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859年,奧地利和哪兩個國家交戰了
6月24日——奧地利軍與法國聯軍在義大利北部卡斯蒂廖鎮的索爾弗利諾交戰,稱為索爾弗利諾戰役 (又譯蘇法利諾戰役)。這場15小時的戰爭造成5.5萬人陣亡。此戰役使亨利·杜南推動創立紅十字會。
❷ 奧意戰爭是什麼時候爆發的
奧意戰爭是義大利為擺脫奧地利統治而進行的一場戰爭。它是在義大利人民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斗爭的進程中爆發的。
1848年3月17日,威尼斯省爆發了反奧起義,並宣布成立獨立的共和國。18日,米蘭也爆發起義。起義期間建立起來的國民自衛軍,經過幾次頑強戰斗把奧軍逐出城外。倫巴第全境都奮起反抗奧軍。為了取得皮埃蒙特的軍事援助,倫巴第、威尼斯幾個省、巴馬和摩德納宣布歸附撒丁王國。
在人民群眾的壓力下,撒丁國王查理.阿爾伯特於1848年3月23日對奧宣戰。義大利其他國家政府聲明支持皮埃蒙特。愛國主義熱潮席捲整個義大利,志願軍隊伍相繼建立,並開赴倫巴第與奧軍作戰。加里波第率領的志願軍部隊屢建奇功。
1848年3、4月間,奧軍敗退到倫巴第東部維羅納境內。
但是,意軍由於訓練不足、武器裝備較差,又缺少騎兵和炮兵,所以戰鬥力不強。加之查理.阿爾伯特及其周圍的將領對人民群眾的革命高潮心驚恐懼,至夏季時,奧軍指揮部就掌握了主動權。奧軍先從威尼斯省發動進攻,隨後推進到倫巴第。7月25日,在庫斯托茨附近進行了一次大戰。拉德茨基指揮的5.2萬人的奧軍以翼側突擊,將4.4萬人的撒丁軍隊分割成許多部分,迫使其狼狽逃竄。在這以後的兩天內,撒丁軍隊全部被殲。查理.阿爾伯特在損失了9000名士兵之後放棄了米蘭。8月9日簽訂停戰協定,規定義大利北部仍由奧地利佔領。
由於義大利各國革命斗爭出現新的高潮,人民群眾一再要求重新對奧開戰,查理.阿爾伯特為保住自己的王位,只好中止和談,採取軍事行動。撒丁軍隊由波蘭赫爾讓諾夫斯基將軍統率。他輕率地把約8.8萬人的軍隊配置成單薄的一線。
1849年3月21~23日期間,撒丁軍隊在莫爾塔臘和諾瓦拉附近一敗塗地。查理.阿爾伯特被迫退位,離開了義大利。其子維克多.艾曼努爾二世不得不簽訂停戰協定,承認倫巴第和威尼斯省仍屬奧地利。8月6日,在米蘭簽訂和約。
根據和約,皮埃蒙特向奧地利支付了6500萬法郎的賠款。撒丁軍隊的失敗並未使義大利北部人民群眾停止抗奧斗爭。熱那亞就在繼續戰斗。奧軍在已宣布成立羅馬共和國的帕波省境內也遇到抵抗。威尼斯在被封鎖條件下抗擊奧軍的優勢兵力,直至1849年8月22日。撒丁軍隊戰敗使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暫時受挫,1848~1849年的義大利革命也因而失敗。
❸ 法國和義大利在歷史上有過幾次戰爭時間和起因是什麼
樓上的最好先看看歷史書再回答。1494-1559年,法國和西班牙為爭奪義大利進行了一場戰爭。結果是法國大敗,最終退出了義大利。而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期間,為打擊反法聯盟的核心奧地利,拿破崙率領法軍在此地戰勝了奧地利軍隊,其間雖然有俄名將蘇沃洛夫帶兵在此地大敗法軍,但最終勝者還是法國。拿破崙的兄長和妹夫都先後做過那不勒期國王,拿破崙兒子誕生後還被任命為羅馬王。拿破崙失敗後義大利才被奧地利重占,並分割成許多部分。而在19世紀中葉義大利統一戰爭期間,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也派軍入義大利,戰勝了盤踞義大利北部的奧地利軍隊。主要目的是為了樹立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並獲得了尼斯和薩伏依兩地。但後來法國又願義大利完全統一,長期占據羅馬,直至1870普法戰爭失敗。二戰中,義大利先是宣布中立,後來墨索里尼看法國在希特勒打擊下大敗,才趁火打劫向法國宣戰。但義大利軍隊戰鬥力實在太弱,直至法國向希特勒投降也沒有多少進展,所以後來希特勒直將一小塊領土劃分給義大利。二戰結束後就歸還了。
隨便說一下,羅馬帝國崩潰後,義大利一千多年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政府,常常是外國列強競爭的舞台。長期佔領義大利的主要是統治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法國的波旁王朝也長期佔領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所以法國與義大利的幾次戰爭在中世紀基本上都是與列強交戰,義大利人還歡迎法國人,認為他們是解放者。特別在拿破崙時期尤為明顯。
