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外疫情仍很严重,为何境外输入最近少了许多,请问是怎么回事
其实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境外输入病例是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甘肃、北京、浙江、上海以及黑龙江等地。甘肃的主要输入源是伊朗;北京和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的中转地,来自世界各国的输入型病例都有,但主要集中在欧美;浙江的输入源主要是意大利,光青田一个地方就有10万侨胞的意大利;而黑龙江因为跟俄罗斯接壤,最近俄罗斯疫情大爆发,黑龙江也出现了许多俄罗斯输入病例。
总体来说,现在我国的输入性病例确实在减少,昨日仅仅只有3个病例产生。但是我国不能松懈,因为现在疫情是全球性的,我国取得现在的成果不容易,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就将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㈡ 外派去伊朗安全吗请知情人士告知,万分感谢!
外派去伊朗安全吗?请知情人士告知,万分感谢!
中国人在伊朗享受礼遇,当地公司为中国雇员租房配车工资翻倍,从未发生过针对华商的暴力活动。核心设施多数是由中方承建,当地百姓对待中国人就像自家人一样亲切。留学生学费住宿费全免,副总统承诺对中国记者大开方便之门。伊朗核问题使得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这个中东石油大国身上,对伊朗国内的动荡或安全局势,人们不禁添了几分担忧。那么,目前伊朗国内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当地华人华侨目前的安全状况到底怎么样?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是否因伊朗核问题而受到影响?
据中国驻伊朗大使馆介绍,中国人在伊朗概况如下:总人数约有三四千人,留学生有150人左右,大部分来自国内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包括青海、新疆、云南、甘肃,共涉及15个省市。个体经商者有数十人,一般都经营服装、鞋帽等生意。其他人主要在中国公司、中资企业和伊朗的公司任职。中资公司有四五十家左右,业务范围涵盖通讯、电信、公路、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汽车、石油开采等重要领域。
在伊朗工作的中国侨胞及我驻伊朗使馆官员表示,伊朗国内的局势非常稳定,老百姓和平常一样正常地工作、生活,并没有出现西方媒体所报道的“人心惶惶、动荡不安”的局面。在伊朗,周四、周五是休息时间,其他时间是工作时间。伊朗民众非常随和,特别是对中国人,就像对待自家人一样亲切。由于两国相似的历史文化渊源和长期友好的传统关系,伊朗人总是对中国人特别友好,中国人在伊朗办事,总是能得到“一路开绿灯”的礼遇。
尽管核问题这段时间一直颇受关注,但伊朗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发生任何变化,也没有出现任何“紧张、不安全”的因素和局面。中资企业的经营与运作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留学环境方面,国内学生赴伊朗留学,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只要高中毕业,就可以到伊朗上学。中国留学生在伊朗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都优于国内。比如学生的住房由学校提供,还可以带家属一起生活,子女入托、上学的费用全免,同时爱人也可以接受同等的教育。大部分中国学生可以免费就读。
伊朗的新闻报道环境并不像西方媒体所说那样“紧张”,女性记者也不会遇到传说中的种种不便,而是和男记者一样,可以自由出入各种新闻场合。由于中伊之间长期以来保持着友好的传统关系,伊朗政府对中国记者更是敞开大门,持欢迎态度。马生贵说,伊朗副总统、旅游局局长马里克曾许下承诺:“凡是到伊朗进行采访的中国媒体,伊朗方面一定给予全面支持。”
在伊朗的个体华商不多,一般都经营服装、鞋帽等。伊朗市场上销售的衣服、家用品等,有很多是中国制造。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很受当地人的欢迎。范先生强调,伊朗当地的同行并不像欧美国家的商家那样不满华商甚至抵制中国货。伊朗当地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抵制中国货、针对中国商人的暴力活动,相反,当地的商家非常愿意与华商合作,不少人已成为中国产品的经销商。
由于中伊之间长期友好的传统关系,伊朗一直为前来投资、承建项目的中国公司和中资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在伊朗的中资企业多达四五十家,中国各行业的领军企业,如中石化、华为、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中信等,都在伊朗投资并开展各种业务,范围涵盖通讯、电信、公路、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汽车、五金、石油开采等重要领域。伊朗的铁路、公路、桥梁、地铁等核心基础设施的建设,多数都是由中国公司承建的。
