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帕多瓦大學在哪個城市
帕多瓦大學位於歐洲國家義大利的著名城市帕多瓦。
古老的帕多瓦大學像博洛尼亞大學、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一樣,是西方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帕多瓦大學建立於1222年,當時博洛尼亞大學限制學術自由,而且不能保證師生基本的公民權利,所以大批的教授和學生從博洛尼亞大學脫離出來建立了帕多瓦大學。帕多瓦大學現有13個學院,開設100多門三年制學士學位課程,78門碩士學位課程,5門歐洲學位課程,60門碩士進修課程,63所專業學校,26所博士學校,15門博士課程。
⑵ 關於德國統一和義大利統一的論文
拿破崙戰爭標志著近代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義大利、德意志等族的民族意識被喚醒,義大利人要求民族統一的呼聲日高。但是,在維也納會議之後,義大利恢復了昔日四分五裂的局面,而且北部的倫巴底、威尼斯等地區處於奧地利的統治之下。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義大利加入普魯士一方對奧作戰。最後由於奧地利被普魯士戰敗,根據維也納條約,威尼斯歸還義大利。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被迫調回羅馬的法國駐軍。9月,義大利軍隊進入教皇轄地。根據公民投票,羅馬合並於義大利,教皇被剝奪世俗權力,避居梵蒂岡。至此,義大利統一大功告成。 1864年初挑起對丹麥的戰爭。普丹戰爭 丹麥作為德意志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在1861年,丹麥國王欲接管普丹邊境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地,俾斯麥立即以此製造爭端。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其它列強不會干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這兩個州。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荷爾斯泰因不但面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沖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戰爭的導火線。 在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不久,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並於1866年7月3日以29.1萬軍力在薩多瓦與23.8萬奧軍發生大戰,即薩多瓦會戰,最後奧軍戰敗。而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到消滅奧地利並不是其首要目標,最重要的是要統一德國。 1870年7月19日,在俾斯麥的挑動下,法國向德國宣戰。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魯士,而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堅決反對分裂的德意志民族。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1870年9月2日,德軍在色當戰役取得對法國的決定性勝利,生俘了拿破崙三世。至此,統一南德的障礙已除,德國的民族戰爭的任務已經完成。俾斯麥驅兵直入巴黎。19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宣告了德國的統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
⑶ 普魯士後來成為了什麼國家
普魯士 (德語:Preußen;古普魯士語:Prūsa;波蘭語:Prusy;立陶宛語:Prūsai;拉丁語:Borussia 或 Prutenia) 是歐洲歷史地名,一般指17世紀至19世紀間的普魯士王國。由於普魯士在短短二百年內崛起並統一德國,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所以普魯士有時也是德國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詞。
早期歷史
普魯士地區古代的居民為古普魯士人,屬波羅的海種族,與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屬於同一種族。12世紀時,德國人的殖民運動進入波羅的海東岸地區。1170年,波美拉尼亞的索比斯勞公爵在普魯士地區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即但澤附近的奧利瓦修道院。1224年該修道院被普魯士人焚毀。1226年,波蘭國王之子、馬佐維亞公國首領康拉德公爵(條頓騎士團成員)的領地也遭到普魯士人襲擊,以此為契機,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地區發動了為時近200年的東征運動,先後建立托倫、馬林堡、庫爾姆、埃爾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魯士人居住的地區,並迫使其信奉基督教、使用德語。16世紀後,普魯士人消亡。
條頓騎士團統治下的普魯士地區在名義上屬於教皇領地,但教皇只享有名義上的宗主權。為了吸引定居者,條頓騎士團依據漢薩同盟法律,在其領土上興建了一系列自由市。1379年條頓騎士團加入漢薩同盟。
1370年波蘭王室絕嗣,1386年波蘭國王的女兒海德維希嫁給立陶宛大公,波蘭與立陶宛聯合,此後對扼守其出海口的條頓騎士團發動了一連串的進攻。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會戰中,條頓騎士團敗於波蘭和立陶宛聯軍,被迫簽訂第一次托倫和約,除賠款600萬格羅申外,還將但澤城置於波蘭主權之下。1466年條頓騎士團再度戰敗,在第二次托倫和約中被迫割讓包括但澤和馬林堡在內的西普魯士。這些地區被稱為「王室普魯士」 (Royal Prussia) 。條頓騎士團保留普魯士的殘餘領土,但被迫效忠波蘭國王,成為波蘭的附庸國。
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的阿爾伯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從而切斷了與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梵蒂岡的聯系,隨後宣布將條頓騎士團世俗化,改為普魯士公國 (Ducal Prussia) ,阿爾伯特自任普魯士公爵,成為臣服於波蘭最高權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阿爾伯特之子阿爾伯特·腓特烈死後無子,普魯士公國遂由其長女之夫、勃蘭登堡選侯國的約翰·西吉斯蒙德(屬霍亨索倫家族)繼承,建立了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此舉為霍亨索倫王朝日後發展奠定了基??660年的瑞典-波蘭戰爭中,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了波蘭對普魯士的宗主權,並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普魯士王國
立國
1701年,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國波旁王朝宣戰,藉以換取國王稱號。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並從此展開了普魯士王國200多年的顯赫歷史。
崛起與擴張
由於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專制傳統,普魯士的軍隊向來以紀律嚴明、教育素質高著稱,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驕勇善戰著稱。他在1740年繼承王位,即位7個月之後即進攻西里西亞,從而引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通過戰爭,腓特烈二世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並將普魯士變為一個軍事國家。腓特烈二世同時還從伏爾泰那裡接受了啟蒙主義思想,改進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勵宗教信仰自由,並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到1786年 腓特烈二世去世時,普魯士已經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其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為歐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王位後,先後購買了安斯巴赫侯國和拜羅伊特侯國,並對波蘭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國大革命後,普魯士參加反法同盟,但敗於法軍,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國兼並萊茵河以西的普魯士領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於1806年10月參加反法戰爭,隨即在耶拿敗於拿破崙,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魯士和法國在涅曼河的提爾西特締結和約,普魯士割讓16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屬波蘭的絕大部分領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蘭所得領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領土,並賠款1.3億法郎。
1806年慘敗後,普魯士首相卡爾·施泰因開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讓公民參與政治以喚醒其民族主義情感;釋放農奴;實行地方自治;改組中央政府機構等。1809年在柏林創辦了腓特烈·威廉大學(柏林大學),同時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開始對普魯士軍隊進行改革。此後普魯士的愛國主義情緒高漲。1812年冬,拿破崙軍隊自俄國敗退,普魯士遂於次年再度參加反法同盟,於1813年3月17日對法國宣戰,10月24日,普、奧、俄三國聯軍在布呂歇爾和格奈森瑙指揮下在萊比錫大敗法軍。1815年普軍在滑鐵盧再度擊敗法軍。根據維也納會議的領土調整,普魯士疆域自默麥爾河延至萊茵河,成為德意志邦聯內德語居民占優勢的唯一強國,以及歐洲列強之一。
