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奇岩大地在哪裡

越南奇岩大地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21 10:42:09

㈠ 在他人公眾號留言如何改昵稱

蘭亭集序 / 蘭亭序
作者:王羲之 朝代:魏晉
標簽:高中文言文,古文觀止,離別,感傷,人生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不知老
岳陽樓記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代
標簽:初中文言文,古文觀止,寫景,抒情,愛國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具 通:俱)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隱曜 一作:隱耀;淫雨 通:霪雨)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
曾參烹彘
作者:韓非 朝代:先秦
標簽:小學文言文,哲理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河中石獸
作者:紀昀 朝代:清代
標簽:初中文言文,哲理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鸚鵡滅火
作者:劉義慶 朝代:宋代
標簽:初中文言文,友情,寓言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愛。鸚鵡自念雖樂,此山雖樂,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獸依依不捨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飛而灑之。
天神言:「汝雖有好意,然何足道也?」對曰:「雖知區區水滴不能救,然吾嘗僑居是山,禽獸善待,皆為兄弟,吾不忍見其毀於火也!」
天神嘉其義,即為之滅火。

㈡ Jiming Mountain 是哪座山。據說在河北境內,

如果沒錯的話
樓主問的是雞鳴山吧?
如果是的話,下面給你介紹資料:

雞 鳴 山

雞鳴山孤峰獨秀高高聳立在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花園東側,巍峨崢嶸,鬱郁蔥蔥。這是一座雄偉的山,神奇的山,富有靈性的山。它是在十多億年前的一次大地震中推挫而成,海拔1128.9米,佔地17.5平方公里。由於它氣勢壯觀,歷史悠久,景色優美,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塞外小泰山。

據傳,當年這里是個黑風口,住著一個黑風怪,發起怒來飛砂走石,周圍百姓深受其害。玉皇大帝得知後,便從南方調來了這座山,堵住黑風口,捉住黑風怪,百姓才得以安寧。它是一夜之間飛來的,人們便叫它飛來峰。

飛來峰為何改叫雞鳴山呢?這可追溯到公元前475年發生的一個悲壯動人的故事。據《史記》記載:春秋末期,晉國諸侯趙簡子亡故,兒子趙襄子繼位。趙襄子借機約其姐夫代國國王到夏屋會盟,令其廚人在宴席上用銅枓擊殺代王。代王肝腦塗地,大部分隨從也被殺害。只有少數隨從逃脫回家報信。事前趙襄子就派人到蔚縣附近的代王城接其姐姐代夫人回晉國為父奔喪。由於晉國和代國之間橫卧著夏屋山和句注山,山勢陡峭綿延千里,是北方之險,天下之阻路而不能直達,只好繞道而行。他們從代王城往北繞經下花園再往東南去晉國。當一行人來到飛來峰下時,代夫人才從飛奔而來報信的隨從口中得知趙襄子為佔領代國土地而殺害了代王。面對尾追而來的弟弟,代夫人哭天號地,悲憤令人慾絕,言道: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義也。隨即拔下了頭上的金笄,在山石上磨了幾下,自殺身亡。當地百姓敬佩代夫人的忠烈肝膽,為永遠紀念她,就在山下築墓地埋葬了她。在山上修祠,供奉她的塑像。隨後把飛來峰改叫磨笄山。後來,在代夫人墓和祠上常有雉雞鳴叫飛舞,又把磨笄山改叫雞鳴山了。

雞鳴山得名另有記載是唐太宗當年曾御駕親征抗擊南下侵犯唐朝的北方東突厥時駐蹕雞鳴山下,夜聞雉啼,而把叫做雞鳴山的,所以現在人們常把雞鳴山說成是皇封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雞鳴山承受日月愛撫雨露滋潤,挺秀在塞外這片熱土,壯美成北疆獨特奇景。

走進山中,到處鬱郁蔥蔥,花木搖曳,吸口清涼的甘甜的空氣,身心頓覺清爽舒適。沿著「之」字型小路往上攀登,好似脫離凡塵,情緒異常興奮和快樂。從掩映在綠色叢中的紅牆碧瓦寺院里,不時傳來陣陣鍾鳴磬響經聲佛號,更覺如入仙境一般。

高大的引頸高歌的雄雞巨雕,惟妙惟肖;挺拔而立的萬丈碑好似一把利劍刺入天空;神龜岩、駱駝峰、雄獅岩活靈活現;萬佛石好像萬千神佛跪拜佛祖的盛大場面在雲霧中若隱若現。

人們可坐在蕭太後亭里,一邊歇涼一邊觀景;走進硃砂洞去尋覓硃砂的傳奇;步入寺院觀賞精美的建築;登臨達摩梯領略它的神韻;觸摸碩大的卧龍石,講述它與康熙大帝的奇遇。登上山頂,放眼四望,千里沃野點點村落,潺潺洋河水,飛奔的火車、汽車盡收眼底。抬頭望,蔚藍清澈的蒼穹,幾朵白雲點綴期間,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心曠心怡。

雞鳴山人文景觀始建於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位於山腰,名曰永寧寺。現在的永寧寺始建於遼聖宗太平四年(公元1024年)。名曰中寺,後改為永寧寺。元朝時丁丑年(1277年)八月,京師發生大地震,雞鳴山為震中,山崩地裂廟宇毀壞,山的四周淪為水池,人死慘重。太師右丞相秦王伯顏答刺罕隨皇帝出巡迴京,路經此地目睹慘狀,心情異常激動,便決心修復寺院。他自己出資,命令指揮(官名)董麒卜吉組織施工,魯花赤答罕監督。首先清除瓦礫,添塞溝壑。鋪平大道,運輸木石,迅速修成寺院和其他景觀。最神奇的是在兩峰之間架設的單孔石橋叫天橋,又名避風橋。它全由石頭砌成,堅固美觀。條石鋪就的橋面兩米寬,12.5米長,兩側是漢白玉護欄,各有十個望柱,柱頭上雕刻著大大小小的石獅子。簇擁玩耍、千姿百態、活靈活現。攔牆上雕刻著人物花卉,鳥獸魚蟲,造型十分美觀。在這個海拔1128.9米的高空,即使狂風大作,只要登上避風橋,一下子就沒了一點風聲,萬籟俱靜,風都匯入橋洞鑽出,一絲一縷沒有越上橋面。這是塞外一絕,國內之罕見。很可惜,橋的護欄以及高大的石坊精美的石壁都在「文革」中被毀。雖然這些藝術精品不復存在,但避風橋美麗的傳說依然在民間流傳。據稱,王母娘娘蟠桃會上,豺狼修煉成成的風神碰碎了九龍神壺,王母一氣之下把他貶到雞鳴山上的風口處。風神經常發怒,一發怒就狂風大作,飛砂走石,傷害了不少百姓。一日,呂洞賓到雞鳴山上遊玩,見風神如此猖狂,就想制服他,呂洞賓用手一揮,從黃羊山調來一棵大松樹。點化成這座橋,又點化了這些石獅子鎮住風神。隨後抽出寶劍一劃,讓風都從橋洞鑽出。不讓一絲一縷越上橋面。這座避風橋集技術和文學藝術於一體,體現了工匠們的聰明才智,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很有研究價值。近年來重修了避風橋,整修了橋面,加固了護欄。雖然沒能全部恢復避風橋當年的風彩,但避風橋的特色依然存在。在這里觀賞美景,體會凌空無風的快意不減當年。

