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私有化

義大利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私有化

發布時間:2022-05-31 12:17:29

1. 義大利是什麼時候統一的過程是怎樣的

義大利統一(義大利文:Risorgimento;英文:Italian unification)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間,將義大利半島內各個國家統一為義大利的政治及社會過程。 義大利統一開始和結束的確實日期已不可考,但大多數學者都同意統一是隨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而開始,亦隨著1871年的普法戰爭而結束,盡管最後一批收復的失地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聖日耳曼條約生效才加入義大利王國。 由拿破崙統治的義大利共和國及其後義大利王國的成立令國內人民產生民族主義的思想。當拿破崙的君主政權開始衰落,他之前確立的其他君主嘗試透過滿足民族主義者來鞏固他們的政權,為革命製造良好的時機。這些君主中包括向奧地利爭取在義大利王國繼任的義大利殖民統治者Eugène de Beau,以及要求義大利愛國者協助在其統治下統一義大利的若阿尚·繆拉。 隨著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戰敗,維也納會議正式召開以重新畫定歐洲大陸。在義大利,會議恢復拿破崙時代前的各國獨立政府,當中一些是直接統治的,一些則受歐洲列強的強大影響。不過,多個義大利國家內都有團體再次推動一個統一的義大利國家的意念,令早已在民眾間點燃了的民族主義的火焰燃燒起來。當時,爭取義大利統一被認定是與奧地利帝國及哈布斯堡王朝對抗,因為它們直接控制著現時的義大利東北部以義大利文為母語的部分,同時亦是對抗統一的最強大的單一力量。奧地利帝國頑抗義大利半島(以及帝國內其他地方)的民族主義思維——當時,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指「義大利」這個詞語是單純的「地理名詞」(Geographical Expression)。藝術和文學思維亦轉向民族主義,其中最著名的也許是亞歷山大·曼佐尼的《約婚夫婦》I Promessi Sposi (The Betrothed)。有些人將這本小說當作對奧地利的統治的批評。無論如何,這本小說在1822年出版,並在其後數年作出大幅修改;1840年版使用標准化的托斯卡納方言,這是作者深思熟慮後為了提供一種所有義大利人都可使用的標准語言而作出的努力。 支持統一的人亦面對教廷的反對,尤其在與給他們某程度上的自治權的教皇國建立邦聯制失敗後。當時的教宗庇護九世恐怕放棄當地的勢力會令義大利天主教徒受迫害(Hales, 1958)。 即使是希望見到半島統一成一個國家的人,很多不同的團體亦不能就統一國家的應實行的制度達成共識。其中一個建議(約1847年—1848年)認為應在教宗的統治下建立邦聯制。很多主要的革命團體希望建立一個共和國。但最後卻由一個國王維托里奧·埃曼努埃萊二世及其首相加富爾掌握了統一義大利為君主政體的權力。 糾澤佩·馬志尼其中一個最具影響力的革命組織是燒炭黨(Carbonari),這秘密組織於十九世紀初在義大利南部成立。組織的意念來自法國大革命,成員主要來自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維也納會議將義大利半島分給歐洲列強後,燒炭黨分子分散到教皇國、薩丁尼亞王國、托斯卡納大公國、摩德納公國以及倫巴第-威尼斯王國。這些國家對該組織非常恐懼,因而通過一個條例,對參與燒炭黨會議的人判以死刑。但組織仍繼續存在,並由1820年起發起多次暴動。燒炭黨因拿破崙三世統一義大利失敗而將他判處死刑,更差點成功以此為由刺殺他。統一運動的領袖大多是這組織的成員。 統一運動中兩個重要人物是義大利統一的倡導者糾澤佩·馬志尼和糾澤佩·加里波底。在較保守的君主立憲支持者中,加富爾和其後成為第一個義大利國王的維托里奧·埃曼努埃萊二世同為重要人物。 熱那亞人馬志尼於1830年成為燒炭黨的成員。他在革命運動中的活動令他在加入後不久便被囚禁。在獄中,他斷定義大利「可以並因此應該」統一,又系統化他建立「單一、自由、獨立、共和」的國家並以羅馬為首都的革命活動。1831年出獄後,他到了馬賽,在當地成立了一個新政治組織,名為義大利青年黨 (La Giovine Italia)。新組織的格言是"God and the People",以統一義大利為目標。 尼斯(後來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分)人加里波底在1834年參與皮埃蒙特的起義,因而被判死刑,但最後逃亡到南美洲。他在當地逗留了十四年,參與多場戰爭,於1848年返回義大利。 早期革命活動(1820年至1830年) 燒炭黨叛亂(1820年—1821年) 1814年燒炭黨(馬志尼,後組『青年義大利黨』)開始在那不勒斯組織革命活動;至1820年組織已強大得足以憑自己的軍隊侵略那不勒斯,迫使國王答應實行燒炭黨草議的新憲法。但翌年革命被奧地利人以「神聖同盟」在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之間的中介人身分鎮壓。 兩西西里王國叛亂 1820年,西班牙人成功推翻憲法,促進了義大利相似的活動。從西班牙人的經驗得到啟發,兩西西里王國的軍隊中由古格雷莫·佩佩指揮的一個團——一個燒炭黨——造反,征服兩西西里王國的半島部分。國王斐迪南德一世同意頒布新憲法。但革命人士無法贏得公眾的支持,更成為神聖同盟的奧牙利軍隊。斐迪南德一世廢除憲法,並開始有系統地迫害革命者。西西里很多革命支持者,包括米謝勒·阿瑪尼,在其後數十年被迫流亡海外。 皮埃蒙特叛亂 皮埃蒙特的革命運動領袖是Santorre di Santarosa,他希望能趕走奧地利人,並將義大利統一到薩伏依王朝下。皮埃蒙特的革命在Alessandria開始,軍隊在當地採用了奇薩爾皮尼共和國的綠、白、紅三色旗。在國王離開國家時代為處理事務的攝政王通過新憲法以安撫革命者,但國王回國後卻推翻了憲法,並向神聖同盟尋求援助。Di Santarosa的軍隊戰敗。 1830年叛亂 1830年左右,支持一個統一的義大利的革命意識高漲;一連串叛亂為在義大利半島建立一個國家奠定基礎。 The Duke of Modena, Francis IV野心很大,希望藉著擴大勢力范圍而成為義大利北部的國王。1826年,Francis明言他不會阻止破壞義大利統一的反對勢力。受到聲明的鼓勵,當地的革命人士開始組織起來。 1831年,法國七月革命期間,革命人士迫使國王退位,並在法國新國王路易·菲利浦的鼓勵下開始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答應包括Ciro Menotti在內的革命人士,如果奧地利嘗試干擾軍隊,他會作出干預。不過,因為害怕會失去王位,路易·菲利浦在Menotti計劃的起義中沒有作出干預。但事實並非如此——在1831年,Papal police得悉Menotti計劃的叛亂,將他和其他謀反者拘捕。 同時,亦有其他叛亂在波隆那、Forlì、拉文納、Imola、費拉拉、Pesaro和Urbino的Papal Legations發生。這些以三色旗取代教皇旗的成功的革命迅速布滿整個Papal Legations,他們新成立的當地政府宣稱建立了一個統一個義大利國家。 在Modena及Papal Legations的革命掀起了Duchy of Parma的類似活動,大公國亦採用了三色旗;Marie Louise公爵離開了城市。 