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義大利什麼時候出大熊貓

義大利什麼時候出大熊貓

發布時間:2023-02-18 16:35:38

❶ 在大熊貓在哪個國家展出過(不是送)

「婭光」大熊貓曾多次在中外各地巡迴展出。

我國大熊貓贈送及租借歷史

美國
贈送玲玲、興興
租借倫倫、洋洋

日本
早在西元685年,唐朝唐太宗時(一說為武則天時)即曾以2隻貓熊當作國禮,贈送給日本的天武天皇,開啟「熊貓外交」之濫觴。

香港
贈港大熊貓
1999年,安安、佳佳
2007年,樂樂、盈盈

澳門
贈澳大熊貓
2010年,開開、心心
胡主席在澳門回歸十周年前夕宣布向澳門贈送一對大熊貓。

台灣
2008年,團團、圓圓
2008年12月23日,中國政府將兩只熊貓贈予台灣,現於台北市立動物園。

❷ 功夫熊貓2什麼時候上映啊

2011年5月26日下午,3D版《功夫熊貓2》在北京UME影城舉行首映看片,影片從2011年5月28日零點開始將以2D、3D、IMAX 3D全國上映。
其他國家或地區上映時間:

加拿大 Canada 2011年5月26日
新加坡 Singapore 2011年5月26日
美國 USA 2011年5月26日
馬來西亞 Malaysia 2011年5月26日
波蘭 Poland 2011年5月27日
中國台灣 Taiwan 2011年5月27日
匈牙利 Hungary 2011年6月2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11年6月9日
立陶宛 Lithuania 2011年6月10日
瑞典 Sweden 2011年6月10日
法國France 2011年6月15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11年6月16日
德國 Germany 2011年6月16日
愛爾蘭 Ireland 2011年6月17日
英國 UK 2011年6月17日
挪威 Norway 2011年6月17日
比利時 Belgium 2011年6月22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11年6月22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11年6月23日
中國香港 Hong Kong 2011年7月21日
日本 Japan 2011年8月19日
義大利 Italy 2011年8月26日