造型美觀,古樸典雅,頗具遼代風格的蕭太後亭是別具風味的一道美景。觀賞蕭太後亭就會讓人想到一代巾幗蕭太後。蕭太後曾經執掌遼國的遼景帝和遼聖宗兩代皇帝的朝綱。她「明達治道,聞善必從」,她不僅精於兵法,且有治國之才能。她集中兵力展開對大宋的大規模進攻,以圖擴大疆土吞霸中原。她早就看中了閃電河流域這塊美麗富饒的草原,經與大宋征戰後,佔有了大片土地。她也十分賞識雞鳴山下洋河兩岸的優美風景。便辟為皇家花園。這里即可遊玩,又可招攬天下豪傑,同時窺探時機出兵攻擊大宋。她攝政期間,遼國的版圖已佔有了包括燕雲十六州等北方大片領土。1004年,宋遼交戰,宋戰勝遼。蕭太後怕腹背受敵提出議和。1005年,遼宋訂立「澶淵之盟」,遼獲得了大量白銀和綢絹。這就是歷史上的「宋真宗勝卻不勝,蕭太後敗卻不敗」的特殊戰例。蕭太後用這些錢擴建上、中、下三個花園。在花園里廣種奇花異卉珍貴樹木,成為遼國有名的皇家園林之一。蕭太後經常駐蹕此地,商討國是,謀劃戰略,訓練部隊,部署兵力,一時成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蕭太後懼暑,在雞鳴山修建了一個涼亭。在炎熱的夏季常到涼亭消暑。人們把它稱為蕭太後亭。歷經風雨,上、中、下三個花園在蘭砍亂伐、兵匪浩劫中逐漸變成荒蕪。蕭太後亭早已不復存在。為了懷念一代豪傑蕭太後,又修築了現在的蕭太後亭。有詩人在追憶蕭太後以打獵為名,在雞鳴山下進行軍事演習鍛煉部隊鼓舞士氣時,寫詩贊曰:

閼支此地曾歌舞,

別起妝樓對暮山。

馬首垂楊青一帶,

錦檔紅襯射鵰還。

這里閼支借指蕭太後,暮山指的就是雞鳴山。

走進幽深的雞鳴山懷抱,只見一架雲梯——大摩梯呈現在眼前。3.5米寬的台階平整勻稱,通高92米,十分壯觀。遊人登上達摩梯,每踏上一個台階就發出一聲脆響,一聲比一聲響亮,聲聲回落在幽谷間,這響聲好象是敲擊木魚聲,又象是金蛙鳴叫聲,使人感到十分新奇。一聲聲脆響伴隨著遊人走完兩段81個台階和一段108個台階後就站在永寧寺門前了,使人覺得一身輕松滿心愉悅。據工程技術人員說,這聲音脆響是山谷的迴音,足可以和北京天壇迴音壁媲美。又據寺院僧侶講,這三段台階有很好的寓意,登完一段81個台階免去81難,又登108個台階就解除了108個人間煩惱,身心得以解脫,歡樂之情油然而生。游覽這別致的景觀,是一種精神愉悅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這脆響還演繹出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

以前,一個小男孩的母親患病,久治不愈。孩子四處求醫問葯。有一天,他來到雞鳴山永寧寺敬香,祈求菩薩保佑母親早日康復。住持見其是個孝子,對佛十分虔誠,就給了他一個葯方,並對他說:「孩子,要治好你母親的病需要十八味草葯,你必須親自採挖,這些葯大都生長在懸崖峭壁上,你要小心為之。當你采葯時聽到木魚聲,那葯就配齊,方才有效。」從此,男孩就起早貪黑,不畏艱險日日采葯,經過80天辛苦勞動找到了17味葯,只差一味怎麼也找不到。第九九八十一天,男孩又上山采葯,剛走道永寧寺坡下,就聽到聲聲木魚聲。他低頭一看,果然在草叢里有幾株要找的那味葯。他欣喜萬分,就舉鎬使勁刨起來。每刨一下就聽到一聲脆響,就象敲擊木魚聲。在這木魚聲中,不一會就把草葯挖了出來。回家後,他把草葯仔細煎熬,母親喝下後就康復了。殊不知,那一聲聲木魚聲是住持在男孩走上坡時,為指點迷津將木魚扔下與山坡碰撞發出的聲音。而後來的木魚聲才是刨石頭的迴音。而今,這聲聲脆響的木魚聲伴隨著遊客步步高升,象徵著生活越來越幸福。

人們都說在泰山看日出最富神韻,其實在雞鳴山看日出同樣讓人驚喜。凌晨,站在東頂的觀日台上,天氣初曙,疏星曉月,漸漸地萬道曙光從地平線那邊向四外輻射,好象萬把金劍脫鞘而出,紅紅的太陽戴著金冠慢慢露出頭來,臉盤越來越大,冉冉升起,燦爛的陽光把山川田野照耀得絢麗多彩,大地呈現一片勃勃生機,好一幅雞鳴山日出圖。

雞鳴山觀日出和泰山觀日出,同樣是那麼熱烈那麼壯觀。這里雖然沒有泰山日出那種「跳」出或「拔」出的景象,但太陽冉冉升起,噴薄而出的景象在這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如果說泰山日出是跳躍美,那麼雞鳴山日出就顯出輕柔美,真可謂各有千秋。

燦爛的陽光使人興奮盛情奔放。遠眺,可看到官廳水庫象一棵珍貴的寶珠鑲嵌在青山綠樹之中。往南看,三祖聖地涿鹿在落霧中忽隱忽現。往下看,有一個歷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古驛站—雞鳴山驛,簡稱雞鳴驛,他因雞鳴山而得名。那個四四方方的城廓坐落在藹藹的晴嵐里,似乎看到古驛站里膘肥體壯的群群驛馬在嘶鳴。在東西寬敞的大道上飛奔著傳遞書信的駿馬和仰鞭馳騁的驛卒。順著群山峰頂往東北方向看,20公里處有一片佔地3萬多畝鬱郁蔥蔥的原始次森林,那是段家堡鄉劉家莊森林公園。那裡不僅有茂密的森林,還生活著許多寶貴的動物,生長著許多珍貴葯材,那真是一座天然寶庫啊。那裡地勢高,日夜溫差大,是個避暑休閑的好去處。它還是革命老根據地,革命先輩們在大森林的掩護下,與敵偽日寇巧妙周旋,狠狠打擊敵人,為建立革命政權拋頭顱灑熱血,流傳下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教育和感動著一代代後人。往西看,那裡有一條黃登登的黃龍,那是典型的風蝕沙漠,是京西第一沙漠城,正在開辟為旅遊景區,讓遊人們與沙漠親近一番。座落在北面山凹里的哪個小村落名叫孟家墳,村裡那座二層小樓就是著名的孟家墳綉樓,院落布局巧妙,樓台設計做工精細,是難得的古建築藝術精品。山腳下那座北魏石窟保存著一千五百年前的高超石雕藝術,洞里的石雕群像造型逼真,想像豐富,可以和大同雲崗石窟,渾源縣懸空寺相提並論。

雞鳴山又叫奶奶山,是因為山頂上建有碧霞元君殿的緣故。碧霞元君又稱泰山奶奶。泰山奶奶全稱「天仙聖母碧霞元君」,是東岳大帝的女兒。東岳大帝父女住在泰山,故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泰山娘娘滋生萬物,早先,民間把她奉為送子娘娘。許多人前來頂禮膜拜,為生兒育女栓布娃娃。碧霞元君是婦女們極其崇拜的女神,被尊稱為「泰山奶奶」,所以雞鳴山又叫奶奶山。清朝同治年間,陰雨連綿,寺廟倒塌,當地百姓馬成泉、馬進珠召集眾人商議,集資重修,捐資者雲集,在山頂重修殿堂,在中寺旁建新寺觀音院,修成後,殿堂流丹溢彩,粲然一新。

永寧寺里三教殿供奉的是佛、道、儒、三教的代表人物,這是雞鳴山一大特色。正中三聖殿供奉的是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左側是道教祖師太上老君,右側是儒教祖師爺孔子。宋遼時,遼統一了北方,對漢族文化兼收並蓄,出現了三教並尊的趨勢。三教同享人間香火,各使各的教義,各收各的布施,各度各的信徒。千百年來,每年這里都在農歷四月十三至四月十八舉辦廟會。廟會期間人流如潮香火旺盛,是人們許願還原祈禱祝福,觀光旅遊的鼎盛時侯。

