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河內的關南屬於哪個郡

越南河內的關南屬於哪個郡

發布時間:2022-05-31 17:11:31

㈠ 請問三國時期各州郡名稱指現在的哪些地方

樂浪郡、在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平壤附近

吳郡、治吳縣(今蘇州),轄今蘇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內。

徐州、位於江蘇省西北部,是蘇北最大城市和由蘇、魯、豫、皖四省部分地區組成的淮海經濟區的中心。

漢中、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全市轄十縣一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372萬。

天水郡、位居我國腹地,毗鄰陝川,是甘肅東南部交通樞紐、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新興的中等工業城市。

涼州、即現在的武威,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是「中國旅遊標志之都」、「中國葡萄酒的故鄉」、「西藏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地」和「世界白氂牛唯一產地」,素有「銀武威」之稱。

幽州、位於遼東半島今遼陽市

冀州、冀州今天為河北省衡水地區冀州市

交州:包括今天越南北、中部和中國廣西的一部分。
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㈡ 越南首都為何不是胡志明而是河內

由於歷史原因,河內文化積淀比胡志明市要悠久深厚,所以即使現在胡志明市是越南第一大城市,仍然定都於河內。

歷史上的越南曾長期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但地處偏遠,一旦中央朝廷鞭長莫及,這片南國之地必然裂土分疆,自立門戶。最早從秦末開始,趁著天下大亂,南越趙佗便割據嶺南,自立為王,直到武帝時期才發兵收回該地。

後來設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但回歸後的南越仍然叛服無常。唐朝時,李唐朝廷在此設立安南都護府,其治所就在今天的河內。河內由此順理成章地逐漸發展成為紅河平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以至於後來越南脫離中原之後歷代王朝的首選都城總是河內。

歷史上的越南曾長期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但地處偏遠,一旦中央朝廷鞭長莫及,這片南國之地必然裂土分疆,自立門戶。最早從秦末開始,趁著天下大亂,南越趙佗便割據嶺南,自立為王,直到武帝時期才發兵收回該地。

後來設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但回歸後的南越仍然叛服無常。唐朝時,李唐朝廷在此設立安南都護府,其治所就在今天的河內。河內由此順理成章地逐漸發展成為紅河平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以至於後來越南脫離中原之後歷代王朝的首選都城總是河內。

依靠著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肥沃的土壤,西貢的發展極為迅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南北越以北緯十七度線為界分治,北方定都河內,南方定都西貢。

1975年北越攻入西貢,為紀念這次勝利,越南政府將西貢改名為「胡志明市」。雖然納入新政權的統治之下,但作為一個亡國之都,沒有哪個勝利者願意把早已鞏固多年的河內換掉,重新定都於這個充滿了資本主義邪惡殘余的城市。

時至今日,縱然胡志明市在經濟發展上早已成為越南國內的第一大城市,但在越南官方的眼中,胡志明市終究只是一個經濟城市,越南神聖而不可侵犯的首都永遠只有一個,那就是河內。

(2)越南河內的關南屬於哪個郡擴展閱讀:

越南河內千年古城的歷史與文化

11世紀,古代越南李朝成就大業後,河內就被定位李朝的京師之地,當時被定名為升龍。當時的升龍已是物產豐饒、交通發達的地區,在此之前所築之城均屬軍事性質的城堡。隨後的數百年歲月里,河內也理所當然地成為歷代封建王朝的京都。到了19世紀,這座古城再一次更名為「河內」並沿用至今。

法國殖民者統治時期的河內曾是「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總督府所在地。1940年日本人佔領了這座城市,日本投降後,這座城市成為法國殖民政府與越共的戰場。1945年,河內正式成為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首都。在1976年的南北越統一後,河內被確定為越南首都。

河內在古代為中國故地。前111年漢武帝設交趾郡,河內便在其范圍之中。南朝宋時在河內地區設置了宋平郡,治昌國縣。隋朝時改為宋平縣,為交趾郡的治所。

如今的河內,大致可分為「老城區」和「新城區」兩個區域。河內老城區是河內歷史文化的靈魂所在,幾乎所有名勝古跡均在該區,是遊客探訪河內千年歷史、體驗人文氣息的好去處。

網路-河內(越南首都)

㈢ 河內郡的區域范圍

河內郡,中國古代地名、行政區劃。是對中國古以黃河以北的稱呼。戰國時河內為魏國領地,秦末司馬卯被項羽封為殷王,都城在河內。漢高祖即位時設置殷國,次年改名為河內郡,位於太行山東南與黃河以北。領縣十六:汲縣、共縣、林慮縣、獲嘉縣、修武縣、野王縣、州縣、懷縣(郡治)、平皋縣、河陽縣、沁水縣、軹縣、山陽縣、溫縣、朝歌縣、武德縣。漢武帝時,河內郡守王溫舒「令郡具私馬五十疋為驛,自河內至長安」 ,可知河內當時有大量養殖牲畜。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司馬懿為河內郡的上計掾 。河內郡有平姓望族,世稱河內望。
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㈣ 河內是屬於哪裡

