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紅酒的歷史發展
還有關於葡萄酒的起源,古籍記載各不相同。大概是在一萬年前誕生,已遠至歷史無法記載。葡萄酒是自然發酵的產物,在葡萄果粒成熟後落到地上,果皮破裂,滲出的果汁與空氣中的酵母菌接觸後不久,最早的葡萄酒就產生了。我們的遠祖嘗到這自然的產物,從而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釀酒過程。因此,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酒的起源是經歷了一個從自然酒過渡到人工造酒的過程。
聖經中創世紀第八、九章說道諾亞醉酒的故事:諾亞是亞當與夏娃無數子孫中的一個男人,十分虔誠地信奉上帝,他也就成了後來人的始祖。當上帝發現世上出現了邪惡和貪婪後,決定在地球上發一場大洪水,來清除所有罪惡的生靈。諾亞遵循主的旨意,挑選地球上所有的植物(他挑選的植物就是葡萄)、動物種各一對雌雄,帶著自己的3個兒子(西姆Sem、可汗 Coham和迦費特Japhet),登上了自製的木船,即著名的諾亞方舟。經過150天的洪水淹沒後,在第七個月零17天,方舟被擱在了阿拉拉特山上(土耳其東部,亞美尼亞共和國與伊朗交界的邊境地區)。此後,諾亞開始耕作土地,並種下了第一株葡萄植株,後來又著手釀酒。一天,他一人在帳篷里獨自開懷豪飲,爛醉如泥。他的兒子可汗發現諾亞赤身裸體的醉躺在地上後,叫來了西姆和迦費特,後兩人拿著長袍,倒退著進帳篷背著面給父親蓋上,沒有看父親裸露的身體。諾亞酒醒後,就詛咒可汗,要神讓可汗的兒子迦南一族做迦費特家族的奴隸。自己酒後失禮,卻遷怒於兒子,更有甚者,還要罰自己的孫子為奴。「酒後無德」,看來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雖然聖經上並沒有提到諾亞是否有帶葡萄酒上船,但從他一下船就先栽培葡萄以便釀造葡萄酒看來,似乎可以推斷他心目中除了感謝上帝以外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種葡萄釀酒。當然,諾亞釀酒是希伯萊人的神話故事,而絕非事實。
據史料記載,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瀕臨黑海的外高加索地區,即現在的安納托利亞(Aratolia)(古稱小亞細亞)、喬治亞和亞美尼亞,都發現了積存的大量的葡萄種子,說明當時葡萄不僅僅用於吃,更主要的是用來榨汁釀酒。多數史學家認為,葡萄酒的釀造起源於公元前6000年古代的波斯,即現今的伊朗。對於葡萄的最早栽培,大約是在7000年前始於前蘇聯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後來隨著古代戰爭、移民傳到其它地區。初至埃及,後到希臘。但是,有真正可尋的資料中還是從埃及古墓中發現的大量遺跡、遺物。在尼羅河河谷地帶,從發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學家發現一種底部小圓,肚粗圓,上部頸口大的盛液體的土罐(圖1)陪葬物品,經考證,這是古埃及人用來裝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特別是浮雕中(圖2),清楚地描繪了古埃及人栽培、採收葡萄、釀制步驟和飲用葡萄酒的情景,這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此外,埃及古王國時代所出品的酒壺上,也刻有伊爾普(埃及語,即葡萄酒的意思)一詞。西方學者認為,這才是人類葡萄與葡萄酒業的開始。以葡萄酒為主題的著名作家休?約翰遜(Hugh Johnson)曾描寫到:「古埃及有十分出色的品酒專家,他們就像二十世紀的雪利酒(Sherry)產銷商或波爾多酒經紀的酒樣,可以自信並專業地鑒定酒的品質。」
對於希臘,是歐洲最早開始種植葡萄與釀制葡萄酒的國家,一些航海家從尼羅河三角洲帶回葡萄和釀酒的技術。葡萄酒不僅是他們璀璨文化的基石,同時還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希臘荷馬的史詩(Iliad和Odyssey)中就有很多關於葡萄酒的描述,《伊利亞特》中葡萄酒常被描繪成為黑色。而他對人生實質的理解也表現為一個布滿黑葡萄的田園風情的葡萄園。據考證,古希臘愛琴海盆地有十分發達的農業,人們以種植小麥、大麥、油橄欖和葡萄為主。大部分葡萄果實用於做酒,剩餘的制干。幾乎每個希臘人都有飲用葡萄酒的習慣。釀制的葡萄酒被裝在一種特殊形狀的陶罐里(圖3),用於儲存和貿易運輸,這些地中海沿岸發掘的大量容器足以說明當時的葡萄酒貿易規模和路線,顯示出葡萄酒是當時重要的貿易貨品之一。在美錫人(Mycenaens)時期(公元前1600-1100年),希臘的葡萄種植已經很興盛,葡萄酒的貿易范圍到達埃及、敘利亞、黑海地區、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地區。
葡萄酒不僅是貿易的貨物,也是希臘宗教儀式的一部份,公元700年前,希臘人就會舉行葡萄酒慶典以表現對神話中酒神的崇拜。對葡萄酒和醉酒有關的狄俄尼索斯(Dionysos)神的崇拜禮儀以及葡萄栽培,盛行整個希臘。狄俄尼索斯神是希臘的葡萄酒神,也是希臘最重要、最復雜的神之一。花瓶上的狄俄尼索斯和跟隨他的瘋狂女人(由畫家Amasis創作)他是宙斯神(Zeus)與西姆萊女神(Semele)在離奇的情況下所生的兒子。狄俄尼索斯神在希臘意味著快樂的生活、游戲與盛大的節日,因為他喜歡端著酒置身於女祭司們的喧鬧之中。希臘人認為他是出自於某種盛典節日之時的保護神。一個出自於公元一世紀的新雅典風格的波黑斯(Borghese)陶瓶上,雕刻有狄俄尼索斯神醉酒的場面:由一個森林之神撒提亞斯(Satyrs)攙扶著爛醉如泥的酒神,酒神手中的杯子掉在地上。而巴克斯(Bacchus)則是羅馬的葡萄酒神,他是羅馬象徵葡萄文章來源於中國紅酒網與葡萄酒、荒淫與放盪之神。他就好似希臘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但在羅馬的教義中作用不大,荒淫、放盪的巴克斯和他的追隨者(由Cornelis De Vos創作)而是特別受到少數入教的信徒的崇拜。在充滿神秘氣氛的酒神節中,教徒們跳起狂歡的酒神之節舞,以至於羅馬元老院不得不出面干涉,以平息混亂。有關巴克斯神的出生,在梵蒂岡(Vatican)博物館的一塊古代淺浮雕上記錄了這一場景:從西姆萊女神腹中取出巴克斯後,朱庇特主神(Jupiter)將小巴克斯置於大腿中3個月。小巴克斯足月後從父神的腿中降臨出來。此時,站在一旁的畜牧神海爾梅斯(Hermes)手捧衣衫,准備為幼神接生。其後掌握生、死、命運的三位帕爾卡(Parques)女神為這位新生神嬰禱告。十七世紀義大利著名畫家卡拉瓦喬(Canavaggio,1573-1610)以他「無情的真實」表現手法,創作了多副巴克斯形象。
