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在七十年代非常開放,為何現在卻越來越封閉了呢
因為伊朗的宗教階級推翻了君主立憲政體,推行了伊斯蘭教法。所以伊朗整個國家在宗教階級的治理下國家經濟倒退幾十年,整個國家給外界的感覺就是又封閉又落後。
最後,霍梅尼等教士們成功上台之後,他們沒有想著把國家往更加好的方面帶領,而是建立封建迷信的政教合一政權,推行伊斯蘭教法,一下子國家從開放慢慢過渡到了封閉落後。比如我們現在看到伊朗國民都是清一色的黑袍,還有宗教階級發動這次革命,就把國家從前掙下來的家底都打沒有,國家經濟一下就倒退幾十年,慢慢就變成中東最落後、最封閉的國家。
『貳』 為什麼伊朗在七十年代那麼開放,現在卻越來越封
1979年伊朗發生了伊斯蘭革命。1979年4月1日成為伊斯蘭共和國,並通過了新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伊朗君主立憲政體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以法基赫的監護(伊斯蘭法理學家的管治)之下的現代化神權性君主政體。
『叄』 求 吳於廑、齊世榮先生的 世界史 系列書籍的 詳細目錄,具體到每章、每節。
近代史部分不是很全
世界史·古代卷
目錄
第一章 人類的史前時代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
第二節 人類的童年
第三節 文明的產生
第四節 史前文化
第二章 早期的文明
第一節 早期埃及
第二節 兩河流域的最初文明
第三節 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四節 愛琴文明的產生
第五節 黃河流域的夏王朝
第三章 早期文明的發展
第一節 新王國時期的埃及
第二節 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
第三節 波斯帝國
第四節 邁錫尼文明和荷馬時代
第五節 吠陀時代的印度
第六節 商周時期的中國
第四章 印度的列國時期和孔雀帝國
第一節 列國時期
第二節 孔雀帝國時期
第五章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第一節 希臘城邦的形成
第二節 希臘古典時代
第三節 馬其頓的興起和亞歷山大帝國的興衰
第六章 古代世界的強盛時期
第一節 羅馬的王政時代
第二節 早期共和國
第三節 羅馬的崛起
第四節 羅馬共和國的危機和覆亡
第五節 羅馬帝國的繁榮
第六節 秦漢時期的中國
第七章 古代世界的衰落
第一節 羅馬的「3世紀危機」
第二節 早期基督教
第三節 西羅馬帝國的衰亡
第四節 魏晉時期的中國
第八章 歐洲的新格局
第一節 日耳曼民族的遷徙
第二節 法蘭克王國、羅馬教皇和拜占廷
第九章 中古時代的伊斯蘭世界
第一節 伊斯蘭文明的興起
第二節 哈里發國家的統治
第三節 伊斯蘭教的發展
第四節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繁榮
第十章 西歐和拜占廷封建社會
第一節 庄園制、農奴制及西歐封建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 封君封臣制度與西歐國家政治的發展
第三節 拜占廷的國家和社會
第十一章 朝鮮和日本的古代文明
第一節 朝鮮
第二節 日本:從上古到室町時代
第三節 江戶時代的政治與文化
第十二章 公元4—15世紀的印度
第一節 笈多帝國
第二節 戒日帝國及其後的地區性王國
第三節 德里蘇丹國
第四節 文學藝術
第十三章 俄羅斯和東歐文明
第一節 東歐諸國的起源和發展
第二節 基輔羅斯和莫斯科公國
第三節 俄羅斯文化的傳統形態
第十四章 中古西歐的基督教文化
第一節 12世紀的「文藝復興」
第二節 個人意識的沉淪和覺醒
第三節 近代的曙光
第十五章 中國的封建社會
第一節 中國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第二節 唐、宋時期的中國
第三節 元、明時期的中國
第四節 中古世界的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世界史·近代卷
第一章1500年的世界(上)
第一節兩個相對孤立的早期文明
一、大洋洲及其他太平洋島嶼
二、美洲
第二節相對隔絕的撒哈拉以南非洲
一、民族流動與農業傳播
二、伊斯蘭教國家
三、社會與文化
第三節強勢帝國
一、伊斯蘭世界
二、中國明朝的對外交流
第四節?跨文化交流
第二章1500年的世界(下)
第一節西歐的早期民族國家
一、早期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徵
二、主要民族國家的建立
第二節義大利文藝復興
一、義大利城市生活
二、「文藝復興」
三、人文主義
四、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文化成就
第三節向海洋進發
一、歐洲人的海上探險
二、全球聯系的建立
第三章歐洲的轉型
第一節宗教改革與宗教戰爭
一、宗教改革與新教
二、天主教改革
三、排巫運動與宗教戰爭
第二節君主國的鞏固
一、重建大帝國的企圖
二、新君主制
三、歐洲國家體系
第三節經濟、社會與生活
一、人口的增長
二、早期資本主義和原始工業化
三、社會:變遷與延續
四、教育與科學
第四節資產階級革命:荷蘭和英國
一、革命發生的背景
二、尼德蘭革命
三、英國的革命
第四章受到沖擊的美洲、大洋洲和非洲
第一節歐洲人對美洲的征服與殖民
一、「美洲的伊比利亞帝國」
二、歐洲人在北美的殖民活動
三、?洲的殖民地社會
第二節歐洲人到達大洋洲
一、「未知的南方大陸」
二、太平洋諸島嶼
第三節非洲的政治與社會
一、歐洲人對西非的影響
二、葡萄牙人對東非的控制
三、中非:剛果和安哥拉
四、荷蘭人在南非
……
第五章 東方帝國的延續
第六章 地跨歐亞的俄羅斯
第七章 啟蒙時代
第八章 大西洋革命
第九章 工業革命
第十章 歐洲:民主與民族的勝利
第十一章 北美和拉美:獨立後的不同發展道路
第十二章 亞洲:危機與改革
