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生平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1902年9月22日-1989年6月3日),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大阿亚图拉),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领袖。该革命推翻了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在经过革命及全民公投后,霍梅尼成为了国家最高领袖,最高领袖是宪法所创造的一个职位,是国家政治和宗教上的最高职位。霍梅尼是一名什叶派伊斯兰教十二伊玛目派的玛尔扎,但以他的政治角色最为闻名。
(1)伊朗霍梅尼怎么改变伊朗的扩展阅读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的政治生涯始于库姆教书时期。当时他经常举办社会与道德问题专题讲座,由于时常流露出不满情绪,引起老巴列维国王的注意。他的讲演活动曾遭到取缔。1963年以后,因抨击巴列维国王的‘六点社会改革方案’(即所谓‘白色革命’),在政治上开始崭露头角。
他因反对国王的‘土改’而被捕入狱,数月后获释。但在1963年6月阿苏拉日(什叶派信徒纪念伊玛目侯赛因遇难的传统宗教节日)再次被捕。为抗议这次逮捕,有成千上万人上街游行示威。据说,有数千人死于这次冲突。
9个月后,霍梅尼再度获释。但不久又因反对国王再次遭到逮捕。接着被流放到土耳其,1年以后被解往伊拉克,居住在伊拉克什叶派宗教圣地纳杰夫达15年之久
❷ 伊朗巴列维是如何覆灭的霍梅尼为何要革命
说起伊朗,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中东世界的大国。而且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兴的巴列维王朝也是发展的风生水起的,非常的富饶,比沙特还要富裕,算是伊朗历史上非常成功的一个王朝了。
而现在的伊朗整体社会倒退,宗教重新掌权,经济发展倒退。而这一切都开始于霍梅尼,在1978年,伊朗国内爆发反抗巴列维的游行示威后,其秘密回到了伊朗,领导了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革命胜利后,霍梅尼走上了与美国对抗的道路,同时实行政教合一,恢复伊斯兰教法,重新禁锢百姓。
白色革命,巴列维家族腐败
伊朗巴列维国王只注意经济改革的白色革命,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的发展明显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伊朗社会贪污盛行,造成整个社会道德的颓败;贫富悬殊与日加剧。但国王拒绝政治体制改革,最后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巴列维王朝的专制现代化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政治专制、触目惊心的腐败和惊人的经济两极分化,老百姓对白色革命的失望和不满是显而易见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机会,教士集团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群众结成了联盟。在伊斯兰革命中,以霍梅尼为领袖的教会理所当然地成为众望所归,终于引发黑色革命,巴列维王朝自此终结。1979年巴列维被迫出走,流亡在外的什叶派领袖霍梅尼返回国内执政。
儿子被残杀
霍梅尼有个长子叫做穆斯塔法,是霍梅尼最喜欢的儿子,也是当时伊朗着名的宗教专家,导师,是霍梅尼最寄予厚望的继承人。但是,这个儿子却被巴列维政府给杀了,这仇恨是杀子之痛,苦大仇深,所以霍梅尼为了私仇那也是要革命的。
千年地位的失去
从古代历史来说,旧势力被新势力取代,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而伊朗那是几千年的伊斯兰教传统,也就是宗教领袖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可惜的是霍梅尼时代,在巴列维的改革中,彻底的在世俗化,教士阶层整体的在退出国家权力中心。所以对于霍梅尼这个领袖来说,绝对不甘心失去权力,这是从公仇来说的。
因此公仇私恨,共同引起了霍梅尼在1977年指挥几百位国内教士阶层游行示威反抗,而这几百位教士,不断煽动社会情绪,不断跟社会的那些无业游民,失去工作的不满人群合流,还有政府裁员中失去工作的人一起,使得整个的游行队伍不断的扩大。最终在1988年达到几十万人,几百万人,这个声势巴列维政府再也压制不住了。
倒退是全面的。首先是对人性的全面禁锢。1983年伊朗议会通过一项法案,恢复了伊斯兰传统刑法,多妻制重新合法化;婚姻年龄由男女18岁改为男性十五岁,女性九岁;妇女被要求严格遵从的中世纪的伊斯兰教规,妇女重新又黑纱蒙面。此外,舞厅和酒吧被禁,音乐和影视方面也不得违背伊斯兰价值标准,等等。其次强调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1983年伊朗议会还通过一项法案,强调经济国有化、价格实施国家管制、限制自由贸易等。此外,霍梅尼为了在教育系统的伊斯兰化旨在保障整个社会伊斯兰化及其延续,教士取代了世俗知识分子教师,学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则以伊斯兰主义取代了所谓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为此,教会和激进伊斯兰学生组织在大学搞文化革命,1980年5月,霍梅尼下令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领导运动,该委员会在高校大规模清洗非伊斯兰分子,甚至一度关闭了所有大专院校。
恢复伊斯兰教法切切实实让伊朗社会发展倒退,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女子可以随意抛头露面,但是现在反而还要面带黑纱,重新禁锢起来。而且在西方长期的封锁下,伊朗经济长期困难,百姓长期过苦日子,这也是罪过。霍梅尼唯一的贡献是至少让伊朗独立自主,不再是美国的小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还能进行研制核武器,这些当然也是进步。
❸ 从宗教领袖到精神领袖,霍梅尼究竟是如何夺取伊朗政权的
霍梅尼夺权是因为农民迅速站在了国王的对立面。
