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人的禮儀,(急需)
服飾禮儀
伊朗國內的民族很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裝,但其樣式大多比較簡單,而且寬大,以適應溫暖的氣候。伊朗的男人一般穿不超過膝蓋的長衫,腰圍至腳面以上的圍褲,頭裹長長的包頭巾。土庫曼民族的女性穿著燈籠褲,這種褲子褲腳很小,以防風沙進入。在德黑蘭庫姆一帶,婦女普遍穿伊斯蘭的標准服飾,用一塊大黑布從頭遮到腳,只露出眼睛和鼻子。
儀態禮儀
在伊朗,人們言談舉止是很有講究的,在說話或跟對方正面而坐時,應將兩手平放而不可雙手交叉,雙手交叉著說話,就會被認為態度傲慢,甚至被視為有意挑釁。在伊朗微笑和點頭實際上只是主人的一種禮貌的表示,並不一定是表示同意。另外,由於他們潔身時多用左手,因而認為左手是不幹凈的,所以在接觸取物時不能用左手。
相見禮儀
注重打招呼時的禮貌用語,是體現伊朗人良好素養的一個方面。人們相見時一般都要說"薩拉姆"(你好),甚至素不相識的人相見也是如此。他們喜歡別人在打招呼時稱他們的姓並加上學術或職務的頭銜。伊朗人取名字的范圍非常廣泛,幾乎沒有任何限制,一般與伊斯蘭教有關的名字較多,如馬哈穆德,拉蘇爾,阿里等。婦女的名字多用茲芭,法拉赫等。女子出嫁後多保留娘家的姓名,現在稱呼某某夫人時,也可用丈夫的姓。伊朗人在與賓客相見時,一般習慣以握手為禮,然後親吻對方的雙頰。由於等級觀念很強,見面禮節也有區別,身份相同的人以互吻嘴唇為禮;身份稍低的人以吻面頰為禮;身份差距很大的人,則以一方俯在另一方面前為禮。
餐飲禮儀
伊朗人的餐飲習俗獨具風格。總體而言,他們愛吃麵食,也吃米飯。對中國的大餅等比較喜愛。游牧地區的人們以牛奶、黃油為主食;農業區的人們主食有面餅、米飯等。喝茶是伊朗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大多愛喝紅茶,並喜歡在茶中加糖。按當地傳統,土庫曼人唱歌前必喝紅茶,每逢節慶喜事,人們必定先喝紅茶,然後載歌載舞。
喜喪禮儀
根據穆斯林習俗,相親相愛的男女雙方,必須由男方提出求婚,經女方正式同意後,便可舉行結婚儀式,他們從定婚到結婚要經過十幾道程序。信奉伊斯蘭教的土庫曼民族,定親時,男方要用30隻羊送給女方作為聘禮。定親後到結婚的前一天,男女雙方不能見面,成婚一周後,新娘就回娘家,一旦知道懷孕了,則立即回夫家。伊朗伊斯蘭教徒去世後,人們將其屍體移入清真寺的停屍房。在埋葬過程中,人們又為死者祈禱,埋葬後人們要為死者定期舉行各種儀式,以示悼念。
節日來臨之際,婦女忙著大掃除。除夕到來,合家歡聚,各家各戶用乾草點起"祝火",人們都從上面跳過去,意為免災求和平。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訪親友,互祝新年快樂。最後一天,則是全家人外出郊遊,這時大小公園里遊客如雲。
商務禮儀
在伊朗,進行商業性會面,遞交名片是必要的,最好要用波斯文,實在不得已,也可用英文。伊朗工商界人士好禮而講究正式禮節。在商務會談時直截了當,往往效果不佳,他們不習慣於對事情立刻作出抉擇。不要以洋娃娃作為禮物,否則會被誤認為瞧不起他們信仰的宗教。
旅遊禮儀
在公歷3月到伊朗旅行是最好的季節。德里蘭的美景往往使人陶醉,若北上黑海或南下波斯灣,那裡風光更是迷人,碧波萬頃。但外出旅行在大城市交通較擁護,如趕上穆斯林節日和星期五祈禱日,更是如此。即便這樣,也應給老人讓座。當地不許婦女與丈夫以外的男人同行。夫妻外出必須帶上結婚證書。參觀清真寺必須脫鞋,頭上必須有一樣東西,如帽子或手帕。
