拉登陆,5月29日,英军占领巴格达,拉希德·阿里和“金方阵”军官集团成员逃往伊朗、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
占领伊拉克的英军由奎南中将(E.P.Quinan)指挥。他们的任务是确保盟国在伊拉克的交通线,并保障石油的供应。1941年5月底,印度武装部队总司令奥金莱克爵士和中东英军总司令韦维尔将军在巴士拉会见,并磋商进一步占领中东的行动计划。6月初,英军和自由法国部队联手占领了叙利亚和黎巴嫩。
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在德国的猛烈攻击下,7月12日,英苏达成协议,两国在对德战争中给予对方必要的帮助,不得到另一方的同意,绝不单独媾和。英国还同意立即向苏联提供其急需的第一批军火武器和药品。
当时苏联远东的港口皆处于日本海军的严密监视之下,日本事实上已在1940年9月与德国结盟,只是尚未直接参战。而且这些港口远离苏联西部的战线,漫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存在运力不足的问题。盟国若通过北冰洋向摩尔曼斯克运送援助则更加危险,因为满载军火的船只很容易受到以挪威为基地的德国潜艇和飞机的攻击。再者,当时摩尔曼斯克港口条件甚差,铁路运输不便,若要从速扩建港口,则是临渴掘井。从地中海和黑海向乌克兰运送援助的通道同样危险,而且土耳其关闭了达达尼尔海峡,盟国护航队若要强行通过,势必遭到土军的激烈抵抗,很可能还由此召来已经占领希腊和保加利亚的德军干涉。
因此,盟国在1941年夏天能马上使用的唯一一条援助苏联的路线,就是从波斯湾港口出发,经纵贯伊朗的铁路,抵达巴库和里海。显而易见,伊朗成为联结苏联与英国的战略通道,而当年4月发生在伊拉克的亲德政变意味着两国今后决不能容许德国人在这条战略通道附近存在。礼萨汗国王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最后终于铸成大错。

⑤ 二战中的伊朗,为何会被苏联与英国联合夹击

1. 伊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其北部与苏联接壤,南部则邻接英国殖民地,这使得伊朗长期受到苏联和英国的影响。
2. 尽管伊朗在战争期间试图保持中立,但其内部政策却引起了英国和苏联的担忧。伊朗国王礼萨·汗对德国表现出了友好的态度,这让英国和苏联感到不安,担心伊朗可能成为德国的南部战线。
3. 1941年8月,英国和苏联向伊朗提出要求,要求其驱逐所有德国公民并关闭德国大使馆。礼萨·汗拒绝了这个要求,他认为盟国不会因为道德考虑而侵犯一个中立国家的领土完整。
4. 英国和苏联随后选择了不宣而战,对伊朗发动了突然进攻。1941年8月25日,苏联军队越过边界,迅速占领了伊朗北部地区。苏联的进攻是突然的,伊朗军队大多数时候都未能有效抵抗。
5. 在苏联的进攻中,苏联空军对伊朗城市进行了轰炸,以威吓伊朗军队和平民。轰炸造成了伊朗平民的伤亡,其中包括在大不里士、拉什特和德黑兰郊区的空袭中丧生的人数。这些行动显示了苏联对伊朗的军事行动不仅迅速而且具有破坏性。

⑥ 两伊战争的原因和影响(说简单点)

1.美国当时执行亲伊拉克,制裁伊朗.而苏联也公开支持伊拉克.目的;为得到伊拉克的石油和交通控制权,打击革命后的伊朗.
2.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两伊边界全长1 280千米,其中最南端以阿拉伯河为界。阿拉伯河对两伊来说都是重要的水道。两伊的大油田、大油港和主要炼油厂都集中在这条河的两岸。阿拉伯河还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两国在阿拉伯河的主权问题上长期存在争议。1975年3月两国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签订边界协定,规定这段边界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当时在伊拉克掌握实际权力的是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侯赛因,在伊朗当权的是国王礼萨·巴列维。但到了1978年,伊朗国内政局发生了极大变化,什叶派宗教人士发动的伊斯兰革命席卷全伊朗。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朗长达2 500年的君主制终结.)
3.宗教问题和政权问题.伊朗90%的居民系伊斯兰教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系伊斯兰教的什叶派。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
4.伊拉克对库尔德人态度实行双重标准,对内镇压库尔德人的非法分裂行为.对伊朗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

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在战争开端,伊拉克占据优势,但后来伊朗进入伊拉克领土,美国和苏联开始援助伊拉克,使战争陷入僵局.

从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近八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伊朗死伤60多万,伊拉克死伤40多万。无家可归的难民超过300万。两国石油收入锐减和生产设施遭受的破坏损失超过5400多亿美元。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

战后,美国在中东地位进一步巩固,而伊朗实力严重削弱.苏联在该地区影响力下降.在战争后期,美国介入战争,派军舰进入波斯湾.并空袭伊朗油轮和击沉击伤多艘伊朗军舰.而伊拉克空军飞机在1986年重创美军佩里级护卫舰"斯塔克"号,是一个伊拉克企图摆脱美国的信号.最终,伊拉克在战争结束不久进军科威特,导致海湾战争.
http://bk..com/view/16849.htm

⑦ 20多万苏联军队占领了伊朗,为何最后不得不全面撤军

因为有一半被流放了,一半被俘虏了。

9月17日,英国苏军进入德黑兰,其中一半被俄罗斯在西伯利亚俘获,另一半被英国流放到澳大利亚。日本的例子就在眼前。苏联一次又一次地称重它,最后不得不在1946年6月从伊朗撤军。此后,伊朗巴列维王朝将美国视为保护者,美国也将其视为伊朗。作为中东的重要盟友。直到伊斯兰通用汽车公司爆发和巴列维王朝成员被驱逐出伊朗,美伊关系才变得更糟。

⑧ 二战中的伊朗,为何会被苏联与英国联合夹击

因为伊朗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谁都想要。

为了推翻里礼萨·汗的统治,英军选择不宣战而突然发动进攻。 8月25日零时,苏联开始入侵伊朗。由诺维科夫将军指挥的一支可容纳2000人的苏联机动部队越过阿塞拜疆南部纳希切万地区的边界河阿拉斯,进入伊朗领土。他们迅速占领了马库和霍伊,然后一路向东进攻。面对苏维埃的突然进攻,大多数没有准备的伊朗部队在营房中解除了武装。为了威吓伊朗军队和平民并放弃抵抗,苏联飞机在入侵伊朗的那天轰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第二天轰炸了德黑兰郊区,为期两天的空袭共杀死了83名伊朗平民和12名士兵。

阅读全文

与苏联为什么进攻伊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餐厅单词怎么说 浏览:325
中国最大饰品在哪里 浏览:298
中国字母表全部一共有多少个 浏览:215
印尼巴厘岛信奉什么教 浏览:383
印度越南为什么这么便宜 浏览:987
氢刻意大利面哪个口味好吃 浏览:884
印度街头圆球吃什么 浏览:784
印尼空军有多少人 浏览:558
中国鱼雷哪里最厉害 浏览:126
如何保障中国公民海外利益 浏览:750
印尼货运报关哪里好 浏览:878
意大利牌子的车有哪些牌子 浏览:373
英国为什么要去小国 浏览:775
意大利着名男装服饰品牌有哪些 浏览:843
印度洋到纽约路过哪里 浏览:353
印度伟哥希爱力双效片怎么吃 浏览:937
印度降雨什么季节 浏览:280
如何评价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质 浏览:481
印尼产鱼竿和日本原产有什么区别 浏览:451
印度女性长高多少 浏览: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