首先是贫富分化,现代化必须采用市场经济,能够适应市场规律的人发了大财,但是那些不能适应市场规律的人变得非常贫穷。市场经济的实施使伊朗的贫富差距迅速扩大,这极大地损害了国王在穷人中的声誉。市场经济导致了伊朗的贸易自由和廉价农产品的免费销售。廉价的美国食物很快就耗尽了伊朗农民的农作物,并使他们破产。经济困难使伊朗最底层,特别是农民,迅速站在国王的对立面。
❹ 伊朗1979年革命是怎么回事
1979年2月1日,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从巴黎返回伊朗;之后不久的2月11日,霍梅尼就执掌了伊朗大权,这一天被定为伊朗的"伊斯兰革命日"。此前的1月16日,伊朗国王巴列维逃亡国外;4月12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斯兰共和国。
❺ 伊朗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伊朗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为意识形态的民主国家,其国民的自由度不比中国差,也比美国差不到哪里。因为国民的宗教意识比较强烈,外界感到神秘和难以理解。
❻ 伊朗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为何要推翻巴列维
纵观整个世界历史,伊朗伊斯兰的革命是世界首次的落后推翻先进的一次革命,这次革命中代表宗教势力的霍梅尼将富裕发达的巴列维王朝给推翻了,现在看来毫无疑问这是使历史退步的一次革命。所以说这么明显的一件事为什么当时的人却被蒙混了头脑呢?这还是因为当时霍梅尼的煽动导致的,那么为什么霍梅尼要推翻当时的伊朗呢。
❼ 伊朗历史 | 伊朗门事件
伊朗门事件:一场秘密武器交易与国家利益的交织
在两伊战争的硝烟中,伊朗与伊拉克的敌对关系如同冰冷的铁链,然而,在1985年的黎巴嫩,一场意想不到的转折悄然上演。美国与伊朗,这两个彼此断交的国家,因为人质危机和各自的战略困境,开始了一场不为人知的外交游戏——“军火换人质”。
当时,黎巴嫩民兵组织绑架了7名美国公民,美国政府在霍梅尼教长领导下伊朗的强硬立场下,不得不寻求解围之道。霍梅尼虽曾公开谴责美国,但面对国内的经济困境和军事制裁,他认识到缓和关系的必要。1985年7月,霍梅尼通过秘密渠道向美国传递信号,表示如果美国改变政策,伊朗愿意重启接触,但条件是必须保密,以维护伊朗的声誉。
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传递,伊朗人选择了以色列作为中介,尽管两国曾是死敌,但在对抗共同敌人萨达姆时,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很快,美国总统里根收到了以色列的绝密信息:伊朗愿意在霍梅尼去世后,通过释放人质来展示其和解意愿。
经过一系列的精心策划,麦克法兰主导了这场秘密交易。伊朗以购买能击穿600毫米装甲的陶式导弹为开端,美国通过“暗箱操作”,瑞士银行账户的资金流转,以色列的导弹供应,以及美国补充库存,确保了交易的顺利进行。首单交易成功后,美国人质本杰明·韦尔获释,美国政府对此大喜过望,里根总统亲自致电以色列总理表示感谢。
接下来的1986年,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麦克法兰亲自携带里根的信件和象征性礼物,承诺继续提供武器,美国政府甚至秘密运送了1000枚陶式导弹和霍克导弹,进一步稳固了伊朗在战场上的优势。这次交易,美国政府净赚了1800万美元,其中一部分资金流向了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装。
然而,这场秘密交易的曝光引发了伊朗内部的剧变。1986年,伊朗政权内部的哈什米因泄露美国秘密武器供应的消息,被霍梅尼以叛国罪处决。这一事件引发了“伊朗门”丑闻,美国政府形象受损,里根总统的亲信如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中情局局长凯西等人被迫辞职,其中诺思中校因牵涉其中而被判刑。
伊朗门事件揭示了国家利益在复杂国际关系中的微妙平衡,以及一场秘密交易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条件下,改变了两个国家的外交路线。这场历史事件不仅影响了美伊关系,也在中东地区留下了深远的烙印。
❽ 伊朗革命背景
伊朗革命,即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是在多种复杂背景因素交织下爆发的。
当时,伊朗处于巴列维王朝的统治之下,该王朝试图通过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将伊朗转变为一个世俗化国家。然而,这些改革引起了保守派、宗教势力和广大民众的不满。例如,土地改革虽然试图打破封建土地制度,但分配不公和实施困难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同时,国王推行西化政策,如鼓励女性参与政治和进入职场,以及模仿西方生活方式,这些都与伊朗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产生了冲突。
此外,巴列维王朝的统治方式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国王加强警察和情报机构的力量,以维持其统治,但这种高压政策反而引发了更广泛的不满。经济方面,虽然石油收入带动了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通货膨胀和消费主义的盛行,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并未得到实质性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什叶派穆斯林领袖赛义德·鲁霍拉·霍梅尼领导的反对国王推行西方化和世俗化的伊斯兰复兴运动逐渐兴起。霍梅尼以法基赫的监护为核心理念,即伊斯兰法理学家的管治,这一理念吸引了大量支持者。最终,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推翻了巴列维王朝的统治,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总的来说,伊朗革命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引发了这场深刻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