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世紀人間十大災難
1、百慕大「魔鬼黑三角」 :20世紀的神秘事件中最令人費解的,當屬百慕大三角的一連串飛機、輪船失蹤案
2、美國黑風暴:1934年美國西部發生了一場人類史上空前未有的黑風暴。風暴所經之處,溪水斷流,水井乾涸
3、倫敦「霧都劫難」:1952年12月4日,倫敦發生了嚴重的「煙霧」事件,整個城市為濃霧籠罩,陷入灰暗
4、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比日本廣島爆炸的原子彈強400倍的地震在唐山發生。死亡人數達24萬
5、秘魯大雪崩:1970年5月31日,秘魯發生了一場大雪崩,將瓦斯卡蘭山峰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毀
6、孟加拉國特大水災:1987年7月,孟加拉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水災。2000多人死亡,2000萬人受災
7、印度鼠疫:1994年9、10月間,印度蘇拉特遭受致命瘟疫。30萬人外逃,恐懼心理蔓延到了世界各地
8、喀麥隆湖底毒氣:1986年8月21日晚,尼奧斯湖畔遭到湖底毒氣襲擊,各個村落的人死亡殆盡
9、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6月30日,一場罕見的爆炸降臨到西伯利亞。其破壞力相當於500枚原子彈
10、印尼大海嘯:2004年12月26日印尼發生大海嘯,數個國家受波及,20餘萬人傷亡
『貳』 地理 高考 世界颶風頻發地區有哪些
颶風發生在大西洋和印度洋北部。台風發生在北太平洋地區。兩者成因狀態都一樣。只是我國習慣叫做台風,而北美和南亞叫做颶風。
『叄』 50年來世界各大自然災害
新華網消息 美聯社31日播發了1900年以來死亡人數超過1萬的世界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1908年12月28日,義大利最南端和西西里島東部地區發生里氏7.2級地震,造成12.3萬人死亡。
--1915年1月13日,義大利的阿維扎諾地區發生里氏7.5級地震,造成29980人死亡。
--1920年12月16日,中國甘肅發生8.6級地震,20萬人死亡。
--1923年9月1日,日本發生里氏8.3級地震,震毀了東京三分之一和橫濱的大部分地區,死亡人數超過14萬。
--1927年5月22日,中國西寧附近發生里氏7.9級地震,大約20萬人死亡。
--1932年12月25日,中國甘肅地區發生里氏7.6級地震,大約7萬人死亡。
--1935年5月30日,巴基斯坦奎達發生里氏7.5級地震,死亡3萬多人。
--1939年1月24日,智利發生里氏8.3級地震,大約2.8萬人死亡。
--1939年12月27日,土耳其東部的埃爾津詹省發生里氏7.9級地震,死亡3.2萬多人。
--1948年10月5日,土庫曼發生里氏7.3級地震,死亡人數超過11萬。
--1950年8月15日,印度阿薩姆邦發生里氏8.6級地震,估計3萬多人死亡。
--1970年5月31日,秘魯發生里氏7.9級地震,6萬多人死亡。
--1970年11月13日,孟加拉的恆河三角洲發生颶風,至少30萬人死亡。
--1976年2月4日,瓜地馬拉發生系列地震,最高震級達里氏7.5級,2.3萬多人死亡。
--1976年7月28日,中國唐山發生20世紀最嚴重的地震,震級估計在里氏7.8和8.2級之間,24萬多人死亡。
--1978年9月16日,伊朗塔巴斯發生里氏7.7級地震,2.5萬人死亡。
--1985年11月14日至16日,哥倫比亞波哥大附近的魯易斯火山爆發,大約2.5萬人死亡。
--1988年12月7日,亞美尼亞發生里氏6.9級地震,近2.5萬人死亡。
--1990年6月21日,伊朗西北地區發生里氏7.7級地震,震毀了裏海地區的城鎮和村莊,至少5萬人死亡。
--1993年9月30日,印度馬哈拉邦發生里氏6級地震,1萬人死亡。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西部地區發生里氏7.4級地震,1.7萬多人死亡。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古城發生里氏6.5級地震,1.7萬多人死亡。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島西部沿海發生9級地震,並且引發海嘯,襲擊了亞洲和非洲一些國家的海岸,至少造成12萬人死亡。(米奇)
2.98年中國的洪水。
3.2007年中國南方雪災
4.2008.5.12年中國四川地震
5.2005年美國新奧爾良洪水
6.2006年印尼地震引發的海嘯。
7 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7.9級地政
8 2008年緬甸颶風引發洪水。
9 2002年中國非典。
『肆』 世界上最大的颶風在哪裡發生
美國、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遭遇過的最強颶風有:
1935年9月,5級颶風「勞動節」襲擊美國東南部海岸,最高風速達每小時320公里。423人死亡,經濟損失約為600萬美元。
1969年8月,5級颶風「卡米耶」登陸美國東海岸,風速達到每小時280公里。「卡米耶」襲擊了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造成大約256人死亡,經濟損失約為120億美元。
1992年8月,5級颶風「安德魯」登陸佛羅里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風速達到每小時270公里。約52人死亡,經濟損失為300億美元。
2005年8月底,颶風「卡特里娜」登陸美國東海岸,風速高達每小時300公里,受影響地區面積與英國相當。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