第十三章 帝國主義擴張
結語
後記
世界史#現代卷
目錄
第一章20世紀初的世界
第一節壟斷組織的產生和帝國主義的形成
第二節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
第三節美國和日本作為世界大國的興起
一、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的美國
二、登上世界強國地位的日本
第四節列寧主義的誕生和俄國年革命
第五節亞洲的覺醒
一、伊朗的立憲革命
二、印度的自主自產運動
三、青年土耳其革命
四、中國的辛亥革命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大戰的起源
一、壟斷資本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厚根源
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三、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四、軍備競賽、局部沖突與要求和平的呼聲
第二節大戰的爆發和戰爭的性質
一、戰爭的爆發
二、戰爭的性質
第三節大戰的進程
一、戰爭的第一階段:1914年
二、戰爭的第二階段:1915-1916年
三、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
四、戰爭的結束
第四節大戰的結果和影響
一、列強力量的消長變化
二、殖民體系開始瓦解
三、反戰與和平運動的發展
第三章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及其影響下的歐洲革命風暴
第一節俄國十月武裝起義的勝利
第二節俄國蘇維埃政權的鞏固
第三節德國十一月革命
第四節東歐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與滅亡
第五節共產國際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動
第四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第一節巴黎和會
一、主要戰勝國對戰後世界的考慮
二、巴黎和會的召開與凡爾賽和約的簽訂
三、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第二節華盛頓會議
一、戰後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形勢
二、華盛頓會議和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第三節國際聯盟
一、國際聯盟的起源與成立
二、國聯盟約的主要內容及其評價
第五章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恢復與政治調整
第一節戰勝國英、法的困擾
一、盛極而衰的英國
二、重建中的法國
第二節魏瑪共和國
第三節義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一、戰後初期義大利的經濟政治形勢
二、法西斯黨的建立及其奪權斗爭
三、義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第四節美國的繁榮
一、經濟繁榮與社會狀況
二、繁榮下的矛盾與隱患
三、「無為而治」的企業家政府
第五節日本的政黨政治與協調外交
第六節歐洲國際關系的調整
一、德國賠款問題的解決
二、歐洲安全問題與枟洛迦諾公約枠
三、集體安全與枟非戰公約枠
第六章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第一次試驗:二三十年代的蘇聯
第一節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和國民經濟的恢復
第二節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
第三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蘇聯的對外政策
第七章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運動
第一節民族民主運動的不同類型
一、各具特色的政治運動
二、地域性特徵的改革運動
三、形態各異的民族主義思潮
第二節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五四運動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
第三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一、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二、群眾性的文明不服從運動
三、個人文明不服從運動
第四節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一、凱末爾革命
二、世俗化改革
第五節埃及的華夫脫運動
一、1919年3月愛國運動
二、1924-1937年的護憲運動
第六節桑地諾抗美游擊戰爭
一、游擊戰爭的序幕
二、抗美游擊戰爭的進程
三、性質和意義
第七節墨西哥的護憲運動和卡德納斯改革
一、護憲運動
二、卡德納斯改革
第八章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第一節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一、危機的爆發及其主要表現
二、危機的根源
三、危機的後果
第二節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經濟危機與納粹運動的迅速發展
二、共和國的危機與希特勒上台
