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可波羅從義大利陸路來到中國經過哪些國家
波羅一家從義大利的威尼斯出發,途經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歷經3年到達了中國與阿富汗交界的帕米爾高原。
700年前,年輕的威尼斯人馬可踏上旅途,開始了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探索之旅。根據他24年漫長歷險著成的游記《東方見聞錄》,成為西方第一部關於神秘中國的完整記錄。
然而,有關他的中國之旅引起了眾多爭議。其中,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館長弗朗西絲·伍德(Frances Wood)博士在《馬可·波羅到過中國嗎?》一書中,提出了她的著名質疑:馬可·波羅根本沒到過中國!他對中國的印象,僅限於道聽途說。為此,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攝影師麥可·山下用了1年時間,重走了馬可·波羅的中國冒險之旅,試圖解開有關馬可的故事真相。
「最令人驚訝的是,人們的面孔、文化和地貌依舊,一如馬可·波羅在書中的描述讓人嘆為觀止。」國家地理《馬可波羅現代東游記》製作人兼導演喬納森·芬尼坎(JonathanFinnigan)說。
《東方見聞錄》=旅行指南?
在13世紀的歐洲,許多人都以為世界是扁平的。除了少數傳教士,很少有人敢於前往未知神秘的異域國度。但在1271年,17歲的馬可就隨著父親尼古拉(Nic-colò)和叔叔馬飛阿(Maffeo),開始了他們的東方之旅。
據《東方見聞錄》記載,波羅一家從義大利的威尼斯出發,途經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歷經3年到達了中國與阿富汗交界的帕米爾高原。
麥克·山下是憑借現代的交通工具來到中國的,他能感受到這段旅程對小馬可而言是多麼的艱辛。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波羅一家遇到了最艱巨的挑戰:穿越這片一望無際的險惡沙漠。在當地語言中,「塔克拉瑪干」的意思是「有進無出」。馬可這樣回憶道:「那些在夜間趕路的旅人,倘若有誰不小心掉了隊,便會聽到鬼魂的交談聲,彷彿是他的同伴在說話;假如他信以為真,這個掉隊的旅人就會被引入歧途,再也找不到他的同伴。很多人便是這樣死去的。」
而山下在這片中國最炎熱、最乾燥的沙漠中,也部分感受到了波羅一家當年的艱苦。在100度的高溫灼烤下,每時每刻都會覺得異常乾燥,渾身都不對勁。沙子扎得人發癢,汗水不停地滴下眉頭……
山下認為《東方見聞錄》是本不錯的「旅行指南」,至少一些風土人情需按照馬可的「指點」才會留意。例如,馬可曾描述「這里有很多體形龐大的野生羊,頭上的
角能長到六個手掌長。」新疆提孜那甫的居民向山下證實了這種帕米爾盤羊的存在,不過現在數目已經很少。
當然,有時馬可的這本「旅行指南」也會出現很大偏差。山下不得不承認,「他在書中提到的兩地距離,有些極為精準,有些卻是差了十萬八千里。」也許當時馬可還是個孩子,而且書是這段經歷20年後才回憶寫成的。
順著馬可的足跡,山下來到了喀什。
書中曾說:「一路上有許多城鎮和村莊,但最大、最繁華的一座是喀什。」也許在馬可眼裡,喀什算得上是當時亞洲最大的市場。這里出售的商品琳琅滿目,喀什的商人也走遍了世界各地。而如今的喀什使山下彷彿回到了13世紀。他感到「歲月未曾改變的是這些人、這些面孔,還有討價還價的聲音和人與人的交往」。
在而後的絲綢之路上,馬可見識了不會被燒壞的神奇布料。山下在和田找到了它——石棉。在馬可那個時代,很多人相信石棉來自蠑螈蛻下的皮。但馬可認為:「這些織物並非來自一種生活在火焰里的
生物,而是來自大地的脈絡。」可以說是他率先向西方世界透露了石棉的來源。而石棉石礦的場景和馬可描述的一模一樣,人們都戴著口罩工作。
越來越多的成功發現使山下更加堅信,馬可·波羅的游記來自第一手材料。現實的場景與他所描述的完全吻合,而且,恰恰都是在他所說的地方找到的。
誇張和失實:故意還是無意?
