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牆頭草是什麼意思
牆頭草比喻無主見的人、順風倒的人。
1、牆頭草一詞出自馮志《敵後武工隊》第23章:「一個人為國家要寧折不彎,別做牆頭草。」
2、在感情色彩屬於帶貶義的詞語,常用作賓語、定語;常用於口語。
3、 用法示例:莫應豐《將軍吟》第26章:「你們這些年輕人,都是牆頭草,風吹兩邊倒的。」
(1)義大利牆頭草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詞語起源
牆頭上的幾根草,風往哪邊吹的大,草就往哪邊倒,給人見風使舵的感覺。因此,人們就把沒有什麼個性,隨波逐流,沒啥主見,最希望的人生就是一生平平淡淡,沒有任何大風大浪的這類人稱為牆頭草。
同名植物
牆頭草是一年生或兩所生草本,高30-100cm。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全株被上曲的短硬毛。基生葉長圓形或寬卵形,長4-17cm,寬1.5-4cm,邊緣有粗齒,基部漸狹成具翅的葉柄;最上部的葉通常條形,全緣,具睫毛。
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或圓錐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革質,密被長的直節毛;舌狀花2層,白色或淡藍色,舌片條表;兩性花筒狀,黃色。
參考資料:網路—牆頭草
② 一戰和二戰中義大利為什麼像牆頭草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同盟國與協約國這兩大陣營之間的交戰,在戰前為了能夠擴充己方實力,雙方陣營都對義大利及進行了拉攏,而加入先同盟國後又投向協約國的義大利讓人們看起來這個國家並沒有什麼信義。
其實義大利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實屬無奈之舉,因為當時的義大利剛剛統一,國家實力弱小的義大利根本就無法像自己的盟友們那樣具有爭霸天下的實力,在兩大陣營的相互碾壓中,這些歐洲新興國家唯一能做就是自保。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義大利是三大軸心國之一,參與戰爭的。但是後來由於墨索里尼以及義大利軍方的無能,導致了義大利在北非戰場和巴爾干半島的節節敗退,如果沒有德國,義大利早完了。連年戰亂使得義大利人民厭戰,義大利國王也不再相信墨索里尼。
終於,1943年,義大利人民推翻了墨索里尼政府,與同盟國停戰。義大利投降盟國後,迅速調轉槍口對德宣戰,同盟國陣營也同意接納義大利,在戰爭結束時,義大利是作為戰勝國出現的。
(2)義大利牆頭草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戰時獲得了東北部特 倫蒂諾、上阿迪傑、威尼斯·朱利亞和多德卡尼索斯等地區。
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上台執政,實行長達20餘年的法西斯統治;其間包括入侵衣索比亞(1930~1936年)、幫助佛朗哥在西班牙內戰和與德國結成羅馬—柏林軸心(1938年)、隨後捲入二戰(1939~1945年)並淪為戰敗國。
1946年6月2日全民公投,廢除君主立憲,同年7月12日組成共和國第一屆政府。二戰後,參加馬歇爾計劃、簽署「大西洋公約」並積極參加歐洲一體化進程,系歐盟創始國之一。
③ 「牆頭草」是什麼意思
「牆頭草」【qiáng tóu cǎo】的意思是:因其頭重腳輕根底淺,無論東南西北風,它都隨風而倒,被人們看成是沒有自己立場和主張,左右逢迎,上下討好的負面形象,以此來比喻那些沒有骨氣,立場不堅定、四面賣乖八面玲瓏的人。
④ 牆頭草什麼意思
你好!
