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現實主義導演誰的巔峰時期最晚出現
新現實主義」這一說法由著名導演魯奇諾·維斯康蒂於1942年最早提出。他的《沉淪》一片被認為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先聲」。1945年,羅伯托·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的問世,成為新現實主義的宣言書。此後,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品有羅西里尼的《游擊隊》(1946),維多里奧·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溫培爾托·德》(1951),德·桑蒂斯的《艱辛的米》(1949)、《羅馬十一點》(1951)等。這些影片猶如一面多棱鏡,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義大利社會。
㈡ 探討義大利現實主義電影產生的背景+其中代表性導演及其作品,並加以說明
摘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㈢ 簡述義大利創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背景及代表導演
新現實主義是西方現代電影流派之一。受19世紀末作家維爾加所編導的"真實主義"文藝運動影響,是批判現實主義在特定條件下的發展。多以真人真事為題材,描繪法西斯統治給義大利普通人民帶來的災難。表現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細節,多用實景和非職業演員,以紀實性手法取代傳統的戲劇手法。首部影片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車的人》(1948),《橄欖樹下無和平》(1952)等。現該派雖然沒有過去聲勢浩大但一直在發展變化之中,亦在當代中國的電影中也時有顯示。
新現實主義電影是在二戰結束前後在義大利出現的,它一出現就受到了人們的注意,甚至令人震驚,其原因並不僅僅在於這一電影學派竟然異軍突起於在經濟、軍事和政治上面臨全面崩潰的一個法西斯主義國家中,更主要的是它完全以嶄新的獨特的表現風貌,突破了以往西方電影的部分傳統或陳規。
首先這一電影學派在內容、題材方面的明顯社會性。眾所周知,歐美電影的內容大多數是虛構的,特別是美國好萊塢電影更是嚴重地脫離現實。但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一開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飾的去集中表現大戰結束前後,義大利的社會動向和民族悲劇,這在新現實主義的首部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之後,《游擊隊》、《太陽仍然升起》、《偷自行車的人》、《擦皮鞋》、《羅馬11時》、《希望之路》、《強盜》、《艱辛的米》、《大地在波動》等影片中被充分的表現了出來,這些影片的內容題材幾乎是在以往歐美影片中難以見到的,主人公也是清一色的小人物,包括神父,家庭主婦、農民、失業工人和遊民,無所不有。這本身就是西方電影中的一次創舉。
第二是影片的真實性。眾所周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的美學特徵之一,是它力求場景的逼真感。幾乎所有的新現實主義影片都是把攝影機搬到實地去,在簡陋的街巷,故事的實際發生地--貧民窟、破產的農場--倒塌的樓群中進行拍攝,這一做法在當初雖然是帶有偶然性,但到了戰後由於攝影柵大部分已破落,不能使用。即使使用,也是租金昂貴。無耐被迫只能更多的採用實地場景拍攝。然而這種做法卻在客觀上增加了影片的真實性,自然的同影片的表現內容相適應,而其在一些影片僱用一些非職演員扮演角色,甚至是主角。這一做法就其原意而言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後來證明這一使影片有著更多的真實性而排除影片的"演出性"的措施是有其片面性的。
我們將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綜合起來觀察,是否可以說它實際上是突破了歐美電影那種戲劇化敘事特徵,而樹立了一種"反戲劇"的電影美學樣式。在此以前的大部分歐美電影都是局限在"敘述故事"的表現方法上,而新現實主義影片卻是努力想再現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現。作為新觀實主義電影的理論奠基人,著名新觀實主義電影編劇柴伐梯尼就說過,新現實主義最突出的特徵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於它證實了一部影片並不一定需要有一個"故事",即一種根據傳統臆造的故事;新觀實主義的最大努力就表現在它盡可能使敘事淺顯,講得盡可能簡明。總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種實錄,一種記錄精神。"在闡明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的同時,柴伐梯尼也從理論上為這一學派辯護。