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拿破崙的電影有哪些
關於拿破崙的電影有《拿破崙先生》、《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滑鐵盧戰役》、《拿破崙情史》、《拿破崙》。
1、《拿破崙先生》
《拿破崙先生》是一部由安東尼·德科內執導,菲利普·托雷頓、理查德·格蘭特主演的劇情、懸疑、傳記電影,於2003年2月12日在法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英國人為拿破崙大帝選擇了大西洋僅有122平方公裡面積的聖赫勒拿島作為他的流放地,該島上駐守著3000士兵以及11艘戰艦,拿破崙不甘心在此孤島終了一生,設法擺脫英軍看守,策劃了一場歷史上並沒有被記錄的神秘大戰的故事。
2、《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
《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是一部法國、義大利、南斯拉夫、列支敦斯登上映的歷史戰爭影片,由導演阿貝爾·岡斯執導拍攝。
3、《滑鐵盧戰役》
《滑鐵盧戰役》是謝爾蓋.邦達爾丘克執導,羅德.斯泰格爾主演的戰爭電影。影片講述了威靈頓公爵所指揮的部隊,聚集在比利時一個名為滑鐵盧的小鎮營地里戰斗的故事。
4、《拿破崙情史》
《拿破崙情史》是由亨利·柯斯特執導,馬龍·白蘭度、簡·西蒙斯、梅爾·奧勃朗、邁克爾·倫尼等主演的電影,於1954年11月17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拿破崙在法國馬塞與歐仁妮邂逅相戀,但一心向上爬的拿破崙卻辜負了歐仁妮的深情,向名媛約瑟芬求愛的故事。
5、《拿破崙》
《拿破崙》是由阿貝爾·岡斯執導,安托南·阿爾托、Albert Dieudonné等主演的電影,於1927年4月7日在法國上映。
影片以拿破崙童年時代領導打雪仗開始,講述了拿破崙從小人物一躍成為法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的歷程。
❷ 拿破崙戰爭失敗時期的出的作品
Екатерина II 葉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年),俄國女皇(1762—1796年在位)
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葉卡捷琳娜二世
如果我們不同意減少殘酷性和改善人們不可忍受的的生活狀況,那麼盡管我們反對,他們自己遲早也會這么做的。——葉卡捷琳娜二世
治理俄羅斯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只能用專制君主制,舍此皆為下策。——-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原名索非亞,出身於一個德國小公爵家庭,自小曾隨其母游歷過歐洲許多城市,並到過不少德國諸侯的宮廷,但她命運的轉折發生在1744年,這一年俄國女皇葉麗薩維塔為她的繼承人彼得(即後來的彼得三世)挑選妻子,葉卡捷琳娜作為候選人被邀請到俄國宮廷之中。
當葉卡捷琳娜與其母的馬車賓士在東歐平原的驛道上時,可能對未來充滿了期望,當從小熟悉宮廷傾軋的她,對未來將要面對的復雜的宮廷生活顯然也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到莫斯科之後,葉卡捷琳娜很快就被定為皇儲的配偶,但接下來的18年對她來說並不輕松。葉麗薩維塔女皇對她時冷時熱,使她更加痛苦的是她的丈夫彼得是個身體嬴弱,意志薄弱而又怪戾的人,寵愛自己的情婦,經常羞辱葉卡捷琳娜。在這期間,葉卡捷琳娜自稱\「無時沒有書本,無時沒有痛苦,但永遠沒有快樂\」,在書本中積累知識,同時偷偷組織了一個小團體,以她的情夫格里哥利??奧爾洛夫五兄弟為首的近衛軍青年軍官,成為支持她的鐵腕力量。
1762年,女皇葉麗薩維塔去世,正在懷孕的葉卡捷琳娜不敢輕舉妄動,眼睜睜地看著她的丈夫兼死敵彼得登上了皇位,成為沙皇彼得三世。彼得三世上台之後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行動,終於將自己逼上了絕路。他下令在\「七年戰爭\」中形勢大好,勝利在望的俄羅斯軍隊停止戰斗,退出所佔的普魯士土地,與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簽訂和約,只因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還准備\「親自率領一部分軍隊,聽從腓特烈二世的指揮\」。在國內,他要俄羅斯人改信路德教,宣布信東正教的人為異教徒,沒收東正教會的財產。結果,自然是人心思變。在奧爾洛夫兄弟和哥薩克首領拉祖莫夫斯基的幫助下,葉卡捷琳娜發動政變,成功奪取皇位,囚禁了彼得三世,幾天後,彼得三世神秘死亡。經過18年的忍辱負重,葉卡捷琳娜終於等來了這一天,成為世界上幅員最大帝國的主人。
葉卡捷琳娜二世最大的成就在俄國的領土擴張上,這也是她對歷史的主要影響。包括三次瓜分波蘭,兩次對土耳其的戰爭和一次對瑞典的戰爭。