『伍』 世界上台風或者是颶風最多的地區是哪裡
台風知識
台風,是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帶熱帶海洋上的猛烈風暴。你一定看到過江河中不時有渦旋出現吧,實際上,台風就是在大氣中繞著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的、同時又向前移動的空氣渦旋。它在北半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旋轉。氣象學上將大氣中的渦旋稱為氣旋,因為台風這種大氣中的渦旋產生在熱帶洋面,所以稱為熱帶氣旋。
為什麼稱為台風呢?有人說,過去人們不了解台風發源於太平洋,認為這種巨大的風暴來自台灣,所以稱為台風;也有人認為,台風侵襲我國廣東省最多,台風是從廣東話 "大風"演變而來的。
事實上,幾乎世界上位予大洋西岸的所有國家和地區,無不受熱帶海洋氣旋的影響,只不過不同的地區人們給它的名稱不同罷了。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帶的稱台風,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灣以及東太平洋等地區的稱颶風,在印度洋和孟加拉灣的稱熱帶風暴,在澳大利亞的則稱熱帶氣旋。
台風的命名和編號
對熱帶氣旋的命名、定義、分類方法以及對中心位置的測定,因不同國家、不同方法互有差異,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氣象台之間也不完全一樣。因此,常常引起各種誤會,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亂。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氣象部門採取了對台風命名的辦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將結束時,美國首先確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為字頭的四組少女名稱給大西洋颶風命名。每組均按字母順序排列次序。如第一組:Anna (安娜),B1anche(布蘭奇),Camil.te(卡米爾)等,直到wcnda(溫達);第二組:A1nla(阿爾瑪),Becl(J/(貝基),Cella(西利亞)等,直到wilna(威爾納);第三組,第四組也按A至w起名。當飛機偵察到台風時,即按出現的先後給予定名,第一個即命名為人Anna,第二個即命名為B1anche……等。當第一組名稱用完,又從第二組A為首的第一個名稱接上使用。第二年的第一個台風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後一個台風名字後面的,循環使用下去。一年中任何一個區域出現的台風不可能超過這四個組名字的總數目。就以世界上台風發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來說,一年最多也不超過50個。所以在同一年裡,每個區域不可能出現重復的名稱。當然,在不同的年份里台風的名字會重復出現。因此,在台風名字的前面。一定要標明年份,以示區別。
我國從1959年起開始採用對台風編號的力、法。凡是東經15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南海地區的范圍內有台風形成或侵入,就按照它出現的先後,順次進行編號。例如,1999年發生的第一個台風,編為9901,第二個台風,編為9902……依此類推。
這種對台風編號的力、法,目前已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氣象台採用。有的國家考慮到國際上台風英文名稱沿用已久的習慣,除了編號以外。還同時標明該次台風的英文名稱。
台風的分類
在氣象學中,根據熱帶氣旋的強度作了不同的分類。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曾經制定了一個熱帶氣旋的國際統一分類標准:
中心最大風力在7級(<17.1米/秒=的熱帶氣旋叫做熱帶低壓;
中心最大風力達8-9級(17.2-24.4米/秒)的稱作熱帶風暴;
中心最大風力在10-11級(24.5-32.6米/秒)的熱帶氣旋稱為台風或颶風。
台風的源地
全世界每年平均有80-100個台風(我們這里將其它地區的熱帶氣旋也稱為台風)發生,其中絕大部分發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經統計發現,西太平洋台風發生主要集中在四個地區:
1、菲律賓群島以東和琉球群島附近海面,這一帶是西北太平洋上台風發生最多的地區,全年幾乎都會有台風發生。l一6月主要發生在北緯15度以南的菲律賓薩馬島和棉蘭老島以東的附近海面,6月以後這個發生區則向北伸展,7-8月出現在菲律賓呂宋島到琉球群島附近海面,9月又向南移到呂宋島以東附近海面,10-12月又移到菲律賓以東的北緯15度以南的海面上。
2、關島以東的馬里亞納群島附近。7-10月在群島四周海面均有台風生成,5月以前很少有台風,6月和11-12月主要發生在群島以南附近海面上。
3、馬紹爾群島附近海面上(台風多集中在該群島的西北部和北部)。這里以10月發生台風最為頻繁,1;6月很少有台風生成。
4、我國南海的中北部海面。這里以6-9月發生台風的機會最多,I一4月則很少有台風發生,5月逐漸增多,10-12月又減少,但多發生在北緯15度以南的北部海面上。
台風是怎樣形成的
在熱帶海洋面上經常有許多弱小的熱帶渦旋,我們稱它們為台風的"胚胎",因為台風總是由這種弱的熱帶渦旋發展成長起來的。通過氣象衛星已經查明,在洋面上出現的大量熱帶渦旋中,大約只有百分之十能夠發展成台風。台風是怎樣形成的呢?
