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859(義大利獨立戰爭)~1918(一戰),奧地利為什麼屢戰屢敗不懂的別來。。
1民族龐雜:克羅埃西亞人,奧地利人,捷克人,匈牙利人,波蘭人等等
2各種不同民族而產生的問題,比如語言(一戰奧匈的主力帝國國防軍混雜著各民族的人,而長官被規定只用巴伐利亞-奧地利語下令,要知道那些被征來的人可沒那麼高的文化素質)
3昏庸的宮廷與統帥部
4一戰俄國對奧匈的連戰連捷很大程度上依賴其龐大的人數
另:奧匈不是屢戰屢敗的,利薩海戰勝過了義大利,一戰也壓制著義大利,盡管義大利人的戰鬥力並不怎麼樣。。。
❷ 戰場如酒場,為何奧地利軍隊遇到義大利軍隊如此態度
因為兩者都無心應戰,自然是在戰場上把酒言歡。當時給奧地利出戰的列支敦斯登士兵,他們確實是不想打仗的,都是被強押著去的,後來去到了戰場後,發現是義大利人,自然開心得不行,雙方就把酒喝起來了。
能在戰場上遇到這樣的敵人,確實是運氣好。畢竟沒有人是喜歡戰爭的,戰爭代表的是傷亡,是妻離子散,像是列支敦斯登和義大利這樣的做法,確實是很好的。
❸ 義大利杯賽不分主客場,只一場。那麼如果平局誰晉級
義大利杯90分鍾戰平,則要通過30分鍾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不分勝負,則要進行點球大戰決出勝負。
義大利杯(Coppa Italia)是由義大利足球總會主辦的一項淘汰制足球比賽。該項賽事是義大利國內最高水平的足球杯賽。
義大利杯始於1922年,但第二屆賽事中途被取消比賽,直到1935年重新舉辦賽事。從2007-08賽季起,義大利杯進行了大改變。參賽隊伍由已往的意甲、意乙及意丙,改為只准意甲(20隊)和意乙(22隊)共42隊參加。而決賽一直沿用的兩回合主客制,也改為單場淘汰制,並規定在羅馬的主場館羅馬奧林匹克體育場內比賽。2008/09賽季,義大利杯名額增加到了78個,准許意丙及意丁成績較好的球隊參加,以仿效英格蘭足總杯。
義大利杯分成兩個階段,除了半決賽是主客場兩回合以外,其餘輪次都是單場決勝,90分鍾戰平,則要通過30分鍾加時賽,如果加時賽還不分勝負,則要進行點球大戰決出勝負。2006-07賽季的義大利杯決賽最後一次採取兩回合制,決賽的單場決勝制始自2007-08賽季。
❹ 歐洲杯義大利vs奧地利為什麼95分鍾進球還要比賽
本屆歐洲杯淘汰賽階段兩隊常規時間踢平是要進行30分鍾的加時賽的,不是以前的金球致勝,進球還要比賽。也就是說得踢滿120分鍾。所以95分鍾
❺ 世界盃歷史小組積三分3分出線的球隊
自世界盃擴充至三十二支球隊以來最低的出線分數為三分,智利隊在98世界盃上創造的,分別戰平義大利,奧地利,喀麥隆.僅積三分晉級十六強.
但在以往的世界盃上例如86年--94年當時有二十四支球隊參賽,分成六個小組,除了小組前兩名晉級外,四個成績好的第三名也可以晉級的.在我印象中,最低分數也是3分,三戰三平,那是荷蘭隊在90世界盃,分別戰平英格蘭,埃及,愛爾蘭.晉級十六強.
如果按照理論上出線最低分數為兩分,一個球隊全勝,其他三支球隊之間均為平局,憑借凈勝球出線.
