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佛教产生时古印度有哪些宗教

佛教产生时古印度有哪些宗教

发布时间:2025-07-17 09:28:08

㈠ 古印度的三大宗教是

(1)古印度宗教众多,先后兴起了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和其他较小宗教,因而相应出现了婆罗门教法和佛教法.每一种法又有各种不同的渊源,如婆罗门教法的吠陀经,法经,法典,佛教法的三藏,这两种法的渊源又有交叉,如婆罗门教法的主要渊源《摩奴法典》又是佛教法的渊源之一.(2)法律与宗教紧密结合.宗教在古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法律和宗教的关系密不可分,宗教经典是基本法律渊源,法律汇编也包括宗教教义;法律要依赖宗教去贯彻实施,宗教也要凭借法律去有效传播,二者互为补充.(3)严格维护种姓制度.种姓制是古印度的一种严格等级制,它把居民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各种姓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均有严格区分,职业世袭,种姓之间永远不能混杂.古印度法严格维护这一制度.(4)法律汇编是法律和宗教,哲学,伦理道德的混合体.
2,种姓制是古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制,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把居民划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各种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低等种姓必须服从高等种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宣布种姓划分是神(梵天)意所决定的.婆罗门是梵天用口创造的,因而生来最高贵,首陀罗自梵天的脚产生,最低下.
(2)对各种姓的地位,职业和权利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婆罗门执掌神权,地位最高,义务和职业是传授经典,主持宗教仪式.刹帝利掌握军政大权,担任文武官职.吠舍由农民,手工业者和商入组成,主要从事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首陀罗是地位最低的劳动者,包括奴隶,无权参加宗教活动.种姓地位世袭,永远不变.
(3)在所有权上,婆罗门是"万物之主",有资格享有一切,有权没收首陀罗的持有物.而首陀罗则因出身低下,没有权利拥有财产
(4)在债法中,对高种姓的债权给予特别保护.如在借贷契约中,对高等种姓收取的法定利息低于低等种姓.在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对不同种姓的债务人的处罚是不同的.与债权人属同等种姓或低于债权人,则可以收为债务奴隶;高于债权人的,只能逐年偿还.
(5)在婚姻上,严格实行种姓内婚制,禁止低等种姓男子娶高等种姓女子为妻.高等种姓一夫多妻,低等种姓一夫一妻.
(6)在继承上,高种姓的继承人享有特权.
(7)在家庭中,维护家长制和丈夫特权.等级制贯穿在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就表现为家长制和丈夫的特权地位.
(8)犯罪和刑罚公开不平等,以残酷刑罚维护种姓制.按古印度法,高级种姓犯罪一般只处罚金,低级种姓犯罪则处各种酷刑,即同罪而不同罚.
(9)在宗教和日常生活中,都体现对高种姓权利的维护.

㈡ 佛教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详细点。)谢谢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

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

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

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

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2)佛教产生时古印度有哪些宗教扩展阅读:

历史贡献:

1、哲学思想

从哲学思想方面来说,佛教思想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伦理道德的规范,对心理活动的分析,形成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完整严密的体系。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它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永远处于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中。同时强调个人解脱和普度众生。

魏晋时期,佛教的哲学思想与道教合流,丰富了后期玄学的内容。隋唐时期佛教形成八宗,各宗对佛典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独有的理论体系。

宋明时期,儒家似乎反对佛教,实际上却又从思想上汲取佛教的精髓,形成了新儒---理学,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就是脱胎于禅宗顿悟之说。

近代的改良派也从佛教汲取养料批判理学,如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思想渊源之一其实就是禅宗。

2、社会教化

在教化社会方面,佛教传入中国,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并改善着社会的风俗习惯,首先表现在对人生观的改善,和对孝道的扩展上。

(1)人生观的改善

人都会思考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人死如灯灭”的思想。但得益于佛教的传入,中国人才明白了“三世因果轮回”的人生真相。

所以,佛教缘起因果说为中国人所熟知,不仅改善了人生观,还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对减少社会矛盾产生了作用。

(2)对孝道的扩展

在中国,儒教和道教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依靠儒教的孝,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佛教的孝道与儒教有根本的不同。

为追求真理、悟道而舍家离亲的佛教的孝道,在儒教看来是大不孝,佛教却认为这才是真孝,是拯救亲人的大孝。所以,佛教的孝主要强调精神的永久的孝。

剃发并非不孝,是暂时的表面上的不孝,但却是究竟意义上的大孝。出家是为了救父母,救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的所有众生。