發生叛亂的省計劃統一為Province Italiane unite(統一的義大利省),當時的教宗國瑞十六世向奧地利求助以對抗造反者。梅特涅警告路易·菲利浦奧地利沒有意圖讓義大利的問題自由發展,而且不會忍受法國的干預。路易·菲利浦拒絕提供任何軍事援助,更逮捕了在法國居住的義大利愛國人士。 1831年春天,奧地利軍隊開始進軍義大利半島,慢慢鎮壓每個發生了革命的省中的抵抗,結束了很多成熟的革命運動,並捕獲了其領袖,包括Menotti。 1848年—1849年的革命 1848年1月,革命騷亂開始在西西里島發生。不久,革命擴展至整個歐洲。1848年2月,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浦被迫逃亡,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宣告成立。騷亂無可避免擴展至義大利,事實上革命者亦強迫大部分義大利統治者實行君主立憲,而在米蘭和威尼斯的起義亦暫時驅逐了奧地利人。 不久,薩丁尼亞王國國王卡洛·阿爾貝托認定統一義大利的時刻已經來臨。宣稱「義大利會自己建立自己」,他向奧地利宣戰。在Battle of Custoza中,他於7月24日迅速被奧地利元帥約瑟夫·拉德斯基打敗。雙方很快便達成停戰協定,拉德斯基重新控制整個倫巴底-威尼斯大區,但威尼斯得以倖免,一個共和國在達尼埃爾·曼寧領導下於威尼斯宣告成立。 糾澤佩·加里波底當拉德斯基鞏固他在倫巴底-威尼斯大區的勢力,以及阿爾貝托的傷勢漸愈時,事情在義大利其他部份變得更嚴重。三月時勉強答應憲法的君主開始與他們的憲政大臣發生沖突,經常導致正面沖突。最初,共和國取得優勢,迫使君主逃離他們的首都。這包括當時的教宗庇護九世。庇護九世最初被視為改革者,但與革命人士的沖突令他對君主立憲政府的理念感到酸溜溜。至1849年初他逃離羅馬。激進的義大利民族主義者,包括馬志尼及加里波底,宣告成立羅馬共和國。 列強有機會對羅馬共和國的成立作出回應前,在阿爾貝托的軍隊接受逃亡海外的波蘭元帥Albert Chrzanowski訓練的同時,阿爾貝托決定再次與奧地利決戰。1849年3月23日,但是很快他在Novara中被拉德斯基再次擊敗。這次戰敗是最後一次。阿爾貝托退位,由他的兒子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接任,皮埃蒙特人統一義大利或征服倫巴底的野心亦已經——至少暫時——結束。戰爭於8月9日簽署條約後正式結束。 戰後剩下羅馬及威尼斯共和國。四月,Nicolas Oudinot下的一支法國軍隊被派遣到羅馬。表面上,法國人希望協助教宗及其國民和解,但不久法國人被迫傾向某一方,並決定恢復教宗的地位。經過兩個月的圍城,羅馬於1849年6月29日投降,教宗復位。加里波底和馬志尼再次流亡海外——1850年,加里波底流亡美國紐約市。同時,奧地利人包圍威尼斯,威尼斯被迫於8月24日投降。奧地利人亦發起恢復義大利中部的秩序,恢復被逼走的太子的地位,並建立他們對教皇國的控制。革命因而完全瓦解。 1848年革命,也被稱作第一次義大利獨立戰爭。 義大利國家的建立 1859年戰爭及結果 主條目:第二次義大利獨立戰爭 盡管卡洛·阿爾貝托已經被奧地利人徹底擊敗,但是皮埃蒙特人並沒有完全放棄希望。加富爾在1852年成為首相,同樣也有著擴張的雄心。但是他已經察覺到僅憑撒丁王國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因此,他希望藉助英法的力量趕走奧地利人。 為此,撒丁王國在1855年加入了克里米亞戰爭並支持英國和法國。但是這一做法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義大利人的利益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被忽視了。盡管如此,這場戰爭還是取得了一個有益的結果,奧地利被孤立了,因為它試圖在戰爭中對戰爭雙方搞平衡,以至於戰爭雙方對其都沒有好感。 在1858年1月14日,一個義大利民族主義者Felice Orsini試圖行刺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失敗後被捕入獄,他在獄中寫信給拿破崙三世,呼籲他給予義大利民族主義者以幫助。拿破崙三世在年輕的時候曾加入過燒炭黨,他還認為自己是一個進步的思想家,在經歷了這件事情之後,開始堅信自己應該為義大利的命運做些什麼。1858年夏,加富爾與拿破崙會面,雙方同意對奧地利聯合作戰。按照協議撒丁王國在戰後接收奧地利在義大利的領地(倫巴第和威尼斯)以及帕爾馬和摩德納,與此同時,法國將獲得撒丁王國在阿爾卑斯山麓的領地薩伏依和尼斯。義大利中部和南部將保持原樣,盡管據傳皇帝的侄子將取代哈布斯堡家族而成為托斯卡納的主人。為了使法國的干涉不被視為侵略行徑,加富爾將煽動倫巴第的革命活動,從而引誘奧地利的入侵。 然而,事情的進展並不如計劃的那樣順利。奧地利人在處理皮埃蒙特人引發的叛亂時表現得出奇地有耐心。皮埃蒙特人在1859年三月的總動員在一定程度上宣告失敗,從而使得引誘奧地利入侵的計劃破產。沒有奧地利的入侵,法國就無法名正言順地「干涉」。失去了法國的支持,加富爾就無法承擔戰爭的風險了。正在這個時候,奧地利發出了解除動員的最後通牒,皮埃蒙特當然加以拒絕,使得奧地利看起來是入侵者,使得法國能夠順利「干涉」。 這場戰爭很快結束。即使奧地利推進至皮埃蒙特,亦無力對抗。在由拿破崙三世帶領的法國軍隊抵達前,奧地利已無法保住阿爾卑斯山的路線。6月4日的馬真塔戰爭中,法國和薩丁尼亞戰勝Gyulai伯爵的奧地利軍隊,奧地利由倫巴底的大部分地區撤軍,拿破崙和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米蘭。6月24日,兩軍之間的第二場戰爭於蘇法利諾爆發。奧地利國王弗朗茨·約瑟夫亦有親自指揮其軍隊,雙方皆展示了一些作戰技巧,但法國亦再次戰勝。奧地利撤軍至Venetia邊境的要塞。 第三次獨立戰爭 (1866年) 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奧匈帝國與普魯士競爭在德意志諸國的領導或優勢地位.義大利王國抓住這個機會佔領於奧匈帝國手中的威尼西亞和與普魯士結成盟友. 奧地利試圖去說服義大利王國政府去接受威尼西亞以作為代價以不插手戰事. 然而,於4月8日義大利王國與普魯士兩個政權簽訂一個協議去支持義大利王國取得威尼西亞,在6月20日,義大利王國公開宣布與奧匈帝國發生戰爭. 在義大利一統的背景當中,普奧戰爭被稱為「第三次獨立戰爭」。 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催促引導軍隊穿過Mincio去入侵威尼西亞,同時加里波底率領他那支名為Hunters of the Alps的志願軍去入侵蒂羅爾.義大利王國陸軍的冒險事業以徹底失敗告終.義大利王國的陸軍在6月24日遭遇奧地利軍隊於庫斯托查之戰中遭受一場決定性的失敗. 7月3日,薩多瓦會戰,奧軍被普軍完全擊敗,普軍進逼維也納.同時,加里波底率領志願軍在蒂羅爾奮戰,連戰獲勝,攻克蒂羅爾南部全境,但國王卻命令志願軍撤退,使得蒂羅爾再次落入奧軍手中。7月20日,義大利的Regia Marina將軍於利薩海戰中遭到慘敗,不但未能攻克利薩島,更損失了一兩艘軍艦,被逼轉攻為守. 義大利命運並未全部如此凄涼的,7月21日加里波底的志願軍戰勝了奧軍於battle of Bezzecca,攻佔大片特倫蒂諾的土地,並朝特倫托進軍. 期間,普魯士的首相俾斯麥見到他的目標已經在戰爭中結局已經達成了,並與奧地利簽訂了一份停戰協定於7月26日.義大利王國已經被她的盟國所離棄,遂正式於8月12日與奧地利停戰.加里波底於勝利的行軍中被召回,並且發出一份簡短的辭職電報,上只有「Obbedisco」(我服從)一字.

