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旅游最佳季节
伊朗旅游最佳季节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坐落在亚洲西南部,与土耳其和伊拉克为邻,首都德黑兰是西亚最大的城市。对于很多人来说,与伊朗相关的关键词或许是“石油”、“动乱”、“革命”和“不安全”,但要知道,两伊战争前,每年赴伊朗旅游的人数有数百万。
这个古代的波斯帝国能展现给世人的旅游资源,不仅仅是有形的,德黑兰带来的古老与现代的冲击感、伊斯法罕精美的清真寺散发出的历史沧桑感、设拉子的古波斯风采和亚兹德神秘的拜火教气息,都值得感知。
蜂蜂说伊朗
Kengine说:当真切接触到这个国家的时候,我才知道,我要用新的思维去感受:这个国家很安全,安全到你不需要有任何戒备;这里的人民很热情,热情得像火一样,让你受宠若惊;这里的文明很古老,古老到需要你重新学习历史;这里的信仰很虔诚,虔诚到你不能再轻视这个民族;这里的风景美丽诱人,让你驻足静静品味……这里的一切,都不是我之前想象中的样子。
大咔嚓说:这个国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战火纷飞满目疮痍,这里有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文化,伊朗人民热情、自信,有信仰、有修养,他们内心纯净,他们有明亮的眼睛,他们每天祷告很多次,他们热爱和平。我们只需要做听众和观众,欣赏伊斯兰世界。
地理与分区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国土面积164.5万平方公里,邻国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土耳其和伊拉克(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属高原国家(900-1500米之间)。西部和西南部有扎格罗斯山脉,东部是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北部里海和南部波斯湾、阿曼湾沿岸一带为冲击平原。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咸水湖,南岸属伊朗。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27个省,500个区,最小单位为乡。
最佳旅行时间
伊朗四季分明,春秋两季气候温和,是最佳旅游季节(4月中旬-6月;9月底-11月初),温度在15℃左右,天气晴朗,适合拍照,不干燥;南方的城市夏天更热一些,沙漠地区有时白天的平均气温能达到38℃,要做好充分的防晒补水准备。
对于中国游客,考虑到假期出行因素,在冬天去伊朗比较好,尽量避免7-8月去旅行。
需要注意的是,每年3月底伊朗为庆祝新年会全国放长假,这时候的酒店较难预订。伊朗旅游没有特别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大部分酒店、航空公司、景点会在4月中旬进行小幅度地提价,一直持续到10月初。
气候
伊朗气候受地形影响较大,北部里海边平原地区,夏季很少超过摄氏29℃,冬季约摄氏0℃,属亚热带气候;中央及东部盆地区,夏季均温超过摄氏38℃,属大陆型干燥或半干燥气候;南部波斯湾北端及阿拉伯海沿海平原,夏季湿热,冬季温和。 整体而言,伊朗大多数地区属干燥或半干燥气候,降雨集中在10月-次年4月间。
穿衣指南
女士(学前儿童除外)在伊朗境内必须戴头巾(不管任何国籍,只要在公共场合都要戴);要穿长袖、宽松、不透明的上衣或风衣,衣长必须盖住屁股,官方场合须穿颜色较深的长风衣,不得显露腿或脚腕部位。
男士不得穿背心或短裤外出,违反有关规定标准的女性或男性,即可处以罚款或监禁。
蜂蜂大耳朵猴儿说:关于头巾
刚刚到伊朗的时候戴头巾很不习惯,时不时地会滑下来,在公共场合的时候会诚惶诚恐地赶紧戴上,生怕冒犯了别人的宗教。但是周围的女性总是很宽容地告诉我没事的,甚至有人为了自己国家的愚蠢制度而道歉。反倒是警察(风纪警察)和很个别的男人,会对我们和其他女性的穿着指手画脚。
风俗禁忌
衣着
女士(学前儿童除外)须戴头巾(包括乘坐伊朗航空公司飞机期间)。穿长袖、宽松、不透明的上衣或风衣,官方场合须穿颜色较深的长风衣,不得显露腿及脚腕部位。男士不得穿背心或短裤外出。
饮食
禁酒,忌食猪肉、狗肉。穆斯林斋月期间,即使非穆斯林也不能白天(日出前至日落后)在公开场合吃东西、喝水或吸烟。
其他
伊朗不允许赌博、卖淫,妇女不得从事唱歌、跳舞等职业。偷窃他人财物者将依照伊斯兰法进行处罚。犯持枪抢劫、罪将被处以死刑。商品买卖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欺诈行为。
旅行礼节
男士不可主动与伊朗女士握手,女士一般也不主动与伊朗男士握手;如女士主动握手,男士亦应礼貌回应。
伊朗人不喜欢与外国人有身体上的密切接触,勿与伊朗人挎胳膊(如照相时)。不得用手触摸小孩子的头部。称好时不能竖大拇指。说话时用食指指向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
伊朗人讨厌大声喧哗,很讲卫生,随地吐痰、扔杂物的现象更是少见,吃过大蒜或呼出的气体有异味会引起反感,被认为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乘坐公交车辆须男女分开,女士乘坐公共汽车的后部,地铁有女士专用车厢,男士不得入内,但女士可乘坐男士车厢。乘出租车可混坐。