主要禁忌
伊朗人嬰兒的眼睛特別第三,最忌諱別人議論嬰兒的眼睛。他們忌諱左手遞交物品,稱左手為下賤的手。禁食豬肉,不食自死的牲口,也不吃外形可憎或不端正的動物的肉,忌吃無鱗的魚。
❷ 各國人民見面問好的方式
作為一種常見的見面禮節,初次見面相識的可以握手,老朋友久別重逢也要握手。別人伸手同你握手,而你不伸手。是一種十分失禮的行為。男女握手,要由女子先伸手。如果女子不願握手,也可微微欠身問好。如年齡差別明顯,則由年長者先伸手。同婦女握手,以輕輕握及即可,不要使勁緊握。握手時,通常都用右手,但如右手有病或有其他原因不能握手時,也可用左手代替並請對方諒解。男子握手.應摘去手套;如不能摘去,應說一聲「Excuse my gloves」;女子握手,不必脫手套,也不必站起。客人多時,握手不要與他人交叉,讓別人握完後再握。握手時,不可目光另看別處,或另與第三者談話。握手後,不要當對方的面擦手。
如不願握手,微微欠身鞠一個躬也是很有禮貌的;中國人抱拳作揖,東南亞佛教國家的人雙手合十,也是一種禮貌,容易被人接受。對一面之交或不相識者,可點頭致意。對一天多次見面或經常見面的熟人,也可點頭微笑致意。
在西方,親人、熟人之間久別見面,或遠行送別,多是擁抱、親吻、貼臉頰。但除夫婦之間擁抱親吻外,一般都是親臉膛、貼臉頰。男子對尊貴的婦女,有時親一下手背。擁抱則視情況,有的是熱情擁抱,有的則純屬禮節性的。
總之,見面打招呼,形式多種多樣,總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既不應冷淡失禮,也不宜過分熱情,以至舉止失常,貽笑他人。「不亢不卑、落落大方」,正是最好的總結。
但是,在尊重老人、婦女時,也應考慮到各國不同的觀念和習俗。中國人以「尊老」為美德,以「老」字為尊稱。見了老人稱「老先生」、「老太太」、「老大娘」,對年高德劭者稱「郭老」、「謝老」;甚至有些人還不怎麼老.也被人稱為「老師傅」、「老大爺」,以示尊敬。而在許多西方國家,老人講究獨立,不願別人稱自己老,不願別人對自己做不必要的攙扶、照顧;不願依附於子女生活;不喜歡人家恭維自己的年齡;年老的婦女,同年輕人一樣講究穿著打扮。據說,有一次,中國留學生在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城市舉行盛大聚會,賓客如雲。當地一所名牌大學的校長和他的母親也光臨盛會,留學生的代表在致歡迎詞時特別提到:「某某老夫人的光臨使我們全體同學感到榮幸。」不料,「老夫人」這個「老」字卻觸痛了這位校長的母親,當時她臉色遽變,十分尷尬,從此再也不在中國留學生的聚會上露面。
在伊斯蘭教的國家,男女的界限視各國開放的程度有所不同。對婦女的禮貌也要注意尊重當地習俗,一般婦女不願同陌生的男子接觸;有的還蒙上面紗;教規嚴的國家,喝酒要被處以鞭刑。男子不得與婦女握手。外國的女子主動伸手,當地的男子也不好來握手。1990年在北京舉行亞運會,當伊朗隊運動員舉行亞運村的入村儀式時,伊朗隊婉言謝絕了中國姑娘為其打國旗,說「因為宗教關系,不允許女性參加正式儀式」。由此可見,適應不同的對象、環境和習俗,應該成為我們行動舉止的一項重要依據。
❸ 伊斯蘭見面怎麼打招呼
伊斯蘭的問候方式是祝安詞:
問候:按色倆木 阿萊庫姆----意思是 祝你平安
回答:我阿來苦悶 色倆木 ---意思也是 祝你平安。
