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比薩斜塔的詳細資料
比薩斜塔(義大利語: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語:Leaning Tower of Pisa)建造於1173年8月,是義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鍾樓,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
奇跡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布著一組宗教建築,它們是大教堂(建造於1063年—13世紀)、洗禮堂(建造於1153年—14世紀)、鍾樓(即比薩斜塔)和墓園(建造於1174年),它們的外牆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羅馬式建築風格。比薩斜塔位於比薩大教堂的後面。
比薩斜塔從地基到塔頂高58.36米,從地面到塔頂高55米,鍾樓牆體在地面上的寬度是4.09米,在塔頂寬2.48米,總重約14453噸,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處。
圓形地基面積為285平方米,對地面的平均壓強為497千帕。傾斜角度3.99度,偏離地基外沿2.5米,頂層突出4.5米。1174年首次發現傾斜。
(1)義大利比薩城的標志是什麼擴展閱讀
建築風格:
比薩斜塔毫無疑問是建築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築。在發生嚴重的傾斜之前,它大膽的圓形建築設計已經向世人展現了它的獨創性。
雖然在更早年代的義大利鍾樓中,採用圓形地基的設計並不少見,類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納、托斯卡納和翁布里亞找到,但是,比薩鍾樓被認為是獨立於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鑒前人建築經驗的基礎上,獨立設計並對圓形建築加以了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比薩風格。
比如,鍾樓的圓形設計被認為是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築形成反射而相對應,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圓形後殿的曲線設計。
更重要的是,鍾樓與廣場上對圓形結構的強調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偉的、同樣是圓形的洗禮堂奠基以後,整個廣場更像是有意設計成耶路撒冷復活教堂(Anastasis)的現代版本。這種的設計正來源於經典的古代建築。
鍾樓的裝飾格調繼承了大教堂和洗禮堂的經典之作,牆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淺兩種白色帶,半露方柱的拱門、拱廊中的雕刻大門、長菱形的花格平頂、拱廊上方的牆面對陽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蔭面的強烈反差,給人以鍾樓內的圓柱相當沉重的假象。
『貳』 比薩城的象徵是什麼
舉世聞名的義大利比薩斜塔,位於比薩主教堂聖壇東南二十餘米處,屬於比薩大教堂的一座側樓。它於1174年開始建造,是作為主教堂鍾樓而設計的。原設計為八層,塔高54.5米,全部採用大理石,重達142萬噸。造型古樸而秀巧,為羅馬建築的典範之作。但由於設計者忽略了當地的地質特點,結果在塔砌到第三層時,開始出現傾斜現象,雖採取了補救措施,如加大基礎,分散重力,增大張力,但仍無濟於事。1350年,塔建好時,塔頂已與地面垂線偏離21厘米。數百年來,60多米的塔身持續而緩慢地向外傾斜,故稱「斜塔」。
1590年,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推翻了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的不同重量的物體,落地的速度也是不同的定律。從此,比薩斜塔聞名全球,成為比薩城的象徵,也是比薩人的驕傲與光榮。現在的斜塔被採取有效措施改建地基,塔身已停止傾斜。
『叄』 位於義大利羅馬式大教堂後右側,由著名建築師那諾·皮薩諾主修建,是比薩城的標志
比薩斜塔
這座堪稱世界建築史奇跡的斜塔,不僅以它「斜而不倒」聞名天下,還因為1590年,義大利的偉大科學家伽俐略,曾在斜塔的頂層做過自由落體運動的實驗,讓兩個重量相差10倍的鐵球,同時從塔頂落下,結果,兩球同時著地,因而,雄辯地一舉推翻了束縛人們思想近2000年的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關於重量不同的物體,其下落的速度也不相同的「物體下落速度與重量成正比」的理論。伽俐略開創了實驗物理的新時代,被人們稱為「近代科學之父」,伽俐略用來做實驗的斜塔也因而更加遐邇聞名。
我們到達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城,再驅車約1小時多,便抵達古城比薩的旅遊區。遠遠看見比薩斜塔像一支巨大的石筆,直刺藍天。朝著斜塔的方向,穿過一條售賣旅遊紀念品的小街,眼前突然一亮,只見一組華麗精美的白色大理石建築群矗立在寬闊的草坪上,有大教堂、洗禮堂和墓園,斜塔原來是大教堂的鍾樓。
12世紀初,比薩大教堂建成。按建築群的總體規劃,需要建造一座配套的鍾樓。可是,1350年鍾樓建成後,建築師測量發現,塔身向南傾斜,塔頂中心線偏離垂直中心線竟達2.1米,但該塔卻仍屹立不倒,創造了世界建築史上「斜而不倒」的奇跡,成為曠世之謎。可是,這個「謎」很快便被人們解開。因為比薩斜塔從1173年動工,直至1350年才建成,前後177年間經歷過兩次停工、續建,可見絕不是建築師立意要建造那麼一座斜塔,而是建築師對塔基的勘測、設計失誤,以致塔基下沉不均勻的結果。
當比薩斜塔建到第三層時,負責這項工程的建築師博南諾·皮薩諾發現塔身傾斜,被迫停工。近一個世紀後,才由另一位著名建築師迪·西摩內接手續建,建至第七層時,他曾經設法修正塔身傾斜度,但沒有成功。1284年,西摩內去世,又一位建築師托馬索·皮薩諾,經過再次測量計算,認為該塔雖然傾斜度大,但尚無倒塌危險,於是接手續建,加蓋了塔的最高一層,並對這一層做了矯正,讓它向塔的中心線歪過去了一點,終於在1350年把比薩斜塔建成了。