1275年,波羅一家來到上都(位於現在內蒙古正藍旗東20公里閃電河北岸),覲見蒙古大汗忽必烈。在馬可眼裡,「忽必烈是有史以來擁有最多民眾、疆土和財富的霸主。」可惜的是,當時的宮殿和元朝多數遺跡一樣,早已被毀。呈現在山下面前的只是殘垣斷壁。
不過,馬可在上都也沒有待多久就前往當時大汗興建的一座新城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山下在這座繁忙的首都中找到了一些馬可講述的古跡。
「世上沒有一座橋能夠與它相媲美。它有24個拱形橋洞,整座橋以灰色大理石修建而成;石柱的底端有一隻大理石獅子;柱頂同樣端坐著一隻造型優美、工藝精湛的獅子。」這就是盧溝橋,也被後人稱作馬可·波羅橋。
山下認為,盡管馬可表述的橋洞數字不對,柱子底端也根本沒有獅子,但對於一個不靠任何筆記寫書的人而言,在若干年後還能記得這么多細節,已經很了不起了。
據馬可所言,他在大都成了大汗的一名親信,並受命擔任使臣,造訪蒙古帝國最偏遠的疆域。在此後的17年裡,馬可看到了宏偉的城池、奇特的風俗、食生肉的民族以及遠比西方發達的中國都市。但他的很多描述讓西方人難以置信,人們對他是否到過書中提及的每一座城市表示懷疑。
馬可·波羅自稱在揚州生活了3年,並曾擔任這里的地方官。書中寫道:「要知道,揚州是一座舉足輕重的城市;而馬可·波羅本人,即本書所講述的主人公,曾受大汗任命,一連數年在這座城市中擔任地方官。」但大多數專家推斷,他不可能做過地方官,否則那一時期的中國文獻應該會提到他。所謂揚州做官一事成了質疑馬可所言有虛的一大例證。
「我認為,有關馬可·波羅的最大疑點,是他沒有出現在任何漢語或蒙古語的史料中。當時中國的官僚體系極為龐大,一切大小事項都會被記錄在案,每個城市的每一任地方官,每一個小官吏都不會被漏掉,但馬可·波羅一家壓根兒沒出現過。
文獻中記錄了其他歐洲人,卻沒有馬可·波羅。兩百年來,中國和歐洲的歷史學家都在竭力尋找,結果一無所獲。這是一個大問題。」伍德博士說。
南京大學歷史學者劉迎勝教授卻認為,不能過於依賴那一時期的記錄。就連一些重要的人物,也沒有出現在當時的漢語文獻中。元朝的原始檔案在朝代臨近尾聲時就已被毀了。馬可也許是一名級別較低的官吏,有可能是一名鹽吏。因為馬可了解很多鹽務方面的事情,當時整個中國的鹽都由揚州供應。
當然,疑點還有不少。對於自己居住了3年的揚州,馬可幾乎什麼也沒講。他幾乎把所有贊美辭都留給了杭州。「毫無疑問,杭州是世界上最美好、最高貴的城市。」杭州是當時全球最偉大的城市,被馬可譽為「天堂之城」,年輕人自然喜歡在這種地方遊玩。馬可筆下的市場,在今天說來就是購物天堂。
西方人不相信馬可·波羅,是因為他的描述僅數字就很「離奇」:160萬棟房屋,1.2萬座橋。畢竟中世紀的威尼斯是一個只有10萬人口的城市,居民們沒有享樂的時間。可是在世界的另一邊,卻有一座令西方人望塵莫及的美麗城市,那裡的生活水準遠遠超過了威尼斯。
讓人難以置信的還有他為大汗效力期間,遠赴中國邊陲地帶的故事。據他所言,他在沿途遇到許多不尋常的人,但最讓他感興趣的是藏族人。
他曾在書中提到:「這些人的生活異常簡朴,一輩子除了麥麩、不吃別的東西;他們用熱水沖泡麥麩,以此果腹;這就是他們的食物,除了麥麩,還是麥麩。……這里還有極為龐大的寺院,有的宛如一座小型城鎮;一間寺院里,就有兩千多名僧侶。這些僧侶一律都要落發剃須。」
山下來到了位於甘肅夏河縣城西的拉卜楞寺,這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6大名寺之一。他在那裡目睹了2000名剃了頭發、颳了鬍子的僧侶,吃著糌粑,禮敬神明。700年多來,這一切似乎沒有任何改變。山下認為,若不是親自來過這個地方,認識了這些人,馬可不可能以這樣的熱情來描述他們。
而且馬可並沒有誇張,只不過當時西方人人不相信他報出的數字,動不動就是幾千、幾萬的。無論是城市的規模,還是人口、船隻、橋梁的數量,所有這些都是當時任何一座歐洲城市根本無法相比的。在歐洲,有誰聽說過一座教堂里,同時有2000名教士在做禱告?