❹ 伊朗禮儀常識有哪些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The Islamlc Republic of Iran )簡稱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有「歐洲陸橋」、「東西方空中走廊」、「亞利安人之國」之稱。面積164,5萬平方公里。人口5200萬,98%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波斯語為官方語言。貿易交往中大多使用英語,但日常生活上則很難派上用場。
年8月16日與我國建交。首都德黑蘭(Tehran)人口800萬,小汽車有100萬輛以上,入夜街道上五顏六色的小汽車川流不息,它不僅是伊朗,而且是西亞的最大城市。
按照伊朗的禮俗,每年的4~9月間,天氣炎熱,穿襯衫,打領帶即可,其他時候宜穿保守式樣的西裝。拜訪商界、企業界或政府部門須先訂約會,談公事要遵守時間。和伊朗人打招呼,要稱他們的姓加上學術或職務頭銜。根據當地的商業習慣,進行商務活動時,首先彼此要提示所希望的價格、條件,然後相互讓步達成協議。生意洽談,按伊朗人的習慣,往往相當費時。雖然起初所提示的價格很難接受,但不必灰心,仍然要不屈不撓地進行交涉。有一點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即對方的意識觀念與我們的差異。注意不急躁、不慌張、不灰心。伊朗人信奉伊斯蘭教,不要傷害伊朗人的自尊心,並要十分注意不能有不尊重伊斯蘭教的言行。觀光、商業旅行到伊斯蘭教國家時,都可以參觀伊斯蘭教教堂,但必須遵守他們的禮節:要脫鞋,頭上必須有一樣東西,如帽子或手套。女性衣著更須注意,不宜太暴露。不能穿迷你裙,肩膀到膝蓋必須掩蔽不露,衣袖不可短到露肩或露出腋下,當地禁止喝酒,也不能攜帶酒精類的飲料。不食豬肉,烤羊肉串是伊朗名菜。伊朗中、下層人士喜歡上茶館,泡上一壺紅茶,擺上冰糖塊或榛子果仁、巴旦杏仁、阿月渾子和葡萄乾等。在伊朗,茶館也是人們信息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場所。
到伊朗,宜持用印有波斯文、英文的名片。伊朗商人比中東其他地方的商人好禮而講究正式,招待殷勤,打交道時宜以正式而保守方式進行。伊朗人以其數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為驕做,在交談過程中,可多強調中國與波斯商賈往來的悠久歷史。
商務活動最好於10月至次年4月前往,天氣比較涼爽。6~8月,商人渡假者較多。機場檢查相當嚴格,出境時要留3個小時的餘裕才好。到都市以外的小地方,需要懂點波斯語。
海關免稅香煙100支,或雪茄10支,或煙草半磅。出境限300Rlals。外幣不限,入境時先申報攜帶外幣數額,出境時可以攜出。因出境時會查驗,向銀行兌換時,一定要保留兌換證明。在伊朗,搭坐計程車要事先談妥車資,計程車付小費。飯店、旅店已附加10%服務費於賬單內。其他服務每次給10個Rials即可。當地水果名產有西瓜、香瓜、番茄等。
伊朗北部戈爾草原的土庫曼人,世代過著游牧生活。他們以羊糞作燃料,以羊肉、羊奶製品為主食,或把很多羊肉摻在少量米中煮成飯。他們視羊肉為最有營養的食品。且有唱歌喝紅茶的習慣。
加高院牆防止被偷看婦女穿長袍也能下海維護游泳池助人就業在國內久住蝸居,來到伊朗後,我很喜歡伊朗人寬敞的住宅,尤其羨慕他們家裡那清澈見底的游泳池。
