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順州是現在越南的什麼地方

順州是現在越南的什麼地方

發布時間:2022-05-21 15:41:45

A. 唐朝的各個道的行政區域劃分都相對應今天的哪些地方呀

這是古今對應地名的表格,可能看不太清楚,給你把網址貼上,http://www.xzqh.org/lishi/06suitang/tang.htm

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

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為15道,即將山南道、江南道各分為東、西道,又增設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道 名 治 所
所 轄 州 府
古 名 今 地
關內道 鳳翔府 陝西鳳翔 京師(長安)、京兆府、華州、同州、坊州、丹州、鳳翔府、邪州、涇州
隴州、寧州、慶州、娜州、定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
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
河南道 洛 陽
汴 州 河南洛陽
河南開封 東都(洛陽)、河南府、孟州、陝州、虢州、汝州、許州、汴州、蔡州
陳州、亳州、宋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
河東道 河中府 山西永濟西 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雲州、單於都護府
河北道 魏 州 河北大名東南 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
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
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1]
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陽 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開州、渠州、渝州、鄧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硤州、歸州、夔州、萬州
忠州
淮南道 揚 州 江蘇揚州市 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
江南道 蘇 州 江蘇蘇州市 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連州、黔州
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隴右道 鄯 州 青海樂都 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
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護府[2]
北庭都護府[3]
劍南道 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瀘州、茂州、翼州、塗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嶺南道 廣 州 廣東廣州市 廣州、韶州、循州、賀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瀧州、恩州
春州、高州、藤州、義州、竇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
蒙州、龔州、潯州、鬱林州、平琴州、賓州、澄州、綉州、象州
柳州、融州、邕州、貴州、黨州、橫卅、田州、嚴州、山州、巒州
羅州、潘州、容州、辯州、白州、牢州、欽州、禺州、滾州、湯州
岩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粵州、芝州、愛州、福祿州、長州
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陸州、廉州、雷州、籠州、環州、德化州
郎茫州、崖州、儋州、瓊州、振州、萬安州、赤土國、丹丹國
[1]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室韋部(住在黑龍江上、中游和額爾古納河兩岸)遣使來唐。以後,唐朝政府就在這個地區設置行政機構,任命室韋部首領為都督等官。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唐朝政府在粟末靺鞨地區(松花江上游)設置忽汗州(治所在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南的東京城),任命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州都督,並封他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此後,粟末靺鞨即專稱渤海。轄地包括松花江、烏蘇里江、綏芬河等流域,東邊直至大海。
開元十年(722年),唐朝政府封黑水靺鞨(住在黑江龍中下游地區)首領倪屬利稽為勃利州刺史。勃利州治所在烏蘇里江口東岸的伯力(今蘇聯境內哈巴羅夫斯克)。
開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區設置黑水軍。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為黑水都督府,其餘各部為隸屬於都督府的州。都督府轄地包括黑龍江中下游兩岸,北抵小海(今鄂霍次克海),東臨大海。
[2] 唐武後長安二年(702年),唐朝政府設置安西部護府,轄地包括天山南路和帕米爾以西地區。
[3]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朝政府設置北庭都護府,轄地包括天山北路和巴爾喀什湖以西至雷翥海(今中亞鹹海)的廣大地區。
唐玄宗天寶年間,在邊境設十節度使

節度使 駐 地
古 名 今 地
安 西 龜茲鎮 新疆庫車附近
北 庭 庭 州 新疆吉木薩爾附近
河 西 涼 州 甘肅武威
朔 方 靈 州 寧夏寧武南
河 東 太原府 山西太原市西南
范 陽 幽 州 北京市
平 盧 營 州 遼寧錦州市西
隴 右 鄯 州 青海樂部
劍 南 成都府 四川成都市
嶺 南 廣 州 廣東廣州市