公元前六世紀,希臘人把葡萄通過馬賽港傳入高盧(現在的法國),並將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給了高盧人。但在當時,高盧的葡萄和葡萄酒生產並不重要。羅馬人從希臘人那裡學會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後,在義大利半島全面推廣葡萄酒,很快就傳到了羅馬,並經由羅馬人之手傳遍了全歐洲。在公元一世紀時葡萄樹遍布整個羅納河谷(Rhne Valley);二世紀時葡萄樹遍布整個勃艮第(Burgundy)和波爾多(Bordeaux);三世紀時已括抵盧瓦爾河谷(Loire Valley);最後在四世紀時出現在香檳區(Champagne)和摩澤爾河谷(Moselle Valley),原本非常喜愛大麥啤酒(cervoise)和蜂蜜酒(hydromel)的高盧人很快地愛上葡萄酒並且成為傑出的葡萄果農。由於他們所產生的葡萄酒在羅馬大受歡迎,使得羅馬皇帝杜密遜(Domitian)下令拔除高盧一半的葡萄樹以保證羅馬本地的葡萄果農。
葡萄酒是羅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為羅馬帝國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羅馬帝國勢力的慢慢擴張,葡萄和葡萄酒又迅速傳遍法國東部、西班牙、英國南部、德國萊茵河流域和多瑙河東邊等地區。在這段期間,有些國家曾實施禁止種植葡萄的禁令,不過,葡萄酒還是在歐陸上大大風行。其後羅馬帝國的農業逐漸沒落,葡萄園也跟著衰落。古羅馬人喜歡葡萄酒,有歷史學家將古羅馬帝國的衰亡歸咎於古羅馬人飲酒過度而人種退化。
四世紀初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正式公開承認基督教,在彌撒典禮中需要用到葡萄酒,助長了葡萄樹的栽種。當羅馬帝國於公元五世紀滅亡以後,分裂出的西羅馬帝國(法國、義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國地區)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詳細記載了關於葡萄的收成和釀酒的過程。這些巨細靡遺的記錄有助於培植出在特定農作區最適合栽種的葡萄品種。葡萄酒在中世紀的發展得益於基督教會。聖經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酥在最後的晚餐上說 「麵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視為聖血,教會人員把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作為工作。葡萄酒隨傳教士的足跡傳遍世界。
公元768年至814年統治西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Charlemagne),其權勢也影響了此後的葡萄酒發展。這位偉大的皇帝預見了法國南部到德國北邊葡萄園遍布的遠景,著名勃艮第產區的「可登-查理曼」頂級葡萄園(Grandcru Corton-Charlemagne)也曾經一度是他的產業。法國勃艮第地區的葡萄酒,可以說是法國傳統葡萄酒的典範。但很少人知道,它的源頭竟然是教會——西多會(Cistercians)。
西多會的修道士們可以說是中世紀的葡萄酒釀制專家,這故事源於1112年。當時,一個名叫伯納?杜方丹(Bernard de Fontaine)的信奉禁慾主義的修道士帶領304個信徒從克呂尼(Cluny)修道院叛逃到勃艮第的葡萄產區的科爾多省,位於博恩(Beaune)北部,西托(Citeaux)境內一個新建的小寺院,建立起西多會。西多會的戒律十分殘酷,平均每個修道士的壽命為28歲,其戒律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求修道士們在廢棄的葡萄園里砸石頭,用舌頭嘗土壤的滋味。在伯納德死後,西多會的勢力擴大到科爾多省的公區釀制葡萄酒,進而遍布歐洲各地的400多個修道院。
西多會的修士,沉迷於對葡萄品種的研究與改良。二十世紀傑出的勃艮第生產商拉魯列洛華(Lalou Bize-Leroy)相信西多會修士會用嘗土壤的方法來辨別土質,事實上正是這些修道士先提出「土生」(cru)的概念,即相同的土質可以培育出味道和款式一樣的葡萄。也就是他們培育了歐洲最好的葡萄品種。在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上,西多會的修士正是歐洲傳統釀酒靈性的源泉。大約十三世紀,隨著西多會的興旺,遍及歐洲各地的西多會修道院的葡萄酒贏得了越來越高的聲譽。十四世紀阿維翁(Avignon)的主教們就特別偏愛勃艮第酒,豪爽的勃艮第菲利普公爵就是他的葡萄酒的名公關:1360年在布魯日(Bruges)的天主教會議上,與會者能喝多少酒,他就提供多少,當然博恩的稀有的葡萄酒,就僅僅能夠提供他們嘗一點的量了。
Ⅱ 葡萄酒應該怎麼醒酒呢
而要分辨一瓶酒的變化最好方式是開瓶後第一次倒兩杯,先飲用一杯,另一杯則放置至最後才飲用,就能很清楚的感覺出來。每一瓶酒的變化時間並不一樣,也許在十分鍾、也許半個小時、也許在兩個小時後,如何去發覺酒的生命力就靠自己的感覺和經驗了。
將葡萄酒倒入醒酒瓶(Decenter)的動作稱為過酒(Decenting),但過酒的目的到底何在?其實有二,一是藉此將陳置多年的沉澱物去除。雖然喝下這些沉澱物並無任何大礙,但卻有損葡萄酒的風味,所以必須去除。二是使年份較早的葡萄酒將其原始的風味(美味與芳香),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因為葡萄酒會因過酒的動作而有機會與空氣接觸,此時沉睡中的葡萄酒將立刻芳香四溢,味道也變的圓潤了。無論酒齡深淺,醒酒皆能去除酒中的雜質,並幫助酒略微氧化,好處良多。