一般說來,一個台風的發生,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1、首先要有足夠廣闊的熱帶洋面,這個洋面不僅要求海水表面溫度要高於26.5℃,而且在60米深的一層海水裡,水溫都要超過這個數值。其中廣闊的洋面是形成台風時的必要自然環境,因為台風內部空氣分子間的摩擦,每天平均要消耗3100-4000卡/厘米**2的能量,這個巨大的能量只有廣闊的熱帶海洋釋放出的潛熱才可能供應。另外,熱帶氣旋周圍旋轉的強風,會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騰,在氣壓降得很低的台風中心甚至可以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湧起,繼而又向四周散開,於是海水從台風中心向四周圍翻騰。台風里這種海水翻騰現象能影響到60米的深度。在海水溫度低於26.5℃的海洋面上,因熱能不夠,台風很難維持。為了確保在這種翻騰作用過程中,海面溫度始終在26.5℃以上,這個暖水層必須有60米左右的厚度。
2、在台風形成之前,預先要有一個弱的熱帶渦旋存在。我們知道,任何一部機器的運轉,都要消耗能量,這就要有能量來源。台風也是一部"熱機",它以如此巨大的規模和速度在那裡轉動,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要有能量來源。台風的能量是來自熱帶海洋上的水汽。在一個事先已經存在的熱帶渦旋里,渦旋內的氣壓比四周低,周圍的空氣挾帶大量的水汽流向渦旋中心,並在渦旋區內產生向上運動;濕空氣上升,水汽凝結,釋放出巨大的凝結潛熱,才能促使台風這部大機器運轉。所以,既使有了高溫高濕的熱帶洋面供應水汽,如果沒有空氣強烈上升,產生凝結釋放潛熱過程,台風也不可能形成。所以,空氣的上升運動是生成和維持台風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條件則是先存在一個弱的熱帶渦旋。
3、要有足夠大的地球自轉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轉偏向力為零,而向兩極逐漸增大,故台風發生地點大約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由於地球的自轉,便產生了一個使空氣流向改變的力,稱為"地球自轉偏向力"。在旋轉的地球上,地球自轉的作用使周圍空氣很難直接流進低氣壓,而是沿著低氣壓的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北半球)。
4、在弱低壓上方,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在這種情況下,上下空氣柱一致行動,高層空氣中熱量容易積聚,從而增暖。氣旋一旦生成,在摩擦層以上的環境氣流將沿等壓線流動,高層增暖作用也就能進一步完成。在20°N以北地區,氣候條件發生了變化,主要是高層風很大,不利於增暖,台風不易出現。
上面所講的只是台風產生的必要條件,具備這些條件,不等於就有台風發生。台風發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至今尚未徹底搞清。
有關台風的結構、與之相關的天氣、以及侵襲我國的台風路徑、台風的預報和防颱措施等詳細內容,我們會在後面的板塊里為大家介紹。
台風的危害和利用
台風在海上移動,會掀起巨浪,狂風暴雨接踵而來,對航行的船隻可造成嚴重的威脅。當台風登陸時,狂風暴雨會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尤其對農業、建築物的影響更大。
但是,台風也並非全給人類帶來不幸,除了其"罪惡"的一面外,也有為人類造福的時候。對某些地區來說,如果沒有台風,這些地區莊稼的生長、農業的豐收就不堪設想。西北太平洋的台風、西印度群島的颶風和印度洋上的熱帶風暴,幾乎佔全球強的熱帶氣旋總數的百分之六十,給肥沃的土地上帶來了豐沛的雨水,造成適宜的氣候。台風降水是我國江南地區和東北諸省夏季雨量的主要來源;正是有了台風,才使珠江三角洲、兩湖盆地和東北平原的旱情解除,確保農業豐收;也正是因為台風帶來的大量降水,才使許多大小水庫蓄滿雨水,水利發電機組能夠正常運轉,節省萬噸原煤;在酷熱的日子裡,台風來臨,涼風習習,還可以降溫消暑;所以,有人認為台風是"使局部受災,讓大面積受益",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陸』 上世紀四大颶風是哪四大颶風
●1900年9月8日,4級強颶風「麗塔」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加爾維斯頓一帶海岸登陸。短短18小時內,至少8000人喪生。
●1970年11月12日,一場特大旋風橫掃孟加拉國,470萬人受災,死亡近30萬人。
●1977年11月19日,孟加拉灣偏西熱帶氣旋襲擊了印度的安德拉邦,47.5萬幢房屋在大風中成為瓦礫,死亡5萬人,300多萬人無家可歸。
●1998年11月,上世紀四大颶風之一的「米奇」颶風席捲了中美洲,造成1.1萬多人死亡,近2萬人失蹤,受災人口超過300萬,經濟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
●2005年,「卡特里娜」襲擊美國新奧爾良,遇難人數達1836.綜合