河內屬於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地處北緯12°,東經106°。是越南首都、歷史名城、中央直轄市,面積達921平方千米,人口400萬,位於紅河三角洲西北部,坐落在紅河右岸和紅河與墩河的匯流處,從南方到北方,從內地到沿海,均是必經之地。

(4)越南河內的關南屬於哪個郡擴展閱讀:

河內是一座古城,公元前257年建城,稱為「古螺城」,擁有1000多年歷史,公元11世紀起就是越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水、陸、空交通運輸便利,有「千年文物之地」的美稱。

河內曾經是中國故地,被中國多個朝代所佔領,直至公元1428年黎朝的開國先祖黎利擊退明軍,建立黎朝,改稱東京。1831年改為河內,沿用至今。

河內地處亞熱帶,氣候四季如春,被稱之為「百花春城」。許多旅遊景點也是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如巴亭廣場、歷史博物館、還劍湖等。

㈤ 三國各地方都是如今的什麼地方

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諸葛亮祭旗處。

九江郡:治壽春。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改淮南郡。

下邳:國名(國與郡級別性質一樣,國的行政首腦稱相)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上郡: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

上黨郡:治所在壺關,轄晉東南。

上庸郡:漢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山陽縣:今河南焦作東,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陽郡:山東金鄉西北。

廣陵郡:治所在今揚州西北,當時屬於徐州管轄。

小沛:即沛縣的別稱。

義陽郡:湖北棗陽東南。

子午道:從長安東南的杜陵穿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東漢時曾叫漢陽郡,魏又改為天水。

五原郡:治所為九原,在今內蒙包頭西北,呂布為五原人。

五丈原:在今陝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即今太原市西南。

中山:漢時郡、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

長坂:在今湖北當陽東北。

長沙郡:當時治所在臨湘,即今湖南臨湘。

烏林:孫劉破曹處,今湖北洪湖縣東南,長江北岸的烏林磯。

巴東郡:漢末劉璋設,治魚復,即今四川奉節東。

巴郡:原來的巴郡在劉璋時被一分為三,分巴東、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郡治江州(今重慶)

左馮翊: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三輔,即把京師附近地區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左馮翊、右扶風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區名。魏改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

右扶風:見上條。魏改扶風郡,治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

右北平:治平剛,在今遼寧凌源西南。公孫瓚曾領此郡。

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平原:有時稱郡有時改國,治所均在今平原縣西南。

東平國:治無鹽,即今山東東平。

東郡:轄魯西和豫東北,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

東莞郡:漢末設,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

東海郡:治郯(今山東郯城北),陶謙時為徐州治所在郯,後遷到彭城。

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北海郡:有時稱國,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南。

白馬:在今河北滑縣,當時在黃河南岸,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白帝山上,是東漢處公孫述建,他自以為是白帝,故命名。

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永昌郡:轄今雲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韋,即今雲南保山東北。

弘農郡:治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轄黃河以南,宜陽以西。

遼東郡:治襄平,即今遼陽。

遼西郡:治陽樂,即今遼寧義縣西。

西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處,在今甘肅天水西南。

西河郡:漢時西河郡轄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地區。治茲氏,即今汾陽。

揚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吳後改西陵,晉又改夷陵。

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當時在黃河以南。從延津東北至滑縣的渡口,也統稱延津。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

會稽郡:治三陰,即今紹興,轄浙江的錢塘江以南和福建。後吳又增設臨海、建安等郡,轄地縮小。

交州: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臨淄)。

朱崖郡:孫吳時設置,治徐聞,在今雷州半島的徐聞縣西,稱海南島為朱崖洲。

並州:東漢和魏治晉陽,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河北各一部。

米倉道:從漢中沿著濂水穀道和巴江穀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漢時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轄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國時魏吳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雲夢西南),吳在武昌(今鄂城)。

江州:即今重慶嘉陵江北岸。

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也就是虎牢關,演義里把一個關兩個稱呼誤以為兩個關。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北。

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

陽平關:漢陽平關在今陝西勉縣白馬河與漢水交接處,蜀漢的陽平關在在漢陽平關南,今寧強西北。

陰平郡:曹操時設立,治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後被蜀漢佔有。鄧艾滅蜀時經過的陰平道是指從今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過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沮水、漳水之間。

趙國:即邯鄲郡,治邯鄲。

蒼梧郡:治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及湖南、廣東一部分。

赤壁:一般認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說武漢以南的赤磯山。蘇東坡把湖北黃岡的赤鼻磯誤作赤壁,又被稱為東坡赤壁。

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吳郡:治吳縣(今蘇州),轄今蘇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內。

廬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廬江西南。

廬陵郡:孫策時設置,治廬陵(在今江西泰和)。

沛國:治相縣,在今安徽,和沛縣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北。

陸口:即蒲沂口,蒲磯口,陸水入長江處,魯肅、呂蒙屯兵處。

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隴西。

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

陳國:獻帝時改陳郡,治陳縣,即今淮陽。

陳留郡:治陳留,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

昭陵郡:吳開始設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陽。晉為避司馬昭諱改邵陵郡。

青州:轄今山東東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臨淄。

青溪:吳在建業城東南開運河,從鍾山西南經今市區入秦淮河。

武鄉:諸葛亮封武鄉侯,在漢中東北。

武昌:原名鄂縣,今湖北鄂城,孫權時改。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肅成縣西。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轄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鬱林郡:治布山,在今廣西桂平西。轄今廣西大部。