语言
伊朗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这种古老的'语言在很多游客看来犹如天书,所以前往伊朗前,不妨将常用语抄写下来,即使不能用英语沟通,也可以比划着来交流。
常用语[中文-发音-波斯语]
你好 Salm ()
见到你很高兴 xobaxtam ()
请 lotfan ()
谢谢 xeyli mamnun ( ), mersi ()
是 bale () 或areh ()
不 na ()
对不起 bebaxid () 或mazerat mixham ( )
再见 xodhfez ()
救命 komak! ()
我不太懂 nemifahmam (), motevajjeh nemiavam ( )
请问卫生间在哪儿? dastuyi koj'st? ( )
我迷路了 gom odeam ( )
多少钱?chand ast? ( )
太贵了 xeyli gern ast. ( )
宗教与文化
绝大部分的伊朗人信奉伊斯兰教,全国人口89%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9%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其余2%信奉其他宗教(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曼达教派和巴哈伊教等)。信奉基督教的主要为亚美尼亚人和亚述人,其中亚述人仍使用古老的阿拉米语。
关于伊朗历
伊朗采用自己的太阳历,这个历法以春分作为新一年的开始,一年的头6个月每个月31天,后6个月里的头5个月每个月30天,最后1个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前6个月有31天和其余30天的原因,不是设计者随便决定的,是通过研究的事实,由于地球公转是沿椭圆形轨道,在北半球的春天和夏天,地球接近远日点,与秋天和冬天相比,绕太阳运行速度稍微慢一些。例:2013年是伊朗的1392年。
明明是自由的鱼 在伊朗历中,每周的起点是周六,在周五结束。周四、周五都算周末,工作日为周六到周三。所以很多博物馆和清真寺,在周五是不开门的,而根据国际惯例,周一也有不少博物馆关闭,因此在游览时要提前查好时间以免扑空。
;2. 伊朗是否真的有能力,摧毁美国在中东的所有军事基地
是没有能力的,但伊朗由于重视导弹的研制和开发,目前根据美国专家的研究已经有数千枚导弹了,并且导弹精确度和航程都很高。但美国也有先进的军事武器和防御系统。
美国的武器也比较精良,一经开战,伊朗处于弱势地位无疑,再加上美国的标币超速战略轰炸机、f15战略轰炸机等,都是有力的威胁。而且一旦开战,美国可能首先把伊朗的勘查设施捣毁,如此就会造成伊朗向以色列的盲打,战争会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而一发不可收拾,所以两国的武器互相牵制也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3. 伊朗能硬怼美军,还不把以色列放眼里,真正实力如何
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对比,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和萨达姆领导下的伊拉克抗衡许久。这就足以说明伊朗的实力是不弱于伊拉克的,甚至还更强,毕竟当时的伊拉克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
伊拉克现在已经倒下多年,但是伊朗仍在,军事实力比起当年的伊拉克更加强大。而且伊朗是完全有能力和以色列抗衡的,而以色列如果没有美国的背后支持,单单是弹药和资源就难以和伊朗一争高下。所以说现在的伊朗是中东小霸王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所以看似伊朗能硬怼美军,只不过是美军觉得打击伊朗的意义不大而已。
综上所述,伊朗的真实实力还是不错的,但绝不能说得上强大,甚至说不上强。所以其真实实力究竟有多少还真是一个有待商榷的未知数。
4. 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去伊朗 可以落地签吗
1,对,没有任何签证,中国海关不让出境。
2,如果你是马来签出境,你要先飞马亚西亚,再转飞目的地,才可以所谓的得到落地签。
3,进香港,可以持签和机票记录,入境。如果香港飞伊朗,没有签证,应该是飞不成,飞马来可以,另再转。
您这种做法,有些昌险,弄不好,会没法入境的。建议:不妨在有机票航班的情况下,办一个伊朗签。这样从机票价格以及行程上要合法得多。
5. 伊朗拒绝和美国就弹道导弹问题进行谈判,伊朗拒绝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因为这是关于一个国家的军事问题,伊朗方面是肯定不能妥协的。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都能和别国妥协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失去了自己的威慑,这是非常危险的。