在波蘭問題上,葉卡捷琳娜採用循序漸進的策略,首先在1763年操縱波蘭選王會議,將她的情夫波尼亞托夫斯基扶上波蘭王位。1772年,俄國與普魯士、奧地利第一次瓜分波蘭,得到了白俄羅斯和拉脫維亞的一部分。波蘭愛國人士進行了滅亡前的反抗,1791年,愛國黨通過了《五三憲法》,宣布廢除自由選王制和自由否決權,結果遭到俄普兩國的聯合打壓。葉卡捷琳娜的軍隊攻佔華沙,宣布《五三憲法》無效,並與普魯士一起簽訂了第二次瓜分波蘭的協議,得到西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在葉卡捷琳娜軍隊的刺刀下,1793年波蘭的最後一次議會以\「沉默表示同意\」的形式通過了這個被宰割的協約。葉卡捷琳娜本來可能想為她的情夫保留一個傀儡王國,但1794年波蘭救亡起義風起雲涌,在聯合普奧兩國鎮壓了波蘭起義後,為免夜長夢多,決定第三次瓜分波蘭,使這個國家徹底從地圖上消失。三次瓜分波蘭,貪婪的北極熊共分得4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彼得大帝在位時期沒能完成打通黑海出海口的願望,土耳其始終是沙俄的頭號假想敵。但葉卡捷琳娜時代對土耳其的戰爭進行得出人意料的順利。1768年,在俄國挑逗下,土耳其對俄宣戰,本來被認為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卻呈現出俄國一邊倒的優勢,在多瑙河、克里木、高加索和愛琴海四條戰線大獲全勝,在1774年的和約中,土耳其除了割地賠款之外,還被迫承認克里木汗國獨立(後為俄國吞並),並承認俄國商船可以自由出入黑海的出海口。
土耳其自然不肯善罷甘休,雙方都在備戰。1787年兩國戰爭再次爆發。這一次,俄軍在蘇沃洛夫(此君後來在與拿破崙的戰爭中還要大顯身手)率領下贏得更加徹底,著名的伊茲梅爾一戰中殲敵2萬多。土耳其再次以失敗者的身份簽訂和約,割讓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的土地,並承認克里木納入俄國版圖。曾經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淪為任人宰割的西亞病夫的過程中,葉卡捷琳娜是最大的催化劑。
在第二次俄土戰爭中還有個小插曲,瑞典\「演員國王\」古斯塔夫想乘機偷襲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結果大敗而歸。瑞典、波蘭和土耳其一直是俄國在歐洲擴張的三個主要對象,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取得全勝。
望著大大擴張了的俄國版圖,葉卡捷琳娜豪情萬丈地說:\「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
葉卡捷琳娜早年曾讀過許多西歐啟蒙思想家的作品,在流行\「開明專制\」的時代,她也使自己成為這一時髦的追逐者,即位之後與伏爾泰有過密切的書信聯系,還曾資助過\「網路全書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羅。她興辦各類學校,提倡文學創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採取鼓勵的政策,取消對貿易的限制等,但在沙皇這個專制主義寶座上坐熱之後,她的思想逐漸改變了。
1773年由假扮沙皇彼得三世的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起義,雖然持續了一年多就被鎮壓了下去,而且未佔領過戰略意義重要的大城市,但還是使女皇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她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如改\「省,州,縣\」三級制為\「省,縣\」二級制,並給予貴族更多更大的權力,1787年頒布的《俄國貴族、自由和特權詔書》是集中體現,她也因此被稱為\「貴族女皇\」。對此,雖然短期內有利於鞏固統治,但從長期來看加劇了貴族農奴主和農奴兩個階級的矛盾對立,農奴所受的剝削和壓迫進一步加深。農奴制一直是俄國社會的一大痼疾,葉卡捷琳娜二世加劇了它並將這個棘手的難題推給她的後代去解決。
另一方面,由於給予了貴族更多的自由,使其中的先進分子能夠充分接觸西歐的自由主義思想,為俄國的現代化打開了一道門縫。俄國推翻沙皇專制和農奴制的第一聲吶喊就是從進步貴族中發出的。
葉卡捷琳娜據說很風流,她的情夫之中著名的有格里哥利??奧爾洛夫、波將金、波尼亞托夫斯基,他們在不同時期使葉卡捷琳娜的事業更加輝煌。不過同她之前的三個女沙皇相比,她也許還算不上荒淫無恥。
總而言之,葉卡捷琳娜二世對歷史的影響主要還是體現在使國際格局和版圖發生的變化。她使波蘭消失和土耳其迅速衰落的同時,使俄國更加強大,統治力量進一步逼近歐洲心臟地帶,並在即將到來的拿破崙戰爭時代立於不敗之地。
成功貼士:葉卡捷琳娜二世早年失意時期曾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啟蒙思想有過極大的熱愛,但當她執掌大權之後,卻成了一個維護舊制度和特權階層的\「貴族女皇\」。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她的孫子亞歷山大一世以及她同時代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身上。他們都是很有見識的優秀政治家,但他們最終都加強了最有利於自身統治的專制形式,這也許說明了,帝王終究難以成為推動歷史前進的主導力量。
❸ 拿破崙的經典故事
拿破崙的經典故事:
1、拿破崙葡萄酒的小故事
在全法國,也只有杜福爾酒庄能用拿破崙像來作酒標,因為杜福爾酒庄與拿破崙之間還有一段鮮文人知的故事!