B. 越南哪個城市最漂亮最好玩

越南最美的城市——順化
順化位於越南中部,現為承天——順化省省會。香江橫貫其中,它西靠長山山脈,東面距海8公里,面積150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14世紀時,順化為占城國的烏州、哩州,占城國王制旻於1306年將此二州作為聘禮獻給陳朝;陳王英宗將其妹玄珍公主下嫁占城王,得烏州和哩州為聘禮。次年陳朝改為順州和化州,屬明時期置為順化府(屬交趾布政使司),後黎朝定為順化承宣道。1558年至1945年的400多年間,先後為廣南阮氏、西山阮和阮朝等王朝的都城,曾有京畿、京師、京都、神京、富春、長安等雅稱。19世紀法國人入侵後,改為「承天省順化市」。順化的美,首推香江。香江之所以得名,據說是因為上游長滿繁密的石菖蒲,清澄的河水中,總是飄著淡淡的幽香。香江發源於長山山脈。源頭雖然高達海拔500多米,但是,湍急的江水一流到平原,就變得異常溫順柔和,依依地穿過順化,緩緩地流向大海。一碧澄澄的清流,澆灌著兩岸肥沃的稻田、果園、花圃,把繁華的城市、巍峨的亭台樓閣洗刷得清雅、恬靜。香江既把承大——順化省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又用她溫柔的呼喚,勾通了平原和山區的交流。當然,說起順化,人們總是要提到一江碧水,一座青山。碧水自然是香江,而青山就是順化西南青黛藉郁的御屏山,御屏山松樹成林,綠蔭覆蓋。清晨,黛色的山巒隱約在輕紗縹緲的薄霧中,充滿神秘的色彩。雲霧散時,登臨御屏山巔,汲目遠眺,可以望見大海。實際上,木麻黃樹遮大蔽日的順化海濱浴場,離城只有13公里,那裡正好是香江的出海口。也許是因為順化的山太美,水太秀,孕育出的民歌才那樣純朴、動聽。順化的遊子們說,不論他們離家多麼久遠,都不會忘記故鄉的催眠曲、舂米歌以及那和著船槳節拍而起的棹歌。順化也許是越南最美的城市,因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築,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C. 越南有什麼縣。省。市

1、越南全國有58個省:

安江省、北江省、北干省、薄遼省、北寧省、巴地頭頓省、檳椥省、平定省、平陽省、平福省、平順省、金甌省、高平省、得樂省、得農省、奠邊省、同奈省、同塔省、嘉萊省、河江省、海陽省、河南省、河靜省、和平省、後江省、興安省、慶和省、堅江省、昆嵩省、萊州省、林同省、諒山省、老街省、隆安省、南定省、乂安省、寧平省、寧順省、富壽省、富安省、廣平省、廣南省、廣義省、廣寧省、廣治省、蓄臻省、山羅省、西寧省、太平省、太原省、清化省、承天順化省、前江省、茶榮省、宣光省、永隆省、永福省、安沛省。

5個直轄市:芹苴市、峴港市、海防市、河內市、胡志明市。

2、越南的城市:

芹苴市、峴港市、海防市、河內市、胡志明市、龍川市、朱篤市、北江市等。

3、越南的縣:

安富縣、周富縣、周城縣、𢄂買縣、富新縣、瑞山縣、靜邊縣、知宗縣、安世縣 、新安縣、陸岸縣、協和縣、諒江縣、山洞縣、陸南縣、越安縣、安勇縣等。

(3)順州是現在越南的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越南首都:河內

河內直轄市(Ha Noi),是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越南第二大城市,位於越南北部的紅河三角洲,面積3340平方公里。河內有1000多年的歷史,11世紀起成為越南歷史多個朝代的都城。1831年正式命名為河內。

河內無論是從南方到北方,還是從內地到沿海,均是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擁有北方最大的河港,多條鐵路在這里相聯結,是北方公路的總樞紐,郊區有內排機場和嘉林機場,水、陸、空交通便利。