即使伊朗要和美国谈判,也不是伊朗和美国单独谈判,必须有第三方参与。其实就是当事方,包括伊核协议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如果仅仅是美国和伊朗谈判,并没有什么用。美国胆敢在众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退出伊核协议,如果与伊朗谈出结果了又认为对美国不利要反悔,伊朗与美国的谈判岂不是白谈了。
6. 波斯帝国是什么文化探秘古波斯帝国文明
说起伊朗,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了,不过政局的更迭使这个国际一直都处仔风口浪尖的位置,以至于让世界上很多人都将这里想象成为了一个神秘的国度。但没有人否认这片土地上诞生的波斯文明影响了世界几个世纪,曾经改写了世界的历史。几千年过去了,她依然展现着自己独有的魅力,向世人不断地诠释她的存在。
伊朗是迷人的,茫茫荒漠中寻找世界最古老宗教“拜火教”的源头,大巴扎里依旧能寻找到千年以前丝绸之路上驼峰队留下的身影,波斯古城退去了兵戈相交的锐气,留下夕阳里那残垣断壁上数不清的华美雕像。
或许宗教的威严让国境线以外的人望而却步,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对这个国度有着太多的误解。伊朗是充满矛盾的,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在于你究竟能否包容与接受。
伊朗初探
作为一个尚未全面开放的国度,旅行中或多或少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语言莫过于最大的一个挑战。伊朗的官方语言为波斯语,而英语在这个国家并不普遍。街道上很少有英文标识,地铁上没有英文报站,甚至在书店里也很难找到一张英语旅游地图。出发前拥有一本旅行书是必要的,波斯语有两种拼写方式,一种类似于阿拉伯语,对我们来说很有挑战;另外一种是用拉丁字母拼写,虽然读起来并不容易,但是对着旅行书也总不至于迷失方向。
出行前务必要学会认读波斯版本的数字,在伊朗全国,几乎很难看到我们常用的阿拉伯数字,火车汽车时刻表上的出发时间、公共汽车的号码、电话号码等一律都使用波斯文。因此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做一点点准备,九个字母从1-9,记住了会使旅行便利很多,不然每天大脑都会持续地跟数字打架。
虽然世界政局上美国和伊朗看似是一对冤家,但美元在伊朗还是比较普遍的,伊朗币的面值很大,因此购物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会接受美元结账。关于汇率,黑市和国家银行的汇率往往会有很大差距,而同是官方兑换机构在机场和市区的兑换点往往也会相差甚远。建议不妨在机场先换一小部分,等到了市区安顿下来再兑换其余的。因为制裁的原因,在伊朗境内国际信用卡是无法使用的,言外之意,您需要准备足够的现金,不然会有很大的麻烦。
在伊朗的城市间穿梭,飞机、巴士和出租车都还算便捷,只是对硬件设施不要存有过高的期望值。伊朗的飞机和火车相比而言过于老旧,中国早已停用的前苏联客机依然穿梭在伊朗的城市之间。乘坐火车时感觉回到了绿皮车的年代,缓慢却带有怀旧的意味。巴士在伊朗是最佳的交通工具,城市到城市之间不会特别长时间,且相比较飞机和火车,长途巴士也更新更舒适,特别是往返旅游城市之间的巴士,多少还是很便捷。
综上所述,如果时间充裕,巴士旅行无疑算是首选,其次是火车。至于市内交通,大多数城市都比较小,景点相对集中,步行即可到达。德黑兰虽然城市规模很大,但是地铁的存在还是解决了很大的交通问题。此外,出租车拼车现象还是普遍的。只要能顺利抵达目的地,体验一下城市内飞车的感觉也许是伊朗的一大特色。
宗教禁忌事实上是旅行途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为外国旅行者,务必要遵守这个国家的规矩,但也别因此给自己造成过大的心理负担。对我来说,也许这正是伊朗的另外一种魅力,一种你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无法找到的特殊体验。对于外国旅行者,伊朗人多少还是包容的,但是千万别轻易挑战禁忌。酒精饮料在这个国度是绝对禁止的,女性的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头巾、过膝长袖衫、长裤是旅途中的必备。
男士相对自由度大些,但在公共场合必须穿长裤。入乡随俗其实是最好的选择,至于其它的禁忌,比如男女不能乘坐一个车厢,陌生男女不能在公共场合说话等,事实上在伊朗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大可不必过度紧张。此外旅行中的拍照或多或少是一个挑战,尽量不要在政府或军事建筑周围拍照,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因此遇到了问题,出示你的护照并主动将照片删除即可,总的来说伊朗人对中国游客还是非常友好的。
探寻波斯足迹
伊朗旅游资源丰富,选择一条自己中意的旅行线路是最为重要的。对于第一次去伊朗的旅行者来说,我建议还是体验一下波斯文明的宏伟,来一次历史与现代的时空穿梭。从雪山下的德黑兰一路向南探访波斯古城设拉子,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领略伊斯法罕的优雅神韵,前往戈壁深处雅兹德寻找拜火教的源头,这是波斯文化之旅,浓厚的文化伴着轻松的心情。