1834年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建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除奧地利和漢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國都加入該同盟。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Friedrich Wilhelm IV) 宣布成立「自由燒��薄U倏�葡芑嵋椋�⒕芫�郵艿亂庵景盍�榛岱釕系摹暗亂庵凈實邸背坪擰5?848年歐洲革命結束後,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歸專制統治。
185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擔任攝政王。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攝政王即位,稱威廉一世。 1862年他因軍事改革所需預算及稅收問題與國會發生沖突,本擬退位,但在前駐法大使俾斯麥的建議下收回成命。俾斯麥表示支持軍事改革,並稱若任命他擔任首相,他將不惜一切強行推行陸軍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
德意志帝國:興起與滅亡
俾斯麥上台後,即著手策劃德意志統一大業。俾斯麥主張建立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魯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後擊敗丹麥和奧地利,並在1870年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及南方的德意志諸邦,在打敗了法國。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即普魯士王國成立170周年紀念日,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廊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魯士王國為首的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Reich),即所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Das Zweite Reich) 。
由於普魯士擁有德意志帝國2/3的人口和3/5的領土,並且在軍事、經濟、工業等方面遠遠超過帝國內其他王國、公國,因此德意志帝國成為普魯士王國的擴大版。各邦國享有內政和財政的自治,但將外交、軍事 (巴伐利亞除外) 、海關等權力交給德意志帝國中央政府。普魯士歷史從此並入德意志帝國歷史。
1888年,威廉一世之子腓特烈四世在位99天後去世—其孫威廉二世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第三代皇帝。其統治以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而告終。
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亞發生革命,其國王退位。柏林旋即爆發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時威廉二世在比利時斯巴的德軍大本營親自指揮作戰,得知發生革命後,試圖僅放棄德意志皇帝頭銜,而保留普魯士國王稱號,但陸軍統帥興登堡勸其徹底退位。為避免發生更大變亂,德國總理馬克斯·馮·巴登親王於11月9日午前宣布德皇已經退位,並於同日將首相職務移交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威廉二世流亡荷蘭,德意志帝國及普魯士王國滅亡。11月11日,德國向盟軍投降。
1919年至1947年的普魯士
由於柏林發生斯巴達克團與社會民主黨臨時政府之間的內戰,1919年,艾伯特在魏瑪召開國民議會,於2月10日通過《德意志共和國臨時約法》,即魏瑪憲法。根據魏瑪憲法,普魯士成為德國的一個邦,即「普魯士自由邦」(Freistaat Preußen),實行地方自治,其領土即原普魯士王國的疆域。
1920年代,普魯士自由邦政府多由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天主教中央黨領導。1932年,納粹黨在德國國會和普魯士邦選舉中取得優勢,赫爾曼·戈林成為德國國會議長以及普魯士邦議長,並掌握了普魯士內政部和警察。1933年1月30日納粹黨上台執政,隨後廢除德國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魯士憲法被廢除,邦議會和立法機構被解散,僅保留行政單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和蘇聯的領導人經過多次會議,達成共識,即普魯士是德國軍國主義的發源地、德國軍官團和容克貴族的大本營,是德國專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須予以消滅。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德黑蘭會議上曾表示「普魯士要讓其盡可能地縮小和削弱」,丘吉爾則認為「普魯士——這個德國軍國主義的罪惡核心必須同德國的其餘部分分離開來」。 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確立了將東普魯士並入波蘭和蘇聯,以及在戰後的德國廢除普魯士建制的原則性意見。
1947年3月1日,同盟國對德軍事管制最高委員會正式下令廢除普魯士建制。原普魯士邦領土分別被並入波蘭和蘇聯,以及英、法、美、蘇四國佔領區。原普魯士邦政府的財產由盟國和蘇聯共同瓜分。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後,在其境內的原普魯士領土上建立了勃蘭登堡、薩克森-安哈特兩個州,以及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州的東半部(1952年民主德國廢除州級建制,改設專區)。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原普魯士領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此外,下薩克森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和薩爾州內都有原普魯士王國和普魯士邦領土。在被並入波蘭和蘇聯的普魯士領土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經基本被全部遷出。
領土變遷
普魯士疆域
古代普魯士地區僅包括今日立陶宛以南、波蘭東北部維斯瓦河河口以西、以但澤為中心的西普魯士地區,以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原東普魯士地區的領土。1295年占據普魯士的條頓騎士團購買了波美拉尼亞和但澤地區。1308年自勃蘭登堡選帝侯手中購買了紐馬克地區,普魯士同神聖羅馬帝國本土接壤。15世紀時將但澤和西普魯士割讓給波蘭。
1618年普魯士公國並入勃蘭登堡選侯國,至1701年普魯士王國成立的時候,其領土以普魯士王國的首都柏林為中心,包括勃蘭登堡、波美拉尼亞、紐馬克和阿爾特馬克,以及德意志南部的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地區。18世紀時,普魯士先後從瑞典、波蘭和奧地�竦們安�覽�嵫恰⒉ㄉ�⑽骼鏤餮塹鵲厙�H�喂戲植ɡ堅幔�章呈炕竦昧誦露�章呈俊⒛掀章呈俊⒌�蟆⑼新住⒁約安ɡ紀豕�奈韃亢橢脅浚��ɑ�車厙�?806年普魯士敗於拿破崙後,被迫割讓波蘭地區,法國在此成立華沙大公國。拿破崙戰敗後,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普魯士失去了拜羅伊特、安斯巴赫、納沙泰爾(加入瑞士)、東弗里斯蘭、希爾德斯海姆等領地,華沙大公國除西部以波森為中心的一小塊領土外都被俄國吞並。作為補償,普魯士獲得了薩克森王國五分之二的領土,以及德意志西部的漢諾威、明斯特主教區、萊茵河東西兩岸的威斯特伐利亞和萊茵蘭、以及薩爾路易、薩爾布呂肯等領土。
19世紀,普魯士經過戰爭,又先後兼並了黑森-萊茵、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法蘭克福等王國、公國和自由市。到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國時,普魯士王國已經擁有22個省,包含了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以外的大部分現今德國領土與西波蘭及北波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原屬普魯士王國的波森?⑽髕章呈亢偷�蟾釗酶�ɡ跡��蠖�厙�釗酶�⑻脹穡��賬找娓竦謀輩抗榛溝ぢ螅�騁鵠嫉厙�隙吮徊⑷餚���5詼�問瀾緔笳結幔��菝司�ㄏ碌陌碌潞印�崴購酉擼�縵咭遠�畝�章呈俊⑽骼鏤餮羌安�覽�嵫潛徊⑷腖樟�安ɡ跡黃章呈康奈韃康厙�⑷胛韉攏�脅坎⑷攵�攏�乩硪庖逕銑山ㄖ頻鈉章呈懇巡桓創嬖凇?
教育文化
普魯士王國除了建軍武備,完成了德國統一大業外,在文化教育上的貢獻也被後人所稱道。為了貫徹民族主義教育,1717年普魯士王國開始實施義務國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也為往後普魯士高素質的軍隊奠定了扎實的基??809年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出任普魯士最高教育長官後,開始改革普魯士的教育制度,更成為德國後來二百年的科學、技術、文化發展的基石,而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學,則是第一所新制大學,更影響了世界各國十九世紀的高等教育發展。
⑷ 哪位能告訴我 15世紀到17世紀 義大利的發展歷史 及其首都
悠久的歷史,先進的文明,留下了燦若群星的文物古跡。米蘭的象徵——多姆大教堂,座落在米蘭市中心的杜奧莫廣場上,是歐洲三大教堂之一。這座始建於1386年,前後經歷近6個世紀才竣工的宏偉建築,是哥特式建築的典範。 教堂上有 135座大理石尖塔,每座塔的頂端都有聖者賢人的雕像,遠遠望去,彷彿是聳入空中的尖塔之林,巍峨瑰麗。主教堂大廳面積1.17萬平方米,可容納3.5萬人,1805年那坡侖 曾在此舉行加冕典禮,成為義大利國王。
