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義大利的兩個國中之國為什麼能獨立存在,而沒有被義大利吞並
梵蒂岡,雖然說國家小,但影響力大,他是全世界基督教的中心。
1860年,義大利統一戰爭之時,加里波第曾在聖馬利諾躲避敵人。在這里,他從聖馬利諾公民和其領袖那裡獲得了幫助、金錢和補給以繼續他統一義大利的戰役。1862年起,聖馬利諾與義大利簽署了友好條約。19世紀末,義大利統一,聖馬利諾被義大利完全包圍起來。作為回報,加里波底保證聖馬利諾可以始終保持為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
B. 義大利獨立戰爭的戰爭經過
第一次獨立戰爭是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1848年1月,西西里首府巴勒莫人民起義,趕走那不勒斯王國軍隊,建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揭開義大利獨立戰爭序幕。
起義迅速發展到倫巴第、威尼斯、托斯卡納等其他邦國和地區。3月18日,米蘭爆發反奧起義,宣布成立共和國;威尼斯人民起義,宣布建立獨立的威尼斯共和國。在23日,撒丁國王查理·阿爾伯特在全國反奧運動推動下對奧宣戰。4月,其他邦國相繼參戰。但是,戰至4月底,羅馬教皇呼籲停止反奧戰爭,並從前線撤回軍隊。
初期,意軍在倫巴第取得一些勝利,但人民武裝斗爭的發展引起各邦君主恐懼,一些邦國從前線撤軍。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二世發動政變,推翻自由派內閣,屠殺愛國者,從而削弱了反奧力量。
5月,西西里起義被鎮壓,各邦君主的叛變使奧地利獲得了喘息之機。6月,奧軍得到增援後轉入反攻。6月底重占米蘭並圍攻威尼斯。7月23~25日,奧軍約7萬人在J.拉德斯基指揮下在庫斯托扎與撒丁王國軍隊4.3萬人決戰。撒軍大敗,損失約9000人。
8月9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撒丁王國將倫巴底、威尼斯、帕爾馬和莫德納等地割讓給奧地利。反奧戰爭失敗激起各階層人民憤慨,以G.馬志尼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派再次起義。8月11日和23日,威尼斯和托斯卡納人民相繼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1月15日,羅馬爆發大規模起義,翌年2月宣布成立共和國,建立以馬志尼等三人為執政官的共和政府。
在日益高漲的反奧浪潮推動下,撒丁於1849年3月12日再次對奧宣戰。23日,撒軍10萬人與奧軍7萬人在諾瓦拉再戰,又遭慘敗。查理·阿爾伯特被迫退位,其子埃馬努埃爾二世即位後與奧停戰議和。
羅馬教皇向歐洲天主教國家求援,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國聚會加埃塔,制定聯合干涉羅馬共和國計劃。4月托斯卡納共和國被顛覆後,法國、奧地利、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王國軍隊聯合進攻羅馬共和國。法軍1萬人向羅馬進逼,奧軍侵佔博洛尼亞,西軍逼近羅馬以南,對羅馬形成圍殲態勢。義大利民族英雄G.加里波第率共和國軍多次挫敗敵軍進攻,遲滯敵軍推進,羅馬共和國暫時轉危為安。
6月,法軍得到增援後,雙方在羅馬城外激戰。6月23日,法軍發起總攻,共和國軍損失慘重,無力再戰。7月1日,議會決定停止戰斗,撤出羅馬;3日,法軍開進羅馬城,教皇政權復辟。8月22日,威尼斯被奧軍攻佔。至此,首次義大利獨立戰爭失敗。 第一次獨立戰爭的失利,資產階級民主派受到沉重打擊。50年代,民主派不斷分化、瓦解,資產階級自由派應運而生。
進入50年代後,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再度高漲,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企圖藉助法國收復被奧佔領的領土,以實現國家統一。法皇拿破崙三世則以「解放」義大利為借口,企圖實現其領土野心。1858年6月,撒丁首相C.B.加富爾和拿破崙三世在普隆比耶爾締結反奧軍事同盟,法國應允出兵協助撒丁,把奧地利勢力逐出倫巴第和威尼斯,條件是撒丁將薩伏依和尼斯割讓給法國。