德黑兰Teheran
德黑兰是一座不能忽视的城市,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是伊朗政治文化的中心,这里曾经乃至现在也都是世界的焦点。近一百年来多少重大事情在这里发生,并改写了伊朗乃至世界的历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德黑兰这座城市还是从历史教科书中了解到的,二战期间着名的德黑兰会议改变了世界,其影响延续至今。
相比较其他的千年古城,德黑兰显得比较年轻,人口的大量聚集使得这座城市成为西亚最大的城市,德黑兰的生活很现代化,年轻人带着耳机听着美国流行音乐,姑娘的头巾已经不再紧紧地遮盖住美丽的面容和秀丽的长发,偶尔遇见穿着传统伊斯兰长袍带着面纱的女人反而成为街道上少有的风景。
其实德黑兰人的生活与我们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地铁将人们运送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德黑兰最着名的旅游景点莫过于山脚下的巴列维皇宫群,花半天时间沿着溪流在森林里漫步,仿佛回到了那个曾经奢华的皇室时代。德黑兰机场附近为了纪念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而键的白色纪念塔——自由之塔,在繁华的城市中少了些许历史的厚重却多了几分优雅。
近两年落成的默德塔算是德黑兰新的象征,也是世界第六高塔,据说因为多种原因这座高塔前后用了几十年来建造,但至少德黑兰多了一个欣赏城市夜景的好去处。必须提醒各位,在这样政治宗教和文化都很敏感的国度旅行,重要的是体验和经历,选择放弃“景点必拍照留念”的习惯,其实很多麻烦都是可以避免的。
设拉子Shiraz
因为政治的原因,德黑兰听起来似乎有一点点沉重,设拉子的私家花园也许能让你立刻放轻松起来,和我一起体验伊斯兰园林的浪漫情怀。设拉子有数十座具有百年历史的私人花园对外开放,由于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精致的伊斯兰建筑配上优美的花园,设拉子可谓是伊朗不折不扣的花园城市。对于外国人来说,设拉子的花园也许并没有那么有名,但对于爱好红酒的人来说,应该没有人能忽略设拉子Shiraz这个葡萄的品种。据说这款葡萄就是由这个城市而命名的,或多或少,葡萄酒文化为这个城市增加了一丝浪漫。
当然,提到设拉子,就必须要提到距离城市两小时车程的波斯古城遗址波斯波利斯,希腊语中城市的名字就是波斯之都的意思。平地拔起的一座石头堆积的城市,完整地排水系统,让我为古人的智慧所惊讶。而从建筑的造型上又可看到古罗马古希腊建筑的影子,残垣断壁上残留的精美的叙事壁画,仿佛又融入了古埃及的文化。我不得不惊叹几千年前,这里早已成为各国文化的交汇中心,仿佛也是世界的中心。身处其中,周遭的一切仿佛带你回到了千年以前那个波斯文明鼎盛的时期。
雅兹德Yazid
雅兹德是伊朗中部戈壁上的一片绿洲小镇,干燥炎热,但却安静。黄泥砖砌筑的遍布全城,也许这里并不像其他城市那样能够看到辉煌的波斯遗迹,但这里却是波斯人心中的圣地,至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拜火教便起源于此。驱车穿过茫茫戈壁,寸草不生的山崖上涌出一股清泉,几株树木成为这荒滩上唯一的生机。很难想象一种宗教便是起源于此,但络绎不绝的拜火教信徒从四面八方来这里参拜。几个从德黑兰来此地参拜的人与我们半路相遇,从他们嘴里得知,真正的波斯后裔都会坚持信奉拜火教。
伊斯法罕Isfahan
整体上来说,伊朗普遍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但事实上伊朗也是一个有着多种信仰的国家,宗教并非绝对的单一,这也是伊斯法罕奇特的地方。几千年前伊斯法罕便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南来北往的商人们将这座城市发展起来,自然宗教也便在这块土地上扎根。在伊斯法罕,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有着自己的生活社区,在这里人们每周照旧去教堂做礼拜,照旧用自己院子里的葡萄酿造葡萄酒,照旧庆祝圣诞节。听起来似乎与整个城市的大环境格格不入,但这也是这座城市最有魅力的一面,至少我们可以用包容来形容。
市中心的大巴扎就好像一座迷宫,走着走着有人便会告诉你,你眼前破旧的老房子百年前曾是商队的客站,或是千年前商队的马场。这一切在伊斯法罕人眼里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百年千年只不过是一个数字,但今天的生活仿佛与昨天并没有多少区别。扎音代河早已干涸,但河床上依旧矗立的三十三孔桥与桥下鸣唱的传统艺人,还在孜孜不倦地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这四座城市仅仅是伊朗波斯文明的一扇窗口,并不代表全部。伊朗这个国度本身其实就是一本历史书,不用细细研究,但需要到访者去静心品味。
7. 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原标题:最近,中国这个新动作为何让印度很紧张?