義大利系文明古國,經歷羅馬共和(前509~前28年)和羅馬帝國(前27~476年)時期後,962年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11世紀諾曼人入侵南部並建立王國。12~13世紀分裂成許多王國、公國、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領地。16世紀起先後被法、西、奧佔領。1861年3月建立義大利王國。1870年王國軍隊攻克羅馬,完成統一。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上台,實行長達20餘年的法西斯統治。1946年6月2日成立共和國。戰後意政府更迭頻繁,但政府的內外政策具有相對穩定和連續性的特點。
政治上義大利仍處在新舊體制交替的時期,中左、中右聯盟兩極的政治格局繼續發展,但黨派林立,多黨聯合執政繼續給義大利政局長期穩定和體制改革帶來諸多不利因素。1998年10月,左民黨全國書記達萊馬受命組成中左聯盟政府,成為意戰後50多年來第一位前共產黨人總理。達萊馬上任後,突出改革的特點,倡議從選舉法著手重振政治體制改革,並與中右力量基本形成共識。以通過財政法為契機,積極解決就業問題,特別是南部的發展問題,保障社會公正。同勞資雙方和社會組織簽署了有利於穩定發展的「社會公約」。1999年 12月,由於中左執政聯盟內「三葉聯盟」公開對達萊馬政府表示不信任,達萊馬主動向總統辭職,後受命重新組閣成功,戰後第57屆政府正式成立。
約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許多大意批的「義大利人」從地中海的其它地方航行到義大利,並定居在國家的南部地區。具有印度和歐洲血統的部落於公元前1800年左右出現了身份更為明確的部族,主要有撒丁島上的利古里亞人,定居在今天的利古里亞區;海洋西古巴人,他們在義大利南部和今天的拉齊奧區繁榮昌盛起來。後來又有來自巴爾干半島各國的游牧部族皮齊尼人和梅薩比人,定居在義大利的亞德里亞海沿海地區。在這之後接踵而來的是所謂的古義大利人——翁布里亞人,薩謨奈人,拉丁姆人、沃而西人、韋尼蒂人及其他人,他們在半島的北部和中部地區開拓了殖民地。公元前800年左右,來自被費的腓尼基人在西西里島和撒丁島上建立殖民地;法國後裔凱爾特人於公元前600年左右也來到了義大利。
希臘人
公元前735年左右隨著希臘人的到來,南部地區的定居格局顯得更有凝聚力了。希臘與義大利的部分地區長期有生意來往,因此,從希臘來的移民願意長期在這里居住下區。阿克拉加斯和卡塔納(今天的阿格里真托和卡塔尼亞地區)等獨立的希臘人城市在義大利南部地區和西西里亞崛起,形成了Magna
Graecia(大希臘區)。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他們豐富了善於發明創造的義大利人在藝術、文化和農業等領域的傑出才能和技巧。
許多新興殖民地最後超越了希臘城市,導致了大希臘區和祖國之間的摩擦。公元前4415年,雅典人對錫拉庫薩——西西里島上最強大的希臘城市——發動了海上襲擊,結果在古代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海上戰役中被驅逐出去。北方的伊特魯里亞人和附近的迦太基人對希臘人發起了進一步的挑戰。
迦太基人
迦太基人最早是北非沿海地區的一個腓尼基曾祖母的。在大希臘最興旺的時期,它已經憑著自己的能力成為一個強國,不久就在西西里島和其他地區的希臘殖民地旁建立起了自己的殖民地。這樣一來,沖突就引發了。早在3世紀,敵對栓放就開始互不理睬彼此之間的差異,此外,當時這兩個競爭對手還面臨著一個新的超級大過——羅馬——的威脅。羅馬政府了庫薩,迦太基人多次奮起反擊,才得以2多存在了一段時間。
伊特魯里亞人
正當希臘人與迦太基人在為爭奪義大利南部而戰時,另一個主要的文明國家——伊特魯里亞對北方處於分裂狀態的領土實行霸權統治。他們是誰?來自何方6?這兩個問題一直是困擾考古學家的大謎團。根據公元前800年至900年左右的第一次歷史記載,他們可能是由同化了的其他部族(主要是翁布里亞人)的善於發明創造的外來民族混合組成,最後形成了共同的語言和共有的社會觀、藝術觀和文化觀。
他們的社會結構是在相互間關系聯系不緊密的12個城市組成的聯盟的基礎上形成的,由從事神職的國王統治。然而,他們所留下來的藝術、文化遺跡甚少,因為許多城市是用木頭建成的,很快就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實際上,唯一能證明他們存在的證據是從墳墓中得來的。在約400年的時間里,他們所創造的尖端技術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他們在義大利中部處於無人挑戰的地位,但是最後還是羅馬人的獵物。到了公元前300年,羅馬人已經佔領了大多數的城市。
羅馬帝國
羅馬建於公元前753年,但有關證據卻表明它的建立時間是接近公元前1200年或公元前1400年,也就是在該城市的卡匹托爾山上發現的最早陶器碎片的年代。到了公元前9世紀,在台伯河兩岸的低矮山丘上也許已坐落著許多分散的村莊。當時的這個位置是北方伊特魯里亞人和南方的拉丁人(另一個居住在義大利中部的部族)的領土之間的戰略要地。在接下來的3個世紀的時間里,該地區通過貿易繁榮發展起來,並由伊特魯里亞國王統治。
公元前509年,羅馬市民推翻了伊特魯里亞統治者,建立了他們稱之為「共和制度的國家」。在這種制度下「人民就是國王」。羅馬城市繼續繁榮發展,唯一不足之處就是「普通老百姓」——平民與迅速抓岸大的政治軍事上層人士——貴族之間的鴻溝不斷擴大。公元前494年,平民選出了保民官(或地方行政官)來保護他們的利益,並針對社會的這一弊病及其他缺點發表演說。
一個強大的政治基礎(保民官是其中一部分)使羅馬能夠開始實施其政府計劃。義大利南部的伊特魯里亞人、薩謨人及希臘人佔領的地區
很快就陷落了。接著羅馬與迦太基發生了沖突,他們之間的敵對狀態導致了三場持久戰,這就是著名的布匿戰爭。第一次戰爭中(前264——前241),羅馬佔領了地中海的主要島嶼——西西里島、撒丁島、和科西嘉島。第二次戰爭(前218——前202)中,羅馬遭遇迦太基軍事同刷矮漢尼拔,屢屢戰敗,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公元前202年,他領導的戰役失敗了。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前146)中,迦太基人終於投降了,這樣,羅馬就佔領了地中海的大部分地區。
當羅馬在海外的事業蒸蒸日上上,國內卻內亂不斷。政府採取鎮壓和類似的環節措施都不能解決貴族和平民之間的新爭端,這些爭端不斷升級,最後發展成公元前92至前89年間所謂的社會戰爭,動亂導致了蘇拉領導的軍事鎮壓,蘇拉統帥的獨裁政權標志著軍隊已經成為一種政治力量。他當權期間發生的一件大事就是奴隸大起義(前73——前71),由以前的鬥士斯巴達克斯領導的註定要失敗的起義。
另一個統帥龐陪在素拉去世之後脫穎而出,他與克拉蘇實行聯手統治,克拉蘇最後成為貴族邊緣任務。由於軍事上的成就,龐陪得到了提拔。這時,第三個統帥——尤利烏撕•愷撒出現了,他於公元前81年參軍以還清債務,科島了公元前63年,卻獲得了祭司長的植物,即羅馬職位最高的禮儀教士。公元前59年,他於克拉蘇、龐陪一起統治全國,形成了三權執政局面,這就是羅馬歷史上著名的「前三頭同盟」。
愷撒原本是因其演講才能和敏銳的經濟頭腦而出名,但他在軍事方面的才幹很快得到了證實,在為期是年的戰爭中,他在今天的英國、得國和法國境內取得了多次輝煌的勝利。這些功績引起了龐陪的嫉恨,他企圖讓羅馬人反對愷撒,於是便找了個借口對愷撒實行報復。公元前49年,愷撒返回義大利,他率領軍隊斷然決定無視法令渡過盧比孔河(靠近今天的博洛尼亞)。當時的法令規定;沒有經過參議院的同意,軍隊不能過河。在預先得到愷撒的到來的警告時,龐陪狼狽而逃,羅馬的政治反抗崩潰了。
公元前48年,愷撒被任命為羅馬的終身統治者。他大力實行改革和復興政策以鼓勵持久的建設工程,並恢復法律和其他制度。然而,新上任的獨裁者的權力遭到了嫉妒。公元前44年3月15日(即古羅馬歷中3月的第15日),在他不幸區參議院的路上,被一個共謀者集團(包括他的養子布魯圖什在內)謀殺了。
愷撒的遇害引起了全國的轟動。所謂的「第二次三頭同盟」首次登台,這是個由羅馬人馬可•安東尼、李必達和屋大維(愷撒
的大侄子兼指定繼承人)組成的聯盟。接下來是馬可•安東尼與屋大維長達12年的權力之爭。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之間的關系毀掉了他的抱負。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亞克興戰役中的大獲全勝標志著安東尼的徹底失敗。接著,屋大維改名為奧古斯都,與公元前27年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開始了奧古斯都世道。也就是羅馬帝國的全盛時期。
奧古斯都的統治得到了人們的支持。帝國
擴張的速度放慢了,軍事上的勝利得到了鞏固,政府鼓勵人們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奧古斯都引以為榮的是「巴羅馬的磚塊百年成了大理石」。羅馬的文化生活也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尤其在文學領域,奧維德、維吉爾和賀拉斯等作家寫出了一部部古典文學的佳作。
奧古斯都的繼承者——朱利奧•克勞狄王朝成員——在才能方面遠不如他。提比略皇帝(14——37)、克勞狄皇帝(41——54)和尼祿皇帝(54——68)多半都是可以用金錢收買的頹廢者,他們只會大筆大筆地揮霍財產。只有帝國創造的巨大財富才掩蓋了這個時期的經濟和官僚政治的不足。尼祿任職期間,國家已遭多重創傷,對基督教徒的迫害到處可見。
弗拉維安王朝(69——96)的換地——韋斯巴薌、蒂圖斯和圖密善——總的來說都很有成就;安東尼王朝及其政府任職者——內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東尼和馬可•奧勒利烏斯也是如此。117年,在圖拉真的統治下,帝國的領土面積達到了最大;哈德良則是歷史上最有修養、注意英明的領導人。
衰退和瓦解
馬可•奧勒利烏斯皇帝(161——180)的去世可以說是個分水嶺。羅馬帝國第一次受到外敵的威脅。長期以來帝國的空洞大話掩蓋之下的羅馬種種弊病都得到了惡報。通貨膨脹襲擊了整個國家,羅馬的經濟搖搖欲墜,帝國的資產被用來抵押和還債,文化生活也一蹶不振,國家開始越來越頻繁地更換皇帝,隨著帝國掠奪來戰利品的日益減少,國內的農業和商業也衰退了。社會、軍事和其它制度變得十分脆弱而奄奄一息。
政府作出種種努力來抑制衰敗的進程,其中最主要的是在286年把帝國劃分為東、西兩個管轄區,分別在羅馬和君土坦丁堡擁有各自的皇帝。這些措施倒是帶來了暫時的緩和。這時出現了一個意志特別堅強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在他的統治製造、下,羅馬再度繁榮昌盛起來。他是第一個賦予基督教徒宗教信仰自由的皇帝。可是,這種緩解只是暫時的。395年,帝國西轄區的首府從羅馬搬到了東北部更容易防守的拉韋納。15年之後,哥特人阿拉里克洗劫了羅馬,他是來自波羅的海的一個部族(屬於第一批所謂的蠻族)的首領。羅馬的末日來臨了。475年,另一個哥特人——奧多埃塞——取締了帝國西轄區的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圖盧斯。493年,狄奧多里克也跟著奧古埃塞而來,他佔領了帝國的最後一個首府——拉韋納,從而統治義大利的大部分地區。