進行醒酒之前,應先讓酒瓶保持直立。新酒需直立一天,十五年以上的陳酒需直立八天。超過四十年酒齡的陳酒在更換存放地點之後,不宜立即進行醒酒,因為陳酒中的雜質十分細小,沉澱的時間較長。建議您先平置酒瓶至少一個月,再直立八天後即可予以醒酒,移動酒瓶時務必格外謹慎。
換瓶前,請准備一隻醒酒器、一個漏斗,最好再准備一張濾布,以幫助過濾瓶內流出的瓶塞碎片。請勿以咖啡用的濾紙充作濾布,以免留下紙的味道。請另外准備一個光源,最好點一支蠟燭。
開瓶時,請小心不要搖晃或轉動酒瓶,否則容易揚起瓶中的沉澱物。切開瓶口封蓋並盡量將之往下撕開。以干凈的濕布擦拭瓶口,再以餐巾紙拭乾。開瓶時,請選用長型螺旋鑽的開瓶器(screw-pull型)完整地拉出瓶塞,再透過光源仔細審視瓶底,確定沉澱物並未污染上方液體。
傾注葡萄酒時,持瓶者的目光應與酒瓶和瓶下方的光源成一垂直線,光源與醒酒器相距約15公分。開始換瓶時,只需逐漸傾斜酒瓶,慢慢讓葡萄酒注入醒酒器中。為容量750毫升的酒換瓶約耗時一分鍾。待大部分的酒流出瓶中後,持酒人可借著下方的光源,謹慎地控制傾倒的酒,只倒出清澈的液體,捨去殘留在瓶頸的混沌沉澱物。請切勿在醒酒過程中豎立酒瓶,否則沉澱物會立即污染清澈的液體,難以補救。
一般情況下應於飲用前二個小時進行醒酒,超過五十年以上的陳酒則應於醒酒後立即飲用。陳酒若過早換瓶,容易受到破壞,只有經驗深厚的葡萄酒專家才能補救困境。例如金蝴蝶法國30年這款葡萄酒就需要進一步醒酒
Ⅲ 什麼是侍酒師
「侍酒師」(國際通用名稱叫Sommelier)三個字,從字面意義上看,是指在賓館、餐廳里負責酒水飲料的侍者。這也是大多數人對它的理解。而在今天,它的內涵已經延伸,一位好的侍酒師不僅要具備專業酒水基礎知識和技能,還要懂得設計葡萄酒配菜、具有葡萄酒的鑒賞能力、有深厚的葡萄酒品評基礎、熟悉酒品采購要求以及善於對酒窖進行管理。侍酒師要有基本的美學修養,有敏感的時尚感知,有高尚的品位,才能有好的鑒賞力,才能真的懂酒。
有一種人,懂得享受是他們的職業素養,品位高尚是對他們的基本要求。他們中的精英,全世界也就100來個。美酒、佳餚、乳酪、雪茄和旅行勾勒出他們五彩斑斕的職業人生。他們被稱做高級品酒師,國際通用名稱叫Sommelier。Sommelier源於法語,專指在賓館、餐廳里負責酒水飲料的侍者,今天它的內涵有所擴展,指酒店裡有專業酒水知識和技能,為客人提供酒類服務和咨詢,負責菜單的設計、酒的鑒別、品評、采購、銷售以及酒窖管理的專業人士。侍酒師要有基本的美學修養,有敏感的時尚感知,有高尚的品位,才能有好的鑒賞力,才能真的懂酒。一個合格的侍酒師的成長期至少要四五年,修煉成碩士品酒師還要差不多五年。
【職業等級】
成立於26年前的ISG是唯一獲得BOE認可和批準的侍酒師教育機構,在全球60多個城市有分校,是國際公認的侍酒師培訓搖籃。
ISG侍酒師初級認證
純為剛入門的葡萄酒愛好者設計而成的24小時課程,完成學員能自如運用葡萄酒基本術語,認識葡萄酒酒標,知道葡萄酒產區分級系統,基本的侍酒技巧,以及菜餚與葡萄酒搭配的理論。通過考試可以參加更高一級的學習。最近的一次中文ISG課程,則是今年一月初在葡萄酒培訓教育機構逸香的北京總部,舉辦的首屆國際侍酒師中級中文課程,而下一次中級課程將會在今年年底舉辦,對於中國的葡萄酒愛好者來說,不啻為最舒適方便的學習途徑。
ISG 侍酒師大師認證
越過教師級別,要獲得這個大師級學位,需要完成5個選修課程,1個必修課程,以及24小時的特別實踐課程。此教學項目需要7年時間完成,是目前葡萄酒行業里最完整全面的可授予的學位。而七年的時間,也是成為一個頂級侍酒師的必須磨礪過程。目前,大師級的侍酒師在全世界只有約130位,他們不但是精英中的精英,更可以像魔法師一樣讓客人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奇妙體驗。但大師級侍酒師一般不直接接觸客人,而是負責宴會的策劃統籌工作,也負責員工培訓,更有別稱「酒水總監」(wine director)。
【侍酒的程序】
1、宴請賓客時,上酒應注意以下規則:
(1)酒質較輕的葡萄酒應比酒質較重的葡萄酒先敬上來供客人用。
(2)干葡萄酒先上,甜葡萄酒後上。
(3)酒齡較短的葡萄酒先於酒齡長的葡萄酒。
(4)如果不想更換葡萄酒的品種,那麼就應該變化葡萄酒的年份;同一品種的酒, 按不同的年份劃分先後敬酒的次序。
以上4條是宴會上敬葡萄酒的一般規則。
2、保持瓶裝葡萄酒的澄清度
酒店用酒必須澄清透明、沒有渾濁和沉澱。但是對於一些葡萄酒,特別是紅葡萄酒,在瓶內經過較長時間的貯存後,很難免避免在瓶內產生一些沉澱物,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先除去沉澱物,然後再按以上所述程序送上餐桌。 從酒窖中取出酒瓶,進入餐廳以及打開瓶塞等,應該避免使酒瓶發生任何震盪。 在倒出葡萄酒時也應非常小心。一般來說使用這種翻卸籃在宴會廳現場進行是毫無困難的。
向侍酒師偷師
開啟Opening The Bottle
侍酒師首先將酒給客人觀看,並說出酒的產地和年份,酒標一面一定要展示給客人。隨後用「侍者之友」—一把帶木柄的螺旋鑽或杠桿式開瓶器開瓶。在緩緩拉出木塞時,要放輕動作以免發出大的響聲。隨後用餐巾擦拭瓶口,聞一聞,如果發現任何異味,應謹慎地品嘗確定後決定是否更換。
過酒換瓶Decanting
當一瓶老酒上了年紀,瓶身一邊或瓶頸一端有沉澱物時,侍酒師就會建議你必須換瓶。換瓶前需將酒直立放置一定時間,等待沉澱;開瓶後則要將酒緩緩地倒入另一瓶中,而將沉澱物留在原瓶瓶底。這樣的過程可以使長年的單寧柔化,使其變得較圓、少苦澀,而增添順滑溫潤的口感。
呼吸/醒酒Breathing
對於年歲較輕的酒,尤其是未到成熟期的紅葡萄酒,通常要先開瓶透氣讓酒稍微氧化,酒的味道也會變得稍微柔順。但「呼吸」 的時間需要視不同的酒而定。香檳或甜白酒可以提前一小時開瓶,年輕的新紅酒則需要在半小時到一小時,最多不應超過三小時。而至於陳酒,則在使用時開瓶最佳。
【侍酒師的最高級別】