他把新現實主義電影視為一種(現實的)實錄。因為他認為"生活就是藝術。"他說過:街頭巷尾,日常瑣事充滿著感人事件,只要你悉心去注意,你就能找到藝術。"顯然,柴伐梯尼是不主張對生活進行歸納、綜合和提高後作為一種生活的本質去表現的,而只是局限在對生活現象的羅列,這種創作方法很多是屬於自然主義的。這可從他的《偷自行車的人》、《溫培爾托一目》、《米蘭的奇跡》等影片看出來。但是,應該承認,新現實主義電影及其主張的這種"生活即藝術"論,在戰後百廢待興的歐洲電影市場,卻有著它必然的歷史地位。它象一股洶涌的激流沖擊著陳舊的歐洲電影界,甚至也沖擊著好萊塢、迫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去考慮改變自己固有的製片方向。它的影響是世界性的。
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手法和美學主張,促使以後的電影理論界不論在電影的敘事手法,蒙太奇剪輯、攝影、表演,以致在劇場景的結構上都出現新的論證和觀點。最明顯的是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的"段落鏡頭"理論(即長鏡頭理論,反對單鏡頭剪輯,而主張像一些新現實主義影片一樣,更多以"段落"或一場戲作為一個剪輯單元。在他看來,只有這種剪輯方法,才更符合生活。
在西方電影界中,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甚至還改變了歐美電影界對男女演員的審美標准,即歐美電影以往注意的首先是臉型、身材。而新現實主義電影出現以後,關心的則是《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中的女主義公安娜·瑪尼阿尼式的演員,也就是說更強調了氣質。這一觀念的轉變,在至在八十年代後期的美國新好萊塢的電影中又進一步得到了印簽,如簡方達等。可見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是劃進代的。
但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在維持了七、八年之久,大約拍攝了七、八十部影片之後,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後開始了衰落,這種衰落具體表現為1955年以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在題材上日益枯竭。當時,雖還談不上陷入俗套,但已經可以看出,影片原有的那種蓬勃的生命力減少了,表現內容中的社會性也不如以前突出了。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衰落的原因,故然有客觀的和外在的原因,比如統治階級,甚至教會對其就從未間斷迫害;他們指責新現實主義電影"歪曲"、"抹黑"了義大利社會和現實,其次是觀眾逐漸轉向涌進義大利國家的美國好萊塢影片,國外的觀眾群也轉向好萊塢。這一現象體現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究竟是難以同好萊塢電影競爭的,而觀眾也不願長久地去在主要是表現一些灰暗的社會景象中去尋求娛樂。如果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放到義大利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去觀察,將不難發現:它的衰落實際上也是一種必然。它衰落的根源,實際上早已蘊藏在它最初的興起中了。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衰落的根源:首先,新現實主義電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左翼或法西斯的電影評論界,在理論戰線上反抗墨索里尼電影的斗爭結果,但是人們發現,這個斗爭從一開始就缺乏一種更高的理論綱領作為指導。當時義大利電影充補著法西斯軍隊的宣傳片,且嚴重脫離現實,而庸俗的喜劇片和抒情片也被當局宣揚贊頌,另外那些極端唯美主義或形式主義的"書"法派"影片也被一味推崇。面對這些創作傾向,一些進步電影理論家,把矛頭指向部分影片的虛假、臆造的表現手法上,但對創作思想或理論卻沒有任何有力的作為,他們只是單純要求電影去真實的表現或再現現實,而未對電影工作者提出應以何種立場和觀點去表現社會現實,更未從方法論的高度去提出過。而當時的出現的情況足以表明,進步電影評論界甚至沒有對當時的電影提出更高的現實主義要求。他們對凡能多少反映義大利實況的影片,都予以肯定和贊揚,這無疑是特定的歷史和社會條件所決定的。
其次,新現實主義電影學派,實際上也是義大利電影界在反法西期斗爭中,形成的一種鬆散的"統一陣線"。拍攝新觀實主義影片的電影從業人員,無論在個人經歷、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上都是各不相同的。他們在"電影必須如實地再現實會生活"的含混口號下聚集起來,就象《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中,在特定條件下,從神父到家庭主婦都可以聯合起來,反對法西斯。但是這種歷史條件一旦消失,人們自然按著各自的立場尋找自己的道路、這可從羅西里尼的《斯特隆波里火山》,《在義大利旅行》等影片中反映出來,這二部影片中羅西里尼把人的精神解脫,求諸予神的"恩寵",而拍攝《偷自行車的人》的德西卡卻會在《米蘭的奇跡中》幻想著把人的善意視為解決社會貧困的重要"葯方"。顯然,他們拍攝的這些影片仍然把義大利的貧困面貌當作重要的背景去表現。