法蘭克人和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
然而,地中海對岸的拜占庭(古老的東帝國)逃脫了它西邊鄰居的厄運。536年至552年期間,其皇帝——查士丁尼——奪回了義大利的大片土地,並實行拜占庭式的統治,這種影響了義大利大部分地區幾個世紀。567——774年,倫巴族人的到來打破了完全霸權的局面,並在義大利的北部與中部的非拜占庭地區建立了強大的公爵領地,他們主要是沒有宗教信仰的德國人。
法蘭克人的捲入進一步使半島領土哦犬牙交錯的狀況復雜化了。這是一支來自高盧(今天的法國)的信仰基督教的民族。兩個敵對王朝——卡洛林王朝和墨洛溫王朝的存在削弱了法蘭克人在高盧的地位。卡洛林王朝的領導人——(矮子)丕平著手處理王朝之間的沖突,他呼籲教皇統治制度(一種教皇俗權不斷增長的制度)對次進行仲裁。754年,教皇斯蒂芬三世批准了丕平的統治權力,但他要求法蘭克人把倫巴族人驅逐出義大利以作為回報。
法蘭克人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部分在丕平的領導下,分別在丕平更出名的兒子——查理曼的領導下。800年聖誕節那天,教皇聖利奧三世封查理曼為羅馬皇帝,此舉有重大的象徵意義。查理曼把他從倫巴族人手裡奪取的義大利中部領土拱手送給了教皇,從而出現了羅馬教皇和、國家的萌芽,這些領土首次為教皇提供了行使真正政治權力的經濟來源。
領土的轉讓也加強了教皇與帝國之間的持久關系。在查理曼及其更強有力的繼任者對帝國實行 統治期間,這種關系大多還是友好的(法蘭克帝國最終分裂時,神聖的羅馬帝國還是一個富有凝聚力的實體)。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教皇和皇帝的時運變化,他們之間的關系開始緊張起來。當有關合法性的問題出現時,雙方都訴諸查理曼那意義重大的加冕約定:教皇有權認可皇帝,皇帝有權任命教皇。雙方僵持造成的影響以及各自的陣營和支持者名稱——歸爾浦派(教皇派)和吉伯林派暗暗皇帝派暗暗啊子義大利的歷史上回盪了好幾個世紀。
阿拉伯人與諾曼人
義大利那部則完全是另一種情況。羅馬帝國在鼎盛時期被迫擊退來自北非的挑戰,並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了迦擊太人。9世紀時又出現了來自非洲的挑戰,這次是曾於827年從北非入侵西西里島的阿拉伯人(或撒拉森人)。他們在島上呆了差不多兩個世紀,傳入數不清的文化、建築、烹飪和其它方面的新食物,從而大大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如冰淇淋),直至今天。
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最終都被諾曼人征服了(當時,拜占庭人仍統治著義大利南部的其它地方)。諾曼民族是斯堪的那維亞人的後裔,曾定居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他們四處搜索戰利品,並以外國雇傭兵的身份來到義大利南部。可到了1030年,諾曼人就在普利亞建立了一個獨立自主的王國,作為征服義大利的跳板。他們以此為據點於1061年入侵西西里島並成立了一個王朝,羅傑斯一世與羅傑斯二世是最著名的任職皇帝,他們與英格蘭11世紀的復仇者——威廉(征服者)有親戚關系。
這時期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給義大利南部地區的發展再成了長達幾個世紀的影響。羅傑斯二世受加冕為西西里國王時統一了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王國,該王國以不同的形式抑制存在島1860年。然而,諾曼人的霸權很快就被粉碎了,與義大利北部一樣,南部地區還是由羅馬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來統治。
1186年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與諾曼公主——歐特維爾的康斯坦斯之間的聯姻加速了諾曼民族的衰敗。194年,諾曼王朝的家族完全消滅了,亨利幸運的婚姻使他成諾曼王座的繼承人。羅馬艦艇曾先後批准了查理曼及諾曼人統治義大利南部地區,因此教皇對帝國的出現十分憎恨。亨利的兒子——弗雷德里克•霍恩施陶芬(1197——1205)是中世紀的一個大人物,他絲毫不受教皇態度的影響,例如,他對1228年的被驅逐出教會完全不在乎。他熟練地統治南部地區,由於在藝術、科學和軍事上的突出成就,人們賦予他「世界之奇跡」的頭銜。
弗雷德里克的兒子——曼弗雷德在才能上不如他父親,於1266年被安茹省的查理(法國國王路易斯八世的兒子)打敗。1260年,羅馬教皇曾要求查理把首府搬到那不勒斯,並與安茹省的繼承人一起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王朝,對南部地區實行了兩個世紀的統治。只有西西里人發動的一場反安茹省人的晚禱起義期間,西西里島的貴族尋求外來力量的幫助,這一次是求助於西班牙阿拉貢的彼得三世。阿拉貢不僅奪取了西西里島,還於1442年製造了歷史上具有諷刺意味的意想不到的轉折——阿拉貢人的統治者阿方索五世居然被任命威那不勒斯安茹省人的末代皇帝繼承人。這樣,南部地區一直歸西班牙統治到18世紀。
城市國家
同一時期(11——12世紀),義大利北部出現了城市國家。剛開始是由於羅馬教廷和神聖羅馬的軟弱無能導致這些獨立小塊地區的出現,他們本應該在這些地區行使權力。大多數皇帝都沒有能力把他們在北歐(主要的權力基地)履行的義務與在義大利行使權力的使命有機地結合起來。就羅馬教廷本身而言,它與帝國之間的爭端大大削弱了它的力量,最終屈服從於法國的統治。1309年,教廷被迫搬到阿維尼翁,繼續處於法國的「保護」之下,直至1377年。
城市利用權力真空日益形成獨立的個體。被稱為海上共和國的熱那亞、比薩、阿馬爾菲和威尼斯(最為突出)通過海外貿易富裕起來。佛羅倫薩和錫耶那等城市因發達的防止業和銀行業而繁榮昌盛。其它城市,如米蘭、博尼倫薩和維羅納也因位於貿易交通要道而日益發達。最後,由400多個城市國家分布在義大利北部。只有在南部,占支配地位的西班牙封建舊制度一直了發展的步伐。這種停滯不前的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
起初,大多城市海享受民主統治,可以推選商人和少數貴族加入統治機構。可是,隨著事件的推移,內部一件的不統一以及險乎競爭城市之間的爭端導致了城市的不斷分裂。這樣的社會背景往往會產生某個富有才能的人物或富裕的家族,只有他們可以在動盪不安的時期實行統治,如,佛羅倫薩的梅迪奇,米蘭的維斯孔蒂,費拉拉的埃斯特,曼圖亞的貢薩加和維羅納的斯卡利傑爾都是其中的一員。
雖然這些富裕的家族常常十分專制,但他們確保了經濟繁榮發展所需要的社會安定。同時,這些家族還常是開明的藝術資助者,他們所管轄的城市成為電壓的文藝中心,人們在藝術和文化領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在文學領域,出現了但丁(1265——1321)彼特拉克(1304——1374)和薄伽丘(1313——1375):在繪畫領域,出現了喬托(1266——1337)、契馬布斯(1240——1302)和杜喬(1255——1318)等創新者;在建築領域,出現了阿諾爾福•迪坎比奧(1245——1302),佛羅倫薩大教堂就是他由他設計的;在雕刻領域,出現了喬瓦尼•皮薩諾(兒子)、尼古拉•皮薩諾(父親)和許多藝術家。這個時期的發展勢頭反映在宗教方面,如聖方濟各(1182——1226)使當時盛行的宗教正統觀念獲得新的活力,同時也對之提出異議。學術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出現了古典文藝復興,還創造了幾所歐洲最古老的大學(最著名的由帕多瓦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
來自世俗的資助讓藝術家們從先前的宗教藝術義務所造成的保守表達模式中解脫出來。學術領域也出現了同樣的自由,作家和思想家能夠把重心從神學轉移帶對古典及人文主義文章的研究上來。這些現象十分接近後來的文藝復興(此詞源於義大利語rinasciment,也可用「新生、再生」,見33——34頁),即古典藝術典範的復興——藝術和其他文化活動的大高潮。
然而,盡管義大利還沉浸在我們今天回顧起來所認為的黃金時期之中,導致它最終滅亡的有力跡象已經十分明顯。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新大陸及通往東方更好的商路的發現逐漸破壞了地中海地區以及大陸的貿易,而威尼斯和其他海上強國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此為基礎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興起威脅著威尼斯的政權,同時整個義大利也受到了牽連。但義大利各城市國家在歐洲舞台上與日俱增的聲望必然會使它們與歐洲大陸上其它主要強國之間的聯系來。更為密切。
在四個月內,加里波第在「紅軍」——一支由穿紅衣衫的自願者組成的著名軍隊的協助下,從波旁王朝手裡奪取了南部地區。教皇國家很快陷落了,只剩下羅馬還在發火衛戍部隊的保護之下。1861年3月14日,義大利王國在都靈宣布成立。1866年,威尼斯和威尼托區也加入了王國。當時,卑斯麥和普魯士人在薩多瓦戰役中打敗了奧地利。1870年,由於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法軍撤出羅馬,這樣最後一個環節,羅馬被收回了,一年以後,它成為新建國家的首都。
統一的義大利
政治家們在統一以後的幾十年裡共同努力使義大利實現現代化:修建了公路和鐵路,改善了教育,鼓勵發展工業等。同時,義大利也積極開拓殖民地——厄利垂亞的大部分地區(1885),並征服了北非的利比亞(1911——1912)。此外,還於1913年舉行了由全體男子參加投票的選舉(婦女到了1946年才由選舉權)。
1914年一戰爆發時,義大利還是保持中立,但在九個月內(1915年5月24日),在由可能進一步在非洲開拓殖民地以及佔領所謂的「應屬一國而受他國統治的地區」(仍受奧地利人控制的義大利東北部講義大利語的地區)的誘惑下,它加入到協約國的行列之中。剛開始時,義大利的新生軍隊打不過奧地利軍隊,在好幾個重要戰役中連連失利,直到1918年,才在威尼托區的維托里奧取得了勝利。
義大利在1919年的和平條約中得到了它所想得到的東西,但戰後的它仍痛苦地棉隊臨著經濟和社會劇變。政治混亂繼起,威極端主義的吱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原社會黨人新聞記者貝尼托•墨索里尼,巧妙地利用了這種形勢,派他的黑衫追隨者到接墒煽動混亂的局面,並用花言巧語引誘義大利那些緊張不安的上、中層階級。
1922年受到威脅的總罷工威變革提供了催化劑,墨索里尼從米蘭出發,開始了著名的「羅馬進軍」,讓害怕內戰的王維托雷•埃馬努萊三世認可墨索里尼威首相,盡管他的法西斯主義黨派在議會中的表現微不足道,但他很快鞏固了政權,最後就任「領袖」。到了1925年,他已經建立了一個法西斯專政的國家,並不可阻撓地任其自然、逐漸走向與納粹德國聯盟,准備發動戰爭。