有时候摊子铺得太大了,对印度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文| 林民旺邱永峥
前几天,中国、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三国外交部长在北京举行首次三方外长对话。
在记者会上,三方表示将致力于加强彼此间关系,深化互利合作,推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互联互通,不加区别地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同时,中巴表示愿同阿方一道,本着互利共赢原则,积极探讨中巴经济走廊以适当方式向阿富汗延伸。而正是这点,触碰到了某些国家的痛点。
比如印度某些媒体说,“中巴经济走廊计划延伸至阿富汗令印度感到不安,这会让中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亚并连接南亚”,“中国要进一步包围印度”。
针对这种认为中国“过度扩张”的言论,外长王毅也进行了回应,中阿巴三方外长对话不寻求代替现存机制,不针对三国以外的任何一方。中方仍然主张的是“阿人主导、阿人所有”的和解进程
1
阿富汗
《今日印度》网站称,中巴经济走廊延伸至阿富汗是“中巴舞剑,意在印度”。印度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这些年来,印度对阿富汗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政策,两国关系有了显着提升。印度曾向阿富汗提供超20亿美元的战后重建援助;帮助阿富汗建设公路、电网和医疗等基础设施,比如从阿富汗赫拉特省的德拉拉姆市一直延伸到伊朗扎拉吉市的国际公路,耗资上亿美元的萨拉姆水电站以及造价7500万美元的阿富汗新议会大厦等等。
但是,印度提供的援助并非“免费”。
比如在军事方面,印度要求阿富汗国防军要接受印度军队的全面培训,要求军官去印度培训,或者让印军来阿富汗。同时,让阿军队“承担应尽的军事责任”,说白了,就是希望培养阿富汗可以当作未来“谋局”的“棋子”,用来牵制巴基斯坦之用。
归根结底,印度希望借阿富汗、伊朗(尤其是查巴哈尔港)绕道巴基斯坦,将影响力深入到中亚地区。比如印度刚刚加入的上海合作组织,也是为了借助这个平台以提高自己在中亚的存在。为此,印度不惜耗费巨资在阿富汗修建战略公路,悄然渗透,苦心经营。当然,部分也源于巴基斯坦没有处理好同阿富汗的关系,2016年还曾几度在边境线上短兵相接,让阿富汗转而更加亲印。
但是,有时候摊子铺得太大了,对印度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印度虽然自诩“南亚霸主”,但是在自身经济建设上尚且自顾不暇,遑论援助他人。比如在修建阿富汗“经济命脉”兴都库什战略公路时,除了效率低下,还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完成公路的建设。这时,阿富汗提出想要引入中国资金参与建设公路,印度坚决反对。
如此,阿富汗转向中国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方面,发展是主旋律,无论是阿富汗还是巴基斯坦,都对经济发展有共同的渴望,与此同时中国有经济实力,拿得出技术与资本;另一方面,中国与阿富汗一直关系亲密,况且中国主张的是“阿人主导、阿人所有”,不过度涉入内政,一定程度上也让阿富汗较为放心。
这样一来,处心积虑在南亚“谋划”的印度,丧失了阿富汗这个钳制巴基斯坦的战略抓手,能不着急吗?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2
深意
也许大家对阿富汗的印象,只简单停留在“塔利班”或者美国在这里长达16年的战争上。但其实,“帝国的坟墓”,历史上英俄“大博弈”以及冷战时美苏在阿富汗的较量,似乎都告诉我们,这个地方,乱。
那么为什么中国还要“介入”阿富汗问题呢?