伊朗与伊拉克交界的城市霍拉姆沙赫尔,准备建起第一座中国商贸城。中国商贸城的投资者边柏功先生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伊朗建中国商贸城,主要是看好伊朗得天独厚的投资环境和经营前景,为华商提供一个集中经营的场所。在伊朗市场,高达70%以上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这说明中国产品受到了伊朗人的高度认可;而是另一方面,在伊朗经商的中国个体经营者却少得可怜。
伊朗全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人口约7000万。伊朗石油储量为1000亿桶,占世界储量的10%,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气储量26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6%,居世界第二位。中伊关系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张骞的副使甘英曾到过伊朗,并打通了中国经伊朗通往罗马的交通线,即“丝绸之路”。自此以后,两国间的往来连绵不断。由于两国文化的相似,伊朗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中资公司在伊朗积极投身伊朗的基础建设。如中兴通讯自2000年进入伊朗市场后,目前成为伊朗电信市场最知名的设备供应商。在GSMWLL领域,ZTE是伊朗业界公认的第一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65%。
㈢ 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带一家人来甘肃定居,后来带来了什么变化
最好的与最坏的创造了历史,平庸之辈则繁衍了种族。——佚名
导语:其实有很多民族的来历都充满了神奇色彩,他们是一些比较尊贵人的后代,而且在首领的带领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伊朗王子放弃继承权迁居甘肃,为中国添一姓氏,现存170万后裔。
结语:这个姓氏的全称是安帕提亚氏,简称氏安氏,这个姓氏的人也会和但是的汉族人民通婚,算是为了更快融入这个国家而做出的改变吧,如今他们的后裔众多,未来这个姓氏一定会发展的更好的,对此,荧幕前的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㈣ 甘肃的者来寨的情况
甘肃省永昌县境内的者来寨村原本是一个古老的具有异国情调的土城堡。到了20世纪后,城堡渐渐成了断壁残垣。但不管怎么变迁,者来寨的人们却一直保持着他们固有的民俗:吃着类似欧洲人做的比萨饼,保持着一种对牛的传统崇拜,每到节日总要做一些类似牛头的面食做祭祀用品,村民们经常手执红布进行斗牛表演。这里的每一代人中总有一些相貌酷似欧洲人:身材高大,高鼻梁,深眼窝,头发棕黄并弯曲,汗毛较长,皮肤为深红色。
20世纪九十年代,一名叫关意权的历史学家踏进了者来寨。者来寨人的身世之谜终于被解开了。
关意权,194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历史系,1975年,一直从事中亚史、罗马帝国东迁研究的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2000多年前一支罗马军团在征战中突然消失,时间与中国设立骊靬县的时间大致相同,而“骊靬”则是过去中国人对罗马的称谓。那么,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关意权决心进行深入探究。
公元前54年,强大的罗马帝国出兵4万,由克拉苏统帅军队进行征战,在安息(今伊朗)获取了大片的土地并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一年后却陷入重围,遭惨败,剩余部队退向亚美尼亚,但就在这里,波斯的军队又出其不意地将他们包围起来。经过激战,克拉苏的长子所指挥的第一军团的6000人侥幸逃脱灭顶之灾。几年之后罗马帝国与安息签订了和约,开始相互遣返战俘。遣返之后,罗马人大失所望:当年突围出来的第一军团竟然没有一丝踪影。
第一军团的消失成了罗马史上的一桩悬案,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西方史学界。
关意权在研究中发现,近年来这桩悬案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史学解释:2000年前这支突围出去的罗马帝国第一军团有近千名官兵被西汉军队所俘虏,遣送到了中国西部腹地。据中国史籍《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带领4万精兵走出西域,讨伐郅支单于,在征战的过程中,他们看到了单于手下的一支很奇特的雇佣军。有史学家认为,当年陈汤等看到的这支队伍一定是曾被单于降服的罗马军队。依此而推断,这一时期所出现的罗马军队,定是在此前失踪的罗马第一军团的残军!