❸ 多利是怎樣誕生的

【動物克隆的理論基礎】
在許多人眼裡,體細胞克隆羊多利(Dolly)的誕生是克隆技術的開始。其實不然。「克隆(clone)」一詞來源於希臘語,原意是用於扦插的枝條,也就是指無性繁殖。克隆在植物界的應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理論上的突破則是本世紀的事。1902年德國植物學家Haberlandt指出,植物的體細胞具有母體全部的遺傳信息,並具有發育成為完整個體的潛能,因而每個植物細胞都可像胚胎細胞那樣,經離體培養再生成為完整植株。這就是所謂的細胞全能性。許多科學家為證實植物細胞的全能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58年,Steward成功地將一個胡蘿卜細胞試管培養,長成了一株具有根、莖、葉等器官的完整植株。1964年Guha和Maheshwari利用毛葉曼陀羅的花葯培育出單倍體植株。這樣,植物細胞全能性獲得了充分的論證。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組織培養技術也得到迅速發展。
與植物細胞不同,在動物發育過程中分化了的細胞不能再產生完整的充分分化的個體。然而,動物胚胎的生長、分化和發育是否造成體細胞基因組的不可逆性修飾,即在發育過程中分化了的細胞是否具有與受精卵相同的核等價性(nuclear equivalency)或基因組連續性,一直是發育生物學要解決的問題。早在30年代,著名的胚胎學家Spemann就已經提出「分化了的細胞核移人卵子中能否指導胚胎發育」這樣的設想。用兩棲類動物進行的一些克隆實驗表明,早期胚胎細胞核經移植可產生成熟的動物個體,而從蝌蚪及成體動物細胞中取出的細胞核經移植生成的克隆動物最晚只能發育至蝌蚪期。胚胎分割及胚胎細胞核移植克隆動物已在許多物種中獲得了成功。體細胞克隆綿羊、小鼠,牛及山羊的成功,證明高度分化的細胞核仍具有全能性。
【體細胞克隆羊及小鼠實驗成功分析】
克隆羊多利是世界上第一隻由成體細胞通過無性過程產生的哺乳動物。在多利誕生後的一年多時間里,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克隆熱,並引起了一些激烈的爭論和對多利身份的質疑。1998年7月出版的《自然》報道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分別對多利的血樣、供體母羊冷凍組織及其細胞培養物進行衛星DNA分析和DNA指紋分析,確認三者的一致性,證明多利確實是體細胞克隆動物。在同期《自然》上,美國夏威夷大學Wakayama等人報道,由小鼠卵丘細胞(cumulus cells)克隆了27隻存活小鼠,其中7隻是由克隆小鼠再次克隆的後代。
兩棲類和哺乳類核移植實驗發現,經核移植的卵母細胞不能正常發育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供體核和受體卵母細胞之間的細胞周期的不相容性。Wilmut等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們找到了一種使供體核和受體卵母細胞更相容的方法。他們通過血清飢餓法使供體核細胞處於二倍體的Go期,這樣處理的供體核在DNA復制的時間上就與處於中期Ⅱ的受體卵母細胞同步。從建立正確的染色體倍性(ploidy)這個角度來看,供體核處於G1期也可以獲得克隆動物。穩定表達半乳糖苷酶一新黴素基因的胎兒成纖維細胞作核供體,獲得克隆牛證明了這一點。
人們一般認為,供體核和卵母細胞組成的重組胚胎的發育過程與正常狀況受精卵相仿。羊胚胎基因組的轉錄一直到8~16個細胞才開始,這種轉錄時間的差異在理論上將允許胚胎有充裕的時間對植入的成體羊細胞核進行重新編程,使其進入胚胎發育期。由於不同的物種胚胎轉錄的起始時間各異,所以克隆的難易也不同。以往的研究發現,在小鼠的克隆過程中,基因組很早就被激活,移植的細胞核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重新編程。因此,許多研究者tk)gd,鼠是最難克隆的動物之一。
Wakayama等人的工作改變了這種觀點。與Wilmut等的方法相比,Wakayama等採用了一種新的、相對簡單的克隆技術。多利是採用母羊的乳腺組織細胞經過「飢餓」培養,與去核的卵細胞進行電融合,促使融合細胞中遺傳物質的重編程(reprogramming),然後逐步發育成胚胎。克隆小鼠採用核移植的方法,將自然狀態下處於G0期的卯丘細胞作核供體,直接注入去核的卵細胞。小鼠克隆過程中核移植後的重組胚胎放置O~6小時後再激活,也有異於Wilmut等用電刺激法同時融合重組胚胎和激活胚胎。多利的產生過程中遺傳物質的重編程和卵細胞的激活是電刺激法,而小鼠的克隆則採用在培養基中添加鍶離T-(Sr2+)和細胞鬆弛素B的化學方法激活重組胚胎。