芒碭山:在河南永城東北,分芒山和碭山,演義中張飛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漢昌邑郡或國、山陽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東巨野東南。山陽郡和獻帝被廢後居的山陽縣不是一個概念。

昌黎郡:魏始設置,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金城郡:轄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漢的金城縣是指今蘭州,不在金城郡轄內。

京城:今江蘇鎮江,209-211年孫權從吳移治此。東晉開始改叫京口。

兗州:轄今山東西南和河北東部,治昌邑。

河內郡:轄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東郡:轄今晉西南地區,治蒲坂,關羽為河東人。

河間郡:有時是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河南郡:治洛陽,東漢時郡的首腦稱河南尹。

瀘水:今雅礱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後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戰後硫備曾駐軍於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長江口。

定襄郡:治今內蒙和林格兒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東北。

房陵郡:東漢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縣。

建業:今南京。

建寧郡:原叫益州郡,劉備時改,治昧縣(今雲南曲靖)。

建安郡:孫吳時分會稽設置,浙江、福建由此開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甌。

始興郡:孫吳分桂陽郡設置,治曲江,在今廣東韶關南。

始安郡:孫吳分零陵郡設置,治始安,在今廣西桂林。

沓中:姜維屯兵處,在今甘肅舟曲西、岷縣南。

城陽郡:治莒縣,即今山東莒縣。

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貴州、兩廣各一部分。原治漢壽,在今湖南常德,劉表治襄陽,後吳魏各有一部分,吳治江陵,魏治襄陽。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轄今天津及河北、山東各一部分。

南陽郡:治宛城。

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

滎陽郡:曹魏時始設置,討董卓時尚未有滎陽郡,更無滎陽太守的稱呼。

趙郡:在今河北邯鄲一帶,治邯鄲。

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臨渝:又稱渝關,即今山海關。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信都郡:又稱廣川國,治信都縣,在今河北邢台西南。

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濟南郡: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歷城(今濟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

桂陽郡: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漢水入長江處,也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在蛇山上築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在赤壁之戰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只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指揮部。

逍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

益州:轄今四川、陝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雲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雲南晉寧東,益州郡和益州是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各一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琅邪國:治開陽,即今山東諸城,諸葛亮是琅邪人。

梓潼郡: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穀道:秦嶺太白山發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這兩條河谷開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穀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陝西眉縣西南。

清河國:治甘陵,在今山東臨清東。

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淮陽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陽。

淮南國:治壽春(今安徽壽縣),轄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漁陽郡:治漁陽,在今北京密雲西南。

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劉備始設置。

梁國:治雒陽(今河南商丘南)。

博陵郡:治博陵縣(今河北蠡縣),建安末廢。曹魏時又改博陵縣為博陸縣。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葭蔭:在今四川廣元西南,蜀漢改漢壽。

健為郡:治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今四川南部和雲南貴州各一部。

街亭:在今甘肅庄浪東南。

穎川郡:轄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禹縣)。

魯郡: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敦煌郡:治敦煌縣,在今敦煌西。

渭橋:漢時在長安附近有渭橋,中渭橋在今咸陽東十公里處,東渭橋在灞水入渭水處,西渭橋在今咸陽南。

零陵郡: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

蜀郡:治成都,轄地北到松潘,南至宜賓。

雍州:東漢末始設置,曹魏時轄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分。

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鄱陽。

譙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國設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譙縣人。

黎陽津:在今河南浚縣東,是古黃河北岸的重要渡口,與南岸白馬津相對。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孫吳劃分了幾個郡,轄地縮小。

冀州: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東、河南各一小部分。

襄平:在今遼寧遼陽。

襄陽郡:治襄陽,即今河南襄陽。

㈥ 三國演義中地名古今對照

一、冀州,治安平信都,今河北冀縣。下轄郡國:

魏郡,治所鄴,今河北臨漳西南。

廣平郡,治所曲梁,今河北雞澤東南。

陽平郡,治所館陶,今河北館陶。

平原郡,治所平原,今山東平原南。

清河郡,治所清河,今山東臨清北。

安平郡,治所信都,今河北冀縣。

河間郡,治所樂成,今河北獻縣東南。

勃海郡,治所南皮,今河北南皮北。

樂陵國,治所厭次,今山東惠民東北。

巨鹿郡,治所廮(ying)陶,今河北寧晉西南。

趙國,治所房子,今河北高邑西。

常山郡,治所真定,今河北石家莊北。

中山郡,治所盧奴,今河北定縣。

2、並州,治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下轄:

雁門郡,治所不詳,今山西代縣西南。

新興郡,治所九原,今山西忻州。

樂平郡,治所沾縣,今山西昔陽西南。

太原郡,治所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西河郡,治所離石,今山西呂梁市。

上黨郡,治所壺關,今山西長治北,潞城西。

3、幽州,治燕國薊縣,今北京市西南。下轄郡國:

代郡,治所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

上谷郡,治所居庸,今河北懷來東。

范陽郡,治所涿縣,今河北涿州。

燕國,治所薊縣。

漁陽郡,治所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

右北平郡,治所土垠,今河北豐潤東。

遼西郡,治所陽樂,今河北盧龍東。

昌黎郡,治所昌黎,今遼寧義縣。

遼東郡,治所襄平,今遼寧遼陽。

玄菟郡,治所高句驪,今遼寧寧沈陽東。

樂浪郡,治所朝鮮,今朝鮮平壤南。

帶方郡,治所帶方,今朝鮮沙里院附近。

4、雍州,治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下轄

隴西郡,治所襄武,今甘肅隴西南。

南安郡,不詳。

天水郡,治所冀縣,今甘肅天水西北。

廣魏郡,治所臨渭,今甘肅天水東。

安定郡,治所臨涇,今甘肅涇川北。

新平郡,治所漆縣,今陝西彬縣。

扶風郡,治所槐里,今陝西咸陽西南。

北地郡,治所在今陝西耀縣。

馮翊郡,治所臨晉,今陝西大荔縣。

京兆郡,治所長安,今山西西安西北。

5、涼州,治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下轄:

武威郡,治所姑臧,今甘肅武威。

金城郡,治所榆中,今甘肅蘭州東。

西平郡,治所西都,今青海西寧市。

張掖郡,治所角樂得,今甘肅張掖西北。

酒泉郡,治所祿福,今甘肅酒泉。

敦煌郡,治所敦煌,今甘肅敦煌西。

西海郡,治所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

6、西域長史府,屬魏國,治所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北樓蘭遺址。

置戊己校尉於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屯田駐防。

主要國家有:鄯善,於闐,疏勒,龜茲,焉耆,車師後部六國。

烏孫不屬於西域長史,定都於赤谷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國伊什提克。

7、益州(北部),蜀國,治所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下轄:

