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民航客机惨案是意外吗
时间:1988年7月3日
地点:霍尔木兹海峡附近
难情:274名乘客和1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民航客机被侦察机击落造成空难已经不是一两起了,只是我们都不明白,他们的牺牲到底是政治军事的必然结果,还是只是一场简单的意外?
1988年一架由伊朗阿巴斯港飞往阿联酋迪拜港的A-300型伊朗客机飞至霍尔木兹海峡附近时,被美国海军“文森斯”号巡洋舰击中,机上274名乘客和1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1988年7月3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当地时间上午10时47分,伊朗民航公司的655次航班从阿巴斯港机场起飞,准备飞往阿联酋的迪拜机场。这架民航客机是欧洲空中客车的A-300,飞机上除了16名机组人员外,还有274名乘客。当地时间上午10时55分,A-300正飞行在海湾南部地区上空,其航线正好与美国海军“文森斯”号导弹巡弹舰的航线相交叉。就在此时,悲剧发生了,在伊朗客机距“文森斯”号约14公里时,“文森斯”号突然发射两枚“标准”防空导弹,其中一枚直接命中A-300,客机随即起火,坠落于大海之中,机上290人全部遇难,无一生还,其中还包括六十几名12岁以下的儿童。消息一经传开,举世皆惊。
A-300客机是由法国制造的大型客机,它是要进行伊朗655次班机航行,于伊朗时间上午10点10分离开阿巴斯港,到达阿联酋海港城市迪拜只需20分钟。10点17分,飞机飞临亨加姆岛上空时,机体忽然严重地抖动了一下,还没等机上的人员反应过来,只听一声巨响,飞机随着爆炸声直坠大海。飞机坠毁后,在霍尔木兹海峡,伊朗普什姆岛东南海域,漂浮的尸体、行李以及飞机残骸碎片足有三四英里长。经过艰辛的打捞,救援人员共从大海中捞出150具尸体,包括38名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人。面对这一惨案,伊朗通讯社第一个向全世界播发了这条信息。面对这样的事实,华盛顿起初不承认,白宫发言人称这种说法“不真实”、“美国不会卷入这样的事情”,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华盛顿终于承认击落伊朗飞机。
7月4日美国军界首脑人物称7月3日,美国巡洋舰“文森斯”号和护卫舰“蒙哥马利”号在霍尔木兹海峡巡逻。当地时间10点10分,“文森斯”号军舰上的一架直升机起飞后不久,突然遭到炮击。正在这时,“文森斯”号发现头顶不远处,还有一飞机正向它飞来。“文森斯”号不敢怠慢,连续几次发出警告,让它离开。但这架飞机并没有作出反应,也不改变航向,眼看对美舰已构成威胁,于是“文森斯”号发射两枚导弹,其中一枚击中目标,酿成大祸。但是对于此说法,有人表示异议。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客机使用的“宙斯盾”的对空导弹系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上作战系统。这一系统能在400公里的范围内跟踪200个以上的目标,并能同时袭击15到20个目标。因此,对于拥有最先进的雷达和电子探测设备的美国现代化导弹巡洋舰“文森斯”号来说,“误认为”的说法显然不能令人信服。伊朗驻联合国代表也对此予以反驳:655号班机根本未离开正常航道。
另外,这架巨型飞机上配备一个自动询问器,它会向“文森斯”号发出信号,说明自己是民航机,而不是战斗机。众所周知,当时正处于两伊战争期间,海外的局势异常紧张。美军于1987年7月决定派军舰去海湾护航后,多次与伊朗发生军事冲突,军事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袭击客机事发生前,双方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有消息说,在客机被击落前,美海湾部队曾得到情报称,伊空军F-14战斗机正在海湾地区加强活动,可能要对美军采取行动。由此看来,美国虽然不是存心故意,但也不能说是完全无意。然而,不管事实真相如何,有意还是误伤,美国击落民航客机,造成290名无辜者丧命的责任是推脱不了的,理当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
空中的客机
B. 伊朗首都发生大规模爆炸,伤亡情况如何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当地时间9日晚些时候,伊朗首都德黑兰西部地区发生大规模爆炸并起火,伤亡情况尚不清楚。
据俄罗斯卫星通信社报道称,当地时间9日晚些时候,伊朗首都德黑兰突发重大事故,随着一声震天巨响,西部地区发生大规模爆炸,这起爆炸事故涉及范围极其广泛,爆炸刚发生现场就燃起大火,火光照亮了整片天空,有消息称爆炸事发地点是一栋居民楼,暂时还不清楚具体的伤亡情况,不过消防和救援部队已经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爆炸发生后,有目击者透露,最初的爆炸声就好像是一栋大楼倒塌了一样,也有媒体将爆炸声称作是“一种可怕的声音”,事发地周围聚集了不少民众,现场乱成一片,到处都是人,有参与救援的人员、附近的民众以及媒体等等。
这起爆炸事件背后的原因引众人猜疑:
这起爆炸事件引起了外界的热议,关于什么原因导致爆炸发生也有不同的说法,包括是大楼的燃气系统出现故障、现场的不明物体发生爆炸等等,而比起这起大规模爆炸事件发生的原因,外界似乎更加关系制造这起爆炸事件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