2. 關於義大利

【國 名】 義大利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taly, la Repubblica Italiana)。

【面 積】 301318平方公里。

【人 口】 5768萬(1999年)。主要是義大利人。講義大利語, 個別邊境地區講法語和德語。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首 都】 羅馬(Roma), 人口264.4萬(1999年底)。

【國家元首】 總統卡羅· 阿澤利奧· 錢皮(CARLO AZEGLIO CIAMPI), 1999年5月13日當選。

【重要節日】 解放日:4月25日、國慶日:6月2日。

【簡 況】 位於歐洲南部,包括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撒丁等島嶼。北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斯洛維尼亞接壤,東、南、西三面分別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得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平均氣溫1月2~10℃,7月23~26℃。

義大利系文明古國,經歷羅馬共和(前509~前28年)和羅馬帝國(前27~476年)時期後,962年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11世紀諾曼人入侵南部並建立王國。12~13世紀分裂成許多王國、公國、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領地。16世紀起先後被法、西、奧佔領。1861年3月建立義大利王國。1870年王國軍隊攻克羅馬,完成統一。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上台,實行長達20餘年的法西斯統治。1946年6月2日成立共和國。戰後意政府更迭頻繁,但政府的內外政策具有相對穩定和連續性的特點。

【政 治】 在2001年5月舉行的全國大選中,以貝盧斯科尼為首的中右聯盟「自由之家」擊敗連續執政五年的中左「橄欖樹聯盟」。6月,組成了以貝氏為總理的意戰後第59屆政府。新政府著手在司法、稅收、勞動保障等一系列領域進行較大幅度改革,同反對黨和工會的關系趨於緊張。外交上,意更加密切同美國的關系,在歐盟事務中強調保護本民族利益。

【憲 法】 現行憲法於1947年12月22日由立憲大會通過。憲法規定義大利是一個建立在勞動基礎上的民主共和國。總統對外代表國家,由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選出。總理由總統任命,對議會負責。

【議 會】 議會是最高立法和監督機構,由共和國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兩院權力相等,可各自通過決議,但兩院決議相互關聯。參、眾兩院分別有315個和630個席位,參、眾議員均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總統有權在任期內任命五位終身參議員。議會的主要職能是:制定和修改憲法和法律,選舉總統,審議和通過對政府的信任或不信任案,監督政府工作,討論和批准國家預算、決算,對總統、總理、部長有彈劾權,決定戰爭狀態和授予政府必要的政治決定權力等。本屆為戰後第十四屆議會,於2001年5月選出,參議院議長馬爾切洛·佩拉(Marcello Pera,義大利力量黨),眾議院議長皮埃爾·費爾迪南多·卡西尼(Pier Ferdinando Casini,天主教民主中心)。中右和中左兩大陣營及其各黨派在兩院所佔席位如下:

眾議院 參議院

自由之家(執政聯盟) 367 173

義大利力量 189 82

民族聯盟 96 46

「白花」 40 29

北方聯盟 30 17

新社會黨人 2 1

「火花」-社會運動 - 1

獨立參選人 10 -

橄欖樹聯盟(在野聯盟) 24 117

左翼民主黨 138 62

「雛菊」 76 42

「向日葵」 18 16

共產黨人黨 9 3

獨立參選人 7 5

大區黨派 4 3

價值義大利 - 1

歐洲民主黨 - 2

重建共產黨 11 3

【政 府】 本屆政府於2001年6月11日宣誓就職,是意戰後第59屆政府。內閣成員如下:總理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 副總理兼外長詹弗蘭科·菲尼(Gianfranco Fini),副總理馬爾科·褔利尼(Marco Follini),內政部長朱塞佩·皮薩努(Giuseppe Pisanu) , 經濟和財政部長多梅尼科·西尼斯卡爾科(Domenico Siniscalco),國防部長安東尼奧·馬爾蒂諾(Antonio Martino), 生產活動部長安東尼奧·馬爾扎諾(Antonio Marzano),環境和國土保護部長阿爾泰羅·馬泰奧利(Altero Matteoli),司法部長羅伯特· 卡斯泰利(Roberto Castelli), 基礎設施和交通部長皮埃特羅·盧納爾迪(Pietro Lunardi), 農業和森林政策部長焦瓦尼·阿萊馬諾(Giovanni Alemanno) , 勞動和社會政策部長羅貝爾托·馬羅尼(Roberto Maroni),文化遺產部長朱利阿諾 ·烏爾巴尼(Giuliano Urbani),通訊部長毛里齊奧·加斯帕里(Maurizio Gasparri) , 衛生部長吉羅拉莫·西爾基亞(Gerolamo Sirchia),革新和技術部長盧齊奧·斯坦卡(Lucio Stanca) , 體制改革和權力下放部長羅伯托·卡爾代羅利(Roberto Calderoli), 與議會關系部長卡洛·焦瓦納爾迪(Carlo Giovanardi),大區事務部長恩里科·拉·洛基亞(Enrico La Loggia),政府計劃實施部長克勞迪奧·斯卡約拉(Claudio Scajola), 機會均等部長斯特法尼亞·普雷斯蒂賈科莫(Stefania Prestigiacomo,女),海外僑民部長米爾科·特雷馬利亞(Mirko Tremaglia),歐盟政策部長羅科· 布蒂利奧內(Rocco Buttiglione),公共職能部長馬里奧·巴奇尼(Mario Baccini),教育、大學和科研部長萊蒂齊亞·莫拉蒂(Letizia Moratti,女),總理府副部長加尼·萊塔(Gianni Letta)和保羅· 博納依烏蒂(Paolo Bonaiuti)。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20個行政區,103個省,8088個市鎮。20個行政區包括十五個普通自治行政區:皮埃蒙特、倫巴第、威內托、利古里亞、艾米利亞-羅馬涅、托斯卡納、翁布里亞、拉齊奧、馬爾凱、阿布魯佐、莫利塞、坎帕尼亞、普利亞、巴西利卡塔、卡拉布里亞和由少數民族、歷史和邊遠地區等原因而設立的五個特別自治行政區瓦萊·達奧斯塔、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亞、西西里島及撒丁島。

【司法機構】 最高司法委員會是最高司法權力機構,擁有獨立司法體制和任命法官的權力,有法官的任命、分配、調遣、提升和規定措施等項權力。由33人組成,總統任主席,最高法院院長和總檢察長為當然成員。其他成員由議會選舉的10位委員(律師和司法教授)和全體法官選出的20位法官組成,任期4年,不得連任和兼職。憲法法院主要是檢查和監督法律條文是否符合憲法,由15名法官組成,任期9年,不得兼職,享有豁免權。憲法法院院長萊那托·格拉那塔(Renato Granatta),最高法院院長維托里奧·斯格羅伊(Vittorio Sgroi)。

此外,還依次設有地方調解法官、初審法院(輕罪)、法庭、初審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上訴法院、審計院(主管公共賬目和養老金)等。

【政 黨】 意主要政黨有:

(1)義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1994年1月由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 Silvio Berlusconi ) 創建。該黨於1994年3月全國大選前組建,其主要力量來自貝盧斯科尼領導的菲寧韋斯特集團和原傳統執政黨衰落後分化出來的部分力量。取得了同年3月全國大選(得票21%)和6月歐洲議會選舉的勝利,成為意政壇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在1996年的大選中力量有所下降,得票率僅為20.6%;在2000年4月意地方選舉中力量明顯加強。在2001年全國大選中獲勝,得票率高達29.5%,成為全國第一大黨。2000年黨員登記人數30萬人。

(2)義大利左翼民主黨(Partito Democratico della Sinistra Italiana):前身為1921年成立的義大利共產黨,1991年改為此名。該黨1947年之後一直為意主要反對黨,具有完整的組織機制和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在1996年4月的大選中,該黨得票21.2%,成為執政聯盟的中堅力量。1998年2月該黨率先倡議並推動建立了在暫不解散各自組織前提下,由左民黨、工黨、共和黨左翼、團結共產黨人、基督教社會運動等五支左翼力量組成的「左翼民主人士黨」(Democratici di Sinistra)的新政黨。黨員67萬人(2000年)。2000年1月,該黨在都靈召開一大,選舉韋爾特羅尼(Walter Veltroni)全國書記,達留任主席。在2001年全國大選中,左民黨僅獲16·6%的選票,跌至歷史最低點,失去執政地位。同年11月,該黨在佩薩羅召開二大,選舉法西諾(Piero Fassino)為總書記,達萊馬留任主席。