漢中郡,治所南鄭,今陝西漢中市。

武都郡,治所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

陰平郡,治所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

汶山郡,治所綿虎,今四川汶川西南。

梓潼郡,治所梓潼,今四川梓潼。

東廣漢郡,治所不詳。

廣漢郡,治所雒縣,今四川廣漢北。

蜀郡,治所成都。

犍為郡,治所武陽,今四川彭山東。

漢嘉郡,治所漢嘉,今四川雅安東北。

巴西郡,治所閬中,今四川閬中。

巴東郡,治所永安,今四川奉節。

巴郡,治所江州,今重慶市江北。

江陽郡,治所江陽,今四川瀘州。

涪陵郡,治所涪陵,今重慶彭水。

㈦ 三國時期州郡有哪些

·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貴州、兩廣各一部分。原治漢壽,在今湖南常德,劉表治襄陽,後吳魏各有一部分,吳治江陵,魏治襄陽。三國藝苑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轄今天津及河北、山東各一部分。三國藝苑
· 南陽郡:治宛城。三國藝苑
· 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三國藝苑
滎陽郡:曹魏時始設置,討董卓時尚未有滎陽郡,更無滎陽太守的稱呼。三國藝苑
· 趙郡:在今河北邯鄲一帶,治邯鄲。三國藝苑
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 臨渝:又稱渝關,即今山海關。三國藝苑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三國藝苑
· 信都郡:又稱廣川國,治信都縣,在今河北邢台西南。三國藝苑
· 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三國藝苑
濟南郡: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歷城(今濟南)。
·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三國藝苑
· 桂陽郡: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漢水入長江處,也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在蛇山上築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在赤壁之戰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只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指揮部。
· 逍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
·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
益州:轄今四川、陝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雲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雲南晉寧東,益州郡和益州是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各一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 琅邪國:治開陽,即今山東諸城,諸葛亮是琅邪人。
梓潼郡: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穀道:秦嶺太白山發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這兩條河谷開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穀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陝西眉縣西南。
· 清河國:治甘陵,在今山東臨清東。
· 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 淮陽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陽。
淮南國:治壽春(今安徽壽縣),轄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 漁陽郡:治漁陽,在今北京密雲西南。
· 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劉備始設置。
· 梁國:治雒陽(今河南商丘南)。
博陵郡:治博陵縣(今河北蠡縣),建安末廢。曹魏時又改博陵縣為博陸縣。
·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 葭蔭:在今四川廣元西南,蜀漢改漢壽。
健為郡:治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今四川南部和雲南貴州各一部。
· 街亭:在今甘肅庄浪東南。
· 穎川郡:轄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禹縣)。
· 魯郡: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 敦煌郡:治敦煌縣,在今敦煌西。
渭橋:漢時在長安附近有渭橋,中渭橋在今咸陽東十公里處,東渭橋在灞水入渭水處,西渭橋在今咸陽南。
零陵郡: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
· 蜀郡:治成都,轄地北到松潘,南至宜賓。
雍州:東漢末始設置,曹魏時轄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分。
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鄱陽。
譙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國設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譙縣人。
黎陽津:在今河南浚縣東,是古黃河北岸的重要渡口,與南岸白馬津相對。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孫吳劃分了幾個郡,轄地縮小。三國藝苑
冀州: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東、河南各一小部分。
· 襄平:在今遼寧遼陽。三國藝苑
襄陽郡:治襄陽,即今河南襄陽。三國藝苑
· 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諸葛亮祭旗處。三國藝苑
九江郡:治壽春。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改淮南郡。三國藝苑
下邳:國名(國與郡級別性質一樣,國的行政首腦稱相)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三國藝苑
· 上郡: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三國藝苑
· 上黨郡:治所在壺關,轄晉東南。三國藝苑
· 上庸郡:漢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三國藝苑
· 山陽:今河南焦作東,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三國藝苑
· 廣陵郡:治所在今揚州西北,當時屬於徐州管轄。三國藝苑
· 小沛:即沛縣的別稱。三國藝苑
子午道:從長安東南的杜陵穿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東漢時曾叫漢陽郡,魏又改為天水。
五原郡:治所為九原,在今內蒙包頭西北,呂布為五原人。
· 五丈原:在今陝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即今太原市西南。
· 中山:漢時郡、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
· 長坂:在今湖北當陽東北。
· 長沙郡:當時治所在臨湘,即今湖南臨湘。三國藝苑
烏林:孫劉破曹處,今湖北洪湖縣東南,長江北岸的烏林磯。三國藝苑
· 巴東郡:漢末劉璋設,治魚復,即今四川奉節東。三國藝苑
巴郡:原來的巴郡在劉璋時被一分為三,分巴東、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郡治江州(今重慶)三國藝苑
左馮翊: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三輔,即把京師附近地區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左馮翊、右扶風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區名。魏改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三國藝苑
右扶風:見上條。魏改扶風郡,治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
· 右北平:治平剛,在今遼寧凌源西南。公孫瓚曾領此郡。
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 平原:有時稱郡有時改國,治所均在今平原縣西南。三國藝苑
· 東平國:治無鹽,即今山東東平。三國藝苑
· 東郡:轄魯西和豫東北,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三國藝苑
· 東莞郡:漢末設,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三國藝苑
東海郡:治郯(今山東郯城北),陶謙時為徐州治所在郯,後遷到彭城。
· 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 北海郡:有時稱國,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 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 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南。
白馬:在今河北滑縣,當時在黃河南岸,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白帝山上,是東漢處公孫述建,他自以為是白帝,故命名。
· 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永昌郡:轄今雲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韋,即今雲南保山東北。
弘農郡:治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轄黃河以南,宜陽以西。
· 遼東郡:治襄平,即今遼陽。
· 遼西郡:治陽樂,即今遼寧義縣西。
· 西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處,在今甘肅天水西南。
西河郡:漢時西河郡轄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地區。治茲氏,即今汾陽。
揚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吳後改西陵,晉又改夷陵。
· 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當時在黃河以南。從延津東北至滑縣的渡口,也統稱延津。
·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
會稽郡:治三陰,即今紹興,轄浙江的錢塘江以南和福建。後吳又增設臨海、建安等郡,轄地縮小。
交州: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 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臨淄)。
朱崖郡:孫吳時設置,治徐聞,在今雷州半島的徐聞縣西,稱海南島為朱崖洲。
並州:東漢和魏治晉陽,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河北各一部。
米倉道:從漢中沿著濂水穀道和巴江穀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漢時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轄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國時魏吳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雲夢西南),吳在武昌(今鄂城)。
· 江州:即今重慶嘉陵江北岸。
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也就是虎牢關,演義里把一個關兩個稱呼誤以為兩個關。
·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 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北。
· 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
·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
陽平關:漢陽平關在今陝西勉縣白馬河與漢水交接處,蜀漢的陽平關在在漢陽平關南,今寧強西北。
陰平郡:曹操時設立,治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後被蜀漢佔有。鄧艾滅蜀時經過的陰平道是指從今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過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 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沮水、漳水之間。
· 趙國:即邯鄲郡,治邯鄲。
蒼梧郡:治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及湖南、廣東一部分。
赤壁:一般認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說武漢以南的赤磯山。蘇東坡把湖北黃岡的赤鼻磯誤作赤壁,又被稱為東坡赤壁。
· 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吳郡:治吳縣(今蘇州),轄今蘇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內。
· 廬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廬江西南。
· 廬陵郡:孫策時設置,治廬陵(在今江西泰和)。
· 沛國:治相縣,在今安徽,和沛縣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北。
陸口:即蒲沂口,蒲磯口,陸水入長江處,魯肅、呂蒙屯兵處。
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隴西。
· 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
· 陳國:獻帝時改陳郡,治陳縣,即今淮陽。
· 陳留郡:治陳留,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
昭陵郡:吳開始設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陽。晉為避司馬昭諱改邵陵郡。
· 青州:轄今山東東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臨淄。
青溪:吳在建業城東南開運河,從鍾山西南經今市區入秦淮河。
· 武鄉:諸葛亮封武鄉侯,在漢中東北。
· 武昌:原名鄂縣,今湖北鄂城,孫權時改。
·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肅成縣西。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轄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 鬱林郡:治布山,在今廣西桂平西。轄今廣西大部。
芒碭山:在河南永城東北,分芒山和碭山,演義中張飛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漢昌邑郡或國、山陽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東巨野東南。山陽郡和獻帝被廢後居的山陽縣不是一個概念。
· 昌黎郡:魏始設置,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金城郡:轄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漢的金城縣是指今蘭州,不在金城郡轄內。
京城:今江蘇鎮江,209-211年孫權從吳移治此。東晉開始改叫京口。
· 兗州:轄今山東西南和河北東部,治昌邑。
河內郡:轄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 河東郡:轄今晉西南地區,治蒲坂,關羽為河東人。
· 河間郡:有時是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 河南郡:治洛陽,東漢時郡的首腦稱河南尹。
· 瀘水:今雅礱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後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戰後硫備曾駐軍於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長江口。
· 定襄郡:治今內蒙和林格兒西北。三國藝苑
·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東北。三國藝苑
房陵郡:東漢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縣。三國藝苑
· 建業:今南京。三國藝苑
建寧郡:原叫益州郡,劉備時改,治昧縣(今雲南曲靖)。三國藝苑
建安郡:孫吳時分會稽設置,浙江、福建由此開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甌。
· 始興郡:孫吳分桂陽郡設置,治曲江,在今廣東韶關南。
· 始安郡:孫吳分零陵郡設置,治始安,在今廣西桂林。
· 沓中:姜維屯兵處,在今甘肅舟曲西、岷縣南。