雞鳴山自古以來就對環境保護非常重視,進山的第一關口是山口的山神廟。山神廟里供奉的是山神,五道將軍,判官、小鬼和土地爺及狼神。眾神一方面保護進山人們的安全,另一方面是告戒人們進山需愛護山中的一草一木,不捕殺動物等。誰要是違反山規就要受到神的懲罰。因此,人們對山神廟必恭必敬。進山後都能檢點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規規矩矩上山,老老實實下山。雞鳴山自古就是榮享萬人敬仰的名山。北魏文成帝、唐太宗,遼聖宗、元順帝、明英宗,清康熙等都先後登臨雞鳴山,觀賞北國風光。漢朝時,光武帝在洋河上修雞鳴山橋,埋下七十五根石柱後,因起戰事而停業。石柱至今還聳立在洋河中依稀可辯。北魏時,世祖為兒子高宗選乳母常氏。常氏人品高尚,慈祥柔順,精心哺育高宗。高宗即位後,把常氏尊為保安皇太後。常氏曾到雞鳴山游覽,十分迷戀雞鳴山美麗風光和淳厚的風土人情,囑咐高宗在自己逝後安葬在雞鳴山。和平元年,常氏病逝,便厚葬在雞鳴山。元朝,世祖忽必烈駕臨雞鳴山准備在雞鳴山打獵。不料馬失前蹄,帝王落馬墮地。御史大夫脫脫進諫說:「自古帝王端坐九重之上,器與大臣宿儒講求治道,至於飛鷹走狗,非其事也。」帝王聽了脫脫的好言相勸,從此再不閑游打獵。明朝宣德年間幼孜隨帝王宣宗朱善基到雞鳴山。帝王曰:「此山崩於元順帝時,為死亡的象徵。」幼孜曰:「順帝是亡國的皇帝,即使山不崩,國也必亡。

雞鳴山地勢險要,又處在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少軍事將領利用有利地形擊敗強敵。明永樂年間,阿魯台侵犯興和,明將都指揮王嚕戰死。帝王朱棣兵發京師,親征阿魯台,佔領雞鳴山,擊敗敵人。清朝初立,漠西蒙古准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叛變朝廷,經常率兵侵犯內蒙地區。康熙是馬上皇帝,文武雙全,親率大軍三次征討噶爾丹,噶爾丹全軍覆沒,噶爾丹服毒自殺。康熙凱旋還朝途徑張家口下花園回京。他望見巍峨美麗的雞鳴山就信步登山。走到半山腰,有些勞累就在一塊平坦如床的大石頭上坐下來休息。耳聽百鳥鳴唱,眼看美不勝收的大好河山,靈感突發,吟出詩篇《登雞鳴山》:

鳥道盤空近寒垣,

洋河如帶繞山根。

停鑾欲覽沿邊勢,

石上藤蘿手自捫。

康熙大帝休息過的大石頭被人們尊為卧龍石,至今依然靜卧在山間小道旁。康熙活動登臨雞鳴山和卧龍石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日本鬼子投降後,一群群敗兵沮喪地沿著雞鳴山腳下的公路撤走。蔣介石的35軍大批人馬潰退時如喪家之犬,也沿著公路龜縮到新保安城,被我解放軍一舉全殲。

雞鳴山這位歷史巨人,飽覽了人間滄桑,見證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光明必將代替黑暗的客觀規律。雞鳴山的旖旎風光激發了古今文人的詩情,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動人詩篇和文學。「一峰奇綉高插空,萬馬踏碎青芙蓉。桑乾黑浪落絕壁,霜盡天澄更覺雄。」「琳宮突兀雞鳴巔,極目風煙天地寬。山疊亂峰來北嶽,水連千峽入桑乾。獨立雞鳴看日出,五雲多處是皇州。」碑文中這樣贊美雞鳴山:「從來山水林泉之境佳者俱傳,而刺入雲峰刺入雲峰更以動人之瞻仰雄此雞鳴山。乾坤挺秀,抱其麓者有洋河之屈曲,拱其側者有環峙之諸峰。朝焉,日暉峭壁千條燭;暮焉,月燦波心一棵珠。而且,鳥送吳弦,雲飛蜀錦,煙凝塞紫,雪狀昆容,四時佳景美不盛收。」

雞鳴山的民間傳說故事豐富多彩,經過一代代傳承更是美麗動人。由於「文革」中的浩劫,山中景觀毀於一旦。從1993年恢復建設以來,現在已頗具規模,復又成為旅遊勝地。由於歷史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雞鳴山也煥發出青春活力。2000年5月10日自來水注入永寧寺的「廣露緣」水庫,結束了錢百年來靠接雨水化雪水和毛驢馱水度日的艱難歲月。電燈照亮了寺院殿堂,更顯燦爛奪目。電話溝通了外面世界,雞鳴山變的也精彩起來。雞鳴山的俏麗面容引起眾多傳播媒體的關注,紛紛刊登文章宣傳雞鳴山。雞鳴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不斷提高,遊人和香客登臨雞鳴山與日俱增。雞鳴山敞開溫馨的懷抱擁抱所有投入她懷抱的人們。

㈢ 地球上最大的獨立岩石在哪裡有多大多重

著名的艾爾斯巨石(土著語為:烏魯入)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岩體

澳大利亞中部艾爾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luru 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北領地艾麗斯泉市(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俗稱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因此每年吸引著來自澳大利亞國內外約40萬遊客前去觀賞。

甭說外國人,就是澳大利亞本土人,如果你告訴他你已游覽過艾爾斯巨石,那也會引來不少羨慕的目光。其原因主要是因路途遙遠,而且還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費用。艾爾斯巨石是澳大利亞土著人(Anangu 阿南格族)的聖山,是澳大利亞的發祥地。由於她充滿著無限神秘色彩,走進澳大利亞中部,親眼目睹這一巨石的風姿,是我到澳大利亞以來一直期盼的夢。2004年10月初,趁放長假的機會終於圓了我在澳大利亞的夢——走進中部,親眼目睹了她那奇特、多變而迷人的風姿。直至今日仍回味無窮,索性把自己的感受記錄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一行六人一早從堪培拉乘飛機出發,經阿得雷德、艾麗斯泉市換機,三起三落終於在當日下午1:30分到達了艾爾斯機場。當我們從空中第一眼鳥瞰到艾爾斯巨石時,心情萬分激動,馬上拿出數碼相機想從空中拍攝下她那壯觀景象,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無論怎麼聚焦也無法拍攝下來,頓時她就更給我們一行人增加了「聖石」的神秘色彩。

當飛機降落後,我們馬上從機場租了一輛日產尼桑牌四輪驅動吉普車,急轉直下沿著寬闊的公路朝艾爾斯巨石駛去,大約半個小時後,公路的右前方一座粉紅色的巨石在藍天、白雲、紅地、綠草的映照下突現在我們面前,瞬間那種激動的心情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等不及把車停泊到艾爾斯巨石的停車場,就急不可待地半路剎車,先遠距離地好好欣賞欣賞這一世界奇觀——艾爾斯巨石。啊!艾爾斯巨石,你太美了!太壯觀了!我們為你而來了!頓時同行的朋友們就是一通狂拍。

艾爾斯巨石基圍周長約9公里,海拔867米,距地面的高度為348米,長3000米。她位於澳大利亞大陸的正中央,孤零零地奇跡般地凸起在那荒涼無垠的平坦荒漠之中,好似一座荒涼禮贊般的、超越時空與地空間的天然豐碑。對這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大岩石,至今科學家仍破解不出其確鑿的出處來源,有的說是數億年前從太空上墜落下來的流星石,其三分之二沉入了地下,三分之一浮在了地面。有的則說是一億兩千萬年前與澳洲大陸一起浮出水面的深海沉積物,恐怕這個難題將成為千古之謎。