(3)「雛菊聯盟」(Margherita)由義大利人民黨(PPI)、民主人士黨(Democratici)、義大利革新黨和歐洲民主聯盟(UDEUR)等中左陣營的中間黨派組成。在2001年全國大選中獲選票14.5%。領導人為原羅馬市長、中左聯盟的總理候選人佛朗切斯科·盧泰利(Francesco Rutelli)。

(4)民族聯盟(Alleanza Nazionale):前身是成立於1946年的原義大利社會運動—國家右派,因其極右色彩而處境較為孤立。1993年底啟用現名。改革後以較溫和的面孔出現,其力量迅速擴大。1994年3月大選中得票13·5%,並首次入閣參政。1998年2月召開綱領大會,明確宣布割斷與法西斯歷史的關系,致力於樹立新右翼政黨形象。2000年黨員登記人數53.2萬。在2001年6月大選獲得12%的選票,重返執政地位。該黨領導人姜佛朗科·菲尼出任副總理。

(5)義大利重建共產黨(Partito della Rifondazione Comunista Italiana):1991年12月在原義大利共產黨部分力量基礎上重新組建。該黨堅持傳統的左翼意識形態,強調維護廣大勞動者、特別是中下層群眾的利益。1996年大選中獲得8.6%的選票,成為中左聯盟議會多數不可缺少的力量。2000年重建共黨員人數為9萬。2001年大選中,重建共退出中左聯盟獨立參選,得票率為5%。總書記法烏斯托·貝爾蒂諾蒂(Fausto Bertinotti)。

(6)北方聯盟(Lega Nord): 原名倫巴底聯盟,成立於1984年4月,該黨代表廣大中小企業的利益,主張聯邦主義和地方自治,其力量和影響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在1996年大選中,得票率高達10.1%。後由於該黨把聯邦制主張推向極端,大搞分裂義大利的活動, 因而受到意政府、議會及廣大公眾輿論的強烈反對,影響力和支持率有所下降。該黨在2000年地方選舉時放棄分離主義。在2001年大選中得票率僅為3.9%,但由於加入中右聯盟而入閣參政。書記翁貝托·博西(Umberto Bossi)。

(7)「白花聯盟」(Biancofiore)是由天主教民主中心(CCD)和「團結基督教民主人士」(CDU)兩個右翼陣營的中間黨派組成,領袖分別是皮埃爾·費爾迪南多·卡西尼(Pier Ferdinando Casini)和羅可·布蒂利奧內(Rocco Buttiglione)。該聯盟在1996年和2001年兩次選舉中分別獲得5.8%和3.2%的選票。

【重要人物】 卡羅·阿澤利奧·錢皮:總統。1920年出生。畢業於比薩大學文學系和法律系。意知名經濟學家和金融專家。無黨派人士。1979年出任意央行行長,1993年至1994年曾任政府總理。1996年出任國庫部長。1999年當選總統。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總理。1936年出生。意著名企業家,擁有財富約15億美元。他創辦的菲寧韋斯特集團年營業額達70億里拉,掌握著全國最大的三家私營電視台、著名的AC米蘭足球俱樂部、蒙達多里出版社、《時代》和《全景》周刊有《日報》等大報刊以及金融、保險、商業等部門公司企業共300家成為意國內僅次於菲亞特集團的第二大私營集團。1994年,他創建「義大利力量」並在當年大選中獲勝,出任戰後第53屆政府總理。七個月後下台。2001年5月,貝領導中右聯盟「自由之家」再次贏得全國大選勝利,6月出任第59屆政府總理。

【經 濟】 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2001年意經濟增長緩慢,低於政府2%預期。中右政府上台後推出振興經濟的「百日計劃」,包括鼓勵投資、增加就業、取消遺產和贈予稅、減輕企業負擔、促進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改革勞動用工制度、減少醫療開支、提高養老金最低額度、逐漸取消地下經濟和採用高新技術等內容,受到企業主的歡迎,但勞資矛盾有所加劇。2001年意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12165.83億歐元(約合10949.25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1091.94萬歐元(約18983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8%。

貨幣名稱:里拉、歐元。

匯率:1歐元=0.9美元,1000里拉=0.621歐元。

通貨膨脹率:1.4%。

失業率:9.5%。

【資 源】 礦產資源貧乏,僅有水力、地熱、天然氣、大理石、汞、硫磺等資源,還有少量鉛、鋁、鋅和鋁礬土等。

【工 業】 四分之三的能源供給和主要工業原料依賴國外進口,而產品的1/3以上供出口。歷史上意國家參與制企業比較發達。伊利、埃尼和埃菲姆曾是三大國營財團,在全國工業產值中約佔1/3,經營范圍涉及鋼鐵、造船、機械、石油、化工、軍火等部門。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加快了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中小企業在意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在製革、製鞋、服裝、紡織、傢具、廚房設備、瓷磚、絲綢、首飾、釀酒、機械、大理石開采及機械工業等領域有較大優勢,具有專業化程度高、適應能力強、產品出口比例大等特點。意原油加工能力居世界第六,年煉油量約1億噸。2001年粗鋼產量為2670萬噸,塑料和拖拉機產量均居世界第六,發電量居世界第九。近幾年,意注意開發以電子工業為主的新興科技產業。目前,信息和通訊技術行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2%。近年來工業主要產品的生產情況:(1995年=100)

1998 1999 2000

能源產品 107.4 109.4 112.4

金屬、有色金屬礦 99.9 91.6 98.9

非金屬礦 104.9 109.3 114.9

化工產品 105.9 106.1 107.7

金屬產品 106 105.1 106.8

農業、工業機械 103.7 101 107.5

辦公設備 101 92.9 103.8

機電產品 98.7 98.1 98.8

運輸設備 111.1 110.8 116.4

食品、煙草 104.4 107.5 109.7

紡織、服裝、皮革 99.9 95.1 95.6

木業、傢具 104 111.9 121.3

造紙、出版業 107 111.5 112.5

一般指數 104.3 104.4 107.7

(資料來源:義大利銀行2000年年度報告)

【農牧漁業】 2000年農業產值為52.8萬億里拉,占國內生產總值2.4%。由於多山和缺乏肥沃土壤,農業可耕地面積僅佔全國總面積的10%(1995年),1995年主要農業產值如下:農作物36065億里拉,牲畜22431億里拉,林業7330億里拉,漁業2307億里拉。2001年意蔬菜、豆類、水果的進出口為19.40億歐元和28.53億歐元,分別比上年增加20.7%和10.7%。意是繼法國之後世界第二大葡萄酒生產國,2001年葡萄酒產量為51億升,比上年減少5%,約佔世界總產量的五分之一,其出口贏利2000年為20億歐元,2001年頭9個月為18億歐元。除水果和蔬菜外,意是農產品的純進口國。近幾年主要農產品的總產量如下(單位:噸):

1998 1999 2000

小麥 8460.9 7947.2 7641.8

玉米 9127.3 10127.9 10196.3

土豆 2320.7 2155.8 2108

西紅柿 6076.4 7498.1 7594.2

葡萄 9400.2 9599.6 9186.5

橄欖 2664.9 3888.4 2927.4

柑桔 1422.3 1912.7 1852

蘋果 2201.5 2383.7 2283.1

(資料來源:義大利國家統計局2000年年度統計)

【旅遊業】 旅遊業發達,旅遊收入是彌補國家收支逆差的重要來源。2001年,外國遊客在意消費約2877.9萬歐元,減少3.8%;義大利遊客去國外旅遊消費1568.1萬歐元,減少7.9%;全年旅遊純贏利額為1309.8萬歐元, 略高於上年的1289.3萬歐元。意旅遊資源豐富,氣候濕潤,風景秀麗,文物古跡很多,有良好的海灘和山區,公路四通八達。旅館多為中小型,包括賓館、露營地、旅遊村和農業旅遊住所等在內全國共有11.5萬處,2000年接待本國遊客4453萬和外國遊客3459萬;留宿人次分別為本國人19481.3萬,外國人13754.5萬。主要旅遊城市是羅馬、佛羅倫薩和威尼斯。