㈧ 三國時期各州下轄郡,各郡下轄縣

東漢及三國時期的州郡劃分大致如下:(天下分為十三州,另有洛陽一地稱為司州或司隸。三國時期,各國為方便管理,對部分郡縣又做了重新劃分,下有敘述。

因此「州」是大於「郡」的,至於「八十一州」和「四十一州」的說法,可能是演義的作者將三國時期的州與後世所謂的州搞混了,因為後來諸朝開始設「道」、「省」等行政單位,而「州府」變成了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市」的行政單位。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其他的稱謂錯誤,比如州的長官,在東漢時稱「州刺史」,黃巾之亂後為方便管理聽劉焉建議改成「州牧」,完全掌握軍政大全。而書中的某些地方卻稱「X州太守」,是錯誤的。)

司州:分置河東、平陽、河內、弘農、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轄55縣,屬魏地。約於今陝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治所——河南(今洛陽市東)

幽州:分置涿郡、代、上谷、漁陽、遼西、玄菟、樂浪、右北平、燕國、遼東屬國等十郡一國一屬國,下轄69縣,屬魏地。約於今河北、遼寧與北朝鮮。治所——薊(北京城西南)。

冀州:分置魏郡、廣平、陽平、鉅鹿、常山、安平、平原、樂陵、博陵、渤海、章武、河間、清河、趙國、中山國等十三郡二國,下轄123縣,屬魏地。約於今河北、山西東部、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之地。治所——鎬(hao)(冀柏鄉縣北)

並州:分置太原、上黨、樂平、西河、雁門、新興等六郡,下轄44縣,屬魏地。約於今山西省與陝西省部分。治所——晉陽(太原市西)

青州:分置齊郡、濟南、樂安、北海、城陽、東萊等六郡,下轄62縣,屬魏地。約於今山東省與遼寧省遼河以東之境。治所——臨錙

兗州:分置東郡、濟陰、山陽、泰山、濟北國、陳留國、任城國、東平國等四郡四國,下轄71縣,屬魏地。約於今山東省西界與河南省東北。治所——昌邑(今魯金鄉縣西北)

豫州:分置潁川、汝南、弋陽、陳郡、譙郡、魯郡、梁國、沛國等六郡二國,下轄94縣,屬魏地。約於今河南省。治所——譙(皖亳縣)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東海、琅琊、東莞、廣陵等六郡,下轄50縣,屬魏地。約於今江蘇省、山東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縣之地。治所——郯(魯郯城縣西南)

雍州:分置京兆、馮翊、扶風、北地、新平、隴西、天水、南安、廣魏、安定等十郡,下轄70縣,屬魏地。約於今陝西省、甘肅省東部。(雍州很奇怪,我查了許多資料,沒有一個提到它的治所的,所以抱歉了!)