原來,當年那個讓拿破崙少尉痴迷因而丟了一個月軍餉的漂亮姑娘,就是讓杜瓦曾祖父的外孫女。他們是在博訥的一個小酒館里認識的,當時那個姑娘是小酒館的服務員。因為會唱歌還經常把家裡釀的好酒拿到酒館里來賣,所以很博男人喜歡。自從見到了拿破崙後,兩人便一見鍾情,甚至還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後來拿破崙被召回巴黎,臨行前特意送了 一枚戒指給姑娘,並答應過幾年退役後就來博訥跟姑娘完婚。姑娘當真,等了一年又一年,卻等來了她的情人當上法蘭西皇帝的消息。這時,昔日美麗的少女已成了半老徐娘,只有那枚戒指,成了她青春的回憶。
後來,讓杜瓦的曾祖父得知,法蘭西的的皇帝曾經喜歡過自己的外孫女。便對外孫女說,能不能跟皇帝商量一下,生產一款以他名字命名的酒。姑娘真的就寫了一封信,託人帶到了巴黎。據說拿破崙收到這封信時正好打了個大勝仗,心情特別的好,便委派信使告訴博訥的那個小姑娘,拿破崙皇帝同意她的請求。信使還帶來了一幅隨軍畫師畫的拿破崙一身戎裝站在橡木桶邊喝酒的畫像。後來,這幅畫像便成了這款酒的酒標,並一直沿用到現在。
2、拿破崙戰爭的故事
拿破崙在一次與敵軍作戰時,遭遇頑強的抵抗,隊伍損 失慘重,形勢非常危險。拿破崙也因一時不慎掉入泥潭中, 被弄得滿身泥巴,狼狽不堪。 可此時的拿破崙渾然不顧,內心只有一個信念,那就 是無論如何也要打贏這戰斗。只聽他大吼一聲,「沖啊!」 他手下的士兵見到他那副滑稽模樣,忍不住都哈哈大笑 起來,但同時也被拿破崙的樂觀自信所鼓舞。一時間,戰士 們群情激昂、奮勇當先,終於取得了戰斗的最後勝利。
基本介紹:
拿破崙·波拿巴(法語:Napoléon Bonaparte,義大利語:Napoleone Bu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出生於科西嘉島,十九世紀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崙於1804年11月6日加冕稱帝,把共和國變成帝國。在位期間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胖子查理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對內他多次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頒布了《拿破崙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體系,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對外他五破反法聯盟的入侵,沉重反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制度,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國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發動了拿破崙全面戰爭,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法蘭西帝國殖民領主(殖民地有法國殖民地、荷蘭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歐洲各國除英國外,其餘各國都向拿破崙臣服。他還分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形成了龐大的拿破崙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政奇跡與短暫的輝煌成就。
拿破崙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戰敗並被流放。1821年,拿破崙病逝於聖赫勒拿島。1840年,他的靈柩被迎回法國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國塞納河畔的巴黎榮軍院(巴黎傷殘老年軍人院)。
❹ 下面哪幅拉斐爾作品不屬於拿破崙戰敗後歸還給義大利的A佛里諾聖母B西斯廷聖母C基督顯聖容D聖母加冕
弗蘭菲爾作品不屬於拿破崙戰敗後的歸還義大利的。
❺ 求些描述拿破崙戰爭電影~~~
反映拿破崙戰爭的十部電影
註:部分影片不是以拿破崙為主角,包括《戰爭與和平》和《氣壯山河》
《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1960,法國)
(又名《決戰奧斯特里茨》,正如片名,反映奧斯特里茨戰役的片子,中文版由上譯配音)
推薦:★★★★
《滑鐵盧戰役》(1970,義大利)
(內容不用多說了,從惠靈頓和拿破崙兩個視角看待這場戰役)
推薦:★★★★
《拿破崙先生》(2003,法國)
(反映拿破崙在聖赫勒那島的最後時光)
推薦:★★★★
《戰爭與和平》(1968,蘇聯)
(反映拿破崙進攻俄國,但不是以拿破崙為主角。影片長度超過8個小時,動用了多名正規軍人參與拍攝,除了蘇聯版,《戰爭與和平》還有三個比較出名的版本,包括美國版、英國版、歐洲版,但最受好評的還是蘇聯版)
推薦:★★★★★
《別了,波拿巴特》(1985,法國)
(反映拿破崙遠征埃及)
推薦:★★
《氣壯山河》(1957,美國)
(故事背景發生在拿破崙進攻西班牙期間,主角不是拿破崙)
推薦:★★★
《我與拿破崙》(2006,義大利)
(以喜劇的方式描寫拿破崙在聖赫勒那島上的生活)
推薦:★★★
《拿破崙情史》(1954,美國)
(又名《拿破崙與黛麗絲》)
推薦:★★★
《拿破崙》(1935,法國)
(長達235分鍾的黑白影片,但導演卻還說它「只不過是一部未完成的巨大作品的序幕」,某些片斷需將三塊銀幕拼接起來才能放映)
推薦:★★★★
《拿破崙戰爭》(2002,德國)
(又名《拿破崙回憶錄》,一些網上商店的DVD則名為《拿破崙》,克里斯蒂安·克拉維爾主演。影片很長,由《戰爭的號角》、《王者的榮耀》、《命運的轉折》、《滑鐵盧之戰》四個故事組成,比較完整地反映了拿破崙的主要事跡,雖然在細節上不像《決戰奧斯特里茨》、《滑鐵盧戰役》等專以某場戰役為主題的片子那般詳細,但很值得一看)
推薦:★★★★★
❻ 拿破崙的個人簡介和他的戰爭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 - 1821年5月5日)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 -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1804年 - 1814年,1815年)、軍事家、政治家,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
早年
拿破崙(荒野雄獅的意思)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修城,他的家族是一個義大利貴族世家,科西嘉島剛剛被賣給法國後,法王承認其父親為法國貴族。在父親的安排下,拿破崙9歲時就到法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
拿破崙一開始自認是一個外國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夠讓科西嘉從法國獨立出去。16歲時父親去世,他中途輟學並被授予炮兵少尉頭銜。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了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讓·雅各·盧梭的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動科西嘉獨立,但遭到另一個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排擠,最後全家逃往法國。
在1793年7月,拿破崙帶兵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因此受到雅各賓派的賞識。1794年熱月政變中拿破崙由於和羅伯斯比爾兄弟關系緊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義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准將軍銜。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託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界和政界中嶄露頭角。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於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於實戰之中,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芬·博阿爾內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在義大利,拿破崙統帥的軍隊多次擊退了奧地利與薩丁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於法國的停戰條約。