侍酒師的最高級別是考取倫敦葡萄酒學院的Master of Wine, 直譯為葡萄酒碩士。但實際上,這是世界上最難取得的資格考試,自上世紀50年代學院成立以來,全世界目前只有240人獲得資格,分布在全世界16個國家,其中以英國為最多。如果不想成為專業品酒師,自學也可以成才,至少可以在私下裡成為人們酒桌上仰慕的對象。最簡單的培訓方法是使用一種名為lenezvin的器具,裡面盛裝了各種純正的香味劑,囊括葡萄酒能分解出的幾十種主要味道,只要熟記這些氣味就能品個八九不離十。困難的是,常用於描述葡萄酒香味的許多味道,如覆盆子、鵝莓等漿果還有西式腌肉、乳酪等的氣味,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非常罕見,這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中國人對酒的欣賞,所以說葡萄酒是文化含量很高的奢侈品。
[編輯本段]【侍酒師的品酒過程】
侍酒師品酒過程不外乎四個動作:看、聞、嘗、吐。先把酒倒入杯中,傾斜45度,觀看酒的顏色和外觀;然後晃杯,再把鼻子探入杯中,短促地吸氣聞味;之後就是啜一口,鼓起腮幫子讓那一小口酒在口腔中打轉,與味蕾充分接觸,最後,再把口裡的酒吐掉。
【侍酒師是葡萄酒文化的最佳詮釋者】
葡萄酒的魅力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種神奇而浪漫的飲料,它伴隨著人類文明一起發展,它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世界傳統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它就是能夠帶給人們美的享受的葡萄酒。古往今來,關於葡萄酒的描繪不盡其數,無論是中國古代的大詩人李白、王翰,還是國外的大文豪雨果、盧梭都因葡萄酒獲得了無窮的靈感,寫出了膾炙人口的篇章,讓人們更形象地感受到葡萄酒的魅力。葡萄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需要每個人最寶貴的一切:分辯能力,深思熟慮的選擇,親近而尊重,精心的護理,來真正的理解它!成為它的紅顏或藍顏知己,它才會回報你最美的感受!因此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人們總是把葡萄酒與浪漫的愛情聯系在一起。
葡萄酒為什麼總給人浪漫迷人的感覺......飲用葡萄酒與其他酒類最大的區別是葡萄酒是一種高雅、極富內涵的產品,它可以讓你獨享,領略到孤獨的嫵媚之美,也可與人分享,從而凝聚友情、融化誤解、澆灌愛情......真正的葡萄酒愛好者飲用它時,會欣賞它的顏色,如石榴紅、櫻桃色、琥珀色等,熱烈純凈;分析它的香氣,或濃或淡的花香果香讓人沉醉,一些陳年酒還會出現一些特殊的氣味,如蘑菇森林氣息,動物氣息(脂肪、麝香、熏肉)等。因此,在品嘗一種葡萄酒時,無論是高雅的,或是普通的,都包含著尊重,對鑒賞葡萄酒的價值,並與其本質進行交流的氛圍的尊敬。
侍酒師是會」喝葡萄酒的人
「會」喝葡萄酒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它總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讓所有的葡萄酒愛好者為之痴迷,為此也就衍生出一大批葡萄酒從業人員,他們沉迷於葡萄酒文化之中,用心品味自己的葡萄酒人生,他們也是葡萄酒文化的傳播者,讓葡萄酒文化繁衍不息,源遠流長!
在這樣一批葡萄酒從業人員的帶動下,葡萄酒行業在新的世紀也迅速發展。但並不是說所有的葡萄酒從業人員都可以較為完整且專業地全面掌握葡萄酒知識,領會葡萄酒文化的內涵,因為葡萄酒從葡萄園到釀造車間,從種植到酒窖,從設計酒單到推薦給消費者,每個環節都非常繁瑣嚴格,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所以許多從業人員掌握的可能只是他們自己環節應具備的技能和知識,其他環節只是粗略了解。但有一種葡萄酒職業必須全面掌握葡萄酒從種植到釀造,從酒窖儲存到為消費者推薦等一系列相關知識,而且還要具備高雅的品位,良好的美學修養,敏銳的時尚感知,超凡的鑒賞力,這個職業的從業人員就是侍酒師。
侍酒師,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職業的人都以為這個職業就是幫助客戶開酒、倒酒的侍者,其實不然,一個合格的侍酒師必須擁有豐富的葡萄酒專業文化知識,了解各種菜餚的搭配及標準的侍酒動作,懂得酒單的製作和酒窖的管理,擁有足夠的大局觀、穩重的氣質、對用餐客人內心的把握、良好的溝通能力、頂級的服務意識及配套的餐飲管理知識,這些都不是一名負責開酒、倒酒的服務員所能做到的。
「侍」的是文化
侍酒師所傳達給顧客的是一種文化,愉悅顧客味蕾的同時,也讓顧客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葡萄酒文化的博大美好,比如掌握葡萄酒的最佳侍酒溫度,才能為顧客營造出最完美的口感;何種菜餚搭配哪一款酒可讓顧客的餐宴更加美妙;精彩的醒酒表演,為顧客帶來精神與感官的完美體驗;通過觀察客人的性別、年齡、衣著品味,心情等,用幽默詼諧的語言,為顧客推薦最適合其現狀的一款酒,讓顧客真正地理解這款酒被賦予的涵義,從而讓顧客滿意;完美的解答顧客提出的任何酒品問題,無論是酒的風味、品種特質、年份的好壞還是產區的風土人情等等一系列知識技能都是一名合格的侍酒師必須具備的,因此培養一名合格的侍酒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成長期至少需要四到五年時間,在葡萄酒的品鑒上也需要經過多次的考核,獲得資格認證之後,才可面對客戶。因此在眾多國際大都市的高檔餐廳里,侍酒師都是擁有高薪的稀缺人才。在國外,一名優秀的侍酒師年薪可以達到6萬至10萬美元,還不包括豐厚的小費。
侍酒師行業在國外已有多年的發展史,但在中國,還是一個大多數人都不知曉的職業,可伴隨著中國的國際化腳步越來越快,許多西方餐飲行為悄悄地影響著我們,侍酒師也成為了目前中國緊缺的人才,因此,侍酒師職業將是未來社會的黃金職業,這不僅僅是通過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判斷,更多是因為他們是葡萄酒文化的最佳詮釋者,他所傳達給客戶的不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精神的愉悅!
