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特朗普制裁伊朗,為何歐盟卻反而資助給伊朗
歐盟與美國在地緣政治上分歧,以及對美國中東政策的失望,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對於錢的問題,美國的歐洲盟友們可以說是一毛不拔,甚至於軍費問題吵了好幾個月,也沒吵出個所以然來。然而,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加大對伊朗制裁後,美國的盟友們卻開始送錢給伊朗。究其背後原因,還是因為美國在制裁伊朗時從來不考慮歐洲的感受,歐洲需要用行動表明,歐洲會在必要情況下為保護歐盟的利益抵制美國的霸權主義,甚至於反水也在所不惜。
圖為默克爾和特朗普
追溯伊朗問題起源,就不得不談伊朗核問題。美國想讓伊朗放棄核武器,卻對以色列擁有核武器的事實默許,雙重標准難免引起伊朗的不爽。目前,美國變本加厲明顯是沒事找事,想徹底廢除伊朗研製核武器的能力,這放到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是難以接受的。歐盟的此次支援也是對伊朗的力挺,也能避免伊朗因為美國的制裁做出什麼出格的事來。
❷ 歐盟能做到挽救伊核協議嗎
特朗普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已經一周。在反復權衡與糾結中,歐盟暫時與伊朗達成一致:挽救伊核協議。當地時間5月15日晚間,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和德國、法國、英國外長一起,與到訪的伊朗外長扎里夫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就伊核協議舉行了會談、磋商。歐盟對外事務部隨後發布的公告稱:「我們決定確保伊核協議繼續有效。盡管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任務,但我們依然決定堅持,並將著手採取適當措施。」莫蓋里尼表示,這是一次「有成效的會晤」。扎里夫也說:「我相信,我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歐盟的選擇:對抗或服軟
美國威脅將對與伊朗繼續進行貿易往來的歐盟企業施加「連坐」制裁,歐盟進退維谷,似乎只有三種可能的選擇。
走向對峙。如果歐盟無視美國威脅,在接下來與伊朗的談判中達成一致,成功挽救伊核協議,那就等同於與美國直接對抗。這樣的先例並不是沒有。1996年,美國國會先後通過針對古巴、伊朗、利比亞的制裁法案,同時把制裁對象擴展到與被制裁對象相關的第三方,即在這些國家某些領域進行投資或與其有貿易往來的第三國公司。當時,這個所謂的「次級制裁」惹怒了美國的歐洲盟友,歐盟出台「反製法」,禁止歐洲公司及個人遵守美國的制裁法案,同時對這些公司給予財政補貼,以保護歐洲企業。目前,歐盟內部的強硬派已提出不排除重啟「反製法」來對付美國。
謹慎對抗。與跟美國硬拼相比,更大的可能是,歐盟可能採取其他方式,消除或減輕美國制裁的影響,比如動用歐洲投資銀行的貸款資助在伊朗投資的中小企業。因為面對美國制裁,絕大多數銀行會迫於美國的壓力,減少甚至停止在伊朗的業務,不再給予遭受「次級制裁」的公司資金支持,導致這些企業出現資金困難。由於上述銀行基本都在美國有分行及業務,因此完全受制於美國。當然,歐洲這樣做必須非常小心——如果這樣做依然會刺激到特朗普的話,誰也不知道特朗普下一步會採取什麼措施。
暫時服軟。與美國的正面沖突,無疑將使歐洲企業付出極大代價。如果因為要保全歐盟的政治顏面而讓企業蒙受損失,估計企業也不會願意。特別是對大型企業來說,他們可能不會為了與伊朗的生意而放棄與美國的生意,在他們看來,企業的年終報表畢竟比歐盟的政治臉面更為重要。如此一來,歐盟只能在政治上暫時屈服。
所以,在許多分析人士看來,對於歐盟來說,現在似乎沒有一條好走的「光明大道」。
來源:央視網
❸ 在《伊核協議》上,為什麼英法德意見如此統一
因為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才如此統一。
此外,伊朗的力量和影響力無法與敘利亞媲美,這使不久前對後者開槍的英國人和法國人轉過身來,對伊朗政府起到了堅定的保護者的作用。如果已經談判了十多年並且得到多方保證的伊朗核協議丟失,那麼多邊協議在國際舞台上的信譽肯定會降低,並且已經遭受挫折的多邊主義將受到沉重打擊。歐洲國家意識到,只有通過溝通和信任而不是孤立,才能真正解決伊朗核問題,努力捍衛伊朗核協議反映了審慎和理性的外交觀念。
❹ 為什麼除美國外其它G7都擁護伊朗核協議
因為美國在伊核協議中承擔的最多,獲得的最少,所以美國不願繼續了。
其他國家都是歐洲國家,是伊朗核威懾的主要目標,他們自然不願放棄伊核協議。
❺ 德國為什麼會有資格參加六國與伊朗的核談判
自從伊朗核問題備受國際社會關注以來,德國一直同英法兩國代表歐盟積極與伊朗進行談判,勸服伊朗放棄核計劃。今年初,伊朗核危機迅速升級,聯合國安理會開始介入此事。但並非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德國並沒有因此而偃旗息鼓,而是更加活躍地參與各種斡旋。德國為何如此「熱心」此事呢?