❻ 對於奧地利義大利強調什麼立場
奧地利地處歐洲心臟,希特勒早已相中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因而竭力鼓吹德奧合並。義大利則把奧地利看成是自己的勢力范圍,非常忌諱德國染指奧地利。面對希特勒上台後吞並奧地利的活動,1933年3~8月,墨索里尼數次邀請奧地利總理多爾富斯訪意,強調,「由於奧地利地處中歐心臟和多瑙河流域」,義大利的一貫立場是「必須首先保證其獨立」。
❼ 義大利和奧地利那麼巨大的矛盾,德國是如何做到三國同盟的,德國外交如此垃圾把英法巨大矛盾者弄成了同
第一問,德奧意三國同盟只是紙面上的同盟,義大利部隊作戰能力低下人所共知。俾斯麥就曾有言在先,他拉攏義大利,只是希望義大利幫忙吹吹軍號,讓法國緊張緊張,能部分分散法國的注意力就可以了,德國知道義大利盟友不可靠,也沒打算指望他們。而奧匈帝國作為歐洲二流強國,只能在巴爾干一帶擴張利益,和俄國的利益發生尖銳對立,俄國身後有英法支持,奧匈只好尋求德國的幫助,別無他法。而德國也需要在國際上找一個比較有力量的幫手,兩者一拍即合,德國和奧匈的同盟關系是十分穩定的。
第二問,至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外交前期牛逼後期傻逼,那是意外情況。由於第二帝國老皇帝威廉一世去世,皇位傳到威廉二世身上,年輕的君王威廉二世希望獨自掌握德國大權,因此強迫俾斯麥讓位,後來的幾位德國首相都是威廉二世皇權下的傀儡。威廉二世獨自管理外交事務,然而他缺乏必要的歷練和經驗,沒有俾斯麥那種在空中玩轉八個球的手腕。從後世的研究中,也看不出戰略方面的長遠宏大布局,有的只是一些任意、率性的言行舉止
第三問,德國把英法俄三國搞成協約聯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德國實力太強,無論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諸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英法俄任何一個國家和德國單挑,都不是它的對手。德國要追求全球性的大國地位,想到國際上撈好處,尤其是想搞殖民地,而德國是後起之秀,英法俄在此前已經基本把世界瓜分了一大部分,好的地塊都已經落到英法俄手裡。德國的擴張政策刺激了英法俄的神經,英法俄單挑打不過德國,但是為了保住已經到手的全球大利益,協調一些局部小利益,抱團對抗德國。二是威廉二世不注意自身言行,有些話有些行為更加深了英法俄集團的疑慮。比如威廉二世曾說世界上所有穆斯林都是朋友,而當時穆斯林世界基本都是英法俄的殖民地,他的話徒使德國遭猜忌而不能得到朋友。他又建造規模龐大的海軍,結果陷入和英國的軍艦建設規模的競爭中。他派豹號去非洲,弄得法國上下一致認定德國想染指法國的非洲殖民地。威廉二世不理智的行為使他的國家陷入了巨大的災難之中
❽ 98年世界盃小組賽義大利隊對奧地利隊的比賽補時階段裁判判給奧地利隊一個點球,請問當時是誰對誰犯的規
保羅-馬爾蒂尼
赫爾佐格罰的點球
❾ 世界盃歷史中唯一的一次規定:如果決賽雙方打成平局,那麼兩支隊伍將並列冠軍,是哪一屆
1938年,第3屆世界盃足球賽在浪漫氣息濃郁的法國巴黎舉行,這是二戰前的最後一次足球盛宴。參加本次杯賽的隊伍一共15支,其中包括衛冕冠軍義大利隊和東道主法國隊,但當時的足球強國奧地利、西班牙、英格蘭、烏拉圭和阿根廷卻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派隊參賽。