三、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與擴軍備戰
第三節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世界經濟危機下的日本內外矛盾
二、日本帝國主義的法西斯化
三、遠東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第四節英、法的衰落
一、走向衰落的英國
二、內部斗爭激烈的法國
第五節羅斯福「新政」
一、「新政」的提出
二、「新政」的兩個階段及其主要內容
三、「新政」的影響
第九章走向大戰
第一節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的戰爭
一、義大利的戰前准備和英、法對義大利的縱容
二、義大利吞並衣索比亞
第二節日本侵華戰爭的全面爆發
第三節西班牙內戰及意、德的武裝干涉與英、法的「不幹涉」政策
一、從共和國的建立到內戰的開始
二、保衛共和國的斗爭外國的干涉與「不幹涉」
三、共和國的滅亡
第四節德國吞並奧地利和慕尼黑協定
一、德國吞並奧地利
二、慕尼黑協定
第五節大戰的迫近
第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開始
第二節大戰的新階段: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
第三節戰爭的根本轉折
第四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
世界史·當代卷
目錄
第一章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與當代世界歷史的轉折
第一節世界經濟的新變化
一、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興起
二、世界經濟統一性的加強
三、世界經濟多樣性的新局面
四、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
第二節世界政治的新格局
一、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五大國
二、雅爾塔體系的確立
三、聯合國活動的開始
第三節世界文化的新潮流
一、人類進步文化的勝利
二、世界文化思潮的多元化
三、國際文化交流的普遍性
第二章戰後初期國際關系與兩極格局的形成
第一節盟國在處理戰敗國問題上的合作與斗爭
一、對意、羅、匈、保、芬五國和約的締結
二、對德國問題的處理
三、美國對日本的單獨佔領
第二節冷戰的興起和德國的分裂
一、美蘇從盟友到對手的轉變
二、美、蘇冷戰政策的相繼出台
三、杜魯門主義和冷戰的全面展開
四、馬歇爾計劃與德國的分裂
第三節兩極格局的形成
一、美國主導下的大西洋聯盟的形成
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
第三章戰後至50年代中期的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民主國家
第一節蘇聯的恢復與發展
一、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國家地位的加強
二、社會政治生活和意識形態領域開展的斗爭
三、聯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會與斯大林的逝世
四、1953年至1956年初的蘇聯
第二節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和政治經濟建設
一、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
二、東歐國家轉向和接受蘇聯模式
三、東歐各國的土地改革和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第三節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鞏固和經濟建設
一、新中國鞏固政權的斗爭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二、朝鮮抗美戰爭的勝利
三、越南人民抗法戰爭的勝利
四、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發展
第四節蘇共二十大及其在社會主義國家引起的震盪
一、蘇共二十大和1957年的「反黨集團」事件
二、1956年的波蘭、匈牙利事件
第四章戰後初期的資本主義國家
第一節日、德、意三國的民主改造與經濟發展
一、日本
二、聯邦德國
三、義大利
第二節西歐、北歐各國的政治經濟重建
一、英國
二、法國
三、北歐國家
第三節美國的新政式改革
一、杜魯門的「公平施政」
二、艾森豪威爾的現代共和黨主義
三、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社會
第五章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體系的形成
第一節戰後首批民族獨立國家在亞洲誕生
一、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獨立
二、印度尼西亞的獨立
三、菲律賓、緬甸及馬來亞等國的獨立
四、西亞地區民族獨立運動的新成就
第二節民族獨立運動高潮從亞洲到非洲的轉移
一、埃及七月革命的勝利
二、蘇伊士運河戰爭與「中東危機」
三、北非各國的獨立與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
四、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
第三節民族獨立國家在亞非拉和大洋洲的普遍建立
一、「非洲年」與撒哈拉以南非洲諸國的紛紛獨立
二、拉美民族民主運動高潮與古巴革命的勝利
三、印度支那抗美戰爭的勝利與三國的統一和獨立
第四節摧毀世界殖民主義體系的最後階段
一、諸小島國與最後託管地的獨立
二、種族主義統治的最後堡壘被攻克