首先,这有助于中国打击“三股势力”、毒品输入等重大问题。28日,恐怖分子对阿富汗首都发动连环袭击,造成至少41死84伤,“伊斯兰国”随后宣布对袭击事件负责。面对恐怖分子回流,世界上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安全。而打击恐怖主义势力,中国需要阿巴两国的配合,加强反恐情报合作,一同将恐怖分子阻在境外。
其次,最重要的是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尤其是作为旗舰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毕竟阿富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地。在阿富汗,中国有巨大的资源投资,如埃娜克铜矿项目和阿姆河盆地油田项目,然而却一直因阿富汗内部安全问题而难以积极推进。
而且,解决阿富汗问题,中国是最佳人选,也只有中国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可能性。
在阿富汗问题上,中国的立场一直都较为超脱,奉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同阿富汗各派都保持着友好关系。中国的这一角色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替代的。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印度、巴基斯坦都是阿富汗问题的直接相关方,任何一方的得利,或者各方的关系变化,都可能引起区域其他国家的反制反应。
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周边外交最大的变化是要“经略周边”、“塑造周边”。换言之,就是对周边的未来环境,中国要有自己的未来规划,思考的不是如何适应当下的环境变化,而是积极去塑造未来5-10年内的发展趋势。
因此,中方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中介”,利用自己同各方的“人脉”,搭建各方和谈的平台,提供对话的便利。无论是巴基斯坦还是阿富汗,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就是发展经济,这是巴阿抛弃纷争,和平相处的基础。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好可以大大改善两地的经济水平。
对于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事情,中国何乐而不为呢?
外交部长王毅、阿富汗外长拉巴尼(左)、巴基斯坦外长阿西夫(右)
3
印度很焦虑
实际上,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反对,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一带一路”的焦虑。毕竟,将南亚和印度洋当成自家“后花园”的印度,不希望别人轻易“染指”自己的地盘。
不妨来看看印度官方的表态。今年5月,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互联互通倡议必须建立在公认的国际准则、良治、法治、开放、透明及平等的基础,暗指“一带一路”存在以上这些问题;并且公开反对中巴经济走廊,称没有国家能接受一个忽视其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关切的项目。
印度着名中国问题专家谢刚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旨在构造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Sino-centric global order)。而现在随着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攫取印度的发展空间。
例如本次,印度就担心该项目通过克什米尔地区,而印度认为这个地区属于自己。印媒报道称,印度一直强烈反对中巴经济走廊通过克什米尔地区,但是中国却一直想邀请其他国家合作。
对此,王毅外长进行了回应,“中巴经济走廊是经济合作项目,不应将其政治化。走廊与地区现有的争端,包括领土争议没有关系,也不应有关系”。
对于印度的“胡搅蛮缠”,中国却一直在释放善意。“中巴经济走廊的目的不是针对第三方,同时希望能惠及第三方,惠及整个地区,成为地区一体化的重要动力。”
中国官方也多次公开解释,中巴经济走廊是民生项目,中国无意介入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中国对克什米尔的政策没有变化,可以考虑中巴经济走廊向印度延伸,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印度的北南经济走廊连接起来,印度的“季风工程”和“香料之路”可以与“一带一路”对接等等。
不过,中方的表态,似乎并未让印度接受。印度也一直扮演着抵制中国“一带一路”的先锋。
比如近期,印美日共同抵制了将“一带一路”写入到联合国的决议中。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莫迪6月份对华盛顿的访问,寻求到美国支持其对“一带一路”的立场,也才有了美国国务卿蒂勒森称“一带一路”是“掠夺性经济”。
4
尴尬
印度的抵制立场,也多少让它在地区多边组织中显得尴尬。
举个例子来看。
今年,在索契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十六次会议的《联合声明》中,有一个条款是这么说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等六个国家重申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值得注意的是,在联合声明中,八个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国中唯有印度被剔除。
现在,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及诸多国际机构,都已经或直接或间接地寻求加入经济走廊建设。2016年9月,伊朗总统鲁哈尼更是直接向谢里夫提出了加入走廊的要求(一星期前,岛叔恰好在伊斯兰堡参加了中巴伊三方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二轨会议)。
随着阿富汗的加入,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趋势如此,印度,你到底该如何面对呢?
拓展阅读
印度吞并了几百个“小国”, 却因一个“硬骨头”今天仍打得你死我活...
当地时间12月23日和24日,纷争不断的克什米尔烽烟再起,印度、巴基斯坦在这里连日猛烈交火并造成人员伤亡。
24日晚,印度《教徒报》呼吁印巴两国和解,称“是时候该破冰了”。
然而数十年的积怨,“破冰”又谈何容易?
三个月前,印度政府发布了一份有关印巴克什米尔边界地区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7年里,克什米尔地区共有41000人由于战争死去——平均每天都有4条生命在战火中消逝。
南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火药桶”,冲突的核心正是克什米尔地区。
而克什米尔问题的根源,远比数十年更加久远,它其实是南亚漫长历史进程和印巴分治时众多“烂摊子”所遗留的难解命题。
文| 徐聪了望智库特约历史观察员
本文为了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了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世界首富的海得拉巴被印度抢走啦!