❹ 1866年德意志帝國是如何擊敗奧地利帝國的
1866年,奧托·馮·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王國首相。他馬上策劃統一運動,務求由普魯士統一小德意志。憑著普丹戰爭的勝利,俾斯麥喚起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識。普魯士以有權共同佔有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為借口,誘使奧地利向普魯士宣戰。奧地利與巴伐利亞、漢諾威、薩克森等一些德意志邦國合作,以捍衛德意志邦聯的名義,挑戰普魯士(稱為"Bundesexekution")。普魯士利用同義大利及北德的一些中小邦國的結盟,將部分奧軍吸引到南部戰場,北部的普魯士軍隊在短時間內控制了整個北德意志。普軍接連在薩多瓦和柯尼希格雷茨大敗奧軍。戰敗的
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次年成立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邦聯,並通過聯邦憲法,為實現德意志統一準備了條件。
在普奧之戰中,普魯士動用了不少曾在美國南北戰爭大派用場的科技,包括以鐵路幫助運兵及以電報維持長途通訊。雙方參戰各自的總兵力為:普方63萬人;奧方58.5萬人。
普魯士的勝利令它稱霸德意志,最後完成統一大業。因此,史家也稱之為德意志戰爭。在德國和奧地利,此戰稱為德意志之戰(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戰(Bruderkrieg)。由於戰爭只延續了7個星期,故又稱七周戰爭。
在德意志統一運動中,此戰是第二次獨立戰爭。
❺ 什麼是奧意戰爭義大利在什麼時間基本實現了統一
奧意戰爭是義大利為從奧地利統治下獲得解放和建立民族國家而進行的戰爭。1859年奧意法戰爭和1859~1860年義大利革命的結果,義大利基本上已實現了統一。
❻ 1859年義大利發生了什麼戰爭
1859年5月,義大利第二次獨立戰爭爆發,法國和撒丁聯合對奧地利開戰,加里波第率獵兵團深入敵後,連戰皆捷,成功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深感震驚的奧軍統帥部不得不從第2軍團抽出加強有炮兵和騎兵的魯普雷希特旅來對付他。5月26日,在瓦雷澤到科摩的道路上,獵兵團經短促激戰,力挫奧軍魯普雷希特旅。奧軍司令部又派勇將卡爾·烏爾邦男爵率6000多人據守科摩頑抗,但加里波第親率3000人的獵兵團猛沖猛打,僅一個早晨就攻克科摩,烏爾邦帶殘部一直敗退到芒扎才穩住陣腳。
加里波第充分利用了勝利的影響,大舉向前推進,沿途派出騎兵四齣偵察,一度兵臨布雷夏城,民間謠傳他手下有20000雄兵,正欲攻取奧軍位於羅納托的總指揮部,奧軍一時部署大亂。在正面戰場,法撒聯軍也在馬真塔和索爾費里諾血戰取勝,這激起了義大利全國的愛國熱情,各地先後發生起義。然而,拿破崙三世出兵幫助撒丁,並不是為了義大利統一,因此,當他看到義大利革命局勢很難控制時,便背著撒丁王國與奧地利簽訂了"維拉弗蘭卡"協定,規定奧將倫巴底割讓給法國,再由法國轉讓給撒丁,但奧仍可保有威尼斯。撒丁不得不接受該協定,第二次獨立戰爭就此結束。
盡管戰爭半途而廢,但撒丁王國畢竟收回了倫巴底,義大利統一的關鍵一步已經邁出。1860年4月,義大利最頑固的封建堡壘—兩西西里王國也出現了革命的徵兆,使統一運動再現高潮。加里波第決定組織志願軍去支援當地人民,徹底摧毀封建統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千人軍"(又稱"紅衫軍")。
❼ 普奧戰爭的時間表
普軍於1866年6月8日入侵荷爾斯泰因,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宣布改組德意志聯邦草案並將奧地利排斥在外。這兩件事成了戰爭的導火線。
1866年6月16日,普軍開始佔領漢諾威,薩克森和黑森。普魯士美因河獨立軍團(約5萬人)輕而易舉地就挫敗了兵力單薄的漢諾威和黑森軍隊。薩克森軍殘部後撤,並入奧地利北方軍團。巴伐利亞未履行出兵10萬的義務,沒有給奧地利以實質性的援助。
6月17日,奧對普宣戰。