第六章兩大陣營的分化與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一節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和「社會主義大家庭」
一、蘇共二十大前後社會主義陣營各國關系
二、中蘇分歧和中蘇關系的惡化
三、勃列日涅夫的「社會主義大家庭」
第二節東西方關系的變動與美蘇爭霸局面的形成
一、東西方關系的調整與緩和
二、美蘇對抗與冷戰高潮迭起
三、美蘇對話、合作與爭斗
第三節西方陣營的分化
一、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與發展
二、法國的獨立外交政策與戴高樂主義
三、聯邦德國的「新東方政策」
四、日美安全條約的修訂
第四節第三世界的形成與發展
一、亞非會議的召開及其歷史意義
二、不結盟運動與第三世界的形成
三、第三世界成為國際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第七章從經濟繁榮到低速發展的西方國家
第一節20世紀60-90年代的美國
一、肯尼迪和約翰遜時代的美國
二、尼克松時代的美國
三、里根時代的美國
四、柯林頓時代的美國
第二節20世紀60-90年代的西歐
一、英國
二、法國
三、聯邦德國
四、義大利
第三節20世紀60-90年代的日本和環太平洋國家
一、日本
二、加拿大
三、澳大利亞
第八章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變動
第一節蘇聯的改革、停滯及其解體
一、赫魯曉夫的經濟政治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
三、從戈爾巴喬夫改革到蘇聯解體
第二節東歐各國的改革和劇變
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發展和聯邦的分裂
二、波蘭改革的三起三落和團結工會的上台
三、匈牙利改革的成敗和反對派掌權
四、捷克斯洛伐克聯邦一分為二和德國的重新統一
五、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的變化
第三節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一、十年探索和十年動亂
二、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第四節20世紀90年代的獨聯體和中東歐各國
一、葉利欽執政時期的俄羅斯
二、獨聯體其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
三、中東歐國家的政治發展和經濟轉軌
第九章獨立後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
第一節亞洲各國獨立後的政治與經濟
一、印度獨立後的政局演變和經濟發展
二、「亞洲四小龍」成為新興工業經濟體
三、東盟與東盟諸國的迅速發展
四、亞洲金融危機與東亞發展模式的整合
第二節中東政局的動盪和經濟變化
一、阿以沖突與艱難的和平進程
二、海灣國家的經濟騰飛與社會變遷
三、海灣地區的沖突和戰爭
第三節非洲國家獨立後的發展
一、非洲民族經濟的曲折發展
二、非洲政局的動盪與民主化進程
三、南非民主化進程與復興計劃
四、非洲的統一與聯合自強
第四節拉丁美洲的現代化與政局變化
一、拉丁美洲的現代化、一體化進程
二、拉丁美洲各國的新一輪經濟改革
三、拉丁美洲的政治民主化趨勢
第十章世界多極化趨勢與兩極格局的瓦解
第一節冷戰態勢的演變
一、美蘇對外戰略的調整
二、東西方關系的緩和
三、美蘇爭奪的新態勢
第二節美國、西歐和日本三足鼎立
一、西歐聯合趨勢的不斷加強
二、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的日本外交
三、美元霸權地位的失落
第三節中國對外政策的新發展
一、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二、中美外交關系的建立與發展
三、中日關系正常化
四、中國對外政策的重大調整
第四節第三世界與新的國際關系
一、南北問題的提出與南北對話的開展
二、南南合作
第五節兩極格局的瓦解與冷戰的結束
一、美蘇關系的全面緩和
二、蘇聯東歐劇變與雅爾塔體系的終結
第十一章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及其社會影響
第一節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深化與高科技群的大量涌現
一、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特點與新趨勢
二、基礎性高新技術的發展
三、綜合性高新技術的發展
四、傳統性科技的新發展
第二節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後的產業革命
一、第三次技術革命與社會生產力的嬗變
二、第三次技術革命與社會經濟結構變革
第三節科學技術發展與當代社會生活的演進
一、科學技術進步與人類物質生活的改變
二、高科技發展對人的觀念與行為方式的挑戰
第四節科學技術進步與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
一、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環境生態問題
二、人類保護地球環境的努力
第十二章豐富多彩的當代世界文化
第一節人文社會科學
一、當代世界哲學
二、西方經濟學新流派
三、當代史學
第二節當代世界文學
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新流派
二、西方現實主義文學的演進
三、戰後蘇聯文學
四、戰後亞非拉文學
第三節當代世界藝術
一、當代世界美術新流派
二、當代音樂、舞蹈新潮
三、當代世界電影
第四節當代世界文化的一些新趨勢與新特點
第十三章世紀更替、千年交接的世界