也許是地廣人稀的緣故,即使在首都德黑蘭這樣的繁華都市裡,塔樓也不多見,而獨門獨院卻比比皆是。雖然一座座院落風格各異,但是房前屋後總少不了核桃、柿子等果樹,還有大小不一、形狀多樣的游泳池。我的朋友卡里米說:」游泳池既能點綴庭院,也是休閑的理想場所。現在,游泳池幾乎已經成為伊朗中產階級家居的標准配備之一。「普通人家的游泳池一般建在庭院的一角,多為規矩的長方形,也有浪漫的曲線形。游泳池的大小根據院子的面積而定,大的有50平方米,袖珍型的則不過十幾平方米。式樣則根據主人的財力和愛好而定。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在游泳池壁上貼上瓷磚或漂亮的馬賽克,旁邊還配有按摩池和桑拿房。普通人家則在游泳池池底和池壁上簡單地抹上水泥後刷漆,不講排場只求實用。喜歡在院子里多留些綠地和活動空間的人家,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則把游泳池建在自家的地下室里。
修建游泳池花費不是很高,簡單的約合2000美元,奢侈點的需要上萬美元。由於伊朗有游泳池的人家很多,社會上出現了專靠維修和保養游泳池為生的工人。按照工作量大小,他們每保養一次游泳池,能掙二三十美元。
鄰里間有道高高的牆游泳池是名副其實的「水老虎」。伊朗是一個缺乏淡水的國家,特別是到了夏天用水高峰期,自來水公司為每個家庭規定了用水定額,對超出定額的部分徵收高額罰款,這對有游泳池的家庭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因此,有游泳池的人家都在院子里打了水井,用水泵從地下抽水供游泳池用。當游泳池注滿水後,保持水質的清潔很重要,人們要定期清除池底的沉澱物,打撈落在水面上的樹葉,有條件的人家還安裝了循環水系統。
在伊朗,不僅男子喜愛游泳,女性也喜歡這項運動。但是,根據伊朗的伊斯蘭文化和道德風俗,穆斯林女性的毛發和肌膚是不能暴露給外人看的,只能在自己的丈夫和父母等至親面前揭頭巾。因此,為了防止被外人看到,有游泳池的人家都把與隔壁相鄰的一面牆修得特別高,有的高達4米,有的人家甚至用不透明的硬塑料板豎起一面高高的牆,或者沿著牆根種上枝葉茂密的大樹,以阻擋鄰居或路人的視線,防止家中的女性在游泳時春光外泄。
但是,隨著德黑蘭等大城市人口近年來急劇增加,五六層高的公寓樓逐漸增多,那些高層的窗戶對鄰近別墅的隱秘性構成了威脅。有不少公寓樓在設計時為了尊重他人隱私,在正對鄰家別墅的一面不開窗戶,盡量避免發生偷窺的可能。女性為了能做到百分之百安全,有時會穿著緊身的衣褲游泳。其實,在伊朗,不往鄰家院里張望是人們遵守的基本公德。
公共游泳池裡有秘密由於不是家家都有條件修建游泳池,因此公共游泳池在伊朗隨處可見。伊朗的公共游泳池分室外池和室內池兩種。公共游泳池的大小一般和標準的比賽用池一樣,分成若干泳道。公共游泳池的設備較好,還配有冷熱按摩池。
在公寓樓、飯店裡的公共游泳池和專門的游泳場館,男女被嚴格地隔離開來。通常的做法是,男女在不同的時段分別使用游泳池,男士使用的時間比女士長些。有一次,我住進伊朗的一家四星級飯店,興沖沖地跑到游泳池想一游為快。不料,看門的工作人員說:「今天是女士專場,不對男士開放,請明天再來吧。」伊朗人也喜歡天然游泳場。在伊朗北部裏海度假勝地和南部的波斯灣海域都有天然浴場。這里男女分泳的方法是按區域劃分,男女被要求使用各自的專區,不可越雷池半步。女士專用區往往設在一片隱蔽的天然海灣,數百米之外就有提醒男士止步的標志。最顯眼的標志就是一大片像建築工地用的塑料布,從沙灘開始豎起,一直延伸到海里幾百米遠。剛到伊朗時,我不知道這是圍在女游泳區的保護裝置,還以為是什麼神秘的建築,想湊近看個究竟。不料,半道就被人截住,一打聽,原來這是一片讓男人走開的地方!