【動物克隆技術的應用】
動物克隆近幾年取得的一些突破性進展,為動物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的調控及發育生物學、遺傳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雖然目前這種方法尚不成熟,但它已顯示出誘人的應用前景。
動物克隆技術將首先應用於醫葯領域。利用體細胞供體經核移植生產轉基因動物,可望降低生產成本。到目前為止,產生轉基因動物的方法仍主要是1985年Hammer等建立的原核顯微注射法。但是,這種方法只能使大約5%的動物攜帶外源基因。外源基因整合入動物基因組是個隨機的過程,這導致外源基因在許
多轉基因動物系中的表達量不夠高,而且因整合進生殖細胞的機率低而難以遺傳給下一代。Schnieke等發現,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生產含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比原核顯微注射法要有效得多。其中,兩者最顯著的差異是體細胞克隆中的受體母羊全都攜帶外源基因,而原核顯微注射法會產生許多不帶外源基因的羊羔。這是由於,原核顯微注射法中所用胚胎在體外培養的時間較短,在此期間被檢測為陽性的轉基因可能會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丟失。用作核移植供體的細胞在體外培養的時間則較長,有較多的檢測機會。另外,顯微注射法制備的轉基因動物的性別只有等到動物出生後才能得知,而核移植可以通過鑒別核供體的核型而預先得知轉基因動物的性別,可選擇性地制備雌性的轉基因動物,有利於在母乳中表達外源基因。
克隆技術除了可以生產各種醫用人體蛋白外,對人類的細胞和組織治療也大有好處。利用克隆技術,可以用患者本人細胞培育出新組織,用來治療糖尿病、帕金森氏症、神經損傷等多種疾病。用這種方法培育出的組織具有與患者正常組織完全相同的基因構成,因此不會產生免疫排斥反應。但是這些都涉及到克隆人這個敏感話題,目前克隆人在許多國家是法律禁止的。隨著人類胚胎幹細胞培養技術的完善,目前已有兩家美國公司開始研究利用克隆技術培育人胚胎,希望大批量生產治療疾病的幹細胞。事實上,幾年前人們就曾把人胎兒神經組織用來治療帕金森氏症。考慮到倫理上的原因,人們也可以用克隆動物的胚胎幹細胞作異源移植,以解決人類移植器官供求矛盾。
動物克隆技術還有助於加速動物育種的進程。利用優良動物品種的體細胞作核供體克隆動物,可以避免自然條件下選種所受到的動物生育周期和生育效率的限制,從而大大縮短育種年限,提高育種效率。動物克隆技術用於拯救瀕危動物也受到廣泛的關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大元研究員提出用動物克隆技術拯救大熊貓的計劃,在國內外均引起一定的反響。
【動物克隆技術的不足及未來發展方向】
動物克隆技術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生物醫葯領域也得NT初步應用。但是,該技術目前還很不完善。存活率低是當今核移植技術的最大缺陷。它突出表現為:孕期流產率高,圍產期死亡率高,新生兒體重較重及產生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差。以成體細胞核作核供體問題更為嚴重。最近,Shiels等報道克隆羊的端粒較同年羊短。Renard等報道,體細胞核移植可能影響克隆動物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他們用胚胎細胞克隆牛的耳細胞通過核移植克隆出一頭牛。牛犢看起來很健康,但出生一個半月後,它體內的淋巴細胞和紅血球急劇減少,不久就死於貧血。屍體解剖發現,該牛犢脾臟、胸腺和淋巴結等淋巴組織都沒有得到正常發育。
導致動物克隆存活率低和異常發育的原因很多,缺乏基礎理論支撐是其中之一。動物克隆技術的不斷完善,還需要分子遺傳學、細胞學、發育生物學等相關基礎學科的進一步研究和發展。迄今為止,人們雖然在動物克隆過程中已經積累了不少數據,但一些很基本的問題仍亟需解決。
基因組重新編程的機制尚不清楚。人們雖然觀測到核移植後細胞核的激活與早期胚胎原核發育類似,但較詳細的信息仍不甚明了。其中,成熟促進因子(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MPF)、核膜破裂(nuclear envelope breakdown,NEBD)和早熟染色體凝集(premature chromosome condensation,PCC)在基因組重編過程中的作用還需明確。