此外,在馬可講述的故事中,也有些讓現代人都覺得匪夷所思的章節。例如,作為蒙古大汗忽必烈的使臣,馬可·波羅曾到訪雲南,遇見一些少數民族。有一件事讓他非常驚訝:這里的人們竟然食用生肉。「這一地區的居民食用生肉,佐以大蒜與香料混合而成的醬汁,就這樣生吃,一如我們食用烹制過的熟肉。」
若不是親眼所見,山下先生也很難相信。「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豬肉一定要煮熟之後才能吃。可是這些人,700年來、他們一直在吃生豬肉;而且從這一張張氣色紅潤的面龐來看,他們都非常健康。」這也許表明,幅員遼闊的中國確實存在著一些奇特習俗。
150個版本的真偽
旅居中國多年,馬可·波羅和他的家人開始思念故鄉。從威尼斯出發時,馬可才17歲,這時他已經37歲了。他知道,忽必烈的身體日益衰弱,政權也漸漸不穩。當馬可來到蘇州時,就像是回到了家鄉。他在這「東方水城威尼斯」待了很長時間,或許是因為那裡讓他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終於在1291年,大汗准許馬可一家返鄉。他們從中國南方出發、由海路、經印度抵達波斯灣,再由陸路返回威尼斯。一路上,他們可能遭遇了傳染病、台風或是海難,因為同行的600人中,只有18個人活了下來。但是,馬可帶著萬貫家財回到了威尼斯。
傳說馬可回家時,模樣像個乞丐,穿著一件破舊的大衣。然後,他脫下外衣,拉出襯里,裡面塞滿了各種珍貴的寶石。人們這才知道,此人便是馬可·波羅,他即將把自己的見聞公之於世。
歷史上最偉大的旅行家,其實是在一間牢房裡寫下了這本游記。馬可向關押在同屋的魯斯提契洛(Rustichello)口述,而這位充滿想像力的作家難免會添油加醋。
山下先生認為,或許是代筆的魯斯提契洛做了一些不切實際的誇大。
退一步講,即使兩人的合作成果沒有多少「水分」,但伍德博士指出:「馬可·波羅和他的游記或者說他在異鄉的發現,存在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找不到原始的手稿。原稿已經失傳了,留存下來的只是一些手抄本,是經過不斷謄寫的抄本。
早期的馬可·波羅游記抄本大約有150份,而且各不相同。如果沒有最原始的手稿,就很難追溯這些故事的源頭。」
對馬可的謊言和真相仍在爭論之中。
就像伍德博士所言:「我們沒法用指紋或DNA證明什麼,畢竟已經過去了700年。說到底,這真的只是一個相信不相信的問題。」
但重新走過這段旅程的麥克·山下,卻堅定地給出了他的答案:「人們或許可以坐在倫敦的某個圖書館里,反復思索馬可·波羅究竟去過哪些地方。可是一旦踏上他曾走過的道路,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對馬可·波羅深信不疑。因為,他的描述太准確了。」
在馬可臨終時,朋友們勸他取消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說法,因為只有這樣,死者的靈魂才能進入天國。馬可則對那些好心人說:「我所寫下的還不及我看到的一半。」
㈡ 從中國到義大利最短路線,要經過那些大洋,大洲
海上:中國南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
陸地:從北京坐火車到莫斯科,再從莫斯科坐到威尼斯,莫斯科坐到威尼斯的時候要到匈牙利布達佩斯轉車。
㈢ 絲綢之路從中國到義大利,都經過哪些國家
絲綢之路東起長安(今西安),經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跨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經中亞部分的獨聯體、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而達地中海東岸,全長7000多公里,中國境內的絲綢之路總長4000多公里,約為絲綢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強
㈣ 義大利飛中國經過哪些國家
希臘 、土耳其、阿聯酋、沙特、印度、泰國、新加坡、越南 、大多是到廣州
㈤ 義大利離中國有多遠
北京到米蘭大概8000公里,義大利距中國8000公里左右。
㈥ 絲綢之路從中國到義大利的羅馬,沿途經過的主要地區有哪些
河西走廊
南疆、北疆盆地
帕米爾高原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小亞細亞半島
㈦ 義大利距中國有多少公里
大約為11622公里。
中國首都北京 ——北緯39°48ˊ東經116°28ˊ;義大利首都羅馬 ——北緯41°48ˊ東經12°14ˊ 緯度相差不大,忽略一下;經度相差104度,即0.29個地球周長;地球周長為40076千米 於是,算出距離大約為11622公里。
北京位於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中心位於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毗鄰渤海灣,上靠遼東半島,下臨山東半島。
羅馬位於北緯42°,東經12°。是義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義大利1861年建立義大利王國。1870年結束長期分裂狀態,完成義大利統一。二戰戰敗後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