D. 古代順州城何時建立

順州,可以指:
順州 (武德),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置,並析置東河縣、建昌縣、邊河縣三縣。貞觀元年州廢,省三縣入安順縣,來屬愛州九真郡。今越南清化省清化東南。轄境相當今越南清化省東南部。
順州 (貞觀),唐朝貞觀六年(632年)以突厥部落置,治五柳城(今遼寧朝陽市南)。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寄治幽州城(今北京市)。五代晉廢
順州 (載初),唐朝載初二年(690年)置,治曲水縣(今貴州習水縣西南)。後廢
順州 (大歷),唐朝大歷八年(773年)置,治龍化縣(即今廣西陸川縣南龍化江畔)。轄境相當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陸川縣南一帶。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廢入陸川縣
順州 (唐朝),唐朝歸順州後改稱順州,今北京順義區,燕雲十六州之一
順州 (南宋),南宋紹興初置,治伊陽縣(今河南嵩縣西南)。轄境相當今河南省嵩縣、洛寧一帶。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為嵩州
順州 (遼朝),遼朝置,治今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東南英城子。金時廢
順州 (西夏),西夏置,治靈武鎮(今寧夏青銅峽市邵崗堡西)。轄境相當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河西地區及永寧縣西部。元初廢
順州 (麗江路),元朝置,屬雲南諸路行中書省麗江路軍民宣撫司。明屬雲南鶴慶軍民府。
順州 (東寧路),元朝置,屬遼陽等處行中書省。
順州 (交阯),明代置,屬交阯承宣布政使司。

E. 順州屬於哪個省

一、當代

順州鄉,位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城西部40公里處,東與三川鎮、程海鎮毗連,南接濤源鄉,西與鶴慶縣隔金沙江相望,北鄰大安鄉,最高海拔3396米,最低海拔1200米,相對高差2196米。全鄉幅員面積485.5平方公里。

順州鄉轄迪里、陽保、洲城、會文、西馬場、秀美、陽和、西山、錦江、板橋、新河、金民、龍門13個村委會147個村民小組。順州至永勝縣城交通便捷,距永勝縣城40公里,立體氣候突出,立體農業特徵明顯,為永勝縣西部的一個重點農業山區鄉。

二、歷史上

順州,古代行政地劃名。在歷史上在各地多次被僑遷置。湖北隨州、遼寧朝陽、北京順義縣、寧夏吳忠、越南廣治省等地先後都設置過順州。

1、西魏置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翼州,尋改為順州,治厲城(今隨州市北),領南陽(原北隨郡)、淮南2郡。隋初,郡廢直接統縣。大業初,順州廢。

2、唐置

貞觀四年(630年)平突厥,以其部落置順州。管轄今遼寧西隅和內蒙古東南部地區,並兼管寄居在並州陽曲縣境的燕然縣(以思農部置)、寄居在忻州秀容縣境的懷化縣(以思結部置)。六年(632年),順州僑治營州(遼寧西部的朝陽市)南之五柳戍。天寶初年,順州又僑治幽州城中。後廢。

順州(今北京順義)、唐開元四年(716年),僑置歸順州,唐末,改為順州,領懷柔一縣,州、縣同治,均在今北京市順義縣城。 會同元年(938年),入遼,先後隸屬南京幽都府、燕京析津府。宋宣和五年(1123年)入宋,賜名順興郡,隸屬燕山路。入金後復名順州,隸屬大興府。明昌六年(1195年),所領懷柔縣改名溫陽縣。元省溫陽縣入順州,隸屬大都路;元末復置懷柔縣,隸屬順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順州,改懷柔縣為順義縣。