米尔·奥斯曼·阿里汗,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很陌生。
但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君可是世界上响当当的人物:1937年2月22日,他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阿里汗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因为他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阿里汗手握大把的黄金、珠宝,据说,他拥有的所有珠宝连起来可以绕伦敦的皮卡迪利广场一周;
他用旧报纸裹着当镇纸用的钻石,比英王王冠上那颗还重!
……
不过,要是以为这些金银珠宝就是阿里汗的全部家底,那就太天真了——这位富翁还拥有一个面积广袤的“国家”。
横亘于南亚次大陆中南部的这块土地,名为海得拉巴,领土面积达21.3万平方公里,比英格兰和苏格兰加起来还要大,也比如今克什米尔的印巴实控区加起来更大;
它的位置十分重要,把海得拉巴叠加到今天的印度地图上就能发现,它实实在在地长在印度的“心窝”里;
海得拉巴又具有一个特点:以君主阿里汗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是穆斯林,但领土上绝大多数居民却是印度教徒。
若是没有它,今天的印度将是一块“空心”的版图
刚刚取得独立的印度坐不住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所以,印度堂而皇之地“要求”海得拉巴“并入”印度。
作为穆斯林的阿里汗自然不肯接受,他想保持独立,甚至加入巴基斯坦。
屡次“劝说”不成,印度终于露出了獠牙。
1948年9月13日,印度军队直接入侵海得拉巴。
阿里汗的巨大财富无法逆转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海得拉巴军队抵抗5天后,被迫投降。
海得拉巴由此被印度吞并,至此,当代印度的版图才算基本形成。
2
印度:卧榻之侧岂容……
巴基斯坦:闭嘴!我的卧榻之侧怎么总能听见你的呼噜声?!
海得拉巴和大名鼎鼎的克什米尔都被称为“土邦”。
印度、巴基斯坦和各土邦,原本都处在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之下。
英国人离开时,同意印巴以“分治”形式独立,各“土邦”可以自行选择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或者选择独立。
因此,到印巴各自独立时,南亚次大陆上,还存在着近六百个土邦,其中550多个在印度境内。
但是,英国人给出的方案毕竟只是理论上的原则,现实的地缘因素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处在印巴两大国境内星罗棋布的土邦,纷纷识相地“主动”并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两个南亚面积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和克什米尔,是少数几个“拒不从命”的“硬茬子”。
克什米尔的统治者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但其治下3/4的人口是穆斯林。
印度疯狂吞并境内土邦的行动,巴基斯坦不会视而不见:你的卧榻之侧不容人酣睡,难道我的就可以吗!
克什米尔对于巴基斯坦,相比海得拉巴对于印度,要棘手很多。
急于将克什米尔收入囊中的巴基斯坦,吓坏了土邦君主辛格,他选择主动投入印度,换取其武力支持。
印度很乐意“插一杠子”。印巴双方谁也不轻易相让,旷日持久的冲突由此爆发。
当代南亚最大的争端就存在于这个“最后的大土邦”,这也正是印巴分治方案中不明不白的土邦处置规则导致恶果的一个缩影。
土邦的问题,却并非此时才出现的,它的历史还要上溯到更远的时代……
3
“海得拉巴、克什米尔们”从哪里来?