『柒』 什麼地方容易發生龍卷風
全球除南極洲以外的大洲都有龍卷風記錄,龍卷風主要發生在中緯度地區,其中美國發生最為頻繁,堪稱「龍卷王國」,被稱為「龍卷風之鄉」,其發生的龍卷風約佔全球龍卷風總數的75%;
其次為加拿大;歐洲西部和中部、中國、孟加拉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阿根廷等國家或地區龍卷風發生也較為頻繁。
(7)義大利哪裡發生颶風擴展閱讀
從氣象學來看,龍卷風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雲層上下溫度差異過大,造成冷空氣下降、熱空氣上升的小漩渦;此時,空中出現一塊塊棉花般的白雲,稱為積雲。爾後,積雲繼續在大漩渦中發展形成積雨雲,積雨雲內部潛熱繼續不斷地加溫,因而產生強大之氣流,即所謂之龍卷風。
龍卷風是一種極強烈而危險的旋風,可發生於陸地(稱為陸龍卷)或海上(稱為水龍卷)。水龍卷發生原因是由於熱帶濕熱氣團向北推進,而高空則有乾冷氣團侵入,發生渦旋運動,形成濃厚之積雨雲。
當其旋渦運動愈趨猛烈時,可自雲中直降至地面,形成一漏斗狀之雲柱,其中風力極強,破壞力極為驚人,是所有大氣現象中破壞力最大者。典型龍卷風的移動時速為55公里,但有些龍卷風的移速則高達每小時115公里;最強的龍卷可高達每小時 450 公里。
『捌』 世界上最猛烈的大颶風發生在哪裡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加勒比海遭遇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為猛烈的大颶風。這次強大的大颶風形成於非洲塞內加爾海岸的維德角,用了十天的時間緩慢地向西移動,它聚集了足夠的濕氣和強大的威力,以致後來規模越來越大。直到1780年11月10日,星期二,准備好了的颶風強勢襲擊了巴巴多拉島。
強大的颶風造成了狹小的、陽光充足的小島上的大批人員死亡,幾乎所有的建築物都被夷為平地,有6000人因此喪生。緊接著,它又繼續向聖露西婭前進,使得艦隊在海岸邊上拋錨,造成6000名水手溺水而死。它毀滅了整個島嶼,又前往了馬提尼克島,在那裡,又有9000人因此喪生。另外它還摧毀了一支海軍艦隊,其中包括40艘法國輪船,4000多名法國水手在這次颶風災難中死亡。
繼續前進的大颶風
這些還不夠,隨後,這股強勁的颶風又繼續無情地朝西前進,駛進了背風群島,奪去了9000餘人的生命。瞧,大颶風改變了方向,朝西南方向駛去了,這次目標是牙買加,颶風到達之後,迅速將那裡的建築物夷為平地,莊稼作物全部毀壞,數不清的奴隸被餓死。
可憐的牙買加在遭受這次颶風襲擊一周前,曾受到過一次巨大潮汐波的侵襲,接二連三的侵襲使得牙買加人民困苦不堪,對生命感到了無比的絕望和恐慌。
1780年大颶風所造成的死亡人數是有史以來颶風侵襲人口居住地區造成傷亡的最高紀錄。今天的颶風,人類不僅可以預測到它的登陸,還可以預測到其具體時間,預測到它什麼時間威力最大,什麼時間可以消退,先進的技術發明使得傷害減少了。我們應該為之慶幸,所以,現在的人口死亡數只是那時死亡人數的極小一部分
1780年,大颶風的到來,預示的標志是最先颳起一陣特別的風。可當人們知道他們遇到麻煩的時候,已經為時過晚。所以它造成的死亡人數已是不可估量的了。
超大颶風
『玖』 颶風主要發生在哪裡
是發生在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東部地區的猛烈風暴。
颶風是在大氣中繞著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轉
『拾』 大西洋白慕大三角的資料及神秘事件
概況
「百慕大魔鬼三角」名稱的由來,是1945年12月5日美國19飛行隊在訓練時突然失蹤,當時預定的飛行計劃是一個三角形,於是人們後來把美國東南沿海的西大西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羅里達州南部的邁阿密,然後通過巴哈馬群島,穿過波多黎各,到西經40線附近的聖胡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的一個三角地區,稱為百慕大三角區或「魔鬼三角」。在這個地區,已有數以百計的船隻和飛機失事,數以千計的人在此喪生。從1880到1976年間,約有158次失蹤事件,其中大多是發生在1949年以來的30年間,曾發生失蹤97次,至少有2000人在此喪生或失蹤。這些奇怪神秘的失蹤事件,主要是在西大西洋的一片叫「馬尾藻海」地區,為北緯20°-40°、西經35°-75°之間的寬廣水域。這兒是世界著名的墨西哥暖流以每晝夜120-190千米,且多漩渦、台風和龍卷風。不僅如此,這兒海深達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溝,深7000米以上,最深達9218米。
成因