本屆世界盃賽首次採用了抽簽制,在首輪比賽中各支參賽隊伍要由抽簽決定對陣情況,並且每支參賽隊伍都要提供參賽隊員的22人大名單。本屆杯賽規定,如果決賽雙方打成平局,那麼兩支隊伍將並列冠軍,這在世界盃歷史中是唯一的一次。
在首輪比賽中,弱旅瑞士隊出人意料地淘汰了德國隊,爆出一大冷門。勁旅巴西隊則與波蘭隊拼了個你死我活,雙方在一場進球大戰中最終分出高下,巴西隊6:5戰勝波蘭隊晉級第二輪。其餘場次比賽波瀾不興,義大利、法國、古巴、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均輕松晉級,瑞典隊首輪輪空自動進入第二輪。第二輪比賽中,衛冕冠軍義大利隊繼續高歌猛進,首輪輪空的瑞典隊則以8:0的懸殊比分痛宰古巴隊,黑馬瑞士隊沒能繼續爆冷,以0:2輸給了匈牙利隊,巴西隊通過加時賽戰勝捷克斯洛伐克隊,拿到了最後一個四強席位。在半決賽中,義大利對陣巴西,由於核心人物列奧尼達斯的缺陣,巴西隊最終沒能阻擋住義大利隊奪冠的步伐,以1:2告負。另一場半決賽中匈牙利隊以5:1大勝瑞典隊,闖入最後的決賽。決賽中,狀態正佳的義大利隊開場僅5分鍾就攻破了匈牙利隊的大門,丟球後的匈牙利隊迅速反擊,兩分鍾將比分扳成了1:1平,但好景不長,第16分鍾,義大利隊的著名球星皮奧拉再次將比分超出。接著,已有一球入帳的科勞西再度建功,這樣,在上半場結束時,義大利隊3:1領先。雖然下半場匈牙利隊曾一度將比分扳成2:3,但皮奧拉本場第二粒進球徹底粉碎了匈牙利隊奪冠的希望,比分最後鎖定在4:2。義大利隊如願以償地捧到了雷米特杯。
本屆杯賽一共進行了18場比賽,總共打進84粒進球,平均每場進球4.67個。巴西隊的列奧尼達斯在本屆杯賽中一共打進了8粒進球,榮獲了「金靴獎」,匈牙利的齊格勒和義大利的皮奧拉分別攻進7球和5球,排在第二、三位。
❿ 為什麼本輪的歐冠和聯盟杯四場比賽全部都是平局
歐洲杯 1953年,國際足聯在巴黎舉行的特別代表大會上批准舉辦歐洲聯賽,1954年6月15日,歐足聯成立。次年,開始舉辦歐洲冠軍俱樂部杯聯賽,1956年,開始籌備舉行由歐洲各國國家隊參加的比賽。兩年後,第一屆歐洲國家杯(歐洲杯前身)資格賽開始進行。
1960年,第一屆歐洲國家杯決賽階段比賽在法國舉行,共有16支代表隊參加。決賽最後在前蘇聯隊和南斯拉夫隊之間進行,雙方90分鍾內打成1-1,最後進入加時賽,前蘇聯隊最終憑借終場前7分鍾的進球,以2-1險勝南斯拉夫隊,奪得冠軍。著名球星勒夫-雅辛因此屆比賽而聲名大振。
1964年,第二屆歐洲國家杯決賽階段比賽在西班牙舉行。最後決賽在東道主西班牙隊和衛冕冠軍前蘇聯隊之間進行。在主場79115名觀眾的大力支持下,西班牙隊最後以2-1的比分奪取冠軍獎杯。
1968年,歐洲國家杯正式更名為歐洲足球冠軍杯(歐洲杯)。有31個國家參加了資格賽。決賽階段比賽在義大利舉行。本屆比賽首次實施種子隊制度,參加決賽階段比賽的隊伍共分為8個組,每組安排一個種子隊,小組前兩名進入四分之一決賽。小組賽中,阿爾巴尼亞隊大爆冷門,通過加時賽將奪冠熱門聯邦德國隊淘汰。決賽在南斯拉夫隊和東道主義大利隊之間進行,義大利隊最後以2-0獲勝。
1972年,第四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在比利時進行。決賽在聯邦德國隊和前蘇聯隊之間進行,聯邦德國隊最後以3-0大勝前蘇聯隊奪冠。兩年後,這支隊伍又奪得了世界冠軍。
1976年,第五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在南斯拉夫舉行。決賽在捷克斯洛伐克隊和聯邦德國隊之間進行,捷克斯洛伐克隊最終以4-3力克對手,舉起了冠軍獎杯。