基因印記(imprinting)對核移植後基因組重新編程的影響。基因印記現象在哺乳動物的發育過程中普遍存在,它是指基因的表達與否取7央.於它們是在父源染色體上還是母源染色體上。有些基因印記只從母源染色體上表達,而有些則只從父源染色體上表達。基因印記與動物克隆技術的成功及不足有何關系值得深入研究。
動物克隆種屬及細胞差異的原因。克隆不同種屬的動物難易有別,其中的原因目前人們還不清楚。目前可以用作體細胞核移植核供體的細胞類型還較少。Wakayama等用處於Go/G1期的卵丘細胞克隆得到小鼠,而他們採用處於Go期的足細胞、神經細胞作核供體進行的克隆實驗均未獲得成活個體,這顯示核供體處於Go期並非保證胚胎發育的充分條件。Dominko等發現去核的牛卵細胞能使來自羊、猴、鼠、豬等不同種屬的細胞核激活,並在體外發育為相應的胚胎,但目前還沒有一個可繼續發育為完整的動物個體。如果這項工作能成功,將十分有利於瀕危動物的保護。
動物克隆技術條件的優化還沒有解決。如核供體和卵細胞的選材、核質比的選擇、重組胚胎的激活方式、是否需要作連續核移植等。
【談談動物克隆】
首先,何謂克隆。克隆是由klone一詞音譯過來的,又叫無性繁殖,也就是不需兩性配子結合即可產生後代的繁殖方式,與無性繁殖相對的則是有性繁殖,高等動物和我們人類的傳宗接代都屬於有性繁殖,是生物進化到高級階段的一種表現。讓我們用一個具體的例子說明什麼是無性繁殖?我們學校離江邊很近,如果您在江邊散步,會發現岸邊泥土中插著很多柳條,您隨意在那支柳條上折一截,再插在泥土裡,過不了多久,您扦插的柳條又可發芽並長成~棵小樹。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無性繁殖的例子。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很多,《西遊記》中孫悟空抓幾根猴毛一吹,變成幾只小猴子,這也是克隆。
1997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IanWilmut及其合作者向全世界宣布他們成功地以分化的成年母羊乳腺細胞為核供體,克隆出一隻綿羊,取名多利(Dolly)這一研究結果推翻了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分化的動物細胞不具備發育全能性的觀點。該研究成果被列入1997年世界十大研究成果之首。這里需要解釋的另一概念是細胞的全能性,簡單地說全能性就是一個細胞可發育成一個個體,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是公認的,但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也是有條件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可以從某一株植物的嫩芽組織培養出新的植株,但我們不能從枯死的葉子中培養出一個新的植株。
其次,介紹一下克隆的過程。克隆動物有提供核即遺傳物質的一方,稱核供體,此外還需來自母畜一方的卵母細胞,卵母細胞最外層是一圈在光學顯微鏡下呈透明狀的結構,稱透明帶,透明帶內層是一層很薄的膜,稱卵黃膜,卵黃膜內包著卵黃,卵黃是胚胎發育早期的營養物質,卵黃膜與透明帶之間有一定的空隙,稱卵周隙。克隆時可以將核供體置人卵周隙,也可將核供體直接置人細胞質內,即卵黃當中,之後採用電脈沖或化學物質刺激使核供體與卵母細胞融合,成為合子(Zygote),隨即合子開始卵裂,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當卵裂到一定程度,即當卵裂的細胞(卵裂球,Blastermere)達到一定數目後,卵裂球中間形成一個空腔,這時候的胚胎被稱之為囊胚(Blastocyst),之後囊胚將被送人代孕母畜的子宮,一直到出生,這樣出生的動物即克隆動物。這中間的問題是成功率非常低,就拿「多利」來說,當時科學家將277個經過上述過程獲得的克隆胚胎送入代孕母羊的子宮,只得到一隻「多利」,大家可以算一算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第三,克隆動物的意義。「多利」的問世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很大的震動;這項研究成果不僅在理論上具有重大突破,而且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突出地表現在拯救瀕危動物品種,甚至可以使一些滅絕的動物再世。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國家的大熊貓近年來由於植被被破壞,數目銳減,以至成為一種瀕危動物。我國科學家從大熊貓身上獲取細胞,並與兔卵母細胞融合,融合胚胎在體外發育到囊胚,值得一提的是,大熊貓的體重雖說是兔子體重的上百倍,但剛出生的大熊貓與剛出生的兔子體重十分接近,這種克隆與上面所介紹的克隆有所不同,這種克隆被稱之為異種克隆。通過這種克隆生出的大熊貓是什麼樣子,現在尚無法估計,可以確定的是和正常出生的大熊貓會有所不同,因為兔子卯母細胞的細胞質中含有大量的線粒體,線粒體中的基因是編碼蛋白質的,這些基因極有可能影響到大熊貓的毛色,也就是說通過這種方法出生的大熊貓可能是灰色的。
