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伊朗民航客机惨案是意外吗
时间:1988年7月3日
地点:霍尔木兹海峡附近
难情:274名乘客和1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民航客机被侦察机击落造成空难已经不是一两起了,只是我们都不明白,他们的牺牲到底是政治军事的必然结果,还是只是一场简单的意外?
1988年一架由伊朗阿巴斯港飞往阿联酋迪拜港的A-300型伊朗客机飞至霍尔木兹海峡附近时,被美国海军“文森斯”号巡洋舰击中,机上274名乘客和1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1988年7月3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当地时间上午10时47分,伊朗民航公司的655次航班从阿巴斯港机场起飞,准备飞往阿联酋的迪拜机场。这架民航客机是欧洲空中客车的A-300,飞机上除了16名机组人员外,还有274名乘客。当地时间上午10时55分,A-300正飞行在海湾南部地区上空,其航线正好与美国海军“文森斯”号导弹巡弹舰的航线相交叉。就在此时,悲剧发生了,在伊朗客机距“文森斯”号约14公里时,“文森斯”号突然发射两枚“标准”防空导弹,其中一枚直接命中A-300,客机随即起火,坠落于大海之中,机上290人全部遇难,无一生还,其中还包括六十几名12岁以下的儿童。消息一经传开,举世皆惊。
A-300客机是由法国制造的大型客机,它是要进行伊朗655次班机航行,于伊朗时间上午10点10分离开阿巴斯港,到达阿联酋海港城市迪拜只需20分钟。10点17分,飞机飞临亨加姆岛上空时,机体忽然严重地抖动了一下,还没等机上的人员反应过来,只听一声巨响,飞机随着爆炸声直坠大海。飞机坠毁后,在霍尔木兹海峡,伊朗普什姆岛东南海域,漂浮的尸体、行李以及飞机残骸碎片足有三四英里长。经过艰辛的打捞,救援人员共从大海中捞出150具尸体,包括38名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人。面对这一惨案,伊朗通讯社第一个向全世界播发了这条信息。面对这样的事实,华盛顿起初不承认,白宫发言人称这种说法“不真实”、“美国不会卷入这样的事情”,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华盛顿终于承认击落伊朗飞机。
7月4日美国军界首脑人物称7月3日,美国巡洋舰“文森斯”号和护卫舰“蒙哥马利”号在霍尔木兹海峡巡逻。当地时间10点10分,“文森斯”号军舰上的一架直升机起飞后不久,突然遭到炮击。正在这时,“文森斯”号发现头顶不远处,还有一飞机正向它飞来。“文森斯”号不敢怠慢,连续几次发出警告,让它离开。但这架飞机并没有作出反应,也不改变航向,眼看对美舰已构成威胁,于是“文森斯”号发射两枚导弹,其中一枚击中目标,酿成大祸。但是对于此说法,有人表示异议。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客机使用的“宙斯盾”的对空导弹系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上作战系统。这一系统能在400公里的范围内跟踪200个以上的目标,并能同时袭击15到20个目标。因此,对于拥有最先进的雷达和电子探测设备的美国现代化导弹巡洋舰“文森斯”号来说,“误认为”的说法显然不能令人信服。伊朗驻联合国代表也对此予以反驳:655号班机根本未离开正常航道。
另外,这架巨型飞机上配备一个自动询问器,它会向“文森斯”号发出信号,说明自己是民航机,而不是战斗机。众所周知,当时正处于两伊战争期间,海外的局势异常紧张。美军于1987年7月决定派军舰去海湾护航后,多次与伊朗发生军事冲突,军事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袭击客机事发生前,双方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有消息说,在客机被击落前,美海湾部队曾得到情报称,伊空军F-14战斗机正在海湾地区加强活动,可能要对美军采取行动。由此看来,美国虽然不是存心故意,但也不能说是完全无意。然而,不管事实真相如何,有意还是误伤,美国击落民航客机,造成290名无辜者丧命的责任是推脱不了的,理当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谴责。
空中的客机
Ⅱ 请问两伊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对地区世界格局的影响
1.美国当时执行亲伊拉克,制裁伊朗.而苏联也公开支持伊拉克.目的;为得到伊拉克的石油和交通控制权,打击革命后的伊朗.
2.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两伊边界全长1 280千米,其中最南端以阿拉伯河为界。阿拉伯河对两伊来说都是重要的水道。两伊的大油田、大油港和主要炼油厂都集中在这条河的两岸。阿拉伯河还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两国在阿拉伯河的主权问题上长期存在争议。1975年3月两国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签订边界协定,规定这段边界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当时在伊拉克掌握实际权力的是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侯赛因,在伊朗当权的是国王礼萨·巴列维。但到了1978年,伊朗国内政局发生了极大变化,什叶派宗教人士发动的伊斯兰革命席卷全伊朗。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朗长达2 500年的君主制终结.)