20日,義大利履行意普軍事同盟的條款,對奧宣戰。因此,直至積極展開軍事行動時,奧地利實際上沒有得到盟軍支援,並且不得不同時對普魯士和義大利兩線作戰。
普軍在自己的戰略翼側和後方的安全有了保障的情況下,分兵三路在波希米亞發起進攻:王儲腓特烈·威廉指揮的第2軍團(12.7萬人),從東北明興格雷茨方向前進,腓特烈卡爾親王的第1軍團(9.7萬人)從北面向賴興貝格方向挺進,比滕費爾德將軍統率的第3軍團——易北河軍團(5萬人)從西北向明興格雷茨方向進攻。
6月22日佔領德累斯頓後,易北河軍團與第1軍團合並。隨後,普軍分兩路進攻,其任務:首先兩支軍隊會合,爾後在總決戰中殲滅貝內德克的軍隊,並攻佔維也納。在奧爾米茨附近集結的奧地利北方軍團向前開進迎擊普軍。普軍由於敵情不明和缺乏統一指揮,通過山隘時行動緩慢。貝內德克本來確有把握各個擊破普軍,但是奧軍的行動比普軍還要遲緩,致使普魯士各軍團順利通過山口。
6月27日至30日間,普軍在納霍德和明興格雷茨附近發起幾次交戰,迫使奧軍退卻。
7月3日,在薩多瓦克尼格雷茨地域雙方進行了整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交戰。貝內德克再次錯過了各個殲滅陸續開到並先後投入交戰的普軍的戰機。結果,奧軍慘敗,約1.8萬人戰死,2.4萬人被俘。只是由於普軍指揮失策(7月7日起方著手組織對奧軍的追擊),奧軍才免於全軍覆沒。奧軍利用這一時機來保衛維也納:收集北方軍團殘部,另行編組1個多瑙河軍團,並將從義大利調回的兩個軍編入該軍團。貝內德克被革職,由在義大利戰場上屢建戰功的阿爾布雷希特大公接替。在毛奇和俾斯麥之間產生了分歧。毛奇主張強攻維也納。俾斯麥則認為,此舉會給今後普魯士的歐洲政策帶來困難。他堅持揮師轉向匈牙利。結果,照此執行。奧地利面臨喪失匈牙利的實際危險,不得不停止軍事行動,於7月22日簽訂停戰協定。
8月23日,普魯士和奧地利在布拉格簽訂和約,戰爭結束。
❽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奧地利帝國有沒有參戰什麼時候參戰
奧地利沒有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奧皇不想打仗,畢竟這個剛剛經歷匈牙利革命的多民族國家難以承擔戰爭帶來的風險。雖然奧地利作為三皇同盟成員有義務協同柏林與聖彼得堡共進退,而且在匈牙利革命中接受了俄國的巨大幫助,但是奧地利為了自身利益並沒有站在俄國一邊,在奧地利看來,英法俄三國陷入苦戰的局面對自己最有利,無論是戰是和,奧地利都能從雙方中得到最高的出價。奧地利還擔心於法國直接沖突會會使法國找到干涉義大利地區事務的理由,影響自己在義大利的利益。最終奧地利選擇了動員軍隊陳兵與俄奧邊界,說服俄國接受4點協議,並通過對英法善意中立的態度換取了法國在解決東方問題前保持義大利領土現狀的的承諾,這樣,奧地利既獲得了雙方的友誼又換取了義大利的安全
❾ 奧地利與義大利什麼時候打過
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及拿破崙政權的結束,義大利地區開始發起統一運動,而最大的敵人就是奧地利。
1.1848~1849,義大利地區各邦國掀起反奧戰爭,但由於各邦君主恐懼人民武裝的發展而撤軍,導致奧地利的反撲,奧地利聯合法國,那不勒斯,西班牙進攻成功。
2.奧地利和義大利撒丁王國於1859年爆發戰爭,其中撒丁王國得到了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支持。奧地利戰敗,1861年3月義大利王國成立。奧地利仍佔有部分土地。
3.1866年4月,義大利在普奧戰爭中加入普魯士陣營,對奧地利作戰。
4.1915年5月,義大利投入協約國陣營,與奧地利交戰。
❿ 兩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分別發動過什麼戰爭
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國內經濟困難,軍事准備不足,
擔心參戰後會招致號稱「歐洲第一軍事強國」法國的打擊,因此,義大利採取了
中立的立場,宣布自己是非交戰國。後來在希特勒的煽動下 先是首戰法國,然後是希臘 ,再死非洲 ,無一不以失敗而告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也是一直是隨風倒的國家。【如需詳細可以追問 ,拒絕ctrlc+v 包您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