牆頭草(qiáng tóu cǎo)
解釋:
形容詞,主要用來說明一個人的品質,具有貶義詞的作用。
例句:
他是一個牆頭草,最喜歡做挑撥離間的事情了。
⑤ 請問牆頭草是什麼意思
牆頭草一年生或兩所生草本,高30-100cm。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全株被上曲的短硬毛。基生葉長圓形或寬卵形,長4-17cm,寬1.5-4cm,邊緣有粗齒,基部漸狹成具翅的葉柄;中部和上部葉較小,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9cm,寬0.2-2cm,邊緣有不規則的齒裂,具短葉柄或無葉柄;最上部的葉通常條形,全緣,具睫毛。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或圓錐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革質,密被長的直節毛;舌狀花2層,白色或淡藍色,舌片條表;兩性花筒狀,黃色。
詞語名稱:牆頭草
釋義:比喻無主見的人、順風倒的人。
⑥ 義大利先是三國同盟成員國為是又倒戈這牆頭草行為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義大利人就沒有戰斗到最後一人的意識……英法德三強,一個海軍加殖民大國,況且獨立了近千年,有民族意識和訓練傳統;法國是傳統陸軍大國,拿破崙帶出來的陸軍意識一直支撐法軍到一戰;德國雖然長期分裂,但日耳曼民族生來就有守序、堅韌的品質,所以花十幾年就培養起了軍國主義,戰鬥力迅速上漲。義大利就不一樣,幾乎和德國同時統一不說,由於是文藝復興的策源地,軍事傳統基本沒有(1、歷史上教皇基本都從瑞士僱人充當教皇國的軍隊,而不是在本地訓練;2、德國的紅鬍子兩次入侵亞平寧半島,都把義大利諸國打得慘兮兮;3、加里波第的千人紅衫軍就拿下了整個西西里島),再加上統一後仍然實行寬松的軍事政策,導致義大利的軍事一直硬不起來。就算墨索里尼上台後沒命地搞宣傳,義大利國民依舊忙著自己的事……
⑦ 一戰和二戰,為什麼義大利都是戰勝國
首先准確來說,一戰二戰義大利都不算戰勝國也不算戰敗國。
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一戰二戰義大利都參戰了,且前期都是同盟國陣營,打到一半不是退出就是投降,典型的“牆頭草”。
先來看看一戰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主要發生在歐洲大陸,最後波及到全世界。戰爭的主要參戰國是以德、意、奧(奧匈帝國)為主的同盟國陣營,和以英、法、俄為主的協約國陣營。但是等到戰爭爆發後,義大利先是保持中立,然後倒戈到協約國陣營,最後混成了“戰勝國”。那義大利為什麼臨陣倒戈呢?
新的義大利政府在1943年9月3日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投靠了同盟國一方。投靠了同盟國就意味著對德宣戰,而戰爭結束後,義大利反而從納粹的幫凶,一躍成為二戰的“准戰勝國”,不但沒有像德國那樣分裂,而且沒有損失任何領土,只是受到了部分的管制。
綜上所述,義大利可謂是“精明遠見”,看到哪一方好處大,就倒戈向哪一方。義大利本是兩次世界大戰挑起戰火的核心成員之一,最後關鍵時刻總是反敗為勝。可謂是真正的“牆頭草”,選擇這樣的盟友,失敗是註定的。但是一戰二戰結束後,義大利都沒有撈到實際好處,二戰後更是被聯軍部分管制。所以說義大利兩次世界大戰既不是戰敗國,也不算戰勝國。
⑧ 一戰前的義大利為何要做「牆頭草」,背叛盟友
因為義大利作為一個國家,它始終是以它的國家利益為重的。其實我覺得這件事情真的很能想得通,因為在國家的利益上,很多人都是站在自己國家上去考慮的,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就沒有所謂的朋友,也沒有所謂的朋友,也沒有相對永遠的敵人,只有在敵我雙方或者是朋友之間存在的一些利益,當然利益是所有國家對外的一個政策吧。我覺得不管是在之前還是在以後利益是高於一切的,所以義大利這樣做,很多人是想得通的。
但是後來義大利看著奧匈帝國也越發強大起來,也就有了想拉攏的意思。畢竟當時的奧匈帝國可是歐洲的五大強國之一呢,他僅僅低於當時的德英法國家,當時義大利就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一邊防止奧匈帝國在自己國家領土的佔有,然後一邊又和當時五大強國之一的俄羅斯結盟求和,但是當時的俄羅斯對,義大利的那塊土地也是非常感興趣的,所以義大利就這樣左右逢源,跟誰也會拉近點兒關系,突然跟這個好了,又跟那個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