1940年,義大利與納粹分子聯合起來,希望能從德國在波蘭和法國的全面勝利背後撈取好處。但是義大利軍隊准備不充分,土氣不高,在希臘、衣索比亞戰役中連連失利,並在1943年7月同盟軍登陸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遭受重大損失。1943年9月停戰後,墨索里尼被囚禁,在混亂的局勢中,義大利新政府對德宣戰。希特勒採取強迫手段釋放了墨索里尼,並正式任命他為義大利傀儡政府的首腦,開始了一場反對步步逼近的同盟軍的艱難消耗戰。
1944年6月4日,羅馬終於被佔領了但同盟國到了1945年4月24日才渡過北義大利的薄荷。墨索里尼在企圖逃亡瑞士的途中北抓獲,於4月28日處死。
直至今天
引人注目的義大利戰後改革開始於1946年6月,國家公民復決投票以極小的票數之差通過了以共和國取代君主專制的決議。馬歇爾計劃為經濟的繁榮發展起了催化作用,廉價勞動力的容易獲得和義大利的推動作用。1957年的《羅馬條約》標志著義大利溶入歐洲的主流,這是一份為歐盟奠定基礎的文件。義大利是歐盟的6個創始國之一,羅馬於1960年主辦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使義大利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同年,費代里科•費里尼的著名電影《甜蜜的生活》上映了,該片展示了義大利在十年非同尋常的變化中表現出來的特色與風格。
義大利的變革步是沒有存在問題。到了20世紀60年代,經濟的繁榮只要是按它自己的軌跡自然到發展。聯合政府的力量削弱了,經濟也變得步穩定,這些因素導致了嚴重的社會緊張局勢。1968年,在所謂的「炎熱的秋天」時期,動亂爆發了工人和學生的遊行示威席捲了全國。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情況變得更加糟糕。義大利遭到各種政治形式的正好子恐怖主義的破壞。1978年,義大利陷入了最低谷,最可怕的恐怖主義集團:紅隊「綁架並殺害了前首相阿爾多•莫羅。但是,恐怖主義威脅剛結束,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腐敗丑聞就使義大利垂死的政治制度徹底崩潰了。當時的遭遇似乎促成了顯著的改變,也首次表明了義大利真正渴求政治制度與憲法的改革。結果,第二共和國於1994年宣布成立,但這只不過是個黎明的假象。近來,由於違約,義大利和歐盟之間曾經親密的關系出現某種程度的變化。
⑸ Bismach 到底是誰啊,
您問的一定是俾斯麥吧
俾斯麥(1815—1898年)全名奧托 馮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h)出生於勃蘭登堡阿爾特馬克雪恩豪森庄園的容克貴族世家,後來遷往波美拉尼亞的一個庄園。幼時受過良好教育,曾經在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歷史和外語。畢業後服兵役。俾斯麥體格強壯、個性粗野,為了追求目標可以不擇手段,持現實主義態度。1839年以後,他回到自己的領地,經營庄園經濟,採用新的耕作方法,改進農具,作物輪種,進行商品生產。他宣稱自己的信條是「人總是追求榮譽和財富的」,於是,他日益變成資產階級化的容克。1847年,俾斯麥成為普魯士議會議員;1859年任普駐俄大使,1861年改任駐法大使。在此期間,他對普魯士的國內政治現狀和國際斗爭風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自己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得到鍛煉並日益成熟起來
德國在歷史上曾是一個長期分裂的國家,境內諸侯林立。19世紀50—60年代,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工業總產值超過法國,居世界第三位。當時分裂的諸邦中,奧地利和普魯士是最強大的兩個君主國。奧地利國勢日衰,缺乏振興國家的措施,而普魯士統治者為排除奧地利的勢力,大力發展農業,實力不斷增強。1849年和1859年,普魯士兩次企圖在自己領導下實現德國的統一,但都因奧地利的阻撓而失敗。
1861年,普魯士的威廉一世繼承王位後,任命奧托·馮·俾斯麥(1815—1898)為內閣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麥對於普魯士有能力統一德意志深信不疑。1832年讀大學時,在當年美國獨立戰爭紀念日那天,他同一位美國朋友莫特利用25瓶香檳酒打賭:25年內德意志必然統一。雖然德意志統一比他的賭注晚了10年,但畢竟在他的手中實現了。
俾斯麥的哲學是:「強權勝於真理」。他認定,武力是取得政治和外交成就的基石。他曾反復對普魯士人說:「當代的重大問題要得到解決,不能憑演說和議會的決議……要憑鐵和血。」
俾斯麥認為:「對於一個外交家來說,最大的危險就是抱有幻想。」他多次闡發自己的外交觀點,認為普魯士的外交政策不能死守正統。
俾斯麥有著與眾不同的外交風格和個性:他善於隱藏自己的意圖,善於利用敵人營壘中的矛盾,善於玩弄外交手腕。
此時,正值德意志與丹麥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發生領土糾紛,俾斯麥決定借機先打丹麥,然後再收拾奧地利。
聯合奧地利打敗丹麥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兩公國,地處波羅的海和北海之間的日德蘭半島的南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根據1852年5月8日締結的《倫敦議定書》,兩公國不隸屬於丹麥,但擁戴丹麥國王作為大公。1863年3月30日,丹麥國王否定議定書內容,提出對荷爾斯泰因享有特權;11月13日丹麥通過新憲法,准備吞並石勒蘇益格。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邦人都拒絕歸屬丹麥。普魯士面臨抉擇。
俾斯麥從大局出發暫時放棄對奧地利的戰爭態度,轉而採取同奧地利結盟的政策。奧地利為了能從中獲益,接受了俾斯麥的結盟請求。1864年1月17日下午,雙方訂立同盟。接著,普魯士軍隊同漢諾威、薩克森軍隊一起進入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在4月18日的居賠爾戰役中,丹麥慘敗。
1864年5月12日,丹麥同普奧兩國締結停戰協定。此後雙方進行談判,於8月簽訂《加斯泰因協定》:石勒蘇益格劃給普魯士,荷爾斯泰因劃給奧地利。
武力與外交結合擊敗奧地利
《加斯泰因協定》實際上是俾斯麥設計的迷魂陣,因為奧地利管轄的荷爾斯泰因中間隔著普魯士其他邦,這為普奧矛盾打下楔子,為俾斯麥提供了戰爭借口。
《加斯泰因協定》簽訂後,奧皇約瑟夫想用麻煩不斷的荷爾斯泰因換取格拉茨省,被俾斯麥拒絕。於是雙方在領土問題上摩擦不斷,終於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俾斯麥准備對奧戰爭,最擔心的是法國。1865年10月4日,法皇拿破崙三世會見俾斯麥。俾斯麥為換取法國中立,歡迎把盧森堡、瑞士法語區、萊茵河左岸的德國土地等並入法國領土。俾斯麥說:「一個懷有遠大志向的普魯士將把法國人的友誼看作是極端重要的。」拿破崙三世的策略是,等普奧兩敗俱傷後,他好乘機佔領盧森堡、比利時和萊茵河左岸地區。
為了迫使奧地利兩面作戰,俾斯麥向義大利提出結成軍事同盟,遭到法國反對。於是,俾斯麥再次面見拿破崙三世,對他說,普奧戰爭對普魯士來說是長期而艱苦的,是消耗戰,請拿破崙三世安心。
俾斯麥的戰爭政策遭到宮廷和許多民眾的反對,但俾斯麥在御前會議上堅定地說:「人們常說,命運無常。我拿腦袋作賭注,哪怕我上斷頭台,也要賭到底。普魯士和德意志都不能保持原狀,兩者都必須走(武力)這條路,別無他途!」
群眾的反戰情緒終於達到極點。5月7日,俾斯麥從王宮回家途中正行走在菩提樹下街上。突然他聽到身後兩三聲槍聲。他急轉身看到一個青年正向他射擊!俾斯麥猛撲過去,一手抓住青年的右手腕,一手抓住青年的喉嚨。刺客用左手拿過手槍,向俾斯麥開了兩槍。一槍打在衣服上,一槍擊中肋部。俾斯麥死死掐住青年的喉嚨不放。這時一個行路人和兩個士兵趕來,抓住刺客,俾斯麥安然脫險。
俾斯麥堅持走回官邸。夫人約翰娜正陪客人用餐。俾斯麥沒有打攪他們,而是走進書房,給威廉一世寫了一個簡短的報告,然後走進餐廳,吻了夫人的前額,像講故事似地說:「小寶貝,你不要害怕,一個人開槍打我,感謝上帝,我沒有事!」
重重阻力都無法阻止俾斯麥統一德意志的決心。1866年6月16日,普魯士軍隊正式對奧地利軍隊展開進攻。
戰爭開始後,俾斯麥神經緊張。他同英國大使在外交部花園里走來走去。他對英國大使說:「普魯士可能被打敗。如果我們被打敗,我就不回來了。」隨後,俾斯
麥攜帶著毒葯走向戰場。7月3日,雙方軍隊決戰於薩多瓦,奧軍大敗,傷亡被俘共4萬餘人。戰役中,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就站在附近的一個小山上觀看。戰役結束時,一位副官對俾斯麥說:「大人,您現在是一位偉人了……但如果失敗了,您將成為最大的壞蛋!」俾斯麥聽後哈哈大笑。
就在俾斯麥准備乘勝追擊的時候,法國開始干涉。俾斯麥意識到,必須同奧地利締結和約,才能保住勝利果實。1866年7月20日,普奧締結停戰協定。
普法戰爭打敗法國
1867年德國成立了北德意志聯邦,這是俾斯麥統一德國的重要一步,但南德四邦受到法國控制,其中的巴伐利亞王國和符騰堡王國不願加入德意志聯邦。
俾斯麥在統一南德四邦上表現出了足夠的耐心。他說:「在我放置誘餌打鹿時,我並不放槍打第一個來聞誘餌的鹿,而是等到群鹿都來才放槍。」
隨著俾斯麥加緊統一德國,普法矛盾越來越尖銳。1870年,普法因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糾紛。普魯士做了些讓步,但拿破崙三世得寸進尺。當時在埃姆斯溫泉療養的威廉一世以溫和的口吻予以拒絕,然後將其與法國大使會見的經過用電報通知俾斯麥,讓俾斯麥對電報內容作必要的改動後發表。俾斯麥認為這是一樁對普魯士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它提供了一個刺激法國宣戰的機會。在與軍方人士商議後,他當即篡改電報內容,使其帶上侮辱法國的口吻,並相信這「將對『高盧牛』起到一塊紅布的效果」。7月13日電文一發表,便引起法國政府的狂怒。7月14日晚,法皇決定宣戰,翌晨法軍接到動員命令。同日晚,普魯士政府亦向北德意志聯邦發出動員令。7月16日,南德諸邦也動員起來。7月19日,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就此爆發。
戰爭爆發後,一方面由於法國的孤立和軍事上的失誤,另一方面由於普魯士制定了周詳的作戰計劃,因此,不到一個半月,法國就被擊敗。9月2日的色當激戰,拿破崙三世和39名將軍當了俘虜,普軍大獲全勝,法國投降。
1871年1月,普魯士王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志皇帝,俾斯麥任帝國宰相。統一的德意志成為世界強國
⑹ 1866年普奧戰爭中的決定性戰役發生在哪裡
1866年普奧戰爭中的決定性戰役是薩多瓦戰役
1866年6月14日,普奧戰爭爆發.站在奧地利一邊的還有幾個德意志小邦漢諾威,薩克森和黑森—卡塞爾等.歐洲以驚訝的情緒注視著普奧之間的斗爭,普遍認為奧地利有較多的取勝機會,因為奧國軍隊經過長期的訓練.