第一節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
一、經濟全球化潮流浩盪
二、區域經濟集團化應運而生
第二節國際格局多極化
一、冷戰後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二、美國謀求領導世界的全球戰略調整
三、歐洲一體化和歐洲的新格局
四、舉足輕重的俄羅斯
五、謀求政治大國的日本
六、擴大對外交往的中國
第三節任重道遠的聯合國
一、聯合國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二、聯合國的維和行動
三、國際裁軍與軍備控制
四、全球性經濟社會發展
五、聯合國的改革
第四節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一、亞洲和歐洲的地區沖突
二、中東地區的戰爭與和平進程
三、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
『肆』 伊朗革命的介紹
伊朗革命(Iranian Revolution)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開明士紳、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上層僧侶發動的君主立憲活動加強。在俄國1905年革命影響下,同年12月德黑蘭、大不里士、設拉子等城市爆發了由僧侶領導的大規模示威遊行和罷工。群眾要求召開議會,制定憲法,斗爭持續8個月。
『伍』 現在的伊朗這個國家是什麼時候建立的政權
1979年2月伊朗發生了伊斯蘭革命,國王巴列維被迫流亡海外,而宗教領袖霍梅尼則從法國巴黎趕回國領導深化這場革命。
『陸』 請告訴我伊朗的歷史
伊朗古稱波斯,是一個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古波斯人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其歷史上先後有多個帝國建立、興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48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4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巴比倫,將古老的巴比倫文明融入波斯。
到了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波斯王崇尚武力,對外積極擴張,使第一帝國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發展。大流士一世向東部進軍印度河流域,佔領了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在西線則向當時歐洲著名的文明發源地古希臘諸城邦發動了入侵,但遭到古希臘人的英勇抵抗,在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中遭到失敗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繼位後曾再度向希臘用兵,但被准備充分的古希臘軍隊擊敗。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馬其頓(希臘)統治時期(前330年-前170年)
公元前334年,當時已經征服希臘各城邦的馬其頓王國,在新任國王亞歷山大的統治下,以報昔日波斯入侵希臘之仇為口號,帶領希臘大軍進攻波斯第一帝國,在高加米拉戰役中徹底擊敗大流士三世的百萬大軍,波斯第一帝國被吞並,成為希臘化的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但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病逝後,很快陷入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和西方,佛教從印度傳往中國,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後期,約在前238年,其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先後從帝國分裂獨立,東部邊境又不斷遭受貴霜王朝侵擾,西部邊疆又面臨羅馬帝國的大肆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塞琉西王朝滅亡。
安息王朝(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新興的安息帝國(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繼承了塞琉西王朝的波斯帝國主體地位。安息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這兩大帝國之間戰爭不斷。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發。
公元前53年,即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執政官之一的克拉蘇率7個軍團4.5萬人的精銳部隊,越過幼發拉底河,發動了對古帕提亞王國(安息)的侵略戰爭。在卡爾萊戰役中,英勇善戰的安息軍成功地圍殲了羅馬軍團於荒漠深處,羅馬軍團殘部從亞美尼亞撤出時又遭襲擊,克拉蘇被俘斬首。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精銳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從這場惡夢般的戰爭中突圍東逃,輾轉於防禦薄弱的安息東部地區;最後流亡到西域康居國(今哈薩克境內),為在此稱雄的北匈奴郅支單於所收容。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於於郅支城,並「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餘人」。這支部隊就是羅馬軍團殘部,他們投降後被安置在甘肅永昌縣境內,漢政府在祁連山麓設置了「驪靬縣」。