義大利共和國(義大利語:Repubblica Italiana),簡稱義大利(義大利語:Italia),是一個歐洲國家,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國土面積為301333平方公里,人口6002萬。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其領土還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聖馬利諾與梵蒂岡。
義大利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一直都是西方文明的中心。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三個階段,存在時間長達一千年。羅馬共和時代基本完成疆域擴張,帝國時期成為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14世紀的義大利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15世紀末,法國和西班牙爭奪亞平寧半島斗爭激化,導致了持續數十年的義大利戰爭。
18世紀民族主義開始覺醒。19世紀義大利復興運動興起。 1861年撒丁王國改國號為義大利王國。並逐步統一南北,1870年攻克教皇國首都羅馬,完成義大利統一 。二戰戰敗後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
義大利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的創始會員國,還是申根公約、八國集團和聯合國等重要國際組織的成員,義大利共擁有48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是全球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義大利在藝術和時尚領域也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米蘭是義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
義大利地處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在北緯36°28′~47°6′,東經6°38′~18°31′之間。其領土包括阿爾卑斯山南麓和波河平原地區,亞平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和其他的許多島嶼。亞平寧半島占其全部領土面積的80%。
義大利陸界北部以阿爾卑斯山為屏障與法國、瑞士、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接壤,80%國界線為海界。東、西、南三面臨地中海的屬海亞德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和第勒尼安海,並且與突尼西亞、馬爾他和阿爾及利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約7200多公里。
義大利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Alpi),中部有亞平寧山脈。北部有波河平原,土壤肥沃農業發達。
意、法邊境的勃朗峰(MonteBianco,MontBlanc)海拔4810米,是歐洲第二高峰;多火山和地震,亞平寧半島西側有著名的維蘇威火山,西西里島上的埃特納火山是歐洲最大的活火山。
義大利最大河流是波河(po),發源於阿爾卑斯山南坡,水能蘊藏豐富。台伯河是流經羅馬的主要河流。
較大湖泊有加爾達湖(LagodiGarda)、特拉西梅諾湖(LagoTrasimeno)馬焦雷湖(LagoMaggiore)、科摩湖(LagodiComo)等。
義大利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根據義大利各地不同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全國分為以下三個氣候區:南部半島和島嶼區、馬丹平原區和阿爾卑斯山區。這三個區的氣候各有不同的特點。
㈧ 絲綢之路送中國到義大利,途中經過的主要地區有哪些
簡單的說:黃土高原—昆侖山脈—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托洛斯山脈—阿爾卑斯山脈—亞平寧半島
從細節上說,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三線均長安或者洛陽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 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路線簡略: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安息(古波斯)—西亞—大秦(古羅馬)
㈨ 從中國青島到義大利旅遊,沿途依次經過的海域有哪些
黃海,東海,台灣海峽,南海,馬六甲海峽,安達曼海,孟加拉灣,保克海峽,馬納爾灣,阿拉伯海,阿曼灣,霍爾木茲海峽,波斯灣,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穿過蘇伊士運河,地中海,愛琴海,如果去威尼斯,經過奧特朗托海峽,亞得里亞海,到威尼斯;如果去那不勒斯,經愛奧尼亞海,墨西拿海峽,第勒尼安海,那不勒斯灣。大體是這樣,主要看游輪的路線決定,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