【交通運輸】 國內運輸主要依靠公路,公路擔負客運量的2/3,貨運量的70%。1989年的高速公路費收入大約為3萬億里拉,1998年為67980億里拉,收益增加了一倍多。

鐵路:1995年總長19527公里,其中國營鐵路佔80%,其餘為私營鐵路。2001年國家鐵路公司首次贏利2000萬歐元。該集團現有10.6萬員工,保障著每天7500輛火車的運行;年客運量為4.74億人次,貨運量8700萬噸。該集團在長達16000公里的鐵路上擁有80000輛機車車輛,還負責去撒丁島橫跨麥西納海峽的輪渡。

公路:1995年總長為307771公里;全國機動車為3030萬輛,商用車為280萬輛,摩托車和機動腳踏兩用車620萬輛。1996年公路運輸為1755億噸公里。1999年意高速公路總長6453公里,並決定出售國有高速公路的股權,還將長達3萬公里的公路交由地方大區管理。

水運: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船運一直是貨物運輸的主要手段。1986年有商船、漁船2031艘,總噸位為806萬噸;1995年抵港貨物2.94億噸;離港貨物1.08億噸(其中5100萬噸運往國外);全國有熱那亞、那不勒斯、威尼斯、的里雅斯特、塔蘭托、里窩那、錫拉庫扎等19個主要港口,由於在港口採取設立自主的管理機構、實行私有化和港口服務自由化等措施,所以其港口比地中海中部其他港口更具競爭力。

空運:1998年國際抵達為1790萬人次,其中乘義大利航空公司飛機的旅客為660萬人次;出發為1980萬人次,其中乘意航為690萬人次。主要機場有羅馬的菲烏米奇諾,米蘭的利納特、馬爾奔薩,都靈的卡塞萊等。

【財政金融】 巨額赤字和公共債務一直是意經濟的兩大難題。1992年開始,意加大私有化力度,先後對國民勞動銀行(BNL)、義大利信貸銀行(1993年12月)和義大利商業銀行(1994年3月)以及伊利、埃尼、國家保險公司(INA)、國家電力公司、高速公路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採取出售股份的方式實施私有化。同時削減公共開支,並進行社會福利體制改革,財政狀況不斷改善,1999年首批加入歐洲經貨聯盟。2001年政府財政赤字為176.14億歐元(34.3萬億里拉),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國債約為12240億歐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9.4%,外匯儲備47201億美元,其中黃金儲備21635億美元。近幾年的財政收支情況如下(單位:億歐元):

1999 2000 2001

財政赤字 -194.17 -62.63 -176.14

占國內生產總值(%) 1.8 0.5 1.4

公共債務 2457 2493 13300

占國內生產總值(%) 114.9 110.6 109.4

註: 1999年和2000年的公共債務單位為萬億歐元

(資料來源:義大利國家統計局2001年經濟形勢報告)

主要銀行情況如下:聖保羅銀行(San Paolo Imi),原名為都靈聖保羅銀行,1563年成立,資產990億歐元(2001年); 2000年接管那不勒斯銀行,包括其16.2%的政府股份。義大利聯合銀行(IntesaBci),由倫巴第省儲蓄銀行1998年與安布羅威內托銀行合並後,於1999年兼並帕爾馬儲蓄銀行和佛里烏利亞德里亞銀行,繼而於2001年與義大利商業銀行(BCI)合並而成,總資產為963億歐元(2001)。 (UniCredito ),是意首家銀行集團,1998年10月義大利信貸銀行、羅洛銀行和都靈合並為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1999年再次兼並特倫多和羅維雷托及的里亞斯特儲蓄銀行,資產7322億歐元(2001年)。羅馬銀行(Banca di Roma),1880年3月9日成立,資產254億歐元(2001年);1997年收購了伊利集團33%的股份,1999年底購買意最後幾家國有銀行之一的中央中期信貸銀行(Mediocredito Centrale)。國民勞動銀行(BNL),1913年8月成立,資產198億歐元(2001年)。

【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是意經濟的主要支柱。傳統產品為出口創匯的主體,主要是製造業占總產值的四分之一,占產品和服務業出口的四分之三。盡管服務業產值是製造業的兩倍,但多數服務業均與製造業產品營銷或供應有關。專業化工業區和政府鼓勵出口政策有效地促進了出口增長。意外貿連年順差,是繼日本、德國之後世界第三大貿易順差國。由於石油漲價和歐元貶值,2001年意貿易順差高達98億歐元(19萬億里拉);其中進口幾乎同上年相同,總額為4954.990億里拉(2601.79億歐元),比上年增長0.6%,出口額 4982.010億里拉(2697.01億歐元),比上年增長3.6%,主要是增加了對俄羅斯、中國、中東歐和中東等新東方市場的出口。近幾年的外貿情況如下(單位:億歐元):

2000 2001

總 額 5139 5298.8

進口額 2559 2601.79

出口額 2580 2697.01

差 額 21 95.22

(資料來源:義大利國家統計局2001年經濟形勢報告)

進口以石油、原料和食品等為主,出口以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家用電器、紡織、服裝、皮鞋、金銀首飾等輕工產品為主。意國外市場主要在歐洲。2001年意外貿區域分布和進出口額等情況如下:(單位:億歐元)

進口額 同比增長率 出口額 同比增長率

歐 盟 1469.44 0.3% 1448.14 0.3%

歐盟成員國 1284.40 1.3% 1220.28 0.4%

EFTA 107.32 14.8% 110.32 13.5%

俄羅斯 85.34 2.4% 35.39 40.4%

其他歐洲國家 33.73 25.1% 49.02 17.2%

歐盟候選國 159.20 19.7% 221.32 10.5%

歐佩克國家 181.13 -12.6% 102.68 20.7%

美 國 127.78 -5.5% 262.12 -1.7%

MERCOSUR 34.55 -5.6% 37.49 -1.7%

中 國 74.81 6.4% 32.72 37.5%

日 本 62.77 -2.2% 47.04 8.4%

亞洲經濟體 63.50 -5.9% 98.80 4.4%

其他國家 202.22 0.3% 251.96 3.3%

注:EFTA:歐洲自由貿易區國家;MERCOSUR:南方共同市場,主要指巴西、巴拉圭、烏拉圭和阿根廷等國;亞洲經濟體指: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和台灣及香港地區。

(資料來源:義大利國家統計局2001年經濟報告)

近幾年主要項目的進出口貿易情況:(單位:百萬美元)

1998 1999 2000

出口(總額) 245.7 235.2 238.3

機械、運輸設備 110.0 105.0 110.0

紡織、服裝、皮革 38.5 37.0 41.0

金屬產品 14.2 14.8 16.8

進口(總額) 218.4 220.3 236.6

機械、運輸設備 74.5 83.0 93.5

化工產品 32.5 36.0 39.5

能源產品 18.5 19.5 22.3

金屬、有色金屬 19.0 20.0 22.0

(資料來源:義大利國家統計局2000年新聞發布)

【著名公司】 幾家著名大公司簡況如下:

(1)菲亞特集團(Gruppo Fiat ),全稱義大利都靈汽車製造廠,1899年創辦,1906年正式用現名。由阿涅利家族控制的企業,經營范圍包括:各種形式的汽車及零部件、商用車輛、農用和建築機械、冶金產品、生產系統、飛機和船用發動機、出版和通訊、金融和保險及商務服務等業務。 2000年,菲亞特集團營業額超過570億歐元,在全球64個國家擁有1064家公司,共計22.3萬名員工,其中11.1萬多名分布在海外公司。其242家生產廠中有167家設在國外,131家研發中心有61家在海外。2000年菲亞特汽車公司共生產汽車243.9萬輛,營業收入達250多億歐元,占集團總收入的45.5%。2001年集團虧損7.91億歐元。

(2)國家碳化氫公司(Ente Nazionale Idrocarburi, ENI),亦稱「埃尼集團」。1953年2月10日由國家控制的石油、天然氣、石油化工企業合並而成。經營范圍包括:原油、天然氣、化學品和石油化工產品、核燃料、煤、機械設備、紡織原料和服裝、采礦業與冶金,並承包工程建築及貿易。2001年集團純利潤高達774.5萬歐元,比上年增加197.4萬歐元,約為34.2%。