3.宗教问题和政权问题.伊朗90%的居民系伊斯兰教什叶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系伊斯兰教的什叶派。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
4.伊拉克对库尔德人态度实行双重标准,对内镇压库尔德人的非法分裂行为.对伊朗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要求。
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在战争开端,伊拉克占据优势,但后来伊朗进入伊拉克领土,美国和苏联开始援助伊拉克,使战争陷入僵局.
从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近八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伊朗死伤60多万,伊拉克死伤40多万。无家可归的难民超过300万。两国石油收入锐减和生产设施遭受的破坏损失超过5400多亿美元。估计两伊在这场战争中至少损失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
战后,美国在中东地位进一步巩固,而伊朗实力严重削弱.苏联在该地区影响力下降.在战争后期,美国介入战争,派军舰进入波斯湾.并空袭伊朗油轮和击沉击伤多艘伊朗军舰.而伊拉克空军飞机在1986年重创美军佩里级护卫舰"斯塔克"号,是一个伊拉克企图摆脱美国的信号.最终,伊拉克在战争结束不久进军科威特,导致海湾战争.
部分资料来源语言天地网
Ⅲ 有人能给科普一下当年美国军舰在伊朗把民航飞机击落的是么
1. 美国军舰在伊朗领海击落民航飞机的事件,常被称为伊朗航空655号航班事件。
2. 1988年7月3日,美国海军的导弹巡洋舰文森斯号误将伊朗航空655号航班识别为敌军战斗机,并发射导弹击落了该客机,导致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死亡。
3. 当时,文森斯号正在波斯湾执行任务,而伊朗航空655号航班因一名乘客的签证问题延误了30分钟起飞。
4. 由于时区和雷达系统的问题,伊朗空军的一架F-14战斗机在客机起飞后不久降落在机场,其雷达信号被错误地识别为民航飞机。
5. 当雷达员发现雷达屏幕上显示的飞机向文森斯号靠近时,由于紧张和误解,误将飞机的爬升动作当作俯冲,向舰长报告说客机正在向导弹巡洋舰俯冲。
6. 舰长在未收到客机回应的情况下,下令发射了两枚导弹。尽管在发射前曾尝试通过紧急频道警告客机,但由于沟通不畅和设备问题,警告未能被客机接收。
7. 令人讽刺的是,另一艘美国军舰,即企业号航空母舰,其雷达也检测到了伊朗航空655号航班,并能够确认这是一架客机,但它的信息并未传达给文森斯号。
8. 伊朗航空655号航班的被击落,是一个由于误解、沟通失效和军事误判导致的悲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Ⅳ 两伊战争给中东地区和世界和平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两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
1、结果与教训:
(1)结果:两败俱伤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伊朗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2)教训:残酷的战争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发展,而且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倒退。
可以从三方面展开分析:
①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被损坏了。巨额军费开支,耗费了两伊多年积累下的国民财富,仅军费开支一项就达2 000多亿美元,而且还欠下了巨额外债,其中伊拉克的外债平均到每一个人头上为350美元。经济发展离不开劳动力,而战争使两伊大量人员伤亡。
②经济发展的支柱受到破坏。两伊都是石油生产大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石油工业。战争中,双方不惜余力地对对方的石油工业进行破坏,双方的石油生产和出口能力急剧降低。
③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也趋于恶化。战争没有解决两伊之间的问题,致使两伊双方关系没有根本缓和;在战争中随着中东地区格局的改变,两伊的对立国都有所增加。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的主张和行动,引起了海湾各国和中东国家的警觉与不满。伊朗在袭船战中,也把打击的目标扩大到了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同样,伊拉克的外部环境也没有好转。战后不久,伊拉克的地区争霸野心再度膨胀,与科威特的关系逐渐恶化,两伊战争结束仅仅两年,伊拉克又发动了海湾战争,并且与绝大部分中东国家关系紧张。输掉了海湾战争后,伊拉克长期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经济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2、影响:
(1)对两伊:①给双方带来巨大损失(战争摧毁两国的石油设施),造成国民经济的全面倒退;②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2)对中东:①造成中东国家的分裂,形成更为复杂的矛盾,增添新的紧张因素;②导致中东新一轮军备竞赛。
两伊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发生分化,埃及、约旦和沙特或明或暗支持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和南也门等则公开支持伊朗,土耳其基本保持中立。在两伊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时,叙利亚关闭了经过其领土的一条伊拉克输油管道,给伊拉克造成巨大损失,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矛盾日益加剧。同时,对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深怀恐惧的埃及、约旦、科威特等国,则向伊拉克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援助,伊朗采取袭击这些国家的油船进行报复。
(3)对美苏:美苏介入加剧了地区矛盾。
①由于伊朗鲜明的反美和反西方政策,在两伊战争中,美国和西方的总体政策是支持伊拉克,通过战争达到削弱伊朗现政权的目的,因而美国和西方各国对伊朗实行武器禁运,但这又为苏联的介入提供了机会。苏联希望借此削弱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影响,因此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伊朗。
②两伊开始“袭船战”后,一些承担运油业务的国家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保护。美国担心会直接卷入两伊战争,迟迟没有回应。苏联认为这是渗入海湾的又一个良机,则立即抓住这一机会,表示可以提供护航,引起阿拉伯世界的关注。美国不敢怠慢,急忙答应提供护航。这样,美苏两国军舰都“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海湾地区。
③在两伊战争结束后,两国军舰理应撤出该地区。但苏联利用美国不会轻易放弃在海湾的军事存在的考虑,要求所有非海湾国家军舰全部撤出海湾地区。不出所料,这一建议遭到美国拒绝。美苏两国军舰又这样“权利平等”地留在了海湾。美苏两国在海湾的军事存在,为两国插手海湾事务,左右海湾局势提供了方便。
(4)对世界:造成国际油价的飞涨。
Ⅳ 两伊战争伊朗伤亡为何那么大主要是三个原因,个个残忍无比
中国古代战争有句话说的十分贴切,那就是“杀敌1000,自损800”,也就是战争其实更多的是双输的,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尤其是在两个实力差不多的国家之间的战争,更是如此了,因为国家实力一样,那么军力自然差不多,所以在战场的伤亡自然不会相差太大。但是在两伊战争中,却打出轮桐陵了不一样,实力比伊拉克还要强悍的伊朗,最后军队的伤亡总数,那是伊拉克的3倍,堪称二战后伤亡最大的战争。那么为何两伊战争,伊朗伤亡这么大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主要是三个原因,而且个个残忍。
两伊战争时期的伊朗,历经巴列维王朝时期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和石油财富,绝对是当时整个中东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了,其整体的经济,工业,综合国力绝对比伊拉克强悍好几倍。伊朗国土高达160多万平方公里,那也是伊拉克的很多倍。
而且在军队人数,武器装备上,伊朗在伊拉克面前也是毫不逊色,甚至更强。当时伊朗的武器装备那是中东最先进的,大量的美国先进的坦克、战机、军舰装备,跟伊拉克相比优势明显。所以从这个实力对比来看,两伊战争,伊拉克不行才对!