1859年4月26日,奧地利向撒丁宣戰。29日,奧軍約17萬人(由F.吉烏萊任總司令)越過提契諾河,進入皮埃蒙特,戰爭爆發。初期,撒軍約5.6萬人被迫後退。5月中,法軍11.6萬人(由拿破崙三世指揮)與撒軍在亞歷山德里亞和卡薩列蒙菲拉托地域會合。5—6月,撒法聯軍先後在蒙特貝洛和馬真塔擊敗奧軍,迫其退守明喬河一線。吉烏萊被撤職,奧皇弗蘭茨·約瑟夫親任統帥。6月24日,雙方各投入約16萬人,在維羅納附近的索爾費里諾村決戰。奧軍再敗,損失2.2萬人,撒法聯軍損失1.7萬人。奧軍被逐出倫巴第,敗局已定。對奧戰爭推動了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人民起義浪潮席捲義大利北部和中部。4~6月間,托斯卡納、帕爾馬、摩德納和教皇國等邦國先後爆發起義,推翻君主政權。加里波第率「阿爾卑斯獵人兵團」在敵後開展游擊戰,尋機打擊奧軍。
拿破崙三世對義大利高漲的民族解放運動感到震驚,7月11日單獨同奧地利締結停戰協定。奧地利同意將倫巴第交由法國轉讓給撒丁,但仍占威尼斯,並從法國得到恢復托斯卡納等邦君主政權的保證。11月10日,撒丁迫於法國壓力與奧地利簽訂和約,承認法奧協定條款。義大利人民對此極為憤慨,義大利中部諸邦人民紛紛開展武裝斗爭,抵制君主政權復辟,推進國家統一。1860年3月,中部各邦舉行公民投票,正式並入撒丁王國。4月,西西里首府巴勒莫爆發起義。加里波第率紅衫軍增援西西里,至7月解放全島,為進軍義大利本土做了准備。8月開始進軍那不勒斯,回師義大利本土。8月19日拂曉,在卡拉布里亞登陸;20日發起勒佐之戰;勒佐之戰後,加里波第揮師北上,直取那不勒斯。9月解放那不勒斯。10月,南義大利舉行公民投票,並入撒丁王國。
1861年3月,義大利王國宣布成立。至此,除威尼斯仍由奧地利統治、羅馬處於依附法國的教皇統治之下外,義大利基本實現了統一。
義大利王國成立後,企圖通過王朝戰爭,奪取威尼斯。普魯士和奧地利爭奪德意志統一的領導權而發生尖銳矛盾。
1866年4月,為收復威尼斯並獲得普魯士1.2億馬克的援助,義大利與普魯士結成反奧聯盟。6月17日,普奧戰爭爆發。20日,義大利對奧宣戰。意軍主力12萬人在明喬河一線展開,實施正面進攻:部分兵力從博洛尼亞和費拉拉地域攻擊奧軍翼側和後方。23日,意軍發起進攻,次日在維羅納西南庫斯托扎與阿爾貝特大公指揮的奧軍8萬人激戰,因指揮有誤遭慘敗,損失8000餘人,余部越過米蘭平原向西敗退。奧軍雖獲勝,但因對普作戰失利,無力追擊意軍。7月20日,意海軍在利薩海戰中也遭失敗。與此同時,加里波第指揮的志願軍在亞平寧山區連戰皆捷,解放南蒂羅爾。但義大利政府迫於普魯士俾斯麥政府壓力令其撤軍,南蒂羅爾再度為奧軍所佔。奧軍在普奧戰爭中戰敗,決定了奧意戰爭的結局。8月10日,意、奧簽訂停戰協定,10月3日簽訂《維也納和約》,威尼斯地區歸並義大利。
1866年10月,加里波第率軍打敗一支教皇部隊,攻佔蒙特羅頓多要塞。法國拿破崙三世為阻止加里波第進攻羅馬,派遠征軍經海路在奇維塔維基亞登陸,於10月26日進駐羅馬。11月3日,加里波第率部進至門塔納,遭法軍和教皇軍隊阻擊。由於法軍裝備新式步槍,火力密集,加里波第部遭重創,進軍羅馬行動再次受阻。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被迫撤回駐羅馬法軍。9月2日,法軍在色當之戰中大敗,拿破崙三世成為階下囚。義大利王國政府不再擔心法國的干涉,遂派6萬大軍日夜兼程,趕在加里波第部之前奪占羅馬。9月20日,政府軍和加里波第部同時開進羅馬城。
羅馬教皇庇護九世下令停止抵抗,避居梵蒂岡。義大利王國政府同意教皇避居梵蒂岡,每年撥款12.9萬英鎊作為教皇的經費。
至此,義大利最後完成統一,結束了異族壓迫和封建割據局面,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歐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開展。義大利獨立戰爭雖然是在自由派貴族領導下進行的,但以加里波第、馬志尼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發揮了重要作用。
1871年1月,義大利王國首都由佛羅倫薩遷至羅馬。
C. 義大利獨立戰爭的戰爭背景
義大利是古羅馬帝國的核心,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歐洲資本主義的搖籃。但是,自從中世紀以來,它曾長期陷入四分五裂、內亂不息的局面。從16世紀起,西班牙、奧地利和法國先後入侵義大利。義大利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經歷了幾個世紀的英勇斗爭。到19世紀中葉,席捲義大利全境的民族解放戰爭即將來臨。