【人民生活】 2001年全國就業總人數2151.4萬,新增就業崗位43.4萬,同比增長2.1%。其中農業人口112.6萬,同比增長0.6%;工業人口684.1萬,同比增長1.1%;建築業人口170.7萬,同比增長5.5%;服務業人口1354.8萬,同比增長2.7%;失業人數206.1萬,佔9.5%。目前,平均每3.4人有一台電視機,每3.9人有一台收音機,每1.7人有一部電話,每千人有154份日報和565輛汽車。多年來,意人口出生一直呈零或負增長;2001年出生嬰兒為54.4萬,死亡人數54.41萬,人口增長率為零,但人均壽命較長,男性的平均75歲,女性平均82歲。

【南方問題】 南方地區包括阿布魯佐、莫利塞、坎帕尼亞、普利亞、卡拉布里亞、巴西利卡塔大區,以及西西里島和撒丁島。南部面積為12.3萬平方公里,佔全意的40.8%,人口2085萬,佔全國人口的36%。意雖然是歐盟的第四大經濟強國,但由於歷史原因,意南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嚴重滯後,南北差距較大。某些省區甚至是歐盟中經濟最落後的地方。1995年以來,盡管歐盟機構和意政府不斷對該地區實行多種優惠政策,其發展變化仍不明顯,已成為意的老大難問題。1999年意南方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是中北部地區

3. 義大利的國家象徵

義大利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相連構成,從左至右依次為綠、白、紅三色。義大利原來國旗的顏色與法國國旗相同,1796年才把藍色改為綠色。
據記載,1796年拿破崙的義大利軍團在征戰中曾使用由拿破崙本人設計的綠、白、紅三色旗。1946年義大利共和國建立,正式規定綠、白、紅三色旗為共和國國旗。 義大利是發達工業國家。私有經濟為主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0%以上。服務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國內各大區經濟差距較大,南北差距明顯。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8%以上,堪稱「中小企業王國」。
截止到2011年意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際匯率標准)國內生產總值:2.036687萬億美元(世界第七);
(國際平價購買力)國內生產總值:1.177114萬億美元(世界第十);
(國際匯率)人均GDP:33828美元(世界第22);
(國際平價購買力)人均GDP:29418美元(世界第27)。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0.4%;
通貨膨脹率(2011年12月):2.8%;
失業率(2011年12月):8.9%(歐盟平均失業率10%)。
義大利是世界第十大經濟體、第八貿易大國、第八出口大國。
義大利的人均GDP為36,130美元(2011年數據),2001年全國就業總人數2151.4萬,新增就業崗位43.4萬,同比增長2.1%。其中農業人口112.6萬,同比增長0.6%;工業人口684.1萬,同比增長1.1%;建築業人口170.7萬,同比增長5.5%;服務業人口1354.8萬,同比增長2.7%;失業人數206.1萬,佔9.5%。 巨額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一直是意經濟的兩大難題。1992年開始,意加大私有化力度,先後對義大利國民勞動銀行(BNL)、義大利信貸銀行(1993年12月)和義大利聯合商業銀行(1994年3月)以及、埃尼、國家保險公司(INA)、國家電力公司、高速公路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採取出售股份的方式實施私有化。同時削減公共開支,並進行社會福利體制改革,財政狀況不斷改善。截止2011年,義大利財政赤字情況十分良好,扣除為償還債務利息的支出外,義大利財政為盈餘,為西方各國政府中最良好的財政預算。意國財政赤字佔GDP之比為3.2%(仍在持續降低中),接近歐盟標准3%,為歐盟赤字最低的國家之一,但義大利公共債務仍然十分龐大,總量歐洲第一,世界第三,佔GDP之比接近120%則為歐洲第二僅次希臘。由於債務危機影響,預計2012年會繼續惡化超過120%,但根據實行的財政緊縮目標,比例將會在2013年開始急速下降。
金融機構
義大利資產管理公司(MediolanumSpa)、聯合聖保羅銀行(IntesaSanpaolo)、聯合信貸銀行(UnicreditBanca)、錫耶納牧山銀行(BancaMontedeiPaschidiSiena)、忠利集團(Generali)等。
信用評級
標普2013年7月9日周二宣布,將義大利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從BBB+下調至BBB,理由是該國的經濟前景正在惡化。新的評級仍屬於投資級別,距離垃圾級別尚差兩級。不過,標普將義大利的評級前景維持在負面,並表示可能在2013年或2014年進一步下調。該評級機構表示,義大利的產出正在下降,其經濟經過10年的疲軟之後前景正在惡化。此外,該國的經濟競爭力也亟待改善,因為勞動力和產品市場的僵化導致其勞動力成本高於其他歐盟國家。標普還將義大利2013年的GDP預期從此前的收縮1.4%下調至收縮1.9%。
向東看加入亞投行
(2015年)3月17日,法國、義大利和德國宣布將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並將盡快向中方提交書面確認函。
中方歡迎法國、義大利和德國的決定。作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首席談判代表會議的主席,中方將在收到書面確認函後,根據多邊程序徵求現有意向創始成員國的意見。如順利通過,法國、義大利和德國將於兩周後正式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 對外貿易是意經濟的主要支柱。外貿產值占據義大利GDP40%以上。各種個人消費品、機器機械設備以及資本商品在世界市場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義大利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貿易順差國之一,年順差在百億美元以上,但自本世紀初,由於歐元堅挺,能源價格飛漲,以及產業結構僵化原因,逐漸淪為貿易逆差國。2011年義大利貿易逆差297億歐元,但扣除能源開支後仍為順差。中國是義大利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國,義大利對中國貿易逆差達200億歐元(2011),義大利產品在世界仍然有較強競爭力,出口商品種類非常齊全。主要以機械儀器、汽車、農產品加工、鋼鐵、化工化學、制葯、家用電器、服裝、製鞋、貴重金屬等工業製成品為主。意國外市場主要為歐盟國家,對其出口量占總量一半以上。義大利對世界其他地區市場出口份額逐漸加大,出口歐盟占出口總份額逐漸縮小。俄羅斯、日本、中國、巴西、美國、越南、北非、中東、南非等國家和地區都是意國非歐盟國家中重要貿易夥伴。義大利為全球十大外貿國之一,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長期穩定在世界第七至八位,義大利2011年貨物以及服務出口額為3757.19億歐元,進口4000.52億歐元。貿易總額佔世界貿易總額3%~3.5%。
義大利是世界著名的汽車跑車生產國,相關品牌包括法拉利、蘭博基尼、瑪莎拉蒂、布加迪(現法國)、阿爾法·羅密歐等。
義大利著名企業有菲亞特集團(GruppoFiat)、國家碳化氫公司(EnteNazionaleIdrokarburi,ENI)。

4. 義大利國民勞動銀行的歷史

義大利公法銀行之一。創建於1913年,總行設在首都羅馬。原為由城市手工業者為主成立的國民合作信貸銀行,1927年轉變為由政府機構控股的銀行,易名為國民勞動和合作銀行。1929年改為現名。根據1936年義大利銀行法,國民勞動銀行的股東全部為國營機構,義大利財政部持股74.5%,國家保險公司持股10.1%,國家社會福利公司持8.5%。銀行董事長及主要負責人由政府任命。其業務除保證政府財政資金需要外,起初以經營中、長期貸款為主,兼做商業銀行業務,為手工業、農業、旅遊業和其他公共事業進行融資。現在,亦廣泛開展國際業務。在國內外設有分支機構300多個。1992年銀行從由政府財政部控股80%的國有企業轉制為股份公司。1993年資產總額為1110.48億美元,在世界1000家大銀行位次中排第58位。到1998年11月全面完成私有化。2002年義大利國民勞動銀行與中國銀行在羅馬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旨在加強和擴大雙方業務合作。

5. 義大利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什麼時間

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迅速擴展。受此影響,到19世紀上半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開始了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義大利雖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明顯滯後且發展緩慢,主要是外來的民族壓迫和封建割據,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的正常發展。當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行或完成工業革命的時候,義大利還在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而戰。因此義大利的工業革命具有兩個特點,一是滯後,發展程度不高。二是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到19世紀末義大利才抓住機會進入「工業革命」時期,並在20世紀初成為歐洲主要工業國家之一。