再次,由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從一開始就只籠統的強調"如實的表現義大利社會的現實面貌",因此它在客觀上是反對影片去塑造典型的,從許多影片的實際表現看,是無視或輕視對人的表現的。人,在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只是與現實環境等同的"背景一物"。人,只作為某種現實,一種命運的說明而存在。諸如《偷自行車的人》中的各式小人物,實質上都是在象徵戰後義大利的貧困,他們在片中的作用猶如片中呈現的破亂市場,骯臟的貧民窟並無多大區別。只是除了少數表現義大利抵抗運動的影片外,極大部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中的人物,在性格特徵上都是較模糊的,他們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象徵而出現,這就導致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影片在表現人、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存在著顯著不足,從而也就擺脫不掉衰落的命運,客觀上講現實主義影片如果只是一味強調貧困,飢餓、失業,在加之影片影調侮暗無彩的,那麼大多數觀眾就不可能的會一直保留著對當初的耳目一新的初期觀看時欣賞心理。既然如此,那些集現實,體栽與現代表現手法與一體的著意刻畫人物,塑造典型的敘事結構影片又自然會成為大多數觀眾所喜歡的影片。
對電影藝術發展的貢獻: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口號既走出攝影棚,到故事的實際發生地去拍攝,多拍實景和外景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場景,取消舞台化的照明技術和攝影陳規,並注意讓演員保持自然狀態,充分調動演員的創造性,盡力去掉"表演"的痕跡,這一系列的堅持寫實主義的美學原則和方法,使義大利電影拋開了過去那種浮誇的形式,轉向了真實的社會生活內容,對於世界電影藝術朝著更加切近生活的方向邁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作為電影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流程,雖然早已結束了,但是它所倡導的紀實主義和讓普通人成為銀幕的主人公等美學思想將是永存的,它具有革命意義的美學觀念將長久地影響電影藝術的發展。
㈣ 義大利:哪些義大利電影和導演的作品是必看的
義大利電影的藝術氣質與它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瀕臨第勒尼安海、亞得里亞海、利古里亞海與伊奧尼亞海,凜冽、濃艷、溫和、平靜,不同的景觀意象賦予它不同的風貌與精神氣質。而義大利電影的輝煌,則要從台伯河(又稱特韋雷河)孕育的羅馬說起。
1905年,義大利電影人於羅馬創立電影製片廠,之後都靈、米蘭、那不勒斯、威尼斯等地也建立了小電影公司,拍攝由歷史題材和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二戰時期,墨索里尼將電影作為一種宣傳手段,任命其子管理電影業;一些導演拒拍庸俗商業片和鼓吹法西斯思想的宣傳片,拍攝了一些只注重作品形式探索而被後世稱為「書法派」的電影,即「走形式流,要精緻」。
1945年,墨索里尼垮台,曾經孕育文藝復興的義大利正在迎接又一次重生。受戰爭重創,二戰後的義大利通貨膨脹、經濟衰退、失業率極高,人民生活貧困。電影界更是面臨資金匱乏的窘境,電影人不得不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實景拍攝;同時,他們不滿現實,渴望用電影來反映義大利的現實狀況及戰爭造成的民族悲劇,因而幾乎都有意無意地拍攝了反映戰後義大利社會問題的電影。《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就在那一年8月橫空出世,標志著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學派的誕生,亦成為義大利電影史上一座無法超越的豐碑。
《羅馬11時》劇照,上百名女子為應聘一個打字員職位擠在樓梯上,造成樓梯倒塌。影片真實反映了戰後義大利經濟復甦時期的社會現狀,揭露了當時嚴重的失業和貧困問題,是具有社會批判力度的傑作。
同樣取景於羅馬、表現失業困苦的名作,不能不提切薩雷·柴伐蒂尼編劇、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執導、1948年上映的《偷自行車的人》:失業多時的里奇費盡千辛萬苦獲得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他贖回已當掉的自行車方便沿街工作,卻不想上班第一天車就被偷了。里奇和兒子尋遍羅馬大街小巷未果,最終決定「以牙還牙」,卻被當場捉住受辱。攝影機跟著里奇父子在羅馬的大街小巷中穿梭:人群擁擠的職業介紹所、破爛簡陋的工人居住區、物品堆積如山的當鋪、熙熙攘攘的自行車市場、教堂、妓院、賊窩⋯⋯電影猶如戰後義大利現實的全景畫。