但是,最终的结果,伊朗不光输掉了战争,还伤亡100多万人,整个伤亡人数是伊拉克的3倍还要多,堪称伤亡惨重了。但是到现在很多人都不理解了,当时伊朗各方面都轮历不差,为何伤亡却那么大呢?其实主要是三个原因。
第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在两腊戚伊战争中后期,萨达姆为了快速的赢得战争,所以从美国和西方手里,搞了很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原料,并且自己生产。比如说毒气弹就生产了很多,而且直接用在了战争上,对此美国当时因为反对伊朗,所以基本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伊朗军民伤亡那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毒气弹。
因为毒气弹一旦使用,直接造成大量的伤亡,例如在两伊战争中记载的1988年3月16日,萨达姆在伊朗库尔德地区投放的毒气弹,瞬间就让5000人死伤,而且死的非常惨烈。而伊朗最终那么多的伤亡,最起码几十万人是死伤在毒气弹之下。
第二,人海战术。
因为伊朗 *** 革命带给伊朗的混乱,整个军队体系造成大动荡,这也是战前,伊朗军队没办法抵挡伊拉克的原因。但是很快霍梅尼找到了一条新的办法,那就是用人海战术来抵消伊拉克的武器和军队优势。当时在 *** 革命的强烈信仰下,霍梅尼光是巴斯基民兵组织就组建了几百万人。
而这几百万手无缚鸡之力的民兵,甚至在没有任何武器的情况下就被送到战场,跟伊拉克军队进行自杀式冲锋。而这种自杀式的阵势,给与伊拉克军队巨大的心理冲击,就像二战时期日军那样,在伊朗第一轮的站稳脚跟并转败为胜的过程中,伊朗使用人海战术的自杀式冲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给予伊拉克沉重打击。
但是这种作战方式,却也给伊朗造成巨大的伤亡,那是拿人堆出来的,而在当时的宗教狂热下,大量的伊朗军民其实就是活靶子。而对于此霍梅尼丝毫不在意,认为这是进行圣战必须要的牺牲。
第三,残酷扫雷。
在两伊战争中后期,伊朗面对国际封锁,国内是一贫如洗,缺少基本的战争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伊朗后期基本上用人体进行残酷扫雷。也就是在伊拉克的雷区,直接让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冲进雷区,进行人体扫雷,然后才让正规军通过。而当时两伊战争的记者,就拍到,伊朗军队将几千名十几岁的孩子,绑在一起,直接进入雷区,场面惨不忍睹。
而且为了胜利,伊朗还会将儿童放在军队之前,来威慑伊拉克。伊拉克军队面对这些儿童,不忍扣动扳机,结果几位将军被处死……而这些类似于拿生命开玩笑的形式,直接让伊朗军队伤亡惨重,最终军队伤亡可能跟伊拉克差不多。但是更多的是无辜的百姓和狂热的 *** 教徒,这些手段那是个个惨烈啊。
参考文献:《两伊战争史》。
Ⅵ 伊朗战争
两伊战争,在伊朗被称为伊拉克入侵战争,又称第一次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波 两伊战争--物资调配
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历史上,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伊斯兰革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成为继越南战争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整个战争进程可分为:第一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第二阶段伊朗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伊拉克丧失战场主动权;第三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 两伊战争实际上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达6000亿美元,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1]
编辑本段起因
战争的起因是由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试图完全控制位于波斯湾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该水道是两个国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国为萨达姆提供武装并支持其向这一有争议的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此遏制刚刚通过革命上台并强烈反美的伊朗政权。 而在1975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对当时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发动进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 导致两伊战争的另一因素是两国领导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 两伊战争
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不过由于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这方面的尝试还十分有限。 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对伊朗战争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军队内部清洗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了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区的伊朗防御也很薄弱。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对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 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的领土纠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加上两国长期存在着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称雄海湾地区,因此双方关系一直紧张,小的边界冲突不断。1978年伊朗发生内乱,伊拉克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并将侨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驱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执政,煽动伊拉克的什叶派穆斯林推翻萨达姆政权。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伊(伊朗)美断交的时机,对伊朗发动了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
编辑本段爆发
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了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则提供了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1985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了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中伊朗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朗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编辑本段进程
第一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3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1200余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到10月底,伊朗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了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了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 两伊战争