另一方面,在家的佛教徒并不否定儒教的礼,他可以一边礼拜阿弥陀佛,一边尽儒之孝道,这种现世的孝同样是佛教所提倡的。

但即使在家之孝,其根本差别在于佛教不像儒教,不属于隶属关系,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它是自由平等的孝,并非义务,而是报答父母的感激之情的自然行为。

3、文化艺术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经长期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艺家、教育家、旅行家等。

如被鲁迅先生称为“民族脊梁”的西行取经的玄奘、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鉴真等名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从文学方面来说,佛典的翻译,实为开中国翻译史之先河。

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佛教经典对晋唐小说的创作,起了促进作用。

从艺术方面来说,现存佛教寺塔有许多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一些宏伟的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风景轮廓的标志。

敦煌,龙门、云冈、大足等地的石刻成为人类艺术宝藏的一部分。佛教音乐具有“远、虚、淡、静”四个特点,达到了很高的意境。

另外,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语汇:“宗教”、“世界”、“实际”、“平等”、“不可思议”等其实都来自佛教。如果抛开佛教文化,恐怕今天我们连中国话也说不全了。

㈢ 佛教出现之前,人们信什么教

佛教出现之前 ,印度教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首先,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拏、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拏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拏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欲的主张,并把释迦牟尼吸收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婆罗门教初无寺庙,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因此,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在哲学上,是以一个更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为基础。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世纪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虚妄,达到真实的道路。在他看来,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无知无明为条件的。并强调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它背后除了唯一实在的梵以外无它物。”在商羯罗的眼里,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灵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与最高实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销魂的纯粹极乐状态。鼓吹解脱之道是在心智上进行多方面的修养,逐步做到能区分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弃对于世间物质的执着,热心向往与梵的结合,通过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获得坚定的信仰。商羯罗就是以这一客观唯心论的哲学理论,引导人们崇尚印度教。他还亲自组织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并在印度建立了四个圣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名教团”印度教组织。这在最终击败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教的简介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只,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多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㈣ 印度教与佛教关系

许多朋友恐怕都知道,佛教发源于印度,有些朋友可能还因此会误以为印度多数人还都信仰佛教。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现代印度多数人信仰的是印度教。那么都是发源于印度的宗教,印度教和佛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严格地说,佛教与现代的印度教都是起源于古印度恒河地区流行的一些哲学思想,特别是跟古婆罗门教相关的一些哲学思想。但从它们起源时开始,这两种宗教就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那么具体如何,来看下文解读吧。