頻繁的戰爭造成安息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全國陷入一片混戰,帝國末期名存實亡。
薩珊王朝(公元226年-650年)
公元226年,阿爾達希爾一世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了安息王朝,建立新的薩珊王朝,定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首次重新統一,史稱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爆發戰爭,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先後在629年和642年,帝國兩任皇帝都遇刺身亡,帝國走向了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就是明證。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支逃往中國避難。
伊斯蘭教時期(公元650年-1290年)
混亂的薩珊帝國很快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控制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人統治初期,當時同樣處於強盛時期的大唐帝國在波斯呼羅珊地區與阿拉伯帝國發生了激烈交鋒,雖然唐軍由於深入敵境作戰,雙方兵力懸殊等原因敗北,從而失去了對中亞的控制權,但此戰中唐軍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令阿拉伯人膽戰心驚,從此打消了東侵中國的企圖。此後,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斷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
公元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
公元1205年花剌子模王國征服波斯。
蒙古統治時期(1219年-1500年)
公元1219年,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率大軍攻滅花剌子模王國,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又相繼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帝國殘部,建立了伊兒汗國。公元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
從公元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了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汗死後波斯再次陷入了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中國和波斯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發展。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歷法、醫葯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了廣泛的文化交流。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穆斯林太監鄭和帶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被廣泛使用。
薩非王朝(公元1500年-1722年)
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由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姆」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公元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談和,驅逐烏茲別克人,並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但很可惜,這是波斯在世界近代史來臨前最後的輝煌。
歐洲列強的「大博弈」(公元1722年-1914年)
公元1722年,沙皇俄國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公元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紛紛對其蠶食,其領土中被割裂出英國殖民統治的巴林和阿富汗的一部分,由俄國侵佔的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等地區。俄英兩大殖民帝國在波斯的這種戰略競爭在史書上被稱之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公元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佔領。1925年禮薩·沙·巴列維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俄國和英國對巴列維王朝保持著深厚的影響力。