6. 義大利最終統一是在什麼時候

義大利最終統一是在1870年。

義大利統一前的局勢

15-16世紀的時候,義大利由於外國勢力的侵入,義大利各地的封建割據勢力相互爭戰,長期的分裂割斷了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往來,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正常發展。

到1830年時,幾乎沒有人會認為會有一個義大利國家的存在。

早期,燒炭黨人開展了反法、反奧斗爭,主張採取自下而上的道路來完成義大利的統一。為結束義大利四分五裂的狀態,燒炭黨成員不斷起來反抗,但最後都被奧地利殘暴地壓迫了。

加富爾出任撒丁王國首相後主張以撒丁王國為中心,力圖通過王朝外交活動,憑借外力實現國家統一。

不久加里波第交出了自己的全部權力,也就是說兩西西里王國的領土同撒丁王國的領土合並了,1861年建立義大利王國。

1866年和 1870年又收復威尼斯和羅馬,這樣終於完成了義大利的統一。

7. 義大利是什麼時候開始統一的

埃瑪努埃爾於1870年實現了義大利的完全統一,並於次年把國都從佛羅倫薩遷至羅馬。

第26課 德意志、義大利統一

一、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德意志、義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俾斯麥及其「鐵血政策」。德意志帝國的成立。加富爾。加里波第及其紅衫軍。義大利王國的成立。

〔能力目標〕

運用比較的手法,歸納德意志、義大利統一過程中的相似點,提高綜合比較的能力。

〔情感目標〕

(1)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德意志、義大利實現統一的必要前提,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義大利人民的起義和革命斗爭在義大利的統一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知識點撥

〔知識引導〕

1.德意志的統一

(1)背景

①19世紀中期德意志處於嚴重分裂狀態。

②由於工業革命的擴展,資本主義經濟取得進展,要求把統一提上日程,又為統一創造了條件。

③日耳曼民族統一的旗幟,最終轉到普魯士手中,普魯士宰相俾斯麥主張依靠普魯士的經濟、軍事實力,實現統一。

(2)過程

①對丹麥作戰,普魯士取得石勒蘇益格,對奧地利作戰,取得荷爾斯泰因。

②對奧地利的戰爭,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將奧地利排除於德意志之外。

③對法戰爭:南德四個邦加入北德意志同盟。

④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統一完成。

2.義大利的統一

(1)背景

①19世紀中期,義大利不僅處在分裂狀態,而且大部分地區和邦國受外國控制。

②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要求把統一提上日程,又為統一創造了客觀條件。

③撒丁王國擔負起了統一的任務,加富爾任撒丁王國宰相後,通過改革為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

(2)過程

①對奧戰爭:1859聯合法國對奧作戰,1860年基本完成了北部義大利的統一。

②加里波第遠征:l860年加里波第組成「紅衫軍」,遠征南部兩西西里王國,成功後交出政權,兩西西里王國合並於撒丁王國。

③義大利王國成立:1861年義大利北部、南部基本統一,義大利王國宣告成立。

④1870年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重點難點〕

1.德意志的統一由普魯士來完成的原因

資產階級雖渴望統一,但不敢發動群眾來完成這一任務,因此他們與封建貴族地主妥協,乞求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統治者來完成統一。而無產階級本身在政治上、組織上還不成熟,還不可能通過革命方式達到統一。在當時歷史情況下,只能依靠奧地利和普魯土這兩個強邦之一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完成統一。又由於普魯士是一個純粹由日耳曼人組成的國家,國內沒有民族問題,統一運動的領導權必然落到普魯士手中。正如恩格斯早已料及的,普魯士是決定德國未來命運的戰場。

2.俾斯麥的「鐵血政策」

(1)內容:使用武器和軍隊發動戰爭,達到排除奧地利、打敗法國,完成德意志統一的目標。

(2)影響:①使德意志完成了統一,有利於該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德國統一強大後,逐漸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3.德意志、義大利統一的異同

三、能力·思維·滲透

能力素質

例 為德、意統一創造了客觀條件的是

A.奧地利與普魯士之間的爭斗
B. 1848年德、意革命的不徹底
C.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國家統一
D.工業革命的影響

分析:19世紀,德意資本主義經濟取得了顯著進展,而國家的分裂卻成為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礙,經濟的發展為實現國家的統一創造了條件,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故選C。

點擊思維

例 在以下國家中,資本主義制度不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方式確立的有①英國②俄國③日本④美國⑤德國⑥義大利

A.②③⑤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分析:該題屬組合型單項選擇題,正確選項為B。判斷這一選擇題,首先要弄清: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革命,二是改革,三是統一戰爭。在此基礎上,對具體國家和四個選項進行分析,C、D項中分別有英國和美國,應排除,A項中的②③⑤符合題干要求,但不全面。答案為B。

學科滲透

例 以下幾組歷史人物中,對自己國家的統一都做出過重大貢獻的是

A.華盛頓、拿破崙、加富爾
B.彼得一世、俾斯麥、拿破崙
C.彼得一世、林肯、克倫威爾
D.林肯、俾斯麥、加富爾

分析:該題綜合性強,涉及的國家較多,林肯之所以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總統,就是由於在南北戰爭中,他積極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俾斯麥、加富爾是德意志義大利統一過程中的主要領導人物,故該題選D。

模擬考場

例 德意志。義大利在統一前最大的不同點是

A.四分五裂 B.部分地區受外國控制
C.有統一中心 D. 資本主義經濟顯著發展

分析:德意志、義大利統一過程中有許多異同點,就統一前不同點而言,雖然雙方都處於四分五裂,但義大利還有一些地方處於外國控制下,這些地方義大利乘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時才收回,故選B。

四、自學階梯評估

知識掌握

1.領導德意志實現統一的領導王國是

A.普魯士 B.奧地利 C.西西里王國 D.撒丁王國

2.義大利最終統一的時間是在

A.1866年 B.1870年 C.1871年 D.1875年

3.德意志統一前,有30多個邦國和自由市,在統一過程中被排斥出德意志的邦國是

A.普魯士 B.不來梅 C.薩克森 D.奧地利

能力提高

1.下列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以後,仍然保留大量封建殘余的是①法國②俄國③日本④德國⑤美國⑥義大利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2.閱讀下列材料:

德國所矚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威力……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以等待有利時機。這樣的時機我們錯過了好幾次……當前的重大問題不是靠演說和靠多數通過決議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錯誤——而是要用「鐵和血」。

(1)以上文件出自哪一國的哪一位首相之口?

(2)該材料所反映的內容,為什麼政策?

(3)該政策的推行對德意志的統一與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延伸拓展

1.英國干涉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與法國干涉德意志統一都出於

A.爭奪霸權需要 B.阻止革命和統一需要
C.擴張領土的需要 D.轉嫁矛盾的需要

2.被恩格斯譽為「一個為義大利統一和獨立事業而戰並取得輝煌勝利的人」是

A.加富爾 B.俾斯麥 C.加里波第 D.撒丁王國國王

3.發源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向德意志、義大利擴展,兩國經濟取得顯著進展是在

A.18世紀中期 B.18世紀晚期 C.l9世紀 D.20世紀

會考演練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歐洲兩個古老的民族國家完成統一,它們是德意志和義大利,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普魯士能夠完成德意志統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加里波第在攻下那不勒斯以後交出政權,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

(3)比較德、意統一的異同點。

五、背景知識與課外閱讀

〔歷史人物〕

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1815-1898) 出身於普魯士大容克地主家庭,1832年起,在格廷根柏林大學學習。

