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怎么学习印度佛教

怎么学习印度佛教

发布时间:2025-07-17 10:22:22

1. 古印度佛教教育主要学习什么

要简单的说就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要是详细的话,是不可能说完的。

三无漏学——戒、定、慧。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四圣谛——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五明——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功业明。

十善业——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等等等等,不可穷尽。

2. 【佛学入门】印度佛学体系详解

印度佛学,产生并流传于古印度,以佛教教义为核心的宗教哲学。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过程。那么,对此,印度的佛学体系是怎么样的呢?一起到佛学入门中了解看看吧。
印度佛学体系之发展,按印顺法师历史法则之进展而分,可分为五期:
(一)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期:
从佛陀立教至佛陀入灭之期间,此系佛陀住世说法时期,此期教法之重点,以宣示个人解脱为主。
(1)缘起观,此乃佛教之根本立场,亦为佛陀正觉之内容。即以十二因缘为具体形式,来超脱决断一切苦恼。
(2)八正道,此乃远离快乐与苦行两边之中道思想。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3)四圣谛,此乃有关社会人生之四项真理。即:苦谛(说明社会人生生活之真相是充满苦恼不安)、集谛(说明引起苦之理由与烦恼根源和渴爱之真相)、灭谛(说明灭却烦恼去除苦恼不安,方能达于绝对安稳涅盘境地之真相)、道谛(说明有关到达涅盘之方法)。
(二)倾向菩萨之声闻分流期:
从上座、大众两大根本部派之分裂开始,至初期大乘佛教之兴起,亦即佛陀入灭后至四百年(约当西元前四世纪至前一世纪),此期相当于部派佛教时期。自两大部派之根本思想与根本精神观之,此期呈现实行主义(保守派)和理想主义(理想派)对立之状态。佛陀入灭百年顷,其所说之法已集成杂(相应)、中、长、增一(增支)等四阿含经(于南传,另加杂部而为五部)。
约于西元前一百年,根本二部已分裂成二十部派,亦即小乘二十部。各部派为强调、证明自派之权威、正统,乃由各种立场重新编纂圣典,由是而逐渐成立经藏与律藏。由于各部派所传承、整编的经典内容之出入,致使彼此间生起争执,部分有心学僧乃致力于教法之说明注释,整理分类,而出现许多论书(梵abhidharma,巴abhidhamma,音译阿毗达磨)。
于二十部派中,上座部系统以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犊子部等较为重要。其中,说一切有部主张一切法为实有(梵dravyatah!sat),都在“自相上存在”(梵svalaks!an!ata),诸法可不依存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众生依有执受之蕴、处、界和合相续,施设有情,以之建立业果前后之移转,此称“法体恒有”或“三世实有”,认为自然界系由原子(极微)所构成。

3. 大二国学 印度佛教的基本思想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产生和流传于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简称佛陀(觉者)。
印度佛教产生并教流传于古印度,时间上大约在公元前6~5世纪时期。创始人为悉达多(公元前565~485),母系族姓为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兴起的时候正是印度奴隶制经济急剧发展的时期。当时印度次大陆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进入奴隶社会,但有的地方还保持着氏族公社的残余;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生产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化出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批以城镇为主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建立起来。当时各国之间相互征伐,雅利安人等外来的部族和土着民族矛盾重重,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在佛教兴起前,婆罗门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叫思潮占有统治的地位。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但是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发展,这种思潮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兴的刹帝利贵族的统治需要,于是,出现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门思潮。据佛经说这些思潮有“六师”和“九十六种外见”,其中主要的有顺世论、奢那教和生活派(又称邪命外道)等等,佛教也是其中的主要一派。在当时的奴隶制国家中,比较中药店摩揭陀国和侨萨罗国都是佛教流行较早的地区。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1800年的历史,其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6或前5世纪~4或3世纪)\部派佛教(公元前4或前3世纪~到公元元年前后)、大乘佛教(公元元年前后~7世纪)和密教时期(约7~13世纪初)。在后三个时期中还出现了很多在理论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别。
从公元3世纪下半叶开始,佛教就开始不断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则由于公元8~到9世纪以后印度教的兴盛,加上佛教内部部派系别的纷争和僧侣的腐败,以及外族频繁的入侵,特别是伊斯兰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侣被杀戮,很多重要的寺庙和文物遭到破坏,因此印度佛教开始衰微,到13世纪初趋于消亡,直到19世纪后才稍有复兴。
基本思想
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四、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五、时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特别与我们这个世间结缘。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并且已经证入涅盘,但是佛陀对于我们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了得度的因缘。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的模范。

六、普济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济性。记得过去梁漱溟先生,他从佛教的研究,慢慢转入儒家。他认为佛教的人间性不够,所以当太虚大师在汉藏教理院请他演讲时,他在黑板上写了“此时、此地、此人”。他说:“我为什么走入儒家,就是为了这六个字讲时间,佛教谈过去、现在、未来、无量的阿僧只劫,但是我们生命当下的现世很重要。佛教讲到空间、地方,说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诸世界,世界虽然讲了那么多,但我们相处的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去净化它。佛教讲到众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无量无边的众生中,以人最为重要。”太虚大师在梁氏演讲之后,作了一个说明: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重在现世的普济;空间上,佛教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也是重视此界的普济;佛教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但更是重在人类的普济。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表示他不是神。《维摩诘经》则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由人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

4. 玄奘 会说 印度语 吗不然是怎么学习印度佛法

玄奘大师是着名的译经三藏法师,也是唯识宗的祖师。

玄奘大师会梵语、也会写梵文。

古代佛经都是悉昙梵文的,为方便东土众生故,译之为汉文。

现在悉昙梵文版的佛经已经失传了,但真言咒语还是悉昙梵文的。

只要是佛弟子都应该学习悉昙梵文。

阅读全文

与怎么学习印度佛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从伊朗可以进口什么 浏览:425
神牛和印度牛肉哪个好 浏览:731
英国护士签证怎么办 浏览:94
如何看待世界杯的印度人 浏览:933
越南一头小猪卖多少钱 浏览:770
中国老九门投资多少钱 浏览:183
罗勒意大利粉怎么做 浏览:949
东伊朗是什么国家 浏览:520
美国对中国官员的制裁有哪些 浏览:298
中国进口豆粕到哪个港口 浏览:295
美国人如何认识中国的美食 浏览:377
以色列为什么帮美国打伊朗 浏览:423
中国移动如何退订自有业务 浏览:719
如何介绍自己是中国制造 浏览:676
伊朗什么样的人最好 浏览:779
中国新的政策有哪些 浏览:587
意大利回国人员上海怎么安排 浏览:767
伊朗银行什么时候放假 浏览:496
越南有哪些妖人 浏览:776
印度打仗不行为什么还喜欢惹事 浏览: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