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中国称印度为天竺,那古印度人又是如何称呼中国的呢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和我们发生接触、文化交流最频繁、文献记载保留最多的国家,莫过于印度。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就是古梵文中的Cīna一词。整个词在汉译佛经中很常见,音译作“至那”“脂那”或者“支那”。这些佛经的原文,当然多数是当时或更早时在印度写成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在古代以精美的丝织品闻名于西方。因此,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着作中有的就把中国称作 Serica,意思是“丝国”,称中国人是Seres,中国的首都是Sera,现代的汉译“赛里斯”“赛拉”。但这没有像Cīna这个词一样成为通名。
❷ 古印度为什么把中国叫做振旦
据考证,“震旦”原是“Cina”[din]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梵文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中,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脂那”、“至那”或“震旦”。根据对Cina的来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含意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1.认为Cina在梵文中表示中国“丝”。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腊人,都用中国丝(梵文Cina)指称中国;2.认为Cina是秦国的“秦”的梵文译音,Cina的梵文含义是“秦国”,是古代印度人对秦汉时期的中国的称呼;3.认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遥远”的意思;4.认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现后,向西方传播,经由中亚到欧洲,进入英语,逐步演变为今天英语中的“China”。罗马传教士卫匡国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在China一词出现前,欧洲对中国的称呼基本上都来自Cina[din]的读音,只是根据不同的语言稍有差异。梵文Cina向东方传播,进入中国和日本,译音为“*****”、“脂那”、“震旦”等。梵文Cina进入古代中国后,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译为“震旦”,但Cina(震旦)是外国人(最初是印度人)对古代中国的称呼,中国人一般不这样使用。
两种解释:1. 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
2. 震 为 秦 的音译转变,旦 则为 斯坦 的意思
❸ 如何理解一部分中国人叫韩国人“棒子”、叫印度人“阿三”
在讨论部分中国人对某些国家的称呼时,我们需理解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如印度人称中国为“中国毒蛇”,源于中国加入联合国后,印度认为中国对印度有所侵犯,此称呼反映了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与情感。现今,尽管印度经济有所增长,但人均GDP仅为中国的五分之一,工业发展相对落后,中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已超越印度。
转向韩国,或称为“南朝鲜”。韩国人在认知中可能对中国形象较为负面,认为中国处于落后阶段,使用诸如“臭帽子”等贬义词。韩国经济相对发达,人均GDP高于中国,但在某些领域,如半导体,韩国保持领先地位。然而,韩国的主权与生活水平并不完全匹配其经济数据,有分析认为其数据可能有所虚高。目前,中国在半导体领域与韩国竞争,且在某些方面已取得优势。
当提及称呼时,如“棒子”和“阿三”,这些词汇并非国际通用,而是特定群体或地区使用的俚语,表达了一种态度或情感,而不是正式的官方称呼。这些称呼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接受度不同,可能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因素的复杂交织。
在面对这样的称呼时,我们应当倡导尊重与理解,避免过度解读或反应,而是通过促进对话和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共同构建和谐的关系。面对不同观点和称呼,保持开放的心态,促进相互尊重与理解,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国际关系。
❹ 中国为什么叫震旦
在中国历史上,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这一名称源自于梵语Cīnasthana(至那斯坦),意为“中国之地”。其中,“Cīna”(至那)待解,“sthana”(斯坦)表示“地”,与巴基斯坦(Pakistan)和中亚诸国国名词尾的“stan”同源。印度人将“Cīnasthana”一词省略中间两音节,语音再进一步调整,把“那”的首音“n”挪给“至”而成“震”,把送气的“坦”换成不送气的“旦”,便有了“震旦”。
《佛说灌顶经》卷六记载:“阎浮界内有震旦国。”《翻译名义集》中称:“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中国在印度之东(“震”),乃日出(“旦”)之地,“震旦”之名音译兼顾,实乃少见之佳译。《华严经》卷二十九载:“真旦国土有菩萨住处,名那罗延山,过去诸佛常于中住。”《彰所知论》卷上载:“赡部洲西北方有王,名割尼尸割,三结集时,于震旦国等兴隆佛法。”
据相关史料及佛教典籍所载,自后汉起,震旦这一称谓就已被印度人所使用。震旦一词,翻为思惟,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之故,即指汉国(中国)。着名神父马相伯,于1903年2月27日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就叫震旦大学。震旦大学为中国近代着名教会大学,曾经有“东方巴黎大学”美誉,是中国第一所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校。
在汉传佛教经典中,“震旦”一词被频繁使用,成为称呼中国的常用语。这一名称不仅体现了印度人对中国地理位置的精确认知,更反映了他们对中国文明的高度尊重。震旦这一称谓,不仅在佛教文献中流传,还被用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命名,彰显了其深远的文化影响。
在古代印度人眼中,中华大地地处东方,是太阳初升之地,因此,他们对中国也有个非常形象的称谓——震旦。这一名称不仅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印度与中国之间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通过这一名称,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敬意,更可以窥见中印两国深厚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