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越南遭到外來生物入侵泛濫,中國遊客看到之後卻說「這就是小菜一碟」,究竟是何緣故
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人本身的「吃貨」屬性。這帶著明顯調侃意味的話語,背後其實是對於中國飲食文化的贊揚。在世界當中,能夠在飲食方面超越中國的國家幾乎沒有,繁雜的菜系種類讓任何一種食材只要能吃,都能在國內找到屬於自己的製作方式。
在另一個方面上,人也是位於食物鏈之中的一員,食物鏈頂端的地位註定了人類可以輕易對下屬的諸多食物進行獵捕。但是人和動物根本的區別還是在於對食物會進行各種加工。這一點中國由於源遠流長的文化,因此在這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但是並不意味著外來物種入侵便是一種可以忽視的問題,即便是在國內「清道夫」都逐漸成為飲食菜餚之一的這個時候,也還需要對外來物種進行嚴格的管控,我們吃也要吃的放心,吃得健康。
B. 中國「沒轍」的泛濫物種,為什麼卻成越南美食
眾所周知,以前經常鬧飢荒,人們餓腹度日,所以只要是能吃的東西都來者不拒,長久下來中國人就形成了“敢吃”的飲食習慣。
而且中國的吃貨精神還傳播到世界各地,就像外國人不吃鯉魚和小龍蝦,當燜燒烹煮全用上卻成為了中國人最愛吃的零食和宵夜,還具備色香辣,人們吃得那是津津有味,可謂把“能吃是福的境界”發揚光大,繼承了先人不浪費“糧食”的良好品質。雖說中國人敢吃,可也不是什麼都吃。“清道夫”在中國泛濫成災,人們就拿它沒轍。
因為清道夫的做成食物的方式不一。越南人最喜歡將其做成燒烤,加上蘸醬放到鐵網上就能成為一道美食,而且他們覺得很好吃,有人還感嘆中國人錯過了一道美食。那麼,有人吃過嗎?
C. 中國有哪些幾乎不吃的物種,在越南成了「搶手貨」
中國地大物博,盛產各種美食,諸多入侵物種也難逃被中國食客它端上餐桌,在這中國的入侵物種中,有一種是中國人幾乎不吃的物種,因為這種物種蘊含了多種寄生蟲,而且這種寄生蟲一年可產2400到8700個卵,中國深受其困擾。
這種入侵物種中國幾乎不吃,但它在越南卻成為了“搶手貨”,成為了越南人民經常食用的一道美食。
D. 馳騁越南水域的「魚王」,為何來到中國卻難有作為
這還用說嗎?任何可以吃的東西到了中國來,那就是兩個字吃它。在歐洲泛濫的鯉魚到了中國,那可能都成不了年,就已經被關上了餐桌,想當初澳大利亞的龍蝦泛濫了,中國不知道有多高興,摩拳擦掌的躍躍欲試,想要把龍蝦端上餐盤。當時丹麥的生蚝也泛濫,中國人就是再吃。古巴被螃蟹物種入侵了,中國人三個字繼續吃。
越南的巴沙魚被稱為越南的魚王,這魚王個頭可不小,需要一個成年男子用盡全力才能將他抱起來,看起來就是特別肥的樣子,並且這個魚類的肚子裡面還有三塊很大的油脂,所以越南也叫它為卡巴沙。這個魚的油脂比重很大,體重的58%都是油脂,屬於淡水和魚。
中國人其實很喜歡吃巴沙魚,這是由於巴沙魚的肉質十分鮮美,不管是清蒸還是爆炒還是香煎都可以,留住魚本身的味道且肉質細膩,巴沙魚的營養價值也很高,再加上巴沙魚肉多骨頭少,在哪裡都是一種暢銷品,十幾年前巴沙魚也曾入侵中國,可還沒有等它泛濫成災,就被端上了中國的餐桌,最廣為流傳的做法就是把它做成酸菜魚。再加上中國人口密度大,對於魚的需求特別多,再加上由於巴沙魚好養殖,生產快產量高,所以巴沙魚在國內就更加受歡迎。不管這個魚在越南,是不是魚王來到中國都只有乖乖被吃的份兒。
E. 小龍蝦「入侵」失敗,如今越南蝦王來到中國,能取代小龍蝦嗎
物種入侵,大家都不陌生,一些物種會隨著人類的活動和自然媒介,來到另一地方,在當地定居、自行繁殖和擴散,最終明顯影響當地生態環境,損害當地生物多樣性,從而形成物種入侵事件。
中國其實是一個受外來物種威脅較大的國家,畢竟中國是一個國土面積較大的國家,並且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各不一樣,這也導致了中國適合各種不同類型的物種生存,所以中國的入侵物種種類非常多。
截止到2019年,確定入侵我國的外來有害生物達到544種,其中危害嚴重的達100多種。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中,入侵中國的就有50餘種,有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物種,其實都是入侵物種,比如小龍蝦就是雲南省的二級入侵物種。
F. 越南大蝦「泛濫」,一隻蝦巴掌大,為什麼中國吃貨也無能為力
如果一位中國吃貨跟你說,他們對這些美食表示無能為力。
別慌,不是吃貨不想吃,僅僅是因為他窮,他沒錢,覺得出國要花費很多錢。所以面對泛濫的大蝦,他們才會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中國的吃貨,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泛濫物種殺手。