1873年一位來自南澳的測量員,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橫跨這片荒漠,正當他飢渴難耐之時,突然一座巨大的石山展現在他的面前,當時他還以為自己是因疲勞而產生的幻覺,沒想到竟是一座奇特的整體巨大岩石。因為他來自南澳,因此就以時任南澳洲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大岩石。1985年澳大利亞政府正式把這座聖岩交給當地土著居民阿南格族管理,現在這里已開辟成了一座國家公園,英文名字為Uluru-Kata Tjuta Nationnal Park,這個公園現在已被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組織列入保護名單。

許多人為了攀登艾爾斯巨石而來到這里。攀登的地方只有西面一個入口,這條路線就是當年高斯攀登的路線,當年高斯赤著腳往山頂爬,磨得兩腳血泡模糊,疼痛難忍,然而當他到達頂峰時卻激動地喊道「我值了!美景報償了我。」當我們來到入口處正准備攀登時,突然看見入口處左側矗立著一塊一米見方的牌子,上邊用漢、英、法、日等語言寫著:「為了表示對土著傳統文化的尊重,請您最好不要攀登,如果您一定要攀登的話,請沿著索道攀登,一定要注意安全……」。艾爾斯巨石對當地土著人來說是一座聖岩,他們認為這里是宇宙的中心,是祖先神聖居住的地方,他們為此而頂禮膜拜,敬若神明。傳說洞內居住著彩色蛇神,因此人們定期前來朝拜。這座聖山本來是除了祭司以外,絕對不允許任何人攀登的,因此有很多土著人對旁人攀登這座聖山表示不滿。然而只是以攀登為目的而來的遊客又是當地人獲得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土著人只好默認。本想痛痛快快爬到岩峰的我,為了尊重當地土著人的風俗,即刻改變了主意。為了節省時間,乾脆先開車圍著巨石轉一圈,以示初來乍到的我們對這座聖山由衷的景仰與崇敬之情。

聽從岩峰上下來的澳大利亞朋友介紹,攀登這座巨石一般人往返需要1個半到2個小時,當然也有英雄好漢創下了上下僅用13分鍾的記錄。攀登時最好帶上一瓶水和一雙防滑手套,只要身體健康,穿著合適的鞋子都可以爬到頂峰。道路險要之處裝有鎖鏈,你可以藉助它往上爬。攀登的時間最好選擇上午,雖然風大,但是不會太熱。巨石頂峰7月份(澳大利亞的冬天)最低氣溫會達到零下5度,12月(澳大利亞的夏天)則會達到零上50度。裝有鎖鏈的地方坡度很大,一定要抓牢,否則萬一遇到狂風會被吹倒,那就會丟了性命。為了紀念攀登過程中不慎丟了性命的人,其紀念碑雕刻在攀登處右邊的岩石上。聽說站在巨石頂上可以遠眺那一望無際的荒漠,眼界十分開闊,除了遠處45公里的奧爾加斯(The Olgas),幾乎什麼都沒有,間或長些茅草和耐旱的沙漠樹木,也顯得十分渺小。我們由下往上望,深紅色的巨石上,依稀可見一條狹長的略發白色的小路,那是因遊人攀登時久的緣故而形成的。在同一條狹小的石路上人們自然分成了上下兩排縱隊緩緩有序地向上向下行走著。

除了攀登領略巨石的美景外,還可以環行散步觀看,聖岩全長9公里,走完全程一般人需要3個多小時,途中你可以觀賞巨石上雕刻著的土著民族岩石藝術和繪畫,繪畫向人們介紹著居住在巨石附近的阿南格族的傳說。途中有一座土著人進行神聖祭奠的殿堂,洞壁上保留著史前壁畫和崖刻,大多是動物的形態以及他們信仰的圖騰,雖年代已久,但仍依稀可辨,她向來訪者述說著土著人祖先的業績和神聖的故事。在這附近還有一個名為坎踞峽谷(Kantju Gorge)的小池塘,下大雨時雨水沿著岩石滑落到池塘,會形成一座十分壯觀的瀑布,美不勝收!

開著車子觀看聖山,真的是別有一番天地,我們奇跡般地發現這座聖山很會「變臉」,當你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她那千姿百態的美容。遠遠望去這塊巨岩的表面十分圓滑而光亮,像一座紅色巨型的大理石碑,碑石上似乎沒有一道裂縫和斷痕,只有無數條整齊的縱溝橫紋和大小不一形狀奇特的凹凸處,那都是歲月留下的風化與水化的痕跡。仔細觀看,有的地方像是一朵巨大的蘑菇頭;有的像是雄壯的獅身;有的像是突起高大的駝峰;有的像是連綿起伏的山巒;有的像是巨大的瀑布群;有的像是打鬧戲逗中的母子獅;有的像是浩浩盪盪的八仙過海;有的像是一張張極富性感的嘴唇,或大張或微閉,真是不勝枚舉。面對巨石你可以展開你那豐富想像的翅膀去尋覓與遐想。有一個地方非常值得介紹給大家,那就是一處最有名的「袋鼠尾巴」,這條巨大的「袋鼠尾巴」約有200多米長,緊緊依附在一座高大的石壁上,中下段還是中空的,而且很自然地一直延伸到地面,真是活靈活現,與鮮活的袋鼠尾巴別無兩樣。據說這條「袋鼠尾巴」象徵著男根,是製造生命的源頭。在殿堂「凹狀入口處」則象徵著女陰,為生命來源的出處。無論如何解釋,這條巨大雄健的「袋鼠尾巴」似乎在向人們述說著「這座聖山的的確確是屬於澳大利亞的」。

更加吸引觀光客的非變幻多端的巨石色彩莫屬了,一般來說一日之內巨石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變換出七種顏色,簡直精妙絕倫!巨石不斷變換的色彩,彷彿是一位十分愛美的千姿百態的模特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疲倦地在更換著她的時裝。黎明前,艾爾斯巨石穿著一件巨大的黑色睡袍,安詳地躺在那廣博無垠的大地之中,一副朦朧惺忪的模樣。日出時,巨石穿上了淺紅色的外衣,一副少女出水芙蓉般的嬌媚;到了正午巨石則穿上了橙色夏裝,一副朝氣蓬勃、火辣辣的強悍;傍晚夕陽西下,巨石則又穿上了深紅或醬紫色的秋裝,一副千錘百煉如火燎原的成熟;夜幕降臨前,巨石則又穿上了黃褐色的晚禮服,一副高貴顯赫的端莊;夜幕降臨後,巨石則脫掉了所有的時裝,與大地融合在了一起,一副休閑懶散的模樣;風雨前後巨石則又披上了銀灰或近於黑色的大衣,一副深沉、寧靜、剛毅木訥的厚重。萬一遇到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山雨欲來風滿樓時,那就毫無辦法攀登巨石和觀賞她那變幻多端的色彩了,然而取而代之的則是另一番壯觀景色——你可以盡情地觀賞壯觀瀑布中的巨石。風雨中,巨石則又換上了碩大的黑色蓑衣,迎接著暴風雨的考驗,大雨過後無數條瀑布從蓑衣上急淌直下,一副千條江河歸大海的壯觀景象。偶爾風雨過後,彩虹高懸天邊,又好似給巨石鑲嵌上了一條巨型的五彩發帶。總之,很難用語言把巨石變幻多端的色彩描繪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關於艾爾斯巨石百變顏色的原由眾說紛紜,但根據地質學家的推斷與考證,認為艾爾斯巨石主要由紅色礫石組成,其含鐵量相當高,岩石表層的氧化物隨著陽光不同角度的照射,而不斷地變化著其顏色。這種奇妙變幻的光影,給艾爾斯巨石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與神奇。