3、西夏置

西夏置順州,在今寧夏吳忠市附近。蒙古廢。

4、明代置

順州,是明代交阯承宣布政使司順化府下轄的一個州,領巴閬縣、利調縣、安仁縣、不蘭縣(或作石蘭縣)四縣。其境內有典更江。

F. 越南歷史的分裂及封建體制

吳權擊退中國南漢軍隊,據有交州之地(即今越南北部),於939年建政稱王,設官職,定朝儀,奠都古螺(即東英縣),是為吳朝。吳權在位僅六年(939─944年),死後國內發生內閧,演成十二使君各據一方的局面。至968年,華閭峒(在今寧平省)豪族丁部領擊敗各地使君,統一國家。丁部領隨即即皇帝位(後世稱為丁先皇,968─979年在位),建立國號大瞿越,定都華閭(在今寧平省),是為丁朝,到970年(太平元年)開始使用年號「太平」。丁朝遣使到中國宋朝朝貢,宋太祖冊封丁部領為「交趾郡王」,越南自此守朝貢之禮。丁朝在國內整頓統治體制,制定文武官員之位、施行嚴刑、編置十道軍制,後世史家認為丁朝有了這些措施,已達到「制度略備」的治國水平。
在後世史學界,並未將吳朝視作正統政權和國家獨立之始,而只算作割據政權,到後來丁部領成立丁朝,建國號「大瞿越」,受宋朝冊封,才算國家獨立之始。越南封建時代史家就認定丁朝是「我越正統之君,實自此始」。
丁朝傳至廢帝丁璇(979─980年在位),年方六歲,太後楊雲娥與時任「十道將軍」的重臣黎桓勾結,朝政落入黎桓手中。此時宋朝出兵攻越,眾將見皇帝幼弱,憂慮局勢危急,便支持黎桓稱帝,以抵抗宋軍,於是丁朝滅亡,前黎朝建立。 980年(天福元年),黎桓稱帝(後世稱為大行皇帝,980─1005年在位),建立前黎朝,仍以華閭為國都。黎桓稱帝後的首要任務為抗擊中國宋朝軍隊。981年(前黎天福二年),黎桓在白藤江與支棱(在諒山省)等地與宋軍交戰,最終擊退宋軍。戰後,黎桓為免與中國長期對抗,乃向宋朝入貢,以遵行朝貢之禮。993年(興統五年),宋朝冊封黎桓為「交趾郡王」,後又加封「南平王」,雙方關系和平發展。
內政方面,前黎朝繼續完善統治體制,沿襲丁朝制度,在全國設十道軍,由皇帝本人掌握軍權;實行中國古代的政制模式,在中央設太尉、總管等官職,地方有州、府、縣、社的設立;黎桓分封諸子為王,分封到各地讓其治理,加強黎氏朝廷對各地的控制。
前黎朝對鄰近地區采擴張政策。黎桓擊退宋軍後,便南侵佔城國,擄獲士卒及財寶。因宋朝與占城關系密切,宋太宗乃於985年(天福六年)及990年(興統二年)兩度派使到越,要求黎氏朝廷「保國睦鄰」、越占兩國應「各令保境」。黎桓又於999年(應天六年)平定何蠻洞(在今清化省),提高前黎朝聲威。
黎桓死後,兒子黎中宗在位僅三天,被弟弟黎龍鋌所弒,龍鋌稱帝(世稱卧朝皇帝,1005年─1009年在位)。黎龍鋌性格暴虐,到1009年(景瑞二年)去世時,其子年幼,禁軍將領李公蘊取代黎氏,自立為帝,開創李朝,前黎朝告終。
佛教在前黎朝得到盛行,黎氏政府任用高級僧侶參政、興修寺廟、派人到宋朝求取佛經,寺廟獲得大量田產及佃農,佛教遂成為越南統治者的管治支柱之一。 1009年(黎景瑞二年,李順天元年),李公蘊建立李朝,是為李太祖(1009─1028年在位)。1010年(順天二年),李公蘊因見唐代建成的大羅城地勢險要,交通便利,氣候舒適,具備成為國都的條件,乃自華閭遷都於此,改稱升龍。李朝國號,於1054年(龍瑞太平元年)由李聖宗(1054─1072年在位)定為「大越」。