小龍蝦在中國拽不了幾年,就被吃到必須養殖才能暫時滿足國人的小口。
而四大家魚,從古至今,都浪不起來。但是一到了美國,沒了天敵,一下子就強佔了四大湖。
至於其他失敗的入侵物種,我就不多說了。
當然了,只要在其他流域那裡,能抓到大蝦,保證人員安全,一般都還是沒問題的。
就目前情況來看,已經有吃貨先鋒隊前去越南幫助當地人解決大蝦了。
據了解,那邊釣蝦是免費的,只要你能抓到就好了,至於烹飪的話,付點錢給餐廳,一般他們都會幫忙處理的。
所以,說到最後,錢還是最關鍵的。
只要有錢,別說越南還是歐洲,就算南極,也阻擋不了中國吃貨的腳步。
G. 越南體長40厘米味道鮮美的巨蝦,中國遊客為何卻下不去嘴
物種入侵事件,在這個時代已經非常常見了,幾乎每個國家都有遇到物種入侵事件,這些外來物種,會對一個國家的生態系統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往往還伴隨著經濟上的損失,是讓人們十分頭疼的存在。
外來入侵物種,之所以會造成這么大的傷害,主要是因為兩點,第一點是因為沒有天敵,沒有天敵的存在,這些入侵物種,可以一直長大,這也是一些巨型魚出現的原因。第二點則是因為繁衍能力太強了,一般來說,造成巨大危害的入侵物種,都是繁衍能力非常強的物種。
澳大利亞野兔入侵就是如此,雖然兔子的殺傷力不大,但是拚命繁衍的野兔,也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而越南也碰到了類似的入侵物種,這次在越南泛濫成災的物種,是在中國非常受歡迎的蝦。
H. 越南「蝦王」泛濫,中國遊客一次能釣一桶,為啥卻說不敢吃
一般來說,物種入侵事件,都是發生在不同國家之間,尤其是在現代這個交通十分便利的年代,外來物種跟隨著人類的腳步來到不同的國家,最終因為沒有天敵,繁殖能力強等原因,迅速泛濫,最終對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成為入侵物種。
每天分享更多各個國家的小知識和奇聞異事,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或者分享給更多的人,也可以關注看到更多文章!
I. 越南大蝦在湄公河「泛濫」,一個大蝦巴掌大,國人敢下嘴嗎
「過猶而不及,過欲而不思。」——《論語先進》
有一種蝦名叫羅氏蝦,是一種生活在淡水裡的大型經濟蝦類,有淡水蝦王的美譽。羅氏蝦在中國南方多省都有養殖,是我國人民十分喜愛的一道風味美食,但是這種大蝦在越南卻泛濫成災,越南人開放湄公河免費釣魚釣蝦也還是不能解決成堆的羅氏蝦,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說說湄公河,湄公河的名字想必很多國人都是因為電影《湄公河行動》而得知的,其實除了電影《湄公河行動》以外,湄公河與我國還頗有一番淵源。湄公河的發源地是我國的唐古拉山脈,在中國,湄公河就是我們常說的瀾滄江。
再加上羅氏蝦的運輸要求也比較嚴格,羅氏蝦如果在運輸途中溫度過高便會迅速死亡或腐爛。並且相比之下,小龍蝦在我國更有市場,人們也更鍾愛小龍蝦的味道,因此越南泛濫成災的羅氏蝦國人也許甚少願意下嘴。而要是讓國人跑到危險的湄公河金三角吃一頓蝦,恐怕很多人都是不敢。因此這才使得羅氏蝦雖然數量多但卻少有人吃的原因了。凡事講究一個適度,雖說我國也有養殖羅氏蝦供人品嘗享用,但是造成生物入侵無法制衡,這就是過猶不及了。
J. 湄公河蝦王在越南重達一斤泛濫成災,為什麼來中國卻要靠養殖為生
看到這個問題,估計很多網友的第一反應都是,要怪中國吃貨,是他們造的孽。中國吃貨確實牛逼,經常會把一些本應泛濫的物種吃到絕種,至少要靠人工養殖才能保證種族的繁衍。不過,在湄公河泛濫成災可重達一斤的蝦王羅氏蝦,在中國要靠養殖為生,真的不能全怪我們無所不吃的吃貨。
不過,我們無所不吃的吃貨大概要承擔50%的責任。這50%的責任主要在“要靠養殖為生”。國內之所以大規模養殖羅氏蝦,肯定主要是為了滿足吃貨的口舌之欲。但說到羅氏蝦沒有辦法泛濫一事,更大的原因是國內的氣候和環境,不太合適羅氏蝦的生長和繁殖。
羅氏蝦被引進國內之後,在野外從來就沒有大面積存在過。之所以這樣,主要和氣溫有關。羅氏蝦繁殖生長最適宜的溫度是20-34℃。一旦溫度低於10℃,羅氏蝦就會停止進食。除此之外,還會影響羅氏蝦的繁殖,以及會凍死很多小蝦。
國內養殖羅氏蝦的省份都在南方,譬如浙江、安徽、廣東等地。其中廣東的養殖量最多,這是因為廣東的氣溫更加合適羅氏蝦的生長和繁殖。但,就算是廣東,氣溫在某些時候,一樣會低於10℃。單單這一點,就杜絕了羅氏蝦大面積泛濫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