我們雖早已從艾爾斯巨石回到了首都堪培拉,然而激動的心情猶存,盼望著下一次再次走近你——艾爾斯巨石,那時我一定再與你親密接觸,再一次親眼領略你那多姿多彩千變萬化的容顏。

㈣ 世界上的7大奇跡是哪7大奇跡

「七大奇跡」指的是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在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七座宏偉的建築和雕塑。它們是: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爾忒彌斯神廟、奧林匹亞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羅德島太陽神巨像和亞歷山大燈塔。


這「七大奇跡」是公元前3世紀(中國戰國末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11年,公元前三世紀指299年到200年),腓尼基(現今巴黎嫩、敘利亞沿海一帶)的一位旅行家安提帕特(antipater)列舉出來的。後世人反復沿用,也就流傳開了。不過現「七大奇觀」中有六個由於地震、火災、戰爭等因素被損毀,只有埃及胡夫金字塔得以保存至今。


埃及胡夫金字塔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2631年—公元前2498年
建造地點:埃及開羅附近的吉薩附近。


建築特色:埃及吉薩金字塔


埃及現存金字塔80座,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禮金字塔,全都是由人工建成。古代埃及人如何雕刻坎石及砌成陵墓,陵墓內部通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宮,古代埃及人是用什麼方法建成,至今還是眾說紛紜。最初鋪蓋金字塔的外層磨光的灰白色石灰石塊幾乎全部消失。如今見到的是下面淡黃色的石灰大石塊,顯露出其內部結構。金字塔中心有墓室,可以從甬道進去,墓室頂上分層架著幾塊幾十噸重的大石塊。建成的金字塔被用陵墓。古埃及人相信死後永生,金字塔內的墓穴里起初堆滿了黃金和各種貴重物品。


傳說:


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離世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他用上採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樣子像漢字的「金」字,所以中國人把它寫為「金字塔」(原文是pyramid)。伊姆荷太普設計的塔式陵墓是埃及歷史上的第一座石質陵墓。


歷史淵源:


尼羅河畔的金字塔群(the
great
pyramids),是古代埃及法老自己修建的陵墓。據說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共有將近100座,大多都建築於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一些有4000多年歷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及尼羅河西岸。吉札金字塔,左邊屬於卡夫拉王,右邊屬於庫夫王,附近連著一座獅身人面像。主要建材是石灰岩,部分為花岡岩。3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塔是由第四王朝的3位法老胡夫(Khufu)、海夫拉(Khafra)和門卡烏拉(Menkaura)在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500年建造的。胡夫金字塔高146.6m,底邊長230.35m;海夫拉金字塔高143.5m,底邊長215.25m;門卡烏拉金字塔高66.4m,底邊長108.04m。


在這3座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它是一座幾乎實心的巨石體,用200多萬塊巨石砌成。成群結隊的人將這些大石塊沿著地面斜坡往上拖運,然後在金字塔周圍以一種腳手架的方式層層堆砌。金字塔的旁邊還有一些皇族和貴族的小小的金字塔和長方形台式陵墓。



巴比倫空中花園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6世紀
地點:巴比倫,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河東,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50里左右。


建築特色:巴比倫空中花園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不是懸掛於空中,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人們把原本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除「懸掛」之外還有「突出」之意)錯誤翻譯成「懸空」所致。和羅德島巨像一樣,考古學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園的遺跡。


一般相信空中花園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王(公元前604-公元前562)為了安慰思鄉成疾的王妃安美依迪絲(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鄉而興建的。據說它要由奴隸們轉動機械裝置,從下面的幼發拉底河裡抽上大量的水,來灌溉空中花園里的花草。


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系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亦遠離幼發拉底河,所以歷史研究者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輸水設備。有些文獻記載國王每天派幾百個奴隸推動輪軸,將水泵上石槽,由石槽向花園中供水。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面,因為一般的建築物,不可能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坍塌。由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n
plain)沒有太多的石塊,因此研究者們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非比尋常,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礫,更有文獻指出: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在經過了層層防護後,花園頂層蓋上了石磚,鋪上了鉛板,最後種上了各種奇花異草,遠遠看去甚為壯觀。



阿爾忒彌斯神廟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550年
建造地點:古希臘愛菲索斯(Ephesus)中,約在今土耳其的伊茲密爾(Izmir)南面50公里。


建築特色:阿爾忒彌斯

阿爾忒彌斯(希臘文Αρτεμιδ,拉丁文Artemis),是希臘神話中的月亮神、狩獵女神,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妹妹;而羅馬神話則稱她為黛安娜(Diana),埃及人稱她(Bastet),阿拉伯人稱她Lat。在古代的希臘阿爾忒彌斯女神深受敬仰,因此建成七大奇觀之一的阿爾忒彌斯神廟。


神廟建築以大理石為基礎,上面覆蓋著木製屋頂。整個建築的設計師是喬西宏父子,它最大的特色是內部有兩排、至少106根立柱,每根大約12-18米高。神廟的底座約為7200平方米。


毀於公元前356年的大火,在原址後建起的廟於公元262年再罹火難。阿爾忒彌斯神殿曾經歷過七次重建,首座阿爾忒彌斯神殿於公元前550年由建築師薩莫斯、喬西宏及他的兒子梅塔傑那斯設計,用伊奧尼亞柱式(Ionian)大理石柱支撐,是首座全部由大理石建成的當時最大的建築物。


整座建築物均由菲迪亞斯(Phidias)、波利克萊圖斯(Polyclitus)、克雷西拉斯(Kresilas)和福雷德蒙(Phradmon)等當時著名的藝術家以銅、銀、黃金及象牙浮雕裝飾,在中央的「U」形祭壇擺放著阿爾忒彌斯女神的雕像,供人膜拜。最後,由於愛菲索斯人轉信基督教,神殿在公元401年被St.John
Chrysostom摧毀。




奧林匹亞宙斯巨像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457年
建造地點:希臘奧林匹亞城。



建築特色:奧林匹亞宙斯神像

簡介:


宙斯(Zeus)是希臘眾神之神,是奧林匹亞(Olympia)的主神,為表崇拜而興建的宙斯神像是當世最大的室內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則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拜占庭的菲羅撰寫記述七大奇跡說:「我們以其他六大奇跡為榮,而敬畏宙斯神像。」


宙斯神殿是古希臘的宗教中心。神殿位於希臘雅典衛城東南面依里索斯河畔一處廣闊平地的正中央,為古希臘眾神之神宙斯掌管的地區;這地方盡是一片黃澄澄的丘陵,但是在古希臘時期,四周環繞翠谷和清冽溪水,景境幽雅,更是當時的宗教中心。在古希臘時代,那片地區位於雅典城牆外,到了哈德連帝時代為了擴大雅典城規模,將城牆往外擴展,才把神殿納入城內。


神殿於公元前470年開始建造,前456年最後完工,為多利克式(Doric-style)建築,由建築師伊利斯人李班(Libon)設計,宙斯神像由雕刻家菲迪亞斯(Pheidias)雕刻。


宙斯(Zeus)神殿本身則是多利克式(Doricorder)建築,表面鋪上灰泥的石灰岩,殿頂使用大理石興建,由34個高達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支柱撐起來,面積達41.1米乘107.75米,廟前廟後的石像都是用派洛斯(Paros)島的大理石雕成。廟內西邊人字形檐飾上的很多雕像,十足是雅典的風格。


介紹:
至於神殿主角——宙斯,採用了所謂的「克里斯里凡亭」(chryselephantine)技術,是在木製支架外加象牙雕成的肌肉和金質的衣飾。寶座也是木底包金,嵌著烏木、寶石和玻璃,歷時八年之久才完成。


在旅行家沙尼亞斯巴(Pausanias)的《希臘游記》一書中,曾對宙斯神像作了詳細的描述,書中記載:「宙斯神主體為木製,身體裸露在外的部份貼上象牙,衣服則覆以黃金。頭頂戴著橄欖枝編織的皇冠,右手握著象牙及黃金製成的勝利女神像,左手則拿著一把鑲有各種耀眼金屬打造的權杖,杖頂停留著一隻鷲」。