史书上记载,甘延寿、陈汤等将士把这些罗马战俘带回了中国,并让他们定居下来。这时,汉朝设置了一个特别的县,即“骊靬”县,同时修起了骊靬城。可见,以国名定为县名,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里定居的是罗马人。
只有找到骊靬古城,才能找到这座古城与古罗马人的联系。
20世纪八十年代,关意权从兰州出发,沿着河西走廊向西行进,按史书上介绍的汉代甘延寿军队的活动路线,实地考察当年罗马人的可能落脚之处。
1989年,关意权的长子关亨也和父亲一起加入了解开罗马军团消失之谜的行列。
1996年,在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正义的支持和帮助下,关意权和他的长子关亨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史志,整理了50多万字的研究笔记,对中国西部戈壁滩上的70多座古城遗址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他们查到甘延寿安置这批罗马战俘的落脚点就是在今天的甘肃永昌县。一件件出土文物证实,甘肃永昌县的者来寨古城遗址,正是关氏父子寻找多年的骊靬古城遗址,也正是罗马战俘的聚居地。
者来寨的村民们讲汉语,族系也为汉族,共有400多人,其中200多人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者来寨300多人进行了DNA分析,认为这里的村民们确实有欧洲人血统。
摘自《今日女报》非可文
㈤ 甘肃人和古罗马人有关系吗
据央视—10套节目《走进科学》节目播出过,甘肃人有少部分可能是古代罗马人与当地民族融合的后裔。
而且还有一则新闻可供楼主参考:
中国西部甘肃省永昌县的郊外生活着一群深眼窝、高鼻梁、皮肤略带红色的人。据说他们是2000年前远征中亚的罗马士兵的后代。而今,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罗马村”,当地的旅游业也因此兴旺起来。
从甘肃省省会兰州驱车5小时就到达了永昌县。该县约有人口25万,县城中央矗立着古罗马人和中国人石像。
当地的导游自豪地介绍说:“这是为了纪念罗马人来这里而于1994年修建的,现在已经成为永昌的标志。”据说把古罗马人和中国人石像摆放在一起,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包容力,即使是与外族的军人也能和平共处。
从石像所在的广场沿北部郊外的石子路开车3 0分钟,就是西汉时期赐予罗马人的“骊轩城”遗址,现在只剩下了一部分城墙。据说是1989年兰州大学的陈正义教授等研究人员发现的。
“骊轩”的名称曾多次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史料当中,据说是古罗马的别名。后来的研究发现,汉语中“骊轩”的发音来自拉丁语“legion”,是罗马军团的意思。
据古罗马史料记载,公元前53年罗马执政官克拉苏亲率约4万大军远征帕提亚(在今伊朗一带),不幸战死。其部下约6000人突破了敌军的包围向东逃跑后杳无音信。
据中国的《汉书·陈汤传》记载,17年后的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的戍边军队在征讨少数民族的过程中,遭遇了罗马军队。陈正义教授等人结合中国和罗马方面的史料,判定逃跑的罗马军人后来在中国居住了下来。据说这支军队后来归顺汉朝,作为雇佣军在中国承担起了戍边的任务。西汉王朝赐予他们骊轩城。
起初,中国考古学家对这种观点多持否定看法。然而,2003年骊轩城遗址附近发现了西汉时期的古墓群,从墓中发现了大约100具类似欧洲人的骨骼,身高在180厘米左右,从而证实了陈教授等人的看法。
能够证明陈教授学说的另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当地人的长相。据说罗马人后代最集中的是距骊轩城最近的者来寨村。大约居住着300人,他们多数长着一副欧洲人的面孔。有的孩子父母亲是亚洲人,但却长着一双蓝眼睛。
他们的生活习惯也与周围的村子有些不同。在埋葬死者时,周围的村子都是头朝北,而这里却是朝西。有人推测这是表达对欧洲故乡的思念之情。据说他们正月还吃一种像比萨饼一样的食物,令人想起意大利料理。
最近,在国内外的媒体报道后,该村的知名度急剧提高。当地的居民也以“罗马人”自居,大力发展旅游业振兴经济。村子中央建起了仿古的罗马宫殿式建筑。当有游客参观或媒体前来采访时,村里的男人们就会穿起罗马军人的服装,供客人拍照留念。
㈥ 甘肃“罗马村”在哪里,为何会被称为“罗马村”
在今天的甘肃永昌县,有三座高大的人形雕塑坐立在县中心区域。与我们一般见到的中国历史人物雕塑不一样,这三座二男一女的雕塑刻画的却是外国人形象:卷发、高鼻、眼窝凹陷、身材高大。那么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会有外国人的雕塑存在呢?答案记载在雕塑后面的花岗石上,原来此二男一女皆为罗马人。
永昌县者来寨常被人们称之为“罗马村”,这里不仅有一座完整的以古罗马建筑风格建成的方亭——骊靬亭记录着古罗马士兵来华的历史,还有一座残破的骊靬古城遗址在无声地讲述着骊靬县的千年历史。而在离者来寨不远的河滩村尚还有20多户古罗马士兵后裔存活在世。
而除了血统长相上还有所不同之外,经历了数千年汉族文明的影响甚至同化,这伙古罗马后裔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举止上与当地汉族人并无二致。
㈦ 甘肃“罗马村”在哪里,为何会被称为“罗马村”
那是因为2000多年前欧洲古罗马帝国有一群人失踪了。西汉时期,一支罗马军团东进参战后消失了。直到上个世纪,它才成为罗马帝国历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案件。由于其难以理解的风俗习惯,它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后来,意大利、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学者前来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谜团。
这些雇佣兵使用的鱼鳞阵是罗马战法。骊靬县从那时起就在中国历史上。这些外地人的雇佣兵就住在这里,经过2000多年的混居生活,骊靬村的村民依然高大,鼻子高,红皮肤,绿眼睛。村里保存着罗马建筑风格。村民们的主食是披萨,村里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类似的欧洲随葬品,都表明他们是一群欧洲后裔,就是当年消失的罗马第一军团。
㈧ 甘肃有罗马人种吗
好象有,中央十台以前报道过。永昌那附近有一个村子都是红发!好像是当年十字军东征遗留下的后代.