到目前為止,對「百慕大魔鬼三角」的解釋可歸納為如下幾類:一類認為,這些失蹤是由於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聯想到是否是外星人的飛碟在作怪。第二類則認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異常、洋底空洞、甚至還有人提出泡沫說、晴空湍流說、水橋說、黑洞說等等,用一些奇異自然現象來解釋「百慕在魔鬼三角」。最近,英國地質學家,利茲大學的克雷奈爾教授提出了新觀點,他認為:造成百慕大海域經常出現沉船或墜機事件的元兇是海底產生的巨大沼氣泡。在百慕大海底地層下面發現了一種由冰凍的水和沼氣混合而成的結晶體。當海底發生猛烈的地震活動時被埋在地下的塊狀晶體被翻了出來,因外界壓力減輕,便會迅速氣化。大量的氣泡上升到水面,使海水密度降低,失去原來所具有浮力。恰逢此時經過這里的船隻,就會像石頭一樣沉入海底。如果此時正好有飛機經過,當沼氣遇到灼熱的飛機發動機,無疑會立即燃燒爆炸,盪然無存。與此相反,有些人認為這些奇特的失蹤現象彼此間並無聯系,因而也就否定百慕在魔鬼三角的存在。百慕大這層神秘的面紗是否已經揭開,沿待後人的研究驗證。
案例
在本世紀海上發生的神秘事件中,最著名而以最令人費解的,當屬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連串飛機、輪船失蹤案。據說自從1945年以來,在這片海域已有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隻神秘的無故失蹤。失蹤事件之多,使世人無法相信其盡屬偶然。所謂百慕大三角是指北起百慕大群島,南到波多黎各,西至美國佛羅里達州這樣一片三角形海域,面積約一百萬平方公里。由於這一片海面失蹤事件疊起,世人便稱它為「地球的黑洞」、「魔鬼三角」。
1945年12月的一天,美國第十九飛行隊的隊長泰勒上尉帶領人14名飛行員,駕駛著5架復仇者式魚雷轟炸機,從佛羅里達州的勞德代爾堡機場起飛,進行飛行訓練。泰勒是一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有著在空中飛行2599小時的飛行記錄,他的飛行技術對完成這樣的訓練任務應該是根本不成問題的。但當飛行的機群越過巴哈馬群島上空時,基地突然收到了泰勒上尉的呼叫:「我的羅盤失靈了!」,「我在不連接的陸地上空!」以後兩個小時,無線電通信系統斷斷續續,但是還能顯示出他們大致是向北和向東飛。下午4點,指揮部收到泰勒上尉的呼叫:「我弄不清自身位置,我不知在什麼地方。」接著電波訊號越來越微弱,直至一片沉寂。指揮部感到這事不大對頭,立即派一架水上飛機起飛搜索。半小時後,一艘油輪上的人看見一團火焰,那架水上飛機墜落了。
在短短的6個小時,6架飛機,15位飛行員一下子都不見了。他們消失得莫名其妙。這件事使美國當局受到極大的震動,軍方決心查個水落石出。次日,在廣達600萬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出動了300架飛機和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21艘艦艇,進行了最大規模的搜索。搜索范圍從百慕大到墨西哥灣的每一處海面,時間達5天之久,可仍沒能找到那六架飛機的蹤影。
多年來,人們對這次事件眾說紛紜,百慕三海域也就隨著這次事件的披露而出了名。然而,該地區無法解釋的船隻或飛機失蹤事件,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
早在1840年,一艘名叫「洛查理」的法國貨船航行到百慕大海面時,人們就發現船上食物新鮮如初,貨物整齊無損,而船員卻全部神秘地失蹤了。
1872年,在亞速爾群島以西的海面上,又有人發現叫「瑪麗亞·米列斯特」的雙桅船在海上漂流,船上擺放著新鮮的水果、食物,甚至半杯咖啡還沒喝完,而船內空無一人。
1935年,義大利藉貨輪「萊克斯」號的水手們眼看著美國蕎帆船「拉達荷馬」號一點點的被海浪淹沒。但5天後,他們又親眼看到這艘帆船居然又漂浮在海面上。水手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是他們連同被救起的「拉達荷馬」號船員一起跳到這艘船上,他們還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做白日夢。
另一個突出事例是裝載著錳礦的美國海軍輔助船「獨眼神」號在1918年3月失蹤,這艘巨型貨輪擁有309名水手,並有著當時良好的無線電設備,竟沒有發出任何呼救訊號就無影無蹤。
1951年,巴西一架水上飛機在搜尋他們一艘在這片海域失蹤軍艦時,發現百慕大海域的水面下有一個龐大的黑色物體,正以驚人的速度掠過。
1977年2月,有人駕駛私人水上飛機飛過百慕大海域,發現羅盤指針偏離了幾十度,正在吃飯的人發現盤子里的刀叉都變彎了。飛離這里後,他們還發現錄音機磁帶里錄下了強烈的噪音。
美國海難救助公司的一位船長說,有一次他乘船途經百慕大海域時,船上的羅盤指針突然猛烈擺動,正在運轉的柴油機功率突然消失,濁浪滔天,船的四周都是大霧。他命令輪機手全速前進,終於沖出大霧。但這片海域外的海浪並不大,也沒有霧。他說,從未見過這種怪事。
百慕大三角發生的事件,引起了各國科學家和有關方面的注意。人們對此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百慕大海底有巨大的磁場,因此會造成羅盤失靈。1943年,一位名叫裘薩的博士曾在美國海軍配合下作了一次實驗,以兩台磁力發生機輸出十幾櫚的磁力。磁力發生機開機後,船體周圍湧起綠色煙霧,船和人都受到了某種刺激,有些人經治療恢復正常,事後裘薩卻自殺而死。因此結果也就不了了之。
有人認為百慕大區域有著類似宇宙黑洞的現象。但「黑洞」是在太空中的一種狀態,在地球上否有黑洞,還有待於證明。有人認為百慕大海域海底有一股與海面潮流發生沖突時,就會造成海上事故,但這股海底的潛流又是怎樣形成的此也沒有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