在救援行动开始之后,对制造爆炸的幕后黑手的调查伊朗方面已经展开,该国并没有排除这是一起恐怖袭击事件的可能性,但目前尚未有定论,谁、什么原因导致爆炸发生,伊朗并不知情。
其实不论是伊朗还是外界都非常清楚,这起在德黑兰突发的爆炸事件绝对没那么简单,随着爆炸发生,几乎所有人都第一时间看向了美国,认为和美国有关。
以上内容参考 环球网-火光染红天空!伊朗首都德黑兰西部发生大规模爆炸并起火
C. 第一颗原子爆炸成功是哪一年
1964年。
1964年10月14日,张爱萍在中国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宣布了中央的命令:经中央军委研究,原子弹试验的零点时定为1964年10月16日十五时(北京时间)。当晚七时,组装好的原子弹被送到一百零二米高的铁塔顶部,并安装完毕。
10月16日早晨六时三十分,人员撤离试爆现场,基地负责人张蕴钰和李觉、工人赵维晋乘坐吉普车到塔下,将原子弹的心脏XY小球接插上。
(3)伊朗发现巨响是怎么回事扩展阅读:
现时共有8个国家成功试爆核武器,其中5个被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视为“核武国家”,根据获得核武的先后次序排列,这五个核武国家分别是美利坚合众国、俄罗斯联邦(前苏联)、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从不扩散武器条约构想,三个没有签约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曾进行核试。此外,以色列间接承认拥有核武;伊朗也正发展铀浓缩技术。
D.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宣称原因和实际原因各是什么
来自“天然盟友”的灾难
“如果剑已出鞘,你就投入战斗吧,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凯旋回家 !”这是一首 古老的阿富汗民谣,在刚刚过去的一段历史中,这首民谣像是战斗的号角,激励着无 数阿富汗人民投入反抗苏联入侵者的斗争中去,谱写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1979年12月27日晚上,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中心的高级国际旅馆里,正在举行 着一次盛大的招待宴会,宾主频频举杯,为他们的“友谊和合作”一醉方休,好一派 “友谊合作”的动人场景。酒过数巡,突然,一声巨响震耳欲聋,整个大楼都在摇晃。 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席宴会的阿明政府军政要员无不惊慌失措,倒是出席宴会的客人 们一个个显得镇定自若,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或者说他们知道要发生什么事,他 们是苏联农业代表团的成员们。 原来,喀布尔市中心广场附近的中央电讯大楼被炸,与此同时,市内几处油库也 火光冲天。阿富汗的军政要员预感大事不好,急忙拿起电话机询问情况,无奈,通讯 联络早已被切断,人们唯一可以听到的是大炮的轰鸣、机枪的吼叫和坦克碾过街道发 出的隆隆巨响。电台中断了播音,可是片刻之后又恢复播送阿富汗的民族音乐,而电 视中断以后没有再播映。喀布尔市内到处漆黑一片,政府首脑机关、交通要道周围, 到处是一群群身穿臃肿棕色外衣、头戴皮帽的人,他们手持自动步枪四处扫射。坦克 和装甲车一辆接着一辆开进来,一路肆无忌惮地吐出长长的火舌。人们借着火光,终 于看清了坦克上的标记,原来制造这场灾难的不是别人,正是阿富汗的“天然盟友” 苏联。 细心的国际时政分析家可能还记得,早在几个月之前,美国《新闻周刊》驻莫斯 科的记者科尔曼曾有报道,他在苏联土库曼共和国看到了令人不解的一幕,已是盛夏 的阿什哈马德大街上,有两种装束完全不同的士兵,一种身着单衣,另一种头戴皮帽、 身穿大衣。显然,后者是刚从寒冷的北方调来的。那时,估计没有多少人会料到,这 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前奏。但是科尔曼以其记者所特有的敏锐的政治眼光意识到,这 是苏联军队在其南部集结的一个明显迹象。也许,除了定位于苏联领空之上的美国军 用侦察卫星之外,科尔曼是第一个察觉到苏联军队在南部的这次重要的军事集结的外 国人,他就此作出的有关推测也相当有道理。
莫斯科向南望
科尔曼将1979年 4月初在土库曼看到的那一幕以“莫斯科向南望”为题在美国《 新闻周刊》发了一篇报道。人们不禁要问,阿富汗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内陆国家,人口 仅1500万,身为超级大国的苏联为什么要和这样一个国家过不去,竟要闹到大军压境 的地步 ?如果人们分析一下前因后果,就不难找到答案了。据说俄国最着名的沙皇彼 得大帝曾经有一份一直保存在保险柜中的遗嘱,直到他死后50年,即1775年才公布于 世。彼得大帝在这份遗嘱中说,不论谁继承他的王位,都应该向南推进到君士坦丁堡 和印度。因为在他看来,“不管谁在那里统治,谁就将统治世界。”他扬言:“当俄 国可以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时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彼得 为他的后代设想了俄国南下的 3条路线:一条是从黑海经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到 地中海;第二条是从南高加索经伊朗到波斯湾;第三条是从中亚经阿富汗到阿拉伯海。 