埃及之戰與奪取權力
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國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脅,因此任命他為埃及軍司令,派往東方以抑制英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拿破崙本人精通數學,同時還十分喜愛文學和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
然而1798年遠征埃及本身是一個大失敗。拿破崙的艦隊被英國的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國時,400艘的軍艦只剩下2隻小艦,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
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拿破崙最終決定趕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來歡迎。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拿破崙之後進行了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最終確定,基本上採納了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一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國的現行法律。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起到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籍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征服歐洲,成為皇帝
1800年,拿破崙再度打敗奧地利軍,英國也不得不與法國簽訂和約,迫使第二次反法聯盟土崩瓦解。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但是他並不是由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然後還為妻子加冕為皇後。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進,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國和奧地利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國又取得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諸侯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轉折: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英國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佔領了整個葡萄牙。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訂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結成同盟。
到了1811年末,法俄關系已經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操12種語言的50萬大軍進入俄羅斯。俄軍採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術,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博羅金諾戰役(法軍有7萬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了一次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1萬人。
戰敗、流放、百日政權與滑鐵盧
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10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拿破崙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人囚禁,還有傳聞說拿破崙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這一切令拿破崙別無選擇,最後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率領1000人3月1日回到法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崙。3月20日拿破崙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
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路易十八再度復辟。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英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崙死於砷中毒。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即榮譽軍人院)。
影響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役達到60多個,而其指揮的多個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7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崙。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來。
雖然拿破崙曾經叱吒風雲數十載,但是他的功績是短暫的,在他退位後,法國的疆域很快又恢復到他執政前的樣子,拿破崙的戎馬生涯對之後的歐洲歷史並沒有重大影響。唯一能讓他載入史冊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編撰的《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是很多現代民主國家法律體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洲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的歐洲正在朝向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拿破崙為法國帶來了榮耀,法國人民始終愛戴這位法蘭西戰士(有趣的是,他在18歲以前始終認為法國不是他的祖國),1840年12月他的遺體運抵巴黎後,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後,拿破崙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185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即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到老殘軍人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崙墓前下跪」。
參考資料:http://www.napolun.com/
❼ 推薦幾本介紹拿破崙生平的書籍,對戰爭有詳細描寫的.