李氏王朝繼續完善國家制度,設文武大臣職位,官分九品,鞏固中央組織,分全國為二十四路,由文人出任長官,君主又分封諸子為王,領兵鎮守要地。佛教成為國教,僧侶為統治階級一員。1070年(神武二年),李聖宗為表尊崇儒學,修建文廟,祭祀孔子、周公等儒家代表人物。1075年(太寧四年),李仁宗(1072─1127年在位)設科舉取士,到李高宗時(1175─1210年在位)舉行三教考試,使科舉制度在越南奠定基礎。李氏朝廷對於有功的貴族及官員分封土地,稱為「拓刀田」。在軍隊編制方面,李朝按戶籍調動男丁,平時生產,戰時出征;設立正兵(禁軍)及番兵(地方兵),使軍方互相制衡,受王室調度。法律制度方面,李太宗(1028─1054年在位)於1042年(明道元年)制定《刑書》,是為越南最早的成文律書。
李朝對外時有戰事。1014年(順天五年),李朝擊敗中國西南的大理國(又稱「鶴柘蠻」)軍隊,斬獲士馬不可勝數。11世紀中葉,位於宋越邊境的廣源州(在今中國廣西及越南高平邊境一帶)首領儂智高稱帝起兵,被李朝出兵征討,後來儂智高輾轉逃入宋朝、大理而被殺,李朝遂將廣源州順手而得。對於南鄰占城國(即占婆),李朝加以侵略,奪取其土地。1069年(神武元年),李朝攻入占城國都佛逝,俘擄占城王,占城割讓地里、麻令、布政三州(三州在今越南廣平省及廣治省一帶),以換取李朝釋放國王回國。1075年(太寧四年),李朝得知宋朝有意來犯,乃派大將李常傑進行對宋之戰,李軍攻入宋境,在邕州、廉州、欽州等地肆行屠殺,最終宋軍反擊,攻至越南境內的富良江(紅河一帶),李朝乃提出議和,結束戰事,雙方關系改善。李英宗時(1138─1175年在位),獲南宋封為「安南國王」,從此越南有「安南國」之稱。印支半島上的真臘(又稱占臘,即柬埔寨,當時為吳哥王朝)亦為李朝進攻對象,中國文獻稱「占臘素不習兵,與交阯(指李朝)鄰,常苦侵軼」。13世紀初,真臘一度吞並占城,並出兵攻越,但被李朝所擊退。
李朝君主崇信佛教,在國內大興土木,興修佛寺,當時銘文資料有「於是或京師而緬思梵福,紺宇星分;或州縣而擬報洪恩,靈祠棋布」的記錄,形容寺廟眾多,其中著名的有河內延祐寺(即一柱寺)。藝術文化亦取得發展,流傳至今的水上木偶戲,便是始自李朝。
李朝晚年,內亂頻生。李惠宗時(1211─1224年在位),即墨鄉(在今南定省)豪族陳嗣慶以武力控制朝廷,朝政大權遂落入陳氏家族手中。嗣慶死後,其兄陳承、從兄弟陳守度繼續掌權。李惠宗女兒李佛金繼位(即李昭皇),陳守度為取代李朝,安排陳承之子陳煚娶昭皇,不久昭皇傳位給陳煚,李朝遂亡,陳朝建立,時為乙酉年十二月。 陳朝承接李朝晚年的內亂局面,在建政之初便整頓統治基礎,實行太上皇執權模式,政府又編定官民戶口賬籍,制定刑律,沿用李朝科舉制度,晉用儒家學者,中央設三公、三少、太尉、司馬、司徒、司空等職,各地設路、州等行政單位。