但是戰局的發展同普遍的看法恰恰相反.普魯士軍隊以典型的普魯士方式作戰:准備周到,行動迅速,採取攻勢,速戰速決.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控制了整個北德意志.參與對普作戰的幾個小邦沒有力量對普軍進行堅強的抵抗,只有漢諾威作過頑強的戰斗,但是它的軍隊終於在6月28日決定性地被擊敗了.
普魯士軍隊控制了整個北德意志,主力向南推進,主戰場越來越移向波希米亞.7月3日,奧地利軍隊二十多萬人和普魯士軍隊二十多萬人會戰,這就是著名的薩多瓦戰役(德國歷史家常稱之為克尼格雷茨戰役).雙方勢均力敵,旗鼓相當.開頭奧軍頑強作戰,打得巧妙.普軍指揮部里空氣緊張,據說在緊急時刻,俾斯麥不時看毛奇的臉色,從而判斷戰場上的形勢變化.
勝負關頭,普魯士王儲率援軍趕到,出奧軍右翼.會戰結束,普魯士取得了會戰的勝利.由於普魯士同義大利結盟,奧地利不得不同時在義大利作戰.如果奧地利不分散兵力,把用在義大利戰場上幾萬兵力投在薩多瓦,其作用確是難以估量的.
另有資料
克尼格雷茨(或稱薩多瓦)之戰(1866年7月3日)
在一個大雨瓢潑的黎明,易北河軍團和第一軍團向奧軍發動攻擊。但由於電報機的故障,第二軍團沒有接到毛奇的第一次攻擊的命令,而沒有實施機動。由於過分匆忙,易北河軍團沒有充分地擴展其攻擊線,而且其攻擊跨過了第一軍團的攻擊道路。混亂的普軍遭到奧軍猛烈的反沖擊和密集炮火的殺傷。到上午11時,普軍的進攻被阻止,而且其預備隊也投入了本已非常密集的正面攻擊。假使奧軍在此時堅決地發動一次騎兵沖擊,普軍也許已被逐出戰場。但是貝內德克卻讓騎兵按兵不動。
與此同時,一名傳令兵賓士了30多公里,給王儲送來了國王(實際上是毛奇)的強制性命令。隨後,第二軍團開始向北運動。下午2時30分,第二軍團向奧軍北面的防區實施攻擊。在同一時間,K·Z·霍恩洛厄-英厄爾芬根親王非常英明地將普魯士近衛軍的預備隊炮兵調上前來,對奧軍中部實施毀滅性的轟擊。普軍的後膛擊針槍比奧軍的前膛槍先進,也使普軍步兵獲得了火力上的決定性優勢。於是整個形勢發生了改變。貝內德克以其炮兵作掩護,開始頑強地撤退。奧軍被決定性地打敗,但並沒有一敗塗地。普軍損失了近1萬人,奧軍損失45000人,包括2萬人被俘。盡管普軍取得了勝利,但克尼格雷茨卻成為向預定戰場實施戰場集中充滿危險性的典例,因為其成功取決於精確的協同和同步(守時)。
⑺ 想知道世界各國的愛國英雄
聖女貞德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重定向自聖女貞德)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 (法語:Jeanne d'Arc或Jehanne la Pucelle, 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 是法國的女英雄、軍事家,天主教的聖人(女的稱為聖女)。 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平民組成的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最後被擒並被處決。
[編輯]
生平
貞德本來只是一個生於法國香檳區和洛林邊界的杜魯彌村的一個農村棟雷米(Domremy)的平凡小女孩。當時法國北部被英國佔領,而英國又與勃艮第公國結盟。當時Domremy屬於親英國—勃艮第的Barre公爵的領地。
她聲稱在十六歲時的一日,她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米迦勒和聖瑪桂萊德,從而得到「神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國人佔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幾番轉折,得到兵權,於1429年解奧爾良之圍,並帶兵多次打敗英國的侵略者,更促成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於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聖女貞德最後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轉解至英國,因查理七世對她的功績和政見的猜忌,不施援手,終為英國當局(宗教)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女巫罪判處她火刑。幾世紀後為羅馬教皇昭雪,並得封聖。
[編輯]
參看
維基語錄
您可以在維基語錄中查找此網路條目的相關文章:
聖女貞德
* 聖人
* 法國歷史
* 百年戰爭
[編輯]
參考書目
* 馬克吐溫 - 巾幗英雄聖女貞德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8%81%96%E5%A5%B3%E8%B2%9E%E5%BE%B7"
頁面分類: 天主教人士 | 基督教聖人 | 法國歷史 | 法國軍事家 | 1412年出生 | 1431年逝世
馬拉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大衛 「馬拉」是關於人物或族群的未完成小作品。歡迎您積極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讓·保爾·馬拉
放大
讓·保爾·馬拉
雅克·路易·大衛的名畫:馬拉之死
放大
雅克·路易·大衛的名畫:馬拉之死
讓·保爾·馬拉(Jean-Paul Marat,1743年5月24日 - 1793年7月13日)是法國大革命時期著名的活動家和政治家。
馬拉原來是醫生,1774年發表《奴隸制枷鎖》抨擊英國的君主制。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他投身進取。創辦《人民之友》報,批評《人權宣言》只是富人安慰窮人的誘惑物。
1792年成為巴黎公社的領導人之一,隨後又當選為國民公會代表。1793年5月參與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統治,建立雅各賓專政。7月13日被吉倫特派的女刺客夏綠蒂·科黛暗殺。
馬拉為躲避反動分子的迫害,長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嚴重的濕病。為了減輕病痛,同時,不影響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帶有葯液的浴缸里堅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馬拉被刺身亡,終年50歲。達維特的油畫《馬拉之死》即表現的是馬拉剛剛被刺的慘狀:被刺的傷口清晰可見,鮮血已染紅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葯液,握著鵝毛筆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隻手緊緊地握著兇手遞給他的字條,女刺客夏綠蒂·科爾代是利用馬拉對她的同情趁其不備下的毒手,我們還可以看到丟在地上的帶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邊立有一個木台,看來,這就是馬拉辦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筆、紙幣和馬拉剛剛寫完的一張便條: 「請把這5法郎的紙幣交給一個5個孩子的母親,他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生命。」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A9%AC%E6%8B%89"
弗里德里希·席勒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這篇文章的內容是關於德國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的,關於「席勒」一詞的其他解釋,請見席勒。
弗里德里希·席勒
弗里德里希·席勒
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封·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稱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
目錄
[隱藏]
* 1 早年經歷與創作
*
* 3 作品
o 3.1 戲劇
o
o 3.3 譯作
o
* 4 參見
* 5 外部鏈接
[編輯]
早年經歷與創作
席勒出生於德國符騰堡的小城馬爾赫爾的貧窮市民家庭,他的父親是軍醫,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席勒童年時代就對詩歌、戲劇有濃厚的興趣。1768年入拉丁語學校學習,但1773年被公爵強制選入他所創辦的軍事學校,接受嚴格的軍事教育。詩人舒巴特曾稱這座軍事學校是「奴隸養成所」。
在軍事學校上學期間,席勒結識了心理學教師阿爾貝,並在他的影響下接觸到了莎士比亞、盧梭、歌德等人的作品,這促使席勒堅定的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從1776年開始,席勒就在雜志上發表一些抒情詩。而且,在軍校讀書期間,席勒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反專制思想。1777年,席勒開始創作劇本《強盜》,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據一些史料記載,當時的劇院就如同瘋人院一樣,人們潮水般的湧入狹窄的禮堂觀賞戲劇,有些評論家甚至認為席勒就是德國的莎士比亞。
《強盜》之所以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是因為作品中蘊涵的反專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彼時德國青年的心理。此時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已經發展至高潮,而《強盜》一劇的主人公卡爾就是一個典型的狂飆突進青年形象。他不滿於專制與格局並存的社會現狀,卻由無力改變。他追求自由,對當時的社會提出挑戰,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後卻只能悲劇收場。
《強盜》取得成功之後,席勒進入了生命中的第一個旺盛的創作期。從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繼完成了悲劇《陰謀與愛情》(1784年)、《歡樂頌》(1785年)詩劇《唐·卡洛斯》(1787年)等。
《陰謀與愛情》是席勒青年時代創作的高峰,它與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同是狂飆突進運動最傑出的成果。此劇揭露上層統治階級的腐敗生活與宮廷中爾虞我詐的行徑。《陰謀與愛情》無論在結構上還是題材上都是德國市民悲劇的典範。席勒摒棄了創作《強盜》時慣用的長篇大論,而是改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諷刺。來自市民階層的人物路易絲與宰相的對話:「我可以為你奏一曲柔板,但娼妓買賣我是不做的……如果要我遞交一份申請,我一定恭恭敬敬;但是對待無禮的客人,我就會把他攆出大門!」直接質問德國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具有烏托邦色彩。
詩劇《唐·卡洛斯》以16世紀西班牙的宮闈故事為背景,以生動的情節表達作者的理想:通過開明君主施行社會改良。這個劇本是席勒創作風格的轉折點,表明他已經由狂飆突進時的激進革命精神轉化為溫和的改良思想。此後,席勒青年時代的創作宣告結束。
[編輯]
與歌德的合作和後期創作