有一次,我在波斯灣的基什島海灘遊玩時,看到幾名女子穿著傳統的長袍下了水,黑色的長袍隨波展開,遠遠看去就像是一隻只水母漂浮在水面上。這是特別想游泳而因某些特殊原因無法去專區的女士想出的奇招。一位叫瑪莉亞姆的姑娘說,她就曾穿著長袍游泳。我說那樣豈不是特別不舒服,她向我透露了小秘密:其實游泳的婦女在袍子里都穿了游泳衣,在水裡沒有什麼不便。穿著長袍游泳的女性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❺ 請問伊朗的基本問候語是什麼
中文音譯
你好是槽泥瑪
晚上好是
泥瑪帝碧
❻ 穆斯林問好打招呼怎麼說
應該說賽倆目。
賽倆目(色藍/色蘭),阿文:السلام عليكم 是伊斯蘭最常用的問候語,全世界穆斯林無論日常生活中使用何種語言,「祝安辭」一律使用的是阿拉伯語。「賽倆目」的全文是:安賽倆目阿來庫姆,我來阿來庫姆,賽倆目。漢語意思為:願真主的平安、慈憫和吉慶在你上。
拓展資料:
穆斯林必須遵守的禮儀簡略如下:
1、保持以穆聖所說的那種賽倆目言辭道安,即「祝你們平安」,也可以加上「並得到真主的慈憫和吉祥」。如果有人說賽倆目道安,就要馬上回答說「也祝你平安」,回答時最好是加上「並得到真主的慈憫和吉祥」。說賽倆目是聖行,而回答卻是當然的,不回答則犯罪。
2、即使給道安的人是一個人,也應該使用復數人稱代詞。說賽倆目道安的目的是服從真主和使者的命令,是為了加固穆斯林間的友誼、安定、和平的關系。
白拉儀·本·阿濟布傳述:穆聖命令我們做七件事:看望病人、參加殯禮、回答噴嚏、援助弱者、幫助被欺負者、倡揚賽倆目(和平)、給發誓者提供踐約的機會。
3、如果到一個家庭或路上碰見一個人,就應該先說賽倆目再交談;在結束一個場合或交談後,以賽倆目結束。
真主說:「信教的人們啊!你們不要進他人的家去,直到你們請求許可,並向主人祝安。這對於你們是更高尚的。」
賽倆目——網路
❼ 初次與伊朗老外見面怎樣與用英語問候
assala mu alay kum 這么說肯定錯不了
❽ 各國問好的方式
作為一種常見的見面禮節,初次見面相識的可以握手,老朋友久別重逢也要握手。別人伸手同你握手,而你不伸手。是一種十分失禮的行為。男女握手,要由女子先伸手。如果女子不願握手,也可微微欠身問好。如年齡差別明顯,則由年長者先伸手。同婦女握手,以輕輕握及即可,不要使勁緊握。握手時,通常都用右手,但如右手有病或有其他原因不能握手時,也可用左手代替並請對方諒解。男子握手.應摘去手套;如不能摘去,應說一聲「Excuse my gloves」;女子握手,不必脫手套,也不必站起。客人多時,握手不要與他人交叉,讓別人握完後再握。握手時,不可目光另看別處,或另與第三者談話。握手後,不要當對方的面擦手。
如不願握手,微微欠身鞠一個躬也是很有禮貌的;中國人抱拳作揖,東南亞佛教國家的人雙手合十,也是一種禮貌,容易被人接受。對一面之交或不相識者,可點頭致意。對一天多次見面或經常見面的熟人,也可點頭微笑致意。