1835年畢業後任候補文官,1847年擔任普魯士議會議員。1851-1858年任普駐法蘭克福邦聯議會代表。1859年、1861年先後出任駐俄公使、駐法大使,1862年任普魯士首相和外交大臣。他認為德意志的統一隻能在普魯士王朝的領導下完成。在當時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下,俾斯麥審時度勢,看到奧地利為了維護它在德意志的霸權地位,必然極力反對由普魯士來統一德意志,而德意志的東西強鄰沙皇俄國和法國也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強盛的德國出現。因此,他決心採用「鐵血政策」,通過戰爭掃清一切障礙。他不顧議會指責,撥出大批款項實行軍事改革,同時加緊完善戰備工作,很快建立起一支數量龐大、裝備精良的普魯士正規軍。1864-1871年7年間,俾斯麥通過發動一系列戰爭,終於打敗了他的對手。德國統一後,俾斯麥兼任德意志帝國宰相。他對內鎮壓工人運動,對外先後締結德、奧、俄同盟和德、意、奧同盟。1871年參與鎮壓法國的巴黎公社。80年代,德國開始在非洲、太平洋地區進行殖民擴張,1890年,俾斯麥因與德皇威廉二世意見不合被迫辭職。

〔資料下載〕

「愛姆斯密電」——普法戰爭的起端

1870年9月1日清晨,法國要塞色當,密集的炮火像雨點一樣傾瀉到城內,全城猶如一片火海,法軍官兵東躲西藏無處安身。下午三點,中央塔樓掛出了白旗。法國皇帝路易·波拿巴手捧佩劍率領39名將軍及10萬士兵向普魯士軍隊繳械。這就是普法戰爭的最後一幕——色當戰役的場面。這場戰爭以法國的慘敗而告終。但是,這場戰爭是怎樣打起來的呢?當時人們文知道是法國首先宣戰的,直到1898年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回憶錄第二卷出版,人們才頓悟:原來正是這位「鐵血宰相」把一份來自愛姆斯市的密電變成了一塊紅布,像鬥牛士一樣將路易·波拿巴這頭「高盧牛」激上了戰場。

路易·波拿巴是拿破崙一世的侄子。他借拿破崙的聲名,依靠金融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的支持,玩弄欺騙手段,建立了第二帝國。他對內進行血腥統治,對外連年發動戰爭,一心想建立世界霸權。對靠近法國邊界的德國南部領土他更是垂涎已久,1867年他在國會叫囂:「德意志應劃為三塊,永遠不得統一」

為完成德意志統一,俾斯麥決心用戰爭掃除障礙,他還想通過打敗法國,奪取礦產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從而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路易·波拿巴為了鞏固法國的霸權,轉移國內矛盾,也急於把德國打垮在統一之前。兩國爭霸之戰一觸即發。但這兩人為了欺騙本國人民和世界輿論,誰也不願搶先下手,都拚命地想讓對方先開第一槍。在這方面,老奸巨滑的鐵血宰相比狂妄自大的法國皇帝計高一籌。

1870年7月1日,歐洲報紙上出現了一條消息:西班牙政府擬請普魯士國王的堂兄利奧波德親王去當西班牙國王。路易·波拿巴憤怒了。他知道這是俾斯麥要在法國背後架刀子,他揚言要同背後指使國開戰。

當時普魯士國王正在德國西北部的濱海城市愛姆斯休養。他聞到了萊茵河兩岸的火葯味兒,很不放心。7月13日他接見法國大使,表示不支持其堂兄去當西班牙國王,利奧波德本人也聲明放棄西班牙王位。俾斯麥失望了——戰爭打不響了。然而,路易·波拿巴又送來了機會:他要法國大使再次去見普王,讓其保證永遠不讓本家族人當西班牙國王。但普王反應很平靜,他拒絕做出這種保證,卻表示此事可從長計議。按照慣例,他將情況用密電告訴了俾斯麥。

愛姆斯密電送到俾斯麥手裡時,他正在宴請陸軍部長羅恩和總參謀長毛奇,商議怎樣向國王施加壓力以早日對法開戰。俾斯麥讀了一遍電文,兩位好戰的將軍頓時沮喪地放開了酒杯,什麼也不想吃了。而俾斯麥卻眼珠兒一轉,拿起筆在電文上興致勃勃地搞起文字游戲來。他一字不改、一字不加,三塗兩抹把電文壓縮成:「在經由西班牙王國政府正式通知法蘭西帝國政府關於霍亨索倫親王(即指利奧波德親王——編者注)放棄繼承王位的要求後,法國大使在愛姆斯向國王陛下提出了補充要求:要求國王陛下授權他發這樣的電報到巴黎,說如果霍亨索倫族人再提出繼承西班牙王位,國王陛下保證在將來永遠不再給予同意。後來國王陛下拒絕接見法國大使,並吩咐值班副官轉告他:國王陛下不再有任何事情通知大使」。這樣,一封和平的電報變成了讓法國受辱的絕交宣言。兩位將軍聽罷興奮地喊道:「上帝猶在,它不會讓我們丟臉的。」遂即舉杯痛飲。

俾斯麥把塗抹過的電文在報紙上公開發表出來,果然,幾天後法國迫不及待地對普宣戰了。「高盧牛」被這塊「紅布」激怒了,但倉促上陣後很快就被嚴陣以待的普軍擊潰,走向了倒霉的「色當慘敗」。

人民教育出版社 素質教育新學案《世界歷史》第一冊

8. 義大利是從什麼時候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

大利國家統一之後就走上了對外擴張的資本主義殖民道路並且以強國的姿態出現在歐洲的政治外交中,在19世紀60到80年代成功蠶食了東非紅海沿岸的交通要地厄利垂亞和南索馬里;1912年奪取了北非的利比亞和愛琴海羅德諸島嶼;1921年,墨索里尼(於1945年4月被義大利游擊隊擊斃)(Mossolini)的法西斯黨掌握了國家大權。與德國日本相繼簽訂了"鋼鐵同盟"和"反共產協定"等一系列條約成立了軸心國集團企圖重新瓜分世界。二戰前夕在歐洲取得了阿爾巴尼亞,在非洲佔領了衣索比亞,1940年義大利勢力范圍遍及地中海、北非、東非達到鼎盛。隨後在與英國遠征軍的戰斗中遭受一連串的打擊後萎縮,並於1943年投降退出軸心國集團,海外領地崩潰,二戰後只保留了南索馬里的統治權直到1960年

網路

9.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依靠的也並非某個人或者某幾件物品,也許歷史銘記了他們,但沒有千千萬萬群眾的貢獻,歐洲資本主義是無法實現的。

一、14世紀(文藝復興運動)之前

現代史學家認為,資本主義的開端源自於文藝復興運動,但我認為,資本主義源於黑暗的中世紀中,被恩格斯稱為「中世紀的花朵」的中古西歐城市。與中國古代城市不同,中古西歐城市並沒有較大的政治作用,反之擁有較大的經濟作用。城市的當時手工商業的集中地點,經濟較為發達,在經濟基礎上產生的進步思想最終在文藝復興時期集中爆發,人類由此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資本主義時代。

六、20-21世紀(霸權的喪失)

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到巔峰,各國間的矛盾越發尖銳,從而引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瞬間淪落到二流國家,美國,蘇聯(俄羅斯),日本,韓國,中國,美洲和亞洲的強國相繼崛起,歐洲從此沒落,但其資本主義仍然有較大影響力。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私有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燕窩一年出多少錢 瀏覽:78
伊朗航空為什麼不賣麥道 瀏覽:920
和平精英國際服的三個開關在哪裡 瀏覽:680
英國在中國工作的女生都在哪裡 瀏覽:894
一片越南春卷多少克 瀏覽:622
義大利聊天軟體哪個好用 瀏覽:706
為什麼印尼虎魚底色發白呢 瀏覽:648
印度青蘋果怎麼打葯 瀏覽:614
義大利的山在哪裡 瀏覽:252
印尼什麼時間可以讓中國人入境 瀏覽:782
印尼盾在哪裡能買到 瀏覽:156
英國打預防針多少錢 瀏覽:832
義大利藝術學院留學哪裡好 瀏覽:83
印尼皇宮椅效果怎麼樣 瀏覽:235
中國網路用的是哪個國家的 瀏覽:712
在越南去見面送什麼禮物 瀏覽:661
英國鬍子最長多少米 瀏覽:112
英國人名義怎麼寫 瀏覽:205
印度多少噸稻穀 瀏覽:778
印尼的咖啡豆是什麼品種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