陳朝初年遇上蒙古帝國(元朝)的入侵。1257年(元豐七年),蒙古對越出兵,攻破國都升龍,但因陳太宗皇帝、重臣陳守度竭力抵抗,加上蒙古軍隊不適應越南環境而撤退。陳氏朝廷向蒙古提出願意「三年一貢」,蒙古遂封陳朝君主為「安南國王」。 但其後,忽必烈以陳朝皇帝不親自入貢、擊傷元朝使節等理由,於1284年(紹寶六年),遣皇子脫歡(又作脫驩、脫歡)率軍攻越,陳朝宗室大將興道王陳國峻指揮抗戰,元軍雖曾佔有優勢,更攻破升龍,但越方堅決抵抗,到1285年(紹寶七年),越軍在咸子關、章陽渡、西結、萬劫等地擊敗元軍,元軍又因天氣炎熱而撤退。1287年(重興三年),脫歡再次統兵南下,越人繼續抵抗,1288年農歷正月,越軍截獲元軍糧船,脫歡見勢不利,有感「地熱水濕,糧匱兵疲」而撤退,元軍在白藤江再被越軍重挫。戰後,陳朝遣使到元朝朝貢修好。忽必烈於1294年(興隆二年)去世,後繼的元成宗決定罷征,兩國不再開戰。
越南社會文化在陳朝取得相當大的進展。因陳氏朝廷重用儒臣,儒家思想得到尊崇。佛教寺院仍具一定勢力,陳朝銘文記載有些寺廟獲朝廷封賜土地田產,列為「官中寺」,明文規定「敢侵犯者,拿呈行罪」,以保障其擁有權。本土文化中的字喃,自9世紀開始形成,發展至陳朝已成為社會交際的一種文字。在史學方面,1272年(紹隆十五年),陳朝政府令學者黎文休編修《大越史記》,開創了越南修本國史的先河。
陳朝對南鄰占城國(即占婆國)奪取土地。1306年(興隆十四年),陳朝將玄珍公主嫁與占城王,以割取烏州(後改名為順州,即廣治省肇豐縣)及里州二地(後改名化州,即承天省廣田縣)。但在陳朝晚期,占城國變成大患。占城王制蓬峨(又作阿答阿者)在位時(1360─1390年),連番攻打陳朝,曾於1371年(紹慶二年)、1377年(隆慶五年、昌符元年)、1378年(昌符二年)攻破越都升龍,擄掠而歸,1377年的戰事中更擊斃陳睿宗皇帝。最終,1390年(光泰三年),制蓬峨進攻陳朝時被越軍擊斃,占城國的威脅乃告一段落。另一印支半島國家暹羅(即泰國),在1313年(興隆二十一年)入侵佔城,當時陳朝援助占城,調動軍隊擊退暹軍。
中國元朝於1368年(大治十一年)被明朝取代,明太祖與陳朝政府互派使節通好,明廷冊封陳日煃(即陳裕宗)為「安南國王」,雙方建立宗藩關系。明太祖將安南國列入「不征之國」,以求維持雙方友好關系。
陳朝後期,君主昏庸,生活奢侈腐化,政局走向衰微,呈現不穩狀態。1369年(大治十二年、大定元年),陳裕宗死後,其母憲慈皇太後迎立楊日禮為帝,日禮即位後卻殺害太後,對陳朝宗室造成威脅,群臣擁立裕宗之兄陳暊為帝(是為陳藝宗,1370─1372年任皇帝;1372─1395年任上皇),陳氏家族奪回權力。到陳末,民眾起事頻仍,有阮清作亂於清化、范師溫作亂於國威並一度攻入升龍,後均被朝廷討平。
外戚黎季犛(後改姓胡,又名一元)因得上皇藝宗信任,成為權臣。黎季犛在貨幣、土地、文教、官制等方面實行改革,又於1396年(光泰九年)遷都至清化府,這些舉動被史家陳重金(即陳仲金)認為是「大肆更張,用以收買黨羽」及「以便篡位」。朝中雖曾出現反黎季犛勢力,但都被黎季犛鏟除。1400年(建新三年、聖元元年),黎季犛廢黷陳朝末代君主少帝(1398─1400年在位)而自立,建立胡朝,陳朝遂亡。 黎季犛(1400年任皇帝,1401─1407年任太上皇)奪位後,恢復祖先的胡姓,自稱中國虞舜之後,改國號為「大虞」。次年(1401年,紹成元年),胡季犛效法陳朝舊制,退位給兒子胡漢蒼(又名𡗨,1401─1407年在位),自稱太上皇,掌握朝政。胡朝繼續進行改革,包括整頓武備,修造戶籍以擴充軍源,開征商船稅項,改訂田賦徵收額數,調整科舉制度,修訂法律,設置醫署等等。對南鄰占城,胡朝於1402年(紹成二年)出兵入侵,迫使占城政府割讓占洞、古壘兩州,胡朝遂把領土推進到今廣南省、廣義省地區。占城不滿,乃於次年(1403年,開大元年)遣使節到明朝投訴。明成祖得悉後大加註意,並派人譴責胡朝政府。