涼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轄44縣,屬魏地。約於今甘肅省。治所——隴(甘清水縣北)

荊州:南陽、南鄉、義陽、江夏、襄陽、魏興、新城、上庸等八郡65縣屬魏地;南郡、宜都、建平、武昌、蘄春、武陵、天門、長沙、衡陽、湘東、零陵、營陽、始安、邵陵、貴陽、始興等十六郡102縣屬吳地。約於今湖南、湖北、廣西北境、貴州東北部、四川東部以及廣東連縣等地,腹地頗大。治所——漢壽(湘常德市東)

益州:分置蜀郡、犍為、江陽、紋山、漢嘉、朱提、越雋、牂柯、建寧、興古、永昌、雲南、漢中、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東、涪陵、武都、陰平等二十一郡,下轄146縣,屬蜀地。約於今四川、貴州、雲南及陝西漢中盆地。治所——雒(四川廣漢市,後綿竹,再成都)

揚州:淮南、廬江等二郡十四縣屬魏地;丹陽、新都、會稽、臨海、建安、東陽、吳郡、吳興、豫章、廬陵、鄱陽、廬江、臨川、安成、廬陵南部等十四郡一都尉146縣屬吳地。約於今江蘇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數省之地。治所——歷陽(皖和縣,後遷壽春

交州:分置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九真屬國、南海、蒼梧、臨賀、合蒲、珠崖、鬱林、桂林、高涼、高興、合蒲北部等十五郡一屬國一都尉,下轄104縣,屬吳地。約於今廣西、廣東二省與越南國;後吳分南海、蒼梧、臨賀、合蒲、珠崖、鬱林、桂林、高涼、高興、合蒲北部等九郡,都尉另置廣州

治所——廣信(桂梧州市)

在歷史上,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家共分荊州:曹操占據南陽、襄陽、南郡三郡,劉備占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占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得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借"給劉備,於是劉備佔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