D. 義大利實施獨立戰爭之前的政策有什麼問題才導致義大利發動獨立戰爭
戰爭背景
義大利是古羅馬帝國的核心,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歐洲資本主義的搖籃。
但是,自從中世紀以來,它曾長期陷入四分五裂、內亂不息的局面。從16世紀起,西班牙、奧地利和法國先後入侵義大利。義大利人民為爭取民 族 獨 立和國家 統 一,經歷了幾個世紀的英勇斗爭。到19世紀中葉,席捲義大利全境的民族解放戰爭即將來臨。
統一成功原因:
1、民族主義興起,使作為地理概念的義大利有了統一的可能
2、資本主義興起,使資產階級需要統一的國內市場,由於資產階級掌權使撒丁王國實力大增!有了統一的資本。
3、奧地利作為義大利的統 治 者,由於不斷起義和戰爭實力大減
4、文藝復興,使教 皇無法干涉義大利統一
5、主要戰鬥力撒丁王國地處海外,遠離戰場,而且與法國結盟。對抗奧地利!
E. 曾是殖民帝國的義大利,為何如今國內竟然會有兩個獨立王國
首先,義大利境內有兩個獨立的國家,一個就是四周都被義大利包圍的聖馬利諾共和國,另外一個就是梵蒂岡。顯然這兩個小國家在座的小夥伴大部分都不知道吧。義大利又稱義大利共和國,是一個歐洲的國家,義大利是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十三世紀末的義大利更是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發源地。
上圖為梵蒂岡的國門圖片。看到這的小夥伴們別忘了點個贊喲!
F. 義大利獨立戰爭的介紹
義大利獨立戰爭(The Wars of Italian Independence )是指1848~1870年間義大利人民反抗奧地利帝國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三次戰爭。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義大利被肢解為八個封建邦國和地區,除撒丁王國外,均直接或間接受奧地利統治。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義大利人民進行了長期的武裝斗爭。
G. 義大利是怎樣統一起來的
和德意志王國一樣.也是被本土的一個獨立王國統一起來的!
這個王國叫薩丁王國,同時這薩丁王國也有一個高瞻遠矚的首相,他叫家富爾!
義大利的歷史,在地中海地區,不論從文化或社會發展角度都占據著最重要的地位。這一地區有著重要的史前時期人類活動的記錄。許多地方,如拉丁、托斯卡納、翁布里亞、巴西利卡塔,都有著重要的考古遺址。大希臘,埃特魯里亞文明,以及其後的羅馬帝國分別統治了這片土地許多個世紀。義大利的發展亦即是羅馬帝國的興衰。
中世紀時,由於西羅馬帝國滅亡,義大利地區隨著中世紀的封建制度,變成以城邦發展為主體,教廷在中世紀對義大利以至全歐洲有著長遠的影響。15世紀末,發源於義大利中部佛羅倫薩的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運動確定了近現代歐洲思想和藝術的根基。文藝復興令義大利地區雲集著各種有專能的學者,多個城邦的經濟蓬勃,每個富甲一方的義大利富商成為當地的大地主。義大利自然被分裂成多個小城邦國。
作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義大利卻姍姍來遲。在法國的拿破崙的軍事行動,義大利各個城邦國都被其征服,由拿破崙劃成一個義大利王國(Kingdom of Italy),這是現代史上義大利的第一次統一。但這個王國維持了不久,當拿破崙在1815年戰敗投降後,歐洲列強召開維也納會議,重新劃分歐洲,義大利王國被瓦解,回復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的多個城邦國。當中中部劃分為教皇國(Papal State),由教廷掌管羅馬。奧地利帝國的勢力也滲透至威尼斯和義大利東北部。