㈤ 世界電影史: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哪些特點
特點:
1、滿懷激情地揭露法西斯主義;
2、鞭撻社會的不公正現象;
3、同情普通的平凡人、小人物;
4、主張勞動群眾的社會團結。
產生背景:
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於民主改革的要求。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歷史,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卻早在戰爭時期便已開始,並且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義大利真實主義文學。
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義大利人民飽經戰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不公。
㈥ `義大利有哪些著名導演`
出生日 1975年9月28日
出生地 羅馬
國家/地區 義大利
職業 導演
Saverio Costanzo,1975年生於羅馬,義大利電影導演。Saverio Costanzo就讀於La Sapienza大學,學習社會學與傳播,1998年,他以一篇研究布魯克林區的義大利、拉丁文化的論文而獲得博士學位。在紐約作論文的2年期間,他拍攝了一些紀錄片,學習電影攝影,2004年,他拍攝了第一部劇情長片《PRIVATE》,影片以巴以沖突為背景,該片獲得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豹獎。2007年,他的第二部長片《In Memoria di me》入圍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
Luchino Visconti魯奇諾·維斯康蒂
姓名 魯奇諾·維斯康蒂 Luchino Visconti
出生日 1906年11月2日
出生地 義大利,米蘭
逝世 1976年3月17日
逝世地 羅馬
國家/地區 義大利
職業 導演
編劇
呂西諾·維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義大利著名導演。
Luchino Visconti是一個重要但目前仍不太完善的條目,作者應優先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魯奇諾?維斯康蒂1906年11月 2日出生於義大利米蘭,父親是公爵,母親是義大利大企業家的女兒,從小就受貴族教育的,他有著深厚的文化素養。不過生性獨立的維斯康提,因反抗家庭生活的方式而曾離家出走過。青年時代的他熱愛戲劇,因父親的關系,他也順理成章的進入劇壇。但後來因劇壇變得死氣沉沉,而將興趣轉移到電影。
他的第一部作品《沉淪》是改編自詹姆斯?凱恩的小說《郵差總按兩次鈴》。這部描寫加油站老皮的妻子與人通姦的故事,卻被義大利政府柰演。二次大戰期間,維斯康提因為把一群游擊隊藏匿在他家,發現後他被判死刑,他幸運的從牢里逃出,開始過東躲西藏的日子直至大戰結束。
1948年他回重回影壇,拍攝了《大地在波動》,這是一部充滿左派人道主義思想的半紀錄片作品,全片不斷以加入旁白的方式,描繪出西西里島漁民的生活。以安東尼奧為首的一家三代男子,和全村的人一樣以捕漁維生,但是所得漁獲,卻都被不肖漁販從中剝削,試圖自力更生改善現狀的男主角,說服家人把房子抵押,買下一艘自己的漁船,在生活似乎將要出現轉機時,一場暴風雨卻摧毀這一家人的全部希望,船受損、房子被銀行沒收、家庭成員紛紛出走頻臨解體,革命不成的男主角,只好再回頭去過被剝削的生活。本片對於世襲社會不公的指控溢於言表,全片驚人的寫實性,特別令人震撼。本片不但指控漁販對漁民的剝削,更描繪出所有漁民集體一代又一代甘於這種命運的結果,是使得對抗宿命的勇者,成為一名殉道者,而貧窮會進一步腐蝕人性的尊嚴和道德理想。
完成於1951年的《小美女》幾乎和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本片中,一心想讓女兒成為明星的女主角,完全不理會小女兒的感受,和自家經濟生活條件的拮據,她幫女兒作造形、拍沙龍照等,到頭來,卻發現自己這一番努力只是電影公司工作人訕笑的材料。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對戰後貧困生活現況的基本刻畫,無處不在,出自對人尊嚴和價值的關懷,在刻畫人物面對貧窮和夢想交戰時的處境,格外有力,片中一心想看到女兒成為明星的母親,發現片廠人員無情地取笑她女兒的試鏡時,那種在羞辱中蘇醒的意義,等同於《單車失竊記》里,父親偷車被抓到、在街上被路人圍毆,兒子在一旁哭泣的強烈人道氣息。這種完全落實於生活和人的處境的作品,是新寫實主義對影史最永恆不朽的啟發和意義。
1945-1960年,維斯康蒂還導演了一系列舞台劇。新現實主義趨向衰落後,他致力雨創立一種近似小說的電影敘事風格,拍攝了傑作《情慾》、《羅果和他的兄弟們》。