至於他的寶座,神像頭上與頭後,雕著「雅典三女神」和「季節三女神」(春、夏、秋)雕像;腿和腳飾有舞動中的勝利女神、人頭獅身史芬克斯及希臘其他諸神裝飾,底部寬6.55米、高1米。不包括寶座,僅約高13公尺的神像就相當於四層樓高的現代建築,使坐在寶座上的宙斯頭部差不多頂著神殿頂。


神像身後掛著由耶路撒冷神廟劫掠得來的神聖布幔。菲迪亞斯更精密地規劃四周變化,包括由神廟大門射向雕像的光線,為了令神像的臉容更為美麗光亮,更於神像前建造一座極大且淺,裡面鑲了黑色大理石的橄欖油池,利用橄欖油將光線反射。矗立期間更有工人前來擦拭象牙,稱為「菲迪亞斯拋光工人」。一名訪客說:『我可以告訴你雕像的尺寸,但無法形容造成的影響。』


神像昂然地接受人們崇拜達900多年,但最後基督結束了一切。公元393年,羅馬皇帝都路斯(Theodsius)一世,毅然頒發停止競技的赦令,古代奧林匹克競技大會也是在這一年終止。接著,公元426年,又頒發了異教神廟破壞令,於是宙斯神像就遭到破壞,菲迪亞斯的工作室亦被改為教堂,古希臘從此灰飛煙滅;神廟內傾頹的石柱更在公元522年及551年的地震中震垮,石材被拆卸,改建成抵禦蠻族侵略的堡壘。所幸的是,神像在這之前已被運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現為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被閹臣路易西收藏於宮殿內達60年之久,可惜最後亦毀於城市暴動中。




摩索拉斯陵墓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353年
建造地點:古希臘,今土耳其西南地區。


建築特色:摩索拉斯陵墓


哈利卡納蘇斯的毛索洛斯墓廟約45米高,底座上部呈階梯形的金字塔狀,卡里亞王國摩索拉斯國王的塑像可能矗立在頂端。陵墓毀於公元3世紀的一次地震中。


這座偉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築由兩名希臘設計師設計,外面裝飾以奇異的雕刻花紋,頂端還雕有摩索拉斯的雕像。甫一建成就聲名遠播,公元3世紀初毀於大地震。倫敦大英博物館還收藏有一點剩餘的雕刻。毛索洛斯墓廟位於哈利卡納素斯,底部建築為長方形,面積是1200平方米,高45米,其中墩座牆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大約共有400尊精美的雕像裝飾著陵墓,其中最頂部的4尊馬車雕像高3米。建築物被墩座牆圍住。毛索洛斯墓廟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Bryaxis,Leochares,Scopas,和Timotheus製造,每人負責墓廟的其中一邊。


歷史淵源:


在15世紀初哈利卡納素斯被侵佔,新的統治者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將摩索拉斯陵墓的一些石頭用作建築材料.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倖存,並存放在英國倫敦的博物館內.自從19世紀開始,摩索拉斯墓廟一直有進行考古學的挖掘,這一些挖掘提供不少有關摩索拉斯墓廟的資料。



羅德島太陽神巨像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282年
建造地點:愛琴海,希臘-羅德港。


希臘羅德島巨像是七大奇觀中最神秘的一個,這座巨像建在羅德市(Rhodes)港口的入海處。它是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Helios)的青銅鑄像,高約33米。因為它只在短短56年間便毀於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地震中,考古學家甚至連它的確切位置及外觀都未能確定。


羅得斯島巨像位於希臘羅得斯島(Island
of Rhodes)通往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的港口。公元前的羅德島是重要的商務中心,它位於愛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處,羅德港於公元前408年建成。歷史上羅德島曾經被許多勢力范圍統治過,其中包括摩索洛斯(他的陵墓也是七大奇跡之一)和亞歷山大大帝。但在亞歷山大大帝歸天之後,全島又陷入了長時間的戰爭。馬其頓(Macedonia)侵略者德米特里帶領四萬軍隊(這已超過了整個島上的人口)包圍了港口。經過艱苦的戰爭,羅德島人擊敗了侵略者。為了慶祝這次勝利,他們決定用敵人遺棄的青銅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修築12年,高約33米,與紐約的自由神像的高度差不多。傳說中雕像兩腿分開站在港口上船隻是從腿中間過去,非常壯觀而有趣。這座巨像其實是希臘人的太.陽.神及他們的守護神赫利俄斯(Helios),由建築師Chares設計,經過12年的興建,羅德島巨像於公元前282年完工,整座巨像共高33米,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銅包裹,以後更被用作燈塔。可惜的是羅德島巨像作為一大奇觀只存在了短短56年。公元前226年的大地震把這幢偉大巨像推倒,脆弱的膝蓋成為了巨像的致命傷,巨像從此倒在Mandraki港附近的岸邊。公元654年,羅德島被阿拉伯人入侵,入侵者更把遺跡運往敘利亞,至此巨像徹底消失了。由於巨像的殘骸被搬運至別處,使這個奇觀的考察更加困難。



亞歷山大燈塔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281年
建造地點:埃及(Egypt)的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附近的法洛斯島(island of Pharos)上。


建築特色:亞歷山大燈塔


遵照繼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國王)後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第一任法老托勒密的命令,亞歷山大城的法羅斯燈塔於公元前300年建在一座人工島上。由於歷史的模糊記載,預估高度115—150米之間(377—492英尺),用閃光的白色石灰石或大理石建成。


在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死後不久,他的手下之一托勒密(Ptolemy
Soter)便稱霸埃及,並建都於亞歷山卓,有鑒於亞歷山卓港附近的海道十分危險,Ptolemy
Soter便下令由建築師Sostratus及亞歷山卓圖書館(Alexandria
Library/Mouseion)合作興建亞歷山大燈塔,燈塔於公元前290年竣工。


當亞歷山大燈塔建成後,它的高度當之無愧地使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他的設計者是希臘的建築師索斯查圖斯。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筆記中這樣記載著:「燈塔是建築在三層台階之上,在它的頂端,白天用一面鏡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導船隻。」1500年來,亞歷山大燈塔一直在暗夜中為水手們指引進港的路線。它也是六大奇跡(七大奇跡中除埃及吉薩金字塔)中最晚消失的一個。14世紀的大地震徹底摧毀了它。在倒塌後地基被作為堡壘一直存在,直到亞歷山大港沉沒。


法洛斯燈塔與其餘六個奇觀絕對是不同,因為它並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純粹為人民實際生活而建,法洛斯燈塔的燈光在晚上照耀著整個亞歷山港,保護著海上的船隻,另外,它亦是當時世上最高的建築物。


亞歷山大燈塔外傳:亞歷山大港


公元前332年,馬其頓(Macedonian)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於埃及尼羅河口西面建立一個新城——亞歷山卓(Alexandria),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埃及托勒密王朝開始興起,亞歷山卓便成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並因此而繁榮起來,再加上亞歷山卓位於亞洲,非洲及歐洲三個洲的接合位置,亦能通往尼羅河及地中海的港口,可以想像到亞歷山卓是如何繁榮,世界的通商是如何發達,而且亞歷山卓內的法洛斯島(Pharos)
更擁有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The Pharos light house) 照耀著港口。