我們走近比薩斜塔,細細欣賞。這座高54.5米的8層斜塔,全部以白色大理石砌成,每層被12—31根圓柱環繞,每根柱的頂部都裝飾著獸頭像;頂層更是精雕細刻,如同一頂皇冠蓋在塔頂上,使斜塔更加顯得古樸而雋秀,成為羅馬式建築藝術之典範。但是,走近斜塔的南面底層向上仰望,則感到好像一座巨大的石塔,即將向你倒來似的,令人膽顫心驚,不敢久留。
1972年10月,比薩發生地震,斜塔大幅度搖擺達22分鍾之久,但仍巍然屹立。可是,義大利有關當局對斜塔進行科學測量,發現塔頂偏離中心,已從500多年前斜塔剛建成時的偏離2.1米增加至5.2米,而且還以每年傾斜1厘米的速度繼續增加,岌岌可危,世界奇跡比薩斜塔有倒塌之虞!為了遊客的安全和延長斜塔的壽命,義大利有關當局宣布,從1990年1月起關閉斜塔,進行維修糾偏。當今科學昌明,要把斜塔變為直塔並非難事,但是若把「斜而不倒」的奇塔,完全變成了直塔,那麼,它的「世界奇跡」的桂冠也要被摘除了。因此,如何搶救斜塔,使它繼續「斜」但卻「不倒」,便成為眾多科學家和廣大遊客關心的「謎」。
負責給斜塔維修糾偏的科技人員,首先在該塔第二層,用兩條鋼纜纏繞,加固塔身;在斜塔的底座加上水泥套,其中,還使用了670噸鉛,希望以此來抑制該塔繼續傾斜。後來,義大利政府邀請英國理工學院教授約翰·比蘭負責斜塔的矯正工程。比蘭教授提出的方案是用特殊設計的大型鑽頭,在斜塔基礎的北面打下每個6米深的洞,讓周圍的淤泥把空洞填滿,使斜塔的北面基礎「人工沉降」,減少該塔向南面傾斜。去年初,這個矯正方案實施以來,斜塔中心線逐漸朝正確的方向移動,目前,斜塔已恢復到100多年前的位置,但是,卻刻意不讓它完全垂直。這就是今日比薩斜塔仍然「斜而不倒」的「謎底」。
吊燈有故事
比薩大教堂的拱頂下垂著一盞青銅古燈,那是有名的「伽俐略吊燈」。相傳,著名的物理學家伽俐略做禮拜時,觀察到該吊燈的來回擺動有周期性,後來提出了物體擺動原理。今天,我們使用的鍾表就是根據這一原理製造的
『肆』 義大利建築標志性建築是什麼
義大利建築標志性建築是:
1、羅馬競技場:
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簡稱聖馬可大教堂,矗立於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上,始建於公元829年,重建於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它同時也是一座收藏豐富藝術品的寶庫。
『伍』 義大利標志性建築是什麼
義大利標志性建築是米蘭大教堂、斗獸場、萬神殿等。
斗獸場是義大利最著名的地標之一,建於公元80年,有2000多年的歷史,曾經是角鬥士們決斗的競技場。中間的圓形劇場足以容納一個足球場,座位可容納5萬名觀眾,有80個入口。
萬神殿是至今唯一一座完保存整的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是義大利所有地標建築中最著名的一個。萬神殿建於哈德良統治時期(約公元125年),裡面供奉著羅馬的所有神袛,它的穹頂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穹頂。
義大利十大建築介紹
比薩斜塔是義大利的地標之一,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這座12世紀的塔,由於地基不均勻和土層松軟,在建到第4層時就開始發生傾斜,因此工程不得不暫停,後面建造者採取了各種措施修正這一錯誤,現在的塔已經不那麼傾斜了。
佛羅倫薩是義大利最美的城市之一,擁有許多令人驚嘆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地標,花之聖母大教堂是天際線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建築地標。大教堂是在7世紀的一個教堂的遺址上建造的,從13世紀開始,花了兩個世紀才建造完成,而著名的圓頂則是15世紀加建的。
聖馬可廣場始建於9世紀,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廣場,也是總督府場地的一部分。在廣場周圍的所有古跡中,聖馬可大教堂是出鏡率最高的,這座拜占庭式建築曾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雜志和圖片上。
『陸』 請問為什麼這座塔叫作比薩斜塔
義大利比薩斜塔由著名建築師那諾·皮薩諾主持修建。位於羅馬式大教堂後面右側,是比薩城的標志。加上之後塔建成,塔頂中心偏離了垂直中心線2.1米,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塔身還在不斷傾斜。因此被後人稱作「比薩」斜塔。
『柒』 歐洲各國的標志性建築物是什麼
歐洲各國主要的標志性建築物如下:
1、自由女神像
德國,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牆的一道城門,因通往勃蘭登堡而得名。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砂岩建築,由朗漢斯設計,仿照了希臘雅典衛城的柱廊建築風格。
『捌』 the pisa tower 什麼意思 在什麼地方
The Pisa Tower
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義大利語: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語:Leaning Tower of Pisa)是義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鍾樓,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布著一組宗教建築,它們是大教堂(建造於1063年—13世紀)、洗禮堂(建造於1153年—14世紀)、鍾樓(即比薩斜塔)和墓園(建造於1174年),它們的外牆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羅馬式建築風格。比薩斜塔位於比薩大教堂的後面。
雙語例句
1.