【侍酒師是葡萄酒配餐的橋梁】
主導成功的葡萄酒配餐,不是釀酒師或是廚師,而是在台灣餐飲界被忽視許久的」侍酒師 (sommelier)」。
釀酒師在釀酒時沒有考慮到葡萄酒配餐,廚師在作菜時也沒有考慮到葡萄酒配餐,所以葡萄酒真的要跟菜餚一起飲用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成功的葡萄酒配餐會有1+1大於2 的感覺,單吃菜餚或是單喝葡萄酒的感覺比不上好的葡萄酒配餐時來的享受,所以才會有葡萄酒配餐這門學問。而主導成功的葡萄酒配餐,不是釀酒師或是廚師,而是在台灣餐飲界被忽視許久的」侍酒師 (sommelier)」。
侍酒師如同廚師與釀酒師的橋梁,在廚師與釀酒師各盡所職時,找出菜餚與酒品的融合點使口感有更上一層的感受。侍酒師在餐廳裡面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表面上看似在餐廳裡面推銷葡萄酒,其實主控了一頓葡萄酒配餐好壞,所以侍酒師在國外的地位是很崇高的。
一個好的侍酒師不但要對餐點菜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對酒的認識更是深入。餐點上不但要了解廚師的」手路」,也要對食材有相當高的見解,在葡萄酒上不但要了解各產區葡萄酒的特色,對酒庄的釀酒風格甚至到年份差異陳年潛力等都要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才能在顧客點餐後挑選出預算內又適合配餐餐點的酒。不過餐廳的葡萄酒庫存量不是沒有上限,酒單的款項多寡與種類跟資金壓力有很大的關系,所以侍酒師必須依照餐廳給予葡萄酒庫存的預算,編制出一份符合顧客需求的酒單。
在台灣除了幾個高檔的西餐廳有聘請侍酒師外,一般西餐廳並沒有習慣請侍酒師來做點酒的服務。我想主要原因是,餐廳的酒單並不是侍酒師因廚師的烹飪風格而整理出來的,而是由餐廳老闆或是經理從幾個酒商的酒品裡面隨便挑選拼湊出來的。受過Sommelier 訓練的或是對酒的鑒賞力有一定的水準的餐廳老闆,當然會挑選適合配餐餐廳菜餚的酒品在酒單上,在建議顧客葡萄酒配餐上也比較能夠面面俱到,不過如果餐廳老闆或廚師本身對葡萄酒不熟,酒單主導權在酒商時,除非酒商的業務員本身對那家餐廳的菜餚很了解,而酒商的產品廣度夠,才有辦法設計出有水準的酒單,餐廳酒單其實會變成酒商的目錄,搭不搭餐反而不是主要考量,這樣的餐廳葡萄酒配餐水準會有多高實在令人存疑。
之前很多人提到這幾年台灣整體西餐廳水準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有退步的驅勢,不但比歐美國家與日本遜色,連上海都不見得比的上,真正的原因在於沒有各盡所職。廚師如果能夠用心在烹飪上,酒商挑選品質好價格合理的酒進口,然後由侍酒師來統籌葡萄酒配餐,這樣三方互利不但能提升顧客的滿意度,客戶在餐廳的點酒率也會增加,餐廳業績也會相對的增加許多,整體台灣的西餐廳水準也會往上提升。少了任何一個環節葡萄酒配餐就會有不足的空間,顧客滿意度減少,也會影響到餐廳業績。
【侍酒中的優雅橋段——醒酒】
好年分的陳年酒,就像童話中的睡美人,有時候需要你溫柔的催醒才能煥發出她輕盈飄逸的果味,當然這個優雅的過程也是你在友人面前表現你紅酒風度的絕佳機會,作為一個進階級的葡萄酒愛好者,學會侍酒中的Decantation醒酒是一個將對葡萄酒的豐富體驗提升到動作的過程,同時也是在女性面前展示你生活中成熟風雅一面的最好時機。
Decantation醒酒過程的定義
通常來說,將葡萄酒從一個玻璃容器導入醒酒器的過程我們就叫他醒酒,而原來的容器當中將會被隔離出一部分酒液,這些液體當中含有一定的沉澱物,另外一部分「清純」的酒液就被倒入醒酒器中。
作為侍酒者來說,對於陳年的杯中有沉澱物的酒都要進行醒酒這個流程。而沉澱物的成因可能是特別悠久年代的酒在儲藏所造成的沉澱,也有可能是廠家在葡萄酒釀制過程中的沒有進行過濾以及澄清工序而造成的,這個過程也被稱為「換瓶」。作為現在的葡萄酒釀造業愈來愈規范的年代,為了去除沉澱物的醒酒已經越來越少見了。如果你是個懶人又不是飲用老年份的葡萄酒,你可以跳過下面幾段有關醒酒的爭議內容。
如果不怕被當成是成故弄玄虛,你可以用確定的口吻告訴他們,你剛才的那個優雅動作之後,通過酒液和空氣的充分接觸,酒體中會有更多的花香和自然氣息會被調動出來。很多好年份的優質酒庄酒被我這樣激發過品質,有時候我沒有告訴我的友人我對這些酒動過手腳,讓他們比較未醒酒和醒酒過的區別,百分之80的情況下,我的朋友還是能很好的辨識出我辛勤勞動的成果,所以面對業界對於醒酒是否只是一個可笑的心理暗示的爭議,我還是比較醉心於這個能夠對我而言提升好葡萄酒品質口感的過程。