胡朝謀求與明朝交好,胡漢蒼於1403年以陳朝外孫的名義獲明朝封為「安南國王」,但後來的連串事件使胡明雙方關系轉壞。明朝指控胡朝侵犯明朝的思明府、祿州、西平州、水平寨等地,但胡朝政府卻置之不顧。此外,有陳朝遺臣入明控訴胡氏,1404年(開大二年),陳朝舊臣裴伯耆到明廷,說出胡季犛奪權及打壓異己的實情,要求明廷出兵「擒滅」胡氏;後又有人自稱陳朝宗室子孫陳天平(又作陳添平),向明帝奏言胡朝奪取陳氏政權,又說胡氏「欲抗衡上國(指明朝)」。明成祖為此遣使到越責問,胡朝只好派人到明謝罪,並提出迎接陳天平回國。1406年(開大四年),明朝派軍五千護送陳天平返國,然而胡季犛在邊境截殺,擒殺陳天平。明朝隨即派大軍南下,在1407年(開大五年)接連攻陷東都(即升龍)、咸子關(在興安省)等地,直逼國都清化府西都城,胡氏父子出逃,最終被明軍擒獲,胡朝滅亡,越南國土被明朝吞並。
在明軍攻滅胡朝之際,越南民眾向明人要求實行直轄統治。《大越史記全書》記載,「明詔遍求陳氏子孫立為國王。官吏耆老人等累稱為黎氏(指胡氏父子)滅盡,無可繼承陳後,請安南國本交州,願復古郡縣,與民更新」,明朝政府乃在越南設立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改地名為「交址」(又作交趾、交阯),進行統治。 中國明朝侵略並佔領越南,進行直接統治,後世歷史學者稱之為屬明時期(1407─1427年)。明人入據越南初期,曾嘗試以寬厚為務,但越南民眾視明朝為外人入侵,對其統治甚為不安。後來明朝官員對越南民眾加深剝削,如中官馬騏在越南采辦時「大索境內珍寶」,加劇越人不滿,紛紛起事。明朝佔領後不久,便有陳朝後人陳頠在謨渡(屬寧平省)起事,自稱「簡定皇帝」(1407─1409年在位),改元興慶,意圖恢復陳氏王朝,史稱其勢力為後陳朝(1407─1413年)。不久因作戰失利,逃入乂安繼續抵抗。1409年(興慶三年、重光元年),另一位陳氏後人陳季擴被陳朝遺臣擁立為帝,改元重光(史稱重光帝,1409─1413年在位),襲獲陳頠,尊之為太上皇以共同抗明。明朝調軍增援,先擒陳頠,後於1413年(重光五年)攻破乂安,陳季擴逃至化州,最終被明軍俘獲,後陳朝滅亡。
約於屬明時期的同時,明朝太監鄭和七次出使南洋及印度洋一帶(1405─1430年),占城國為當時的重要交通樞鈕,鄭和船隊便多次到訪占城國的新州(今越南歸仁)。
1418年,清化藍山豪族黎利自稱「平定王」,起事反明,史稱「藍山起義」,與明軍爭持數年後,黎利採行「先取茶隆(在今乂安省),略定乂安,以為立腳之地,資其財力,然後返斾東都」的策略,先控制越南中、北部地區。黎利軍漸漸取得優勢,在1426年崒洞之役(崒洞又作𡨧洞)、1427年支棱之役等重要戰事重挫明軍,進占東關城(即河內)。至此,明廷決意罷兵,冊封陳皓(黎利擁立的傀儡君主)為「安南國王」,越南恢復獨立自主。