The Pisa Tower is the landmark of Pisa.
比薩斜塔是比薩城的標志。
2.
Soon after building started in 1173, the foundation of the Pisa tower settled unevenly.
比薩斜塔自1173年開始建造,不久之後就出現了地基不平的問題。
3.
Soon after building started in 1173, the foundation of the Pisa tower settled unevenly.
比薩斜塔自1173年開始建造,不久之後就了地基不平的問題。
『玖』 比薩斜塔的介紹
比薩斜塔(義大利語: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英語:Leaning Tower of Pisa)建造於1173年8月,是義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鍾樓,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城北面的奇跡廣場上。
奇跡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布著一組宗教建築,它們是大教堂(建造於1063年—13世紀)、洗禮堂(建造於1153年—14世紀)、鍾樓(即比薩斜塔)和墓園(建造於1174年),它們的外牆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羅馬式建築風格。比薩斜塔位於比薩大教堂的後面。
比薩斜塔從地基到塔頂高58.36米,從地面到塔頂高55米,鍾樓牆體在地面上的寬度是4.09米,在塔頂寬2.48米,總重約14453噸,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處。圓形地基面積為285平方米,對地面的平均壓強為497千帕。傾斜角度3.99度,偏離地基外沿2.5米,頂層突出4.5米。1174年首次發現傾斜。
建築風格:
比薩斜塔毫無疑問是建築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築。在發生嚴重的傾斜之前,它大膽的圓形建築設計已經向世人展現了它的獨創性。
雖然在更早年代的義大利鍾樓中,採用圓形地基的設計並不少見,類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納、托斯卡納和翁布里亞找到,但是,比薩鍾樓被認為是獨立於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鑒前人建築經驗的基礎上,獨立設計並對圓形建築加以了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比薩風格。
比如,鍾樓的圓形設計被認為是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築形成反射而相對應,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圓形後殿的曲線設計。更重要的是,鍾樓與廣場上對圓形結構的強調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偉的、同樣是圓形的洗禮堂奠基以後,整個廣場更像是有意設計成耶路撒冷復活教堂(Anastasis)的現代版本。這種的設計正來源於經典的古代建築。
鍾樓的裝飾格調繼承了大教堂和洗禮堂的經典之作,牆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淺兩種白色帶,半露方柱的拱門、拱廊中的雕刻大門、長菱形的花格平頂、拱廊上方的牆面對陽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蔭面的強烈反差,給人以鍾樓內的圓柱相當沉重的假象。
大教堂、洗禮堂和鍾樓之間形成了視覺上的連續性。
歷史文化:
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
傳說1590年,出生在比薩城的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曾在比薩斜塔上做自由落體實驗,將兩個重量不同的球體從相同的高度同時扔下,結果兩個鉛球幾乎同時落地,由此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了此前亞里士多德認為的重的物體會先到達地面,落體的速度同它的質量成正比的觀點。
但是,伽利略的兩個球體並非像傳說中的一樣一起落下,即使重力加速度不變,兩個球體受到空氣阻力影響,是不會一起落下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鵝毛和鉛球不會一起降落的原因。由於受到空氣阻力,兩個球體不能看作自由落體。但是伽利略的實驗理論是正確的,在真空中,無論多重的物體,都遵循自由落體定律。
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自由落體實驗的故事,記載在他的學生維維安尼(Vincenzo Viviani,1622年—1703年)在1654年寫的《伽利略生平的歷史故事》(1717年出版)一書中,但伽利略、比薩大學和同時代的其他人都沒有關於這次實驗的的記載。對於伽利略是否在比薩斜塔做過自由落體實驗,歷史上一直存在著支持和反對兩種不同的看法。
另據記載,1612年有一個人在比薩斜塔上做過這樣的實驗,但他是為了反駁伽利略而作這個實驗的,結果是兩球並沒有同時到達地面。
網路-比薩斜塔
『拾』 世界各國十大標志性建築
1、美國——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像是法國在1876年贈送給美國的獨立100周年禮物,位於美國紐約市哈德遜河口附近。
是雕像所在的自由島的重要觀光景點。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為93米,重200多噸,是金屬鑄造,置於一座混凝土製的台基上。
一個多世紀以來,聳立在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銅像已成為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的象徵,永遠表達著美國人民爭取民主、嚮往自由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