此外,還有次聲破壞論、空氣湍流論等種種說法,但這些解釋也都是一種假說,既缺乏足夠的依據,也未能為人們普遍接受。
科學探索
1979年,美國和法國科學家組織的聯合考察組,在百慕大海域的海底發現一個巨大的水下金字塔。根據美國邁阿密博物館名譽館長查爾斯·柏里茲派人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到這個水下金字塔比埃及大金字塔還要巨大。塔身上有兩個黑洞,海水高速從洞中穿過。
水下金字塔的發現,使百慕大三角謎變得更為神秘莫測,它到底是人造的還是自然形成的?它與百慕大海域連續發生的海難和空難有什麼關系?這些都有待於人們的進一步探討。百慕大這個黑洞,至今還沒有看見底。
並不存在的「百慕大魔鬼三角」
·方舟子·
百慕大群島是大西洋上著名的旅遊勝地,然而卻跟一個恐怖的名字聯系在了一起。在地理學上,並不存在「百慕大三角」這樣的劃分,但是神秘現象的鼓吹者將百慕大群島、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和波多黎各的聖胡安這三個地方硬是劃了三條連線,組成一個三角形,然後聲稱在這一海域曾多次發生過莫名其妙的航船、飛機失蹤,稱之為「魔鬼三角」。有的甚至聲稱這種「魔鬼三角」在地球上還有多個,較著名的還有一個日本「魔鬼海」。這種說法經過無數文章、書籍的渲染,越傳越神,不僅家喻戶曉,甚至連某些專業人士也信以為真,比如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主辦的中國海洋信息網也將「百慕大三角」當成「海洋奇觀」、「海洋之迷」,收錄了幾篇有關文章。國內海洋方面的主要科普雜志《海洋世界》在80年代初首次向國人介紹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以
後又多次提起這個話題,直到2000年,上面至少還有兩篇介紹文章,一篇是趙俊濤《百慕大:死亡三角》(2000年第2期),一篇是洋洋《海洋中的神秘地帶》(2000年第4期),聲稱:「幾十年來,有許多船隻、飛機在這里神秘失蹤,而且從來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在這片海域內,無人駕駛的鬼船飄來忽去,奇光異霧時隱時現……百慕大三角被人們稱為『死亡三角』、『魔鬼三角』、『魔海』……」(趙俊濤《百慕大:死亡三角》)一個風景優美的人間天堂在這些作者筆下成了人間地獄,實在駭人聽聞。
五花八門的理論、假說被提出來試圖解釋這個神秘現象,簡直成了一門學問。比如上面的這篇文章,就提到了「外星人綁架」、「大西國發射激光」、「黑洞理論」、「海上次聲波振動理論」、「高壓油氣說」、「平行宇宙」、「第二重力」、「四維空間」、「時空收縮論」等等。最流行的說法認為百慕大三角海底有個外星人基地,那些失蹤的飛機和船隻被外星人掠走了,失蹤者被外星人帶去當實驗品,科幻電影《第三類親密接觸》就有幾十年後那些失蹤的飛行員被外星人放回的鏡頭,而且還跟失蹤前一樣年輕。還有一種很迷人的科幻說法,說是這些飛機和船隻進入了「時間旋渦」或第四維空間,去了另一個世界。也有人試圖根據現有的科學知識,給出合理的解釋,比如海嘯、地震、龍卷風、重力異常、磁異常(美國海軍在普查繪制海圖時測量過這個海域,並未發現任何異常)。其中有一個「磁偏角異常」的說法,看上去似乎很合理,甚至連一些懷疑論者也接受。眾所周知,地球的磁極和地理極往往是不相吻合的,導致羅盤所指的北極與實際的北極有一定的偏差,不同地點的磁偏角一般均不同,這種磁偏角現象早在宋朝就已被中國人發現,是航海的一個基本常識。
有人聲稱,百慕大三角這個地方與眾不同,磁北極和北極卻是在同一直線上,即磁偏角為零,如果海員、飛行員在百慕大三角繼續保持校正磁偏角的習慣,就會迷失方向。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磁偏角現象是每個海員、飛行員都時刻牢記著的,如果他們一時忘了,在別的地方會偏離航向,在磁偏角為零的地方卻偏偏不會。即使有海員、飛行員發神經突然在不需校正羅盤的地方去校正羅盤,也只能解釋為什麼飛機、船隻偏離了航線,卻無法解釋它們為什麼會消失。地磁上有很多地方磁偏角為零,將這些地方連接起來,成了一條假想的「零磁偏線」,這條線從美國五大湖區,經美國東部、佛羅里達、古巴一直延伸到南美。百慕大三角實際上並不都在零磁偏線上,只有在靠近佛羅里達的地方磁偏角才接近零,往東則磁偏角逐漸增加,在百慕大群島處達到15度。
神秘現象的鼓吹者都承認,並沒有一個合理的理論、假說能夠解釋百慕大三角的神秘失蹤現象。問題是,如果這個神秘失蹤現象本來就不存在,又何必挖空心思去解釋呢?但是這些「研究者」卻沒有一個想到要去調查調查是否真有那麼多船隻、飛機在百慕大三角失蹤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圖書館員拉里·庫舍(Larry Kusche)決定為他們代勞,挨個挨個地調查神秘現象鼓吹者所具體提到的全部五十多(因為有的相關事故很難說該算在一起還是分開,所以不用確定數字)起事例的真相,查閱美國空軍、海軍、海岸警備隊、倫敦勞埃德(LLoyd's)保險公司的有關調查報告,事故發生時報紙的報道,以及向有關人員寫信查詢,在1975年出版了《百慕大三角神秘--已解》(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 Solved)一書,詳細地介紹了他對每一起事例的調查結果。該書被美國海岸警備隊、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和許多權威機構認為是對百