1980年,第六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再次在義大利舉行。本屆比賽的規程有所變化。規定經過小組賽後,8支隊伍進入下一輪,然後分成兩個小組捉對廝殺,每組的第一名將自動獲得決賽權。冠軍決戰在聯邦德國和比利時兩隊之間進行,德國人成為最後的贏家。
1984年,第七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在法國舉行。東道主法國隊在天才球星普拉蒂尼的率領下一路高歌猛進,並在決賽中以2-0干凈利索地擊敗西班牙隊,奪得冠軍。
1988年,第八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在聯邦德國舉行,擁有古力特和范-巴斯藤等足球天才的荷蘭隊一路勢不可擋,他們在決賽中擊敗前蘇聯隊後第一次舉起了冠軍獎杯。
1992年,第九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在瑞典舉行。因南斯拉夫隊退出而獲得比賽資格的丹麥隊出人意料地殺入決賽,並以2-0擊敗德國隊奪冠。
1996年,第十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在英國舉行,此前,共有史無前例的48個國家參加了資格賽。16個進入決賽階段比賽的隊伍被分為4個小組,小組前兩名進級。決賽首次以「金球」決出勝負,德國隊最後憑借比埃爾霍夫的一粒進球第三次奪冠。
2000年,第十一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由荷蘭和比利時聯合承辦。世界冠軍法國隊在決賽中憑借一粒金球獲得冠軍,成為首支獲得世界盃後又再次獲得歐洲杯冠軍的球隊。
2004年,第十二屆歐洲杯決賽階段比賽由葡萄牙承辦。由黃金一代領銜的東道主葡萄牙隊隊在決賽中一球不敵本屆杯賽大黑馬希臘隊,飲恨而歸。希臘隊驚人地首奪冠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足球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全面復興,但這項運動僅僅是通過國家隊的比賽在各國普及的。到了1953年,在溫布利大球場進行的由英格蘭隊3:6負於匈牙利隊的友誼賽竟然全場爆滿。俱樂部之間的跨國較量也是如此,匈牙利基斯佩特洪韋德、英格蘭阿森納、阿根廷河床、義大利尤文圖斯等俱樂部的海外遠征,常常吸引了大批狂熱的球迷。然而,無論是國家隊之間的交流、還是俱樂部級別的賽事都為數寥寥。除了米特羅帕杯和拉丁杯等若干賽事之外,歐洲俱樂部之間不存在國際性賽事。這時,法國人加布里埃爾·亞諾提出了創立歐洲冠軍杯的構想,這一年是1955年。
前法國國腳亞諾是歐洲足球先生評選活動的創始人,同時為法國《隊報》和《法國足球》雜志撰稿,他敏銳地預感到有可能出現一個嶄新的賽事,可以讓歐洲各國頂尖俱樂部匯聚一堂。他提議由各國著名俱樂部以聯賽制度創立一個新賽事。而當時歐洲足聯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之中,第一屆大會定於1955年3月2日召開,他們更為關心的是內部組織問題和如何爭取各國家協會加入其組織。當時,它還沒有條件對法國人提出的這一雄心勃勃、引人注目的想法給予支持。歐洲冠軍杯的推動者們積極與國際足聯和歐洲足聯聯系,但結果卻令人失望。這兩個組織都對沒有國家隊參加的比賽不太感興趣。