G. 唐朝十三州各是現在哪些地方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唐朝的行政建制,是在唐太宗時期將唐朝領土分為十道三百六十州。
只有一個燕雲十六州,具體地名為:幽州(今北京市區)、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莫州(今河北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媯州(今河北張家口市懷來縣)、武州(今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今河北張家口市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朔州(今山西朔州市)、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

H. 安南國是現在的哪裡

安南國是現在的越南。

安南為越南古名,安南這個名稱來自唐代的安南都護府。安南自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秦朝開始成為中國領土,至五代十國時吳權割據安南,再到明朝宣德年間安南徹底獨立。此後越南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

至明宣宗時,宣宗全面戰略收縮,楊士奇、楊榮等大臣乘機進言,宣宗決計罷兵,詔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軍八萬餘人北返,撤銷交趾布政使司,安南從此徹底獨立。

與宋朝的戰爭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對李朝轉為採取強硬態度。李朝於太寧四年(1075年)入侵宋朝,由李常傑領兵,攻破中國欽州、廉州、邕州等地。在邕州一役中,知州蘇緘奮力抵抗,城破後自焚殉國。

而李軍則大行殺戮,在欽、廉、邕三州屠殺數十萬人,並俘擄民眾而回。宋朝旋即作出反擊。太寧五年(1076年)三月,大宋命郭逵、趙卨等領兵,並與越南鄰近的占城、真臘等國聯合出擊。

郭逵部隊奪回廣源州,又於富良江大敗越南軍,擊殺越南將領洪真太子。李仁宗震恐,便向宋朝要求停戰,願意歸還所擄掠人眾。大宋亦將廣源州(已改名為順州)交還李朝,兩國重歸與好。

I. 順州的明代置

順州,是明代交阯承宣布政使司順化府下轄的一個州,領巴閬縣、利調縣、安仁縣、不蘭縣(或作石蘭縣)四縣。其境內有典更江。
治所約在今越南廣治省肇豐縣、海陵縣、甘露縣、向化縣。 漢代為日南郡比景縣地。 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癸未置,屬順化府,領縣三。 永樂中,增置不蘭縣(石蘭縣)。 永樂十五年六月丁酉,交阯順州人黎核、潘強及土官同知、判官、主簿等作亂,都督朱廣領軍剿平,交州左衛指揮同知段公丁、交州右衛指揮同知陳思齊死,二人時為順州守備土官指揮同知。 永樂十七年九月丙辰,並利調縣、安仁縣、不蘭縣、巴閬縣四縣入順州。不領縣。

J. 北宋在越南如今邊境屠殺數十萬人之後有什麼舉動

似乎自古以來,中國就和周邊的鄰國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關系,如東北的高句麗、南方的越南、東部的日本等;曾經有過很多強大的敵人,但是要麼被中國消滅了,要麼後來被融入了中國;但是周邊依然有幾只「小蒼蠅」在困擾著中國。

1078年,李朝皇帝李乾德上表呈貢:「奉昭遣人送方物,乞賜還廣源、機榔等州縣。」1079年,越南歸還掠奪的士民,宋朝才將順州賜予越南。1081年宋朝放棄順州,內遷者有20000戶。

後世人經過仔細研究後,不由感嘆道,這場戰爭,究竟誰勝誰負?雖然宋朝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前期被屠戮數十萬百姓,後來又白白將順州送給了越南。




閱讀全文

與順州是現在越南的什麼地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和英國貴族當校友是什麼體驗 瀏覽:96
印尼有多少強國 瀏覽:18
英國人吃中餐一頓多少錢 瀏覽:999
哪個國家與義大利接壤 瀏覽:15
義大利咖啡機在哪裡買 瀏覽:647
為什麼英國現在搶購食品 瀏覽:172
沙特跟伊朗哪個隊厲害 瀏覽:701
伊朗進步英語怎麼說 瀏覽:772
印尼虎魚怎麼區分明虎暗虎 瀏覽:813
陸士諤的小說新中國有哪些幻想 瀏覽:438
印尼赤道一號在哪裡 瀏覽:403
越南軟柿子多少錢一盒 瀏覽:944
越南戰爭哪些名將兒子犧牲了 瀏覽:728
如何接待印度朋友 瀏覽:664
佐羅電影為什麼用義大利語 瀏覽:165
伊朗真實油價多少 瀏覽:558
伊朗石油預計多少錢 瀏覽:906
印度都感染過什麼病毒 瀏覽:226
越南國國旗怎麼畫 瀏覽:456
越南老街到河內哪個快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