位於魏瑪的歌德與席勒雕塑
放大
位於魏瑪的歌德與席勒雕塑
1787年,席勒前往魏瑪;次年,在歌德的舉薦下任耶拿大學歷史教授。從1787年到1796年,席勒幾乎沒有進行文學創作,而是專事歷史和美學的研究,並沉醉於康德哲學之中。法國大革命時期,席勒發表美學論著《論人類的審美教育書簡》(1795年),曲折的表達了席勒對暴風驟雨般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抵觸情緒。他主張只有培養品格完善、境界崇高的人才能夠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這也是在《唐·卡洛斯》中宣揚的開明君主思想的延續。盡管如此,席勒始終沒有放棄尋求德國統一和德國人民解放的道路。他的美學研究和社會變革等問題結合得非常密切。
1794年,席勒與歌德結交,並很快成為好友。在歌德的鼓勵下,席勒於1796年重新恢復文學創作,進入了一生之中第二個旺盛的創作期,直至去世。這一時期席勒的著名劇作包括《華倫斯坦三部曲》(1799年)、《瑪麗亞·斯圖亞特》(1801年)、《奧爾良的姑娘》(1802年)、《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威廉·退爾》(1803)等等。這一時期席勒創作的特點是以歷史題材為主,善於營造悲壯、雄渾的風格,主題也貼近宏大的社會變革題材。
《威廉·退爾》是這一時期席勒的重要劇作。戲劇取材於14世紀瑞士英雄獵人威廉·退爾的傳說。這一題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將其無私贈予席勒。席勒從未去過瑞士,卻將這一傳說詮釋得極為生動。瑞士人為了感激席勒,把退爾傳說發生地四林湖沿岸的一塊極為壯觀的巨岩石命名為「席勒石」。《威廉·退爾》以瑞士獨立斗爭為背景,在歌頌民族英雄的同時也歌頌努力爭取民族解放的壯舉,在歐洲范圍內引起極大反響。
除戲劇創作外,這一時期席勒還和歌德合作創作了很多詩歌,並創辦文學雜志和魏瑪歌劇院。歌德的創作風格對席勒產生了很大影響。1796年,兩人共寫了上千首詩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邁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這一時期成形的。
總體來說,席勒這一時期的創作是古典主義風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已經幾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德國文學史上的「古典主義」時代。
[編輯]
作品
[編輯]
戲劇
* 《強盜》 (1781年)
* 《陰謀與愛情》 (1784年)
* 《唐·卡洛斯》 (1787年)
* 《華倫斯坦三部曲》 (1800年)
* 《奧爾良的姑娘》(1801年)
* 《瑪麗亞·斯圖亞特》 (1801年)
* 《墨西拿的新娘》 (1803年)
* 《威廉·退爾》 (1804年)
* 《德梅特里烏斯》 (未完成)
[編輯]
史學
* 《尼德蘭的反叛》
* 《三十年戰爭史》
* 《蠻族入侵、十字軍東征和中世紀》
[編輯]
譯作
* 歐里庇得斯,《伊菲格尼亞在奧利斯》
* 威廉·莎士比亞,《麥克白》
[編輯]
詩歌
* 《歡樂頌》,(1785年)
* 《藝術家》
* 《鈴聲》
* 《哥倫布》
* 《希望》
* 《全副武裝的神馬》
* 《手套》
[編輯]
參見
* 德語作家列表
* 狂飆突進運動
* 啟蒙文學
[編輯]
外部鏈接
維基語錄
您可以在維基語錄中查找此網路條目的相關文章:
弗里德里希·席勒
* Friedrich Schiller的作品 - 古登堡計劃
* 席勒大事年表
* 2005「席勒年」
* 美國俄亥俄的席勒紀念碑
* 席勒公園
* 關於席勒的多媒體資料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5%B8%AD%E5%8B%92"
頁面分類: 1759年出生 | 1805年逝世 | 德國作家 | 詩人 | 德國人
Category: 人物小作品
奧托·馮·俾斯麥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重定向自俾斯麥)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奧托·馮·俾斯麥
次序: 首任 德意志帝國總理
在職期間: 1871年–1890年
繼任者: 卡普里維伯爵
出生日期: 1815年 4月1日
死亡日期: 1898年 4月30日
職業: 政治家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勞恩堡公爵,普魯士王國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總理,人稱鐵血宰相。
俾斯麥是19世紀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它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通過一系列成功的戰爭統一了德國,並成為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總理。但最後由於與威廉二世不和最終下台。
最初,作為一個保守的專制主義者,俾斯麥鎮壓了19世紀80年代的社會民主運動。他通過立法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
目錄
[隱藏]
* 1 少年時期
* 2 政治生涯
o
o 2.2 外交官生涯
o 2.3 首相生涯
* 3 統一戰爭
o 3.1 德丹戰爭
o 3.2 普奧戰爭
o 3.3 普法戰爭
* 4 後期政治生涯
o 4.1 國內問題
o 4.2 國外問題
* 5 退出政壇
* 6 參看條目
* 7 參考書目
[編輯]
少年時期
少年時期的俾斯麥
放大
少年時期的俾斯麥
俾斯麥於1815年4月1日在普魯士的一個名為興奧森的小鎮出生。其家族為傳統容克,擁有很多土地及庄園。俾斯麥父親是一位退休貴族,所以終日只與友人打獵,並以35歲之齡娶了17歲的妻子,即俾斯麥的母親。俾斯麥的母親與其父親的背景大為不同,自少生活在資產階級的家庭,並且長居市區,因而有著較為開放,先進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舊。俾斯麥有一個比他年長5歲的哥哥及一個妹妹。俾斯麥父親希望他成為出色的軍人,為國盡忠。但是其母則希望他成為政治家,在政界大顯光芒,雖然其雙親的期望大為不同,但最後俾斯麥同時達成了。
俾斯麥8歲時,被送往柏林小學讀書同學大多生長在資產階級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擠他這樣一個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著極大的痛苦與壓力。
在他12歲時,他進入了中學,但仍然受到同學排擠。但他並不怠到灰心,反而刻苦向上,學會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使其成為一個多語言的天才,並為其日後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礎。
俾斯麥未滿17歲時,便入讀了哥廷根大學。然而,俾斯麥並不滿意大學的生活。在其就讀大學期間,他經常腰間佩劍,並牽著一隻大狼狗。但卻無心向學,並染上很多惡習。後來雖轉到柏林大學入讀法律系,但仍然沒有得著。雖然其畢業後成為了律師,但他並不甘於此,於是投考政府的官職,當上了一個小書記員。
在此時他結識了一位貴族女子,並結下婚約,可是他沒錢,想以賭博賺錢卻反而輸掉所有金錢,並欠下很多債務。因此這次婚約取消了。其後他結識了一位牧師的女兒,再訂婚約,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軍人走了。結果俾斯麥只有帶著欠債,回到家鄉。
回到家鄉後,他與其哥哥分家,當上了庄園主,可是他並不滿意這種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進入政壇。
[編輯]
政治生涯
中年時代的俾斯麥
放大
中年時代的俾斯麥
[編輯]
議員生涯
這次步入政壇,使俾斯麥一生改變。他首先當上了河堤監督官,這份差事很適合俾斯麥好勝的性格,因此他當得很稱職,很快便樹立了正面的形像。他藉此機會參加議會選舉。雖然只當選為候補議員,但他卻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議員以患病理由退出,結果他成功當選為柏林州的正式議員。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麥當時只有33歲。
同年,他與一位名叫喬安娜的女子訂下婚約,並於該年完婚。
但就在之年,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發,普王被俘。俾斯麥決定親赴柏林,打探虛實。途中,他遇上了後來的威廉一世的妻子,要求他協助其夫稱王,但俾斯麥拒絕了這個請求。後來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鎮壓了這場革命。
[編輯]
外交官生涯
在1851年,俾斯麥出駐法蘭克福邦聯會議之普魯士代表,並於不久後升為大使,而這份差事他足足當了8年。
在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威廉親王攝政,威廉親王攝政後,即時召見俾斯麥,並任命他為駐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親王登基,是為威廉一世,但他隨即在擴充軍備方面,與議會發生沖突。無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麥為內相,但俾斯麥並不甘於只當內相,故此並不履新。
在1862年春,俾斯麥回到柏林,普王因為內部的壓力,並不能升他為首相。結果俾斯麥請辭,並被改派為駐法大使。在該年9月普王再與議會因擴軍問題起沖突,逼於無奈下,在1862年9月23日,召回俾斯麥,並任命其為首相。
[編輯]
首相生涯
在俾斯麥就任首相後,並未能解決與議會的沖突,為此,他便欲以德國統一的大業來轉移議員的視線,並爭取人民支持。很快地,他便開始籌劃三場統一戰爭。
[編輯]
統一戰爭
德國統一的三大功臣 - 俾斯麥、羅恩、毛奇
放大
德國統一的三大功臣 - 俾斯麥、羅恩、毛奇
[編輯]
德丹戰爭
如欲獲得更詳細的資訊,請參看德丹戰爭這條條目。
丹麥作為德意志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在1861年,丹麥王欲接管普丹邊境的兩個省,什列斯威及荷爾斯坦,俾斯麥立即以此製造爭端。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其他列強不會干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兩省的權益。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簽訂的《維也納條約》中,規定丹麥放棄什列斯威及荷爾斯坦兩個省份。而於1865年8月14日普、奧兩國達成《加斯坦因專約》,將什列斯威劃歸普魯士統治,荷爾斯坦則歸屬奧地利。
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荷爾斯坦不但面積細少,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沖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戰爭的導火線。
[編輯]
普奧戰爭
如欲獲得更詳細的資訊,請參看普奧戰爭這條條目。