最後談談克隆動物出現的問題。2003年2月14日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綿羊壽終正寢,帶給人類很多思考,這只羊僅活了6歲,而正常羊的壽命應為12~13歲。這只羊是從一隻6歲母羊的乳腺細胞中克隆出來的,問題的焦點就在於克隆出來的個體不僅繼承了原來的性狀,也繼承了原來的年齡。如果這一結論成立,這就大大地削弱克隆技術的應用價值。不久前許多媒體報道首例克隆人在以色列出生,如果上述結論成立,則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出生的嬰兒無論得到多麼無微不至的照顧也將是短命的?研究者發現克隆綿羊染色體的端粒比正常羊短20%,而眾所周知端粒是決定動物一生中細胞分裂次數的主要因素。
【動物基因工程良種與克隆技術】
(1)動物轉基因育種技術。
自從1982年美國科學家Palmiter等將大鼠生長激素基因用微注射(microin—jection)方法轉移到小鼠的卵原核(pronuclei),獲得了個體比普通小鼠大一倍多的超級鼠(Supermouse)~,充分揭示了基因轉移技術運用於畜禽和魚類育種工作的巨大潛力。由此,該技術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並激發人們把目標轉向家畜、家禽和魚類的轉基因研究,並成功獲得了轉基因豬、牛、羊、雞、兔和魚等的「超級動物」。
(2)動物克隆技術。
動物克隆技術包括動物胚胎細胞克隆技術和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就目前研究水平而言,兩者成功機率相差很大,利用胚胎細胞克隆可能要比體細胞克隆容易一些。截至目前,全世界應用胚胎細胞克隆技術幾乎成功地克隆了所有家畜,並獲得了後代,而用體細胞克隆成功的報道只有羊、猴數例。從生產利用角度看,雖然運用胚胎細胞克隆與體細胞克隆技術在創造動物新品種方面都具有廣闊的前景,但當前動物胚胎細胞克隆技術比較成熟,應用於畜牧業生產由一枚優良畜種胚胎重組數以千計的同基因優良種畜,在實現動物無性繁殖和胚胎生產工廠化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應用價值。
【世界首匹克隆馬誕生,母馬生下「自己」】
義大利克雷莫納市繁殖技術與家畜飼養實驗室6日證實,世界上第一匹克隆馬已於今年5月28日在義大利誕生,這也是世界上首例哺乳動物生下它自己的克隆體。
實驗室的克隆馬科研小組負責人切薩雷·加利教授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采訪時說,他的研究小組克隆出的雌性小馬被取名為「普羅梅泰亞」。這匹小馬自然順產,出生時體重36公斤,屬正常范圍。加利說,母馬和小馬身體狀況都很好,尤其是小馬活潑健壯,喜好運動,平時喝母奶或吃乾草飼料,現在其體重已經增至約100公斤。據介紹,克隆馬計劃從去年初開始進行,前後共耗資15萬歐元。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還將詳細介紹這一成果。
加利是義大利知名的動物克隆專家。他曾在1999年9月克隆出公牛「加俐略」,此前還在1996年參與培育了世界上第一隻體細胞克隆動物——克隆羊「多利」。在這次研究中,他們採用了母馬的表皮細胞,將其細胞核注入除去細胞核的卵細胞內。研究人員總共用了800多個卵細胞,其中有22個發育成7天大的胚胎,但最後只有「普羅梅泰亞」成功誕生。
檢測表明,小馬「普羅梅泰亞」的DNA與其生母幾乎完全相同。加利進一步解釋說,用於克隆小馬、培植胚胎的表皮細胞就是由生下小馬的母馬提供的,是世界上首次由哺乳動物生下它自己的克隆體。也就是說,「普羅梅泰亞」相當於它生母的同卵雙胞胎。
加利說,與以前使用過的克隆方法相比,這次在克隆馬過程中所採用的方法更容易、更實用。科研人員希望利用新技術克隆出的動物能夠對瘋牛病等具有免疫力,還希望這項研究能幫助人們克隆賽馬和其他良種馬。
曾於2001年在世界上首次克隆出瀕危野生動物歐洲盤羊的義大利科學家帕斯誇利里諾·洛伊說,克隆小馬的誕生在國際上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在研究中所應用的技術將有助於挽救瀕臨滅絕的稀有馬種。義大利衛生部長傑羅拉莫·西爾基也說,這是義大利科學界「一個巨大的成功」。