喜马拉雅一山之隔,隔出了两个世界。
山这边的中国,从秦统一六国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历史上虽屡经战乱分裂,但最终都必然走向统一,这一传统已延续了两千多年。
而山另一边的南亚次大陆,从古至今基本处于邦国林立的状态,从未实现过真正的统一,也从未有过一个统治整个国家的中央王朝,即便是空前强盛的阿育王时期也是如此。
来自中亚和西南亚的征服者一次次来到印度平原,建立起众多五花八门的封建土邦。
到了欧洲殖民者入侵前的莫卧儿帝国时期,这种特点更加凸显。
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是突厥化的伊斯兰教蒙古人在南亚次大陆上新建的国家,是帖木儿蒙古帝国的“续集”(“莫卧儿”其实就是“蒙古”的音译)。同时,它又是伊斯兰教文化与印度教文化的交汇点。
注:莫卧儿帝国从1526年开始至1858年结束,统治时间长达331年。1857年,莫卧儿帝国末代君主巴哈杜尔参加反英大起义,失败后被英国殖民当局放逐到缅甸仰光,印度最后的王朝——莫卧儿王朝灭亡。
莫卧儿帝国给南亚种下了土邦问题的种子。
自建立之初,莫卧儿帝国便是邦联性质的国家,大肆分封功臣贵族,地方总督、王公享有极大的自治权利。
立国之初,帝国皇帝尚能靠个人权威、严酷法令约束地方;后来的君主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王公贵族或部落首领巧取豪夺,逐步把原本以服军役为条件、分封所得、不能世袭的领地转变为世袭封建领地。
在第六位皇帝奥朗则布(1658--1707在位)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的疆域达到了顶点,版图最广时包括今天阿富汗一部、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和印度大部。
然而,这看似鼎盛的大帝国,却是外强中干——战争大大消耗了帝国实力,长久在南部征战,导致奥朗则布对北部的控制力减弱,大贵族纷纷拥兵自立。
奥朗则布推行宗教迫害政策,下令对非伊斯兰教徒征收重税,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到奥朗则布去世时,留下的已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
18世纪以后,帝国日益衰微,各省总督、地方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封建主乘机纷纷拥兵自立,遍布印度各地、大小不等的土邦王国,正是在这时形成的。
正如马克思所评论的那样:
“大莫卧儿的无上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摧毁,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塔人摧毁,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摧毁;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都征服了。这是一个不仅存在着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对立,而且存在着部落与部落、种姓与种姓的对立的国家,这是一个建立在所有成员之间普遍的互相排斥和与生俱来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势上面的社会。这样一个国家,这样一个社会,难道不是注定要做征服者的战利品吗?”
4
维多利亚王冠下的“两个印度”
1857年,莫卧儿王朝灭亡,印度正式进入英国殖民统治时期。
英国人在他们统治的南亚版图上建立起了英属“印度帝国”,将原本仅是概念的“印度”具象化为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满目疮痍:“国境”之内,居然还分布着近600个大小不等、分裂割据的土邦国。
所有土邦加起来面积达500万平方英里,占英国统治南亚总面积的45.3%,人口达8600万,占当时区域总人口的1/3。
许多土邦王公热情欢迎英国人到来,在战场上为英国人冲锋陷阵,以承认英国君主为前提,保留他们的王位。
各土邦王公和大英帝国签订条约,确认上述原则,接受英国国王兼印度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意副王(总督)控制其外交和国防大权。
作为交换条件,英国保证各王公享有内部事务自治的权利,像海得拉巴这样实力雄厚的大土邦还拥有自己的货币、造币厂、铁路和邮政局。
注:1858年印度帝国成立后,英国驻印总督(Governor-General)加上了“副王”(Viceroy)的头衔。这一与众不同的头衔,凸显印度对于大英帝国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
所以,英国统治之下的南亚,事实上有“两个印度”:
一个是先后以加尔各答(1858—1911)和德里(1911—1947)为首都,并以此为中心由各省组成的印度,称为“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或称“印度帝国”),由英国直接统治;
另一个是由565个土邦王公封建领地组成的印度,称为“印度土邦”(Princely State),由各邦王公施政,英国殖民者在幕后操控。
直至1888年,一位高级英国驻印官员还说:“现在没有,过去也从未有过一个印度。印度甚至从未有过一个欧洲人心目中的国家,即在国土、政治、社会和宗教方面拥有统一的国家。以为印度能成为国家,就像指望将来欧洲各国被一个单一的国家所取代一样异想天开。”
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虽然都以英国国王为最高元首,却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实体。国中之国,可能不算稀奇,但是一“国”之内,存在着如此众多、不相连接的“国家”,实在不能不说是种奇特的现象。
土邦王公拥有不同的封号,如马哈拉贾、罗阇、摩诃罗阇、纳瓦布和尼查姆等。
注:称为马哈拉贾(Maharaja)或罗阇(Raja)的,一般是印度教或锡克教的封建主;
称为纳瓦布(Nawab)的,原是莫卧儿帝国派驻较大省份的总督;
称为尼扎姆(Nizam)的,原是中央政府封派的省级官员(后来成为掌握省的实权的最高长官)。
纳瓦布和尼扎姆均为伊斯兰教徒。
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和克什米尔的摩诃罗阇,统治的领土和人口与欧洲最大的国家不相上下。位于阿曼海之滨的卡提阿瓦岛的王公,居住在破旧不堪的马厩内,管辖的地盘仅仅略大于一个县。四百多个土邦的面积不超过三十平方公里。
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其中有15个可以认为是主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尔、迈索尔、特拉凡哥尔、巴罗达、瓜略尔、印多尔、柯钦、斋浦尔、佐德浦尔、比加尼尔、波保尔与巴的亚拉。跟着就是许多中等土邦,最后是几百个很小的地区,有些在地图上并不比针尖大。这些小土邦的大多数是在加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