慕大三角現象的定論。在這本書中,庫捨得出了十條結論:
一、在找到了足夠的資料以後,大多數的事故都能有合理的解釋,並不神秘。比如,有的是因為遇到了颶風,有的是船體結構本身有缺陷又遇到壞天氣,這些在事後的調查報告中都有結論。
二、在一些傳說的「事故」中,關鍵的細節,甚至整個事故,都是虛構的。
三、一些明顯發生在別處的事故也被算進了百慕大三角之中,最臭名昭著的是1902年發生在太平洋的一起海難和1951年發生在愛爾蘭的一起空難,都被當成了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事故。如果我們根據鼓吹者所提到的百慕大三角事故劃定百慕大三角,它將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北大西洋的無比廣闊的海域。船隻、飛機失蹤是全球各地到處發生的,比如,自1850年以來,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和北歐之間,有近兩百艘、架船隻、飛機失蹤或被遺棄。事實上百慕大三角的失蹤現象並不突出。
四、有一些失蹤的船隻的航線經過了百慕大三角,但是我們並不知道它們是否是在那裡失蹤的。
五、在許多事例中,船隻或飛機的失蹤地幾乎完全未知,搜尋者不得不被要求尋找廣闊的海域。
六、許多事故在發生的時候,當時的人並不認為有神秘之處,但在許多年後,神秘現象的鼓吹者在尋找證據時,卻開始把它們也算入了神秘事故。這時候要再去完全搞清楚發生在多年前的事故的詳情,一般是很困難的。
七、與傳說的相反,在許多事故發生的時候,天氣都非常惡劣。在幾起事故中,颶風應承擔責任。
八、許多事故發生在下午或晚上,使得援救人員要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看清現場,因此大海有整夜的時間破壞現場,難以找到殘骸。
九、許多作者在介紹事故時,並未做原始的調查,而只是引用別的作者的文章,因此以訛傳訛,越傳越離譜。
十、在介紹某些事故時,鼓吹者隱瞞了那些能對失蹤有明顯的解釋的重要細節。
庫舍在書中(第二版)並沒有具體統計有多少起事故是可以確定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我根據他對每一起事故的具體描述算了一下,在這五十多起事故中,只有二十起左右可以確定是發生在百慕大三角或其鄰近海域。考慮到那是一個船隻、飛機出入極其頻繁的地區,在一百多年中只發生了這些事故,並不算多。此外,與傳說的相反,有的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事故找到了殘骸,甚至還有倖存者。
這些結論也同樣適用於其他的「魔鬼三角」,比如日本的「魔鬼海」,庫舍發現實際上是美國人捏造出來的。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想到,如果百慕大三角真的頻繁發生神秘的海難、空難,最該重視的是海洋保險公司,應對經過百慕大三角的船隻收取額外的保險費。但是保險公司並不認為百慕大三角是個特別危險的海域。1975年,在答復《命運》(Fate)雜志的詢問時,壟斷英國海洋保險的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聲明:「根據勞埃德記錄,自1955年以來,在世界范圍內有428艘船隻被報失蹤,而你們也許有興趣知道,我們的情報部門未能發現任何證據支持百慕大三角比其他地方有更多失蹤案的說法。美國海岸警備隊有關大西洋事故的計算機記錄可以追溯到1958年,其結果也支持這個結論。」
如此看來,所謂「百慕大魔鬼三角」神秘現象是根本不存在的,神秘的倒成了,這個神秘現象是如何被炮製出來、流傳開去的?這必須從美國航空史上一起著名的空難事故--美國海軍第19飛行中隊失蹤說起。
第19飛行中隊由5架「報復者」(Avenger)魚雷轟炸機和14名飛行員(包括5名駕駛員,其他為無線電員和槍炮手)組成。其中四駕飛機由學生飛行員駕駛,第五架飛機的駕駛員是負責訓練這些學生的中隊長查爾斯·泰勒(CharlesTaylor)上尉。在1945年12月5日下午2點,這五架飛機從佛羅里達的勞德代爾堡(Ft. Lauderdale)海軍航空基地起飛進行飛行訓練,既定航線是從佛羅里達半島向東飛越大西洋抵達巴哈馬群島上空,然後折回勞德代爾堡,全程約300英里,飛機上攜帶的汽油足夠飛行6個小時。在下午4點,基地接到了泰勒發來的遇到麻煩的信號。這時飛機已到達了巴哈馬群島的上空,但是並未按原定的向南、向西折回,而是繼續向北、向東飛行,離開大陸原來越遠,向大西洋深海飛去。基地收到的最後一次通訊是7點過後不久,那時飛機還有一小時的燃料,但很顯然仍然繼續向大西洋深處飛去,直到汽油耗完沉落海底。飛行員可
能試圖在海面迫降,但在黑暗之中失敗而遇難。援救人員未能發現飛機的殘骸和屍體,顯然它們都已沉入了大海深處。「復仇者」綽號「鐵鳥」,空機重達14000磅,一旦掉到海面上就很快沉落海底。但是這次悲劇並沒有結束,在當天晚上7點27分,兩架「水手」海上飛機(Martin Mariner)起飛前去救援,其中的一架在升空23分鍾後發生爆炸,機上13名乘員全部遇難。「水手」海上飛機有容易漏油的毛病,綽號「飛行油箱」,如果有乘員吸煙或因別的原因出現火花,就可能發生爆炸而出事。「甘斯·米爾斯」號(SS Gaines Mills)的海員目睹了這架飛機的爆炸經過,並發現了掉到海面上的殘骸。