當時在歐洲大陸上舉行的俱樂部級國際比賽主要有米特羅帕杯和拉丁杯。中歐國家自1927年起便舉行米特羅帕杯,這項比賽開始時只在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之間進行。後來又陸續接納了義大利、羅馬尼亞和瑞士和球隊參加。而拉丁根開始於1949年,參加的有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的球隊,這一比賽在當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是,所有這些比賽以及其他一些小型比賽,都只是局限乾地區之間,而不包括整個大陸之間的交流。
亞諾的計劃得到了皇家馬德里隊、安德萊赫特隊、維也納快速隊等數傢俱樂部以及匈牙利足協的熱情歡迎。其它俱樂部則由於賽程沖突、球員報酬、夜間照明等種種原因而遲疑不決,或是提出異議。《隊報》委託其編輯部的一位負責人棗雅克德·里斯維克組織了一次由當時的歐洲主委俱樂部的代表參加的會議,以確定歐洲俱樂部間的比賽形式。舉行歐洲俱樂部杯賽的堅定支持者之一便是西班牙皇家馬德里俱樂部的主席聖地亞哥·伯納烏。他所領導的俱樂部在國際比賽中取得不少成就,為了更進一步,他繼續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例如聘請了當時的幾位著名球星:阿根廷的斯蒂芬諾和里亞爾。
會議於1955年4月2日至3日舉行。盡管在一個月以前,歐洲足聯在維也納執委會會議上重申不與非國家隊參加的比賽進行任何合作,但還是阻止不了各個協會派代表去巴黎。法國《隊報》發出了18封邀請函,其中只有兩傢俱樂部代表沒有與會。一家是蘇格蘭的愛丁堡愛爾蘭人隊,不過它同意參加新賽事;另一家是蘇聯的莫斯科迪納莫隊,其解釋的理由是正值蘇聯嚴冬,難以赴會。在這次歷史性的會議上,各傢俱樂部對賽制達成了協議:比賽由各國聯賽冠軍參加;採用主客場淘汰賽制,或兩隊積分和凈勝球都相同,則在第三者球場上舉行一場附加賽;冠軍杯的決賽須在歐洲足聯事先確定的球場上進行;在本隊球場比賽時,門票收入、廣告費和電視轉播費歸東道主處理。在這次會議上,還設立了一個執行委員會,聖地亞哥·伯納烏任該委員會的第一副主席。委員會負責起草擬定歐洲冠軍杯的要點,並通報了國際足聯以求理解。
歐洲足聯想搞另外一個杯賽,替代《隊報》和歐洲大部分俱樂部所提議舉行的歐洲冠軍杯。歐洲足聯所要搞的杯賽不是要俱樂部隊而是要各城市隊參加,目的是為了密切歐洲各城市間的友好聯系和體育交往。這項提議得到英格蘭足球協會的支持,它當時正對沒有參加發起創立歐洲俱樂部杯賽感到不快。這是英格蘭足協的慣用手法,英國人對未在它的國土上研究過的事情一律採取輕蔑態度。實際上,在本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四個足球協會(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一直與國際足聯鬧別扭,它退出了這個組織,停止參加奧運會比賽和最初幾屆世界盃賽。當時任英格蘭足協秘書長的斯坦利·勞斯明確表示該組織反對創立非國家非城市之間進行的比賽。他主張多組織一些歐洲人民之間、俱樂部之間、城市之間、工廠之間、青年組織之間、學校之間的友誼比賽。
後來,歐洲足聯於1955年6月舉辦了國際城市工業博覽會杯賽,這次比賽在首屆歐洲冠軍杯開賽前三個月舉行。然而,盡管歐洲足聯有著舉辦博覽會杯的良好願望,還是阻止不了該比賽變成二流比賽的趨向。首屆比賽拖了三年才結束,最後一場比賽是巴塞羅那隊和倫敦代表隊之間於1958年5月1日進行的。而在這一段時間里,已舉辦過三屆歐洲冠軍杯。