此後40年,義大利地區和整個歐洲大陸都經歷多次大規模的民族革命浪潮,歐洲近代民族主義之父朱塞佩•馬志尼提出統一義大利的設想。與此同時,薩丁尼亞王國(Kingdom of Sardinia)在1850年代迅速崛起,義大利統一運動的策劃者卡米洛•奔索•迪•加富爾伯爵,就是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在1850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國王時的首相。由革命家加里波第於1860年開始發動統一運動。1861年3月17日義大利半島上的各個公國和兩西西里王國(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合並成為義大利王國(Kingdom of Italy)。除了教皇國因為受法國保護下仍然在中部存在外,義大利半島已見統一。直到1870年9月20日,羅馬成為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這也標志著義大利統一的完成。教廷被迫在梵蒂岡成為義大利境內的一個獨立國家。
統一後的義大利漸漸涌現殖民主義意識,義大利曾在1911年發動意土戰爭奪取北非的利比亞沿岸。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4年爆發,1915年義大利向同盟國宣戰,在沒有積極參戰的情況下成為戰勝國,取得東非和巴爾干半島部份土地。1922年,法西斯獨裁者本尼托•墨索里尼當選總理,掌握了政權,並進而與納粹德國以及日本結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的一員。1942年,反對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國王發動政變,逮捕了墨索里尼,並加入同盟國集團,與軸心國作戰。1946年6月2日,一份關於結束君主制政體的備忘錄標志著義大利共和國的誕生。1948年1月1日,新憲法生效。
義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及歐盟成員國,更是八國首腦高峰會議的始創成員。雖然當今歐洲強國為法國和德國,但是義大利亦有積極地參與西歐政經一體化的進程。
2006年4月11日,義大利內政部公布了議會選舉結果。中左聯盟在眾議院630個議席中獲得348席。在參議院,中左聯盟獲得158席,中右聯盟獲得156席,另一個席位由上述兩大聯盟以外的小黨派獲得。5月10日,中左聯盟推出的候選人、前眾議院議長、終身參議員喬治·納波利塔諾當選新一屆總統。5月17日,以中左聯盟領導人普羅迪為總理的新一屆政府宣誓就職。
國名來源
「義大利」一詞第一次出現在希臘作家Erodoto的作品中,原意本指亞平寧半島南部古布魯蒂姆地區(拉丁語:Bruttium,今卡拉布利亞),後引申指居住此地人(希臘語:Italiótai)。
據詞源學考證,italiós為希臘語化的埃特魯利亞語,同源詞亦見於同時期其他記載,對此義大利詞源學家、哲學家瓦羅(Varrone);天文學家、哲學家伽利略(Gellio)均有所考證。但仍有專家此結果質疑,認為其詞另有所源。最近語源學家——喬萬尼•塞梅拉諾,以其論證以印歐語系源於某種閃米特語而聞名——以語言學角度考證並提出該詞源自阿卡德語atalu,意為日落之地。
H. 在二戰結束後,為什麼義大利沒有被解體
義大利是二戰的發起者之一,但二戰結束的時候卻成為了戰勝國,這主要取決於義大利中途改變了陣營。而且在二戰結束後並沒有被瓜分,主要的原因是義大利在二戰後扮演自己是受害者,而且英美對於自己國家的私心,袒護和包庇義大利。戰後對於義大利的判決各國意見也不同意,這就為義大利逃脫提供了契機。
總之義大利能夠在二戰後保持國家主權獨立,並沒有被瓜分,主要靠的是當時義大利的投機取巧,甚至可以說是他轉變陣營帶來的契機。
I. 強大的義大利為什麼允許在他首都羅馬城內的凡帝岡獨立凡帝又為什麼獨立呢這其間是怎樣一個過程
凡帝岡是個宗教國,世界的教皇就在凡帝岡。以前的他,掌管一半以上義大利的國土。而且,居民死了,居民的土地要歸凡帝岡所有,各國國王,一定要有凡帝岡派出的修道士監督和傳位禮儀才能算是真正的國王,要不然,會受到各國的侵略卻不能得到任何人的幫助。義大利以前也發達過文化革命,指出宗教的錯誤,可是受到的嚴重的鎮壓。到了近代,義大利才收回了整個國家國土,凡帝岡教皇也決定推出政治,不再參與,可是,他依然是自己一個國家,而且對政治還有一定的影響,比如說新定法律,他們要是反對,很難能實行。凡帝岡所有國民都是基督教使者,信仰者遍部全球各國。力量很大,教皇也會經常外出訪問受到各國高級領導人的厚待,(沒去過中國)由於一直與台灣有交往,所以中國大陸一直沒與凡帝岡為交往,中國的基督教會的教徒也被國家規定,不得效忠教皇。只能效忠國家。
義大利的國中過還有1個,叫SAN MARINO,聖 馬力諾。大小和凡帝岡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