在德丹戰爭後,俾斯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志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沖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年4月8日,與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義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義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最後,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將兩省劃入德意志邦聯,因此俾斯以此籍口,指責奧地利毀約。結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並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義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
不久,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並於1866年7月3日以29.1萬軍力在薩多瓦與23.8萬奧軍發生大戰,即薩多瓦會戰,最後奧軍戰敗。
而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到消滅奧地利並不是其首要目標,最重要的要統一德國。因此他在該年8月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與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系。
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後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編輯]
普法戰爭
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宮中登基的情形
放大
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宮中登基的情形
如欲獲得更詳細的資訊,請參看普法戰爭這條條目。
因為但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諸邦,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
普魯士很快便擊退了入侵的法軍,並向法國作出反攻,在色當會戰中,普軍大敗法軍,拿破崙三世投降。隨後普軍進軍至巴黎,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以便獲得大量賠款。
最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宮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國成立,並從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及50億法郎賠款。
[編輯]
後期政治生涯
俾斯麥在1871年就任德意志帝國總理時所照
放大
俾斯麥在1871年就任德意志帝國總理時所照
雖然德國統一了,但俾斯麥這位鐵血宰相仍需面對眾多國內外問題。
[編輯]
國內問題
在國內問題方面,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間的「文化斗爭」中,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最後以雙方互相妥協結束。再在1878年隨即開始「圍剿左派」,制定《非常法》,以打壓社會民主黨。但同時間,他亦制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雖然很多隻屬表面性質,但仍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勞工立法的國家。
[編輯]
國外問題
在國外問題方面,自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令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因此他並不像其他列強般,大力掠奪殖民地。但他又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首先在1873年,他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締結「三帝同盟」。但於1879年,俄國因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干半島有利益沖突,所以退出,俾斯麥隨即與奧重訂盟約,稱為「德奧同盟」。然而俾斯麥擔心俄國會轉投法國,因此於1887年與俄簽訂「再保險條約」。
在1882年,他又與義大利,奧匈帝國簽訂「三國同盟」
而在1875年,俄土戰爭爆發,俄國大敗土耳其,並簽訂了《聖斯提法諾條約》,但這損害了英,法等列強的利益,因此列強便請沒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麥作出調停。結果在1878年,於柏林舉行了柏林會議。在會議中,他偏重奧國,在表面上仍顯得中立,但這使俄國成了大輸家。結果德、俄關系惡化,俄國退出三帝同盟。
這些問題在俾斯麥執政晚期一直困擾著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編輯]
退出政壇
八十壽辰時的俾斯麥 (1895年 4月1日)
放大
八十壽辰時的俾斯麥 (1895年 4月1日)
在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其長子腓特烈·威廉繼位,稱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後隨即病故。結果其長子威廉二世繼位,時年29歲。這位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於俾斯麥,因此與俾斯麥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而當時俾斯麥已達73歲高齡,更執政了長達26年。結果在一系列斗爭中,俾斯麥明白到免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辭,正式下野。
俾斯麥下野之後,長居於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並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最後在1898年7月30日,這位名震天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悄悄離世,享年83歲。
[編輯]
參看條目
* 俾斯麥級戰艦
* 德意志帝國
* 德國歷史
[編輯]
參考書目
維基共享資源圖標
您可以在維基共享資源中查找此網路條目的相關多媒體資源:
奧托·馮·俾斯麥
* Eyck, Erich. (1964). Bismarck and the German Empir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 Hiss, O.C. (1931) Bismarck: Laws and Sausages. Berlin: Sans Souci Press.
* Pflanze, Otto. (1963). Bismarc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Stern, Fritz. (1977). Gold and Iron: Bismarck, Bleichröder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German Empire. Harmondsworth: Penguin.
* Taylor, A. J. P. (1955). Bismarck: the Man and the Statesman. London: Hamish Hamilton.
前任:
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王子 普魯士王國首相
1862-1873 繼任:
羅恩
前任:
— 德意志帝國總理
1871–1890 繼任:
卡普里維伯爵
前任:
羅恩 普魯士王國首相
1873–1890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5%A5%A5%E6%89%98%C2%B7%E5%86%AF%C2%B7%E4%BF%BE%E6%96%AF%E9%BA%A6"
頁面分類: 德國政治家 | 1815年出生 | 1898年逝世
諾頓一世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約書亞·亞伯拉罕·諾頓,「諾頓一世陛下」
約書亞·亞伯拉罕·諾頓,「諾頓一世陛下」
約書亞·亞伯拉罕·諾頓 (Joshua Abraham Norton)(1811年1月17日-1880年1月8日),又稱「諾頓一世陛下」,美國舊金山榮譽市民,1859年自封為「美利堅合眾國皇帝和墨西哥攝政王」。盡管他無職無權,也只有一些拿他開心的人承認他的「權威」,但是他還是在舊金山受到了優待,他發行的「貨幣」在他常光顧的店鋪被接受。他曾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寫信,而且在其逝世時,當地媒體和民眾對他尊稱「皇帝陛下」。
雖然他一般被認為精神不正常,甚至瘋狂,但在19世紀中期,舊金山的居民們很以他的存在、他的幽默、和他的行為為樂。他最聲名遠播的行為是下令用武力解散美國國會,並且屢次下旨要求修造橫跨舊金山灣的大橋。據說馬克·吐溫的其中一本著作《哈克貝里·芬歷險記》 中的國王角色是以諾頓一世為原型的。甚至有一些新宗教團體視他為聖人。
目錄
[隱藏]
* 1 早期的生活
* 2 自封皇帝
* 3 旨令
* 4 「皇帝」的生活
* 5 駕崩
* 6 最近發展
*
* 8 諾頓一世對公眾的影響
o 8.1 食物
o 8.2 網路
o
o 8.4 音樂
o 8.5 宗教
o 8.6 軟體
o 8.7 電視
* 9 參考
* 10 外部鏈接
[編輯]
早期的生活
諾頓一世在英國出生,但日期和出生地紀錄有多個版本。舊金山紀事報的諾頓一世訃文中表示:「根據最可靠的資訊來源」,即援引他棺材上的銀盤刻印,認為他是「年約65歲。」所以推出1814年為他的出生年。其他非主要來源則指他於1819年2月14日在倫敦出生。
根據1820年移民紀錄表明,他兩歲時他的父母由英國移居到南非。南洲家譜學會表示他的父親是約翰·諾頓(卒於1848年8月) ,而他的母親是薩拉·諾丹。薩拉是亞伯拉罕·諾丹的女兒,也是一位成功的猶太客商本傑明·諾丹的甥女。本傑明曾經常起訴家庭成員,這讓人覺得他不太正常。這說法和羅拔·高雲(1923年)聲稱「那個皇帝諾頓一世擁有希伯來(猶太)血統。」相吻合。
1849年,諾頓從他父親接受了四萬美元(可能他繼承父親的遺產)後,從南非移居了到舊金山。據羅拔·高雲在1923年所說,在1853年以前,諾頓的財富積累了到二十五萬美元。他最初的商業成功來自於房地產投資。後來,由於中國發生了嚴重的飢荒以至於禁止出口大米,米價在舊金山由每磅4美元狂飆到每磅36美元(即一公斤9美元升到一公斤79美元)。他聽說有一艘從秘魯來的船上載有20萬磅(100噸)米後就把它全部買下,希望哄抬米市。不幸的是,之後一船接著一船的大米自秘魯運抵舊金山,米價大幅回落。結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