公元前36年,为了打击与西汉为敌的北匈奴郅支单于,西汉派4万大军西征。当大军抵达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时,竟意外地发现,在郅支单于的部队中有一支奇特的雇佣军。直到战斗结束,西汉将士才知道,这些士兵居然来自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
远征中亚,罗马军团士兵神秘失踪
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三巨头之一克拉苏率领罗马第一军团进攻中亚地区的帕提亚王国(中国史书称其为安息,地处伊朗高原)。帕提亚人进行了殊死抵抗。5月,罗马远征军进入一个叫卡莱的地方,结果中了帕提亚人的埋伏。面对四周黑压压的帕提亚大军,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克拉苏拼死突围。经过一番激战,罗马军团彻底崩溃,克拉苏命令手下各自逃生。
卡莱之战后,罗马帝国暂时不再侵扰帕提亚。公元前20年,两国言和。然而当罗马人提出希望全部遣返卡莱战役中被俘的罗马军人时,一件令他们困惑的事发生了。在清点战俘的数目时,他们发现仅有区区几百人。而此前他们得到的消息却是,当年第一军团实际上很多士兵没有战死,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帕提亚人,一时都陷入了困惑之中。
后来,历史学家们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当时有1000多名罗马军团士兵冲出了重围。要想生存下去,他们唯一的选择便是避开帕提亚军队的封锁继续向东前进。最终,这支罗马第一军团的残余部队冲出帕提亚国境,进入了中亚盆地。而在那里,散布着像康居、大月氏这样的小国。于是,善于作战的罗马士兵们便分别以雇佣军的身份被这些小国接纳。
来到中亚地区后,这些罗马士兵仍保持独立的作战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没有重大变故,他们很可能就会在这里逐渐繁衍生根。然而就在此时,一场战争再次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汉军的特殊俘虏
当年流落到中亚的罗马士兵,一部分投奔康居,另一部分则充当大月氏的雇佣军。公元前40年,大月氏国内发生动乱,五位副王之一的贵霜发动战争,自任大月氏王。被击败的四位副王带着自己的军队和属民,包括那些罗马士兵,向东逃到西汉境内的河西走廊。在那里,这些罗马士兵得到了妥善安置。而投奔康居的那部分罗马士兵则没那么幸运了,因为他们被卷入了北匈奴与西汉军队的战争中。
自汉武帝以来,西汉边境的匈奴已遭受多次打击。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宣布归属西汉,并率部南迁至阴山附近。而与西汉为敌的郅支单于因惧怕呼韩邪联合汉军合击他,率众向西面的中亚方向逃去。公元前40年,当郅支单于的军队到达康居国时,只剩下3000多人。但郅支单于很快得到了康居国的帮助。康居国王不但将郅支单于安置在东部边境,还将手下的罗马士兵借给他。就这样,残余的罗马军团又成了北匈奴军队的雇佣军。
在康居的帮助下,郅支单于很快再次强大起来,并且对西域诸国横加凌辱,筑起郅支城,准备与汉朝军队抗衡。鉴于郅支单于的活动严重威胁到了汉朝西域各属国的安全,公元前36年,西汉王朝派兵攻打郅支单于。当汉军包围郅支城后,发现了对方军队中这些奇特的士兵。据中国史书记载,郅支城不但“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而且还有“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而据汉朝人以往的了解,身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是根本不可能掌握这些战术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当战斗时,这些士兵手持一人高的巨型大盾牌,他们组成正方形队列,用盾牌把队伍包裹得密不透风,然后喊着口号、迈着统一步伐往前走。当敌人相距较远时,他们先把手中的长矛扔出来;稍近以后,则拔出短刀肉搏。
不过由于实力上的差距,这种奇特的战术并没有改变战斗的结局。由于汉朝的重骑兵速度很快,转瞬间就把罗马士兵的方阵团团包围,然后从四面进攻,轻易地就攻破了罗马士兵的方阵。最终,汉朝大军一举攻破郅支城。而那些可怜的罗马士兵,则只剩下100多人,成了汉军的俘虏。
汉军将这些罗马士兵带回中国,为了安置这批特殊的俘虏,汉元帝特地下诏在河西地区设立骊靬县(今甘肃省永昌县)。据《后汉书》记载:“汉初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而后世一些历史学也认为骊靬正是汉朝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从此,曾经失踪的罗马第一军团的后裔,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公元592年,隋文帝下诏将骊靬县并入番禾县。从那以后,中国史书中再也没有关于这些罗马士兵的记载。
很高兴为你解答。
㈨ 为什么最近说甘肃兰州是一个包容的城市
当然是因为在紧张而困难的关头,兰州勇敢地站了出来,接纳了从伊朗回国的三百多名国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