在西方,親人、熟人之間久別見面,或遠行送別,多是擁抱、親吻、貼臉頰。但除夫婦之間擁抱親吻外,一般都是親臉膛、貼臉頰。男子對尊貴的婦女,有時親一下手背。擁抱則視情況,有的是熱情擁抱,有的則純屬禮節性的。
總之,見面打招呼,形式多種多樣,總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既不應冷淡失禮,也不宜過分熱情,以至舉止失常,貽笑他人。「不亢不卑、落落大方」,正是最好的總結。
但是,在尊重老人、婦女時,也應考慮到各國不同的觀念和習俗。中國人以「尊老」為美德,以「老」字為尊稱。見了老人稱「老先生」、「老太太」、「老大娘」,對年高德劭者稱「郭老」、「謝老」;甚至有些人還不怎麼老.也被人稱為「老師傅」、「老大爺」,以示尊敬。而在許多西方國家,老人講究獨立,不願別人稱自己老,不願別人對自己做不必要的攙扶、照顧;不願依附於子女生活;不喜歡人家恭維自己的年齡;年老的婦女,同年輕人一樣講究穿著打扮。據說,有一次,中國留學生在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城市舉行盛大聚會,賓客如雲。當地一所名牌大學的校長和他的母親也光臨盛會,留學生的代表在致歡迎詞時特別提到:「某某老夫人的光臨使我們全體同學感到榮幸。」不料,「老夫人」這個「老」字卻觸痛了這位校長的母親,當時她臉色遽變,十分尷尬,從此再也不在中國留學生的聚會上露面。
在伊斯蘭教的國家,男女的界限視各國開放的程度有所不同。對婦女的禮貌也要注意尊重當地習俗,一般婦女不願同陌生的男子接觸;有的還蒙上面紗;教規嚴的國家,喝酒要被處以鞭刑。男子不得與婦女握手。外國的女子主動伸手,當地的男子也不好來握手。1990年在北京舉行亞運會,當伊朗隊運動員舉行亞運村的入村儀式時,伊朗隊婉言謝絕了中國姑娘為其打國旗,說「因為宗教關系,不允許女性參加正式儀式」。由此可見,適應不同的對象、環境和習俗,應該成為我們行動舉止的一項重要依據。
❾ 問好時應說什麼
澳洲毛利人喜歡碰鼻子行禮
阿拉伯人常用"在你面前的是你的親人,在你面前擺著的是平坦的道路",來表示問候
印度人的問候方式是見面時以鼻額相碰,彼此緊緊擁抱
尼泊爾老人尼泊爾賓主相見時,雙手合十,口中道聲"納馬斯得"。在山區,主賓相見時,主人伸出舌頭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因為舌頭和心都是鮮紅的,紅舌頭代表赤誠的心。
非洲部落在非洲,有的民族見面後互問"你出汗的情況怎樣",以表示關心與問候.因為這個地區流行熱病,得了熱病的人,皮膚就會變得乾燥,而健康人的皮膚一般是濕潤的,因此在這里,皮膚出汗與否是衡量人們是否健康的標志.
非洲有的部落有個奇怪的禮節,即表示珍愛一個人或一個物時,要吐唾沫.當部落的戰士第一次遇到小孩時,要朝他吐口唾沫.在觸摸一件新武器時,要先在自己手上吐唾沫.這可能是一種古老的遺俗,因為一些原始人認為,口水可以避除邪惡.