夺取并把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81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兵力,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1982年3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伊朗又发动了“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了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约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197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万军队,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1983年2月以后,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 1986年,两伊战争再度激烈。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198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余人的兵力,发动了规模较大的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与地面战场相呼应,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 战场上戴着防毒面具的伊朗士兵
。598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598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 第三时期,198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了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了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编辑本段停战
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了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但 两伊战争
伊朗没有表态,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逼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 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果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多辆,火炮1500门,伊朗损失作战飞机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编辑本段战后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 残酷的8年,两伊战争
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战争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18万、伤25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 战争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死伤人数以百万计。伊拉克因此也背负了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 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120万人。
编辑本段启示影响
(一)巨额资金能够买到现代化武器装备,但买不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引进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一定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两伊是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自1973年以来,两国耗资 伊朗士兵在首都德黑兰参加阅兵式
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两国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诸如苏制“萨姆”和英制“轻剑”、“霍克”型地空导弹,驾驶T—72坦克和米格—23战斗机等先进武器,是相当困难的。 (二)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固然应当重视速战速决,但同时还应当有长期作战的准备。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行动,旨在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把战争赌注完全押在这一点上,在思想上和物资上缺乏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一旦速战速决企图被对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伊朗依仗自身国大人多的优长,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 (三)现代局部战争中,仍应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过分纠缠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两伊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役战斗都是以城市(镇)为目标的攻防战,双方满足于攻城掠地的表面“胜利”,忽视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四)现代局部战争,武器装备和物资损耗大,给后勤补给提出了新课题。两伊战争虽然称不上是高水平的现代化战争,但战争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如战争初期,伊拉克仅对席林堡这样一个1000户的小镇就发射了几万发炮弹。两伊陆军主要是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油料消耗多,据估算,伊拉克军队每天消耗的油料达2000至3000吨。伊朗顶住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后,也因补给困难而拖长了反攻的时间。转入反攻后,伊朗多次向伊拉克发动地面攻势,但两次战役之间的间隔比较长,有时竟长达5个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后勤系统混乱,武器装备等作战物资供应跟不上,因而续战能力不强。
编辑本段后世评价
两伊战争,这个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最典型 死伤的士兵
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掐得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2]
编辑本段战争影响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式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经济损失惨重,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6000多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40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800亿美元,其中400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3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仅欠科威特的债务即达140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这场战争是二战以后伤亡最大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数是30万、伤60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3 500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450亿美元,死亡70万、伤110多万,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 000亿美元。 交战双方人员伤亡148万人,被俘8万人。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3万人,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击伤546艘,另有90艘被困于阿拉伯河,大部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