現在普遍被支持的「空氣接觸」理論是:醒酒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讓酒體中比較粗糲的口感(主要是單寧以及酒體中生成的不必要的硫醇)被打磨的更平滑而適合飲用。但是也有相當多的人認為醒酒是讓葡萄酒「呼吸」的過程。基於這樣的理論基礎,很多侍酒者都會在將葡萄酒倒入醒酒器當中之後緩慢的晃動手腕而讓器中的紅酒充分的攪動,以讓葡萄酒的分子充分的和空氣接觸。有些專家像Katherine McNeil女士則大力的提倡為單寧強度較高的Barolo, 波爾多葡萄酒,Cabernet Sauvignon加本蘇維翁,Port波特,以及Rhône隆河酒醒酒。她還言之鑿鑿的指出醒酒過程會對Chianti奇揚第,Pinot Noir黑比諾,和Rioja葡萄酒有負面的硬性。而比較務實的觀點則認為幾分鍾甚至幾小時的醒酒不會對酒體中的單寧有什麼改變作用,大多數情況下,單寧的柔化應該是在紅酒釀造中,整個過程也需要足足幾天甚至幾個禮拜。另一位作家Jancis Robinson則提倡醒酒在侍酒過程中的文化和美學意義,而把醒酒過程提升成行為藝術的層面。而有些專家確認定葡萄酒在杯中的晃動和杯中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反而更適合於醒酒的過程。我們大可不必理會專家們激烈在這個觀點上的激烈論戰,作為喜歡葡萄酒的你,只需要在擁有一套醒酒器並且在適當的場合使用,以顯示你主人的熱情好客和對於紅酒的准專家級地位就可以,至於對於醒酒是否有益於飲用的判斷,應該由你的飲用體驗來衡量。
Decanter醒酒器的歷史
雖然你現在可以在家中向朋友演示你純熟的濾酒技藝以展示你的與時俱進。而在紅酒的歷史當中,濾酒器早在公元初期就開始扮演著侍酒中的重要角色。最早的時候,葡萄酒是從酒桶當中直接倒入一個雙耳壺當中,這樣只要一位侍者就可以把酒送到充滿活色生香的貴族的餐桌上。古羅馬是最早採用玻璃器皿盛酒的國家,而這也成為上次好友的婚禮,挑選義大利玻璃酒具作為賀禮的原因之一:其悠久的玻璃吹制傳統。羅馬帝國沒落之後,主流的濾酒器的流行慢慢轉變為銅質,銀質和金質甚至陶器。而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彩色玻璃質的濾酒器再次喚回了玻璃器皿用具的潮流。也許是參照了女人身體而進行的設計,穩重寬厚的下身配上細長脖頸的設計也慢慢成為濾酒器的主流,這個設計的好處就是大大增加了葡萄酒和空氣接觸的面積,讓兩者之間有充分溝通的空間。除了後來的英國玻璃工匠推出了限制空氣流量的漂亮瓶塞,濾酒器的形狀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一般你在玻璃大廠牌下買到的醒濾酒器都擁有雍容華貴的雕刻工藝和一個考究的瓶塞,有時候他們還會慷慨的送你一根玻璃棒子來增加醒酒的過程,由於玻璃製造技術的提升,我們還能看到更漂亮的水晶濾酒器,通過通透的玻璃和水晶,你可以故弄玄虛的觀察醒酒前後酒體的變化,當然專業的侍酒人員是能夠通過肉眼來看到這些變化的。而你的視覺似乎應該更早的回歸到你的伴侶的身上。
很多雕刻華麗的醒酒器已經被用在葡萄酒以外的飲料盛放上,很多被用來裝蘇格蘭威士忌或者特級干邑,這些濾酒器都會有一個玻璃瓶塞,頂級的干邑和威士忌甚至在裝瓶的時候就採用雕刻精美的濾酒器來彰顯其雍容華貴的品牌文化,而這種情況下,醒酒器也通常被稱為玻璃酒瓶。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侍酒師】
十年前,曾經有一部日劇《美酒貴公子》(又名《葡萄酒專家》),講述為了讓法國餐廳「拉梅盧」起死回生,片桐(鈴木杏樹飾)邀天才侍酒師佐竹城(稻垣吾郎飾)擔任餐廳的酒侍長,共同改變餐廳命運的故事。侍酒師(Sommelier)在一家餐廳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Sommelier(侍酒師),衍生自古義大利文「somigliere」,用來形容在酒的領域有所擅長的餐廳侍者。早在古希臘時期,品酒社團 wine-drinking societ中就有專為羅馬皇帝挑選美酒的行業rex bibendi;文藝復興時代,完整的拉丁式選酒及侍酒方式在義大利宮廷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復興」。公元十八世紀,靠近法國的義大利西北部 Piedmont地區則有了最早的Sommelier,負責為Savoy公爵挑選最好的酒以向朝廷進貢。其職責橫跨酒類的研究評估以及享用方式,已經有了相當精確和專業的指向。隨後的一個世紀里,「somigliere」漸漸被法蘭西文明同化為今天的「sommelier」。
一名合格的Sommelier,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根據葡萄酒單(Wine List)內容,向顧客提供每一瓶酒的酒質特性,並提出與葡萄酒搭配恰當的食物建議;保證每一瓶酒送到客人面前時,都處於最理想的狀況;最後在顧客面前展示酒瓶、開酒,斟酒等一系列正確的侍酒服務。
在不同國家和不同要求的酒店或餐廳,侍酒師的職務往往涵蓋到采購、管理、酒單編排等一系列工作。他們的所要掌握的能力,不止停留在酒的品鑒與文化禮儀上,還要涉及食物、人文、心理等等更廣泛復雜,專業性更高的領域。因此,一名好的侍酒師,往往和主廚一樣,是衡量一家酒店或餐廳品位水準的重要標尺。
【侍酒師與品酒師的區別】
像聞香師一樣,酒類也有其對應的品酒師。但是注意,這里提到的品酒師與侍酒師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是完全不同的職業。他們在酒世界中最懂得品嘗和鑒賞,而在現實中則處於相悖的兩個方向。
品酒師很少喝酒,因為他需要儲備10000種以上的味道,每年更要品嘗3000多種新酒。無論多好的酒,都在極具專業精神和嚴肅態度的品酒師口中輕輕滑過,而最好的品酒師,要修煉成萬中挑一的舌頭,以及滴酒不沾的意志。相對於侍酒師而言,他們更像是實驗室中的科研人員,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天賦秉異,為酒的世界作出最公正的評判。