1935年,禮薩·沙·巴列維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中期***革命(公元1935年-197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軸心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圍繞伊朗的戰略資源油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德國,蘇聯,英國,美國等紛紛進入伊朗。戰後,巴列維王朝為了擺脫英國和蘇聯的巨大影響力和控制而追隨美國,但不幸的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這一戰略物資的存在,使其成為美國對蘇聯集團的冷戰基地,在70年代初更成為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立足點。
20世紀70年代是伊朗的暴富時期。這期間,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油價猛漲,波斯灣沿岸一批產油國迅速致富。幾年內伊朗的國民生產總值就翻了好幾番。但是,在財富迅速增長的同時,伊朗社會內部各種固有的矛盾也開始激化。
巴列維在此情況下欲重溫昔日波斯帝國舊夢。於是他一再修訂經濟發展計劃,大幅度地增加投資,強行加速度地推進工業建設,並宣稱到本世紀末要把伊朗建成一個與工業發達國家平起平坐的工業國,成為世界「第五大強國」。強國夢的悲劇由此就產生了。
大批失地農民流入城市,首都德黑蘭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以國王、王室為首的2000家豪富聚斂財富,巧取豪奪,貪污腐化,揮金如土,而廣大農民和城市貧民幾乎未從激增的石油財富中受益,貧富差距與社會財富同步增長,社會矛盾嚴重激化。巴列維只能以軍警和秘密特務組織「薩瓦克」維持其統治。在外交上,巴列維對美國唯命是從,甘心充當美國在波斯灣的憲兵,民族矛盾伴隨著人民對西方文化大舉吞食***文化的憤怒,使巴列維政權坐到了火山口上。
1977年12月,流亡在伊拉克納傑夫的霍梅尼向國內學生和信徒發出進行反對國王的「聖戰」的號召。1978年初刊登在伊朗《新聞報》上的一篇文章對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進行了褻瀆,由此在1月7日至9日,引發了數千名神學院學生在宗教聖城庫姆舉行抗議遊行示威,但遭到軍警鎮壓,造成約70人死亡、400人受傷的流血慘劇。
當年9月,伊朗國內爆發了持續數周的總罷工,全國陷入嚴重癱瘓狀態。12月10~11日,首都德黑蘭發生大規模示威,有成百萬群眾參加。遊行的組織者發表17點聲明,要求結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為最高領導人,建立***政府,恢復農業,保護宗教,讓流放者回國等。12月18日,為抗議軍隊鎮壓,全國再度爆發總罷工,政府機構完全陷於癱瘓。國王被迫於12月30日任命「民族陣線」領導人之一巴赫蒂亞爾為首相,並於1979年1月13日組成以巴赫蒂亞爾為首的攝政委員會。
巴赫蒂亞爾雖同意組閣,但要求解散現議會和薩瓦克,由政府控制軍隊警察,國王立即出國度假,將來做一名立憲君主。但巴赫蒂亞爾本人卻因與國王合作被民族陣線開除。革命浪潮已不可阻擋。1978年底國王統治的基礎走向崩潰,它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發生了動搖,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陣營,王室成員、高級官員及軍官紛紛向海外轉移財產。巴列維的統治瀕臨崩潰。
美國在關鍵時刻改變了一貫支持國王的態度,准備放棄巴列維政權,轉而與霍梅尼合作。1979年的1月26日巴列維國王在美國的壓力之下乘飛機出國流亡。霍梅尼從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蘭政權。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國宣布成立。統治了伊朗半個世紀的巴列維王朝壽終正寢。
1979年10月,因美國收留被廢黜的國王巴列維,伊朗國內掀起反美浪潮。同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數百名伊朗男女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扣押66名使館人員當作人質,要求美國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維。美國政府斷然拒絕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維,則不釋放人質。
人質事件引起軒然大波。1980年4月7日,美國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並正式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美國還要求西歐盟國採取同樣措施。4月22日,卡特總統下令執行武裝秘密營救人質的「藍光」計劃,結果機毀人亡,行動失敗。直到9月兩伊戰爭爆發。伊朗以美國歸還伊朗140億美元的資產,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為條件釋放了全部美國人質。
曠日持久的美國人質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但是,它為日後的美伊關系打下了難以解開的結。人質事件加上新政權公然宣傳「輸出革命」極大地損害了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後爆發的兩伊戰爭中,盡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譴責薩達姆,也沒有一個國家同情伊朗。