此地亦有一些神殿和埃及國王宮殿等大量建築物遺跡。雖然亞歷山卓擁有如此繁榮,但到了今天,亞歷山卓已面目全非,科學家認為由於在公元四世紀的一次大地震,這些建築絕大部分已倒下.科學家在亞歷山卓港進行過多次的挖掘工程,其中於
1996
年的一次挖掘中,法國的專家聲稱在亞歷山卓港的海底發現了大規模的古代遺跡,同時亦發現出古代的道路及鋪設道路的鋪石痕跡。調查人員發現於古代時沉入海中的雙耳長頸瓶,這是古希臘的一種壺,
壺上有兩個手把,用作運送葡萄酒等交易貨品。調查隊亦發現了法老雕像的頭部,工作人員以金屬器具先固定法老的頭部,再運用氣球將雕像送上水面,而這次調查是在法洛斯燈塔的可能所在位置進行,只要將雕像的頭部與旁邊的工作人員相比,就可以想像到此雕像的巨大。


隨著這一些的發現外,多次的調查已經發掘出數以千計的遺跡,而發掘出來的遺跡大多有幾噸至幾十噸重,從這些遺跡中,我們慢慢可以想像到神秘的法洛斯燈塔的外觀。由於亞歷山卓的繁榮,以及古代行船定向技術的落後,可以想像到照耀著整個港口的法洛斯燈塔對於保衛古代船員的生命佔了一個極重要的地位。後世的人類能否對法洛斯燈塔有更清楚的認識,全在於政府及專家會否重視對亞歷山卓港的發掘。如果亞歷山大港的發掘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就可以把更多的建築物特色重現,讓更多的人欣賞這種獨特的美景....


以上就是世界七大奇跡的全部內容啦!

原文鏈接:世界7大奇跡分別是哪些?

㈤ 大地的裂變副本位置和怎麼去。

大裂變總共有10個新增的5人本以及4個重置的5人本外加6個團隊本
5人本分別是
格瑞姆巴托 位於暮光高地西南角
托維爾失落之城 位於奧丹姆南部
旋雲之巔 位於奧丹姆 東南部高空中
巨石之核 位於深岩之洲初始位置的樓上,需要飛行坐騎才可到達
起源大廳 位於奧丹姆地圖中東部
黑石岩窟 位於黑石山中間,副本門在黑石塔下方
潮汐王座 位於瓦斯琪爾最後一個區域的大漩渦內
時光之末,永恆之井和暮光審判 這3個5人本都在時光之穴

以下4個重置副本的位置沒有改變
死亡礦井 位於西部荒野的月溪鎮
影牙城堡 位於銀松森林的焚木村旁
祖爾格拉布 位於北荊棘谷的東面
祖阿曼 位於幽魂之地的東南面

團隊本為
暮光堡壘 位於暮光高地南部的高空中
風神王座 位於奧丹姆南部高空中,和旋雲之巔位置對稱
黑翼血環 位於黑石山外部,需要飛行坐騎才能到達
托爾巴拉德監獄 位於托爾巴拉德半島的南部中央建築西面
火源之界 位於海加爾山的薩弗隆城堡
巨龍之魂 位於時光之穴

㈥ 世界上最高的山在哪

世界最高的山是喜馬拉雅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 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藏和 尼泊爾交界處。珠穆朗瑪峰地處中尼邊界東段,北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的定曰縣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由結晶岩系構成。海拔8848.13米(最新海拔數據8844.43米),並以3.7厘米/年的速度增高。為世界第一高峰,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藏語意為女神第三。清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皇輿全覽圖》上作朱母郎馬阿林。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此峰正名為珠穆朗瑪峰。尼泊爾稱薩迦-瑪塔。 中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喜馬拉雅上。中國 中國和尼泊爾交接處,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是最高的山峰中國啊 還好意思問在中國中國 世界最高的山峰在中國與尼泊爾的邊界上的喜馬拉雅山上的珠穆拉瑪峰中國,珠穆朗瑪峰中國和尼泊爾的交接處!~中國與尼泊爾的交界處——喜馬拉雅山脈上的珠穆朗瑪峰珠穆朗瑪峰 在中國的青藏高原上的喜馬拉亞山上中國和尼泊爾交界中國,,,西藏自治區,,喜馬拉雅山主山脈,,珠穆朗瑪峰是當今世上最高的山,,它由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互相碰撞擠壓地殼岩層變形形成的..目前它還在不斷升高西藏和尼泊爾中國西藏中國和尼泊爾交界 珠穆朗瑪峰 喜馬拉雅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 如果高度是從山腳量度至峰頂,那麼世界上最高的山便是夏威夷群島的巨型火山冒納開亞,這座山從海底隆起,高達三萬多尺,只有小半冒出海面。 若從海平面量度至峰頂,最高的山峰則群集於喜馬拉雅山脈。這條山脈猶如一堵巨大的屏障,橫亘亞洲南部,綿延一千五百多里;其中高逾二萬四千尺的山峰達三十多座,聖母 峰為群峰之首,海拔二萬九千零二十八尺。 南美洲的最高山峰是阿根廷的阿空加瓜峰,海拔二萬二千八百三十五尺;美國阿拉斯加的麥京利峰是北美洲群山之冠,海拔二萬零三百二十尺。坦尚尼亞的吉里曼加羅山是非洲最高峰,海拔一萬九千三百四十尺。歐洲最高峰則是俄羅斯的艾布魯斯峰,海拔一萬八千四百八十一尺。甚至南極洲也有不少崇山峻嶺,其中最高的是文森山,海拔一萬六千八百六十尺。澳洲的地勢平坦的多,最高峰是科修斯古峰,海拔七千三百一十尺喜馬拉雅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很高,但是大家請注意那是峰,是山峰!!!!位於中國西藏的喜馬拉雅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 . 珠穆朗瑪峰 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此數據是由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的協助下,於1966-1968、1975年測定的,1992年又對其進行了復測)。2006年的復測全新數據是8844.43米。 藏語「珠穆」是女神的之意,「朗瑪」是第三的意思,因珠峰附近還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珠穆朗瑪」意為第三女神。 珠峰位於東經8654′,北緯2754′,地處中尼邊界東段,北坡在我國西藏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整個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威武雄偉,昂首天外,四周地形極為險峻,氣象瞬息萬變。在山脊和峭壁之間,分布著數百條大小冰川,還有許多美麗而神奇的冰塔林,猶如仙境廣寒宮。從18、19世紀開始,便陸續有一些國家的探險家、登山隊,前往珠峰探測奧秘,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有人從南坡登上峰頂。從1921年至1938年,他們稱珠峰北坡是「不可攀登的路線」、「死亡的路線」。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康熙皇帝派出兩名懂技術的喇嘛,從青海西寧進入西藏踏勘地形,繪制山水圖紙,首次用漢、滿文標注了珠穆朗瑪峰的位置(漢文為「朱母朗馬阿林」,「阿林」滿語為大山),明確其位於中國境內,並載於清《皇輿全覽圖》中,這是世界最高峰最早的文獻記載,它比英國人在咸豐二年(1852)測量此峰並擅自命名為「埃佛爾斯峰」早135年。 珠峰不僅巍峨宏大,而且氣勢磅礴。在它周圍20公里的范圍內,群峰林立,山巒疊障。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處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窮峰,東南面是馬卡魯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這些巨峰的外圍,還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遙遙相望:東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爾和錫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奧友峰和 8012米的希夏邦馬峰。形成了群峰來朝,峰頭洶涌的波瀾壯闊的場面。 近年來由於溫室氣體效應導致全球變暖,各高峰永久冰層融化,造成山峰高度有所下降,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該峰高度可能還會進一步下降.中國中國西藏

㈦ 去了哪四處自然奇觀,可以體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很有意思的,總會在不經意間給我們驚喜,一個陌生人善意的問候,心情陰郁時的好天氣,以及旅途中的自然風景等,都是這個世界賜予我們的禮物,尤其是未經人工的雕琢的自然風景,總是讓我們生出敬畏之心。這世上有很多自然奇觀,如異域秘境,經歷了上千年上萬年的演化才形成,有沒有哪一個打動了你呢?