侍酒師則更多出現在你我身邊。與挑剔的品酒師相同,他們考核嚴格,人數很少,只有在相當有水準的餐廳中才會有真正的侍酒師。他們掌控著整個餐廳最和諧的搭配精髓—什麼樣的客人需要什麼樣的酒,什麼樣的酒菜最能體現餐廳風格……就像一個統籌有度的文化顧問,為不同的顧客作出最能發揮各種酒類優點的選擇。
侍酒師並不會因為身價金貴而遙不可及。其名稱中「酒」的意思,涵蓋了對酒和餐飲文化的精通;而「侍」則在於對人的服務,特別強調與不同要求的顧客高妙的溝通技巧。
不同於以往高級法國餐廳中專為貴賓服務的侍酒師,今天,最好的侍酒師更是最好的服務生。他會在瞬間察言觀色,看你是否需要他提供詳細介紹、細膩服務或者乾脆盡量保持沉默。真正五星級的服務,在於侍酒師選擇最恰當的時機,採取最適宜的進退,而非多多益善;所以,不必礙於身邊的「服務」而感到不自在,更不要因為侍酒師的推薦而左右了自己的口味。因為,在你身邊的侍酒師,只是你與美酒佳餚之間的橋梁,而說「YES」或者「NO」的選擇權,在於你自己。
Ⅳ 葡萄酒需要「醒」嗎
不一定,倒一點酒在酒杯里,聞香、品酒,如果香氣復雜、沉悶、不清晰或者有些讓人討厭的硫臭味,那麼需要醒。反之,如果果香十分濃郁、簡單清爽,令人愉快,直接飲用就可以了。
醒酒,顧名思義就是把葡萄酒叫醒,使其將自身的風味表現出來,通常指飲用前借用一定的手段或工具使葡萄酒加速氧化的過程。對於葡萄酒來說,醒酒時發生了十分復雜的化學變化。
最佳的醒酒方式是,將其倒入肚大窄口的葡萄酒杯中,輕柔地搖晃,杯子中的氧氣已經足以幫助醒酒了。
醒酒的好處
1、香氣方面
對於年份較早的葡萄酒而言,由於多年瓶儲,許多香氣物質會與其他內含物結合,致使開瓶後香氣略顯沉悶或寡淡,需要氧氣幫助將其變成游離態從而釋放出來,使果香更加濃郁。
有些葡萄酒由於密封條件較好,長時間陳釀使瓶中積累了許多硫化物,開瓶時會有明顯的火柴味、臭雞蛋味或者爛菜葉味,這類令人反感的香氣物質很容易被人們察覺,還會掩蓋住葡萄酒本身的香氣,幸運的是,它們很容易隨著氧化反應和空氣的流動而消散。
因此,醒酒能夠驅散這類令人不悅的香氣。
2、口感方面
有些年份比較新、口感較強勁的紅葡萄酒,由於其中單寧類物質結構的原因,喝起來十分酸澀,難以下咽。這時候,恰當地醒酒能夠使這部分單寧物質的結構發生變化,從而變得細膩、柔順。
Ⅳ 侍酒師的醒酒
好年分的陳年酒,就像童話中的睡美人,有時候需要你溫柔的催醒才能煥發出她輕盈飄逸的果味,當然這個優雅的過程也是你在友人面前表現你紅酒風度的絕佳機會,作為一個進階級的葡萄酒愛好者,學會侍酒中的Decantation醒酒是一個將對葡萄酒的豐富體驗提升到動作的過程,同時也是在女性面前展示你生活中成熟風雅一面的最好時機。 通常來說,將葡萄酒從一個玻璃容器導入醒酒器的過程我們就叫他醒酒,而原來的容器當中將會被隔離出一部分酒液,這些液體當中含有一定的沉澱物,另外一部分「清純」的酒液就被倒入醒酒器中。
作為侍酒者來說,對於陳年的杯中有沉澱物的酒都要進行醒酒這個流程。而沉澱物的成因可能是特別悠久年代的酒在儲藏所造成的沉澱,也有可能是廠家在葡萄酒釀制過程中的沒有進行過濾以及澄清工序而造成的,這個過程也被稱為「換瓶」。作為現在的葡萄酒釀造業愈來愈規范的年代,為了去除沉澱物的醒酒已經越來越少見了。如果你是個懶人又不是飲用老年份的葡萄酒,你可以跳過下面幾段有關醒酒的爭議內容。
如果不怕被當成是成故弄玄虛,你可以用確定的口吻告訴他們,你剛才的那個優雅動作之後,通過酒液和空氣的充分接觸,酒體中會有更多的花香和自然氣息會被調動出來。很多好年份的優質酒庄酒被我這樣激發過品質,有時候我沒有告訴我的友人我對這些酒動過手腳,讓他們比較未醒酒和醒酒過的區別,百分之80的情況下,我的朋友還是能很好的辨識出我辛勤勞動的成果,所以面對業界對於醒酒是否只是一個可笑的心理暗示的爭議,我還是比較醉心於這個能夠對我而言提升好葡萄酒品質口感的過程。
現在普遍被支持的「空氣接觸」理論是:醒酒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讓酒體中比較粗糲的口感(主要是單寧以及酒體中生成的不必要的硫醇)被打磨的更平滑而適合飲用。但是也有相當多的人認為醒酒是讓葡萄酒「呼吸」的過程。基於這樣的理論基礎,很多侍酒者都會在將葡萄酒倒入醒酒器當中之後緩慢的晃動手腕而讓器中的紅酒充分的攪動,以讓葡萄酒的分子充分的和空氣接觸。有些專家像Katherine McNeil女士則大力的提倡為單寧強度較高的Barolo, 波爾多葡萄酒,Cabernet Sauvignon加本蘇維翁,Port波特,以及Rhône隆河酒醒酒。她還言之鑿鑿的指出醒酒過程會對Chianti奇揚第,Pinot Noir黑比諾,和Rioja葡萄酒有負面的硬性。而比較務實的觀點則認為幾分鍾甚至幾小時的醒酒不會對酒體中的單寧有什麼改變作用,大多數情況下,單寧的柔化應該是在紅酒釀造中,整個過程也需要足足幾天甚至幾個禮拜。另一位作家Jancis Robinson則提倡醒酒在侍酒過程中的文化和美學意義,而把醒酒過程提升成行為藝術的層面。而有些專家確認定葡萄酒在杯中的晃動和杯中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反而更適合於醒酒的過程。我們大可不必理會專家們激烈在這個觀點上的激烈論戰,作為喜歡葡萄酒的你,只需要在擁有一套醒酒器並且在適當的場合使用,以顯示你主人的熱情好客和對於紅酒的准專家級地位就可以,至於對於醒酒是否有益於飲用的判斷,應該由你的飲用體驗來衡量。 