***革命後的伊朗***共和國(公元1979年後起至今)
曠日持久的人質事件加上「向全世界輸出伊斯蘭革命」的非理性宣傳極大地損害了伊朗的國家利益,伊朗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境地。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以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教的什葉派。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全面爆發。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
伊朗和伊拉克從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進行的這場近八年的戰爭使兩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伊朗死傷60多萬,伊拉剋死傷4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的破壞損失超過5400多億美元。估計兩伊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損失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隨著冷戰的終結,世界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波斯灣地區的局勢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美國先後於1991年和2003年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戰爭,1991年海灣戰爭摧毀了伊拉克的武裝力量,2003年美國以「反恐怖」為名入侵並佔領了伊拉克。美國的軍事行動雖然打垮了伊朗的宿敵伊拉克,但也讓伊朗面臨美國更直接的威脅。
在兩伊戰爭結束以來,伊朗的實力得到恢復,國力得到增強。而且其國內的政治變化有明顯地回歸世俗政權的跡象,但宗教勢力的影響力仍然極為強大。因此,伊朗對美國的態度仍然非常強硬,美國也一樣。
去年以來,伊朗核問題愈演愈烈,圍繞這一核心利益,美國與伊朗頻頻叫板對方,美國不斷地宣布向海灣地區增兵,而伊朗則針鋒相對地以多次軍事演習回應。就在幾天前,美國又向海灣集結了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波斯灣地區戰雲密布,等待伊朗和美國的將會是什麼呢?
『柒』 伊朗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伊斯蘭革命後第一部憲法於1979年12月頒布,規定伊實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權統治高於一切。
1989年4月對憲法進行部分修改,突出強調伊斯蘭信仰、體制、教規、共和制及最高領袖的絕對權力不容更改。同年7月,哈梅內伊正式批准經全民投票通過的新憲法。伊朗伊斯蘭議會是最高國家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議會通過的法律須經憲法監護委員會批准方可生效。
伊朗的軍事制度:
伊朗實行義務兵役制,士兵服役期2年。
武裝力量由軍隊和伊斯蘭革命衛隊組成。領袖為武裝力量總司令。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軍事領導和國防政策的制定機構,由總統、兩名領袖代表、司法總監、議長、軍隊總司令、衛隊總司令、國家計劃和預算組織主席及外交、內務、國防和情報部長組成。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期二年。
伊朗憲法規定政教統一,宗教領袖為武裝部隊總司令。最高國防委員會是領袖領導下的軍事決策機構,成員有總統、國防部長、武裝部隊總參謀長、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以及領袖指定的兩名顧問。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革命衛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
『捌』 伊朗倒退了幾百年,為何國家還能屹立不倒呢
伊朗靠著國家的豐富的石油資源來發展自己,所以還屹立不倒。對於伊朗來說在雖然處於中東東的地帶,環境並不是非常的好。當地淡水資源也不是很多,但是伊朗還是憑借著自己的努力發展自己的國家。即使在條約簽訂之後,伊朗的軍事實力還是很強大的
伊朗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政權是十分穩固的。在伊朗當最高領袖,用著絕對的權力。可以在這絕對的權力之下,每個人都會服從最高領袖的命令,最高領袖是有著非常強硬的態度。
『玖』 伊朗爆發的「立憲運動」對文學創作產生什麼影響
1905至1911年伊朗爆發了資產階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史稱「立憲運動」。它的基本目標是實行君主立憲,進行民主改革。隨著革命形勢不斷高漲,文學創作也出現了繁榮景象。著名詩人巴哈爾稱這一時期為革命時期,他認為「標志著這一時期特點的是革命思想和革命文學」。
『拾』 伊朗到底犯了什麼大忌,值得美國窮追猛打
美國之所以一直對美國窮住猛打,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以後,伊朗一直堅持反美的立場,成為美國稱霸中東的最大障礙;其次,伊朗不僅反美,而且堅持反以色列的立場;最後,伊朗石油儲量排行世界第四,美國為了維持“石油美元”體系,也要一直對伊朗進行窮追猛打。
歡迎大家留言,你認為伊朗最終會向美國服軟嗎?