戰爭與和平》 (俄)列夫·托爾斯泰著 托爾斯泰的長篇名著。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主線是俄羅斯四大家族的故事,以及肯定了俄國人民反對拿破崙1812年入侵俄羅斯戰爭的正義性。該書描寫了奧斯特里茨戰役中俄軍戰敗,停戰,庫圖佐夫領導俄軍和人民自發抵禦拿破崙的入侵等故事。 《拿破崙文選》 (法)拿破崙·波拿巴口述 拿破崙文選是拿破崙本人晚年被禁在聖赫勒拿島時,由他口授而由別人筆錄的關於幾次戰爭的回憶,以及他的某些著作的摘要。本書詳細記述了拿破崙所參加和指揮的1793年圍攻土倫的戰爭、1796至1797年對義大利的戰爭和1798至1799年遠征埃及和敘利亞的戰爭,以及他在這些戰爭中向士兵發表的講話、命令,他向交戰國開展的錯綜復雜的外交斗爭等等。更確切地說,本書是拿破崙的一部軍事文選。 《悲慘世界》(法)維克多·雨果著 雨果的文學名著,可以說是19世紀法國社會的一幅長篇畫卷。作者以一個被釋放的囚犯冉阿讓的傳奇經歷,寫出了當時社會風起雲涌的變革,其中涉及到拿破崙的失敗,七月王朝復辟,人民的革命等等。其中第二部《珂賽特》第一卷《滑鐵盧》寫了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的言行,心理活動,以及作者對拿破崙的評價,說:「失敗反把失敗者變得更崇高。倒了的波拿巴彷彿比立著的拿破崙還高大些。」 《基督山伯爵》( 法) 大仲馬著 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著作,故事圍繞路易十八第二次即位展開一系列的故事。主人公愛德蒙 唐太斯遭人陷害,被認為是拿破崙的狂熱支持者,被關進伊夫堡監獄,通過獄友老神父的幫助,唐太斯獲得了一筆巨額資產(大約2000萬法郎),並化名為基督山伯爵,展開了一系列報恩、報復的行動,最終取得了勝利。
個人傳記
《拿破崙大傳》(美)艾倫·肖姆著 這是迄今為止最權威、最全面的拿破崙傳記。長期以來,拿破崙一直蒙受著學院、媒體以及政治家的嫉妒和惡語相向。人們必須把他像其他歷史人物那樣公平對待。 拿破崙的一生體現出了人類的超越性。在其主政期間,他將大革命期間自由與民主的精神和資產階級的利益予以巧妙的結合,其對外征伐與擴張對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沖擊帶來了意義深遠的變革。拿破崙是他自己命運的產物,而非自身命運的創造者。他註定失敗,也註定不朽。 《拿破崙全傳》(中)劉樂土著
相關樂曲
《馬賽曲》 法國大革命時誕生的歌曲,後來成為法國國歌。魯熱·德·利爾作。 通過「霧月政變」而執掌政權的拿破崙,沒有停止征討的號角。在1804年加冕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後,拿破崙不僅率領法國軍隊成功粉碎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法同盟,而且征服了歐洲大部分領土。從比利牛斯山延伸到涅曼河,從北海延伸到亞得里亞海,馬賽曲的強悍音符響徹寰宇,震撼人心。 《英雄交響曲》 樂聖貝多芬的代表作品。 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崙寫的。但當時貝多芬聽到拿破崙稱帝的消息時,憤然撕去標題頁,說:「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改成了現在的曲名。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編輯本段後代親屬
萊蒂齊婭:拿破崙.波拿巴的母親 約瑟夫·波拿巴:拿破崙.波拿巴的長兄,在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曾被二弟拿破崙封為那不勒斯國王,後來又被封為西班牙國王,那不勒斯王位由拿破崙.波拿巴的妹夫、帝國元帥繆拉頂替。在1814年曾代替拿破崙.波拿巴監國 路易·波拿巴:拿破崙.波拿巴的弟弟,曾被封為荷蘭國王,但是因為和拿破崙對英貿易一事意見不合,被迫宣告退位,荷蘭並入法蘭西第一帝國 熱羅姆·波拿巴:拿破崙.波拿巴的八弟,被封為威斯特伐利亞國王。後來在對俄戰爭時被打敗 約瑟芬·博阿爾內:拿破崙.波拿巴第一任妻子,於1804年加冕為皇後,但是因為她沒有生育能力,拿破崙被迫與她離婚,值得注意的是此後拿破崙雖和瑪麗·路易絲成婚,約瑟芬仍保有皇後的稱號。 瑪麗·路易絲:拿破崙.波拿巴第二任妻子,是奧地利帝國的公主,拿破崙與她結婚是出於政治目的,在1814年被拿破崙任命為攝政王,實際上攝政王權力是由約瑟夫掌握的。在拿破崙被流放到厄爾巴島後皇後就背叛了他 弗朗索瓦·約瑟夫·夏爾·波拿巴:即拿破崙二世,1811年出生後便被封為「羅馬王」。在拿破崙.波拿巴第一次退位時被寄託在外祖父奧地利皇帝那裡,年紀輕輕就病死了,他並沒有當皇帝,拿破崙二世是拿破崙.波拿巴給他的封號 拿破崙三世被俘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拿破崙.波拿巴的侄子。1848年他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總統,1851年他政變後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即為拿破崙三世。他曾經發動對中國清朝在內的侵略戰爭,1870年普法戰爭中拿破崙三世戰敗,法國廢除了帝制
❽ 請問有沒有關於拿破崙在1814年的戰役資料或者書籍尤其是萊比錫戰役後保衛巴黎的系列戰爭,謝謝。
《拿破崙全傳》(上,下)作者:劉樂土。這是我看過的第一部拿破崙的傳記,感覺一般。其實內容和以前的幾乎一樣。
2《拿破崙全傳》(上,中,下)作者:奧特。它寫得比前面那部全面一些,不錯肯定都不是原筆。
3《拿破崙外傳》作者:奧布里(法)。又叫《拿破崙的私生活》,主要講的是他的感情經歷。前兩本書在一些內容上與此書完全一樣。故而是抄襲無疑。此書1986年出版。
4《拿破崙軼事》作者:格 勒諾特爾(法)。一本很薄的小冊子。裡面是一個個皇帝的小故事。非常有趣也值得玩味。
《我與拿破崙》作者:德茜蕾(法)。拿破崙的初戀情人所著。感情經歷從1793年到皇帝逝世。後來根據此書還拍成了電影《拿破崙情史》(馬龍白蘭度主演的拿破崙)。
6《回憶拿破崙》作者:康斯坦(法)。拿破崙的秘書所寫。裡面也是由一個個小故事組成,非常好看!而且具有研究價值。從1799年—1814年皇帝退位。
7《拿破崙傳》作者:葉 維 塔爾列(蘇聯)。商務印書館的一部著作。寫的很中肯,客觀。
8《拿破崙法典》。商務印書館出版。
9《拿破崙文集》(上,下)。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拿破崙在晚年回憶,由人編寫的一部作品。主要是他回憶自己經歷的幾次戰役的情況。像義大利戰役等等。裡面有地圖,詳盡的戰略分析,是研究他軍事生涯的一部好著作。