人们翻开地图就会发现,在这三条路线中,经阿富汗这条通道为最近。 彼得大帝的后继者们可以说是不负先皇使命,拼命向印度洋方向扩张。在19世纪 下半叶和20世纪初,老沙皇们曾与老牌殖民帝国英国为争夺阿富汗险些大战一场。本 世纪初,由于新生的德国像一只饿狼对英俄都虎视眈眈,英俄才在1907年达成了着名 的《英俄协约》,形成协约国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抗衡。然而,沙皇妄图夺取阿富 汗的野心并未泯灭。1907年 3月,沙皇政府的参谋长毫不掩饰地说,对于沙俄来说, 在中亚具有最大战略意义的不是阿富汗,而是伊朗和巴基斯坦。沙俄的意图昭然若揭, 他们要以阿富汗为跳板,然后直指伊朗和巴基斯坦,进而南下印度洋。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基本上一直和阿富汗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随着苏联逐步成 为超级大国,在世界各地都和美国展开争夺,阿富汗也成了苏联与美国争霸的一个棋 子。50年代,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围绕着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发生了严重的争执,两国火 并一触即发。苏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表示坚决支持阿富汗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趁 机打击亲美的巴基斯坦,一下子把阿富汗拉入了苏联的怀抱。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 加强了对阿富汗的渗透和控制,向阿富汗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使阿富汗的军队基本 上苏式化。苏联还加强对阿富汗政权的干预和控制,要求阿富汗政权听任苏联的摆布, 当阿富汗领导人稍微表现出某些独立倾向或向美国暗送秋波时,克里姆林宫会立即支 持更加忠实的走狗发动政变,确保阿富汗政权掌握在亲苏派手中。但是,阿富汗的局 势并不总是顺遂克里姆林宫的意愿。到70年代末,苏阿关系闹到了要刀兵相见的地步。 那么,阿富汗对于苏联究竟有多么重要的战略地位呢 ?如果苏联处于守势,阿富 汗是苏联南部的一道屏障,是一个缓冲区;如果苏联处于攻势,阿富汗则是南下的一 个前进基地。在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棋局。苏联继承老沙皇南下战略 的衣钵,企图以阿富汗为南下的基地,进而打通陆上通道直下印度洋,威胁中东产油 区和迂回包围欧洲,并与其太平洋战略互相呼应,最终实现其世界称霸的目的。可见, 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决不是偶然和局部的行动,而是它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E. 两伊战争中,伊朗军队是如何采用摩托车作为反坦克武器的
我国古代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兄弟俩因夺田产、家财、王位而互相残杀的,在历史上的确不胜枚举。
伊拉克装甲部队对伊朗这支出没无常的摩托车轻骑队很伤脑筋,不得不把对付摩托车队的袭击和有关注意事项写在各级指挥员的作战日记里,下达在各项作战命令中。
F.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是什么
分别为《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1、《女娲补天》,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2、《共工触山》,在中国先秦古书《列子·汤问》中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3、《后羿射日》,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脚的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4、《嫦娥奔月》,后羿向西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交予嫦娥保管。逢蒙趁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吞下不死药,不多时便飘离地面,飞落月亮上成了仙。
《淮南子》以道为主、兼容百家的综合性,具有先秦子书所没有的多元色彩,尤其因保存了很多神话故事而被视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渊薮之一,中国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和“后羿射日”便最先在该书中较为完整地出现。
中国四大神话原文:
1、嫦娥奔月
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
——《淮南子·览冥训》