雖然你現在可以在家中向朋友演示你純熟的濾酒技藝以展示你的與時俱進。而在紅酒的歷史當中,濾酒器早在公元初期就開始扮演著侍酒中的重要角色。最早的時候,葡萄酒是從酒桶當中直接倒入一個雙耳壺當中,這樣只要一位侍者就可以把酒送到充滿活色生香的貴族的餐桌上。古羅馬是最早採用玻璃器皿盛酒的國家,而這也成為上次好友的婚禮,挑選義大利玻璃酒具作為賀禮的原因之一:其悠久的玻璃吹制傳統。羅馬帝國沒落之後,主流的濾酒器的流行慢慢轉變為銅質,銀質和金質甚至陶器。而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彩色玻璃質的濾酒器再次喚回了玻璃器皿用具的潮流。也許是參照了女人身體而進行的設計,穩重寬厚的下身配上細長脖頸的設計也慢慢成為濾酒器的主流,這個設計的好處就是大大增加了葡萄酒和空氣接觸的面積,讓兩者之間有充分溝通的空間。除了後來的英國玻璃工匠推出了限制空氣流量的漂亮瓶塞,濾酒器的形狀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一般你在玻璃大廠牌下買到的醒濾酒器都擁有雍容華貴的雕刻工藝和一個考究的瓶塞,有時候他們還會慷慨的送你一根玻璃棒子來增加醒酒的過程,由於玻璃製造技術的提升,我們還能看到更漂亮的水晶濾酒器,通過通透的玻璃和水晶,你可以故弄玄虛的觀察醒酒前後酒體的變化,當然專業的侍酒人員是能夠通過肉眼來看到這些變化的。而你的視覺似乎應該更早的回歸到你的伴侶的身上。
很多雕刻華麗的醒酒器已經被用在葡萄酒以外的飲料盛放上,很多被用來裝蘇格蘭威士忌或者特級干邑,這些濾酒器都會有一個玻璃瓶塞,頂級的干邑和威士忌甚至在裝瓶的時候就採用雕刻精美的濾酒器來彰顯其雍容華貴的品牌文化,而這種情況下,醒酒器也通常被稱為玻璃酒瓶。
Ⅵ 釀葡萄酒為什麼用木桶
橡木桶陳年在葡萄酒的生產過程中非常普遍,但是釀酒師們為什麼要選擇橡木,而非其它材料來製作葡萄酒的容器呢?橡木桶的使用,對葡萄酒到底會造成哪些影響?
為什麼要用橡木?
事實上,在釀酒歷史的早期,橡木桶並不是人們對葡萄酒容器的選擇。受限於工藝水平,最早普遍釀造葡萄酒的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當時使用的是雙耳瓶作為運送和存儲葡萄、酒、橄欖油等物品的容器。
由於木材容易腐壞,目前我們無法追溯最早使用木桶作為葡萄酒容器的時間。古希臘學者曾記錄美索不達米亞人會使用棕櫚木製作的木桶來運送葡萄酒,但是由於棕櫚木不易加工,許多釀酒地區都在嘗試不同的木材。
各種不同的木材都曾被用來製成儲酒的木桶。如栗木、杉木和紅木等等,但都因為木材所含的單寧太過粗糙或纖維太粗,密封效果不佳等因素比不上橡木,致使後來沒有被採用。
橡木的廣泛使用始於羅馬帝國時期,長期以來一直是歐洲人存儲葡萄酒的首選容器。密封的橡木桶對於葡萄酒的運輸來說是非常理想的,它們不僅容量很大,便於移動,結構堅固,而且還可以重復使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釀酒師發現,橡木桶不僅僅便於運輸和存儲,而且還會對葡萄酒的味道產生積極的影響。
橡木桶對葡萄酒的影響
橡木桶對葡萄酒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1. 特別的橡木風味
在製作橡木桶的過程中,橡木會經過烘烤工藝,在烘烤的過程中,橡木中的呋喃醛含量會提高,附帶產生一種特殊的風味,同時其中的香草酚和丁子香酚含量也會提高,給予葡萄酒煙熏、肉桂、焦糖等等香氣。
這些味道和香氣組合起來,就是品酒師和葡萄酒愛好者所痴迷的「橡木味」了。
2. 增強結構和復雜性
除了明顯的香味特徵之外,使用橡木桶陳釀葡萄酒還有一個不常被提及的優勢,那就是葡萄酒在橡木桶中可以與非常微量的氧氣接觸。
釀酒師可以通過控制這種微量的氧化,來達到加強葡萄酒的結構和復雜程度的目的,最終釀出獨一無二的葡萄酒。
也正因如此,使用橡木桶陳釀的葡萄酒,往往擁有更加復雜的口感,味道的層次也會更加豐富。
3. 影響顏色變化
經過橡木桶陳釀的葡萄酒,在顏色上會有所變化,例如:干白葡萄酒經過長時間的橡木桶陳年,顏色會逐漸變成琥珀色,在光線的投射下會沒有反射;而干紅葡萄酒經過橡木桶陳年後,其顏色也會漸漸加深。
4. 使口感柔和
在陳年過程中,橡木桶會向酒液中不斷釋出橡木單寧。與葡萄果實的天然單寧相結合,橡木單寧可以使葡萄酒的酒體更加柔和、精細,口感更加順滑。
橡木桶真的比較好?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現在已經有更加便捷的不銹鋼桶,還有必要使用製造工藝復雜、造價高昂的橡木桶嗎?
簡單來說,橡木桶確實不是釀酒的必需品。葡萄酒的釀造並沒有要求橡木味的參與。相反,橡木桶的對手們——例如不銹鋼桶——擁有許多別的優點:便宜、高效率、環保。
但是,幾乎所有的高端紅葡萄酒都仍然使用橡木桶進行陳年,除了有上述4個作用的原因之外,消費者對葡萄酒橡木風格的期待已經難以改變這個事實也是原因之一。此外,部分產區如西班牙的里奧哈(Rioja)更是直接將橡木桶的使用寫入法規,將橡木桶陳年時間與葡萄酒等級掛鉤。
這也進一步加深了消費者對於橡木桶風味的印象:品質越高的葡萄酒,其橡木味也越濃郁,雖然這個說法在釀酒師眼中並不成立。畢竟,葡萄酒的品質來自風土、葡萄和釀酒工藝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