❹ 唯一不是「中國國籍」的大熊貓,一生無法回國嗎

2020年7月7日,四川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宣布大熊貓雙胞胎幼崽“順順”和“溜溜”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分別於今年5月20日和5月11日搶救無效死亡。這對雙胞胎大熊貓幼崽出生僅7個月,“順順”和“溜溜”出現拒食、急性腹瀉等症狀的原因也在一瞬間引發了網友的熱議。網友們對大熊貓的關注熱情再次高漲,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兩只大熊貓早已入了墨西哥籍,30歲還單身,至今都無法回國。


看完“迎迎”和“貝貝”的故事,對於我們的國寶,小夥伴們是不是要更加珍惜這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保護好我們身邊擁有的,盡量避免“順順”和“溜溜”的悲劇再次發生。而對於我國現如今租借的方式,也可以更好更靈活得掌握熊貓寶寶們的生活習慣,倘若出現不適應即可隨時接回來照顧。大家怎麼看待這個事呢?

❺ 義大利為什麼沒有熊貓

義大利因為環境原因,所以也一直沒能向中國租借到大熊貓,但是當地人民實在是太喜歡我們的國寶了,於是有人為了一睹相思之苦就決定把自家的寵物狗松獅帶到美容店裡面讓工作人員用染料把它塗成了大熊貓的樣子,想當初松獅可是一身雪白的絨毛,樣子看起來非常威嚴,可是現在被它主人抱在懷里,一臉委屈巴巴的模樣,表情十分嚴肅。

❻ 熊貓多少年前就出現了

熊貓大約在800萬年前的中新世紀晚期就出現了。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大熊貓成員——始熊貓的化石出土於中國雲南祿豐和元謀兩地,地質年代約為8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種,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截至2021年1月,中國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隻。

❼ 小熊貓和大熊貓哪個先出現

現在已知的資料中大熊貓沒有具體的出現時間,不過大熊貓在山海經就有出現同時被稱為活化石,可想而知,大熊貓出現的時間比較,不過小熊貓在已知的資料中可以追到700萬前發現。
小熊貓和大熊貓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品種,小熊貓就是一個品種和大熊貓一點近親關系沒有也不是貓。小熊貓又叫「小貓熊」,生活在我國四川省,人們根據它們的一些特殊習性,親切地稱其為「山悶得兒」或者「山車娃兒」。而在雲南,人們卻根據它們的體型和美麗的毛色稱其為「金狗」。它們身體肥胖,外形似熊又很像家貓,但比熊小得多,又比家貓大,故而得名「小熊貓」。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melanoleuca):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僅有二個亞種。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體型肥碩似熊、豐腴富態,頭圓尾短,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臉頰圓,有很大的黑眼圈,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大熊貓皮膚厚,最厚處可達10毫米。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於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什麼時候出大熊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綠卡怎麼拿到英國 瀏覽:85
伊朗為什麼不讓看皮膚 瀏覽:118
中國碰瓷文化如何解決 瀏覽:624
英國的喇叭是什麼 瀏覽:999
中國邊境的加國是哪個國家 瀏覽:710
伊朗美軍傷亡多少 瀏覽:947
越南的大洞穴在哪裡 瀏覽:529
中國對越南的幫助有多少年 瀏覽:915
今年印度多少人來中國 瀏覽:914
越南的漢語有多少種 瀏覽:708
英國靜脈曲張怎麼治療 瀏覽:556
一萬越幣到越南多少米 瀏覽:371
印尼的民用電多少錢一度 瀏覽:518
英國5g普及怎麼樣了 瀏覽:817
越南稱為投資者要多少資金 瀏覽:588
印度制葯是怎麼做的 瀏覽:926
印度的holi節是怎麼做的 瀏覽:223
英國人和法國人什麼關系 瀏覽:835
印度水庫如何保護水源 瀏覽:375
北海老街越南紅木都賣什麼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