2、羿射十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脩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于是天下广陕、险易、远近,始有道里。
——《淮南子·本经训》
3、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天文训》
4、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员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
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
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
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杨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何则?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淮南子·览冥训》
G. 伊拉克飞毛腿导弹有哪些表现
伊拉克“飞毛腿”B/C型地对地导弹的表现:除了苏联和华约国家外,埃及、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等国也都拥有了这种武器。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最后一天,埃及发射3枚此型导弹攻击以色列的三个目标,结果都末命中要害部位。因此,尽管它颇受第三世界国家青睐。可是在苏军中并不是什么先进装备。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和伊朗相互发射大量“飞毛腿”导弹,攻击对方的重要城市,成为当代军事史上有名的“袭城战”。
两伊战争是用八十年代的武器打得一场本世纪初的战争,飞毛腿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只得一提。1988年2月29日—4月21日,旷日持久的两伊战场上爆发了一场长达52天的导弹“袭城战”,它是继1944年9月德国V-2导弹对伦敦实施人类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导弹“袭城战”之后,又一次使用地地弹道导弹进行的大规模“袭城战”,也是二战后在局部战争中动用地地弹道导弹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作战效果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
导弹“袭城战”的直接起因是1988年2月27日,伊拉克出动空军袭击了伊朗首都德黑兰郊区的一座炼油厂,爆炸巨响震天,油厂浓烟滚滚,伊朗损失严重。为了报复,29日伊朗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射了2枚“飞毛腿”B导弹。早有准备的伊拉克立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首都德黑兰和圣城库姆,其次是伊朗纵深的大中城市重点打击。从当天开始到3月8日的9天时间,就向伊朗发射了50枚“飞毛腿”B导弹,至4月21日共发射了189枚,有40座伊朗城市被炸,死亡1700多人,伤82加多人,数干幢楼房和建筑物被毁。
蒙受了巨大损失的伊朗,维系战争的决心迅速动摇,加上其它一些原因,伊拉克实现了以炸求和的目的,导致长达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终于在1988年8月20日正式宣布结束。在袭城战期间,虽然伊朗也向伊拉克发射了77枚“飞毛腿”-Bff导弹,但其战果和影响则大为逊色。
由于德黑兰距伊拉克边境500千米,从伊拉克西部到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的距离约570千米,而“飞毛腿B”导弹射程只有300千米,“腿短”不及。伊拉克于1987年不惜耗费巨资,在外国专家的帮助下对“飞毛腿”B导弹进行了改进。所以对德黑兰等较远目标实施攻击的实际上是经改进增程后的“侯赛因”导弹。
“飞毛腿”导弹虽在海湾战争中大量使用而名噪一时,在1991年历时42天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向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海法,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宰赫兰、达兰和巴林三国六市发射了近80枚苏制“飞毛腿”B导弹,并与美军所部署的“爱国者”防空导弹展开了地地导弹与地空导弹之间的首次“拦截战”,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此外,伊军的“飞毛腿”B导弹成功地避开了多国部队的空中打击,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保持了对有效的自身隐蔽和对敌方目标的打击。直到战争结束前几小时,一枚“飞毛腿”导弹还击中了美军的一个餐厅,造成数十名士兵伤亡。美军称这是战争期间遭受的最大伤亡,是“最黑暗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