10《拿破崙》路德維希(德)。這是今天市面上最流行的一部拿破崙傳記了,作者是記錄歷史人物的一代大師。不得不看。
11《拿破崙大傳》肖姆(美)。此書完全從反面評價拿破崙,認為他的一切幾乎都是錯誤。
12《拿破崙傳》麥克林德(英)。這部書我個人認為寫的不錯,有深度,同時角度和立場也和其它書籍不同。後面還有詳盡的人物介紹。
13《拿破崙死亡之謎》又叫《謀殺拿破崙》。主要是對皇帝的死因展開討論,前些年很流行,皇帝是被砒霜毒害的,此書就是講的這個過程。以及推斷兇手蒙托龍的過程。不過現在又證實皇帝就是死於胃癌,那麼此書的觀點就被推翻了。當然我認為寫的也是很好的。是研究皇帝最後歲月的必不可少的著作。
14《拿破崙流放日記》皇帝在聖赫勒拿島上的一些回憶,思考。有的是他自己親筆,有的是他口述,別人代筆的。可以看出他最後的反思。
15《拿破崙時代》威爾 杜蘭(美)。這是完全從歷史的角度寫出的時代歷史著作。裡面有詳盡的拿破崙時代的歷史分析。非常難得可貴。如果研究歷史,是必須要讀的作品。
《拿破崙帝國》作者:李宏圖。這是《世界帝國系列叢書》中的一本。裡面講述了拿破崙的一生和他建立的帝國。幾次大戰役的作戰圖,過程。我最初看的一本書始我對拿破崙的了解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這是妹妹贈給我的,至今仍然保存在書櫃中,沒有任何損壞。
17《拿破崙日記》拿破崙一生中的日記。有的並不是他所寫,只是別人的記述。
18《拿破崙時代》勒菲弗爾(法)商務印書館出版。法國歷史學家對皇帝的評價,分析。現在中學歷史課本還有節選自上面的文段。
19《圖說拿破崙戰爭》呂中元。裡面都是有關拿破崙的畫作,並且有詳細的文字說明。研究拿破崙,非常好的作品。更加直觀的感受。
20《四部曲》馬克斯 蓋洛(法)四本有關拿破崙生平的書籍,像小說一樣。包括《初露鋒芒》《滑鐵盧戰役》等四部。
❾ 《拿破崙加冕》的作品分析 從背景,表現內容和藝術主張幾個方面分析 謝謝了
拿破崙·波拿巴
Napoléon I
拿破崙一世
法國人民的皇帝
義大利國王
瑞士聯邦仲裁者
萊茵聯邦保護者
拿破崙加冕
(安格爾作,1804年)
在位 1804年3月20日—1814年4月6日
1815年3月1日—1815年6月22日
加冕 1804年12月2日
(巴黎聖母院)
全名 Napoléon Bonaparte
拿破崙·波拿巴
出生 1769年8月15日
法國科西嘉島阿雅克肖
去世 1821年5月5日 (51歲)
英國 聯合王國聖赫勒拿島
葬於 法國 法國巴黎榮軍院
前任 執政府(第一共和國)
上任君主:路易十六(1793年歿)
繼任 路易十八(實際上)
拿破崙二世(名義上、法律上)
配偶 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
瑪麗·路易莎
子女 拿破崙二世
王室 波拿巴王朝
父親 卡洛·波拿巴
母親 萊蒂西亞·拉莫利諾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即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出生於科西嘉島,法國軍事家與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年-1814年,1815年),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廣大領土。
目錄
* 1 拿破崙生平
o 1.1 早年
o 1.2 埃及之戰與奪取權力
o 1.3 轉折: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o 1.4 戰敗與流放
o 1.5 百日政權
o 1.6 死因
* 2 影響
拿破崙生平
早年
拿破崙於西元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肖城,父親給他取名「拿破崙」,義大利語的意思是「荒野雄獅」。科西嘉島被賣給法國後,法王便承認拿破崙的父親為法國貴族。在父親的安排下,拿破崙九歲時就到法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
在拿破崙童年時,父母都是反抗法國統治的科西嘉游擊隊,身為次子的拿破崙隨著父母親躲避在潮濕的山林里,營養不良導致他終身矮小的遺憾,以及腹部產生頑癬導致他習慣將手置放於衣服內腹部抓癢(見附圖)。
拿破崙十六歲時父親去世,他中途輟學並被授予炮兵少尉軍銜。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了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盧梭的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回到科西嘉。當時科西嘉是三種勢力——革命派、保皇派和獨立派——的競逐場,拿破崙加入了支持革命的雅各賓派,並在一個志願軍團中得到中校的地位,後因與科西嘉獨立英雄巴斯誇•帕歐里起沖突,拿破崙全家被迫在1793年6月逃回法國本土。
在西元1793年12月,二十四歲的拿破崙帶「革命政府」兵防衛土倫岸炮炮台,成功擊敗進攻法國以援助波旁王朝的英國艦隊,於是他大受法國「革命政府」倚重。西元1794年,熱月反動中拿破崙由於和羅伯斯比爾兄弟關系緊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義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准將軍銜。西元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託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隊和政界中嶄露頭角。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於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在實戰之中,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西元1796年3月2日,二十六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他率領法軍,大膽翻越阿爾卑斯山山脈,突襲讓義大利防衛措手不及而投降,拿破崙統帥的軍隊還多次擊退了奧地利與薩丁尼亞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於法國的停戰條約。
埃及之戰與奪取權力