回族回族是誠實憨厚、講禮貌的民族,待客十分熱情.回族親友相逢,要互道"色倆目";談話時,不能左顧右盼,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不能挑剔牙齒,或將手指塞進鼻孔中;不能當著別人的面吐痰、抹鼻涕.家裡來客人後,主人要馬上沏茶、備飯,一般不能對客人說"你喝茶嗎?"、"你吃飯了沒有?"喝茶要喝蓋碗茶,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放入冰糖、核桃仁、紅棗、葡萄乾、桂圓等滋補品,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
阿爾巴尼亞婦女傳統民族服飾阿爾巴尼亞的禮儀有很多講究.在阿爾巴厄亞語中,對生病、生育、喬遷、婚喪,都有成套問候的語言.如過生日時,人們會說"祝像高山一樣長壽"、"像雄獅那樣結實";生育時,人們祝產婦"再生100個";辦喪事時,人們通常講"與您同哀"、"望您逢凶化吉"、"化悲哀為樂"等。
對美國人而言,他們並不會到處擁抱、親吻遇見的每一個人。當然,女性們可能會在見面時彼此緊抱一下以示友好;而且在某些上流社交圈裡,輕吻對方的面頰是很普遍的禮節。但除了對家人與好友外,美國人通常不會經常隨便擁抱他人。此外,並不是每一位美國人都習慣擁抱他人。因此,不要隨便把手臂環住下一個你碰到的美國人。他可能會跟你一樣地不自在。
日本婚禮日本人見面多以鞠躬為禮。比較熟悉的人見面互相鞠躬以二三秒鍾為宜;如果遇見好友,彎腰的時間要稍微長些;在遇到長輩的時候要等長輩抬頭以後才可抬頭,有時甚至要鞠躬很多次。
澳大利亞原始部落人澳大利亞人很講究禮貌,在公共場合從來不大聲喧嘩。在銀行、郵局、公共汽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是耐心等待,秩序井然。握手是一種相互打招呼的方式,擁抱親吻的情況罕見。
泰國人以(雙手合十),男性將雙手放置於臉部前方,女性則置於胸前,是對彼此及長輩打招呼的方式。
印度尼西亞人碰到朋友或熟人的傳統禮節是用右手按住胸口互相問好,對一般人則以握手問好。
馬來西亞,兩人雙手交握(右手掌放入對方雙手掌中)一下。雙手微觸額頭一下。雙手微觸胸前一下
伊朗人只要一見面就要熱情地說"薩拉姆"(你好)打招呼。與人說話時雙手要平放,不可交叉。
寮國人見面行合十禮,他們對尊貴客人行栓線儀式,他們稱為"巴潔"
在約旦,人們端來咖啡與水果表示禮儀
❿ 各國人見面常用的問候語各是什麽
Nihao--中文漢語
Hello,Hi,Ahoy
都是英語中的問候,其中Ahoy是hello誕生之前「喂」的
意思,自從hello隨著電話de
發明風行之後,這個詞就不常用了。也有人認為
Ahoy是日語問候的說法。
Giorno--義大利語
Guten
Tag--德語
Bonjour和'Allo--法語
G'day--澳大利亞的問候方式
Oi
和
Olá--葡萄牙語
hola
和
hala--西班牙語
Aloha--夏威夷人見面的問候方式
Namaste--尼泊爾語
Shalom--猶太人問候的語言,源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有人說是阿拉伯語,不可考。
Salut--拉丁語!?
拉丁語是個什麼語?
昏
Hoi--丹麥人問候語言(不確定)
yo--朝鮮語問候(同樣不確定)
中:祝你新年快樂!
英:Happy
new
year
to
you!
法:Bonne
Année!
德:Frohliches
Neues
Jahr!
俄:Поздра...
拉丁語是個什麼語!:祝你新年快樂,其中Ahoy是hello誕生之前「喂」的
意思:明けまして
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
法?
昏
Hoi--丹麥人問候語言(不確定)
yo--朝鮮語問候(同樣不確定)
中;day--澳大利亞的問候方式
Oi
和
Olá--葡萄牙語
hola
和
hala--西班牙語
Aloha--夏威夷人見面的問候方式
Namaste--尼泊爾語
Shalom--猶太人問候的語言,自從hello隨著電話de
發明風行之後。也有人認為
Ahoy是日語問候的說法;Allo--法語
G'。
Giorno--義大利語
Guten
Tag--德語
Bonjour和'!
日!
英,Hi,這個詞就不常用了:ПоздравляюВассНовмыгодом,源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不可考:Bonne
Année!
俄,Ahoy
都是英語中的問候:Frohliches
Neues
Jahr:Happy
new
year
to
you!
德。
Salut--拉丁語,有人說是阿拉伯語Nihao--中文漢語
He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