隨後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包括庫舍)的調查結果,都認為泰勒上尉必須為第19飛行中隊的失蹤承擔主要責任。泰勒並不是一名優秀的飛行員,而以馬虎著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曾經兩次因為在海上迷航而不得不棄機跳傘而獲救(泰勒還被迫在海上第三次棄機跳傘,不過那一次不是他的責任)。在這次飛行訓練時,泰勒既忘了帶手錶又忘了帶基本的導航儀器。在飛行中,他報告他的飛機上的羅盤失靈,但是相信自己能夠根據目測繼續帶領飛行,聲稱無需幫助。在4點45分時,基地發現泰勒顯然已迷失了方向,要求他把指揮權交給跟隨的飛機,但是泰勒顯然沒有這么做。從通話記錄可知,泰勒一直在率領飛行中隊向錯誤的方向航行,遲至6點時,泰勒還在命令飛行中隊向東飛行,而至少有兩名學生飛行員認為應該向西飛行,但是由於軍中的紀律,他們不得不跟隨泰勒飛向深淵。基地反復地要求泰勒改用更可靠的緊急頻道通訊,而泰勒也拒絕這樣做。因此這次事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人為錯誤導致,其次天氣也不佳。盡管在第19飛行中隊剛起飛時,天氣情況良好,但很快就變得惡劣。救援飛機報告遇到強烈的氣流和危險的飛行條件,當時在該海域的船隻報告風暴和巨浪。一位迷航而又剛愎自用的中隊長帶著沒有經驗的學生飛行員在惡劣的天氣中夜裡飛行,遇難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並沒有任何神秘之處。
但是泰勒的親屬對這個調查結果不滿。他們向美國海軍高層上訴。在40年代末,美國海軍最高當局滿足了泰勒親屬的要求,把事故原因歸咎於壞天氣和「未知因素」。「未知因素」激發了人們的想像能力。第19飛行中隊的失事成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神秘故事,在傳播中又被有意無意地添油加醋,於是惡劣的氣候被說成「當時天氣很好」(見趙俊濤《百慕大:死亡三角》,下同),一次對學生飛行員的訓練飛行被說成「參加訓練的14名飛行員也都是有經驗的老手」,泰勒拒絕使用緊急通訊頻道被說成「無線電聯絡受到干擾」,那架升空後不久就爆炸的「水手」救援飛機被說成「與基地保持一段聯系後也失蹤了」,好像也很神秘,而實際上那隻是當天出動的眾多救援飛機中的一架而已。
對「百慕大三角」的渲染可以追溯到1950年9月16日,合眾社在那一天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在佛羅里達海岸和百慕大之間,船隻和飛機神秘失蹤」,該文的作者瓊斯(E.V.W. Jones)可視為「百慕大魔鬼三角」之父。兩年以後,《命運》雜志發表了一篇署名喬治·桑德(George X. Sand)的文章,總結了在百慕大一帶發生的「奇怪的海上失蹤案」。隨後又有幾本描述百慕大一帶的神秘現象的書籍出現,比如傑薩普(M.K. Jessup)著的《不明飛行物案件》(The Case for the UFO),奇霍(Donald Keyhoe)著的《飛碟陰謀》(TheFlying Saucer),都宣揚這些百慕大失蹤案是由於外星人綁架。1964年2月,
在一本名為《商船隊》(Argosy)的小說刊物上,嘎迪斯(Vincent Gaddis)發表了《致命的百慕大三角》(The Deadly Bermuda Triangle)一文,首次提出「百慕大三角」一詞。1969年,斯賓塞(John Wallace Spencer)出版《失蹤地帶》(Limbo of the Lost)一書,專門研究「百慕大三角」,影響不小。兩年後,一部名為《魔鬼三角》(The Devil's Triangle)的長篇紀錄片發行。1974年貝里斯(Charles Berlitz)出版《百慕大三角》(The Bermuda Triangle)一書,成為暢銷書,賣出了五百萬冊。在這些文章、書籍、電影的鼓吹下,「百慕大魔鬼三角」成了在西方家喻戶曉的神秘地帶。庫舍的《百慕大三角神秘--已解》一書,主要就是為了反駁貝里斯的暢銷書而寫。在該書出版後,貝里斯又四處散布謠言,聲稱在百慕大三角的海底發現了一座大金字塔,至少高420英尺,底座邊長540英尺,並認為這座金字塔可以揭示神秘失蹤的奧秘。1978年3月,庫舍向貝里斯提出挑戰,要求貝里斯提供發現海底金字塔的證據。庫舍與麻省理工學院、美國海軍等機構的海洋學家聯系,都無人知道有海底金字塔這一發現。他要求與貝里斯打賭,各向一家銀行存入一萬美金,如果在1978年9月1日之前,貝里斯能夠出示海底金字塔存在的證據並被美國考古研究院、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全國地理學會等權威機構證實,將贏得賭金,更重要的是,庫舍將承認貝里斯是
正確的。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周,1978年4月24日,貝里斯通知這家銀行的副行長,他不願接受庫舍的挑戰,等於承認了自己是在毫無證據地信口開河。這出以訛傳訛的鬧劇至此在美國告一段落,緊接著卻在中國開演,至今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