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國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脅,因此任命他為法國埃及方面軍司令,派往東方以抑制英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二千門大炮外,還帶了一百七十五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拿破崙本人精通數學和天文學,同時還十分熱愛文學與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
然而西元1798年遠征埃及本身是一大失敗。拿破崙的艦隊被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西元1799年回國時,四百艘的軍艦只剩下二艘,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在遠征埃及時,法軍探險隊深入金字塔內,拿出泥板楔形文字研究,開啟日後考古學對埃及古文明研究起源,文化意義貢獻重大。
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西元1799年8月,拿破崙最終決定趕回巴黎。西元1799年10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歡迎。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反動並獲得成功,成為法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拿破崙之後並行了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由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做最終確定,基本上採納了法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西元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一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國的現行法律。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有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藉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西元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12月2日,拿破崙仿效查理曼大帝的歷史,以減少革命派對於他登基帝位的不快。同時這也是第一次法國皇帝以自己的「名字」作為皇帝的稱號。他並不是由當時的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然後為妻子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後,以示他的權力至高無上,不受教會控制。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在教宗庇護七世旁觀下,拿破崙替跪下的妻子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後。
西元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征,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國和奧地利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國又取得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邦城國組成「萊茵聯邦」,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西元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定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轉折: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盧浮宮里拿破崙的寶座
西元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英國於是在西元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佔領了整個葡萄牙。牽制30萬法軍於西班牙泥濘無法調動至主戰場普魯士前線,導致「反法聯盟」形成,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半島。因為發生在伊比利半島上,此事件稱為半島戰爭。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問題之際,西元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國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定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結成同盟。到了西元1811年末,法俄關系已經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由說十二個不同語言士兵組成的五十萬大軍攻入俄羅斯。俄軍採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略(堅壁清野),直到西元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焦土政策(法軍有四十四萬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了一次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返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二萬人;拿破崙稱「敗給俄國冬天將軍」;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皆避免與西班牙作戰及不與俄國冬天決戰,即吸收拿破崙戰敗經驗予以修正。