江東六郡指吳郡、會稽、丹陽、豫章、廬陵、廬江六郡。

㈨ 三國有哪些郡﹖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轄今天津及河北、山東各一部分。 · 南陽郡:治宛城。 · 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 滎陽郡:曹魏時始設置,討董卓時尚未有滎陽郡,更無滎陽太守的稱呼。 · 趙郡:在今河北邯鄲一帶,治邯鄲。 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 臨渝:又稱渝關,即今山海關。 · 信都郡:又稱廣川國,治信都縣,在今河北邢台西南。 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濟南郡: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歷城(今濟南)。 ·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 · 桂陽郡: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漢水入長江處,也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在蛇山上築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在赤壁之戰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只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指揮部。 ·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雲南晉寧東,益州郡和益州是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梓潼郡: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 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 淮陽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陽。 博陵郡:治博陵縣(今河北蠡縣),建安末廢。曹魏時又改博陵縣為博陸縣。 ·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 葭蔭:在今四川廣元西南,蜀漢改漢壽。 健為郡:治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今四川南部和雲南貴州各一部。 · 街亭:在今甘肅庄浪東南。 · 穎川郡:轄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禹縣)。 · 魯郡: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 敦煌郡:治敦煌縣,在今敦煌西。 渭橋:漢時在長安附近有渭橋,中渭橋在今咸陽東十公里處,東渭橋在灞水入渭水處,西渭橋在今咸陽南。 零陵郡: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 · 蜀郡:治成都,轄地北到松潘,南至宜賓。 雍州:東漢末始設置,曹魏時轄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分。 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鄱陽。 譙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國設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譙縣人。 黎陽津:在今河南浚縣東,是古黃河北岸的重要渡口,與南岸白馬津相對。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孫吳劃分了幾個郡,轄地縮小。 上郡: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 · 上黨郡:治所在壺關,轄晉東南。 · 上庸郡:漢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 廣陵郡:治所在今揚州西北,當時屬於徐州管轄。 天水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東漢時曾叫漢陽郡,魏又改為天水。 五原郡:治所為九原,在今內蒙包頭西北,呂布為五原人。 · 五丈原:在今陝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即今太原市西南。 · 中山:漢時郡、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 · 長坂:在今湖北當陽東北。 · 長沙郡:當時治所在臨湘,即今湖南臨湘。 · 巴東郡:漢末劉璋設,治魚復,即今四川奉節東。三國藝苑 巴郡:原來的巴郡在劉璋時被一分為三,分巴東、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郡治江州(今重慶)三國藝苑 左馮翊: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三輔,即把京師附近地區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左馮翊、右扶風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區名。魏改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三國藝苑 右扶風:見上條。魏改扶風郡,治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 · 右北平:治平剛,在今遼寧凌源西南。公孫瓚曾領此郡。 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 平原:有時稱郡有時改國,治所均在今平原縣西南。三國藝苑 · 東平國:治無鹽,即今山東東平。三國藝苑 · 東郡:轄魯西和豫東北,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三國藝苑 · 東莞郡:漢末設,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三國藝苑 東海郡:治郯(今山東郯城北),陶謙時為徐州治所在郯,後遷到彭城。 · 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 北海郡:有時稱國,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 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 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南。 白馬:在今河北滑縣,當時在黃河南岸,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白帝山上,是東漢處公孫述建,他自以為是白帝,故命名。 · 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永昌郡:轄今雲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韋,即今雲南保山東北。 弘農郡:治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轄黃河以南,宜陽以西。 · 遼東郡:治襄平,即今遼陽。 · 遼西郡:治陽樂,即今遼寧義縣西。 · 西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處,在今甘肅天水西南。 西河郡:漢時西河郡轄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地區。治茲氏,即今汾陽。 揚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吳後改西陵,晉又改夷陵。 · 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當時在黃河以南。從延津東北至滑縣的渡口,也統稱延津。 ·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 會稽郡:治三陰,即今紹興,轄浙江的錢塘江以南和福建。後吳又增設臨海、建安等郡,轄地縮小。 交州: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 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臨淄)。 朱崖郡:孫吳時設置,治徐聞,在今雷州半島的徐聞縣西,稱海南島為朱崖洲。 並州:東漢和魏治晉陽,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河北各一部。 米倉道:從漢中沿著濂水穀道和巴江穀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漢時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轄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國時魏吳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雲夢西南),吳在武昌(今鄂城)。 · 江州:即今重慶嘉陵江北岸。 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也就是虎牢關,演義里把一個關兩個稱呼誤以為兩個關。 ·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 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北。 · 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 ·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 陽平關:漢陽平關在今陝西勉縣白馬河與漢水交接處,蜀漢的陽平關在在漢陽平關南,今寧強西北。 陰平郡:曹操時設立,治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後被蜀漢佔有。鄧艾滅蜀時經過的陰平道是指從今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過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 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沮水、漳水之間。 · 趙國:即邯鄲郡,治邯鄲。 蒼梧郡:治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及湖南、廣東一部分。 赤壁:一般認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說武漢以南的赤磯山。蘇東坡把湖北黃岡的赤鼻磯誤作赤壁,又被稱為東坡赤壁。 · 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吳郡:治吳縣(今蘇州),轄今蘇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內。 · 廬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廬江西南。 · 廬陵郡:孫策時設置,治廬陵(在今江西泰和)。 · 沛國:治相縣,在今安徽,和沛縣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北。 陸口:即蒲沂口,蒲磯口,陸水入長江處,魯肅、呂蒙屯兵處。 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隴西。 · 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 · 陳國:獻帝時改陳郡,治陳縣,即今淮陽。 · 陳留郡:治陳留,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 昭陵郡:吳開始設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陽。晉為避司馬昭諱改邵陵郡。 · 青州:轄今山東東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臨淄。 青溪:吳在建業城東南開運河,從鍾山西南經今市區入秦淮河。 · 武鄉:諸葛亮封武鄉侯,在漢中東北。 · 武昌:原名鄂縣,今湖北鄂城,孫權時改。 ·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肅成縣西。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轄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 鬱林郡:治布山,在今廣西桂平西。轄今廣西大部。 芒碭山:在河南永城東北,分芒山和碭山,演義中張飛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漢昌邑郡或國、山陽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東巨野東南。山陽郡和獻帝被廢後居的山陽縣不是一個概念。 · 昌黎郡:魏始設置,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金城郡:轄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漢的金城縣是指今蘭州,不在金城郡轄內。 京城:今江蘇鎮江,209-211年孫權從吳移治此。東晉開始改叫京口。 · 兗州:轄今山東西南和河北東部,治昌邑。 河內郡:轄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 河東郡:轄今晉西南地區,治蒲坂,關羽為河東人。 · 河間郡:有時是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 河南郡:治洛陽,東漢時郡的首腦稱河南尹。 · 瀘水:今雅礱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後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戰後硫備曾駐軍於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長江口。 · 定襄郡:治今內蒙和林格兒西北。三國藝苑 ·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東北。三國藝苑 房陵郡:東漢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縣。三國藝苑 · 建業:今南京。三國藝苑 建寧郡:原叫益州郡,劉備時改,治昧縣(今雲南曲靖)。三國藝苑 建安郡:孫吳時分會稽設置,浙江、福建由此開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甌。 · 始興郡:孫吳分桂陽郡設置,治曲江,在今廣東韶關南。 · 始安郡:孫吳分零陵郡設置,治始安,在今廣西桂林。 · 沓中:姜維屯兵處,在今甘肅舟曲西、岷縣南。

閱讀全文

與越南河內的關南屬於哪個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自駕游去哪裡最好 瀏覽:116
印度製造為什麼貴 瀏覽:564
英國人怎麼建房 瀏覽:268
印尼海金魚怎麼樣 瀏覽:329
伊朗的花園是什麼樣子 瀏覽:962
英國脫歐後還會怎麼樣 瀏覽:960
中國世上有哪些愛國人士 瀏覽:898
二戰中國有多少飛機 瀏覽:30
越南一共有多少黨派 瀏覽:367
中國人買房為什麼難 瀏覽:644
中國哪個體育項目男的比女的要強 瀏覽:21
阿富汗和伊朗哪個強大 瀏覽:863
在印尼的人是怎麼對待中國人的 瀏覽:247
英國未辦成團費怎麼辦 瀏覽:843
美國想和伊朗達成什麼樣的協議 瀏覽:291
伊朗人為什麼愛吃魚 瀏覽:193
弱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558
英國航母上搭載了多少飛機 瀏覽:919
越南老街發個快遞到安徽費用多少 瀏覽:835
伊朗肺炎首例什麼時候發現的 瀏覽: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