《豹》曾獲得1963年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影片以1860年義大利的西西里島為背景,通過薩里納親王這個中心人物的心路歷程,反映出面對風起雲涌嶄新時代的到來,身處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的浩盪潮流當中,原有權貴和貴族因此而沒落這一無奈而必然的命運。本片出色地展現了濃郁的西西里鄉土風情,細膩地了描繪當時貴族的奢華生活,反映出那個變遷的時代的特色和風貌,被稱為是「一部上乘的義大利史詩壁畫」。 維斯康提通過薩利納親王家族的興衰起伏,表達了自己對新舊交替的感懷,更表達出一種對於時間的無奈和宿命感。同時由於維斯康提本人身為貴族,因此影片也從其自身的經歷出發,感慨了貴族階級的滅亡,被國際影評人認為是他用心靈拍攝的大手筆影片。
《魂斷威尼斯》改編自德國作家湯瑪斯曼的同名小說。搬上銀幕後造成轟動。 內容描寫一位藝術家因為沉醉於追求青春與美,而不幸喪失性命。電影大師盧西亞諾.維斯康堤將人對事物的種種看法以高明的藝術技巧,徹底的表現出來。在1911年,有位德國作曲家阿巴森斯哈到威尼斯來休養,起初他對這里的一些景像極為看不順眼,後來在旅館里遇到一位美少年塔基歐時,使他原本萎靡的精神為之一振。此後在他的心中一直都對塔基歐留有深刻的印象。由於威尼斯的灰暗氣氛使阿森巴斯哈感到難以忍受,於是決定離開這個地方,但由於行李無法及時運送而不得不再停留一段時間。這時,北非所流行的霍亂傳到威尼斯,阿森巴斯哈不幸染上,高燒不退,神智昏迷,還經常夢見塔基歐和他的母親為了躲避這場災難而准備離開。一天,當阿森巴斯哈神智不清,坐在沙灘上的椅子上時,恍忽中看見塔基歐穿著泳衣要游到遠方去,他起身攔著他卻因為體力不支而摔倒在沙灘上,氣絕身亡。
魯奇諾?維斯康蒂的影片致力於反映人性中的情慾及人於人之間的「背叛」關系。他的一貫傾向是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對環境的描繪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其作品被稱為是「小說派電影」、「有關人的電影」。他的作品同新現實主義電影、同60-70年代歐美流行的「反戲劇」、「反情節」影片在美學上有很大的不同,可謂獨樹一幟。
魯奇諾?維斯康蒂作品年表: 1942:《沉淪》 1948:《大地在波動》La Terra trema: Episodio del mare 獲獎記錄:1962年被英國《畫面與音響》雜志評為「世界電影十大佳片」之一 1951:《小美女》Bellissima 1953:《義大利影星浮世繪》 1954:《情慾》Senso 1957:《白夜》Le Notti bianche 1960:《羅果和他的兄弟們》Rocco e i suoi fratelli 1962:《三艷嬉春》(與費里尼、德?西卡各執導一段)Boccaccio \'70 1963:《豹》Gattopardo, Il 獲獎記錄:1963年第16屆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1965:《桑德拉》(另譯:《北斗七星》)Vaghe stelle dell\'Orsa 獲獎記錄:1965年第30屆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1966:《被迷惑的人》(與其它四個導演合作攝制) 1967:《陌生人》 1969:《受苦的人們》La Cata degli dei 1971:《魂斷威尼斯》Morte a Venezia 1974:《家族的肖像》Gruppo di famiglia in un interno 1976:《無辜》L\'Innocente
姓名 弗蘭克·卡普拉
Frank Capra
出生日 1897年5月18日
出生地 義大利西西里島巴勒摩
逝世 1991年9月3日
逝世地 美國加州
國家/地區 義大利
美國
職業 導演
製片人
編劇
弗蘭克卡普拉生於義大利,於1905隨家人移民美國。他早年當過電影實驗室的學徒,道具員和剪輯師。1921年以喜劇噱頭設計人員的身份參加影片《幕後快照》的攝制,並導演系列兒童片《我們的一夥》。1934年,弗蘭克導演了由克拉克蓋博和克勞黛考爾白主演的影片《一夜風流》(It happened in one night),開好萊塢「乖僻喜劇」(screwball comedy)的先河。影片公映後,舉國轟動,囊括了包括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影片在內的5個奧斯卡主要獎項,並對其後的一個時期好萊塢的電影類型產生的極大的影響。
馬克·貝羅奇奧 (Marco Bellocchio)義大利電影導演,演員,製片人。 1939年9月9日生於義大利Piacenza
㈦ 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
羅西里尼,義大利著名導演,重要作品《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二戰電影最大傑作,新現實主義的奠基作。《羅維雷將軍》(General della Rovere)獲得了第二十四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與朱賽普· 德·桑蒂斯、盧切諾·維斯康蒂、維托里奧·德·西卡同被譽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四大主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