博羅金諾戰役獲勝
戰敗與流放
西元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現今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十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西元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同年4月11日,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並在日記里說到:法國首相塔列隆是法奸,是波旁王朝復辟潛伏於他身邊,暗算出賣他。同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他在前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
百日政權
西元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從愛爾巴島濳返法國,他再次奪得政權。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同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被英國威靈頓公爵帶領的反法盟軍所擊敗,史稱「滑鐵盧戰役」,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拿破崙的妻子和兒子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聖海倫娜島。從奪回政權到再次戰敗只有約一百天的時間,被稱為百日政權。
巴黎拿破崙墓
拿破崙在榮譽軍人院圓頂大堂內墓
死因
拿破崙被流放聖海倫娜島。西元(公元)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這位征服者在禮炮聲中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仍是眾說紛紜,英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瘍,但根據新的研究:1980年代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生物化學系檢驗拿破崙遺體發現,他應死於砷中毒,而且從當年貴族愛用的壁紙上,歷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砷的礦物,猜測是因為環境潮濕而讓砷在空氣中滲透;普遍咸認為是波旁王朝為阻止拿破崙重返法國,買通侍從人員在拿氏專飲橡木桶葡萄酒里放砒霜,而負責囚禁監管的英國人員又失察,導致拿破崙被暗殺。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西元1840年,法國奧爾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派其兒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同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被安葬到塞納河畔的榮譽軍人院。
影響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他一生親自參加的戰役達到六十多場,而其指揮的多場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七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崙。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重新建立起來。在滑鐵盧戰役後,歐洲開始了百年的和平和繁榮。
拿破崙出生地科西嘉島阿雅克肖的拿破崙像
拿破崙的影響還體現在《拿破崙法典》里,這部法典是很多現代民主國家法律體系的原型,被視作德國、法國及歐亞大陸「大陸法」條文法典代表,有別於英國、美國重視判例、輕法條之《海洋法》。
政治上,拿破崙始終盡可能的保持平等的原則,一個統治者,是不願意制定反對自己的法律的。《拿破崙法典》充分體現了他的政治思想。他深受盧梭的影響,無論是他的法律,還是他的統治方式,都可以看到「社會契約」的影子。
他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而巨大的,他之所以受到法國人民的愛戴,並不只是因為他打了很多勝仗,給法國人帶來了榮譽,因為這些戰爭畢竟是以失敗告終的。但是他從公眾建設到政治制度的許多貢獻,如留下的公路系統,為農民爭奪的土地等等,才是他對法國的真正影響所在。
大革命初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原則,拿破崙至少貫徹了第二和第三條。至於自由,這的確是值得非議的。但是有的做法,不能不說是歷史的必然。他的獨裁統治避免了無政府主義,但又不是王朝復辟似的獨裁。因此可以說,在名義上他是皇帝,在野心上他是凱撒,但是在實際行動上,他已經努力接近了很多今天的共和制國家都還在努力實現的理想。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羅巴合眾國構想並試圖通過武力合並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但今天的歐洲也正朝向一體化的目標前進。
拿破崙為法國帶來了榮耀,法國人民始終愛戴這位法蘭西戰士(有趣的是,他在十八歲以前始終認為法國不是他的祖國),西元1840年12月他的遺體運抵巴黎後,九十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足見法國人民對他的愛戴。而在多年後,拿破崙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西元185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即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到榮譽軍人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崙墓前下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