1955年,形勢的發展使國際足聯改變了俱樂部冠軍杯賽的看法。他們看到比賽的確還象那麼回事。另外,參加比賽球隊的水平也較高。像比利時的安德萊赫特、奧地利的維也納快速、葡萄牙的里斯本競技和西班牙的皇家馬德里等隊。另一方面,1954年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盃賽首次進行電視轉播並獲得成功後,使得歐洲電視機構支持歐洲冠軍杯可能性增大,而這一點意味著擴大影響並賺錢。
在國際足聯的勸告下,歐洲足聯開始重新考慮對歐洲冠軍杯的反對態度。歐洲足聯向歐洲冠軍杯的組織者們提出條件把組織比賽的權力交還給歐洲足聯,俱樂部代表隊參加比賽須經所在國家協會批准等。
在所提出的條件被接受後,歐洲足聯執委會於1955年5月21日在巴黎召開會議,邀請所有對比賽發生興趣的俱樂部參加。會議決定由歐洲足聯親自組織這項完整,並將比賽改稱為歐洲冠軍杯,不再使用原稱歐洲俱樂部杯賽。
英國人仍然拒不承認歐洲冠軍杯,不準切爾西隊參加首屆比賽。但首屆歐洲冠軍杯仍然於1955年9月開賽,1956年5月結束,地點在巴黎,皇家馬德里隊獲得冠軍。
1968年對比賽規則進行了重大修改,即在預賽階段設立種子隊,用以避免強隊之間過早相遇。另一重大修改是「控制」抽簽,以避免那些有政治糾紛的國家(如蘇聯和阿爾巴尼亞,希臘和土耳其等)碰巧分在同一組。
1969年起取消了比賽中兩隊積分和凈勝球數都相同情況下進行附加賽的做法;改為在積分和凈勝球數都相同情況下,根據在對方場地進球多少決定勝負,即我們常說的「客場進球雙計」。這樣做的目的是力圖避免參賽隊在對方場地採用過分保守的防守型戰術。在決賽中如出現平局,則採用加時賽,如仍不能作出勝負.則再進行一場附加賽。這種情況僅在1974年出現過一次,拜仁慕尼黑隊在附加賽中以4:0大勝馬德里競技隊,開始了他們三連冠的歷程。
1992年,歐洲冠軍杯在半決賽中引入了分組循環賽,兩個小組的第一名再進行決賽。比賽也因此而改稱了歐洲冠軍聯賽,但人們仍習慣於將其稱為歐洲冠軍杯。在後來的幾年中,冠軍杯的賽制又屢有變化,逐漸將分組循環賽制應用到復賽以前的比賽,參賽的球隊也不再限於各國的聯賽冠軍,一些足球強國的聯賽亞軍也可以參賽。曼徹斯特聯隊在1999年神奇般地奪冠,他們正是以聯賽亞軍的身份參加比賽的。而這一切變化,都是為了增加比賽的場次,使參賽的各隊能夠得到更多的收益。
1998年,為了阻止各大俱樂部建立歐洲超級聯賽的設想,歐洲足聯決賽從1999/2000賽季起對歐洲三大杯賽進行有史以來最大的改革:歐洲優勝者杯賽被取消。而根據歐洲俱樂部比賽成績的排名,各國可以派出1-4支球隊參加歐洲冠軍杯賽;在冠軍杯賽中進行兩個階段的分組循環賽,第一階段各小組的第三名還可以繼續參加聯盟杯。
如今現有的賽制分為資格賽和正賽。通過資格賽的球隊和直接參加正賽的球隊共32支,分成8個小組,每個組4支球隊進行主客場雙循環比賽,小組前兩名晉級淘汰賽,淘汰賽16支隊伍捉對廝殺,直至決賽。不計資格賽,一支球隊參加正賽奪得冠軍將經歷13場比賽。
決賽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旬舉行,決賽兩隊於中立球場比賽一場,而中立球場只可以是五星級球場(球場容量達50000人以上)。
其中15個直接獲得正選賽的俱樂部分別來自西班牙 (冠亞軍 )、英格蘭 (冠亞軍 )、義大利 (冠亞軍 )、德國 (冠亞軍)、法國(冠亞軍 )、葡萄牙 (冠亞軍 )、希臘 (冠軍 )、荷蘭 (冠軍 )、捷克 (冠軍 )。
總之,每年都變化著,一共32支球隊開始正式比賽,小組賽,16近8,8進4,半決賽,決賽