佛教与印度教的共同起源
应该说佛教和印度教都是起源于远古时代印度地区雅利安人的社会体系之中,特别是雅利安人基于其社会制度所产生的哲学思想。而在雅利安人的社会制度中,占据核心位置的一个要素就是种姓制度。从很早开始,由雅利安人主导的古印度社会就被分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阶层,其中的婆罗门主要是祭司阶层,刹帝利主要是贵族阶层,吠舍主要是商人和手工业者,而首陀罗则是贫穷的自由民。而在这四个种姓之下,则还有从事与死亡、排泄物和血污相关职业的贱民阶层。
古婆罗门时代的种姓制度,其中前三个种姓主要是雅利安人,首陀罗和贱民则主要是其它种族
所以古印度的种姓划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将不同职业与种族以宗教的方式固定下来,形成了一个种族隔离,同时阶层高度固化的社会。而维系古印度这种社会的宗教就是古婆罗门教,可以说佛教和印度教的世界观都跟婆罗门教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在佛教和印度教里分别具有核心地位的轮回与种姓概念。但种姓社会很自然地给许多人带来了很多苦难,所以到公元前6-5世纪的时候,开始出现了大量希望在古婆罗门宗教之外寻求精神解脱以及对社会进行改革的思潮运动,这些运动被统称为沙门新思潮。
佛教也是沙门新思潮中的一个流派
而沙门新思潮的一支就是由古印度北部释迦族所统治的迦毗罗卫国(今天位于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在佛教中,将其它几个同样在沙门新思潮运动中创立的主要派别称为六师外道,其中就包括目前在印度仍然属于主要宗教之一的耆那教。而在包括佛教在内的新兴思潮以及周边一些不奉行古婆罗门教的部族的冲击下,印度的吠陀时代在公元前5世纪逐渐走向了终结,这也就意味着古婆罗门宗教的衰落。
佛教与印度教的兴衰
所以从公元四世纪阿育王的孔雀王朝开始,印度有好几百年都由佛教主导的,佛教能够被传出印度次大陆,成为东亚地区的流行宗教其实也跟孔雀王朝时期官方大力支持其传教有着密切关系。而这个时期的婆罗门宗教则很不成体系,不同教派差异极大,并没有一个主流的“印度教”存在。但佛教在印度统治了几百年之后,各个寺院都成了大封建主,僧侣阶层的整体腐化也非常明显,同时同时佛教不同派别的不断分化,与密教类似的教派在印度大行其道,使其与婆罗门宗教之间的差别变得不太明显。另外佛教在印度始终与其帝王关系密切,对帝王支持的依赖程度很高。但在公元8世纪,世代信仰婆罗门教派的笈多王朝兴起,佛教失去了帝王的支持。最终佛教迅速衰落,而婆罗门宗教再度崛起。在公元8世纪印度出现了“印度教复兴”运动,之后各个婆罗门宗教的教派重新成了印度的主导宗教。
在印度孔雀王朝时期,佛教成为国教
但此时崛起的婆罗门宗教与古婆罗门宗教其实也有了很大差别,印度教复兴的主要领导者商羯罗在其倡导的教义中对古婆罗门宗教进行了大量改革,吸引了很多佛教、耆那教和其它一些教派的思想,同时借鉴了佛教的僧团制度,促进了印度教的发展。所以其实后来“复兴”的印度教也可以说和佛教一样,是在古婆罗门教的哲学基础上重新创立出来的一个新宗教,它和古婆罗门教的关系其实也类似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它们对其信仰的主神有不同解读,严格地说也不是同一种宗教了。而“印度教”这个名称的出现时间就更晚了,其它这个名称是公元19世纪英国殖民时期对印度流行的各个类似教派进行归纳之后才形成的一个名称。
笈多王朝时代佛教在印度衰落
所以从这个过程来看,就很难再对哪个佛教与印度教哪个宗教更早出现下定义了,因为其实双方都对古婆罗门有一定的继承,却也都没有全盘继承,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教义。佛教因为释迦牟尼的核心地位,所以时间还好确定一些,而印度教其实具体的诞生时间是争议很大的。
佛教与印度教的联系与区别
因为佛教与印度教都是基于古婆罗门教的一些世界观发展出来的,所以这两者的教义方面其实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比如两者教义中都有转世轮回和业力报应等基本概念,而且在修行方式上也有类似之处,比如都会使用大量咒语,还都重视冥想等修行方式。
印度教对主神的信仰是其核心教义
但佛教和印度教有个最大的差别是佛教没有创世主神这个概念,“佛”的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所以佛教(特别是早期佛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个没有“神”的宗教,但印度教的教义却是围绕“神”建立的,特别是其三大主神,大梵天、大自在天和妙毗天。另外佛教的诞生就是源自对婆罗门时代种姓制度的否认,所以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但在印度教里,种姓制度仍然是其教义的核心,所以在这方面,佛教和印度教也有着本质区别。

总体来说,佛教和印度教是有密切联系,也有根本区别的两个宗教。它们有着类似的起源,却也有着区别非常明显的价值取向,在历史上也都几经兴衰,但两者从诞生起就不同的价值取向,也许正是现代两者分布地区非常不同的根本原因了。

阅读全文

与佛教产生时古印度有哪些宗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东伊朗是什么国家 浏览:519
美国对中国官员的制裁有哪些 浏览:298
中国进口豆粕到哪个港口 浏览:294
美国人如何认识中国的美食 浏览:377
以色列为什么帮美国打伊朗 浏览:423
中国移动如何退订自有业务 浏览:719
如何介绍自己是中国制造 浏览:676
伊朗什么样的人最好 浏览:779
中国新的政策有哪些 浏览:587
意大利回国人员上海怎么安排 浏览:767
伊朗银行什么时候放假 浏览:496
越南有哪些妖人 浏览:776
印度打仗不行为什么还喜欢惹事 浏览:39
伊朗村病缺乏什么 浏览:372
英国下午茶吃什么点心 浏览:99
中国产品如何代销 浏览:835
为什么不灭了印尼海军 浏览:728
中国大陆区有哪些 浏览:173
印度一个人赚多少卢比 浏览:452
第比利斯在中国的哪个方位 浏览: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