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施的七大发展战略分别是什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十九大报告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坚定实施七大战略,这是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特征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落实落地的系列重大举措。
(1)举例说明中国在决胜全面小康有哪些举措扩展阅读:
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第二个翻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
B. 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法如下: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出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耀眼标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设立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又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和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近代以来,追求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论述如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3)举例说明中国在决胜全面小康有哪些举措扩展阅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实现经济建设目标任重道远。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短期内很难实现根本性好转,高度依赖外需带动增长的发展方式必然难以为继。
过去三十多年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环境红利”、“资源红利”等的风光不再无限。在未来8年内,如何统筹兼顾好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关系,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D.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安排有哪些
1、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2、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3、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E. 浅谈目前我国对全面小康社会做出了哪些措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2015年10月29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应答时间:2020-11-2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F. 简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坚持的重点措施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坚持的重点措施: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6)举例说明中国在决胜全面小康有哪些举措扩展阅读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龙头胡鞍钢说,“四个全面”的龙头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这个总目标,才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全面”,在于解决极端贫困人口。
胡鞍钢表示,自中国提高贫困线标准以来,中国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下降到2014年的7017万,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7.2%。按照这个速度,在2020年,这个贫困线将基本消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之后中国将进入减少相对贫困人口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G.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做出了哪些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10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10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要完成好这个主要任务,我们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H.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新要求:
1、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新要求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未来五年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目标定位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2、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把“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并单列出来,是“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一个突出亮点,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更加全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全面小康社会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的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系。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相互交融并且紧密联系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这个目标的完成是为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积累宝贵的经验,奠定扎实的基础,这对于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至关紧要的。
I.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措施
1、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农业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中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整个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是以农业产业化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道路;以农业市场化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促进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以农业现代化来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既合理利用资源又能有效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
2、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又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条件。推进城镇建设既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3、扶贫开发,从根本上消灭贫困。到2000年底,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仍有一部分特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没有解决。同时应该看到,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的生活标准还很低。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扶贫开发,消除贫困,缩小地区差距,将贯穿于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过程。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必然要求。
5、积极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在新世纪的头20年,我们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以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使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J.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当前我国实际,谈谈你认为我国该如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2、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10)举例说明中国在决胜全面小康有哪些举措扩展阅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揽全局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全面深化改革,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都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战略举措。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渝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因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