參賽資格
歐足聯旗下所有足協所舉辦的聯賽都有資格參加,除了列支敦斯登(該國無聯賽),每個國家可以選派的球隊數目由該國在歐足聯的聯賽積分決定。排名1-3位的有4席,4-6位的有3席,7-15位的有2席,16位及以後的只有一個席位。同樣,根據國家聯賽的積分系數,決定該國聯賽一定排名的球隊是直接參加正賽,還是從資格賽,以及從資格賽第幾輪打起。另外,有一個席位留給衛冕冠軍,如果該隊沒有通過該國聯賽的排名進入正賽,那麼他也有資格參加冠軍聯賽。但是有一個例外,歐足聯規定,同一個國家參賽球隊不得超過4支,如果這支球隊所在聯賽有四個名額,那麼它將不得不參加歐洲聯盟杯。
賽事進程
冠軍聯賽從三輪資格賽打起,整個賽程從七月中旬持續到八月下旬,第三輪資格賽中被淘汰的球隊將轉入歐洲聯盟杯賽制中,獲勝的16支球隊進入冠軍聯賽正賽。
正賽從九月中旬到十二月上旬,32支球隊被分為8組,分組由抽簽決定,而俱樂部在歐足聯的積分排名決定球隊在抽簽中屬於第幾檔次。每個小組的前兩名進入淘汰賽階段,第三名加入聯盟杯的賽制中。
出線球隊在16進8的主客淘汰賽中由抽簽結果捉對廝殺,抽簽原則是:小組第一的球隊對陣不同小組的第二名球隊,同國俱樂部不能相遇。
8強球隊的對陣形式將由無任何限制的自由抽簽決定,抽簽後球隊的晉級路線將被決定,1/4決賽,半決賽都是主客場兩回合制。決賽在歐足聯事先決定的球場進行,一場定勝負。
奪冠次數
按照國家
國家 奪冠次數 亞軍次數 奪冠球隊
義大利 11 14 AC米蘭、國際米蘭、尤文圖斯
西班牙 11 9 皇家馬德里、巴塞羅那
英格蘭 10 4 利物浦、曼徹斯特聯、諾丁漢森林、阿斯頓維拉
德國 6 7 拜仁慕尼黑、多特蒙德、漢堡
荷蘭 6 2 阿賈克斯、埃因霍溫、費耶諾德、
葡萄牙 4 5 本菲卡、波爾圖
法國 1 5 馬賽
蘇格蘭 1 1 凱爾特人
羅馬尼亞1 1 布加勒斯特星
塞爾維亞1 1 貝爾格萊德紅星
按照俱樂部
9次:皇家馬德里
7次:AC米蘭
5次:利物浦
4次:拜仁慕尼黑、阿賈克斯
2次:尤文圖斯、曼徹斯特聯、巴塞羅那、國際米蘭、諾丁漢森林、本菲卡、波爾圖
1次:凱爾特人、費耶諾德、阿斯頓維拉、漢堡、布加勒斯特星、埃因霍溫、貝爾格萊德紅星、馬賽、多特蒙德
歷屆冠軍
1956 皇家馬德里
1957 皇家馬德里
1958 皇家馬德里
1959 皇家馬德里
1960 皇家馬德里
1961 本菲卡
1962 本菲卡
1963 AC米蘭
1964 國際米蘭
1965 國際米蘭
1966 皇家馬德里
1967 凱爾特人
1968 曼徹斯特聯
1969 AC米蘭
1970 費耶諾德
1971 阿賈克斯
1972 阿賈克斯
1973 阿賈克斯
1974 拜仁慕尼黑
1975 拜仁慕尼黑
1976 拜仁慕尼黑
1977 利物浦
1978 利物浦
1979 諾丁漢森林
1980 諾丁漢森林
1981 利物浦
1982 阿斯頓維拉
1983 漢堡
1984 利物浦
1985 尤文圖斯
1986 布加勒斯特星
1987 波爾圖
1988 埃因霍溫
1989 AC米蘭
1990 AC米蘭
1991 貝爾格萊德紅星
1992 巴塞羅那
1993 馬賽
1994 AC米蘭
1995 阿賈克斯
1996 尤文圖斯
1997 多特蒙德
1998 皇家馬德里
1999 曼徹斯特聯
2000 皇家馬德里
2001 拜仁慕尼黑
2002 皇家馬德里
2003 AC米蘭
2004 波爾圖
2005 利物浦
2006 巴塞羅那
2007 AC米蘭
單場凈勝球紀錄 利物浦在主場安菲爾德8-0橫掃貝西克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