二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一直受美國、英國等國的控制。但是,隨著其戰後經濟的快速恢復和發展,德國國力日益強大。特別是在1990年德國實現統一之後,科爾政府致力於重振德國大國地位。他通過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而使德國成了歐洲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國際舞台上,德國也越來越活躍。施羅德執政之後積極參與處理全球熱點事務,首開德國向海外派兵之先河,進一步擴大德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施羅德政府通過向阿富汗派兵維和、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等一系列驚人之舉大大提升了其國際地位和威望。新總理默克爾上台伊始就馬不停蹄地穿梭訪問世界主要大國,致力於拓展德國國際影響力和深入提升其國際形象。
從阿富汗維和到向剛果(金)派兵、從斡旋中東危機到幫助伊拉克戰後重建,幾乎都有德國人的身影。在伊朗核危機這個當前世界最熱點的問題上,德國不可能不發出聲音。
分析人士指出,在解決伊朗核問題上,美國需要歐盟的合作,為其開道探路。德英法三個歐盟大國中,德國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是美國重點依靠的對象。這一方面是因為與英法相比,德國國力和國內局勢更加強大和穩定,政府有更多精力參與國際事務;另一方面,美國要想與歐盟修好關系,必須籠絡住德國這個主導歐盟事務的大國。
德國與相關國家的良好關系使其成為溝通各方的重要「橋梁」。默克爾政府靈活的外交手法使其與美國改善了因伊拉克戰爭而變冷的雙邊關系,並繼續與俄羅斯等世界上其他大國保持良好關系,這使德國在協調各方立場時游刃有餘。
眾所周知,德國一直在謀求躋身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行列。近來與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一起斡旋伊朗核問題,其目的之一就是利用這一時機擴大其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力,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套近乎」,為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打基礎。
❻ 英法德向美表明伊核問題立場,為什麼要歐洲必須承擔責任
英國,美國,法國作為歐洲最重要的國家,在伊朗核問題上的立場,是很有話語權的,所以必須要承擔責任。伊朗核問題上其實最佔有話語權的是美國,美國對伊朗的核制裁上就已經規定了伊朗核的發展。但是如果其他國家不管的話,任由伊朗的核發展將會出現非常嚴重後果。
在伊朗核問題上,英國德國法國站在了一起,使得歐盟國家的立場非常的一致,這和美國相對抗。如果幾個國家在聯合國大會上有著達成一致的協議,或許對於解為伊朗核問題是非常有效的。
❼ 美國在退出伊核協議之後,歐洲各國站在伊朗一邊,為何美國遭盟友拋棄
這是因為在伊核協議上本來也是美國率先不講道理退出的,本來美國就理虧,在加上歐洲這些國家一直都在美國霸權下生活著,也想反抗一下,幫助伊朗。所以現在歐洲也是援助伊朗了一些錢財,引起了美國的極度不適。
現在雖然看似美國還在制裁伊朗但實際情況確是歐盟國家藉助伊朗來和美國進行博弈,現在美國已經開始重新啟動制裁伊朗的計劃,但是這次的制裁有歐盟站位,所以對伊朗的影響應該不是很大,畢竟歐盟長期生活在美國的陰影裡面,也是時候反抗了。
❽ 歐洲讓伊朗履行伊核協議,伊朗會不會為了錢停止核武器研發
伊朗現在應該不會為了錢而停止核武器的研發。歐洲讓伊朗里履行伊核協議,但現在決定權並不在歐洲的手裡。美國現在已經進行了軍事經濟各方面對伊朗的封鎖。都沒有讓伊朗放棄核武器的研發。只能說伊朗並不會為了錢而聽之後開發。拿著錢他國家安全沒有保障。但是拿著核武器,他的國家安全是有保障的。
美國希望徹底封鎖伊朗的石油出口,斷絕伊朗的主要經濟來源,從而扼殺伊朗的經濟發展。這等於是,鎖死伊朗國民經濟發展的權利,封殺伊朗國民尋求幸福生活的權利。對此,伊朗無法接受。任何國家都擁有平等、公正的自我發展的權利,不能因為美國一紙禁令,就放棄國家發展的基本權利。
❾ 為什麼英法德支持伊朗
經濟利益是這些歐洲國家很重要的考慮。因為美國和伊朗的關系中斷之後,美國在伊朗沒有任何的經濟利益,只有政治上的相互博弈和斗爭,歐洲則不然。歐洲在伊朗有很多的經濟利益,特別是油氣公司,包括義大利、法國等國家的公司都參與進去了,美國一制裁它們被迫都退出來;一簽伊核協議,它們馬上就返回了,那麼現在美國又要否定伊核協議,它們又要退出來,所以從長遠角度看,會危害歐洲國家的經濟利益。「另外,從近來的情況來看,中東地區的局勢若動盪起來,首先受害的是歐洲國家,敘利亞已經是個很大的教訓,而面臨的最大外部威脅實際上就是難民問題。事實證明,難民問題不僅是單純人口流入的問題,而且還能帶來恐怖主義。所以歐洲還是希望中東地區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