㈧ 叫岩在哪裡

叫岩位於贛鄱大地信江流域鉛山西北段,東鄰三清山、南毗武夷山、北接滬(上海)瑞(瑞麗)高速公路、西連龍虎山,佔地約10平方公里,境內為丘陵崗地,多裸露紅石山崗,平均海拔94米,擁有鼓岩、羊岩、港岩等大小山岩100多個。這里山在水中,水繞山轉,山勢陡峭、嶙峋,水域寬廣、清澈,香樟成林,滿山翠綠,鬱郁蔥蔥,恍惚使人置身於一幅原生態、充滿野性美的山水畫廊,現已被當地政府列為「十一五」規劃重點開發景區之一。

㈨ 萬那杜自由行5大旅遊地是哪裡

萬那杜共和國,位於南太平洋西部,毗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是一個沒有四季,只有旱季和雨季的海島國家。這里被譽為潛水天堂,塔納島活火山可近觀,彭特科斯特島是現代蹦極運動的發源地。

1.維拉港Port Vila

每年4至6月是白薯藤蔓一年中最堅韌的時刻,這也代表著在彭特科斯特島上一年一度的「陸地跳」(又稱死亡蹦極)就要開始了。這是一項特殊的儀式,土著居民用來慶祝白薯的豐收,適齡男孩用來證明他們的成年。跳塔將近16米高,能登上最高點的男子,將成為部落里最勇敢的人!

紐西蘭人哈克特(A.J.Hackett)在多次目擊該島傳統「蹦極」後受到啟發,開始使用現代的彈性材料取代彭特科斯特島人使用的藤條開發並宣傳「蹦極」項目。這就是現代蹦極運動的原型。

㈩ 關於艾爾斯巨石

概況
艾爾斯岩石
[1]
艾爾斯巨石(又稱艾爾斯岩石)基圍周長約9公里,海拔867米,距地面的高度為348米,長3000米。它位於澳大利亞大陸的正中央,孤零零地奇跡般地凸起在那荒涼無垠的平坦荒漠之中,好似一座荒涼禮贊般的、超越時空與地空間的天然豐碑。對這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大岩石,至今科學家仍破解不出其確鑿的出處來源。有的說是數億年前從太空上墜落下來的流星石,其三分之二沉入了地下,三分之一浮在了地面;有的則說是一億兩千萬年前與澳大利亞大陸一起浮出水面的深海沉積物,恐怕這個難題將成為千古之謎。
發現艾爾斯岩石
1873年一位來自南澳的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正當他飢渴難耐之時,突然一座巨大的石山展現在他的面前,當時他還以為自己是因疲勞而產生的幻覺,沒想到竟是一座奇特的整體巨大岩石。因為他來自南澳,因此就以時任南澳大利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了這座大岩石。1985年澳大利亞政府正式把這座聖岩交給當地土著居民阿南格族管理,現在這里已開辟成了一座國家公園,英文名字為Uluru-Kata Tjuta Nationnal Park,這個公園現在已被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組織列入保護名單。

艾爾斯岩石
艾爾斯岩石俗稱為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歷史。如今這里已辟為國家公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觀賞巨石風采。
澳大利亞北部地方西南部的巨大獨體岩,是突崿(tor, 孤立的巨大風化岩)之一。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獨體岩。這塊獨體岩(當地的澳大利亞原住民稱它為Uluru)是由長石砂岩構成,能隨太陽高度的不同而變色。這塊岩石在日落時分最令人驚豔,因夕照使它呈現火焰般的橙紅色。
艾爾斯岩石高出周圍荒漠平原335公尺(1,100呎),呈橢圓形,長3.6公里(2.2哩),寬2公里(1.5哩)。較低的斜坡上由於較弱岩層的蝕化而出現溝槽,而頂部有因罕見的暴雨所帶來的大水沖刷出的溝渠和窪地。岩石位於烏盧魯-卡塔朱塔國家公園(Uluru-Kata Tjuta National Park, 1958年初建時稱艾爾斯岩-奧爾加山國家公園〔Ayers Rock-Mount Olga National Park〕)內,底部有一些淺洞穴,被某些原住民部落視為聖地,洞內有雕刻和繪畫。
吉萊斯(Ernest Giles)於1872年發現該岩石,他用前南澳大利亞總理艾爾斯(Sir Henry Ayers)的名字命名。1985年艾爾斯岩的正式所有權授予當地原住民,原住民則將該岩石和國家公園租借給政府,為期99年。參觀者可經由東北面450公里(280哩)處的艾麗斯斯普林斯(Alice Springs)乘車到達該地。艾爾斯岩附近旅遊度假地的建築顏色與周圍的沙漠融為一體。1987年艾爾斯岩及其周圍的公園被指定為世界遺產保護區。
成因
[2]艾爾斯岩石底面呈橢圓形,形狀有些像兩端略圓的長麵包。長3.6千米,寬約2千米,高348米,基圍周長約8.8千米。岩石成分為礫石,含鐵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發紅,整體呈紅色,因此又被稱作紅石。突兀在廣袤的沙漠上,艾爾斯巨石如巨獸卧地,又如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此雄偉地聳立了幾億年。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約到了3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

艾爾斯岩石
經過億萬年來的風雨滄桑,大片砂岩已被風化為沙礫,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余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面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土著人稱這座石山為「烏盧魯」,意思是「見面集會的地方」。西方人稱之為「艾爾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歐洲地質測量員到此勘探,意外地發現了這一世界奇跡,由於他來自南澳大利亞,故以當時南澳大利亞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命名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爾斯石彷彿是大自然中一個愛漂亮的模特,隨著早晚和天氣的改變而「換穿各種顏色的新衣」。當太陽從沙漠的邊際冉冉升起時,巨石「披上淺紅色的盛裝」,鮮艷奪目、壯麗無比;到中午,則「穿上橙色的外衣」;當夕陽西下時,巨石則奼紫嫣紅,在蔚藍的天空下猶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燒;至夜幕降臨時,它又匆匆「換」上黃褐色的「夜禮服」,風姿綽約地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
眾說紛紜
關於艾爾斯石變色的緣由眾說紛紜,而地質學家認為,這與它的成分有關。艾爾斯石實際上是岩性堅硬、結構緻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陽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會不斷地改變顏色。因此,艾爾斯石被稱為「五彩獨石山」而平添了無限的神奇。
雨中的艾爾斯岩石氣象萬千,飛沙走石、暴雨狂飆的景象甚為壯觀。待到風過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濛,又好似一位披著銀色面紗的少女;向陽一面的幾道若隱若現的彩虹,有如頭上的光環,顯得溫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許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澆灌周圍的藍灰檀香木、紅桉樹、金合歡叢以及沙漠橡樹、沙丘草等植物,使艾爾斯石突顯勃勃生機。(http://ke..com/view/66624.htm)

閱讀全文

與越南奇岩大地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和英國貴族當校友是什麼體驗 瀏覽:96
印尼有多少強國 瀏覽:18
英國人吃中餐一頓多少錢 瀏覽:999
哪個國家與義大利接壤 瀏覽:15
義大利咖啡機在哪裡買 瀏覽:647
為什麼英國現在搶購食品 瀏覽:172
沙特跟伊朗哪個隊厲害 瀏覽:701
伊朗進步英語怎麼說 瀏覽:772
印尼虎魚怎麼區分明虎暗虎 瀏覽:812
陸士諤的小說新中國有哪些幻想 瀏覽:437
印尼赤道一號在哪裡 瀏覽:403
越南軟柿子多少錢一盒 瀏覽:944
越南戰爭哪些名將兒子犧牲了 瀏覽:728
如何接待印度朋友 瀏覽:664
佐羅電影為什麼用義大利語 瀏覽:165
伊朗真實油價多少 瀏覽:558
伊朗石油預計多少錢 瀏覽:906
印度都感染過什麼病毒 瀏覽:226
越南國國旗怎麼畫 瀏覽:456
越南老街到河內哪個快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